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七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苦所斷乃至幾修所斷。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門雖已止頓斷沙門意。而未遮頓現觀者意。亦未顯漸現觀義。今欲遮顯頓漸現觀。有作是說。前門雖已遮頓現觀者意。亦已顯漸現觀義。而不麁顯明了現見。今令麁顯明了現見。或有說者。今欲顯示五部煩惱及五對治。五部煩惱者。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五部對治者。謂苦忍苦智是見苦所斷對治。乃至道忍道智是見道所斷對治。苦集滅道及世俗智是修所斷對治。由此因緣故作斯論。答三結中有身見結見苦所斷。問何故有身見唯見苦所斷。答此見唯於苦處轉故。觀察苦時此見便斷。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其中哪些是见苦所斷,哪些是修所斷。问为何要讨论这个问题。回答说,前面的讨论虽然已经解决了立即消除沙門的疑惑,但还没有排除那些立即实现观者的想法,也没有明确逐步实现观的意义。现在想要排除和明确立即和逐步实现观。有人说,前面的讨论虽然已经排除了立即实现观者的想法,也已经明确了逐步实现观的意义,但还没有明确展示直接体验。现在使直接体验明显。也有人说,现在想要展示五部分的煩惱和五部分的对治。五部分的煩惱指的是见苦所斷到修所斷。五部分的对治指的是苦忍苦智是对见苦所斷的对治,一直到道忍道智是对见道所斷的对治。苦集滅道和世俗智是对修所斷的对治。因为这个因缘,所以进行这个讨论。回答说,在三結中,有身見和結見属于见苦所斷。问为何有身見只属于见苦所斷。回答说,这个見只在苦的地方转变。在观察苦的时候,这个見就会被断除。
復次此見唯於果處轉故。觀察果時此見便斷。復次有身見結是倒自性。一切顛倒皆見苦斷。顛倒斷時此見亦斷。同對治故。復次此煩惱麁初無間道苦法類忍現在前時即便永斷。若煩惱細後無間道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能斷盡。如衣有垢不堅著者。纔洗便淨。若堅著者以淳灰等。用功浣之然後得淨。亦如瓦器膩不深入。水盪便淨。膩深入者或以湯煮。或以火燒然後得淨。尊者妙音亦作是說。此見麁故初無間道現在前時即便永斷。衣器二喻亦如前說。復次非此見根深入境地。不深入故其性羸劣。初無間道苦法類忍現在前時即便永斷。若煩惱根深入境地。
再次,这种观点只在结果处转变,因此在观察结果时,这种观点就会被切断。其次,身见结是颠倒的自性,所有的颠倒都在见到苦时被断除。当颠倒被断除时,这种观点也被断除,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对治方法。再次,这种烦恼是粗重的,最初在无间道和苦法类的忍现在前时,就会永远被断除。如果烦恼是细微的,那么在后无间道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才能完全被断除。就像衣服上的污垢,如果不顽固,一洗就干净;如果顽固,就需要用纯灰等用力清洗,然后才能干净。也像瓦器上的油腻,如果不深入,用水一冲就干净;如果油腻深入,可能需要用汤煮或用火烧,然后才能干净。尊者妙音也这样说,这种观点是粗重的,所以在最初无间道现在前时,就会永远被断除,衣服和器物的两个比喻也像前面所说的。再次,这种观点的根不深入境界,因为不深入,所以性质是羸弱的。在最初无间道和苦法类的忍现在前时,就会永远被断除。如果烦恼的根深入境界,
後無間道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能斷盡。譬如樹根不深入地。小風吹之即便摧倒。根深入者大風吹之乃可摧倒。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有身見緣五蘊起。如實觀見五取蘊時此見便斷。復次此有身見從常樂淨我想而生。四想斷時此見便斷。大德說曰。此有身見緣有身生名有身見。若觀有身無我我所此見便斷。故有身見結唯見苦所斷。如有身見結。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結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亦爾。自性同故。俱迷苦故。戒禁取結有二種。或見苦所斷。或見道所斷。問何故戒禁取非見集滅所斷耶。答外道唯於苦道起此戒禁取故。謂諸外道亦能謂集如垢穢處。
