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七
問名為隨語地繫。為隨補特伽羅地繫耶。有說。名隨語地繫。彼作是說。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語。彼欲界身。欲界語。欲界名。所說義或三界繫或不繫。若作初靜慮語。彼欲界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生初靜慮者。若作初靜慮語彼初靜慮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若作欲界語彼初靜慮身。欲界語欲界名。所說義如前說。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若作欲界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欲界語欲界名。所說義如前說。若作初靜慮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問若爾者。上三靜慮為有名不。有說。無。
问名为随语地系。是否随补特伽罗地系呢?有观点认为,名随语地系,他们这样说:生在欲界的,如果使用欲界的语言,那么他的身体、语言、名字都属于欲界,所说的意义可能是三界系或非系。如果使用初静虑的语言,那么他的身体属于欲界,但语言和名字属于初静虑,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生在初静虑的,如果使用初静虑的语言,那么他的身体、语言、名字都属于初静虑,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如果使用欲界的语言,那么他的身体属于初静虑,但语言和名字属于欲界,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生在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的,如果使用欲界的语言,那么他的身体属于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但语言和名字属于欲界,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如果使用初静虑的语言,那么他的身体属于第二、第三、第四��虑,但语言和名字属于初静虑,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问如果这样的话,上三静虑是否有名?有观点认为,没有。
有說。有。而不可說。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寧說無不應說有。而不可說以無用故。有說。名隨補特伽羅地繫。彼作是說。生欲界者。若作欲界語。彼欲界身欲界語欲界名。所說義如前說。若作初靜慮語。彼欲界身初靜慮語。欲界名。所說義如前說。生初靜慮者。若作初靜慮語。彼初靜慮身初靜慮語。初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若作欲界語。彼初靜慮身欲界語初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若作欲界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欲界語。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若作初靜慮語。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身。初靜慮語。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名。所說義如前說。問若爾者。無色界為有名不。有說。無。有說。有。而不可說。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寧說無不應說有。而不可說以無用故。如說名。文句亦爾。
有人说,存在,但无法言说。评论说:他们不应该这样说。宁愿说不存在也不应该说存在而无法言说,因为不存在没有用途。有人说,名字随着补特伽罗的境界而变化。他们这样说:如果生在欲界,并且说欲界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属于欲界,所说的语言属于欲界,名字也属于欲界,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如果说初靜慮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属于欲界,所说的语言属于初靜慮,名字属于欲界,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如果生在初靜慮,并且说初靜慮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属于初靜慮,所说的语言属于初靜慮,名字也属于初靜慮,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如果说欲界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