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二
諸法集智相應。彼法滅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滅智相應。彼法集智相應耶。答不爾。對道智空無相三摩地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諸法集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集智相應非無願。謂集智相應無願。即集智俱生無願三摩地。此與集智相應非無願。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無願相應非集智。謂集智及集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此中集智者。謂無願俱生集智。此與無願相應非集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集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道智俱生聚中無願相應法。
所有事物与集智相應。那么这些事物是否也与滅智相應呢?回答不是的。如果某些事物与滅智相應,那么这些事物是否也与集智相應呢?回答也不是的。对于道智、空、无相三摩地也是如此。原因是什么?因为不是一心,行相不同,或者所緣不同。所有事物与集智相應,那么这些事物是否与无願三摩地相應呢?回答应该分为四句义,因为情况不定。有些事物与集智相應而不是无願,指的是与集智相應的无願,即集智同时生起的无願三摩地。这与集智相應而不是无願,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有些事物与无願相應而不是集智,指的是集智以及与集智不相應的无願相應法。这里的集智者,指的是与无願同时生起的集智。这与无願相應而不是集智,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以及与集智不相應的无願相應法,指的是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道智同时生起的聚中与无願相應法。
此與無願相應非集智是他聚故。有法集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集智俱生聚中除集智及無願。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集智相應亦非無願。謂集智不相應無願。乃至廣說。此中集智不相應無願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道忍道智俱生聚中無願。此非集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集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这与无願相应,但不是集智,因为它属于不同的聚集。有法与集智相应,也与无願无关。那么,这两种相应的法是什么?指的是在集智共同生起的聚集中,除去集智和无願之外的所有其他心和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以及心。有法既不与集智相应,也不与无願相应,指的是与集智不相应的无願,甚至更广泛的讨论。这里所说的与集智不相应的无願,指的是苦忍、苦智、集忍、道忍、道智共同生起的聚集中没有无願。这不是与集智相应的,因为它属于不同的聚集,也与无願不相应,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以及其他所有心和心所法,指的是空、无相共同生起的聚集中心和心所法,以及所有有漏心和心所法,这些都不相应,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聚集。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指的是所有色和无为、心不相应行,这些都不相应,因为没有所缘。对于三无漏根、七觉支、八道支,如法智所说的,就像法智对于三无漏根等的广泛讨论,集智对于三无漏根等的讨论也是如此。
諸法滅智相應。彼法道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道智相應。彼法滅智相應耶。答不爾。對空無願三摩地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所緣異故。諸法滅智相應。彼法無相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滅智相應非無相。謂滅智相應無相。即滅智俱生無相三摩地。此與滅智相應非無相。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無相相應非滅智。謂滅智及滅智不相應無相相應法。此中滅智者。謂無相俱生滅智。此與無相相應非滅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滅智不相應無相相應法者。謂滅忍俱生無相相應法。此與無相相應非滅智是他聚故。
所有事物与滅智相應。那些事物是否也与道智相應呢?回答不是。假设某些事物与道智相應,那些事物是否也与滅智相應呢?回答也不是。对于空和无願三摩地也是同样的情况。原因是什么?因为不是一心,行相不同,所緣也不同。所有事物与滅智相應,那些事物是否与无相三摩地相應呢?回答是,由于四句义的不确定性,可以有四种情况。有些事物与滅智相應而不是无相,指的是滅智相應的无相,即滅智俱生的无相三摩地,这与滅智相應而不是无相,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有些事物与无相相應而不是滅智,指的是滅智以及与滅智不相應的无相相應法,这里的滅智,指的是无相俱生的滅智,这与无相相應而不是滅智,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以及与滅智不相應的无相相應法,指的是滅忍俱生的无相相應法,这与无相相應而不是滅智,因为它属于另一类。
