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六
問為煩惱現在前故退。為退已煩惱現在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煩惱現在前故退者。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說三緣故起欲貪隨眠。一欲貪隨眠未斷未遍知。二順欲貪纏法現在前。三於彼有非理作意。廣說乃至。起疑隨眠應知亦爾。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謂多營事業。乃至身恒多病。定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由非學非無學心退起學法得。云何彼是阿羅漢而起煩惱現在前。又何等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退已煩惱現在前者。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若時心遠心剛強起無色界三纏現在前。謂貪慢無明。而多起慢。
问:是因为烦恼出现在当前导致退步,还是退步后烦恼出现在当前?如果这样认为,两种情况都有过失。为什么呢?如果是因为烦恼出现在当前导致退步,那么《品类足》中的说法如何解释?比如提到,有三个条件导致欲贪随眠的产生:一是欲贪随眠未断未遍知;二是顺欲贪纏法出现在当前;三是对彼有非理作意。广说乃至起疑随眠也是如此。契经中的说法如何解释?比如提到,由于五个因缘导致时解脱阿罗汉退步,即多營事业,乃至身恒多病。定蕴中的说法如何解释?比如提到,由于非学非无学心退步而起学法。如何解释彼是阿罗汉而起烦恼出现在当前?又是什么心无间起烦恼出现在当前?如果退步后烦恼出现在当前,那么《施設論》中的说法如何解释?比如提到,如果心遠心剛強起无色界三纏出现在当前,即貪、慢、无明,而多起慢。
彼三纏內隨一現前。應說彼退無色貪盡。住色貪盡中。識身論說復云何通。如說一類補特伽羅無色染污心現在前故。捨無學善根學善根相續。退無學心住學心。品類足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順退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住何等心後煩惱現在前。答應作是說。煩惱現在前故退。問此已善通後諸違難。前諸違難當云何通。答皆非違難。所以者何。品類足說三緣故起諸隨眠者。依未斷盡煩惱者說。謂起煩惱現在前者。或有已斷盡自地煩惱。或有未斷盡自地煩惱。彼依未斷盡自地煩惱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又起煩惱現在前者。或退或不退。彼依不退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
当三种纏中的任意一种在内心显现时,应当说此人已从无色贪中退转,而处于色贪中。在《識身論》中如何解释这一点呢?比如,某类補特伽羅因为无色的染污心现在前,所以放弃了无学善根而转学善根。在《品類足》中如何解释呢?如说,什么是顺退法?即不善和有覆无记。在何种心态下煩惱现在前?应当这样回答:因为煩惱现在前,所以退转。问:这已经很好地解释了后面的难题,那么前面的难题该如何解释呢?回答:它们都不是难题。为什么呢?《品類足》中提到,由于三种緣而起诸随眠,这是针对未完全断除煩惱的人说的。那些煩惱现在前的人,有的已经完全断除了自己的煩惱,有的还没有完全断除自己的煩惱。这里是指那些未完全断除自己煩惱而煩惱现在前的人。另外,那些煩惱现在前的人,有的会退转,有的不会退转,这里是指那些不退转而煩惱现在前的人。
又起煩惱現在前者。或染污心無間。或不染污心無間。彼依染污心無間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又起煩惱現在前者。有具因緣有不具因緣。彼依具因緣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謂諸有情三因緣故起諸煩惱名具因緣。一由因力。二由境界力。三由加行力。欲貪隨眠未斷未遍知者說因力。順欲貪纏法現在前者說境界力。於彼有非理作意者說加行力。復次為遮外道所說意趣故作是說。由三緣故起諸隨眠。謂外道說專由境界起諸煩惱。若有境界煩惱便生。若境界壞煩惱不起。為遮彼意。說諸纏起亦因未斷自類隨眠。亦由彼有非理作意。契經中說。
