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四
云何空無邊處。品類足說。空無邊處總有二種。謂定及生。若生彼處無覆無記受想行識。如是總名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說亦如是。此中定者謂無色定。生者即說無色界生。若生彼處無覆無記受想行識。此言說彼四蘊異熟。契經中說。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名空無邊處。此中超諸色想者。謂超眼識相應想。問離初靜慮染時。已超此想。何故今說超諸色想耶。答過所依故。過有二種。一過自性。二過所依。離初靜慮染時。過彼自性說名為超。離第四靜慮染時過彼所依說名超彼。復次過現行故。過有二種。一者斷過。
什么是空无边处?根据《品类足》的说法,空无边处总共有两种,即定和生。如果生到那里,没有被无明等烦恼所覆蔽的无记受想行识,这样的总体称为空无边处。对于非想非非想处的描述也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定,指的是无色定,生则是指无色界的生。如果生到那里,没有被无明等烦恼所覆蔽的无记受想行识,这里所说的是指那四蕴的异熟。契经中说,超越所有色想,灭除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进入无边的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这称为空无边处。这里所说的超越所有色想,是指超越与眼识相应的想。问:在离开初静虑染时,已经超越了这种想,为什么现在又说超越所有色想呢?答:因为超越了所依。超越有两种,一是超越自性,二是超越所依。离开初静虑染时,超越了那个自性,称为超越。离开第四静虑染时,超越了那个所依,称为超越那个。再次,因为超越了现行。超越有两种,一种是断除的超越。
二者不現行過離初靜慮染時。斷諸色想說名為超。離第四靜慮染時。彼不現行說名超彼。復次過住處故。過有二種。一過欲貪。二過住處。離初靜慮染時。過彼欲貪說名為超。離第四靜慮染時。過彼住處說名超彼。復次若生第四靜慮。眼識引彼色貪現前故。離第四靜慮染時。亦說超諸色想。不復引起緣色貪故。滅有對想者。謂滅耳鼻舌身識相應想。問離欲界染時。已滅鼻舌識相應想。離初靜慮染時。已離耳身識相應想。何故今說滅有對想耶。答前諸答中隨其所應亦通此問。有餘師說瞋相應想名有對想。問離欲界染時。已滅一切瞋相應想。何故今說滅有對想耶。
两者不显现于眼前,当离开初静虑的污染时,断除对各种事物的想象,称之为超越。当离开第四静虑的污染时,不再显现,称之为超越那些。再者,由于超越了住处,超越有两种。一是超越欲望的贪欲,二是超越住处。离开初静虑的污染时,超越了那种贪欲,称之为超越。离开第四静虑的污染时,超越了那个住处,称之为超越那些。再者,如果生于第四静虑,眼识引发对色相的贪欲显现在眼前,所以离开第四静虑的污染时,也说超越了对各种事物的想象,不再引发对色相的贪欲。灭有对想,指的是消除与耳、鼻、舌、身识相应的想象。问:离开欲界污染时,已经消除了与鼻、舌识相应的想象;离开初静虑污染时,已经离开了与耳、身识相应的想象,为什么现在说灭有对想呢?答:前面各种回答中,根据情况也适用于这个问题。有些论师说,与瞋相应的想象称为有对想。问:离开欲界污染时,已经消除了所有与瞋相应的想象,为什么现在说灭有对想呢?
