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之二
若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異熟已至最後位。此最後言義有多種。謂有最後千劫。有最後百劫。有最後劫。有最後千歲。有最後百歲。有最後歲。有最後月。有最後晝夜。有最後剎那。云何最後千劫。謂如一業能引非想非非想處八十千劫壽量。彼住最後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云何最後百劫。謂如一業能引無煩天處十百劫壽量。彼住最後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云何最後劫。
如果业力是个体自身的业力,那么这种业力是否一定会受到异熟果报呢?回答是应该分为四种情况来讨论。有些业力是个体自身的业力,这些业力确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比如业力已经获得现在的异熟果报,以及业力的异熟果报已经产生并正在经历。这种业力的异熟果报已经到达了最终阶段。这里所说的“最终”有多种含义,比如有最终的一千劫、一百劫、一劫、一千年、一百年、一年、一个月、昼夜、一刹那。什么是最终的一千劫呢?比如有一种业力能够引导至非想非非想处的寿命长达八十千劫,当处于这最后的一千劫时,这种业力是个体自身的业力,这种业力确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已经到达了最终的异熟果报阶段。什么是最终的一百劫呢?比如有一种业力能够引导至无烦天的寿命长达十百劫,当处于这最后的一百劫时,这种业力是个体自身的业力,这种业力确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已经到达了最终的异熟果报阶段。什么是最终的一劫呢?
謂如一業能引遍淨天處六十四劫壽量。彼住最後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云何最後千歲。謂如一業能引他化自在天處十六千歲壽量。彼住最後千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云何最後百歲。謂如一業能引北俱盧洲十百歲壽量。彼住最後百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云何最後歲。謂如一業能引南贍部洲百歲壽量。彼住最後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云何最後月。謂如一業能引十二月壽量。彼住最後月時。此業是自業。
比如,一个业力能够引导至遍淨天的寿命长达六十四劫。当居住在最后一个劫时,这个业力是自业,这个业力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已经到达了最后的异熟果报阶段。那么,什么是最后的一千年呢?比如,一个业力能够引导至他化自在天的寿命长达一万六千年。当居住在最后一千年时,这个业力是自业,这个业力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已经到达了最后的异熟果报阶段。那么,什么是最后的一百年呢?比如,一个业力能够引导至北俱盧洲的寿命长达一百年。当居住在最后一百年时,这个业力是自业,这个业力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已经到达了最后的异熟果报阶段。那么,什么是最后的一年呢?比如,一个业力能够引导至南贍部洲的寿命长达一百年。当居住在最后一年时,这个业力是自业,这个业力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已经到达了最后的异熟果报阶段。那么,什么是最后的一个月呢?比如,一个业力能够引导至十二个月的寿命。当居住在最后一个月时,这个业力是自业。
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云何最後晝夜。謂如一業能引三十晝夜壽量。彼住最後晝夜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云何最後剎那。謂如一業能引百剎那壽量。彼住最後剎那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未熟。如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果未現前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
这个业力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它已经到达了最后的异熟果报阶段。什么是最后的昼夜?比如一个业力能够引导三十昼夜的寿命,当它停留在最后的昼夜时,这个业力是自身的业力,这个业力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它已经到达了最后的异熟果报阶段。什么是最后的刹那?比如一个业力能够引导一百刹那的寿命,当它停留在最后的刹那时,这个业力是自身的业力,这个业力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因为它已经到达了最后的异熟果报阶段。有些业力必定会受到异熟果报,这些业力不是自身的业力。指的是业力尚未获得当前的异熟果报,以及业力的异熟果报尚未产生正在接受的状态。这些业力的异熟果报尚未成熟,比如无间业已经出现在面前,已经牵引了异熟果报但尚未显现。无论是律仪业、不律仪业,还是非律仪非不律仪业,所有其他的身语妙行恶行,无论是欲界系的善与不善之思,还是恶作、忧根俱生的善思,以及所有的静虑、无色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
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果未現前。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異熟未至最後位。此最後言義有多種。謂有最後千劫。乃至最後剎那。最後千劫者。謂如一業能引非想非非想處八十千劫壽量。彼住最初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七十九千劫異熟。乃至彼住第七十九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千劫異熟。最後百劫者。謂如一業能引無煩天處十百劫壽量。彼住最初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