又起煩惱現在前者。或染污心無間。或不染污心無間。彼依染污心無間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又起煩惱現在前者。有具因緣有不具因緣。彼依具因緣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謂諸有情三因緣故起諸煩惱名具因緣。一由因力。二由境界力。三由加行力。欲貪隨眠未斷未遍知者說因力。順欲貪纏法現在前者說境界力。於彼有非理作意者說加行力。復次為遮外道所說意趣故作是說。由三緣故起諸隨眠。謂外道說專由境界起諸煩惱。若有境界煩惱便生。若境界壞煩惱不起。為遮彼意。說諸纏起亦因未斷自類隨眠。亦由彼有非理作意。契經中說。 又产生了煩惱,处于现在的状态。有时是染污的心无间断,有时是不染污的心无间断。这里指的是依据染污心无间断而产生煩惱,处于现在的状态。又产生了煩惱,处于现在的状态,有具备因緣的和不具备因緣的。这里指的是依据具备因緣而产生煩惱,处于现在的状态。所谓具备因緣而产生煩惱,是指有情众生因三个因緣而产生煩惱,称为具备因緣。第一是因力,第二是境界力,第三是加行力。对于欲貪随眠未断未遍知的情况,称为因力;对于顺从欲貪纏法处于现在的状态,称为境界力;对于在其中存在非理作意的情况,称为加行力。再次,为了遮蔽外道所说的意趣,因此这样说。由于三个因緣而产生各种随眠。外道说专门由境界引起各种煩惱,如果有境界煩惱就会产生,如果境界消逝煩惱就不会产生。为了遮蔽那种观点,说各种纏起也是因为未断自类的随眠,也因为存在非理作意。在契经中有所说明。
由五種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者。彼於退具說退因緣。如餘經說。彼具名彼定蘊所說。由非學非無學心退起學法得者。彼說根退不說果退。復次煩惱相應心亦名非學非無學故。說果退亦不違理。云何彼是阿羅漢而起煩惱現在前者。先是阿羅漢後起煩惱現在前。若起煩惱現在前便非阿羅漢。如先異生後入聖道。入聖道已便非異生。如先學者後起無學法。起無學法已便非學者。此亦如是於理何違。何等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者。若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退者即彼地善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
由于五种因缘,有时解脱的阿罗汉会退转。他们在退转时会详细说明退转的因缘。正如其他经文中所说,他们详细说明了退转的具体原因。由于非学非无学的心态退转而重新进入学法的状态,他们说这是根的退转,而不是果的退转。另外,由于煩惱相应的心也被称为非学非无学,因此说果的退转也不违背逻辑。如何解释一个阿罗汉会重新产生煩惱并使其活跃在现在呢?他先是阿罗汉,然后煩惱活跃在现在。如果煩惱活跃在现在,他就不再是阿罗汉。就像先是凡夫,然后进入圣道,进入圣道后就不再是凡夫。就像先是学者,然后产生无学法,产生无学法后就不再是学者。这也是一样,从逻辑上讲有什么矛盾呢?什么样的心在无间断的情况下产生煩惱并使其活跃在现在呢?如果已经彻底远离非想非非想处的污染,那么产生那个境界的纏现在活跃。退转的人就是那个境界的善心无间断地产生煩惱并使其活跃在现在。如果还没有彻底远离非想非非想处的污染,那么产生那个境界的纏现在活跃。
退者即彼地或善心或染污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乃至初靜慮應知亦爾。若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染污心或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此中若未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前者。彼不能起色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界纏現在前故退。若得根本善靜慮現在前非無色定者。彼不能起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色界纏現在前故退。若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前者。彼能起三界纏現在前故退。有餘師說。退已煩惱現在前。問此已善通前諸違難。