答過依處故。謂諸依處能起瞋想。今離第四靜慮染時。皆超過彼故名為滅。問何故不名滅諸色想超有對想。答亦應互說欲現異文令生愛樂。復次欲現二門。乃至廣說。不思惟種種想者。謂不現起第四靜慮意識相應諸雜亂想。問種種想者義何謂耶。答此想緣種種處差別相故。謂染污者緣十處差別相。不染污者緣十二處差別相。是故此想名種種想。問何故說不思惟種種想耶。答以種種想離第四靜慮染時。極作留難繫縛障礙如暴獄卒。故世尊說。離第四靜慮染時。不應思惟起種種想。如是便能速離此染入無邊空。空無邊處者。問此何故名空無邊處。為以自性。為以所緣。
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它们依赖于特定的处所。也就是说,所有依赖的处所都能引发瞋想。现在,当离开第四静虑的染污时,都超越了这些处所,因此被称为灭。问为什么不称之为灭除各种色想和超越有对想。回答说,也应该互相说明,以显示不同的文句,使人生起爱乐。再者,想要显示两种途径,甚至广泛说明。不思惟种种想,是指不显现起第四静虑意识相应的各种杂乱想。问种种想的意义是什么。回答说,这些想涉及各种处所的不同相,即染污的涉及十处的不同相,不染污的涉及十二处的不同相,因此这些想被称为种种想。问为什么说不思惟种种想。回答说,因为种种想在离开第四静虑的染污时,极其制造留难、束缚和障碍,就像暴虐的狱卒一样。所以世尊说,离开第四静虑的染污时,不应该思惟起种种想。这样就能迅速离开这种染污,进入无边的空。空无边处,问这个为什么叫空无边处。是因为自性,还是因为所缘。
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以自性。空無邊處以四蘊為自性不應名空。若以所緣空無邊處緣四聖諦及虛空非擇滅。云何但名空無邊處。答應作是說。此不以自性亦不以所緣。但以加行故名空無邊處。如施設論說以何加行修空無邊處定。由何加行入空無邊處定。謂初業者先應思惟牆上樹上崖上舍上等諸虛空相。取此相已假想勝解。觀察照了無邊空相。以先思惟無邊空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初無色定故。說此名空無邊處。復次法爾初遠離色地名空無邊處。復次法爾初解脫色地名空無邊處。謂瑜伽師先攀上色地離下色地染。若離第四靜慮染時。
如果你这样认为有什么错误,那么两种观点都有过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以自性来定义,空无边处以四蕴为自性,就不应该称为空。如果以所缘为空无边处,缘四圣谛及虚空非择灭,又怎能只称为空无边处呢?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这既不是以自性也不是以所缘来定义,而是以加行而得名为空无边处。如《施設論》中所说,以何种加行修习空无边处定,通过何种加行进入空无边处定?即是初业者首先应当思惟墙上、树上、崖上、舍上等各处的虚空相,取这些相后,以假想和胜解,观察并照见无边的空相。以先前思惟的无边空相而修加行,逐渐引发最初的无色定,因此称之为空无边处。再者,法尔初远离色地称为空无边处。再者,法尔初解脱色地称为空无边处。即瑜伽师先攀缘上色地,远离下色地的染污;如果离开第四静虑的染污时。
攀空無邊處四蘊而離第四靜慮染。先緣上地作虛空想。後方引起離下染道。如人上樹先攀上枝而捨下枝。若至樹端更無上枝而可攀故但起空想。復次依等流故說此定名空無邊處。謂瑜伽師從此定出必起相似空想現前。曾聞苾芻出此定已。便舉兩手捫摸虛空。有見問言。汝何所覓。苾芻答曰。我覓自身。彼言。汝身即在床上。如何餘處更覓自身。故從此出起虛空想。此想即是前定等流。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空無邊處善四蘊。於得獲成就說具足住聲。是故名為空無邊處。
攀缘空无边处的四蕴而离开第四静虑的污染。先缘上地作虚空想,后方引起离开下地污染的道。就像人上树先攀上枝而舍下枝。如果到达树端没有上枝可攀,所以只起空想。再有,依据等流的缘故,称这个定名为空无边处。也就是说,瑜伽师从这个定出定后,必定会生起相似的空想现前。曾听说有比丘出定后,便举起双手摸虚空。有执着实有的人问他:你在找什么?比丘回答说:我在找自己的身体。那人说:你的身体就在床上,为何还要在别处找自己的身体?因此从这个定出定后生起虚空想,这个想法就是前定的等流。具足住,是指获得成就空无边处的善四蕴。在获得成就时说具足住,因此称为空无边处。