属于初靜慮,所说的语言属于欲界,名字属于初靜慮,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如果生在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并且说欲界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属于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说的语言属于欲界,名字属于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如果说初靜慮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属于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说的语言属于初靜慮,名字属于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说的意义如前所述。问:如果是这样,无色界有没有名字呢?有人说,没有。有人说,有,但无法言说。评论说:他们不应该这样说。宁愿说没有也不应该有而无法言说,因为不存在没有用途。如说名字,文句也是如此。
問名等為是有情數。為非有情數耶。答是有情數。問名等為有執受。為無執受耶。答無執受。問名等為是長養。為是等流。為是異熟生耶。答是等流。非長養非異熟生。問若名等非異熟生。契經云何通。如說。佛告阿難。我亦說。名從業生是業果。答名亦是業增上果故作如是說。謂作好業亦得好名。然非異熟。問名等為善。為不善。為無記耶。答無記。非造業者故。思起故。如四大種。
问:名声等是有情数还是非有情数?答:是有情数。问:名声等是有执受还是无执受?答:是无执受。问:名声等是长养、等流还是异熟生?答:是等流,不是长养也不是异熟生。问:如果名声等不是异熟生,那么契经如何解释?如说:佛告诉阿难,我也说,名声从业生,是业果。答:名声也是业的增上果,因此这样说。也就是说,做好业也会得到好名声,但并非异熟。问:名声等是善、不善还是无记?答:是无记。因为不是造作者,是思起的,如四大种。
問誰成就名等。為能說者為所說耶。設爾何失。若能說者則阿羅漢。應成就染污法。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法。異生應成就聖法。斷善根者應成就善法。以阿羅漢等亦說染污等法故。若所說者。則外事及無為亦應成就名等。以彼亦是所說法故。答唯能說者成就名等。問若爾後難善通。前難云何通。答阿羅漢等雖成就染污等名。而不成就染污等法。以染污等名皆是無覆無記法故。
问谁成就了名称等。是能说者还是所说的?假设你有什么失误。如果是能说者,那么阿罗汉应该成就染污法。离欲染的人应该成就不善法。凡夫应该成就圣法。断善根的人应该成就善法。因为阿罗汉等人也说染污等法。如果是所说的,那么外事和无为也应成就名称等。因为它们也是所说的法。答只有能说者成就名称等。问如果是这样,后面的难题就通了。前面的难题如何通?答阿罗汉等人虽然成就了染污等名称,但并没有成就染污等法。因为染污等名称都是无覆无记法。
問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能說一字耶。答佛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能說一字。聲聞獨覺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不能說一字。彼說[褒-保+可] 時必經多剎那故。由此唯佛。其言捷利聲韻無過詞辯第一。問三世諸法一一各有三世名耶。答有。過去諸法有過去名者。如過去佛。以如是名。說過去法過去諸法。有未來名者。如未來佛。以如是名。說過去法過去諸法。有現在名者。
问:在极短的一瞬间,心能产生一句话吗?在极短的一瞬间,语言能说出一个字吗?答:佛陀在极短的一瞬间,心能产生一句话,语言也能说出一个字。而声闻和独觉在极短的一瞬间,心能产生一句话,但语言不能说出一个完整的字。因为他们在表达时需要经过多个瞬间。因此,只有佛陀的语言才最迅速、准确,声韵无误,辩论能力无与伦比。问: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事物,每一个都有三世的名称吗?答:是的。过去的诸法有过去的名称,比如过去的佛陀,用这样的名称来讲述过去的法;过去的诸法有未来的名称,比如未来的佛陀,用这样的名称来讲述过去的法;过去的诸法也有现在的名称。
如現在佛。以如是名。說過去法未來現在法。廣說亦爾問一切名皆能顯義耶。答一切名皆能顯義。問若以此名顯斷常。第二頭第三手第六蘊。第十三處第十九界等。此名何所顯耶。答此名即顯斷常等想。問若以此名顯諸法無我。此名何所不顯耶。有說。除其自性及俱有法。餘悉能顯。有說。唯除自性餘悉能顯。有說。唯除四字餘悉能顯有說。一切悉顯。謂於此中薩能顯婆。婆能顯薩。達能顯磨。磨能顯達。是故此中。雖顯一切而無自性顯自性失。問名之與義何者多耶。答義多名少。所以者何。義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處一處少分四蘊一蘊少分。