有法滅智相應亦無相。謂二相應法。此法是何。謂滅智俱生聚中。除滅智及無相。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滅智相應。亦非無相。謂滅智不相應無相。乃至廣說。此中滅智不相應無相者。謂滅忍俱生無相。此非滅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相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願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滅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存在具体实体和功能的事物与对涅槃真理的彻底理解与智慧相互呼应,也超越了一切具体形象和虚妄之相。指的是哪两种相互呼应的事物呢?指的是在对涅槃真理的彻底理解与智慧同时生起的聚集中,除去对涅槃真理的彻底理解与智慧和超越一切具体形象和虚妄之相,其余的心和心所法,即八种普遍存在的心所法和十种大善地法、尋伺以及心。存在具体实体和功能的事物不是与对涅槃真理的彻底理解与智慧相互呼应,也不是超越一切具体形象和虚妄之相,指的是与对涅槃真理的彻底理解与智慧不相应的超越一切具体形象和虚妄之相,甚至更广泛的讨论。这里所说的与对涅槃真理的彻底理解与智慧不相应的超越一切具体形象和虚妄之相,指的是忍耐同时生起的超越一切具体形象和虚妄之相,这不是与对涅槃真理的彻底理解与智慧相应的,因为它属于不同的聚集。也不是与超越一切具体形象和虚妄之相相应的,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以及其余的心和心所法,指的是空、无願同时生起的聚集中心和心所法,以及所有存在煩惱的心和心所法,这些都不相应,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聚集。色和无为与心不相应行为,指的是所有色和无为与心不相应行为,这些都不相应,因为没有所缘。对于三无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同法智的讨论,指的是如同法智对于三无漏根等的讨论,对涅槃真理的彻底理解与智慧对于三无漏根等的广泛讨论也是如此。
諸法道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設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道智相應耶。答不爾。對無相三摩地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所緣異故。諸法道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道智相應非無願。謂道智相應無願。即道智俱生無願。此與道智相應非無願。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無願相應非道智。謂道智及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此中道智者。謂無願俱生道智。此與無願相應非道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俱生聚中無願相應法。
所有事物与道智相呼应。那些事物是否也与空三摩地相呼应呢?回答不是的。假设某些事物与空三摩地相呼应,那些事物是否也与道智相呼应呢?回答也不是的。对于无相三摩地也是同样的情况。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们不是由同一心所生,行为表现不同,所攀附的对象也不同。所有事物与道智相呼应,那些事物是否也与无愿三摩地相呼应呢?回答是,由于四句义的不确定性,可以有四种情况。有些事物与道智相呼应,但不是无愿,比如与道智相呼应的无愿,即道智同时产生的无愿,这与道智相呼应但不是无愿,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呼应。有些事物与无愿相呼应,但不是道智,比如道智以及与道智不相呼应的无愿相呼应的法,这里的道智指的是与无愿同时产生的道智,这与无愿相呼应但不是道智,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呼应。以及与道智不相呼应的无愿相呼应的法,指的是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同时产生的聚中与无愿相呼应的法。
此與無願相應非道智是他聚故。有法道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道智俱生聚中除道智及無願。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道智相應亦非無願。謂道智不相應無願。乃至廣說。此中道智不相應無願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俱生聚中無願。此非道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道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这与无願相应,但不是道智,因为它属于不同的类别。有些法则既与道智相应,也与无願相应,指的是两种相应的法。这些法是什么?它们是道智同时生起的聚中,除了道智和无願之外,所有其他的心和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以及心。有些法则既不是道智相应,也不是无願,指的是道智不相应无願,甚至更广泛的讨论。这里所说的道智不相应无願,指的是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同时生起的聚中无願。这不是道智相应,因为它属于不同的类别,也不是无願相应,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以及其他所有的心和心所法,指的是空、无相同时生起的聚中心和心所法,以及所有有漏的心和心所法,这些都不相应,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类别。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指的是所有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这些都不相应,因为没有所缘。对于三无漏根、七觉支、八道支,如法智所说的,也适用于道智对三无漏根等的广泛讨论。
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設法無願三摩地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對無相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空相應法。此與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謂未知當知根所攝空。及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中未知當知根所攝空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空。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所有事物与空三摩地相應。那么这些事物是否也与无願三摩地相應呢?回答不是的。如果某些事物与无願三摩地相應,那么这些事物是否也与空三摩地相應呢?回答也不是的。对于无相也是如此。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不是一心的缘故,行相不同的缘故,或者所緣不同的缘故。所有事物与空三摩地相應,那么这些事物是否与未知當知根相應呢?回答是,由于四句义的不确定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事物与空相應但不是未知當知根,指的是那些未知當知根所不包含的空相應法。这些事物是什么?指的是已知根和具知根同时生的空相應法。这些与空相應但不是未知當知根,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类别。有些事物是未知當知根相應但不是空。指的是那些未知當知根所包含的空,以及空不包含的不相應的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这里所说的未知當知根所包含的空,指的是与未知當知根同时生的聚中的空。这些与未知當知根相應但不是空,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的缘故。
