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慚愧納息第五之餘
如契經說有五蓋。為五蓋攝諸蓋。為諸蓋攝五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契經說有五蓋。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或有生疑蓋唯有五無明非蓋。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五蓋外別有第六。謂無明蓋。由此因緣故作此論。為五蓋攝諸蓋。為諸蓋攝五蓋。合諸蓋攝五蓋。非五蓋攝諸蓋不攝何等。謂無明蓋諸蓋多故能攝五蓋五蓋少故不攝諸蓋。如大器能覆小器。小器不能覆大器。無明隨眠雖亦是蓋。重故不說在五蓋中。世尊別立為第六蓋。謂前五蓋勢力皆等。無明偏重是故別說。為證此義復引契經。如世尊說。
正如契经中提到有五种覆盖心性的煩惱。那么,是这五种煩惱包含了所有的煩惱,还是所有的煩惱包含了这五种煩惱?甚至更广泛地讨论。有人问,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回答是,为了让那些有疑惑的人得到明确的结论。正如契经中所说,有五种覆盖心性的煩惱:一是贪欲蓋,二是瞋恚蓋,三是惛沈睡眠蓋,四是掉舉惡作蓋,五是疑蓋。有人可能会怀疑,是否只有这五种煩惱,而无明不是煩惱。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明确指出除了这五种煩惱之外,还有第六种,即无明蓋。因此,提出这个讨论是为了明确这五种煩惱是否包含了所有的煩惱,或者所有的煩惱是否包含了这五种煩惱。综合所有的煩惱,它们包含了这五种煩惱,但不是这五种煩惱包含了所有的煩惱。不包含哪些呢?指的是无明蓋。因为其他的煩惱种类繁多,所以它们能包含这五种煩惱,而这五种煩惱数量较少,所以不能包含所有的煩惱。就像一个大容器可以覆盖小容器,但小容器不能覆盖大容器一样。无明随眠虽然也是一种煩惱,但由于其影响重大,所以没有被包含在五种煩惱之中。世尊特别将其列为第六种煩惱,因为前五种煩惱的影响力是相等的,而无明的影响更为重大,因此特别提出。为了证明这一点,再次引用契经中世尊的话。
無明蓋所覆 愛結所繫縛
被无明所覆盖,被爱结所束缚。
愚智俱感得 如是有識身
无论愚昧还是智慧,都能感受到这样的识身。
問無明是蓋亦是結。愛是結亦是蓋。何故此中說無明唯是蓋。說愛唯是結耶。答無明亦應說是結愛。亦應說是蓋。而不說者應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次欲現種種文種種說故。若以種種文種種說者。義則易解易可受持餘便煩亂。復次欲現二門乃至廣說。如無明說蓋。愛亦應爾。如愛說結無明亦應爾。為現二門乃至廣說。是故無明但說為蓋。愛但名結。復次無明蓋義多結義少故但說為蓋。愛結義多蓋義少故但說為結。復次無明蓋義重結義輕故但說為蓋。愛結義重蓋義輕故但說為結。復次覆義是蓋義。諸煩惱中。更無第二煩惱能覆有情慧眼如無明者故說為蓋。繫義是結義。
问:无明是盖也是结,爱是结也是盖。为什么这里只说无明是盖,只说爱是结呢?答:无明也可以说成是结,爱也可以说成是盖。之所以不说,应该知道这是不完全的说法。再者,为了用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如果用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说法,意义就容易理解,容易记住,其他的则显得混乱。再者,为了展示两种途径,详细说明。就像无明被说成是盖,爱也应该如此。就像爱被说成是结,无明也应该如此。为了展示两种途径,详细说明,所以无明只说是盖,爱只称为结。再者,无明作为盖的意义多,作为结的意义少,所以只说是盖。爱作为结的意义多,作为盖的意义少,所以只说是结。再者,无明作为盖的意义重,作为结的意义轻,所以只说是盖。爱作为结的意义重,作为盖的意义轻,所以只说是结。再者,覆盖的意义是盖的意义,所有烦恼中,没有第二种烦恼能像无明一样覆盖有情的慧眼,所以称为盖。束缚的意义是结的意义。
