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读经吧

园长的多重宇宙Brian 孙方

一、先谈谈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法是伟大的,真实的,却又活泼的。佛陀的教法是完美的,圆满的,却又切实可行的。当我们在以这样的语言称赞佛陀时,你可曾感受到这其中的一丝丝矛盾?


如果一个人的教育方法是可操作的,那么它就极有可能是世俗的,有条件的,有依赖性的,或者专业一点,就说是「缘起的」。又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呢?


而如果一个人的教育方法是圆满的,究竟的,乃至「空性的」,那么它一定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传的,又去哪里找那些修行方法呢?然而佛陀的教法却不是这样。世尊要告诉我们的是,这种内生的矛盾性,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二元对立。而佛陀的教法,则是非二元。

让我们一起读经吧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佛陀能在一个上午的时间把空性讲清楚,并且能让在场的每一个不同状态的众生都能听明白,包括那些看不见的众生,这也许是佛陀最大的神通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最重要的启发:佛经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


否则他怎么可能兼缘起与空性为一体,融智慧和方便于一炉?同是胜义的和世俗的,完具究竟的和相对的。


如果有人只看到了空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 84000 法门,或者有人只看到了某些具体的修法,而忽视了这背后所引领的智慧,那么,他或她所学的将不再是佛法,而是某种极端的见地。


由此而引发了我们读经的兴趣,我们想一窥完整的佛陀教法,而不是某一宗某一教的入门手册。

二、佛经的分类

佛经,之所以被称为「三藏」,是因为有三种不同的文体(抱歉此处没有其它更合适的词了)。


一是纪录其言传身教的,纵深其三乘的教法,横贯其伟大的一生,我们称之为经。


二是系统论述某个问题的,可长可短,可用辩论,可用偈颂,但是力求还原世尊深意的,我们称之为论。


三是出家在家如何持戒,并僧团管理制度的,我们称之为律。这对中文区读者是不陌生的,在佛教传入之前的几百年中,华夏文明的其它文献也采用了这种明确的划分。

佛经的分类

另一种分类方法就有点复杂了。我们要首先知道佛教里有大乘和小乘。无论是否采用这两个名词,没有人能够否认大乘和小乘的争论,已经超过了几千年,直至今天仍在继续。


在印度历史上,不,是人类历史上时间最久人数最多的大学:那烂陀大学,主持这样的辩论可能也有八百年之久。


因此在佛经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见地,或对相同见地的完全不同的表述方法,也许我们可以称为语体(再次原谅我乱用词)。以此而分,可将佛经分入四个不同的篮子里:


一是,完全只谈小乘的,不涉及任何大乘的,我们称为《阿含》。


二是,完全只谈大乘的,文字不含蓄,直接表述实相的,某些小乘的行者完全无法接受的,我们称为《般若》,一般这类经的经题上都会标「般若波罗蜜多」字样。


三是,沟通大小乘的,文字含蓄的,雅俗共赏的,在某些具体的修行方法中植入般若智慧的,我们称为《方等》,有点类似「从入门到精通」。一般这类经的经题中有「方等」或「方广」,如《宝积》,《华严》,以及热门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药师经》等等。


小根之人读了也觉得不错,大根之人读了感觉跟般若经没差别,但语体上对空性可能不做展开,只是歌颂其功德。


四是,一乘法,在此类经中看不到第二三类佛经中对小乘的贬低,反而是说三乘全是戏论,自成一组,包括《法华》,《涅槃》等。


有人认为只有《般若》是了义的,也有人认为《法华》也是了义的,这个不重要。但是另一件事情很重要,此处我不得不插一句,小乘和大乘经典很明显不是出自同一批人之手(将来有空再谈佛经的形成过程),我们今天怎么才能知道这其中有无后人杜撰的成分呢?

三、分清佛经的表象和背后的智慧

如果单单只是从学术上和考古学上讨论这个问题,那就算再争论个 2500 年,也还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还是要回到本文最初的那个问题。


佛陀的教法既包含了浓浓的智慧的味道,也包含了各类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切实可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妈妈的味道是不变的,而菜的配料确实经常在变动,我们有时称后者为文化配件。佛法的伟大就在于两者的合一。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佛法已经跨越了二十多个世纪,涉及数百个国家,有些国家只是昙花一现,即便在中国也涉及了从汉至清这么多个朝代。南至印度尼西亚,北至蒙古和俄罗斯境内,西至重要佛教国家阿富汗(想想巴米扬大佛),东至禅宗鼎盛的日本岛,占地表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分清佛经的表象和背后的智慧

难以想象佛法如何在不通过武力征服的前提下,自发地被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


我们就说在中国历史上,你还能不能找到另一种外来的非暴力的文明,被汉人心甘情愿的接受,并且是在汉唐这种中国是唯一超级大国的时代?


扯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在佛法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放弃任何形式上的东西,可以做彻头彻尾的改变,只要它还是那股智慧的味道。佛经亦是如此!