就像现在的佛陀,用这样的名称来讲述过去的法、未来的��以及现在的法,详细解释也是如此。问:所有的名称都能表达含义吗?答:所有的名称都能表达含义。问:如果用这些名称来表达断见和常见,或者指代第二头、第三手、第六藴、第十三处、第十九界等,这些名称又表达什么呢?答:这些名称表达的是断见和常见的概念。问:如果用这些名称来表达诸法无我,那么这些名称没有表达的是什么?有观点认为,除了自性和俱有法之外,其他都能表达。有观点认为,除了自性之外,其他都能表达。还有观点认为,除了四个特定的字之外,其他都能表达。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事物都能表达。比如在这个语境中,萨能表达婆,婆能表达萨;达能表达磨,磨能表达达。因此,虽然这些名称能表达一切,但没有自性表达自性的情况。问:名称和含义,哪一个更多?答:含义更多,名称较少。为什么呢?因为含义涵盖了十七界、一界的一小部分、十一处、一处的一小部分、四藴、一藴的一小部分。
名攝一界一處一蘊少分。有說。名多義少。所以者何。以一一義有多名故。如古所制尼健荼書。一一義有千名。次後略之。於一一義唯留百名。今一一義唯留十名。又說法者以無量名說一義故。如是說者義多名少。所以者何。名亦義故。設名非義義猶為多。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乃至廣說。況名亦是義。是餘名所顯故。是則義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名但攝一界一處一蘊少分。問若名亦是義者。名義有何差別。答能顯是名所顯是義。復次名是非色。義通色非色。名唯無見。義通有見無見。名唯無對。義通有對無對。名唯有漏。義通有漏無漏。名唯有為。
名称涵盖一个世界、一个领域、一个部分的集合。有人说,名字多而意义少,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每一个意义可以有多个名字。比如古时制定的尼健荼经书,每一个意义有上千个名字。后来简化,对于每一个意义只留下一百个名字。现在对于每一个意义只留下十个名字。还有说法者用无数的名字来表达一个意义。因此,这样的说法认为意义多而名字少。原因是什么呢?名字也是意义的一部分。即使名字不是意义,意义仍然是多的。因为涵盖了十七个世界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更广泛的讨论。何况名字也是意义的一部分,是其他名字所显示的。因此,意义涵盖了十八界、十二处、五蕴,而名字只涵盖了一个世界、一个领域、一个部分的集合。问如果名字也是意义,那么名字和意义有什么区别?回答是,能显示的是名字,所显示的是意义。再者,名字是非物质的,而意义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名字只有无相,意义包括有相和无相。名字只有无障碍,意义包括有障碍和无障碍。名字只有有漏,意义包括有漏和无漏。名字只有有为。
義通有為無為。復次名唯無記。義通善不善無記。名唯墮三世。義通墮三世及離世。名唯欲色界繫。義通三界繫及不繫。名唯非學非無學。義通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名唯修所斷。義通見修所斷及不斷。復次名唯不染污。義通染污不染污。如染污不染污。有罪無罪。有覆無覆是退非退。黑法白法亦爾。復次名無異熟。義通有異熟無異熟。名非異熟。義通異熟非異熟。名不相應。義通相應不相應。如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有行相無行相。有警覺無警覺亦爾。復次名唯苦集諦攝。義通四諦及非諦攝。由如是等。名義差別。問義為可說。為不可說耶。
義通涵盖了有为法和无为法。再次,名称仅属于无记。義通则包括善、不善和无记。名称只属于三世。義通则包括三世以及超越世俗。名称只属于欲界和色界。義通则包括三界以及超越三界的束缚。名称只属于非学非无学。義通则包括学、无学、非学非无学。名称只属于修所断。義通则包括见修所断以及不断。再次,名称仅属于不染污。義通则包括染污和不染污。如同染污和不染污,有罪和无罪,有覆和无覆是退和非退,黑法和白法也是如此。再次,名称没有异熟。義通则包括有异熟和无异熟。名称不属于异熟。義通则包括异熟和非异熟。名称不相应。義通则包括相应和不相应。如同相应和不相应,有所依和无所依,有所缘和无所缘,有行相和无行相,有警觉和无警觉也是如此。再次,名称只属于苦集谛。義通则包括四谛以及非谛。由于这些等等的原因,名称和義之间存在差异。问:義是否可以言说,或者不可言说呢?
設爾何失。若可說者。說火應燒舌。說刀應割舌。說不淨應污舌。說飲應除渴。說食應除飢。如是等。若不可說者。云何所索不顛倒耶。如索象應得馬。索馬應得象。如是等。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我所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答義不可說。問若爾前難善通。云何所索不顛倒耶。答劫初時人。共於象等假立名想。展轉傳來。故令所索而不顛倒。有說。語能起名名能顯義。語雖不能親說得義而依展轉。如子孫法故於象等所索無倒。問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我所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尊者世友作是釋言。語能起文文能顯義。故作是說。復作是言。為異外道故作是說。謂諸外道所說法。或少義或無義。世尊所說有義多義。是故說言。我所說法文義巧妙。復作是說。外道所說文義相違。世尊所說文義相順。欲顯異彼故作是說。