諸煩惱中。更無第二煩惱繫縛有情久處生死如貪愛者故說為結。諸有情類為無明蓋所盲愛結所縛故。不能棄捨生死趣向涅槃。譬如有人遭二怨賊。一縛其手足。二以土坌眼。是人被縛眼無所見。不能逃避至安隱處。有情亦爾。無明所覆貪愛所結。不能捨離生死趣向涅槃。此中應說二怨賊喻。昔有二賊。一名伊利一名捨奢。恒共遊止。若遇財主一縛手足一坌其目取財而去。其人被縛目無所見。即於是處困苦至死。有情亦然。無明貪愛所覆繫故沈淪生死。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諸有情類無明所盲貪愛所縛。久處生死增長惡法。是故無明偏說為蓋。愛偏名結其義善立。
在所有的烦恼中,没有第二种烦恼能像贪爱一样长久地束缚有情众生于生死轮回之中,因此称之为结。所有有情众生因为被无明的盖障所蒙蔽,被爱结所束缚,所以不能放弃生死,趋向涅槃。比如有人遭遇两个怨贼,一个捆绑他的手足,一个用土撒向他的眼睛。这个人被捆绑,眼睛看不见,无法逃脱到安全的地方。有情众生也是如此,被无明所覆盖,被贪爱所束缚,不能舍弃生死,趋向涅槃。这里应该讲述两个怨贼的比喻。从前有两个贼,一个叫伊利,一个叫舍奢,他们总是一起行动。如果遇到财主,一个捆绑他的手足,一个用土撒向他的眼睛,然后取走财物离开。那个人被捆绑,眼睛看不见,就在那个地方受苦至死。有情众生也是这样,被无明和贪爱所覆盖和束缚,因此沉沦于生死之中。因此,尊者妙音说:所有有情众生被无明所蒙蔽,被贪爱所束缚,长久地处于生死之中,增长恶法。因此,无明特别被称为盖,贪爱特别被称为结,这个意义是合理地建立的。
然無明蓋勢用偏重一勝前五故佛不說在五蓋中。五蓋勢力皆齊等故。諸蓋彼覆耶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先依契經理趣但於五蓋外別立第六無明為蓋。今欲依對法理趣說一切煩惱無非是蓋。以覆障義是蓋義故。一切煩惱皆能覆障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是故皆名為蓋。由此因緣復作斯論。諸蓋彼覆耶。答應作四句。此中蓋者依性相說。貪欲等五。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無不皆是所立五中蓋性相故。皆名為蓋。此中覆者依作用說。一切煩惱在現在時有覆作用故名為覆。過去未來無覆作用故不名覆。由此二種互有寬狹故作四句。有蓋非覆。謂過去未來五蓋。
然而无明盖的影响力特别强大,超过了前五种盖,因此佛陀没有将其列入五盖之中。五盖的影响力是相等的。那么,哪些盖是覆盖的呢?甚至更广泛地说。问:为何还要进行这样的讨论?回答:之前依据契经的深奥义理,只在五盖之外单独设立第六个无明作为盖。现在想要依据对法的深奥义理,说明所有的烦恼无一不是盖。因为覆盖和阻碍的意义就是盖的意义。所有的烦恼都能覆盖和阻碍圣道以及圣道的加行善根,因此都被称为盖。由于这个因缘,再次进行这样的讨论。哪些盖是覆盖的呢?回答应该分为四句。这里所说的盖,是根据其本质和特征来说的。贪欲等五种盖,无论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无一不是所立的五盖中的本质和特征,因此都被称为盖。这里所说的覆盖,是根据其作用来说的。所有烦恼在现在时具有覆盖的作用,因此被称为覆盖。过去和未来没有覆盖的作用,因此不被称为覆盖。由于这两种情况互相有宽有窄,因此分为四句。有盖不是覆盖,指的是过去和未来的五盖。
