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二
或有一智攝一切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智體是法故。或有二智攝一切智。謂有漏智無漏智。或有三智攝一切智。謂法智類智世俗智。或有四智攝一切智。謂前三智加他心智。或有五智攝一切智。謂世俗智及苦集滅道智。或有六智攝一切智。謂前五智加他心智。或有七智攝一切智。謂八智中除他心智。或有八智攝一切智。謂此中說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問若此八智攝一切智。復有八智。謂法住智。涅槃智。死生智。漏盡智。宿住隨念智。妙願智。盡智。無生智。如是八智何智攝耶。答隨其所應皆攝在此。謂法住智是知因智。
或许有一种智慧能包含所有智慧,即法智,而不是非法智,因为智慧的本质就是法。或许有两种智慧能包含所有智慧,即有漏智和无漏智。或许有三种智慧能包含所有智慧,即法智、类智和世俗智。或许有四种智慧能包含所有智慧,即前三种智慧加上他心智。或许有五种智慧能包含所有智慧,即世俗智和苦集滅道四智。或许有六种智慧能包含所有智慧,即前五种智慧加上他心智。或许有七种智慧能包含所有智慧,即八智中除去他心智。或许有八种智慧能包含所有智慧,即这里所说的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和道智。问如果这八种智慧包含所有智慧,那么还有八种智慧,即法住智、涅槃智、死生智、漏尽智、宿住随念智、妙愿智、尽智和无生智,这八种智慧又如何包含呢?回答是,根据具体情况,它们都包含在内。也就是说,法住智是了解因果的智慧。
正知三界下中上果法所住因故。彼智即此四智所攝。謂法類世俗集智。涅槃智是知滅智彼智即此四智所攝。謂法類世俗滅智。死生智即此世俗智所攝。尊者妙音說。死生智四智所攝。謂法類世俗苦智。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漏盡智諸有欲令緣漏盡法故名漏盡智者。四智所攝。謂法類世俗滅智。諸有欲令漏盡身得故名漏盡智者。八智所攝。宿住隨念智世俗智所攝。尊者妙音說。宿住隨念智六智所攝。即八智中除他心智。緣過去法故。及除滅智。緣有為法故。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妙願智世俗智所攝。尊者妙音說。妙願智八智所攝。謂十智中除盡無生智。是見性故。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盡智無生智俱六智所攝。除他心智非見性故。及除世俗智是無漏故。由此八智攝一切智。
正知是三界中下、中、上果法所依的因。这种智慧被这四智所包含,即法类、世俗、集智、涅槃智,这是了解滅的智慧,这种智慧也被这四智所包含,即法类、世俗、滅智。死生智被世俗智所包含。尊者妙音说,死生智被四智所包含,即法类、世俗、苦智。评述说,这里前面的解释是合理的。漏尽智,有些人认为它关联于漏尽法,因此被称为漏尽智,被四智所包含,即法类、世俗、滅智。有些人认为漏尽智是因为漏尽身而得名,被八智所包含。宿住随念智被世俗智所包含。尊者妙音说,宿住随念智被六智所包含,即在八智中除去他心智,因为它关联过去法,以及除去滅智,因为它关联有为法。评述说,这里前面的解释是合理的。妙愿智被世俗智所包含。尊者妙音说,妙愿智被八智所包含,即在十智中除去盡无生智,因为它是见性的缘故。评述说,这里前面的解释是合理的。盡智和无生智都被六智所包含,除去他心智,因为它不是见性,以及除去世俗智,因为它是无漏的。因此,这八智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尊者僧伽筏蘇說曰。應說一智。謂決定智以決定義是智義故。此決定智。有二差別。一者有漏。二者無漏。若有漏者。由自性故名世俗智。若無漏者。由對治差別故。復立二種。謂對治欲界者名法智。對治色無色界者名類智。即前三智若能知他心心所法名他心智。又無漏智由行相別復立四智。若於苦諦作四行相轉者名苦智。乃至若於道諦作四行相轉者名道智。問若決定智唯有一種或二或三。云何此中立有八智。答以五事故立有八智。一對治故立法類智。二自性故立世俗智。三加行故立他心智。四行相故立苦集智。五行相所緣故立滅道智。尊者左受作如是說。