只有在无间道金刚喻定现前时,才能彻底断除烦恼。就像树根不深入土地,小风吹来就能将其吹倒;而根深的树,只有大风才能吹倒。尊者世友这样说:有身见是由五蕴所起,当如实观察五取蕴时,这种妄见就会被断除。另外,有身见是由常乐我净的我想所生,当四种妄断除时,这种妄见也会被断除。大德说:有身见是由有身所生,称为有身见。如果观察有身无我无我所,这种妄见就会被断除。因此,有身见结只有在见苦时才能被断除。就像有身见结一样,五顺下分结中的有身见结、五见中的身见和边执见也是如此。因为它们的自性相同,都是对苦的迷惑。戒禁取结有两种,一种是见苦时断除,另一种是见道时断除。问:为什么戒禁取不是见集灭时断除的呢?答:外道只在苦道上起戒禁取,认为集就像污垢一样。
亦能謂滅如洗浴處。彼謂集是垢穢處故不生悕求。彼謂滅是洗浴處故妄生悕求。妄悕求故發起種種無利苦行。如如發起無利苦行。如是如是煩惱垢增染污身心去涅槃遠。如人為除身體垢故穢水澡浴。如如澡浴如是如是更增垢穢。故戒禁取唯通二部。復次此戒禁取唯於苦道二處轉故。苦處轉者見苦所斷。道處轉者見道所斷。復次此戒禁取唯於穢淨二處轉故。穢處轉者見苦所斷。淨處轉者見道所斷。復次此戒禁取唯有二種。謂內外道所起差別。內道起者見苦所斷。外道起者見道所斷。復次此戒禁取唯有二種。謂非因計因及非道計道。非因計因者見苦所斷。
也可以将涅槃比作洗浴的地方。他们认为集是污垢之地,因此不产生追求之心。他们认为涅槃是洗浴之地,因此错误地产生追求之心。由于错误追求,发起了种种无益的苦行。如同发起无益苦行一样,烦恼的污垢不断增加,污染身心,远离涅槃。就像人们为了清除身体的污垢而用脏水洗澡,洗得越多,污垢反而增加。因此,戒禁取只涉及两个部分。再者,这种戒禁取只在苦道的两个地方转变。在苦的地方转变,是见苦所断;在道的地方转变,是见道所断。再者,这种戒禁取只在污净两个地方转变。在污的地方转变,是见苦所断;在净的地方转变,是见道所断。再者,这种戒禁取只有两种,即内外道所起的差别。内道所起的是见苦所断,外道所起的是见道所断。再者,这种戒禁取只有两种,即非因计因和非道计道。非因计因的是见苦所断。
非道計道者見道所斷。如戒禁取結。四取中戒禁取。四身繫中戒禁取身繫。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結。五見中戒禁取亦爾。自性同故。疑結有四種。或見苦所斷乃至或見道所斷。問何故無有修所斷疑。答未見事時心有猶豫。見彼事已猶豫即除故無有疑是修所斷。如疑結四瀑流軛中見瀑流軛。四取中見取。四身繫中此實執身繫。五蓋中疑蓋。五順下分結中疑結。五見中邪見見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見取疑結亦爾。體類同故。三不善根有五種或見苦所斷。乃至或修所斷。五部皆有貪瞋癡故。如三不善根。三漏四瀑流軛中除見餘瀑流軛。四取中欲取我語取。
背离佛教正道的人在见道时所断除的,比如戒禁取结。在四取中属于戒禁取,在四身系中属于戒禁取身系,在五顺下分结中属于戒禁取结。在五见中,戒禁取也是如此,因为它们自性相同。疑结有四种,分别是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问为什么没有修所断的疑?回答说,在未见事物时心中有犹豫,一旦见到事物,犹豫随即消除,因此没有属于修所断的疑。就像疑结在四瀑流轭中属于见瀑流轭,在四取中属于见取,在四身系中属于实执身系,在五盖中属于疑盖,在五顺下分结中属于疑结,在五见中属于邪见和见取。在七随眠中属于见和疑随眠,在九结中属于见取和疑结,因为它们的体类相同。三不善根有五种,分别是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所断。五部都有贪、嗔、痴。就像三不善根一样,三漏在四瀑流轭中除去见,其他的瀑流轭,四取中的欲取和我语取。
