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五
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擇法覺支相應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無實相應諸心心所不俱起故。為遮彼意欲顯相應是實有物故作斯論。答應作四句。此中念及擇法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有法念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念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念相應非擇法覺支。由三緣故自性不與自性相應。一無二體俱時起故。二前與後。不和合故。三一切法不觀自體。必以他體為緣生故。有法擇法相應非念。謂念覺支者。謂擇法俱生念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念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
所有事物都与念觉支相呼应,那么这些事物是否也与择法觉支相呼应呢?甚至更广泛地说。问: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答: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观点,展现正确的理论。有人坚持认为,没有实际的相呼应,因为各种心和心所不会同时生起。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相呼应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提出了这个论点。应该分为四个方面来讨论。这里提到的念和择法觉支,都普遍存在于所有领域和所有无漏心中,因此应该分为四个小的方面来讨论。有些事物与念相呼应,但不是择法,指的是择法觉支本身,即与念同时生起的择法觉支的自性。它与念相呼应,但不是择法觉支。由于三个原因,自性不会与自性相呼应。一是因为没有两个实体同时生起;二是前后不和合;三是所有事物都不会观察自己的本体,必须以他体为缘而生。有些事物与择法相呼应,但不是念,指的是念觉支本身,即与择法同时生起的念觉支的自性。它与择法相呼应,但不是念觉支。自性不与自性相呼应的原因如前所述。
有法念相應亦擇法。謂二相應法者。謂念擇法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念相應亦非擇法。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擇法覺支。對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定亦爾者。如念覺支對擇法覺支作小四句對精進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念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有法念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
存在与法念相应的情况,也存在与擇法相应的情况。所谓两种相应的法,指的是念与擇法覺支同时产生,除了它们自身的特性外,其他相应的法即包括八大地法和十大善地法。根据地位的不同,也包括尋伺等以及心。有些法既不是与念相应,也不是与擇法相应,指的是其他心心所法、色、无为以及心不相應行。这包括除了无漏心心所法之外的所有有漏心心所法,以及所有的色、无为和心不相應行作为第四句。如同对擇法覺支,对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定也是如此。如同念覺支对擇法覺支作四句相对,对精進覺支乃至正定也应知道也是如此。对于所有与念覺支相应的法,它们是否也与喜覺支相应呢?回答是应作四句。这里念覺支遍及所有地和所有无漏心,喜覺支遍及所有无漏心,但不是遍及所有地,因此应作中四句。有些法与念相应但不是喜,指的是喜覺支以及与喜不相應的法。
念覺支相應法者。謂念俱生喜覺支自性。彼與念相應非喜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及喜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相應法。彼與念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有法喜相應非念。謂喜覺支相應念者。謂喜俱生念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念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有法念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者。謂念喜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念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念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
念觉支相应的法,指的是与念觉支同时生起的喜觉支的自性。它与念觉支相应,但不是喜觉支。自性不与自性相应,其含义如前所述。还有与喜觉支不相应的念觉支相应的法,即在未至定静虑和中间定静虑中,以及后两个静虑和前三个无色定中,念觉支相应的法与念觉支相应,但不是喜觉支,因为那些境界中都没有喜。有些法则是喜相应而非念,指的是与喜觉支相应的念觉支的自性,它与喜相应,但不是念觉支。自性不与自性相应,其含义如前所述。有些法则是念和喜都相应,即念和喜觉支同时生起,除了两种自性外,其余相应的法就是八大地法和十大善地法。根据不同的境界,也有尋伺等以及心所法,它们既不是念相应也不是喜相应,指的是与喜不相应的念觉支,以及其他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即未至定静虑和中间定静虑中。
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自性。彼非念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如念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正念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念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念覺支即是正念故。應作如是句。
在后两个禅定和前三个无色界中,念觉支的自性。它们不是与念觉支相应的,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也不是与喜觉支相应的,因为那些境界中都没有喜。除了无漏心和心所法,其余的有漏心和心所法,以及所有的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作为第四句。如同对喜觉支一样,对正见和正思惟也是如此。如同念觉支对喜觉支作中四句,对正见和正思惟也应知道也是这样。所有与念觉支相应的法,那些法也与正念相应吗?回答是的。如果法与正念相应,那些法也与念觉支相应吗?回答是的,因为念觉支即是正念。应作如下句式。
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擇法精進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有法擇法相應非精進。謂精進覺支者。謂擇法俱生精進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精進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精進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精進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精進相應非擇法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擇法相應亦精進。謂二相應法者。謂擇法精進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擇法相應亦非精進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除無漏心心所法。