及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是他聚故。有法空相應亦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攝空相應法。此法是何。謂此聚中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有法非空相應亦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乃至廣說。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空。此非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及空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已知根具知根所攝。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以及空不包含不相應的部分。与未知當知根相應的法,指的是无願无相俱生聚中与未知當知根相應的法。这些法与未知當知根相應,并不是空,因为它们属于他聚。有法空相應也与未知當知根相關,指的是被未知當知根所包含的空相應法。这些法是什么?指的是这个聚中的八根以及它们相应的非根心所法。有法非空相應也不是未知當知根,指的是不被未知當知根所包含的空。甚至更广泛地说,这里不被未知當知根所包含的空,指的是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的空。这不是空相應,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應。同时,也不是与未知當知根相應,因为它属于他聚。以及空未知當知根不包含不相應的部分。其余的心心所法,指的是被已知根具知根所包含的,无願无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以及所有的有漏心心所法。这些都不相应,因为它们属于他聚。
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已知具知根亦爾者。如空三摩地對未知當知根有四句。此對已知具知根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空相應非念。謂空相應念。即空三摩地俱生念覺支。此與空相應非念。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念相應非空。謂空及空不相應念相應法。此中空者。謂念覺支俱生空三摩地。此與念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空不相應念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念覺支相應法。此與念相應非空是他聚故。有法空相應亦念。謂二相應法。
色界中的无为法和心不相应行。指的是所有色界的无为法和心不相应行,这些与心不相应,没有所缘。对于已知的具知根也是如此,如空三摩地对于未知当知根有四句,对于已知具知根也是这样。所有法与空三摩地相应,那些法与念觉支相应吗?回答是: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的法与空相应而非念,指的是与空相应的念,即与空三摩地俱生的念觉支,这与空相应而非念,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有的法与念相应而非空,指的是空及与空不相应的念相应的法,这里的空,指的是与念觉支俱生的空三摩地,这与念相应而非空,因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以及与空不相应的念相应的法,指的是无愿无相俱生的念觉支相应的法,这与念相应而非空,因为它属于不同的类别。有的法既与空相应也与念相应,指的是两种相应的法。
即空俱生聚中除空及念。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空相應亦非念。謂空不相應念。乃至廣說。此中空不相應念者。謂無願無相俱生念覺支。此非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念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擇法精進輕安捨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亦爾者。謂如空三摩地對念覺支有四句。此對擇法等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空相應非喜。
在一切法的自性空性中,除去空性本身和思念,其他的心王和心所法是什么?这些法指的是八大遍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以及心。有些法不是空性相应也不是思念,指的是空性不相应的思念。甚至广泛地说,空性不相应的思念,指的是无願、无相以及俱生的念覺支。这些不是空性相应,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聚类;也不是思念相应,因为它们的性质与自身不相应。以及其他的心王和心所法,指的是所有有漏的心王和心所法,这些都不相应,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聚类。色和无为法,以及心不相应的行,指的是所有色法、无为法以及心不相应的行,这些都不相应,因为它们没有所缘。对于擇法、精進、輕安、捨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也是如此,就像空三摩地对于念覺支有四种情况,对于擇法等也是如此。对于与空三摩地相应的法,那些法是否与喜覺支相应?回答是:由于情况不定,有的法与空性相应但不是喜。
謂空相應喜及喜不相應空相應法。此中空相應喜者。謂空俱生聚中喜覺支。此與空相應非喜。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不相應空相應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空三摩地相應法。此與空相應非喜是他地故。有法喜相應非空。謂喜相應空及空不相應喜相應法。此中喜相應空者。謂喜覺支俱生聚中空三摩地。此與喜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空不相應喜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喜相應法。此與喜相應非空是他聚故。有法空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即初二靜慮空俱生聚中。除空及喜。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八大地法。