尊者僧伽筏蘇提出观点说:应当只说一种智慧,即决定智慧,因为决定的意义就是智慧的意义。这种决定智慧有两种差别:一是有漏的,二是无漏的。如果是有漏的,根据其自性称为世俗智慧;如果是无漏的,根据对治的不同又分为两种,对治欲界的称为法智,对治色界和无色界的称为类智。上述三种智慧如果能够了解他人心和心所法,称为他心智。无漏智慧根据行相的不同又分为四种智慧,如果在苦谛上以四种行相转变的称为苦智,乃至如果在道谛上以四种行相转变的称为道智。问:如果决定智慧只有一种,或者两种、三种,为何这里设立了八种智慧?回答:因为五个原因设立了八种智慧,一是对治的原因设立了法智和类智,二是根据自性设立了世俗智,三是根据加行设立了他心智,四是根据行相设立了苦智和集智,五是根据行相所缘设立了灭智和道智。尊者左受也这样认为。
對治四種愚故立有八智。四種愚者。一界愚。二心愚。三法愚。四諦愚。對治界愚故立法類智。對治心愚故立他心智。對治法愚故立世俗智。對治諦愚故立苦集滅道智。是名八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說智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智。智是何義。答決定義是智義。問若爾疑相應慧應不名智。於所緣境不決定故。答彼亦是智一剎那頃於所緣境亦決定故。然此聚中疑勢用勝。令心於境多剎那中猶豫不決。說名疑聚。如三摩地一剎那中於境恒住。有時若與掉舉相應。令多剎那於境轉易說名為亂。又如有情若多貪者說名貪行。若多瞋者說名瞋行。若多癡者說名癡行。
为了对治四种愚昧,因此建立了八种智慧。四种愚昧指的是:一、对界的愚昧;二、对心的愚昧;三、对法的愚昧;四、对四圣谛的愚昧。为了对治对界的愚昧,建立了类智;为了对治对心的愚昧,建立了他心智;为了对治对法的愚昧,建立了世俗智;为了对治对四圣谛的愚昧,建立了苦集灭道智。这就是八种智慧的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之前已经讨论了智慧的自性,现在将讨论智慧之所以称为智慧的原因。问:为何称之为智慧?智慧的意义是什么?答:决定性是智慧的意义。问:如果是这样,那么与疑相应的慧不应称为智慧,因为它对所缘境不决定。答:它也是智慧,因为它在一刹那间对所缘境也是决定的。然而在这个聚合中,疑的作用更强,使得心对境地在多个刹那中犹豫不决,因此被称为疑聚。就像三摩地在一刹那中对境地恒常安住,有时如果与掉舉相应,使得多个刹那中对境地转变易动,被称为乱。又比如有情众生如果多贪,被称为贪行;如果多瞋,被称为瞋行;如果多痴,被称为痴行。
一一非不有餘煩惱。此亦如是故無有失。譬喻者說。若心有智則無無知。若心有疑則無決定。若心有麁則無有細。然對法者所說法相如鬧叢林。謂一心中。有智有無知。有非智非無知。有疑有決定。有非疑非決定。有麁有細。有非麁非細。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許法俱生斯有何失。謂諸心所展轉力生一心相應相用各別智。謂般若無知謂無明非智非無知。謂餘心所法。疑謂猶豫。決定謂智。非疑非決定。謂餘心所法。麁謂尋。細謂伺。非麁非細。謂餘心所法。如諸色法異類俱生。心所亦爾。故無有失。有作是說。於所緣境重決擇義是智義。諸有漏慧於所緣境無始時來數數決擇故皆名智。諸無漏慧重決擇者皆名為智。唯無漏忍於四聖諦。未重決擇故不名智。復有說者。由二義故說名為智。謂證知義。及了知義。證知義者。謂證知苦乃至證知道故名智。了知義者。謂了知自相續了知他相續故名智。