四身繫中貪欲瞋恚身繫。五蓋中除惡作疑餘蓋。五結中貪瞋慢結。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結。六愛身中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除見疑餘隨眠。九結中愛恚慢無明結亦爾。體類同故。雖總說此皆通五部。而別分別有一有二有四有五。欲漏等中有身見邊執見惡作嫉慳忿覆唯一部。戒禁取唯二部。邪見見取疑唯四部。貪瞋慢等通五部故。惡作蓋修所斷智所斷故。如惡作蓋五結中嫉慳結。五順上分結。六愛身中前五愛身。九結中嫉慳結亦爾。同依事轉品類等故。九十八隨眠中。二十八見苦所斷。苦處轉故。十九見集所斷。集處轉故。十九見滅所斷。滅處轉故。
在四身束缚中,贪欲和瞋恚属于身的束缚。在五盖中,除去恶作和疑,其余的盖都包括在内。在五结中,贪、瞋和慢是结。在五顺下分结中,贪欲和瞋恚是结。在六爱身中,由意识接触所生的爱身。在七随眠中,除去见和疑,其余的随眠都包括在内。在九结中,爱、恚、慢和无明结也是如此,因为它们的体类相同。虽然总体上说这些都通于五部,但具体分别有一、二、四、五部的不同。欲漏等中,有身见、边执见、恶作、嫉、慳、忿、覆只属于一部。戒禁取只属于二部。邪见、见取、疑只属于四部。贪、瞋、慢等通于五部。恶作和盖属于修所断和智所断。如同恶作盖在五结中的嫉、慳结,五顺上分结,六爱身中的前五爱身,九结中的嫉、慳结也是如此,因为它们同样依据事转、品类等。在九十八随眠中,二十八见属于苦所断,因为苦处转故。十九见属于集所断,因为集处转故。十九见属于灭所断,因为灭处转故。
二十二見道所斷。道處轉故。十修所斷。依事轉故。問此中何者名見苦所斷。乃至何者名修所斷耶。答若對治決定對治所緣決定者。名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若對治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者。名修所斷。復次若處所決定對治所緣決定者。名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若處所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者。名修所斷。復次若苦忍苦智為對治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道忍道智為對治者。名見道所斷。若苦集滅道及世俗智為對治者。名修所斷。復次若苦法類忍斷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道法類忍斷者。名見道所斷。若四法類智及世俗智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觀苦諦斷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觀道諦斷者名見道所斷。若或觀苦諦。乃至或觀道諦或觀餘事斷者。名修所斷。復次若違苦諦觀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違道諦觀者名見道所斷。若違四諦觀。及違餘事觀者。名修所斷。
二十二种烦恼由见道所断,因为它们随着道的转变而转变。十种烦恼由修道所断,因为它们依据事相的转变而转变。问:这里哪些烦恼被称为见苦所断,乃至哪些被称为修道所断?答:如果对治是确定的,对治的对象也是确定的,那么被称为见苦乃至见道所断。如果对治不确定,对治的对象也不确定,那么被称为修道所断。另外,如果烦恼的处所是确定的,对治的对象也是确定的,那么被称为见苦乃至见道所断。如果烦恼的处所不确定,对治的对象也不确定,那么被称为修道所断。再有,如果以苦忍和苦智为对治,那么被称为见苦所断,乃至如果以道忍和道智为对治,那么被称为见道所断。如果以苦集灭道和世俗智为对治,那么被称为修道所断。再有,如果以苦法类忍所断,那么被称为见苦所断,乃至如果以道法类忍所断,那么被称为见道所断。如果以四法类智和世俗智所断,那么被称为修道所断。再有,如果通过观察苦谛而断,那么被称为见苦所断,乃至如果通过观察道谛而断,那么被称为见道所断。如果或者观察苦谛,乃至或者观察道谛,或者观察其他事物而断,那么被称为修道所断。再有,如果背离苦谛的观察,那么被称为见苦所断,乃至如果背离道谛的观察,那么被称为见道所断。如果背离四谛的观察,以及背离其他事物的观察,那么被称为修道所断。