顺决择分等业力,已经存在于现在,已经牵引了异熟果报。这有三种情况,即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次受。果报尚未现前,有的业力是自业,这些业力必定会承受异熟果报。比如业力已经获得现在的异熟果报,以及业力的异熟果报已经产生并正在正受。这些业力的异熟果报尚未达到最后的位置。这个“最后”的含义有多种,比如有最后千劫,甚至最后刹那。最后千劫的情况,比如某个业力能够引导非想非非想处的八十千劫寿命,当他处于最初的千劫时,这个业力是自业,这个业力必定会承受异熟果报,即必定会承受七十九千劫的异熟果报。甚至当他处于第七十九千劫时,这个业力是自业,这个业力必定会承受异熟果报,即必定会承受一劫的异熟果报。最后百劫的情况,比如某个业力能够引导无烦天处的十百劫寿命,当他处于最初的百劫时,这个业力是自业,这个业力必定会承受异熟果报。
謂定當受九百劫異熟。乃至彼住第九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百劫異熟。最後劫者。謂有一業能引遍淨天處六十四劫壽量。彼住最初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六十三劫異熟。乃至彼住第六十三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一劫異熟。如是最後千歲。乃至最後剎那。隨其所應。廣說亦爾。如是諸業果正現前故名為自業。未至最後異熟位故。名定當受異熟。有業非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已熟。謂諸無間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
指的是注定要承受九百个大劫的果报。甚至在他们经历第九百个大劫时,这个业力是自己的业力,这个业力必定会承受果报。指的是注定要承受一百个大劫的果报。在最后一个大劫时,指的是有一个业力能够引导至遍淨天界,享受六十四劫的寿命。当他们处于最初的大劫时,这个业力是自己的业力,这个业力必定会承受果报。指的是注定要承受六十三个大劫的果报。甚至在他们经历第六十三个大劫时,这个业力是自己的业力,这个业力必定会承受果报。指的是注定要承受一个大劫的果报。如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千年,甚至到最后一刹那,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说明也是如此。这些业力因为其果报正在显现,所以称为自己的业力。因为还没有到达最后的果报阶段,所以称为注定要承受果报。有些业力不是自己的业力,这些业力必定不会承受果报。指的是业力尚未获得而现在有果报,以及业力的果报尚未产生正在接受。这些业力的果报已经成熟,指的是所有无间业力在其他众生的共同果报中,已经消耗、已经接受、已经完成其应有的行为。
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如律儀業。若不律儀業。廣說乃至。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非亦有四句。翻是應知。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說如前。若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耶。答應作四句。有業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不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若業無記無漏成就。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不失者。如律儀業。若不律儀業。
已经给予结果的,没有能力使异熟果成熟。比如戒律之业,或者不遵守戒律的业,广泛来说,包括各种禅定和无色界的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等业,已经消失、已经接受、已经完成、已经给予结果的,没有能力使异熟果成熟。并非也有四句。相反的情况应当知道。即前述的第二句变为这里的第一句,前述的第一句变为这里的第二句,前述的第四句变为这里的第三句,前述的第三句变为这里的第四句。详细情况如前所述。如果业已经成就,这业是否一定会受到异熟果呢?应当分为四句。有的业虽然已经成就,但一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比如过去的不善或善的有漏业,其异熟果已经成熟,这些业不会消失。如果业是未来的不善或善的有漏,已经获得但确定不会发生。如果业是无记或无漏的成就。这里指的是,过去的不善或善的有漏业,其异熟果已经成熟,这些业不会消失,比如遵守戒律的业,或者不遵守戒律的业。
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二種。謂順現法受。順不定受。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者。謂欲界繫善不善思。未來已得而定不生定不生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
如果行为既不是善戒也不是恶戒,那么其他身体和语言上的妙行或恶行,如果已经出现在当前并且已经引起了果报,这有两种情况,即顺应现世受报和不确定受报。果报已经显现在眼前,这些业力不会消失,因为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导致业力消失的因素。如果是欲界系的善或不善的思考,或者是因作恶事后产生的追悔心理和忧虑,以及与生俱来的善思,如果已经出现在当前并且已经引起了果报,这有四种情况,即顺应现世受报等,如前所述。果报已经显现在眼前,这些业力不会消失,因为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导致业力消失的因素。如果是静虑和无色界的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等业,如果已经出现在当前并且已经引起了果报,这有四种情况,即顺应现世受报等,如前所述。果报已经显现在眼前,这些业力不会消失,因为没有前面提到的那些导致业力消失的因素。如果是未来不善的善有漏业已经得到而定不会生起,比如欲界系的善或不善的思考,未来已经得到而定不会生起,所以这些业力必定不会受到果报。如果是因作恶事后产生的追悔心理和忧虑,以及与生俱来的善思,如果是静虑和无色界的业力。