每一个都不是没有剩余的烦恼。这同样没有错误。譬喻者说:如果心中有智慧,就没有无知;如果心中有疑,就没有决定;如果心中有粗,就没有细。然而对法者所说的法相,就像喧闹的森林,即在一个心中,有智慧也有无知,有非智非无知,有疑有决定,有非疑非决定,有粗有细,有非粗非细。阿毘达磨的诸论师说:允许法俱生,这有什么错误?即各种心所法依次力生,一心相应相用各别智。所谓般若无知,所谓无明非智非无知,所谓其余心所法。疑是犹豫,决定是智慧,非疑非决定,所谓其余心所法。粗是寻,细是伺,非粗非细,所谓其余心所法。如各种色法异类俱生,心所法也是如此,因此没有错误。有的说:对于所缘境重决择义是智慧义。所有有漏慧对于所缘境从无始时来不断决择,所以都称为智慧。所有无漏慧重决择者都称为智慧。只有无漏忍对于四圣谛,没有重决择,所以不称为智慧。还有说者,由于二义所以说名为智慧,即证知义和了知义。证知义,即证知苦乃至证知道,所以称为智慧。了知义,即了知自相续了知他相续,所以称为智慧。
已總說諸智所以一一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法智。答智體是法故名法智。問若爾餘智亦體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雖一切智體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智名如十八界。十二處。七覺支。六隨念。四念住。四證淨。四無礙解。三寶。三歸。皆體是法而但於一建立法名。此亦如是故不應責。復次法智但有一名。謂共名。餘智有二名。謂共不共名。為簡別故說不共名。復次初覺知法故名法智。後覺知法故名類智。復次若初得法證淨相應智故名法智。此後所得故名類智。復次於現見法。得現量智故名法智。此後所得故名類智。復次欲界多有非法煩惱。
已经总体上说明了各种智慧的原因,现在将逐一解释。问为什么称之为法智?答:因为智慧的本质是法,所以称之为法智。问:如果是这样,其他智慧的本质也是法,为什么不称之为法智呢?答:虽然所有智慧的本质都是法,但只在一种智慧上建立了法智的名称,就像十八界、十二处、七觉支、六随念、四念住、四证净、四无碍解、三宝、三归,它们的本质都是法,但只在一种上建立了法的名称。这就像法智一样,所以不应责备。再者,法智只有一个名字,即共名。其他智慧有两个名字,即共名和不共名。为了区别,所以说不共名。再者,最初觉悟法时称之为法智,后来觉悟法时称之为类智。再者,如果最初获得法证净相应的智慧,称之为法智,之后获得的称之为类智。再者,对于现见法,获得现量智慧,称之为法智,之后获得的称之为类智。再者,欲界中有许多非法烦恼。
謂忿恨覆惱嫉慳等相應煩惱。若智是彼近對治者名法智。色無色界無有如是非法煩惱。對治彼者法智後生故名類智復次若智六地所攝。能緣一地說名法智。若智九地所攝。能緣八地說名類智。此依有漏地說。復次若智六地所攝。能緣六地說名法智。若智九地所攝。能緣九地說名類智。此依無漏地說。復次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者名法智。若智對治十四界十處五蘊者名類智。復次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五蘊者名法智。若智對治善無記五蘊者名類智。復次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名法智。若智對治福及不動行者名類智。