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幾非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一切煩惱皆是見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說名為見。一切煩惱各於自業行相猛利。如有身見執我我所行相猛利。邊執見執斷執常行相猛利。邪見執無行相猛利。見取執最勝行相猛利。戒禁取執能淨行相猛利。疑猶豫行相猛利。貪染著行相猛利瞋憎惡行相猛利。慢高舉行相猛利。無明不了行相猛利。故諸煩惱皆是見性。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皆非見性。所以者何。了達諸法說名為見。一切煩惱於自所緣皆不了達故非見性。為止彼意顯諸煩惱有是見性有非見性故作斯論。答三結中二見一非見。二見者謂有身見戒禁取。一非見者謂疑。餘廣說如本論。廣釋見義如前已說。謂五見處。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其中哪些属于見性,哪些不属于見性?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反驳他宗的观点,展示正确的教义。有人认为,所有的煩惱都属于見性,因为行相强烈被称为見。每个煩惱在其自身的业力中行相强烈,例如有身見執著于我我所,行相强烈;邊執見執著于断常,行相强烈;邪見執著于无,行相强烈;見取執著于最勝,行相强烈;戒禁取執著于能淨,行相强烈;疑犹豫不决,行相强烈;貪染著,行相强烈;瞋憎惡,行相强烈;慢高舉,行相强烈;无明不了,行相强烈。因此,所有煩惱都属于見性。也有人认为,所有煩惱都不属于見性,因为深刻理解诸法被称为見,而所有煩惱对于自身所緣都不理解,因此不属于見性。为了反驳这些观点,展示煩惱中有些属于見性,有些不属于見性,因此提出这个论述。回答是,在三結中,有两个属于見性,一个不属于見性。属于見性的是身見和戒禁取,不属于見性的是疑。其他详细内容如本论所述。详细解释見性的含义如前所述,即五見處。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尋伺。如譬喻者。彼何故作此執。依契經故。謂契經說。心麁性名尋。心細性名伺。然麁細性從欲界乃至有頂皆可得。故知三界皆有尋伺。大德說曰。對法諸師所說非理。所以者何。心麁細性三界皆有。契經說此即是尋伺。而言尋伺唯二地有。謂欲界及梵世。故對法者所說非理。亦名惡說惡受持者。不名善說善受持者。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我等所說及所受持是善非惡。所以者何。施設麁細有多種故。謂有處說。纏是麁隨眠是細。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其中哪些是有尋有伺,哪些是无尋唯伺,哪些是无尋无伺?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反驳他宗并显明正理。有人坚持认为,从欲界到有頂,都有尋伺,如同譬喻者所说。他们为何这样坚持?是基于契經。契經中说,心的粗性质称为尋,心的细性质称为伺。由于粗和细的性质从欲界到有頂都存在,因此认为三界都有尋伺。大德说:对法的诸师所说的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心的粗和细的性质在三界都存在,契經说这就是尋伺,却说尋伺只在二地存在,即欲界和梵世。因此,对法者的说法不合理,也被称为恶说恶受持者,而不是善说善受持者。阿毘達磨的诸论师说:我们所说的和所受持的是善非恶。为什么呢?因为施設的粗和细有多种。有的地方说,纏是粗,隨眠是细。
此中尋伺非麁非細。此二非纏非隨眠故。或有處說。色蘊是麁四蘊是細。此中尋伺是細非麁行蘊攝故。或有處說。欲界是麁初靜慮是細。此中尋伺俱通麁細二地皆有尋及伺故。或有處說。初靜慮是麁第二靜慮是細。此中尋伺是麁非細。初靜慮上無尋伺故。如是等處施設麁細有多品類不應定執。麁性名尋細性名伺。亦不應執尋伺二種三界皆有。然契經說。尋伺是心麁細性者。依下二地能擾動心麁細性說。第二靜慮乃至有頂心離擾動故無尋伺。又彼既說二定以上有尋有伺。云何建立有尋伺等三地有異。彼作是說。欲界初靜慮一切善染無覆無記及靜慮中間。