在修行中出现退步时,可能是由于那个境界的善心、染污心或无覆无记心无间断地生起煩惱,这种情况在初靜慮阶段也同样适用。如果已经彻底远离了欲界的煩惱,却因为欲界的纏缚而退步,那么退步时可能是欲界的善心、无覆无记心无间断地生起煩惱。如果还没有彻底远离欲界的煩惱,却因为欲界的纏缚而退步,那么退步时可能是欲界的善心、染污心或无覆无记心无间断地生起煩惱。这里,如果还没有获得根本的善靜慮和无色定,那么他们不能引发色界和无色界的纏缚,因此只能引发欲界的纏缚而退步。如果已经获得根本的善靜慮但未获得无色定,那么他们不能引发无色界的纏缚,因此只能引发欲界和色界的纏缚而退步。如果已经获得根本的善靜慮和无色定,那么他们能引发三界的纏缚而退步。有些论师说,退步后煩惱会立即出现。这个问题已经很好地解释了前面提到的各种难点。
後諸違難當云何通。答皆非違難。所以者何。施設識身二論所說。依覺知位不說退時。謂先雖退而未覺知。煩惱現在前乃覺知故。如有先誦四阿笈摩。餘務所纏遂便忘失。乃至未誦猶不覺知。後若誦時方知忘失。彼雖先忘而今始覺。此亦如是先退後知。依知時說故不違理。品類足說。不善及有覆無記名順退法者。依損善品轉遠善品故作是說。如如煩惱現在前時。如是如是損遠善品故說順退。非謂煩惱現在前時方退。善法先已退故。住何等心後煩惱現在前者。住欲界無覆無記心後煩惱現在前。謂威儀路及工巧處非異熟生性羸劣故。問豈不羸劣彌順於退。
后来的各种违背难题应当如何理解?回答说,这些都不是违背难题。原因是什么?因为建立识身的两种论述,依据的是觉知的状态,而不是退步的时候。也就是说,虽然先前有所退步,但尚未觉知,只有当烦恼出现在当前时,才有所觉知。比如有人先前背诵了四阿含经,但被其他事务所缠扰,于是忘记了,直到再次背诵时才意识到忘记了。虽然先前忘记了,但现在才开始觉知,这与先前的退步后知的情况相同。依据觉知的时刻来说,所以并不违背道理。在品类足中提到,不善和有覆无记被称为顺退法,是因为它们损害了善品,远离了善品,所以这样说。就像烦恼出现在当前时,它们就这样损害和远离善品,因此被称为顺退,并不是说烦恼出现在当前时才开始退步,善法已经先退步了。在什么心态下,烦恼会出现在当前?在欲界无覆无记的心态下,烦恼会出现在当前,比如在威仪路和工巧处,不是由异熟生性羸劣所引起的。有人问,难道不是因为羸劣更顺应退步吗?
答若於淨品其性雖劣而於染品力強勝者住彼便退。退已煩惱即現在前。異熟生心於淨染品性俱劣故住彼心時非進非退。有說欲界三無記心隨住一種皆有退義。此心無間煩惱現前。然此欲界無覆無記心。有與三界纏相違者。住此心時必不退起三界煩惱。有與欲色界纏相違不與無色界纏相違者。住此心時雖不退起欲色界煩惱。而容退起無色界煩惱。有與欲界纏相違不與色無色界纏相違者。住此心時雖不退起欲界煩惱。而容退起色無色界煩惱。有與三界纏皆不相違者。住此心時皆容退起三界煩惱。評曰。此二說中前說為善。要起煩惱現在前時乃成退失勝功德故此說退位。
回答说,如果某人在纯净的品性中虽然本质低劣,但在染污的品性中力量强大,那么他停留在那里就会退步。一旦退步,烦恼就会立即显现。异熟生的心对于纯净和染污的品性都同样低劣,因此停留在这种心态时既不会进步也不会退步。有人说,在欲界的三种无记心中,无论哪一种,都有可能退步。这些心在无间断的烦恼显现时,然而欲界的无覆无记心,与三界的纏相违。停留在这种心态时,必定不会退起三界的煩惱。有的与欲界和色界的纏相违,但不与无色界的纏相违。停留在这种心态时,虽然不会退起欲界和色界的煩惱,但可能会退起无色界的煩惱。有的与欲界的纏相违,但不与色界和无色界的纏相违。停留在这种心态时,虽然不会退起欲界的煩惱,但可能会退起色界和无色界的煩惱。有的与三界的纏都不相违。停留在这种心态时,都可能退起三界的煩惱。评论说,这两种说法中,前一种说法较好。只有在烦恼显现时,才会失去胜功德,因此这种说法认为退位。
若退性者不必要起煩惱現前不退無學位有退性者故。問退時為住意地為住五識身耶。答應作是說。住意地退非五識身。問若爾云何通隖陀衍那事。昔有王號隖陀衍那。將諸宮室詣水跡山除去男子純與女人奏五妓樂。縱意嬉戲樂音清妙香氣馚馥。命諸女人露形而舞。時有五百離欲仙人乘神境通經此上過。有見妙色有聞妙聲有嗅妙香皆退神通。墮此山上如折翼鳥不復能飛。王見問曰汝等是誰。諸仙答曰。我是仙人。王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根本定不。仙人答言。我等未得。王乃至問汝等為得初靜慮不。仙乃至答我等曾得而今已退。時王瞋忿作如是言。
如果有退转性质的人,不一定需要在烦恼现前时才退转,即使在无学位上也有退转性质的人。问:退转时是住在意识层面还是住在五识身中呢?回答应该是:住在意识层面退转,而不是五识身。问:如果是这样,如何解释隖陀衍那的事?从前有一个国王名叫隖陀衍那,带领宫女们前往水迹山,除去男子,只与女人一起享受音乐和娱乐。放纵自己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和香气中。命令女人们裸体跳舞。当时有五百位仙人,已经远离欲望,依靠神通力经过此地。有的仙人见到美妙的色相,有的听到美妙的声音,有的嗅到美妙的香气,都失去了神通,坠落到这座山上,就像折断翅膀的鸟一样,不能再飞。国王见到后问:你们是谁?众仙人回答:我们是仙人。国王又问:你们是否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根本定?仙人回答:我们没有得到。国王甚至问:你们是否得到了初禅?仙人回答:我们曾经得到过,但现在已退失。这时国王愤怒地说。