所有与擇法覺支相应的法,那些法也与精進覺支相应吗?应作四句。这里,擇法覺支和精進覺支都遍及一切地和一切无漏心。应作小四句。有的法与擇法相应但不与精進相应,指的是精進覺支,即擇法俱生的精進覺支自性,它与擇法相应但不与精進覺支相应,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有的法与精進相应但不与擇法相应,指的是擇法覺支,即精進俱生的擇法覺支自性,它与精進相应但不与擇法覺支相应,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有的法既与擇法相应也与精進相应,指的是两种相应法,即擇法覺支和精進覺支俱生,除了两种自性外,其余相应的法即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随其地位也包括尋伺等以及心。有的法既不与擇法相应也不与精進相应,指的是其余的心和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指的是除了无漏心和心所法之外的。
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精進覺支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如擇法覺支對精進覺支作小四句。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擇法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有法擇法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者。謂擇法俱生喜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喜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相應法。
除了有漏心和心所法,以及所有色法、无为法和心不相应行之外,作为第四句。如同对精进觉支对轻安、定、舍觉支、正勤、正念、正定也是如此。如同择法觉支对精进觉支作小四句,对轻安、定、舍觉支、正勤、正念、正定也应知道是这样。所有法择法觉支相应,那些法喜觉支相应吗?回答应作四句。这里择法觉支遍及一切地和所有无漏心,喜觉支遍及所有无漏心但不是遍及一切地,因此应作中四句。有法择法相应非喜,比如喜觉支及喜不相应的择法觉支相应法,指的是择法俱生的喜觉支自性。它与择法相应,但不是喜觉支,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以及喜不相应的择法觉支相应法,即未至定静虑中中间、后二静虑、前三无色择法觉支相应法。
彼與擇法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有法喜相應非擇法。謂喜覺支相應擇法者。謂喜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擇法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擇法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者。謂擇法喜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非擇法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擇法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自性。彼非擇法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
它与擇法相应,但不是喜覺支,因为在那些地中都没有喜。有些法与法喜相应,但不是擇法。例如与喜覺支相应的擇法,指的是喜与擇法覺支同时生起的自性。有些法与喜相应,但不是擇法覺支,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有些法既与擇法相应也与喜相应,指的是两种相应法同时生起,例如擇法喜覺支同时生起。除了两种自性之外,其余相应法包括八大地法和十大善地法,根据不同的地也包括尋伺等以及心。有些法既不与擇法相应也不与喜相应,指的是喜不相应的擇法覺支,以及其他心和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指的是未至定靜慮中間、后二靜慮、前三无色擇法覺支的自性。它们既不与擇法覺支相应,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也不与喜覺支相应,因为在那些地中都没有喜。除了无漏心和心所法之外,其余的有漏心和心所法都包括在内。
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喜覺支。對正思惟亦爾者。如擇法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諸法正見相應亦擇法相應。有法擇法相應非正見相應。謂正見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者。謂盡無生智相應法。彼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正見。盡無生智非見性故。由擇法寬正見狹故作順後句。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精進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如精進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
以及所有色法和无为法,心不相应行作为第四句。如同对喜觉支,对正思惟也是如此。如同择法觉支对喜觉支作中四句,对正思惟也应知道是相同的。所有法择法觉支相应,那些法正见相应吗?回答是,所有法正见相应也是择法相应。有些法择法相应但非正见相应,指的是正见不包含的择法觉支相应的法,即尽无生智相应的法。那些与择法觉支相应但非正见,因为尽无生智不是见性。由于择法宽泛而正见狭窄,所以作顺后句。所有法精进觉支相应,那些法喜觉支相应吗?回答是,应作四句。这里精进觉支遍及一切地和所有无漏心,喜觉支遍及所有无漏心,但不是遍及一切地。因此应作中四句。广泛解释四句,根据前面的应知道。如同对喜觉支,对正见和正思惟也是如此,如同精进觉支对喜觉支作中四句。
對正見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精進與輕安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輕安覺支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亦爾者。如精進覺支對輕安覺支作小四句。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正勤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勤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精進覺支即是正勤故。應作如是句。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輕安覺支遍一切無漏心亦遍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