在这里,尋伺既不是粗也不是细。这两种既不是纏也不是隨眠。有的地方说,色蘊是粗,四蘊是细。这里尋伺是细,不是粗,因为它属于行蘊。有的地方说,欲界是粗,初靜慮是细。这里尋伺既通粗也通细,因为两个地方都有尋和伺。有的地方说,初靜慮是粗,第二靜慮是细。这里尋伺是粗不是细,因为在初靜慮之上没有尋伺。像这样的地方,对粗和细的施設有很多种类别,不应该固执地认为只有一种。粗的性质称为尋,细的性质称为伺,也不应该认为尋伺两种在三界中都有。然而,契经说尋伺是心的粗和细的性质,这是根据下二地能扰动心的粗和细的性质来说的。第二靜慮乃至有頂,心离开了扰动,所以没有尋伺。又既然说二定以上有尋有伺,那么如何建立有尋伺等三地有异呢?他们这样说,欲界和初靜慮中所有的善、染、无覆无记以及靜慮中间。
乃至有頂染污心等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善及無覆無記心等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乃至有頂善及無覆無記心等名無尋無伺地。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尋伺寂靜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彼作是說。此經依善無覆無記。不依染說尋伺寂靜。彼說非理。所以者何。有何因緣入第二定唯善無記尋伺寂靜非染污耶。寧說染污尋伺寂靜非善無記。所以者何。諸染污法離染時捨。善無記法越界地時方捨盡故。然譬喻者是無知果黑闇果不勤加行果。故說尋伺三界皆有而尋與伺。下二地有上七地無。是為正說。為止如是他宗所說顯示正理故作斯論。
甚至在有顶天,被烦恼所染污的心等,称为有寻有伺地。在静虑的中间阶段,善心以及不被无明等烦恼所覆蔽的心等,称为无寻唯伺地。从第二静虑到有顶天,善心以及不被无明等烦恼所覆蔽的心等,称为无寻无伺地。如果这样,经文应如何解释?如契经所说,心无杂念,远离尘嚣,达到极致的静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进入第二静虑,圆满地安住。他们认为,这段经文依据的是善心和不被无明等烦恼所覆蔽的心,而不是依据被烦恼所染污的心来说寻伺寂静。他们的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有什么理由说进入第二静虑时,只有善心和不被无明等烦恼所覆蔽的心是寻伺寂静,而不是被烦恼所染污的心呢?不如说被烦恼所染污的心是寻伺寂静,而不是善心和不被无明等烦恼所覆蔽的心。为什么呢?所有被烦恼所染污的法则,在远离烦恼时被舍弃。善心和不被无明等烦恼所覆蔽的法则,在超越界地时才完全被舍弃。然而,譬喻者认为这是无知的果、黑闇的果、不勤加行的果。因此说,寻伺在三界中都有,而寻与伺在下二地有,在上七地无,这是正确的解释。为了阻止像他们这样的宗派所说,并展示正理,所以作了这个论。
答三結三種。謂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云何有尋有伺。謂在欲界及初靜慮。云何無尋唯伺。謂在靜慮中間。云何無尋無伺。謂在上三靜慮及四無色。餘廣說如本論。問此中何者名有尋有伺。何者名無尋唯伺。何者名無尋無伺耶。答若與尋伺俱尋伺相應。是尋伺等起尋伺所轉者名有尋有伺。若不與尋俱唯與伺俱。不與尋相應唯與伺相應。非尋等起唯伺等起。尋已寂靜唯伺所轉者名無尋唯伺。若非尋伺俱。非尋伺相應。非尋伺等起。非尋伺所轉者。名無尋無伺。復次若有種種尋求種種伺察者名有尋有伺若無種種尋求有種種伺察者名無尋唯伺。若無種種尋求。亦無種種伺察者名無尋無伺。復次若有數數尋求數數伺察者名有尋有伺。若無數數尋求有數數伺察者名無尋唯伺。若無數數尋求亦無數數伺察者名無尋無伺。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樂根相應。幾苦喜憂捨根相應。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諸法生時漸次非頓。如譬喻者。大德說曰。諸法生時次第而生無並起義。如經狹路有多商侶一一而過。尚無二人一時過義。況得有多。諸有為法亦復如是。一一從自生相而生。別和合生理不俱起。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有因緣故說有為法別和合生。一一從自生相生故。有因緣故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一時生故。謂依生相說有為法別和合生。若依剎那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俱起故。或復有執。力無力義。是名相應不相應義。謂若此法由彼力生。