不離欲人如何觀我宮人婇女。極非所宜。便拔利劍斷截五百仙人手足。彼諸仙人有住眼識退者有住耳識退者有住鼻識退者。如何言住意地退耶。猛憙子事復云何通。昔有仙人名猛憙子。食時常受勝軍王請。每至食時乘神通力如雁王飛至王宮上。王自承接抱置金床燒香散花恭敬禮拜以妙飲食而供養之。仙人食訖除器澡漱呪願王已飛空而去。王於後時以國事故欲詣餘處作是念言。我行去後誰當如我承事仙人。脫不如法仙人性躁。或呪咀我令失王位。或斷我命或害國人。便問少女。我行去後汝能如我事仙人耶。女答言能。王遂慇懃約勅少女。令如常法供養仙人。
那些没有远离欲望的人如何观察我的宫殿和侍女,这是极不适宜的。于是拔出锋利的剑,斩断了五百仙人的手足。那些仙人中,有的在眼识上退步,有的在耳识上退步,有的在鼻识上退步。为什么说他们在意识上退步呢?关于猛憙子的故事又如何解释?从前有一个仙人名叫猛憙子,每到用餐时间,他都会受到勝軍王的邀请。每次用餐时,他都会借助神通力,像雁王一样飞到王宫上空。国王亲自迎接他,将他抱到金床上,烧香、撒花,恭敬地礼拜他,并用精美的食物供养他。仙人用餐完毕后,除去餐具,漱口、祝福国王后,便飞向空中离去。后来,国王因国事需要前往其他地方,他想:我离开后,谁能像我一样侍奉仙人呢?如果不符合仙人的意愿,仙人性格急躁,可能会诅咒我失去王位,或者断绝我的生命,或者伤害国人。于是他问一个少女:我离开后,你能像我一样侍奉仙人吗?少女回答说能。国王于是殷勤地嘱咐少女,让她按照常规的方法供养仙人。
然後乃行營理國事。仙人後日臨至食時飛空而來至王宮所。王女承抱置金床上。仙人離染力微劣故觸細軟觸退失神通。如常受供食訖澡漱及呪願已欲乘空去而不能飛。入王苑中欲修舊道。聞象馬等種種喧聲雖極作意而不能得。時彼仙人知室羅筏城中士女恒作是念。若大仙人履地行者我等當得接足供養。彼仙爾時便起矯慧。語王女曰汝告城中。今日仙人履地而出。諸所欲作皆應作之。於是王女即便依教。諸人聞已除去城中瓦礫糞穢掃灑清淨。嚴列幢幡燒香散花作諸音樂莊飾嚴麗猶如天城。是時仙人步行而出去城不遠入林樹間。欲修舊道聞諸鳥聲其心驚亂而不能得。
之后他才处理国家事务。后来有一天,到了用餐时间,仙人飞来王宫。王女将他抱起放在金床上。仙人因为远离贪欲的力量微弱,接触柔软之物后失去了神通。像平常一样接受供养,用餐完毕、洗漱和祝福后,想要飞离却不能飞行。他进入王宫的花园,想要修炼旧道。尽管他极力集中精神,但听到象、马等种种喧闹声,却无法修炼。那时,仙人知道室罗筏城中的男女常有这样的念头:如果大仙人步行,我们就能亲近并供养他。于是仙人便表现出假装的智慧,对王女说:“你告诉城中的人,今天仙人将步行而出,他们应该做所有想做的事。”王女随即按照他的指示去做。人们听到后,清除了城中的瓦砾、粪便和污秽,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排列幢幡、烧香、撒花、演奏各种音乐,装饰得华丽如同天城。那时,仙人步行出城,不久进入树林中。想要修炼旧道,听到各种鸟声,他的心惊慌失措,无法修炼。
便捨此去詣於河邊。復聞水中龍魚騰躍。心既喧擾而不能修。遂即登山作如是念。我退善品都由有情。設我曾修戒禁苦行當感有翅猫狸之形。水陸空行無脫我者。發惡願已毒心稍息。須臾復能離八地染後生非想非非想處。有頂寂止甘露門田。八萬劫中受閑靜樂。業壽盡已還生此間苦法林中。作猫狸獸身及兩翅各廣五十踰繕那量。以此大身害有情類空行水陸無得免者。從此命終墮無間獄。受諸劇苦難有出期。如是仙人住身識退。如何言住意地退耶。復云何通天帝釋事。謂釋迦佛未出世時有一仙人名為洲胤。天帝數往諮受法義。後於一時天帝乘輦欲往仙所。
于是他便离开那里,前往河边。又听到水中龙和鱼跳跃的声音,心中感到喧闹而无法修行。于是他就上山,心中这样想:我之所以退失善行,都是因为有情众生。假如我曾经修习戒律和苦行,应当感得有翅膀的猫狸之身。无论是水陆空行,都无法逃脱我的追捕。他发了恶愿后,心中的毒意稍微平息。不久,他又能离开八地的染污,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在有顶天中,他寂静地修行,享受八万劫的宁静和快乐。业力和寿命耗尽后,他再次投生到这个充满苦法的森林中。他化作猫狸兽,身躯和两翅各宽五十由旬。凭借这巨大的身躯,他伤害有情众生,无论是空中、陆地还是水中,都无法逃脱。从这里命终后,他堕入无间地狱,遭受各种剧烈的痛苦,难以有出期。这样的仙人虽然身识退失,但如何能说意地退失呢?又如何解释天帝释的事呢?据说在释迦牟尼佛未出世时,有一位仙人名叫洲胤。天帝经常去向他请教法义。后来有一次,天帝乘车想去仙人那里。