对于正见和正思惟,我们应当知道它们也是如此。所有与精进觉支相应的法,是否也与轻安觉支相应呢?回答是应当分为四句来讨论。这里,精进与轻安觉支,都遍及一切地和一切无漏心,因此应当分为小四句来广泛解释四句,按照前面的方法应当知道。就像对轻安觉支一样,对定、舍觉支、正念、正定也应当如此。所有与精进觉支相应的法,是否也与正勤相应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一个法与正勤相应,那么这个法是否也与精进觉支相应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因为精进觉支即是正勤。因此,应当这样表述:所有与喜觉支相应的法,是否也与轻安觉支相应呢?回答是应当分为四句来讨论。这里,喜觉支遍及一切无漏心,但不是遍及一切地;轻安觉支遍及一切无漏心,也遍及一切地,因此应当分为中四句。
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輕安覺支。對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如喜覺支對輕安覺支作中四句。對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應知亦爾。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大四句。有法喜相應非正見。謂喜覺支相應正見。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者。謂喜覺支俱生正見自性彼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即初二靜慮盡無生智俱生喜覺支相應法。彼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是他聚故。有法正見相應非喜。謂正見相應喜覺支。
详细解释四句的规则,可以参照前面的内容。比如对于轻安觉支,对于定、舍觉支、正勤、正念、正定也是如此。就像喜觉支对于轻安觉支可以构成四句一样,对于定、舍觉支、正勤、正念、正定也应当知道是这样。所有与喜觉支相应的法,也与正见相应吗?回答是应该分为四句。这里喜觉支遍及所有无漏心,但不是遍及所有地;正见遍及所有地,但不是遍及所有无漏心。因此应该分为四大句。有些法与喜相应,但不是正见,指的是与喜觉支相应的正见,以及与正见不相应的喜觉支相应的法。所谓与喜觉支相应的法,指的是与喜觉支俱生的正见自性,它与喜觉支相应,但不是正见,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相应。以及与正见不相应的喜觉支相应的法,即初禅和二禅中与尽无生智俱生的喜觉支相应的法,它们与喜觉支相应,但不是正见,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类别。有些法与正见相应,但不是喜,指的是与正见相应的喜觉支。
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者。謂正見相應喜覺支自性。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正見相應法。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有法喜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者。謂喜覺支正見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有法非喜相應亦非正見。謂喜覺支不相應正見。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喜覺支不相應正見。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正見自性彼非喜覺支相應。
以及喜覺支不相應的法。与正見相應的法,指的是与正見相應的喜覺支的自性。它与正見相應,而不是喜覺支本身,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以及喜覺支不相應的法,包括未至定靜慮和中間定的后两个靜慮,以及前三无色定中的正見相應法。它们与正見相應,而不是喜覺支,因为那些境界中都没有喜。有些法既与喜相應也与正見相應,指的是两种相應的法,即喜覺支和正見同时生起,除了两种自性外,其余相應的法包括八大地法和十大善地法,根据地位的不同,也包括尋伺等以及心。有些法既不与喜相應也不与正見相應,指的是喜覺支不相應的正見,正見不相應的喜覺支,以及其他的心和心所法。色和无为以及心不相應行,指的是喜覺支不相應的正見,即未至定靜慮和中間定,后两个靜慮和前三无色定。正見的自性不是与喜覺支相應的。
彼諸地中皆無喜故。亦非正見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即初二靜慮盡無生智俱生喜覺支自性。彼非正見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餘心心所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盡無生智俱生聚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并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喜覺支對正見作大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輕安定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定覺支對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定覺支作小四句。對捨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輕安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正見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捨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定捨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捨覺支對正勤正念亦爾者。如定覺支對捨覺支作小四句。對正勤正念應知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定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中四句。廣釋四句准前應知。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定覺支對正見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定相應耶。答如是。設法正定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謂定覺支即是正定故應作如是句。
諸法捨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乃至廣說。此中捨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作中四句。對正勤正念正定作小四句。正見對正思惟作大四句。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正思惟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正勤對正念正定作小四句。正念對正定作小四句。如是一切准前應知。
云何世俗正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諸契經中深隱義故。如契經說。若成就增上世俗正見者。設經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如是等經雖說種種世俗正見而不廣釋。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釋者今應分別。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意識相應善有漏慧非皆是見。如譬喻者彼作是說。五識所引能發表業。及命終時意地善慧皆非見性。所以者何。見有分別五識所引意地善慧。如五識身不能分別故非見性。見內門起能發表業。意地善慧依外門轉故非見性。見用強猛命終善慧。勢用微劣故非見性。問彼云何通契經所說。如契經說。彼命終時善心心所法。與正見俱行彼作是答。世尊說彼將命終時。相續善心正見俱起。非正死位有正見行。為遮彼執顯意識俱。一切善慧皆見性攝。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作斯論。