指的是愤怒、恨意、覆藏、惱害、嫉妒、慳吝等相应的煩惱。如果智慧是它们的直接对治方法,就称为法智。在色界和无色界中,不存在这样的非法煩惱,对治它们的法智是后来产生的,因此称为類智。再者,如果智慧属于六地的范畴,能够关联一地,则称为法智。如果智慧属于九地的范畴,能够关联八地,则称为類智。这是根据有漏地来说的。再者,如果智慧属于六地的范畴,能够关联六地,则称为法智。如果智慧属于九地的范畴,能够关联九地,则称为類智。这是根据无漏地来说的。再者,如果智慧对治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就称为法智。如果智慧对治十四界、十處、五蘊,就称为類智。再者,如果智慧对治善、不善、无记的五蘊,就称为法智。如果智慧对治善、无记的五蘊,就称为類智。再者,如果智慧对治福、非福、不动行,就称为法智。如果智慧对治福及不动行,就称为類智。
復次若智對治段食婬欲愛者名法智若智對治諸定愛者名類智。問何故名他心智。答知他心故名他心智。問此亦知他諸心所法。何故但名他心智耶。答以期心故謂修觀者先起意樂。欲知他心由此意樂。後知心時亦知心所。如人意樂本欲見王。後見王時亦見臣等。復次諸法得名由多緣故。謂或由自性得名。如諦如蘊如世俗智。或由對治得名。如法類智。或由加行得名如他心智等。或由相應得名。如說。樂受等相應法。名順樂受等法。或由所依得名。如眼識等。或由行相得名。如苦集智。或由所緣得名。如念住等。或由行相所緣得名。如滅道智故由加行名他心智。
再次,如果智慧能够对治分段食物、性欲和贪爱,这种智慧被称为法智;如果智慧能够对治对各种禅定的贪爱,这种智慧被称为类智。问:为什么称之为他心智?答:因为它能知晓他人的心思,所以称为他心智。问:这种智慧也能知晓他人的各种心所法,为什么只称为他心智呢?答:因为期望了解心的缘故,修行观察的人首先产生想要了解他人心思的意愿。由于这种意愿,后来在了解心的时候,也了解了心所。就像一个人本意是想见国王,后来见到国王时,也见到了随从的臣子。再者,各种法得名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自性得名,如諦、如蘊、如世俗智;有的是因为对治得名,如法智、类智;有的是因为加行得名,如他心智等;有的是因为相应得名,如说乐受等相应法,称为顺乐受等法;有的是因为所依得名,如眼识等;有的是因为行相得名,如苦集智;有的是因为所缘得名,如念住等;有的是因为行相和所缘得名,如灭道智。因此,由于加行的原因,称之为他心智。
復次以心勝故雖亦知心所。但名他心智。如王來等。復次以心是大地故。心所名大地法。復次證他心通無間道時但緣心故。復次說心遠行獨行等故。復次說心是前行等故。復次說心是增上王故。復次說心是城主故。復次說心是依趣故。復次說心能起善惡戒故。復次說心能引善惡趣故。復次心是內處遍諸界地有所緣故。復次心是所依非心所故。復次若心行處心所隨故。復次若心調伏不調伏時。諸心所法亦如是故。復次若心流散不流散時。諸心所法亦如是故。由此等緣。此他心智雖亦知心所。而名他心智問何故名世俗智。答知世俗故名世俗智。問亦知勝義。
再次,由于心的主导地位,尽管也能了解心所,但只称为他心智。就像国王到来等。再次,因为心是大地,所以心所被称为大地法。再次,在证得他心通的无间道时,只涉及心。再次,说心远行独行等。再次,说心是前行等。再次,说心是增上的王者。再次,说心是城主。再次,说心是依趣。再次,说心能引发善恶戒。再次,说心能引导善恶趣。再次,心是内在的,遍布所有界地,有所依附。再次,心是所依,不是心所。再次,如果心在行处,心所随之。再次,如果心调伏或不调伏时,所有心所法也如此。再次,如果心流散或不流散时,所有心所法也如此。因此,这个他心智虽然也了解心所,但称为他心智。问为什么称为世俗智?答:因为了解世俗,所以称为世俗智。问:也了解胜义吗?