假设你有什么过失。如果可以说,那么说火应该烧舌,说刀应该割舌,说不净应该污舌,说饮应该解渴,说食应该解饥。诸如此类。如果不可说,那么为什么所求的不颠倒呢?比如求象应得马,求马应得象。诸如此类。契经所说的又如何理解?如说,我所说的法,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答:义不可说。问:如果前面的难题可以妥善解决,为什么所求的不颠倒呢?答:在劫初时,人们共同对象等假立名想,这样传承下来,所以使得所求的不颠倒。有说,语言能引起名,名能显义,虽然语言不能直接说出义,但依靠辗转,如子孙法,所以在象等所求的没有颠倒。问:契经所说的又如何理解?如说,我所说的法,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尊者世友这样解释:语言能引起文,文能显义,所以这样说。又这样说:为了区别外道,所以这样说。因为外道所说的法,或者意义少,或者没有意义。世尊所说的法,有意义,意义多,所以这样说。又说,外道所说的文义相违,世尊所说的文义相顺,为了显示与他们不同,所以这样说。
問名句文身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何故佛說四蘊名名。答佛於有為總立二分。謂色非色。色是色蘊。非色即是受等四蘊。非色聚中。有能顯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總說為名。有說。色法麁顯即說為色。非色微隱。由名顯故說之為名。然實名等唯不相應行蘊所攝。名有六種。一功德名。二生類名。三時分名。四隨欲名。五業生名。六摽相名。功德名者謂依功德立名。如解。或誦素怛纜者名為經師。若解或誦毘奈耶者名為律師。若解。或誦阿毘達磨者名為論師。得預流果名為預流。乃至得阿羅漢果名阿羅漢。如是等。生類名者。謂依生類立名。如城市生者名城市人。
问名句文身是否属于不相應行蘊所包含的范畴。为何佛陀将四蘊称为名?回答是,佛陀将有為法总体分为两类,即色和非色。色指的是色蘊,非色则包括受、想、行、识四蘊。在非色蘊中,有能够明显表达所有法的名,因此非色蘊总体上被称为名。有观点认为,色法粗显,直接称为色;非色法微隐,通过名来显现,因此称为名。但实际上,名等只属于不相應行蘊所包含。名有六种,一是功德名,二是生類名,三是時分名,四是隨欲名,五是業生名,六是摽相名。所谓功德名,是指依据功德来立名,例如理解或背诵经文的人被称为经师,理解或背诵律藏的人被称为律师,理解或背诵阿毘達磨的人被称为论师。获得預流果的人称为預流,获得阿羅漢果的人称为阿羅漢,等等。所谓生類名,是指依据生命类别来立名,例如在城市出生的人被称为城市人。
村野生者名村野人。剎帝利種中生者名剎帝利。乃至戍達羅種中生者。名戍達羅。如是等。時分名者。謂依時分立名。如童稚時名為童子。乃至衰老時名為老人。如是等。隨欲名者。謂隨樂欲立名。如初生時。或父母等。或沙門等。為其立名。如是等。業生名者。謂依作業立名。如善畫者名為畫師。鍛金鐵者名金鐵師。如是等。摽相名者。謂依摽相立名。如執杖者名執杖人。執蓋者名執蓋人。如是等。復次名有四種。一假想名。二隨用名。三彼益名。四從略名。假想名者。如貧賤者名為富貴。如是等。隨用名者。如腹行者名腹行蟲。如是等。彼益名者。
出生在乡村的人被称为村野人。出生在王族家庭的人被称为剎帝利。甚至出生在戍达罗种姓中的人,被称为戍达罗。诸如此类。时分名是指根据时间划分来命名,比如在幼年时期被称为童子,到了老年时期被称为老人。诸如此类。随欲名是指根据个人的愿望或喜好来命名,比如在出生时,父母或者出家人等为其取名。诸如此类。业生名是指根据职业或行为来命名,比如擅长绘画的人被称为画师,锻造金属的人被称为金铁师。诸如此类。摽相名是指根据特征或标志来命名,比如持杖的人被称为持杖人,持伞的人被称为持伞人。诸如此类。再次,名字有四种类型:一、假想名;二、隨用名;三、彼益名;四、從略名。假想名是指,比如贫穷低贱的人被称为富贵。诸如此类。隨用名是指,比如腹行的动物被称为腹行虫。诸如此类。彼益名是指。
如天神邊求得者名為天授。因祠祀而得者名為祠授。如是等。從略名者。如具五功德者名為五德。繫屬王者名曰王人。如是等。復次名有二種。一生名。二作名。生名者。如剎帝利婆羅門等。作名者。如父母等所為立名。有說。生名者謂初生時父母等所立名。作名者。謂於後時親友知識所為立名。復次名有二種。一有相名。二無相名。有相名者。如無常苦空無我等。無相名者。如我人有情意生等。若佛出世則有相名多無相名少。若不出世則無相名多有相名少。問火名為是有相。為是無相。答若云尸棄是有相名。若云阿耆尼。是無相名。復次名有二種。一共名。
二不共名。不共名者。如佛法僧蘊界處等。共名者。謂餘世間共所立名。有餘師說。無不共名。以一法可立一切名。一切法可立一名故。名皆是共如共不共名。曾未曾名亦爾。復次名有二種。一定名。二不定名。定名者。如蘇迷盧大海洲渚等。不定名者。謂餘世間隨共立名。有餘師說。無決定名。所以者何。蘇迷盧等。邊方亦為作種種名。此方文頌亦作餘名。如是說者蘇迷盧等有決定名。劫初成時蘇迷盧等名已定故。問前劫壞時一切失壞。今劫成已誰傳彼名。答有諸仙人得宿住智。憶前劫事復傳彼名。或劫初人由法爾力。心想欻有彼名現前。問諸所有名。
為皆先有展轉傳說為新立耶。答蘇迷盧等諸名先有。餘名不定。或有新立。復次名有二種。一者詮體。二者詮用。詮體名者。如盆中果舍中人等。詮用名者。如刈者誦者等。有說。詮體名者。如堅濕煖動等。詮用名者。如持攝熟長等。有說。詮體名者謂諸惡等。詮用名者。謂莫作等。問名為有邊際不。有作是說。名無邊際法無邊故。於一一法有多名故。復有說者。名有邊際。唯佛能知餘無知者。以佛能知名邊際故名一切智。有說。佛及獨覺知名邊際。餘不能知。有說。佛及獨覺到彼岸聲聞知名邊際。餘不能知。評曰。初說為善。唯佛能知名之邊際。