云何識無邊處。如契經說。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名識無邊處。問此何故名識無邊處。為以自性。為以所緣。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以自性識無邊處以四蘊為自性。不應但名識無邊處。若以所緣識無邊處緣四聖諦及虛空非擇滅亦不應但名識無邊處。答應作是說。此不以自性。亦不以所緣。但以加行名識無邊處。如施設論說。以何加行修識無邊處定。由何加行入識無邊處定謂初業者。先應思惟清淨眼等六種識相。取此相已假想勝解。觀察照了無邊識相。以先思惟無邊識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第二無色定故。說此名識無邊處。復次依等流故說此定名識無邊處。謂瑜伽師從此定出必起相似識相現前。謂於識相歡悅而住。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識無邊處善四蘊。於得獲成就說具足住聲。是故名為識無邊處。
什么是識無邊處?正如契经所说,超越一切空無邊處,进入无边的识,安住在識無邊處,这就是所谓的識無邊處。问这个境界为何称为識無邊處?是因为其自性还是因为其所緣?如果两者都是或都不是,都会有过失。为什么呢?如果以自性来定义識無邊處,它以四蘊为自性,就不应该只称为識無邊處。如果以所緣来定义識無邊處,它涉及四聖諦、虚空和非擇滅,也不应该只称为識無邊處。回答是,这个境界既不以自性也不以所緣来命名,而是通过加行来称为識無邊處。如《施設論》所说,通过什么加行修習識無邊處定?通过什么加行进入識無邊處定?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应该思考清净眼等六种识相,取这些相后,以假想和勝解来观察和理解无边识相。通过先前对无边识相的思考而修加行,连续引发第二无色定,因此称为識無邊處。另外,根据等流的说法,这个定被称为識無邊處,即瑜伽师从这个定出来后,必定会生起相似的识相,即在识相中感到欢喜并安住。具足住,是指获得并成就識無邊處的善四蘊,在获得成就时说具足住,因此称为識無邊處。
云何無所有處。如契經說。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名無所有處。問此何故名無所有處。答此中無我無我所故。問一切地中無我我所。何獨此名無所有處。答無有餘地能令我執及我所執。羸劣穿薄勢力減少如此地者。故此獨名無所有處。復次此地無有真實常恒不變易法。損伏常見勝諸餘地。故此獨名無所有處。復次此地無有所趣所歸屋舍室宅能為救護。摧伏憍慢懈怠放逸勝諸餘地。故此獨名無所有處。復次此地中無無邊行相初捨彼相。故此獨名無所有處。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於此定中無能所攝行相轉故。如說非我有處有時有所屬物。
什么是无所有处?如契经所说,超越一切识无边处,进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并安住其中,这被称为无所有处。问:为什么这里被称为无所有处?答:因为在这个地方没有我,也没有属于我的东西。问: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我与属于我的东西,为什么只有这里特别称为无所有处?答:没有其他的地方能像这里一样,减弱我执和我所执,使其变得微弱、穿透、减少力量。因此,这里特别称为无所有处。再者,这个地方没有真实、恒常、不变的法,它能够削弱常见,超越其他所有地方。因此,这里特别称为无所有处。此外,这个地方没有任何趋向、归属、庇护所或居所能提供救护,它能够摧伏憍慢、懈怠、放逸,超越其他所有地方。因此,这里特别称为无所有处。还有,这个地方没有无边的行相,最初就舍去了那个相。因此,这里特别称为无所有处。尊者世友这样说:在这个定中,没有能摄、所摄的行相转变。就像说“非我有处”有时有所属物。