即說此法與彼相應。若法不由彼力生者。雖俱時起無相應義。如由彼心力此心生故。得說此心與彼心相應。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相應。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所相應。不由心所力心得生故。不可說心與心所相應。為遮彼意顯示心與心所相應。心所亦與心所相應。心所。又得與心相應。唯心與心無相應義。一身二心不俱起故。或復有執。諸法各與自性相應。不與他性。彼作是說相愛重義是相應義。無法與法極相愛重。如自性者。是故唯與自性相應。為遮彼意顯示唯與他性相應。相應名義異體相望而建立故。如心心所展轉相望。
同一所依一所緣等互不相捨名相應故。或復有執。諸法與自性無相應義亦非不相應。無相應義者諸法不待自性而生故。非不相應者極相愛重是相應義故。為遮彼意顯示諸法不亂相應故作斯論。問何故但問與受相應。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作論者隨欲造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復次以受與受行相各別不違成就而違現行是故偏問。不違成就者。一身容成就五受根故。違現行者。必無二受俱時現行故。復次以受隨根轉變而起。於一受體建立五根餘法不爾故偏問受。復次受居十二緣起輪中。猶如車轂是故偏問。復次以一切法皆歸趣受是故偏問。復次除受更問何根相應。
若問命等八根相應便為非理不相應故。若問信等五三無漏相應。亦為非理唯是善故。若問餘染及想思等心所相應。亦為非理。無根相故。或有即是煩惱性故。若問念定及慧相應。亦為非理。煩惱相應無根相故。或有即是煩惱性故。若問意根亦不應理依心建立相應法故。又心相應無差別故。受有根相非煩惱體能生煩惱故問相應。答三結中有身見戒禁取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問此何故除苦根。答苦根在五識。此二結在意地故不相應。問此何故除憂根。答憂慼行相轉。此二結歡行相轉故不相應。總說此二三根相應。別分別者若在欲界初二靜慮喜捨相應。
若在第三靜慮樂捨相應。若在第四靜慮及無色界唯捨相應。是故總說三根相應。疑結四根相應除苦根。問此何故除苦根。答苦根在五識疑在意地故不相應。總說疑結四根相應。別分別者若在欲界憂捨相應。若在初二靜慮喜捨相應。若在第三靜慮樂捨相應。若在第四靜慮及無色界唯捨相應。是故總說四根相應。問何故疑結若在欲界不與喜根相應。若在初二靜慮則與喜根相應耶。答歡慼行相不相應故。謂欲界疑慼行相轉。喜根歡行相轉。行相既別無相應義。初二靜慮疑與喜根俱歡行相轉故得相應。以等義是相應義故。復次欲界喜麁疑細故不相應。問何故欲界喜麁。
答欲界有情不應起而起故。於欲界事亦不應起而起故。云何欲界有情不應起而起謂欲界有情本性是苦復加餘苦應生厭離而更踴躍豈不是麁。云何於欲界事不應起而起。謂若見他顛蹶迷謬應生慈愍而更歡笑豈不是麁欲界疑結沈思故細。麁細既別無相應義。初二靜慮疑喜俱細故得相應。復次欲界疑結敦重喜根輕躁故不相應。初靜慮二俱敦重故得相應。復次欲界疑結於內門轉。欲界喜根於外門轉故不相應。初二靜慮俱內門轉故得相應。復次欲界疑結如主喜根如客故不相應。初二靜慮二皆如主故得相應。復次欲界疑結雖不與喜受相應而與憂受相應。
初二靜慮疑結若不與喜受。相應便為無受。喜是彼地自性受故。若疑心聚全無受者便違相依及相應法勿有斯過。是故疑結初二靜慮喜根相應。三不善根中貪不善根三根相應除苦憂根。以苦憂根慼行相轉。貪不善根歡行相轉故不相應。瞋不善根三根相應除樂喜根。以樂喜根歡行相轉瞋不善根慼行相轉故不相應。癡不善根及欲漏無明漏五根相應。以彼皆通六識身歡慼行相轉故。有漏三根相應除苦憂根。以色無色界無憂苦根故。彼無憂苦因根蘊當廣說。除邪見餘廣說如本論。邪見四根相應除苦根。以苦根在五識邪見在意地故不相應。