餘皆無有一切智故。問有佛無佛世間恒有名句文身。何故經言。如來出世。便有種種多名身等出現世間。答依不共名故作是說。如佛法僧蘊界處等。唯佛出世方。有此名。有作是說。唯佛出世。有順解脫順空無我。違生死苦違我我所。斷諸見生覺意。背煩惱向出要。止愚癡生智慧。斷猶豫生決定。厭生死樂涅槃。毀外道讚正法。諸如是等。名句文身出現於世。餘時不爾故作是說。如契經說。有三種言依。無第四第五。云何為三。謂依過去說曾諸法。依未來說當諸法。依現在說今諸法。問言依以何為自性。答品類足說言。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
問言即是語彼依是名。但應一界一處一蘊所攝。何故言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耶。答彼論應說。言依一界一處一蘊所攝。而言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者。依展轉因故作是說。謂語依名轉名依義轉。義是言展轉依義中。具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故。說者聽者皆為於義。是故彼論依展轉因。說言依自性。有說言依是名及所說義。是故具有十八界等。以言依名及義轉故。問何故但依三世法說三言依。不依無為法說言依耶。答亦應說無為法是言依。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無為攝在現在品中。以現在法得無為故。有說。言多分依有為法轉故。無為法不說言依。有說。
為止有情增上愚故說三言依。於有為法所起無明多增上故。有說。有情多於三世猶豫故。佛為說三種言依。有說。為止外道執有我故說三言依。謂外道言若無我者。我言何依故。佛為說三種言依。我言但依三世起故。有說為止撥無去來二世。并止現在是無為執說三言依。依是有體有用法故無必無體。無為無用故非言依。有說有為法麁多信是有。易起言說故立言依。無為法細少信是有難起言說。故非言依。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為無為分為二聚。若彼聚中三事可得。謂語名義立為言依。無為聚中雖得有義。而無餘二故非言依。大德說曰。若法有用取果與果可立言依。
無為無用是故不說。脇尊者言。有為諸法與言可有俱時轉義故立言依。無為不然是故不說。問若依過去說未來現在法。依未來說過去現在法。依現在說過去未來法。彼是何等言依攝耶。有作是說彼不攝在三言依中。復有說者。若依過去說未來現在。即攝在過去中。乃至若依現在說過去未來。即攝在現在中。有餘師說。若依過去說未來現在。未來者攝在未來。現在者攝在現在乃至。若依現在說過去未來。過去者攝在過去未來者。攝在未來前說言依義為體故。問若於一時頓說二世。或復三世何言依攝。有作是說彼不攝在三言依中。復有說者隨能顯名。在何世攝。
即說攝在彼世言依。有餘師說。隨所顯義在何世攝。即說攝在彼世言依。前說言依義為體故。問契經但說有三種言依於義已足。何故復說無第四第五。答無第四者遮第四世。恐有執有第四世故。無第五者遮無為法。恐執無為是言依故。有說二言鄭重遮止。欲令所說義決定故。契經依世建立言依故。說有三無四無五。若依如理作意建立言依。應說有一無第二第三。無第二者遮有第二如理作意。無第三者遮如理作意所不攝法。若依止觀建立言依。應說有二無第三第四義如前說。若依三解脫門建立言依。應言有三無第四第五義如前說。若依四聖諦建立言依。
應說有四無第五第六義如前說。若依五蘊建立言依。應說有五無第六第七義如前說。若依六隨念建立言依。應說有六無第七第八義如前說。若依七等覺支建立言依。應說有七無第八第九義如前說。若依八聖道支建立言依。應說有八無第九第十義如前說。若依九次第定建立言依。應說有九無第十第十一義如前說。若依如來十力建立言依。應說有十無第十一第十二義如前說。如是若依餘法建立言依應如理說。此經依世建立言依。故但說三無四無五。即此經中作如是說。應以四事觀察補特伽羅。知彼具壽為可與語為不可與語。云何為四。一者處非處。二者智論。
三者分別。四者道跡。若於此四善安住者。彼可與語。與此相違不可與語。問如是四事有何差別。答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如實知是處非處。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如實知智及爾焰。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實知世俗勝義。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如實知趣苦集行及趣苦滅行。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如實知眼色為緣生眼識乃至意法為緣生意識是處耳等為緣生眼識。乃至眼等為緣生意識非處。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如實知十智差別。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實知了義經及不了義經。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如實知四種行跡。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