阿素落女設芝夫人竊作是念。今天帝釋將無捨我欲往其餘諸美人所。便先昇輦自隱其形令天帝釋不知同往。臨至仙所迴顧見之。因即告言汝何來。此仙人不欲見諸女人。宜速還宮不應住此。設芝推託不欲還宮。天帝既忿以華莖擊夫人。遂以諂媚音謝。仙人聞之便生欲愛退勝定故螺髻便墮。此即仙人住耳識退。如何言住意地退耶。答應知此等住意地退。由眼等識引令起故作如是說於理無違。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住五識退於理何違。五識取境時亦生煩惱故。謂對治力極羸劣者眼見色等亦容退故。評曰應作是說。住意地退非五識身。對違順境要有分別起煩惱故。由此故說若住意地有六勝事不共五識。一退二離染三死四生五斷善根六續善根。
退有三種。一已得退。二未得退。三受用退。已得退者謂先已得諸勝功德遇緣而退。未得退者如伽他說。
我觀天世間 退於聖慧眼
由耽著名色 不見四真諦
此頌意說。一切有情若勤方便皆應獲得諸聖慧眼。但由耽著名與色故不能精懃修正方便。於四真諦未得現觀。於聖慧眼有未得退。又如頌言。
愚夫眾所敬 是則為衰損
於頂而退墮 斷滅諸善根
此頌佛依天授而說。謂彼已起暖善根不久當起頂善根。中間貪著勝名利故於頂善根有未得退。從此展轉斷滅善根。諸如是等名未得退。受用退者。謂於已得諸勝功德不現在前。如佛於已得諸佛功德不現在前。獨覺於已得獨覺功德不現在前。聲聞於已得聲聞功德不現在前。餘亦應爾。問如是三退佛獨覺聲聞各有幾種。答佛有一種。謂受用退已得諸功德有不現前故。無未得退。住諸有情最勝根故。無已得退諸佛皆是不退法故。獨覺有二種。謂未得退及受用退。未得退者未得諸佛最勝根故。受用退者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已得退獨覺皆是不退法故。
聲聞乘中不時解脫有二種謂未得退及受用退。未得退者未得諸佛獨覺根故。受用退者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已得退不時解脫非退法故。時解脫具三種。已得退者。已得功德有可退故。未得退者。未得三乘不退根故。受用退者。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有作是說。佛全無退。無已得退者諸佛皆是不退法故。無未得退者住諸有情最勝根故。無受用退者佛於過去三無數劫。修集百千難行苦行皆為利樂一切有情。得成佛已晝夜六時觀有情界無可化者而不饒益。是故諸佛無受用退。雖有功德不現在前非本所期故不名退。獨覺唯有一受用退。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
無未得退者於獨覺乘根性已定更不求佛勝根性故。無已得退者獨覺皆是不退法故。聲聞乘中不時解脫亦唯有受用退。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未得退者。於聲聞乘根性已定更不求佛獨覺乘故。無已得退者。不時解脫不退法故。時解脫有二種。一已得退。已得功德有可退故。二受用退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未得退者於時解脫根性已定。不求三乘勝根性故。評曰。此二說中初說為善。諸佛定有受用退故。獨覺聲聞於勝根性有欽羨故。時解脫者有可轉作不時解脫如何說彼無未得退。問云何知佛有受用退。答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告阿難。
如來所得四增上心現法樂住。我說於彼展轉有退。如與弟子共集會時。若不動心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我說於彼都無有退。由此知佛有受用退。問此經為說有已得退。為當說有受用退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此經說已得退者。四增上心現法樂住亦不應退。諸佛皆是不退法故。若此經說受用退者不動心解脫亦應有退。非一切時現在前故。答此中說佛有受用退。問此已善通前所設難。後所設難當云何通。謂不動心解脫亦應有退。非一切時現在前故。答不動心解脫以成就為勝。若得彼法更無所作故。雖不現前而不說為退。四增上心現法樂住以現行為勝。