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已得而定不生定不生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若業無記無漏成就者。謂無記無漏業。雖成就而性不貞實。及無愛潤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不成就。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已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當生。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已失者。如律儀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果未現前此業已失。由前所說諸失緣故。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
无色界的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等业,在未来已得而定,不生定不生故,这些业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如果业是无记无漏成就的,即无记无漏业,虽然成就但性质不贞实,以及无爱润故,这些业必定不会受到异熟果报。有的业必定会受异熟果报,这些业尚未成就,指的是业在过去不善、善有漏、异熟未熟。这些业已经失去。如果业在未来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当生,这里指的是业在过去不善、善有漏、异熟未熟,这些业已经失去,如律仪业,已现在前已牵异熟果,这有三种,即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次受。果未现前这些业已失去,由于前面所说的各种失去因缘的缘故。如果不律仪业,或非律仪非不律仪,以及其他身语妙行恶行,欲界系善不善思,恶作忧根俱生善思,以及各种静虑。
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未現前此業已失。由前所說諸失緣故。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當生者。謂諸無間業未來未得。而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未得而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有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不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當生。
无色界的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等业,已经现在前已牵异熟。这有三种,即顺现法受等如前所说。果未现前此业已失,由前所说的各种失缘故。如果业在未来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当生者,即各种无间业未来未得,而定当生,定当生故定当受异熟。如果是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其余身语妙行恶行,如果是欲界系善不善思,如果是恶作忧根俱生善思,如果是各种静虑,无色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等业,未来未得而定当生,定当生故定当受异熟。这有三种,即顺现法受等如前所说。有业成就此业,定当受异熟,即业过去不善、善有漏异熟未熟此业不失;如果业在未来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当生。
若業現在不善善有漏。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不失者。謂諸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果未現前。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當生者。謂欲界繫善不善思。未來已得亦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
如果业力是现在不善的善有漏的,这里指的是业力在过去是不善的善有漏的异熟未成熟,这些业力不会消失。指的是那些无间业已经现在前已牵引异熟果,果报尚未现前。无论是律仪业、不律仪业、还是非律仪非不律仪的业力,其他身语妙行恶行,如果是欲界系的善不善思,或者是恶作忧根俱生的善思,或者是各种静虑、无色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等业力,已经现在前已牵引异熟果,这些有三种,即顺应现法受等如前所说,果报尚未现前这些业力不会消失,因为没有前述的各种消失因缘。如果业力是未来不善的善有漏的已得也定当生的,指的是欲界系的善不善思,未来已得也定当生,定当生故定当受异熟果,这些有三种,即顺应现法受等如前所说。如果是恶作忧根俱生的善思,或者是各种静虑、无色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等业力。
未來已得亦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若業現在不善善有漏者。謂諸無間業正現在前。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正現在前。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有業不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若業無記無漏不成就。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者。謂諸無間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廣說如前。若律儀業。