此有蓋性相故名為蓋。而無覆作用故不名覆。以過去者作用已息。未來者未有作用故。問過去蓋覆過去相續。未來蓋覆未來相續。現在蓋覆現在相續。何故今說過去未來是蓋非覆。答若依諸法自性說者覆通三世。以諸法自性通三世故。若依補特伽羅說者覆唯現在。以補特伽羅唯現在故。謂唯於現在蘊界處法立補特伽羅非於過未。彼墮法數非有情故。今唯依彼補特伽羅建立覆義故唯現在。又先已說覆依作用立故不應為難。有覆非蓋。謂除五蓋諸餘煩惱現在前。此復云何。謂色無色界一切煩惱。欲界見慢無明及五蓋所不攝諸纏現在前。是謂覆非蓋。
这些因为具有煩惱的本质和特征,所以被称为煩惱。它们没有隐藏的作用,所以不被称为覆。因为过去的煩惱作用已经停止,未来的煩惱还没有作用。问:过去的煩惱覆盖过去的相续,未来的煩惱覆盖未来的相续,现在的煩惱覆盖现在的相续,为什么现在却说过去和未来是煩惱而不是覆?回答是:如果根据所有法的自性来说,覆是通于三世的,因为所有法的自性是通于三世的。如果根据補特伽羅来说,覆只是现在,因为補特伽羅只是现在。也就是说,只有在现在的五藴、界、处中建立補特伽羅,而不是在过去和未来。它们属于法数,而不是有情。现在只根据那个補特伽羅建立覆的意义,所以只是现在。而且之前已经说过,覆是根据作用建立的,所以不应成为难题。有覆而不是煩惱的,指的是除了五蓋之外的其他煩惱现在出现。这又是什么呢?指的是无色界所有的煩惱,欲界的见、慢、无明以及五蓋所不包括的其他纏现在出现,这就是覆而不是煩惱。
問何故唯說現在煩惱是覆非餘。答若說現在當知亦說過去未來性相同故。然現在世有覆作用顯故偏說。復次現在煩惱於自相續覆障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過未不爾故說現在。復次現在煩惱於自相續發起諸業。過未不爾故說現在。復次現在煩惱於自相續取果與果。過未不爾故說現在。復次現在煩惱於自相續能為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取等流果異熟果。過未不爾故說現在。復次現在煩惱於自相續能為染污現可呵責令沒淤泥墮非理處。過未不爾故說現在。復次現在煩惱於自相續作熱惱事作損害事。過未不爾故說現在。復次現在煩惱於自相續作自性愚及所緣愚。
问为何只说现在的煩惱是覆,而不是其他的。回答说,如果提到现在,也应当知道过去和未来的性质是相同的。然而,现在世具有覆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特别提到。再者,现在的煩惱在自己相续中覆盖并阻碍聖道以及聖道的加行善根,过去和未来则不会这样,因此只说现在。还有,现在的煩惱在自己相续中发起各种业,过去和未来则不会这样,因此只说现在。还有,现在的煩惱在自己相续中取果与果,过去和未来则不会这样,因此只说现在。还有,现在的煩惱在自己相续中能成为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并取等流果、異熟果,过去和未来则不会这样,因此只说现在。还有,现在的煩惱在自己相续中能造成染污,现在可以被呵责,使其沉没在淤泥中,堕入非理之处,过去和未来则不会这样,因此只说现在。还有,现在的煩惱在自己相续中造成热恼和损害,过去和未来则不会这样,因此只说现在。还有,现在的煩惱在自己相续中造成自性的愚昧和所緣的愚昧。