謂不如實知有理無理。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如實知聖者正論。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如實知假設言論。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如實知他言句義。前中後別而輒酬對。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不能如實立所立宗。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能堪受他所問難。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善了知詭誑真實。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能成辦增上覺慧。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自宗他宗。不善安住而有所說。不善安住智論者。謂不了知他以量為先有所詰難。不善安住分別者。謂不了知他前後次第相應言論。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能滿足所求勝事。有說不善安住處非處者。
謂不善了知現非現量。不善安住智論者。謂於先所聞堅執不捨。不欲觀察前後德失。不善安住分別者。謂於他正說心懷猶豫。如不能決是飯是酥。不善安住道跡者。謂不了知現比至教為先問難。脇尊者言。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所知境不善了知。不善安住智論者。謂於能知智不善了知。不善安住分別者。謂於邪正教不善了知。不善安住道跡者。謂於邪正行不善了知。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不善安住處非處者。謂於多界經中所說。處非處義不善了知。不善安住智論者。謂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事不善了知。不善安住分別者。謂於雜染清淨不善了知。不善安住道跡者。謂於趣色滅行乃至趣識滅行不善了知。與上相違名善安住。
即此經中復作是說。應以四事觀察補特伽羅。知彼具壽為可與語為不可與語。云何為四。一者應一向記問。二者應分別記問。三者應反詰記問。四者應捨置記問。若於此四如應記者彼可與語。與此相違不可與語。云何名應一向記問。此問應以一向記故。謂有問言如來應正等覺耶。法善說耶僧妙行耶。一切行無常耶。一切法無我耶。涅槃寂靜耶。應一向記此皆如是。問何故此問應一向記。答此問能引義利能引善法。隨順梵行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故此問應一向記。云何名應分別記問。此問應以分別記故。謂有請言為我說法。應告彼言法有多種。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
有善有不善有無記。有欲界繫有色界繫有無色界繫。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有見所斷有修所斷。有不斷欲說何者。云何名應反詰記問。此問應以反詰記故。謂有問言為我說法。應反詰言法有眾多。汝問何者眾多法者。謂過去等如前廣說。問應分別記論。應反詰記論有何差別。答答意雖無差別而問意有異。謂彼問者有為知解故問。有為觸惱故問。若為知解故問。應告彼言法有多種。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廣說乃至。有見所斷有修所斷有不斷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過去法。應告彼言過去法亦有多種。有善有不善有無記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善法。
應告彼言善法亦有多種。有色有受想行識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色法。應告彼言色法亦有多種。有離殺生乃至有離雜穢語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離殺生。應告彼言離殺生有三種。謂從無貪生。從無瞋生。從無癡生。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從無貪生。應告彼言無貪生者復有二種。謂表無表欲說何者。若為知解故發問者。則應如是分別而答。若為觸惱故問。應反詰言法有眾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有過去乃至有不斷。若言為我說過去法。應反詰言過去法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善不善無記。若言為我說善法。應反詰言善法亦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色乃至識。