亦無處時物屬我者。故此獨名無所有處。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無所有處善四蘊。於得獲成就說具足住聲。是故說名無所有處。問佛何故說無所有處獨名捨耶。答捨謂聖道能盡捨故。有聖道地此最為後故於此地獨立捨名。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地近捨假想勝解無邊行相。麁觀解故獨立捨名。大德說曰。此地棄捨作意功用無邊行相心心所法。無功用住故獨名捨。
也没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于我者。因此,这个地方特别被称为无所有处。具足住指的是,获得了无所有处的善四蕴的成就。在获得成就时,我们说具足住,因此称之为无所有处。问佛陀为什么说无所有处特别称为捨呢?回答说,捨指的是圣道能彻底捨弃。在有圣道的地方,这里是最后面的,因此在这里特别立名为捨。尊者世友这样说,这个地方接近捨弃假想,胜解无边的行相,粗略的观解,因此特别立名为捨。大德说,这个地方捨弃了作意功用,无边的行相,心和心所法,无功用的安住,因此特别称为捨。
云何非想非非想處。如契經說。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問此何故名非想非非想處。答此地中無明了想相。亦無無想相故名非想非非想處。無明了想相者。非如七地有想定故。亦無無想相者。非如無想及滅定故。由此地想闇鈍羸劣。不明了不決定故名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善四蘊。於得獲成就說具足住聲。是故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什么是非想非非想处?如契经所说,超越一切无所有处,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这称为非想非非想处。问这个地方为什么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回答说,这个地方没有明了的想相,也没有无想相,因此称为非想非非想处。没有明了的想相,不像七地有想定那样。也没有无想相,不像无想和滅定那样。由于这个地想闇鈍羸劣,不明了不决定,因此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指的是,获得了非想非非想处的善四蕴的成就。在获得成就时,我们说具足住,因此称为非想非非想处。
問欲界非想非非想處。何緣無有無漏道耶答非由器故。謂彼二地非無漏道所依。由器故無漏道二地中無。復次斷有根故。謂彼二地是有根本。諸無漏道斷有根本。故無漏道二地中無。復次斷二邊故。謂彼二地是下上邊。諸無漏道能斷二邊住於中道故彼地無。復次欲界無定亦非修地非離染地。有頂闇鈍不決似疑。諸無漏道必依定界修離染地明利決定故二地無。復次欲界地中掉舉增上。有頂地中寂止增上。非無漏道所依止處。
问:为什么欲界和非想非非想处没有无漏道?答:因为它们不是合适的器。也就是说,这两个地方不是无漏道所依赖的根基。由于它们不是器,所以无漏道在这两个地方不存在。再者,因为它们有根本。这两个地方是有根本的,而无漏道是断除根本的,因此无漏道在这两个地方不存在。再者,因为它们是两端。这两个地方代表下和上的极端,而无漏道能断除两端,安住在中道,所以这两个地方没有无漏道。再者,欲界没有定力,也不是修行和离染的地方。有顶天心智昏暗,不明确,类似疑惑。无漏道必须依赖定力,是修行和离染的地方,是聪明敏锐和明确决定的,因此在这两个地方不存在。再者,在欲界,掉舉增强;在有顶天,寂止增强。这些都不是无漏道所依赖的地方。
問何故世尊於無色定皆說超言。靜慮不爾。答佛於靜慮亦說超言。如世尊告隖陀夷言。苾芻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而住。我說是火亦是所斷亦是應超。乃至第四靜慮亦爾。問唯一經說靜慮應超。餘經皆說無色是超。此有何意。答靜慮中有種種異相不相似法。故不說超。無色不爾。故獨說超。復次靜慮中有異相諸根異相諸受及有異相心心所法。故不說超。無色不爾。故獨說超。復次靜慮中有多種功德多種勝利。故不說。超無色不爾。故獨說超。復次靜慮麁顯明了現見。故不說超。無色細隱不明了不現見。故獨說超。復次靜慮遍緣自上下地。