過未不爾故說現在復次現在煩惱於自相續愚於三世及離世法。過未不爾故說現在。復次現在煩惱障礙所依所緣行相令不解脫。過未不爾故說現在。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說現在煩惱名覆。有蓋亦覆。謂五蓋隨一現在前。謂貪欲蓋現在前時。覺位有三蓋現在前。謂貪欲惛沈掉舉。睡位有四蓋現在前。謂前三并睡眠。如貪欲蓋。瞋恚惡作疑蓋亦爾。若惛沈蓋現在前時。覺位定有二蓋現在前。謂惛沈掉舉。睡位定有三蓋現在前。謂前二并睡眠。如惛沈蓋掉舉蓋亦爾。若睡眠蓋現在前時。定有三蓋現在前。謂睡眠惛沈掉舉。如是五蓋現在前時。亦名為蓋有蓋性相故。亦名為覆有覆作用故。有非蓋非覆。謂除前相。
过去和未来并非如此,因此只说现在。再次,现在的煩惱在自身的因果连续中产生愚昧,对三世及超脱世间法的理解也是如此。过去和未来并非如此,因此只说现在。再次,现在的煩惱成为障碍,依赖于所依和所緣,影响行相,使人无法解脱。过去和未来并非如此,因此只说现在。由于这些种种原因,只说现在的煩惱称为覆盖,有盖也称为覆盖,比如五盖中的任何一个现在出现,比如贪欲盖现在出现时,觉悟的地位有三个盖现在出现,即贪欲、惛沈和掉舉。睡眠的地位有四个盖现在出现,即前三个加上睡眠。像贪欲盖一样,瞋恚、惡作、疑盖也是如此。如果惛沈盖现在出现时,觉悟的地位一定有两个盖现在出现,即惛沈和掉舉。睡眠的地位一定有三个盖现在出现,即前两个加上睡眠。像惛沈盖和掉舉盖一样。如果睡眠盖现在出现时,一定有三个盖现在出现,即睡眠、惛沈和掉舉。当这五盖现在出现时,也称为盖,因为它们具有盖的性质和相状,也称为覆盖,因为它们具有覆盖的作用。有些既非盖也非覆盖,指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
此中所名以相聲說。若法已立名已稱說者作前三句。未立名未稱說者作第四句。故言除前相。此復云何。謂行蘊中作四句。過去未來五蓋為初句除五蓋。諸餘現在煩惱為第二句現在五蓋為第三句。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并三無為為第四句。諸欲界繫無明隨眠彼一切不善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顯無明亦是蓋性。未顯不善今欲顯之。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一切煩惱皆是不善。如譬喻者彼作是說。一切煩惱不巧便慧所攝持故皆是不善。為遮彼執顯諸煩惱有是不善有是無記。問一切煩惱不巧便慧所攝持故應皆不善。如何亦說有無記耶。
在这里,我们用特定的名称和声音来表达。如果一个法(事物)已经被命名和称赞,那么它就属于前三个句子。如果一个法还未被命名和称赞,那么它就属于第四个句子,因此说除了前面的相(特征)。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在行蕴(行为的集合)中,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句子。过去和未来的五盖(五种障碍)是第一句,除去五盖的其他现在的烦恼是第二句,现在的五盖是第三句,其余相应的和不相应的行蕴以及四蕴(四类存在),全部包括在第四句中。所有被欲界束缚的无明随眠(无明的潜在状态),它们都是不善的吗?等等,详细讨论。问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论述?回答说,之前已经显示了无明也具有盖的性质,但还没有显示它是否不善,现在想要显示这一点。另外,为了阻止其他宗派的观点并展示正确的教义。有些人坚持认为所有的烦恼都是不善的,比如譬喻者,他们这样说:所有的烦恼都不巧妙,被不明智的智慧所持有,因此都是不善的。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展示出有些烦恼是不善的,有些是无记的。问如果所有的烦恼都不巧妙,被不明智的智慧所持有,那么它们应该都是不善的,为什么也说有些是无记的呢?