何故但名世俗智耶。答雖亦少分知蘊界處四聖諦等諸勝義法。而多分知男女往來瓶衣車乘舍林山等。世俗法故名世俗智。復次此世俗智實無智相。而諸世俗共立智名。如非王種但諸人眾。假想施設共立王名。復次此世俗智一切有情展轉共許無有諍論。如僧上坐如悅眾人眾所許故名為世俗。復次此世俗智遍諸有情。緣一切境故名世俗。復次此世俗智愚癡所依。繫屬愚癡是愚癡者安立足處故名世俗。聲論者說此世俗智為諸無知之所覆蔽。如器中物器所覆蔽故名世俗。復次此世俗智為對治道之所變壞。為愚癡者之所欣尚故名世俗。問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耶。
为何只称其为世俗智呢?回答说,虽然它也稍微了解一些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四圣谛等胜义法,但更多地了解的是男女、往来、瓶、衣、车、乘、舍、林、山等世俗法,因此称为世俗智。其次,这种世俗智实际上没有智慧的表相,但世俗的人们共同赋予它智慧的名称,就像不是王族血统的人,但众人假想并共同赋予王的名称一样。再次,这种世俗智是所有有情众生共同认可、没有争议的,如僧团中的上座,因为众人所认可,所以称为世俗。此外,这种世俗智涉及所有有情众生,关联所有境界,因此称为世俗。再次,这种世俗智是愚痴所依赖的,属于愚痴,是愚痴者的立足之地,因此称为世俗。声论者说这种世俗智被无知所覆盖,就像器中的物品被器所覆盖一样,因此称为世俗。再次,这种世俗智可以被对治之道所破坏,被愚痴者所崇尚,因此称为世俗。问:为何称为苦智,乃至道智呢?
答緣苦聖諦四行相轉故名苦智。乃至緣道聖諦四行相轉故名道智。問諸世俗智亦能緣。四諦各四行相轉豈名四智耶。答若唯緣苦諦唯四行相轉者名苦智。乃至若唯緣道諦唯四行相轉者名道智。諸世俗智於四聖諦或一一別緣。或二二合緣。或三三合緣。或四總緣。或緣餘法。或復總緣所起行相。亦不決定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以雜亂故。復次若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不與苦集同一縛者名四諦智。諸世俗智雖亦有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而與苦集同一縛。故不名四諦智。問此與滅道不同一縛。何故不立滅道智耶。答初不立故後亦不立。復次若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
回答说,因为与苦聖諦的四行相相关联而转变,所以称之为苦智。同样地,因为与道聖諦的四行相相关联而转变,所以称之为道智。有人问,世俗智也能关联四諦各自的四行相而转变,难道也能称为四智吗?回答是,只有当智慧仅关联苦諦且仅转变四行相时,才称之为苦智。同样地,只有当智慧仅关联道諦且仅转变四行相时,才称之为道智。世俗智对于四聖諦可能是逐一单独关联,或者两两结合关联,或者三三结合关联,或者全部一起关联,也可能是关联其他法则,或者总体关联所引起的行相,因为它们不固定,所以不称为苦智,甚至道智,因为它们是杂乱无章的。再者,如果单独关联四諦各自的四行相而转变,并且不与苦集共同受到束缚,那么称之为四諦智。虽然世俗智也有单独关联四諦各自的四行相而转变的情况,但它们与苦集共同受到束缚,因此不称为四諦智。有人问,这与滅道不是同一束缚,为什么不设立滅道智呢?回答是,因为最初没有设立,所以后来也没有设立。再者,如果单独关联四諦各自的四行相而转变。
能對治煩惱者名四諦智。諸世俗智。雖亦有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而不能對治煩惱故不名四諦智。復次若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於四聖諦證見明了。不為見疑無明所惑。不增煩惱不招三有。定趣涅槃者名四諦智。諸世俗智。無如是義故不名四諦智。復次若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是聖性者名四諦智。諸世俗智。非聖性攝故不名四諦智。
如是八智。界者他心智若有漏是色界。若無漏是不繫。世俗智通三界。餘六智是不繫。地者法智在六地。類智在九地。他心智在四地。世俗智在十八地。謂八等至八近分靜慮中間及欲界。餘四智。法智攝者在六地。類智攝者在九地。所依者。法智唯依欲界起。他心智唯依欲色界起。類智世俗智俱依三界起。餘智法智攝者。唯依欲界起。類智攝者。通依三界起。行相者法智類智俱作十六行相。他心智無漏者。作道四行相。有漏者作不明了行相。世俗智作十六行相。亦作餘行相。苦集滅道智各作四行相。問諸苦智皆作苦行相轉耶。答應作四句。或有苦智非作苦行相轉。