不現前者便說為退。有作是說。此契經中說。未至定名不動心解脫。說根本靜慮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世尊多起未至定現在前。非根本靜慮。謂食前食後將說法時。及說法竟并說法已入靜室時。佛雖於諸定能速疾入。而於最近者數入非餘。故佛數數入未至定。如勇健者雖於諸處能速往來。而於近處數數遊從非於遠處。故作是說。有餘師說。此契經中說利益他事名不動心解脫。說自利益事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世尊多起利益他事現在前。非自利益事故作是說。或有說者。此契經中說慈悲名不動心解脫。說喜捨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世尊多起慈悲現在前。少起喜捨故作是說。
復有說者。此契經中說大悲名不動心解脫。說大捨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世尊多起大悲現在前。少起大捨故作是說。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此契經中。說一切結永斷遍知名不動心解脫。說一切種有為功德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佛於一切無為功德恒成就故說為不退。佛於一切有為功德有不起者故說有退。有為功德以起現前為勝事故。尊者覺天作如是說。此契經中說能得得名不動心解脫。說所得得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佛於一切所得功德有不現前故說有退。諸能得得恒現在前故說不退。問若佛亦有受用退者此受用退何者最多為佛為獨覺為聲聞耶。答此受用退佛最為多。
非獨覺聲聞彼功德少故。謂佛一剎那頃功德不現在前有受用退。多於二乘盡眾同分於諸功德有受用退。所以者何。如來功德無量無數微妙熾盛最勝清淨。過諸世界極微塵量一一功德皆應現前。若不現前有受用退故受用退佛最為多。如轉輪王統四洲渚。若一日夜捨自國土有受用退。多餘小王盡眾同分捨自國土有受用退。前來且說三乘無學於三種退有具不具。學位異生隨其所應當准此說。如定蘊說。以何等故上三果有退非預流果耶。且彼文說見所斷煩惱。於無事起故斷已不退。云何說彼於無事起。謂無處轉故云何無處轉。
謂於我轉故於勝義諦我畢竟無故彼煩惱斷已不退。修所斷煩惱於有事起故斷已有退。云何說彼於有事起。謂有處轉故。云何有處轉。謂於少分淨相轉故。云何名為少分淨相。謂於髮爪脣齒面目手足指等形顯色中有少淨相。於中亦有諸不淨相觀不淨相由如理作意。先離煩惱觀彼淨相。由非理作意起煩惱退。無有少法有我我所可令觀彼退無我觀。如契經說。一切法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於此身內空無士夫無能作者無遣作者無能受者無遣受者。純空行聚。是故一切見所斷結聖慧斷已皆永不退。是故無退預流果者。復次永斷三界見所斷結立預流果。
無退三界見所斷結永斷者故。復次永斷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立預流果。無退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永斷者故。問云何無退彼永斷者。答以彼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斷已不可還續。復次以忍對治無事煩惱立預流果。必無退忍起無事結故彼不退。復次由見道力得預流果定無退失見道者故。問因論生論。何故定無退見道者。答以見道是極速疾道不起期心道。無容退失如是道故。復次諸瑜伽師入見道已。名墮法河墮大法流墮法波浪墮法洄澓。尚無暇能起有漏善無覆無記心。況有能起染污心退。如人墮在山谷瀑流隨浪漂溺。
尚不能據此彼兩岸何況能出。復次見道能治三界所有見所斷結。無退三界見所斷結對治道故。復次見道能治所有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無退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對治道故。復次見道能治忍所對治無事煩惱。無有退彼對治道故。復次見道創見四聖諦理決了明白。無於此理重迷謬者故必不退。問如至無學位有退住修道。寧無至修位退住見道者。答修道位中有起煩惱現在前義見。道位中無起煩惱現在前義。是故彼此不可為例。復次修道位中容有退者故至無學位有退住修道。見道位中無有退者故至修道位無退住見道。問退阿羅漢果住預流果時。名退不還一來果不。
答亦名退彼。所以者何。住彼下故如人從彼第三層舍墮至于地。彼人亦說墮初二層此亦如是。問本不成就中間二果今何言退。答已不成就復不成就故亦名退。問如何說彼已不成就復不成就答彼先已遠今更遠故。復次先斷爾所煩惱盡故建立二果。今還退起爾所煩惱故說彼退。復次先斷二果所對治得今還退起故說彼退。復次先用如是無間解脫。斷諸煩惱得二果者。今還退起所斷煩惱令彼二道遠而更遠故說彼退。復次不還一來果是阿羅漢因故退果時因亦名退。問預流果亦是阿羅漢因。退阿羅漢時預流應退。答此預流果是下聖位。退上果時極住此果。若復退失預流果者。