答感不愛果故名不善。非不巧便所攝持故。若不爾者。無覆無記應有不善彼性中亦有不巧便者故。或復有執欲界煩惱皆是不善。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皆是無記。為遮彼執顯欲界身見邊見及彼相應無明亦是無記。由是因緣故作斯論。諸欲界繫無明隨眠彼一切不善耶。答諸不善無明隨眠皆欲界繫。有欲界繫無明隨眠非不善。謂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問何故欲界身見邊見及彼相應俱有等法非不善。耶。答若法體是無慚無愧。或彼相應。或彼俱有。或彼所生者是不善。身見等法與彼相違故非不善。所餘廣釋如後結蘊不善納息。諸色無色界繫無明隨眠彼一切無記耶。
回答说,因为它们不产生爱果,所以被称为不善。它们并非被不巧便所持有。如果不是这样,无覆无记也应该属于不善,因为它们的性质中也存在不巧便。或者,有人坚持认为欲界的煩惱都是不善,色界和无色界的一切煩惱都是无记。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欲界的身见、边见以及相应的无明也是无记。因此,提出了这个论点:所有欲界系的无明随眠都是不善的吗?回答是,所有不善的无明随眠都属于欲界系。有些欲界系的无明随眠不是不善,比如欲界系的有身见、边执见以及相应的无明。问:为什么欲界的身见、边见以及相应的俱有等法不是不善?回答是,如果法体是无慚无愧,或者与之相应,或者与之俱有,或者由它所生的是不善。身见等法与这些相反,因此不是不善。其余的详细解释将在后面的不善纳息中阐述。所有色界和无色界系的无明随眠都是无记的吗?
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顯無明有是不善性。未顯亦無記今欲顯之復作斯論。諸色無色界繫無明隨眠彼一切無記耶。答諸色無色界繫無明隨眠皆是無記。有無記無明隨眠非色無色界繫。謂欲界繫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問何故色無色界繫煩惱。及彼相應俱有等法非不善耶。答若法體是無慚無愧。或彼相應。或彼俱有。或彼所生者。是不善。上二界繫煩惱等法與彼相違故非不善。所餘廣釋如後結蘊不善納息。諸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彼皆是遍行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說無明是不善或無記。而未說彼是遍行非遍行。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諸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彼皆是遍行耶。答諸是遍行無明隨眠皆見苦集所斷。有見苦集所斷無明隨眠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即見苦集所斷貪瞋慢隨眠相應無明。諸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彼皆非遍行耶。答諸見滅道所斷無明隨眠皆非遍行。有非遍行無明隨眠非見滅道所斷。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即見苦集所斷貪瞋慢隨眠相應無明。此中遍行非遍行義。餘處廣說故不顯示。
云何不共無明隨眠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說無明亦是蓋性是不善或無記。是遍行非遍行。未說無明是不共非不共。今欲說之。復次前說煩惱相應無明。未說煩惱不相應無明。今欲說之故作斯論。云何不共無明隨眠答諸無明於苦不了於集滅道不了。此中不了者顯不欲忍義。謂由無明迷覆心故。於四聖諦不欲不忍故名不了。非但不明。如貧賤人惡食在腹雖遇好食不欲食之。異生亦爾。無明覆心聞四聖諦不欲不忍。問若爾云何不名邪見。答無行相轉說名邪見。此唯不欲非無行相故非邪見。復次謗毀實物名為邪見。此唯不忍故非邪見。