總說邪見四根相應別分別者若在欲界三根相應除樂苦根。若在初二靜慮喜捨根相應。若在第三靜慮樂捨根相應。若在第四靜慮及無色界。唯捨根相應。問欲界邪見何者喜根相應何者憂根相應耶。答或有本來不好施與不好愛樂不好祠祀。彼後若遇邪見外道。聞說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聞已歡喜作是念言。我從本來不好施與乃至祠祀甚為好事。以彼無果無異熟故。如是邪見喜根相應。或有本來好行施與好行愛樂好行祠祀。彼後若遇邪見外道。聞說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聞已憂慼作是念言。我從本來好行施與乃至祠祀極為唐捐。以彼無果無異熟故。如是邪見憂根相應廣釋相應義。六因中已說。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欲界所有煩惱及隨煩惱名數色無色界亦有。為止彼意顯示欲界是不定地多諸煩惱及隨煩惱。色無色界是定地故少諸煩惱及隨煩惱。如瞋隨眠及惡作等。彼界無故。或復有執。有漏瀑流軛我語取欲界亦有緣內而生諸煩惱等得彼名故為止彼意顯有漏等不通欲界上二界惑定所攝藏多緣內起得彼名故。或復有執。嫉慳二纏梵世亦有。如分別論者。問彼何故作此執。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大梵天王告諸梵眾。我等不須往詣沙門喬答摩所禮敬聽法。
即住此處當令汝等度生老死證永寂滅。彼說梵王為嫉慳結纏繞心故作如是語。為遮彼意顯嫉慳結唯欲界有。或復有執。梵世有覆纏。問彼何故作此執。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大梵天王不了尊者馬勝所問恐梵眾知。方便引出軟言愧謝。彼說梵王由覆纏故引出眾外方申不了。為遮彼意顯示覆纏唯欲界有。然大梵王為慢諂誑覆蔽心故便作是語。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答三結三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餘廣說如本論。問何故名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答繫在欲故名欲界繫。繫在色故名色界繫。繫在無色故名無色界繫。如牛馬等繫在於柱或在於橛名柱等繫。復次為欲界足所繫縛故名欲界繫。為色界足所繫縛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足所繫縛故名無色界繫。足謂煩惱如伽他言佛所行無邊無足。誰將去。
如人有足則得自在遊涉八方無足不爾。如是有情有煩惱足則能遊涉諸界趣生。無煩惱足則不如是。諸佛永斷煩惱足故。於界趣生無復流轉。然由定慧所行無邊。復次欲界窟宅所攝藏故。欲界我執所執著故名欲界繫。色界窟宅所攝藏故。色界我執所執著故名色界繫。無色界窟宅所攝藏故。無色界我執所執著故名無色界繫。窟宅謂愛。我執謂見。復次為欲界愛所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故名欲界繫。為色界愛所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愛所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故名無色界繫。復次欲界樂欲所堅著故名欲界繫。色界樂欲所堅著故名色界繫。
無色界樂欲所堅著故名無色界繫。樂者謂愛欲者謂見。復次為欲界生死所繫縛故名欲界繫。為色界生死所繫縛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生死所繫縛故名無色界繫。復次為欲界垢所污故毒所害故穢所染故名欲界繫為色界垢所污故。毒所害故穢所染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垢所污故毒所害故穢所染故名無色界繫。一切煩惱皆名為穢非唯是瞋故通三界。復次為欲界煩惱所繫縛故名欲界繫。為色界煩惱所繫縛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煩惱所繫縛故名無色界繫。