應本得果今還不得。見道位中無住義故。應本見諦今還不見。應本現觀今非現觀。應本聖者今成異生。欲令無有如是等過故無退失預流果義。復次以預流果是見道證先說見道必無退義。是故無退預流果者。此說位退不說根性。預流果轉根亦有退者故退根本沙門果。若未還得無命終義。若退彼向雖未還得容可命終。所以者何。根本果位易見易施設。謂此是預流果乃至此是阿羅漢果。是故退已若未還得必不命終。向位難見難施設。故從彼退已雖未還得有命終義。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於果發起增上慶悅。如務農者於六月中修治稼穡後收子實積置場中生大慶悅。
此亦如是。故退果時生大憂惱。若未還得終不捨命。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復次根本果位具三因緣。一捨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證結斷一味得。故退果時若未還得必不命終。向即不爾故退彼位雖未還得容可命終。復次根本果位具五因緣。一捨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證結斷一味得。四頓得八智。五一時修十六行相。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復次根本果位是瑜伽師最勝安隱穌息之處。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義。向即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理。復次根本果位所有結斷是所作及所作究竟。
所有聖道是功用及功用究竟。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向中結斷是所作非所作究竟。所有聖道是功用非功用究竟。故退向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復次根本果位容諸行者廣修聖道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向中不容廣修聖道故退向已雖未還得有命終義。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能善了知功德過失。功德者謂道及道果。過失者謂生死因果。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方能善取四聖諦相。向中不爾事未成故。如人道行於四方相未能善取若坐一處方能善取。果向亦然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
若退向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復次根本果位若退失時有證知者故未還得必不命終。退失向時無證知者故未還得有命終義。如村邑中若被劫奪有證知者速可還得。兩村邑間若被劫奪無證知者難可還得。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先廣加行安足堅固。由此退時若未還得終不捨命。向中不爾故退彼時若未還得有命終理。預流果先廣加行者。謂彼先求解脫果故。精勤修習惠施淨戒。不淨觀持息念念住。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頂忍世第一法。并見道中十五心頃。即此總名安足堅固。有作是說。從初乃至世第一法名廣加行。見道十五心名安足堅固。一來果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說及離欲染諸加行道六無間道五解脫道即此名為安足堅固。有作是說。預流果名安足堅固。不還果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說及離欲染諸加行道三無間道二解脫道。即此名為安足堅固。有作是說。一來果名安足堅固。阿羅漢果先廣加行者。