問此中所說不了名言為顯自性。為顯行相。為顯所緣。有作是說。此顯無明自性。問如是無明行相云何。答無知黑闇愚癡是此無明行相。問如是無明所緣云何。答即四聖諦。有餘師說。此顯無明行相。謂此無明唯於四聖諦不了行相轉。問若爾品類足論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不共無明隨眠隨增。謂無知黑闇愚癡。答應知彼論是有餘說。彼說無明行相不盡。謂此更有不了行相。有說不了即是無知黑闇愚癡無相違過。問如是無明自性云何。答自體自相即此自性。如說諸法自性即是諸法自相。同類性是共相。問如是無明所緣云何。答即四聖諦。復有說者。此顯無明所緣。
謂於苦不了者說緣苦諦。於集滅道不了者說緣集滅道諦。自性行相皆如前說。評曰。應作是說。如是無明於四聖諦。一向愚鈍一向闇昧。一向不明了。一向不決擇。以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如是無明何故名不共。不共是何義。答如是無明自力而起非餘隨眠相應起故名為不共。非如貪等相應無明他力而起。有作是說如是無明非餘隨眠相雜而起故名不共。有餘師說。如是無明與餘隨眠不同意樂故名不共。或有說者。如是無明與餘隨眠所作各別故名不共。復有說者。如是無明迷四聖諦不與隨眠相應而起故名不共。或復有說。如是無明不與隨眠相應。
唯是異生所起故名不共。有餘復說。如是無明於起煩惱最為上首故名不共。問不共無明為但見所斷。為通五部耶。設爾何失。若唯見所斷識身論說當云何通。如說彼是修所斷不共無明相應心。若通五部。此本論文何故不說而但言於苦不了於集滅道不了耶。答應作是說。如是無明唯見所斷。問若爾識身論說當云何通。答彼文應作是說。彼是修所斷隨眠不相應無明相應心。不應說言彼是修所斷不共無明相應心。問說不共無明相應心。說隨眠不相應無明相應心。義有何異。答修所斷無明容有隨眠不相應者。而不名不共。所以者何。他力起故。謂若無明自力而起。
非餘隨眠相應起者名為不共。修所斷無明雖有不與隨眠相應起者。而非自力所起。是忿恨等力所起故不名不共。有作是說。不共無明五部皆有。問若爾此本論文何故不說。答此中但說見道所斷不共無明。以此無明迷四聖諦不與隨眠相應起故。修所斷者雖非隨眠相應而起而不迷諦是故不說。復次此中但說唯異生起不共無明。修所斷者聖者亦起是故不說。復次此中但說通緣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不共無明。修所斷者但緣有漏有為是故不說。復次此中但說自力而起不共無明。修所斷者他力所起是故不說。問此修所斷不共無明何心中有。答若欲界者。
十小煩惱地法等俱心中可得。初靜慮者。諂誑憍俱心中可得。第二靜慮以上地者。唯憍相應心中可得。問此中所說不共無明何位現起。答若諸異生由勝解力發起正見。或起邪見。心勞惓時數數間起。迷四聖諦不共無明。謂緣四諦不欲不忍不了行相。問一切心中皆有般若何緣今說不共無明於諦不了。答慧為無明所覆蔽故不明不淨。於四聖諦亦不能了。復次此中但說不共無明於諦不了。不說般若故不應責。問頗有隨眠不與隨眠相應耶。答有。即前所說不共無明及修所斷忿等俱起無明隨眠。問頗有隨眠不名有隨眠耶。答有。
即前所說不共無明及修所斷忿等俱起無明隨眠緣彼隨眠已斷盡者。問頗有隨眠於諸隨眠不隨增耶。答有。即前所說不共無明緣無漏者。問頗有隨眠非諸隨眠所隨增耶。答有。謂諸隨眠已離繫者。問如有隨眠不與隨眠相應而起。頗有隨眠不與諸纏相應起耶。答無。一切隨眠皆與惛沈掉舉俱故。問如有隨眠不與隨眠相應而起。頗亦有纏而不與纏相應起耶。答無。諸染污心皆與惛沈掉舉俱故問如有隨眠不與隨眠相應而起頗亦有纏不與隨眠相應起耶。答無諸纏必與無明隨眠相應起故。
云何不共掉舉纏。答無不共掉舉纏。問何故作此論。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無明與掉舉俱通三界五部六識。不善無記遍與一切染污心俱。或有生疑如無明有不共掉舉亦爾。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掉舉纏無不共者故作斯論。謂掉舉纏必與無明隨眠俱故。亦與惛沈纏相應故不名不共。問惛沈掉舉皆與一切染污心俱。何故此中但說掉舉非惛沈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亦應說惛沈而不說者應知是有餘說。復次惛沈掉舉恒相應故。此中說一則已說餘。復次以掉舉纏隨順放逸多諸過失堅固猛利。惛沈不爾是故偏說。由此契經於順上分五結門中唯立掉舉。