问:为什么世尊在无色定中都说“超越”,而在静虑中不说?答:佛在静虑中也说“超越”,如世尊告诉隖陀夷说,比丘离开欲望和不善法,有寻有伺,离开生起喜乐,进入初静虑,完全安住,我说这是火,也是应当断除的,也是应当超越的。直到第四静虑也是如此。问:只有一部经说静虑应当超越,其他经都说无色是超越,这是什么意思?答:静虑中有种种不同的相和不相似的法,所以不说超越。无色则不同,所以单独说超越。再者,静虑中有不同相的诸根、不同相的诸受以及不同相的心和心所法,所以不说超越。无色则不同,所以单独说超越。再者,静虑中有多种功德和多种胜利,所以不说超越。无色则不同,所以单独说超越。再者,静虑粗显明了,现见,所以不说超越。无色微细隐晦,不明了,不现见,所以单独说超越。再者,静虑遍及自身上下的境界。
故不說超。無色唯能緣自上地。故獨說超。復次以諸靜慮與上下地雖不死生而有往來。謂神通力從下往上從上來下。故不說超無色地中無如是義。故獨說超。復次以諸靜慮與上下地中有交雜。下地中有上地現前。上地中有下地現前。既有交雜。故不說超。無色地中無如是義。故獨說超。復次生上靜慮起下地法。如諸識身變化心等。故不說超。生上無色必不起下諸有漏法。故獨說超。復次生上靜慮有下地法得常隨轉。如變化心等。故不說超。生上無色必無下地諸有漏法得隨轉義。故獨說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佛於無色說有超言。靜慮不爾。
如契經說。空無邊處二萬劫壽。識無邊處四萬劫壽。無所有處六萬劫壽。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問何故無色壽量有倍增者。有增半者。有增少分者耶。答如異熟因有爾所力。還受爾所異熟果故。復次空識無邊處有無邊行相亦有餘行相。謂空無邊處無邊行相招萬劫壽。餘行相亦招萬劫壽。識無邊處無邊行相招二萬劫壽。餘行相亦招二萬劫壽。此上更無無邊行相。唯有餘行相。故彼壽量不倍增下。然無所有處別有摧伏我我所等。勝善觀行異於餘地。由彼善招二萬劫壽。故餘行相所招壽量亦倍倍增。復次空識無邊處有奢摩他毘鉢舍那。謂空無邊處奢摩他招萬劫壽。
毘鉢舍那亦招萬劫壽。識無邊處奢摩他招二萬劫壽。毘鉢舍那亦招二萬劫壽。此上無勝毘鉢舍那。唯有奢摩他。故彼壽量不倍增下。餘如前說。復次四無色地皆無多種功德法故。一一等有二萬劫壽。上三無色離下地染。有少多故倍倍增壽。謂識無邊處已離下一無色地染招二萬劫壽并本二萬為四萬劫。無所有處已離下二無色地染。招四萬劫壽并本二萬為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已離下三無色地染。招六萬劫壽并本二萬為八萬劫。
八解脫者。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六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問此八解脫自性是何。答初三解脫以無貪善根為自性。皆對治貪。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則欲界者以四蘊為自性。色界者以五蘊為自性。四無色處解脫皆以四蘊為自性。想受滅解脫。以不相應行蘊為自性。
如是名為解脫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解脫。解脫是何義。答棄背義是解脫義。問若棄背故名解脫者。何等解脫棄背何心。答初二解脫棄背色貪心。第三解脫棄背不淨觀心。四無色處解脫各自棄背次下地心。想受滅解脫棄背一切有所緣心。故棄背義是解脫義。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心於煩惱解脫清淨。故名解脫。大德說曰。由勝解力而得解脫。故名解脫。脇尊者言。有所背捨故名解脫。