我现在就可以给你指出佛经中大量后人汇集的痕迹,或者说是慢慢沉淀的,而非一次成型的。这一点,中国的古书,如《黄帝内经》,亦是如此。死扣文字而忘记了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义,犹如盯着手指而不看月亮的愚人。

分清佛经的表象和背后的智慧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在小乘的经典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佛陀对某人单独说法,然后他单独修行。这样的文字不可能以举手表决的形式被集结,因此只能私自集结。


但在这背后,我是说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你再读《阿含》,你一定会明白这些完全矛盾的文字,背后出自同一个人的智慧。妈妈的味道,永远是妈妈的味道,即使她做的是西餐。

四、要读佛经

为了还原这个圆满而活泼的教法,我们首先要敬仰这位 2500 年前出生在北印度的王子。他有着迷人的眼睛,和雅利安人的颧骨。他的心中早已有智慧,才能在那些外道的门下「知非即舍」(意思是,他学会了别人所教授的东西,但他知道那不是道,因而舍弃)。


他宴坐七日而证得缘起性空,烦恼对他来说犹如花瓣一样毫无伤害。最重要的是,他选择了当一个教育家,言传身教了将近半个世纪。


身为佛教徒的我们,难道不想知道他教导了什么吗?一个浪漫的王子,他教导了什么?一个证悟者,并且是历史上唯一记载的佛,他教导了什么?一个智慧和慈悲的化身,他教导了什么?什么东西值得花 45 年来教导?什么东西是 45 年才讲得清楚的?口口声声想要解脱的我们,难道连一点好奇心都没有

要读佛经

我很怕现在有一些人提倡的,只读某一部经,或者只是用诵读的方法。这有点像你问一个人如何学好英语,他可能会说「把牛津辞典背下来,你一定能学好英语」。


这句话没有错,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是在鼓励你学习的精神,学习没有快捷方式可走。


但若是有人逐字理解,这句话又错了,背下字典也不能说好英语。它同时是对的和错的。最可怕的是,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一代人神秘地把这本字典传给下一代人,不出一百年,就会形成一个只能拜字典,抄字典,和背字典,而不能真正学英语的邪教组织。


基督教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没有人读圣经,而只是派人不断地抄写圣经,直到有一个有文化又虔诚的神职人员,他决定把圣经认真地读一遍,结果他发现圣经里没有任何教会存在的理由,他的名字叫马丁路德,西方的宗教改革由此开始。这是今天的佛教徒需要知道的。


因为有太多人把佛经当成是镇宅之宝,当成是放射宇宙射线的能量体,抄写佛经当成练字,诵读佛经当成一种静心的方法。电影里把《金刚经》当导弹发射出去,可以打死妖魔鬼怪。新生婴儿半夜哭泣,需要家人念诵《地藏经》才能睡着。

要读佛经

这些说法和背诵字典学英语是一样的,它们既对又不对。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方法并不能真正地学佛,如果你不去看书,智慧不能传递给你。仁波切形容这些方法,是歌唱老师从喉间抓出一首歌,塞进学生的嘴里

五、怎么读佛经

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并没有说每一个人都要读每一部佛经。这里有 4700 多部,共计 20000 卷佛经,两亿多个汉字。


如果要在五十年内看完,那么平均每天要读超过一卷,可以说 99.99% 的人都做不到,更何况无常之迅速,三十多岁的人也不敢说还能再活这么久。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我列举了以下几点我的看法:


1)要平等地对待每一部经。这里没有高低上下,没有「权威」因为全是「权威」,没有「精华」因为全是「精华」,没有「殊胜」因为全是「殊胜」,没有「最高境界」因为「高」代表二元对立,「境界」代表在有形有象上做文章,这些概念通通扔掉。也不要看谁最「流行」,只要对你有启发,那些所谓「冷门」的经典,一点也不比流行的差。(流行只不过是共业而已)


我最怕听到别人说,某某经是大藏经的精华,读这一本就够了。这是典型的现代快餐式文化。而且很容易导致人们执着于文字,不去了解背后的意义。


大藏经的文字相,是内生矛盾的,仁波切称为 designed to cancel each other。只有合才圆满。单看某部经,有时候会助长你的某个毛病,而这个毛病刚好是在另一部经中指出的。

怎么读佛经

也许我应该谈谈「了义」和「不了义」了。说实话,这些只是学术名词。仅在解释有些文字「不是字面意思」有些「就是字面意思」的时候,我们才使用这两个术语。我们绝对不会说,了义的文字比不了义的文字更重要更高尚更殊胜,这都是世尊一人的教育法而已。


有点类似哲学老师,在讨论哲学和讨论生活的时候,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至于某部经是否是了义的,也常常存在争议,这对个人的修行没有太多意义。


2)不要担心文言文。中国人的 DNA 就是可以读懂文言文的,只是你很久没读,不太熟悉,多花点时间就能恢复。(BTW,佛经其实是用唐和唐以前的白话文写的。)


3)也不要担心此处有深意。越是这样想越糟糕。应该放轻松,你会渐渐地自然地加深理解,有时会深到自己都惊讶的地步。(BTW,深和浅也只是两个标签。)