謂苦智作非常空非我行相轉。或有作苦行相轉非苦智。謂作苦行相轉苦智相應法。或有苦智亦作苦行相轉。謂作苦行相轉苦智。有非苦智亦非作苦行相轉。若唯取此種類者。謂作非常空非我行相轉苦智相應法。若不唯取此種類者謂除前相。如轉有四句已轉當轉應知亦爾。如苦智對苦行相有三四句。對非常空非我行相應知亦爾。如苦智有十二句。集滅道智應知亦爾。如是總有四十八四句。所緣者。法智類智俱緣四諦。他心智緣他心心所法。世俗智緣一切法。苦智緣苦諦。集智緣集諦。滅智緣滅諦。道智緣道諦。念住者。他心智是三念住除身念住。滅智是法念住。
餘智通四念住。智者。此八智即是八智。三摩地者。法智類智三三摩地俱。他心智無漏者道無願三摩地俱。有漏者非三摩地俱。世俗智非三摩地俱。苦智空無願三摩地俱。集智集無願三摩地俱。滅智無相三摩地俱。道智道無願三摩地俱。根相應者。世俗智五根相應。餘智三根相應。謂樂喜捨。三世者。此八智皆通三世。緣三世者。法智類智世俗智皆緣三世及離世。他心智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法緣未來不生法。緣三世。滅智緣離世。餘智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世俗智通三種。餘智唯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類智緣善無記。滅道智唯緣善。餘智緣三種。
三界繫不繫者。他心智若有漏色界繫。若無漏是不繫。世俗智通三界繫。餘智是不繫。緣三界繫不繫者法智緣欲界繫及不繫。類智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他心智緣欲色界繫及不繫。世俗智緣三界繫及不繫。苦集智緣三界繫。滅道智緣不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他心智通三種。世俗智唯非學非無學。餘智是學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法類世俗他心智皆緣三種。苦集滅智唯緣非學非無學。道智緣學無學。見修所斷不斷者。他心智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是不斷。世俗智是見修所斷。餘智是不斷。緣見修所斷不斷者。法類世俗他心智緣三種。苦集智緣見修所斷。
滅道緣不斷。緣名緣義者。法類世俗苦集智。通緣名義。餘智唯緣義。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法類世俗智緣三種。他心智緣他相續苦集道智緣自他相續。滅智緣非相續。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世俗智通三種。餘智通加行離染得。曾得未曾得者。他心世俗智通曾得未曾得。餘智唯未曾得。
復次法智有四種。一於法初知故名法智。二於法現知故名法智。三於法實知故名法智。四於法出離知名法智。比類智亦有四種。一以因比類知果。二以果比類知因。三以身語業比類知心。四以所說法比類知佛。他心智亦有四種。謂從四緣生亦能為四緣。此智所知亦爾。世俗智亦有四種。一知名世俗。二知縛世俗。三知假立世俗。四知執著世俗。苦智亦有四種一知生苦。二知流轉苦。三知熱惱苦。四知和合苦。集智亦有四種。一知業。二知煩惱。三知愛。四知事。滅智亦有四種一知三結永斷。二知薄貪瞋癡。三知五順下分結盡。四知一切結盡。道智亦有四種。
一知從第八補特伽羅一切學位諸有所作。二知降伏怨敵。三觀本所作。四觀近盡漏。盡智亦有四種。一見所不攝。二遠離空定。三非他心智。四加行遲緩。無生智亦有四種。一因故。二果故。三相續故。四補特伽羅。此中所說四法智等。汎釋經中諸智差別。非皆即是法智等攝。復次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法智皆以法為體故。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類智皆是聖種類故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決定智。以決定義是智義故。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所知智知所知故重審決故。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道智道諦攝故。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願智能滿所願故。應說十智總為一智。