指的是与空性相应的喜以及与喜不相应的空性相应的法。这里所说的与空性相应的喜,是指在与空性俱生的聚合中,喜覺支与之相应,但并不是喜本身,因为自性与自性是不相应的。以及与喜不相应的空性相应的法,是指在未至定、静慮中间、后二静慮、前三无色地中,与空三摩地相应的法,这些法与空性相应,但不是喜,因为它们属于其他地。有些法与喜相应,但与空性不相应,指的是与喜相应的空性以及与空性不相应的喜相应的法。这里所说的与喜相应的空性,是指在喜覺支俱生的聚合中,空三摩地与之相应,但并不是空性,因为自性与自性是不相应的。以及与空性不相应的喜相应的法,是指在无願、无相俱生的聚合中,与喜相应的法,这些法与喜相应,但不是空性,因为它们属于其他聚合。有些法既与空性相应也与喜相应,指的是两种相应的法,即在初、二静慮中,除了空性和喜之外,所有其他的心和心所法。这些法是什么?指的是八大地法。
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空相應亦非喜。謂空不相應喜。乃至廣說。此中空不相應喜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喜。此非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喜不相應空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空三摩地。此非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相應是他地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正思惟亦爾者。如空三摩地對喜覺支作四句。
此對正思惟亦爾。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諸法空相應彼法亦定相應。一切空三摩地皆是定覺支攝故。有法定相應非空。謂空所不攝定相應法。此法是何。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定覺支相應法。此與定覺支相應非空是他聚故。對正定亦爾者。如空三摩地對定覺支作順前句。此對正定亦爾。如空對後無願無相。對後亦爾者。如空三摩地對後無願無相。對後廣說亦爾。有差別者。如空對喜覺支正思惟無願無相。對喜覺支正見正思惟亦爾。
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已知根相應耶。答不爾。設法已知根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不爾。對具知根亦爾。所以者何。非一心故位各別故。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念。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念。即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念。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念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念覺支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念相應法。此與念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念。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念相應法。此法是何。
謂餘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念。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乃至廣說。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念。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念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擇法精進定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者。謂如未知當知根對念覺支有四句。此對擇法覺支等亦爾。
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喜相應法。此與喜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喜。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喜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餘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喜。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乃至廣說。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喜。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喜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
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輕安。謂未知當知根相應輕安。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輕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有法輕安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輕安相應法此與輕安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輕安。謂未知當知根相應輕安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十大地法。九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輕安。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即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輕安。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輕安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對捨覺支亦爾者。謂如未知當知根對輕安覺支有四句。此對捨覺支亦爾。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正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及正思惟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