此八解脫。界者初三解脫是色界。前三無色處解脫。有漏者是無色界。無漏者是不繫。後二解脫是無色界。地者初二解脫在初二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間。餘地亦有相似善根。而不立為初二解脫。所以者何。欲界散亂棄背力劣。故不建立初二解脫。棄背欲界及初靜慮識身所引緣色貪心。故初二靜慮立初二不淨解脫。第二第三靜慮無識身所引緣色貪心故。第三第四靜慮不立初二不淨解脫第三解脫在第四靜慮。下地亦有相似善根。而不立為第三解脫。所以者何。立淨解脫為欲棄背不淨觀心。若在下地為不淨觀力所摧伏。不廣不明故不建立。第三靜慮雖無初二不淨解脫。而為勝樂所迷亂故。不廣不明故不建立。第四解脫在空無邊處。
問於此地中何法是解脫。何法非解脫。答離第四靜慮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及生得善等非解脫。餘有為善是解脫。第五解脫在識無邊處。
問於此地中何法是解脫。何法非解脫。答離空無邊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及生得善等非解脫。餘有為善是解脫。第六解脫在無所有處。問於此地中何法是解脫。何法非解脫。答離識無邊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及生得善等非解脫。餘有為善是解脫。第七解脫在非想非非想處。問於此地中何法是解脫。何法非解脫。答離無所有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及生得善等非解脫。餘有為善是解脫。想受滅解脫在非想非非想處。所依者。初三解脫依欲界身起。想受滅解脫依欲色界身起。餘四解脫依三界身起。行相者。初二解脫作不淨行相。
第三解脫作淨行相。四無色處解脫作十六行相。或餘行相。想受滅解脫不作行相。所緣者。初三解脫緣欲界色處。第四解脫緣四無色。及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若四無色及類智品。非擇滅并虛空。若謂一物。若謂多物一切皆緣。第五解脫緣後三無色。及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若後三無色及類智品。非擇滅并虛空。若謂一物。若謂多物。一切皆緣。第六解脫緣後二無色。及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若後二無色及類智品。非擇滅并虛空。若謂一物。若謂多物。一切皆緣。第七解脫緣非想非非想處。及彼因彼滅一切類智品。若非想非非想處及類智品。非擇滅并虛空。
若謂一物。若謂多物。一切皆緣想受滅解脫無所緣。有作是說。空無邊處解脫亦緣第四靜慮非擇滅。餘所緣如前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亦緣無所有處非擇滅。餘所緣如前說。念住者。初三解脫身念住俱。四無色處解脫四念住俱。想受滅解脫若依自性相雜念住。應言非念住俱。若依所緣念住應言是法念住。智者初三解脫世俗智俱。前三無色處解脫六智俱。謂苦集滅道智類智世俗智。非想非非想解脫世俗智俱。想受滅解脫不與智俱。三摩地者。初三及後二解脫非三摩地俱。前三無色處解脫三三摩地俱。或非三摩地俱。根相應者。
初二解脫喜捨根相應想受滅解脫非根相應。餘五解脫皆捨根相應。三世者。皆通三世緣。三世者。初三解脫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若生法緣未來。若不生法緣三世。四無色處解脫。緣三世及離世。想受滅解脫無所緣。善不善無記者。皆唯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初三解脫緣三種。四無色處解脫唯緣善無記。想受滅解脫無所緣。三界繫及不繫者。初三解脫唯色界繫。後二解脫唯無色界繫。前三無色處解脫。有漏者。無色界繫。無漏者。是不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初三解脫唯緣欲界繫。四無色處解脫緣無色界繫及不繫。想受滅解脫無所緣。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初三及後二解脫。唯非學非無學。