謂盡智煩惱盡者身中得故。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無生智不退墮故。云何法智。答於欲界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所有無漏智。此中諸行者。謂苦諦。諸行因者。謂集諦。諸行滅者。謂滅諦。諸行能斷道者。謂道諦。能知欲界如是四諦。諸無漏智總名法智。又於法智及法智地所有無漏智是謂法智者。問何故復說此耶。答前雖說能斷欲界諸行無間道。而未說加行解脫勝進道。今欲說之。此中法智者。謂三道法智。法智地者。謂三道法智相應俱有等法。復次能斷道者。謂無間道法智。法智者。謂餘三道法智。法智地者。謂四道法智相應俱有等法。及四法忍品。
復次能斷道者。謂能斷欲界煩惱四道無漏法。法智者。謂餘時所起所修法智。法智地者。謂彼相應俱有等法。次後類智准此應知。他心智等如文廣說。應知其相。法智乃至道智於八智中一一攝幾。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諸法攝者。謂攝他性不攝自性。如分別論者。為遮彼執欲顯諸法皆攝自性不攝他性故。作斯論。此中理趣如結蘊中已廣分別。答法智攝法智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者。此中總說法智攝法智。然法智在六地。未至定者攝未至定者。乃至第四靜慮者攝第四靜慮者。又法智有四種。謂四諦智苦智攝苦智乃至道智攝道智。
又法智在三世。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過去未來各多剎那一一自攝。即此法智攝他心智少分者。謂他心智有有漏。有無漏。此唯攝無漏。彼無漏復有法智品。有類智品。此唯攝法智品。故說攝彼少分即此法智攝苦集滅道智少分者。謂彼四智。各有法智品。有類智品。此唯攝法智品。故說攝彼少分。類智攝類智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者。此中總說類智攝類智。然類智在九地。未至定者攝未至定者。乃至無所有處者攝無所有處者。餘廣說如法智。他心智攝他心智四智少分。謂法類世俗道智者此中總說。他心智攝他心智。
然他心智在四根本靜慮初靜慮者攝初靜慮者。乃至第四靜慮者攝第四靜慮者。又他心智有有漏有無漏。有漏攝有漏。無漏攝無漏此有漏者。有曾得有未曾得。曾得攝曾得。未曾得攝未曾得。此無漏者有法智品有類智品。法智品攝法智品。類智品攝類智品。又此他心智通三世。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過去未來各多剎那一一自攝。即此他心智攝法智少分者。謂法智在六地。此唯攝彼在四根本靜慮者。又法智有四種。謂四諦智。此唯攝彼道智。又彼道智。有別緣者。有總緣者。有緣現在者。有緣過去未來者。有緣自相續者。有緣他相續者。
有緣心心所法者。有緣餘蘊者。此唯攝彼別緣現在他相續心心所法故說攝彼少分。如說。此攝法智少分。說此攝類智少分亦爾。有差別者。應說類智在九地。此唯攝彼在根本四靜慮者。又此他心智攝世俗智少分者。謂世俗智在十八地。此唯攝彼在根本四靜慮者。又世俗智有善染污無覆無記。此唯攝彼善者。又彼善者有別緣者。有總緣者廣說如前。此唯攝彼別緣現在他相續心心所法者。故說攝彼少分。又此他心智攝道智少分者。謂道智在九地。此唯攝彼在根本四靜慮者。又彼道智有別緣者。有總緣者。廣說如前。此唯攝彼別緣現在他相續心心所法者故說攝彼少分。
世俗智攝世俗智他心智少分者。此中總說世俗智攝世俗智。然世俗智在十八地。欲界者攝欲界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者。攝非想非非想處者。又世俗智有善染污無覆無記。善者攝善者。染污者攝染污者。無覆無記者攝無覆無記者。又世俗智通三世。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過去未來各多剎那一一自攝。又世俗智攝他心智少分者。謂他心智。有有漏。有無漏。此唯攝彼有漏者故。說攝彼少分。苦智攝苦智二智少分。謂法類智者。此中總說苦智攝苦智。然苦智在九地。未至定者攝未至定者。乃至無所有處者攝無所有處者。餘如前說。
又此苦智攝法智少分者。謂法智有苦集滅道智。此唯攝彼苦智故說攝彼少分。如說。此攝法智少分。說此攝類智少分亦爾。如苦智攝一智二智少分。集智滅智應知亦爾。道智攝道智三智少分。謂法類他心智者。此中總說道智攝道智。然道智在九地。未至定者攝未至定者。乃至無所有處者。攝無所有處者。餘如前說。又此道智攝法類智少分者。如前苦智攝法類智少分說。又此道智攝他心智少分者。謂他心智有有漏有無漏。此唯攝彼無漏者。故說攝彼少分。此中攝者。謂攝自性。自性於自性實有可得。不離不脫常住不空。恒為障礙故說為攝。