品類足論唯說掉舉在十煩惱大地法中施設論中唯說掉舉在五法內。如說異生欲貪隨眠起時必起五法。一欲貪隨眠。二欲貪隨眠增長生。三無明隨眠。四無明隨眠增長生。五掉舉。如是等處皆由掉舉多過失故偏說非餘此中亦爾。復次以掉舉纏數行猛利繞亂四支五支靜慮是故偏說。惛沈愚鈍隨順等持似定而轉。惛沈現前便速入定過失輕故此中不說。復次以掉舉纏敗壞善品令於定境不能專注。惛沈不爾是故偏說。復次以掉舉纏繞亂心品於諸善法不欲勤修。設欲勤修速還懈廢。惛沈不爾是故偏說。復次以彼惛沈似無明轉。前已廣說。無明隨眠則已說彼是故不說。復次以掉舉纏猛利堅固多諸過失。或有謂彼同於隨眠亦有不共。是故偏說無不共者。
雜蘊第一中相納息第六之一
色法生住老無常當言色耶非色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無為無起而可了知。無盡住異而可了知諸師於此契經義趣。不如實知起種種執。謂或有執。諸有為相非實有體。如譬喻者彼作是說諸有為相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不相應行蘊無有實體。故諸有為相非實有體。為遮彼執顯有為相實有自體。或復有執。諸有為相皆是無為。如分別論者彼作是說。若有為相體是有為性羸劣故。則應不能生法住法異法滅法。
以有為相體是無為性強盛故。便能生法乃至滅法。或復有執。三相是有為。滅相是無為。如法密部彼作是說。若無常相體是有為性羸劣故。不能滅法。以是無為性強盛故便能滅法。為遮彼執顯有為相皆是有為。或復有執。相與所相一切相似。如相似相續沙門。彼作是說。色法生住老無常體還是色。乃至識法生老住無常體還是識。為遮彼執顯有為相。唯不相應行蘊所攝。或復有執。色等五蘊。出胎時名生。相續時名住。衰變時名異。命終時名滅。如經部師為遮彼執顯彼唯是眾同分相非有為相。有為相者諸有為法一一剎那皆具四相。復次為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定蘊說。
過去法得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未來現在法得亦爾。或有生疑。如得與法有同世者有異世者。相與所相亦應如是。為令彼疑得決定故。顯相與法無異世者。所以者何。得與所得不同一果。不定俱行非俱有因故。或異世。相與所相是同一果決定俱行。為俱有因故必同世。為遮前說種種異宗。及為除疑故作斯論。
色法生住老無常當言色耶非色耶。答應言非色。此中色法謂十色處及法處少分。彼有為相但是非色唯法處攝。此即所相能相異類非色法。生住老無常當言非色耶色耶。答應言非色。此中非色法。謂意處及法處少分。彼有為相如前說。此即所相能相同類有見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見耶無見耶答應言無見。此中有見法謂色處彼有為相但是無見唯法處攝。此即所相能相異類。無見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見耶有見耶。答應言無見此中無見法。謂十一處除色處。彼有為相如前說。此即所相能相同類。有對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對耶無對耶。答應言無對。此中有對法謂十色處。
彼有為相但是無對。唯法處攝。此即所相能相異類無對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對耶有對耶。答應言無對。此中無對法謂意處法處彼有為相如前說。此即所相能相同類。有漏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漏耶無漏耶。答應言有漏。此中有漏法謂十色處及二處少分。彼有為相但是有漏唯法處攝。此後諸門所相能相皆是同類。無漏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漏耶有漏耶。答應言無漏此中無漏法。謂意處法處少分。彼有為相但是無漏唯法處攝。有為法生住老無常當言有為耶無為耶。答應言有為。此中有為法謂十一處及法處少分。彼有為相但是有為唯法處攝。