前三無色處解脫通三種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初三解脫唯緣非學非無學。四無色處解脫緣三種。想受滅解脫無所緣。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者。初三及後二解脫唯修所斷。前三無色處解脫。有漏者。修所斷。無漏者。非所斷。緣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者。初三解脫唯緣修所斷。四無色處解脫緣三種。想受滅解脫無所緣。緣名緣義者。初三解脫唯緣義。四無色處解脫。若謂無色界。亦有名者彼說通緣名義。若謂無色界。無名者彼說唯緣義想受滅解脫。無所緣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初解脫緣自他相續。
第二第三解脫。有說。唯他相續。有說通緣自他相續。四無色處解脫緣三種。想受滅解脫無所緣。加行得離染得者。想受滅解脫唯加行得。餘七解脫亦加行得。亦離染得。離染得者。初靜慮地解脫離欲界染時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離無所有處染時得。彼後由加行現在前。加行得者由加行故得。亦由加行故現在前。聲聞或由中加行。或由上加行。獨覺由下加行。佛不由加行得及現前。曾得未曾得者。想受滅解脫唯未曾得。餘七解脫通曾得未曾得。謂諸聖者及內法異生皆通曾得及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如是已說解脫總相。一一別相今應廣說。
有色觀諸色是初解脫。有色者。謂有內各別色想未離未捨未除。觀諸色者。謂為離捨除內各別色想。由勝解作意觀外諸色。若青瘀若膿爛若膖脹若骨鎖。是初解脫者。初謂名數次第在初。或入此定次第在初解脫。謂入此定時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總名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內無色想者。謂內各別色想已離已捨已除。觀外色者。謂不為離捨除內各別色想。而由勝解作意觀外諸色。若青瘀等廣說如前。第二及解脫亦如前說。問為觀外色時有內無色想。為觀外色時無內無色想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觀外色時有內無色想者。云何一心不作二解。
若作二解應有二。體一心二體與理相違。若觀外色時無內無色想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謂內無色想觀外色是第二解脫。答應作是說。若觀外色時無內無色想。問若爾。善通前所設難此中所說當云何通。答依觀行者期心說故。謂觀行者先作期心。我若於內無色想時應觀外色。世尊依彼故作是說。內無色想觀外色。復次依觀行者先起分別修行說故。謂觀行者先作如是分別修行。我若於內無色想時應觀外色。故作是說。復次此中文句依義准說。謂若內無色想時義准必應觀外諸色。若觀外色時義准必應內無色想。復次此中文句兼加行善根說。內無色想者說加行善根。
觀外色者說究竟善根。復次內無色想者約所依說觀外色者約所緣說。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問此淨解脫為即有色觀諸色。為即內無色想觀外色耶。若即有色觀諸色者。此與初解脫有何差別。若即內無色想觀外色者。此與第二解脫有何差別。答應作是說。此淨解脫即內無色想觀外色。問若爾。此與第二解脫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彼名第二。此名第三。復次地亦有差別。謂彼在初二靜慮。此在第四靜慮。復次相續亦有差別。謂第二解脫通依內外道相續。淨解脫唯依內道相續。復次第二解脫作不淨行相。淨解脫作淨行相。復次第二解脫對治色貪。