若言為我說色法。應反詰言色法亦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離殺生乃至離雜穢語。若言為我說離殺生。應反詰言離殺生亦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從無貪生乃至從無癡生。若言為我說從無貪生應反詰言從無貪生亦有眾多汝問何者不。應為說表及無表。若為觸惱故發問者。則應如是總相反詰。令彼問盡或令自答。如有為知解故問。有為觸惱故問。如是有為求善故問。有為試他覺慧淺深故問。有為求義故問。有為摧他故問。有質直故問。有諂曲故問。有柔和故問。有憍傲故問應知亦爾。如是名為分別反詰。二論差別。云何名應捨置記問。此問應以捨置記故。
謂有外道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世間常耶乃至廣說。四句世間有邊耶乃至廣說四句。世尊告曰。皆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世間。來詣佛所作如是問。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答言常或無常等。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說常無常等。如有問他此石女兒。恭敬孝順及愛語不。彼作是念石女無兒。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恭敬孝順及愛語者。便不應理石女無兒。如何可說有恭敬等。此亦如是所問。非有非真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
命者即身為異身耶。世尊告曰。俱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命者。來詣佛所作如是問。佛作是念。實我定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即身。或異便不應理。實我本無。如何可說與身一異。如有問他兔角牛角為相似不。彼作是念兔角本無。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有無。若我答言相似或不相似。便不應理。兔角本無。如何可說與牛角相似不相似耶。此亦如是所問。非有非真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如來死後為有為無乃至四句。世尊告曰。皆不應記。
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如來。彼執此我本無。而有問。佛死後為有為無乃至廣說。佛作是念。如是本無今有。實我畢竟無體。若答此我今尚是無。彼當作是言。我不問今有無。若我答言死後有等便不應理。如是實我今尚是無。如何可說死後有等。所問非有非真非實。不應道理故佛不答。復有外道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自作自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自作自受。佛說無我故不應答義如前說。彼復問言他作他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自在天等。
彼能作我受果。佛說無我故不應答義如前說。彼復問言自他作自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彼諸外道執有實我名為自他。佛說無我故不應答義如前說。彼復問言非自他作無因而生。無作無受耶。世尊告曰此不應記。問何故世尊不答此問。答世尊常說果從因生。自作自受故不應答。問何故於彼外道諸問應捨置耶。答彼問不引義利不引善法。不順梵行不發覺慧不得涅槃。是故彼問皆應捨置。問前三有答可名為記。第四無答云何名記。答佛雖告言此不應記。而實已與答理相應。是根本答故亦名記。令彼問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於理得勝。
況酬彼問而非記耶。昔有外道名扇帙略。聰明廣學。是大論師為論議故。來入迦濕彌羅國。爾時此國有阿羅漢名筏素羅。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學窮內外恒住波利質呾羅林中。時扇帙略為捔論故。來詣其所共相問訊。種種慰勞在一面坐。白言苾芻。欲相捔論。尊者與我誰先立宗。筏素羅言我是舊住應先立宗。但汝遠來稍當疲倦隨意先立。時扇帙略便立宗言。一切立論皆有報答。覺慧若盡其論乃窮。時筏素羅默然而住。彼扇帙略與諸弟子歡喜而起唱如是言。今此苾芻已墮負處。時筏素羅告彼弟子。汝師若是扇帙略者。不久當悟誰墮負處。彼諸弟子聞之嗤笑隨逐其師。
從林而出。時扇帙略尋即思惟。何故沙門作如是說乃便自悟。我立論言一切立論皆有報答。苾芻默然是我墮負深生慚赧 。告弟子言吾所立論今已墮負。可與汝等馳還懺謝。弟子白言何名墮負。時扇帙略具為述之。弟子報言。已對大眾得勝而來。何須復往懺謝取辱。其師報曰。我寧於智者邊。受劣不能於愚者邊取勝。即與弟子還入林中。到尊者所頂禮雙足。作如是言尊者得勝。我已墮負尊者是師我是弟子。從今以後請常教誨。如是默然於理得勝。況酬彼問而不名答。是故四種皆名為記。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