若成就法智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無實成就不成就性。如譬喻者。為遮彼執顯成就性不成就性決定實有。故作斯論。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或三四五六七八謂苦法智苦類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三。有他心智成就四。此中三者。謂法智苦智世俗智。四者。謂前三加他心智。若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爾時成就三。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爾時成就四。後諸所說准此應知。苦法智時。法智苦智成就現在未來。即一智體以對治故名法智。以行相故名苦智。世俗他心智成就過去未來。苦類智忍時。增見增慧增道。
非智非名。爾時法智苦智世俗智或他心智。皆唯成就過去未來。以現在無故。後諸所說准此應知。苦類智集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四。有他心智成就五。此中四者。謂法類苦世俗智。五者。謂前四加他心智。苦類智時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謂類智名此苦智。名苦法智時已得故。集法智忍時增見慧道。非智非名。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五。有他心智成就六。此中五者。謂法類苦集世俗智。六者。謂前五加他心智。集法智時增見慧道及智名。謂集智名此法智。名苦法智時已得故。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時。增見慧道非智非名。所以者何。
集類智時所得集智名。不異集法智時所得集智名故。爾時所得類智名。不異苦類智時所得類智名故。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成就六。有他心智成就七。此中六者。謂法類苦集滅世俗智。七者。謂前六加他心智。滅法智時增見慧道及智名。謂滅智名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時增見慧道。非智非名。所以者何。滅類智時所得滅智名。不異滅法智時所得滅智名故。爾時所得類智名。不異苦類智時所得類智名故。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無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智成就八。此中七者。謂八智中除他心智。八者。謂前七加他心智。道法智時增見慧道及智名。
謂道智名道類智忍。道類智時增見慧道。非智非名。所以者何。道類智時所得道智名。不異道法智時所得道智名故。爾時所得類智名。不異苦類智時所得類智名故。若成就類智乃至若成就道智。於此八智成就少多。如文廣說應知其相。增見慧道及增智名。如法智中應知其相。然成就法智及苦智。以苦法智時為初成就。類智以苦類智時為初成就。他心智以離欲染第九解脫道。及無色界沒生色界中有結生心為初成就。世俗智無初一切有情本成就故。成就集智以集法智時為初成就。滅智以滅法智時為初成就。道智以法智時為初。法類苦集滅道智。從初得後。乃至未般涅槃恒時成就。世俗智從不可知本際。乃至未般涅槃恒時成就。他心智已離欲染未生無色界未般涅槃恒時成就。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若修法智亦類智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善染無記法皆有修義。為遮彼執顯唯善有為法得有修義。云何知然。如契經說。善有為法應修非餘。所以者何。若法智者為愛果故。精勤修習令漸增長。說名為修。唯善有為法能得愛果。謂得世間可愛異熟增上果故。亦得出世離繫果故。諸有智者精勤修習。從下至中從中至上令速獲得所求愛果。染無記法及善無為無如是用故不名修。或有撥無未來修義。謂過去未來俱無實體故。為遮彼執顯定實有過去未來。現在能修未來善法。謂現在世勝善為因。引起未來諸善法得。
由得彼法故說彼為所修。若無能修未來善者。則應無有得果等義。謂得果等時現在唯有一智未來修八智。現在唯有一行相未來修十六行相。現在唯有一剎那未來修無量剎那。現在或唯有有漏心心所法。未來修有漏無漏心心所法。或有現在唯有無漏心心所法。未來修無漏有漏心心所法。如是等事皆應不成。復次諸佛證得大菩提時。現在唯有盡智功德。若無未來修善義者。則應諸佛無一切智。勿有此等大過失故。必應許修未來善法。為遮此等種種異執。及顯正理故作斯論。修有四種如前廣說。此中唯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