無為法生住老無常當言無為耶有為耶。答應言無為法無生住老無常。此中無為法謂法處少分是無為故無有為相。此前所說五種二門所相能相有同有異此後所說五種三門所相能相一切皆同。如應當知攝處多少。及隨所應遮前異執謂說所相能相世同即遮經部異時四相。說色等相非色等攝即遮相似相續沙門。說色等相還色等攝。說生等相皆是有為。即遮法密分別論者說生等相是無為法。十門分別生等諸相一切皆遮譬喻者說生等諸相體非實有。非實有法如瓶衣等不應如是廣分別故。
云何老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已依賢聖道理顯有為相。今欲依世俗道理顯有為相前已依賢聖言說顯有為相今欲依世俗言說顯有為相。前已依勝義諦顯有為相。今欲依世俗諦顯有為相。復次前已顯細有為相。今欲顯麁有為相前已顯覺慧現見有為相。今欲顯色根現見有為相。前已顯剎那有為相。今欲顯相續有為相。前已顯連縛有為相。今欲顯分位有為相。故作斯論。問此中何故不問生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亦應問而不問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復次若令諸法損滅散壞此中說之。生令諸法增長熾盛是故不說。復次若令諸法衰退離散此中說之。
生令諸法增盛和合是故不說。云何老。答諸行向背熟變相是謂老。契經中說髮希髮白皮緩皮皺色衰力損身曲背僂喘息短急氣勢萎羸行步遲微扶杖進止體多黶黑。猶如彩畫諸根昧熟支分變壞舉身戰掉動轉呻吟諸行朽敗是名為老。阿毘達磨或說蘊熟。或如此中所說老相。諸行向者。趣向死門諸行背者。棄背少壯。諸行熟者。諸根昧熟諸行變者。身力衰變。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諸行損敗故名為老。如故衣等。諸行朽壞故名為老。如破車等。諸行羸弱故名為老。如朽舍等。諸行衰萃故名為老。如萎花等。諸行慢緩故名為老。如樂器等。大德說曰。已生諸行損盛引衰故名為老。
云何死答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同分移轉壞沒捨壽煖命根滅棄諸蘊身殞喪是謂死。契經說死與此相同。文句雖多而義無別同顯死故。云何無常。答諸行散壞破沒亡退是謂無常。此中文句雖有多種義亦無別。皆共顯了無常義故。問云何無常散壞諸行。答非如散壞穀豆等物。但令諸行無復作用故名散壞。謂一剎那作所作已。第二剎那不復能作死無常何差別。答諸死是無常。有無常非死謂除死餘行滅。問何故復作此論。答世說無常與死無異。欲顯差別故作斯論謂死唯內。唯有情數。唯有根心。無常通內外有情無情數有根無根有心無心。是謂差別。問云何死亦無常。
云何無常非死耶。答最後命根滅名死亦無常。餘時命根滅名無常非死。復次最後諸蘊滅名死亦無常。餘時諸蘊滅名無常非死。復次內諸蘊滅名死亦無常。外諸蘊滅名無常非死。如內外有情數無情數。有根無根。有心無心。應知亦爾業力強耶無常力強耶。答業力強非無常力。此中聖道以業聲說。無常者謂滅相。佛於聖道或說為受或說為想或說為思或說為意或說為燈或說為信精進念定慧。或說為船栰山石水花。或說為慈悲喜捨。如是一一別釋如經。此中聖道說名為業。故業力強非無常力。有作是說。無常力強非業力。所以者何。此業亦無常故。
如人能殺千人敵者是人名為勝千人敵。此亦如是。故無常力強非業力。於此義中業力強非無常力。所以者何。業能滅三世行。無常唯滅現在行故。謂聖道力滅三世行斷彼諸行得擇滅故。無常唯能滅現在行令彼不復有作用故。復次聖道業力能滅可生不可生行令得擇滅。亦令諸行在未來世畢竟不生得非擇滅。無常唯能滅可生行非不生者故業力強。有作是說。此中業者能引五趣眾同分業。無常者謂滅相故。業力強非無常力。有說無常力強非業力。所以者何。此業亦無常故。於此義中業力強非無常力。所以者何。業力能引五趣眾同分。無常唯能滅現在行故。有餘師說。
此中業者謂能和合。無常力者謂能別離故。業力強非無常力。有說無常力強非業力。所以者何。此業亦無常故。於此義中業力強非無常力。所以者何。和合事難別離易故。如作器難壞器則易。此亦如是故業力強。復有說者。此中業力謂一切種身語意業。無常力者謂無常相故。業力強非無常力。有說無常力強非業力。所以者何。此業亦無常故。於此義中業力強非無常力。所以者何。業力能感一切果法。無常唯能滅起法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