淨解脫對治不淨觀。復次第二解脫少加行少功用得。淨解脫多加行多功用得。復次第二解脫自性明淨所緣不明淨。自性勝妙所緣非勝妙。淨解脫自性所緣。俱明淨俱勝妙。是謂第二第三差別。問修觀行者何故修此淨解脫耶。答欲試善根滿未滿故。謂觀行者作是念言。雖觀不淨相不起煩惱。而未知善根為成滿不。若觀淨相煩惱不生。乃知善根已得成滿故觀淨相修淨解脫。復次修觀行者觀不淨相心沈慼故善品不增。為令善品更增進故。復觀淨相修淨解脫。如遊塚間數觀屍穢。心沈慼故善品不增。為令善品更增進故。觀妙園林流泉池沼。
或遊城邑觀諸妙事令心欣悅能修勝善。此亦應然故觀淨相。復次修觀行者久觀不淨。心便樂著善品不增。為令善品得增進故。捨不淨觀修淨解脫。復次修觀行者欲顯自心堅牢不退。謂緣淨境煩惱不生況緣餘境。故觀淨相修淨解脫。復次修觀行者顯自善根有大勢力。謂緣淨境煩惱不生況緣餘境。故觀淨相修淨解脫。復次顯淨解脫非諸有情皆能修起。唯妙勝解樂淨天歿。來生人中乃能修起。故修行者修淨解脫。曾聞苾芻於日後分來詣佛所求好房舍佛勅阿難與好房舍。阿難受勅而授與之。彼苾芻言宜淨掃灑。懸繒幡蓋燒香散花。敷軟床褥安置好枕。我乃受之不爾不用。
阿難於是具以白佛。佛言隨索皆應與之。爾時阿難具辦授與。苾芻受已於夜初分起淨解脫。因是次第起餘解脫。諸漏永盡成阿羅漢復修加行引起神通。於晨朝時乘通而去。阿難於後往詣彼房不見苾芻。但見床座尋往白佛。佛告阿難汝勿輕彼。彼於昨夜起淨解脫及餘解脫成阿羅漢引起神通晨朝已去。然彼苾芻從妙勝解。樂淨天歿來生人中。彼若不得淨妙房舍便不能修第三解脫。乃至不得極果神通。由是故知此淨解脫非諸有情皆能修起。唯樂淨者乃能起之。第三與解脫亦如前說。四無色解脫如四無色說想受滅解脫如後根蘊當廣分別。
數及解脫准前應知問何故靜慮少分善根立為解脫。無色地一切皆立解脫耶。答靜慮麁顯明了見見。故少善根立為解脫。無色細隱不明了不現見故根本地皆立解脫。復次靜慮中有種種異相不相似法。故少善根立為解脫。無色不爾是故總立。復次靜慮中有異相根受心心所法。故少善根立為解脫。無色不爾是故總立。復次靜慮有多功德勝利。故少善根立為解脫。無色不爾是故總立。復次靜慮遍緣自上下地。故少善根立為解脫。無色唯緣自上非下是故總立。復次靜慮解脫唯是有漏故別建立。無色解脫亦通無漏是故總立。問因論生。論何故靜慮解脫唯有漏。無色解脫通有漏無漏耶。答前說五門亦通。答此此中復有一不共。答謂靜慮中所有解脫唯與勝解作意相應諸無色中所有解脫多與真實作意相應故不相似。
問何故世尊於八解脫以方聲說。答觀所化故如於四諦說四方聲。問解脫與方有何相似。答解脫與方俱有八故。問方乃有十如何相似。答如調象法唯依八方。非上下方是故相似。復次如人平面唯視八方。如是正心修八解脫。復次如依八方能調龍象。解脫亦爾。依八加行而現在前除解脫障。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方與解脫三同三異。言三同者。一如調象者要趣於方乃能調象。世尊亦爾。要趣解脫能調所化。二如調象者。於一時間唯趣一方而調一象。世尊亦爾。一時唯依一種解脫調一所化。三如調象者。令所調象趣一方時去餘方遠。世尊亦爾。
令所化生起一解脫現在前時餘解脫遠不現行故。言三異者。一如調象者。要趣於方乃能調象。世尊不爾。端坐一處亦令所化能起解脫。二如調象者。於一時間唯趣一方而調一象。世尊不爾。於一時間令多所化起多解脫。三如調象者。令所調象趣一方時去餘方遠。世尊不爾。令所化生起一解脫現在前時餘解脫近由成就故。復次佛欲自顯是勝調御。故於解脫說以方聲。曾聞憍薩羅主勝軍大王。勅捕象人捕大野象。令調象者依調象法善調御之。象既調已王與象師共乘遊獵。時所乘象見雌象群。欲心熾盛即便奔逐。象師盡術制不能迴。王與象師俱被傷損。
遇因攀樹命濟還宮。王責象師付法刑罰。時調象者白大王言。彼象實調願王許驗。時象貪息便速還宮。象師見之將詣王所。遂於象頂置熱鐵丸徐語之言。此是最後調伏汝法。應忍受之。若不忍受必以先來調汝苦事次第調汝。象聞便忍不動如山。時熱鐵丸燒然象頂。如燒樺皮王見嗟怪令去鐵丸。告象師曰此象既調先何故爾。象師跪白。我能調身不能調心。王言頗有能調心者。象師曰有謂佛世尊。能調眾生身心諸病。王聞歡喜尋與象師。乘所調象往詣佛所。見佛世尊多百千眾圍遶說法。前禮佛足退坐一面。佛即為王說甚深法。非諸獨覺聲聞所知。因告苾芻如調象者。正調象時於八方內但趣一方而調於象。調馬牛等亦復如是。無上調御調所化時頓依八方而調所化言八方者喻八解脫。故顯世尊是勝調御。於八解脫說以方聲。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