此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正思惟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靜慮中間後三靜慮地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是他聚故。有法正思惟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相應法。此法與正思惟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正思惟。
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乃至廣說。此中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正思惟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靜慮中間後三靜慮前三無色地中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如未知當知根對後已知具知根對後亦爾。有差別者。具知根對正見應作四句。與前有異。有法具知根相應非正見。謂具知根所攝正見。及正見不攝不相應具知根相應法。
此中具知根所攝正見。謂具知根俱生正見。此與具知根相應非正見。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正見不攝不相應具知根相應法者。謂盡智無生智俱生聚中具知根相應法。此與具知根相應非正見。是他聚故。有法正見相應非具知根。謂具知根所不攝正見相應法。此法是何。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俱生聚中正見相應法。此與正見相應非具知根。是他聚故。有法具知根相應亦正見。謂具知根所攝正見相應法。此法是何。謂餘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有法非具知根相應亦非正見。謂具知根所不攝正見。乃至廣說。此中具知根所不攝正見者。
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俱生聚中正見。此非具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正見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念覺支乃至正念對後廣說。如覺支納息者。如此蘊初納息已廣說。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故作斯論。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世尊昔者由此加行為門為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今復說此示諸弟子。汝等若能不捨如是加行門路。不久當得諸漏永盡。譬如長者由是方便。集得珍財而受富樂。復亦以此方便教諸子孫告言。汝等若能不捨如是方便。必獲珍財亦受富樂。世尊亦爾。云何四十四智事。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老死滅智。知趣老死滅行智。如是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智。知行集智。知行滅智。知趣行滅行智。是名四十四智事。問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智等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法有支所攝。以有支為因。是有支果者。
此中說之。無明雖亦有支所攝而不以有支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說。復次若依此法具起四智。此中說之。依無明但起三智。不起緣有支集智故此不說。此中知老死智等四十四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乃至廣說。此中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智者知欲界老死。類智者知色無色界老死。世俗智苦智者。俱知三界老死。如知苦有四智知集滅道應知亦爾。如依老死起十六智事。乃至依行應知亦爾。如是合有一百七十六智事。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無邊智事。此中世尊依十一支四諦差別各起四智故。但說有四十四智事。
此四十四智事。幾有漏幾無漏。答一切皆通有漏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二十二緣有漏。二十二緣無漏。幾有為。幾無為。答一切是有為。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三十三緣有為。十一緣無為。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答一切皆通三世。幾緣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答三十三緣三世。十一緣非世。若如雜蘊分位三世。應言三緣過去。謂知行智。知行集智。知識集智三緣未來。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生智。十六緣現在。謂知生集智。知有智。知有集智。知取智知取集智。知愛智。知愛集智知受智。知受集智。知觸智。知觸集智。知六處智。知六處集智。
知名色智。知名色集智。知識智。十一緣三世。十一緣非世。問如是智事既不能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及盡諸漏。何緣聖者修令現前。答由四緣故。一為住現法樂故。二為遊戲功德故。三為觀本所作故。四為受聖財故。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七十七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廣說如前。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世尊昔者。由此加行為門為路。廣說如前。云何七十七智事。謂知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知過去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知未來生緣老死智。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