云何世俗正見。答意識相應有漏善慧。此有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別有不淨觀持息念等。及諸念住。并暖 頂忍世第一法等俱生慧。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慧。生得者。謂生彼地所得善慧。諸如是等世俗正見。差別無邊如四大海水渧無量。今於此中略說麁顯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答五識相應善慧。
及意識相應有漏善慧。五識相應善慧者。謂眼識相應善慧。乃至身識相應善慧。眼識相應善慧者。謂觀父母諸佛獨覺菩薩聲聞親教軌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起眼識相應善慧。耳識相應善慧者。謂聽父母親教軌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有善語。及聽諸佛聖弟子等三藏法教。所起耳識相應善慧。鼻舌身識相應善慧者。謂受用段食時所起三識相應善慧。此非一切皆能起之。要觀行者觀察段食。而受用時方能發起。意識相應有漏善慧廣如前說。
已說世俗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世俗正見。是世俗正智耶。答諸世俗正見亦是世俗正智。有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此中世俗正見必於所緣重審決故。五識俱慧不名為見如前已說。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答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善慧。此中正智體寬正見狹故。如大攝小非小攝大。
諸成就世俗正見。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設成就世俗正智。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成就世俗正見正智耶。答不斷善根者。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有唯成就欲界世俗正見正智。或有唯成就色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或有成就欲色界。或有成就色無色界。或有成就三界世俗正見正智。如說三界九地亦爾。或少或多如理應說。諸世俗正見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設世俗正智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於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耶。答諸阿羅漢。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已離無所有處染異生聖者。八地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乃至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異生聖者。一地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此世俗正見正智是有漏故。具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問何故名世俗。為可變壞故名世俗。為貪依處故名世俗。若可變壞故名世俗者。聖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若貪依處故名世俗者。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答應作是說。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問若爾聖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答若可變壞能續諸有增長有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能續諸有。乃令諸有損減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能令生死流轉無窮。生老病死恒相續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令生死流轉無窮。乃斷生老病死令不相續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非趣苦集行。
亦非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故非世俗。復次若可變壞是有身見處。是顛倒處。愛處。隨眠處。是貪恚癡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有染。隨有世間隨苦集諦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與彼相違故非世俗。復有說者。是貪依處故名世俗。問若爾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答彼雖亦是瞋癡依處。而貪初勝是故偏說。然契經中說可變壞故名世俗。如契經言。具壽豐贍來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世尊。所說世俗世俗義何謂耶。佛告豐贍。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具壽豐贍。復白佛言。何謂可變壞。佛告豐贍。眼處可變壞。色處可變壞。乃至意處可變壞。法處可變壞。
由可變壞故名世俗。問何故世尊說十二處是可變壞故名世俗非餘法耶。答觀受化者。宜聞諸處是世俗言。而得悟解故偏說處。如餘經中說取蘊等名為世俗此經亦然。復次十二處教是處中說。而攝法盡故偏說之。問諸變壞者皆世俗耶。答應作四句。有是世俗而非變壞。謂過去未來苦集二諦。有是變壞而非世俗。謂現在道諦。有是世俗亦是變壞。謂現在苦集二諦。有非世俗亦非變壞。謂過去未來道諦。及一切無為。問變與壞有何差別。答變者顯示細無常法。壞者顯示麁無常法。復次變者顯示剎那無常。壞者顯示眾同分無常。復次變者顯示內分無常。壞者顯示外分無常。
復次變者顯示有情數無常。壞者顯示非情數無常。如說舍壞倉庫等壞。云何無漏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前雖已說世俗見智。今欲顯彼近對治法故作斯論。云何無漏見。答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現觀邊八無漏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云何無漏智。答除無漏忍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無學八智。已說無漏見智自性。今當顯示雜不雜相。諸無漏見是無漏智耶。答應作四句。有無漏見非無漏智。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故。有無漏智非無漏見。
謂盡無生智。此有智相無見相故。有無漏見亦無漏智。謂除無漏忍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八智無學正見。此有見相及智相故。有非無漏見亦非無漏智。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廣如前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無漏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無漏見智相攝四句准定應知。諸成就無漏見彼無漏智耶。答諸成就無漏智亦無漏見。有成就無漏見非無漏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爾時未修無漏智故。此本論師善知諸法性相差別。若應說者乃至一念亦別說之。不應說者乃至量過四大海水而亦不說。所說廣略要觀有用。