4)带着一颗谦卑的心,不要总是说「我认为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人们有一种习惯性的焦虑,总是会把刚刚接触到的东西,生硬地和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建立连结,以缓和这种焦虑。其实没有必要。放松,放谦卑,承认「我暂时不懂,但我想要理解」,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5)不计时间,不计进度,不计收获。总的来说就是不要焦虑。如果你计划今天读两小时,可是你只开始了 15 分钟就被世俗的事情打断了,也许是工作找来了,也许是孩子,也许是身体不舒服,也许就是心情不好,读不进去。没关系,休息一下,反正读经是一辈子的事,也不在乎眼前这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有强大的心愿,你就会有收获。


反而是,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很了不起,「居然读了两小时的佛经,收获颇多,不像那些俗人,整天只知道红尘里打滚」。这种心态非常危险,一定要小心。(最好找个地方忏悔)


6)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某部经有兴趣,就立即找来翻翻(欢迎来 deerpark.app 随便翻翻),一定要趁有兴趣的时候学,哪怕只是好奇,也极有可能有巨大启发,因为佛经的智慧具有「超越性」。举例来说,有人在怀孕期间想读《入胎经》,这就是兴趣的引导,应该珍惜这种兴趣,因为兴趣也是无常的。


7)经常切换不同类型的经典,避免疲劳。《四十二章经》是现存经典中最早翻译为汉语的,言简意赅,非常适合入门读者。《般若》类看起来很哲学,现代人叫烧脑,尤其需要细心,慢慢品味。《本生》类全是故事,扣人心弦,老少咸宜。但也有差别,如《法句譬喻经》全是短故事,《贤愚经》全是长故事,一个故事一部电影那么长。


不要苛求自己把一部经读完再读下一部。也许这是古人读书的智慧,但今人没有这样的心态了,也许你会因此而永远错过什么。


8)三殊胜。来吧,表现得像个专业人士!在读经之前,重新调整你的发心,不是为了增长见闻,而是为了自己和一切众生的解脱。


在读经过程中,视一切顺缘逆缘为虚幻,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言说相。在结束的时候,勇敢地把你的功德「赠送」给一切众生,你的功德不会因此而减少。这三点都非常重要,它们是最强大的 mind training。

怎么读佛经

佛经上说,读诵和探讨大乘的法意,一字一句,其功德胜过供养无数的佛菩萨阿罗汉,饮食衣服医药,和豪华别墅,并且还供养无数劫(劫:一个巨大的时间单位,可以比喻成冰川期)。因此,也请你发出喜悦的心,好好奖励一下自己!

六、懂得感恩和珍惜

也许是因为互联网的方便,也许是因为《漢文大藏經》网站和 app 都是免费的,也许是因为今天在 taobao 上请纸制的佛经也都非常便宜,还有一些人在线下随意赠送和推销,大家会觉得佛经来得很容易,甚至是廉价,很 low。


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为了让你能读到这些佛经,一代又一代的人投入了生命去做这件事


不要说翻译这些佛经所花的几百年时间,不要说玄奘等大师穿越沙漠和雪山,不要说房山石经从隋代刻到明代,就单单说为了保存和流通所做的抄写,想想就不可思议。

懂得感恩和珍惜

虽然印刷术发明已久,可一部大藏经要几百万块木板,需要一整个政府部门来维护和保存,印刷一次要几年时间且耗资巨大,这种财力只有帝王才有。


因此,直至清朝末年,普陀山连一部大藏经都没有,为了请经,普陀山方丈上书皇帝,皇帝拨专款用于印刷,再找人来清点。当时还年轻的印光大师,就是负责清点和护送大藏经回山的。南怀瑾大师年轻的时候,也是为了阅藏,上峨眉当了几年的出家人。


日本和南北韩,在古代也是从中国进口佛法和佛经,因此他们的大藏经也是中文的。日本在 1922-1934 年左右整理和校勘的《大正藏》,是距离我们最近的版本了,比《乾隆大藏经》晚两百年。


过去几十年中,国内外同仁们共同努力,在「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的框架下电子化佛经。他们以《大正藏》和《续藏经》为主,选录和补录的部分也有《嘉兴藏》《高丽藏》《乾隆藏》《赵城金藏》《永乐北藏》等等,还包括一部分近现代值得入藏的文献。


千万不要以为他们的工作是 OCR,更不可能是由什么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完成。佛经是由发心师兄们一个字一个字录入的,再由人一遍又一遍地校对。


你用指尖轻轻滑过的每一行,都是前人心血的结晶。至于国内外流通的纸质佛经,很多也是用的 CBETA 版本再重新排版印刷的。


我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提醒你佛经是珍贵的。能读到佛经是极复杂的因缘和极大的福报。也许有一天,其中的某一个因缘突然失效,我们阅读佛经也就不可能了。也许这个因缘仅仅是你不再有兴趣了。


仁波切说过,佛法的真实受用,只能通过虔敬心来获得。所以,即便你是在用 iPhone/iPad 读经,也可以先洗手。这样看起来很愚蠢,因为电子数据是不会被手弄脏的。但是,因为我们都是有情众生,所以我们就需要这种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