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如依生緣老死起七智。乃至依無明緣行亦爾。故有七十七智事。問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所從緣智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法有支所攝。以有支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說之。無明雖亦有支所攝。而不以有支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說。復次若依此法起緣有支七智者。此中說之。依無明所從緣不起緣有支七智。故此不說。
此中知生緣老死智等。七十七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生緣老死等。前六智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第七法住智。是一世俗智。如知生緣老死七智。乃至知無明緣行七智亦爾。此中法智者。知欲界生緣老死等。類智者。知色無色界生緣老死等。世俗智集智者。俱知三界生緣老死等。問已說生緣老死等。何故復說非不生緣老死等耶。答論有二種。一立自宗。二遮他宗。立自宗者。如善說法者立善說法宗。惡說法者立惡說法宗。應理論者立應理論宗。分別論者立分別論宗。遮他宗者。如善說法者遮惡說法宗。惡說法者遮善說法宗。
應理論者遮分別論宗。分別論者遮應理論宗。若但說生緣老死等者。或有生疑為興言論。作如是說。理未必爾。為決彼疑顯此理定。是故復說非不生緣老死等。此中知生緣老死。是法類世俗集四智。知非不生緣老死亦是四智。合有八智。知過去未來生緣老死。亦各有八智。合有二十四智。第七法住智唯是一世俗智故。足前有二十五智。如知生緣老死。乃至知無明緣行亦爾。如是合有二百七十五智。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無邊智事。此中世尊依十一支。三世差別各起七智。故但說有七十七智事。問何故不說知現在耶。有作是說。七中前二即知現在。復有說者。
七中前二通知三世。過去未來難了知故。復別說知。現在不爾。故不別說。此七十七智事。幾有漏。幾無漏。答十一法住智唯有漏。唯是世俗智性攝故。餘六十六智通有漏無漏。四智攝故。有作是說。一切皆通有漏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一切皆緣有漏。幾有為。幾無為。答一切皆有為。必無智體。是無為故。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一切皆緣有為。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答一切皆通三世。幾緣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答諸有欲令七中前二唯緣現在者。彼說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二十二緣現在。十一緣三世。諸有欲令七中前二通緣三世者。彼說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三十三緣三世。此智不能入正性離生等。由四緣故。修令現前義如前說。
問何故第七名法住智。答法者是果。住者是因。知果法所住因故。名法住智。謂知三界下中上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此智唯知因之別相。非聖行相。故唯世俗智攝。有作是說此通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問若爾。何故說是一世俗智。答實通無漏。此中且說是有漏者。此多分知因別相故。復有說者。前六智是知因智故名為法住。緣彼起智名法住智。此智知道非知集因亦四智攝。謂法類世俗道智。問若爾。何故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無漏豈得名離法耶。答此中但應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乃至滅法。不應說離法。而說離法者。欲顯聖者亦厭無漏不生欣樂故說離法。有餘復說。前知因智是四智性。今知彼智名法住智。故此法住智。知彼世俗智亦名知離法。評曰。應知此中初說為善。
如世尊說。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問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有作是說。知集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有餘復說。知苦集智是法住智。知滅道智是涅槃智。或有說者。知苦集道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問若爾。何故說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耶。答雖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後。而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前。故作是說。復有說者。知流轉智是法住智。知還滅智是涅槃智。復次知緣起智是法住智。知緣起滅智是涅槃智。復次知生死智是法住智。知生死滅智是涅槃智。有餘師說。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如契經說。有諸外道共集議言。佛未出時我等多獲名譽利養由佛出世名利頓絕。如日既出爝火潛輝。設何方便名利如本。然憍答摩有二事勝。謂善經論。形貌端嚴。雖形貌難移而經論易竊。我等眾內有蘇尸摩。念慧堅強堪竊彼法。若得彼法名利如本。既共議已告蘇尸摩。彼由二緣遂受眾請。一愛親友二善根熟。便出王舍城詣竹林精舍。謂苾芻曰。我欲出家。時諸苾芻將往白佛。佛知根性。遣諸苾芻。度令出家與受具戒彼後未久誦三藏文。亦少解義。竊作是念。欲利親友今正是時。遂從竹林出欲還王舍城。然佛有遍照護法天眼。恒觀世間誰能竊者。
時有五百應真苾芻。蘇尸摩前自讚己德。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蘇尸摩曰。仁等所證依何定耶。為初靜慮為乃至無所有處耶。諸苾芻言。我等所證皆不依彼。蘇尸摩言。若不依彼如何得證。諸苾芻曰。我等皆是慧解脫者。時蘇尸摩聞已忙然不識所謂。便作是念。脫我親友問此義者。我當云何。還詣佛所問如是義。世尊告曰。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槃智。佛言。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時蘇尸摩不果先願。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由此故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