問何故此中但說問定攝成就四不說斷耶。答有垢者斷。無漏無垢故不說斷。如衣器等要有垢者。須浣滌之非無垢者。是故無漏不應說斷。問若無漏法不應斷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苾芻。汝等若解我之所說筏喻法門。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此法應知即無漏道。答斷有二種。一斷愛斷。二棄捨斷聖道雖無斷愛斷而有棄捨斷。般涅槃時棄捨此故。謂諸苾芻先依聖道得盡諸漏念報恩故。數復修起聖道現前。後為世間四百四病眾苦逼切故。
佛告曰。汝等苾芻。已依聖道作所應作。當應棄捨入無餘依涅槃。如人依筏得渡河已。念報其恩而猶荷戴。他人告曰汝先依此已得渡河。今可棄捨自在而去苾芻亦爾。
問此中云何是法非法。答內道言教是法。外道言教是非法。內道言教顯空非我隨順涅槃。能令永斷生老病死尚應斷之。何況外道所有言教。背空非我違逆涅槃。能令世間生老病死增長相續而不應斷。復有說者。若善受持名句文身者是法。不善受持名句文身者是非法。善受持者尚應斷之。況不善者而不應斷。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善受持阿笈摩者是法。不善受持阿笈摩者是非法。善受持者尚應斷之。況不善者而不應斷。脇尊者曰。如理作意是法。不如理作意是非法。如理作意者尚應斷之。況不如理者而不應斷。復次慚愧是法。無慚無愧是非法。三善根是法。三不善根是非法。四念住是法。四顛倒是非法。五根是法。五蓋是非法。六隨念是法。六愛身是非法。七覺支是法。七隨眠是非法。八道支是法。八邪支是非法。九次第定是法。九結是非法。十善業道是法。十不善業道是非法。此等清淨法尚應斷之。況彼等雜染法而不應斷。
智蘊第三中五種納息第二之一
云何邪見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如其所見起身語業。思求願行皆是彼類。如是諸法一切能招不可愛樂。不可欣喜。不隨所欲。不如意果。所以者何。由此邪見是勃惡見故。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邪見云何邪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
若安立即唯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唯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嗅酥及惡旃茶羅等。云何邪智。答六識相應染污慧。此中五識相應染污慧者。謂貪瞋相應慧。意識相應染污慧者。謂五見及貪瞋慢疑不共無明。并餘纏垢相應慧。如是一切皆名邪智。已說邪見邪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邪見是邪智耶。答諸邪見是邪智。謂邪推求者必邪審決故。有邪智非邪見。謂五識相應染污慧。即貪瞋相應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污慧。
即貪瞋慢疑及不共無明并餘纏垢相應慧。邪見攝邪智邪智攝邪見耶。答邪智攝邪見。非邪見攝邪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染污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污慧。有審決相無推度相故。諸成就邪見彼邪智耶。答諸成就邪見亦邪智。邪智多故見亦智故。即道類智未已生位。有成就邪智非邪見。謂學見迹即道類智已生。諸有學位名學見迹。已具見四聖諦迹故。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成就九地邪智。乃至或有成就一地邪智。一一地中或有成就九品邪智。乃至或有成就一品邪智。諸邪見已斷已遍知彼邪智耶。答諸邪智已斷已遍知亦邪見。
謂阿羅漢有邪見已斷已遍知非邪智。謂學見迹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有九地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乃至或有一地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一一地中或有九品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乃至或有一品邪智非已斷已遍知。染污邪智九品斷故。云何正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諸正見者如其所見。起身語業思求願行皆是彼類。如是一切能招可愛可樂可欣可喜隨所欲如意果。所以者何。由此正見是賢善見故。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正見云何正智。
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前雖已說邪見邪智。今欲說彼近對治法故作斯論。云何正見。答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此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有漏者。即世俗正見如前廣說。無漏者。謂無漏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云何正智。答五識相應善慧。及無漏忍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此有二種。一有漏即世俗正見。二無漏即學無學八智。
已說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正見是正智耶。答應作四句。有正見非正智。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故有正智非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及盡無生智。此有智相無見相故。有正見亦正智。謂無漏忍。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此有二種。一有漏即世俗正見。二無漏即學八智無學正見。此二皆具見智相故。有非正見亦非正智。謂除前相相即所名。廣如前說。謂行蘊中除諸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此攝四句准定應知。諸成就正見彼正智耶。答如是。設成就正智彼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成就正見正智耶。答不斷善根者此則總說。
若別說有多有少。謂或有唯成就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界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界無漏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無漏二。或有唯成就欲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無色界二。或有成就欲色無色界三。或有成就欲色界無漏二。或有成就色無色界無漏二。或有成就三界無漏二。諸正見已斷已遍知彼正智耶。答如是。設正智已斷已遍知彼正見耶。答如是。問誰於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耶。答阿羅漢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已離無所有處染有學異生。八地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乃至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有學異生。一切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依究竟說唯阿羅漢。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