謂即前說及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一一地各有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并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即此總名安足堅固。有作是說。不還果名安足堅固。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斷絕止息一切生分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義。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理。謂預流果除欲界七生。及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一來果除欲界二生。及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不還果除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阿羅漢果於一切生得非擇滅不復生故。
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總集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斷得。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終不捨命。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謂預流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煩惱斷得。一來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斷六品煩惱斷得不還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九品煩惱斷得。阿羅漢果位總集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斷得。復次根本果位是瑜伽師本所求處。故退果已若未還得必不命終。向位不爾故退彼時若未還得有命終義。
若離欲界染或離初靜慮染。或復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此後得入正性離生。後若退者決定不起下地纏退但容得起上地纏退所以者何。下地煩惱有漏無漏二對治道所殘害故無有勢力起彼而退。復次斷彼纏後有見道生鎮壓其上故不能起下地纏退。譬如有人從山墮落墮後復有頹山壓上。尚不能動況能起行。復次斷彼纏後有忍智生無有退忍智者故。不能起下地纏退。復次斷彼纏後起法類智無有全退法類智者。故不能起下地纏退。復次斷彼纏後起增上忍世第一法無退增上忍世第一法者。故不能起下地纏退。復次異生離欲界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時。
地地見修所斷煩惱總為一束作九品斷。後入見道得聖果已。設起下地煩惱退者。為但得彼修所斷結。為亦得彼見所斷結。若但得彼修所斷結。如何二結同一道斷。退彼道時但唯得一。若亦得彼見所斷結。如何得聖果成見所斷結。是故異生隨離何地何品染已後。若得入正性離生得聖果已。必無還起先時所斷煩惱退義。
問如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喻定時。猶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結。若退阿羅漢果還起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結時。為亦得成就金剛喻定不。答不得成就金剛喻定。所以者何。金剛喻定用大功力加行作意修習而得。彼下下品結不由功力加行作意修習而得。是故退時但得彼結不得此定。復次金剛喻定勝進時得。彼下下品結退墮時得。是故退時但得彼結不得此定。復次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違彼結現行不違彼成就。是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成就彼結。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結現在前時。違金剛喻定現行亦違成就。是故退起彼品結時必不成就金剛喻定。復次金剛喻定是無間道。無住無間道而退者。亦有無退已住無間道者。有住解脫道而退者。亦有退已住解脫道者。有作是說。亦有住勝進道而退者。及有退已住勝進道者。是故住金剛喻定時成就有頂下下品結。退起有頂下下品結時。必不還得金剛喻定。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