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耶。乃至廣說。此中墮者墮有六種。一界墮。二趣墮三補特伽羅墮。四處墮。五有漏墮。六自體墮。界墮者。如此中說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等。此中意說。若是此界法即名墮此界。若欲界法名墮欲界。若色界法名墮色界。若無色界法名墮無色界。趣墮者。如說法者行法施時發是願言。以此法施令墮諸趣有情速出生老病死。補特伽羅墮者。如毘奈耶說。有三補特伽羅墮僧數中令僧和合。處墮者。如品類足說。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墮法處色。有漏墮者。如品類足說。云何墮法謂有漏法。自體墮者。如大種蘊說。有執受是何義。
答此增語所顯墮自體法。於六墮中此中唯依界墮作論。此中在者在有四種。一自體在。二器在。三現行在。四處在。自體在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相自分自本性中。器在者。如棗等在盆中天授等在舍中。現行在者。若法於此現行可得。處在者。若法於此處可得。此中總依四在作論。或具不具如應當知。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耶。答應作四句有結墮欲界彼結非在欲界。謂纏所纏色界沒起欲界中有。色界沒生欲界者唯是異生。彼欲界中有在色界起法應如是。死有滅處中有現前。如種滅處萌芽現前。彼從死有至中有時。欲界三十六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及惡魔住梵世纏所纏故訶拒如來。纏所纏者。有說忿纏。彼忿纏心訶拒佛故。有說覆纏。彼覆纏心訶拒佛故。有說嫉纏。彼嫉纏心訶拒佛故。有說慳纏。彼慳纏心訶拒佛故。評曰。應作是說。於九纏中隨一現前而訶拒佛。除眠不能發語業故。問何故名魔。答斷慧命故。或常放逸而自害故。問何故名惡。答懷惡意樂成就惡法及惡慧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勃惡者死生彼處故說名為惡。問魔住梵世何所為耶。答訶拒佛故。問彼有何力能住梵世。答梵所引故如契經說。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梵天住在梵世。起惡見趣。
此處是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更無有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過此處者。爾時世尊知彼心已。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從此處沒至梵世出去彼梵天不遠而住。時彼梵天遙見佛已即命佛曰。善來大仙。此處是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更無有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過此處者。仁能厭捨災患欲界。而來至此甚為善哉。宜於此間安樂常住。世尊告曰。此處非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而汝謂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由重無明蔽汝心故。汝應省察過去諸梵墮欲界者如花果落。云何妄計此為常等。如是梵天再三自讚。佛亦再三訶彼所說。爾時彼梵覩佛威光難為抗敵。又住寂靜離欲地中。
不樂言論便作是念。誰能與佛為敵論耶。念已便憶。魔與如來恒為怨對必能抗敵。即以神力引置梵世化作欲地而安處之。爾時彼梵復白佛言。此處是常乃至廣說。世尊告曰。此處非常廣說如上。魔便白佛大仙。應隨梵天所說勿復違拒當奉行之。若違拒者譬如有人吉祥天神來過其舍。以刀杖等驅逐令出。亦如有人從高轉墮放捨手足便墜深坑。又如有人從樹端落放捨手足墮必至地故。應奉順梵天所說。復白佛言。仁豈不見我等梵眾圍繞梵天。敬順其言不敢違逆。佛時告曰。汝非梵王亦非梵眾。乃是惡魔。無有恥愧。橫來相擾。爾時惡魔知佛覺已。心懷愧惱不能自退。梵以神力令彼還宮。因彼契經而作此論。是謂有結墮欲界彼結非在欲界。墮欲界者。是界墮非餘墮。非在欲界者色界可得故。此有三在除自體在不在自界現在前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