未来已得的业力也必定会生起。因为必定会生起,所以也必定会承受相应的果报。这有三种情况,即顺应现世法则受报等,如前所述。如果业力在现在是不善或善有漏的,比如无间业正在当前发生,或者律儀业、不律儀业、非律儀非不律儀的其他身语妙行恶行,或者欲界繫的善与不善思,或者恶作与憂根俱生的善思,或者各种靜慮、无色界的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等业,正在当前发生。这也有三种情况,即顺应现世法则受报等,如前所述。有些业力不会成就,因此这些业力必定不会承受果报,比如过去的不善或善有漏业,其异熟果报已经成熟,这些业力已经消失。如果未来的不善或善有漏业不得成就,也必定不会生起。如果业力是无记或无漏,那么它不会成就。这里指的是,过去的不善或善有漏业,其异熟果报已经成熟,这些业力已经消失,比如无间业在其他眾同分中,已经消失已经受报,详细情况如前所述。如果是律儀业。
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在過去已消已受。廣說如前。此業已失。由有前說諸失緣故。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者。謂諸無間業未來未得定當不生。定不生故定當不受異熟。若律儀業。廣說乃至。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未得定當不生。定不生故定當不受異熟。若業無記無漏不成就者。謂由不貞實及無愛潤故。或先未得。或得已失故非。亦有四句。翻是應知。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說如前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說二因令墮惡趣。謂見所斷修所斷業。諸預流者。雖已永斷見所斷業。而未能斷修所斷業。或有生疑。諸預流者應墮惡趣。或復生疑。彼應已斷修所斷業。欲令彼疑得決定故。顯預流者。雖未永斷修所斷業。而彼決定不墮惡趣。故作斯論。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異熟未熟彼既成就。應墮惡趣何道障故而不墮耶。答由二部結縛諸有情令墮惡趣。謂見所斷修所斷結。諸預流者。雖未永斷修所斷結而已永斷見所斷結。
闕一資糧不墮惡趣。如車具二輪有所運載。鳥有二翼能飛虛空闕一不然。此亦如是。故預流者不墮惡趣。隨本論文所釋如是。然有說者。愚墮惡趣智則不然。一切預流是智者故。凡墮惡趣聖則不然一切預流是聖者故。有惡意樂害意樂者墮惡趣。有善意樂無害意樂者不然一切預流有善意樂無害意樂故。犯戒者墮惡趣。持戒者不然一切預流是持戒者。由彼已得聖所愛戒堅牢船故。復有說者。一切預流於諸惡趣得非擇滅。諸法若得非擇滅者。彼法畢竟不現在前。是故預流不墮惡趣。有餘師說。若有不見惡行過失妙行功德。彼墮惡趣一切預流如實知見善惡得失。由失念故。
雖暫起惡業而不墮惡趣。有作是說。薩迦耶見未斷未遍知。造惡業者容墮惡趣。一切預流薩迦耶見已斷已遍知。雖暫起惡業。而不墮惡趣。如世尊說。若有身見已斷已遍知。具五功德。一者障三惡趣。二者遮五無間業。三者解脫種種諸惡見趣。四者無際生死已作分齊。五者臨命終時心神明了。有說。預流智腹淨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如有二人食不應食。一內火劣所食不消便致大苦。一內火盛所食易消不增大苦。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而諸異生智腹不淨。無聖道火故便墮惡趣受諸劇苦。諸預流者智腹淨故。於人天中但受微苦。有說。
預流從無量殑伽沙等。如來應正等覺聖種中生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如有二人俱犯王法。一是凡庶便致重刑。一是王子但遭訶責。如是異生及預流者俱作惡業而諸異生非聖種故所造惡業招惡趣苦。一切預流是聖種故。惡業但招人天輕苦。有說。預流見境過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如有二魚俱貪鉤餌。一無善巧為食吞鉤喪失身命。一有善巧以尾擊餌接取食之不失身命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而諸異生無聖智故於所受用不見過失。深生耽著便招重苦。諸預流者有聖智故。於所受用見諸過失。不深耽著但受輕苦。有說。預流具止觀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如瞿陀與烏俱於水上共食死屍。有人以箭射之。瞿陀無翼便沒水中。烏有翼故即時飛去。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為無常箭所中射時。異生無止觀翼故。即便沈沒惡趣水中。預流有止觀翼故。便昇天人涅槃空界。有說。預流及一來者。心調柔故。順涅槃故。信種堅故。信根深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譬如大海義勅眾流。汝今便可漂拔諸樹同集我所。眾流對曰。餘悉能漂唯除楊柳。海問其故。眾流復言。柳具二德不可漂至。一盤根深固。二柔軟隨流。設鼓波濤不能漂拔。如是惡趣義勅惑流汝今可漂。諸受欲者同集我所。惑流對曰。餘悉能漂。唯除二果。惡趣問其故。惑流復言。彼具二德不可漂至。一信根深固二心行調柔。鼓業波濤不能漂拔。故預流者不墮惡趣。
如世尊說。我聖弟子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世尊說。若有苾芻苾芻尼等。能隨觀察見自身中。有四證淨現在前者。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又世尊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能隨觀察見自身中。有四證淨現在前者。彼聖弟子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有於此疑諸預流者。於自已盡地獄傍生餓鬼等事。有現量智能正知耶。為令彼知諸預流者。於前說事但由比量非現量知故作此論。諸預流者。為有現智能自審知。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而自記耶。答不能。
若爾彼云何知。答信佛語故。謂世尊說。若有苾芻苾芻尼等。如前廣說。又世尊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廣說乃至。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問此中地獄傍生餓鬼已攝惡趣。何故復說嶮惡趣坑。答前廣後略。前別後總。前開後合。無重說過。有作是說。地獄言顯地獄。傍生言顯傍生。餓鬼言顯餓鬼。嶮惡趣坑言。顯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以彼是人中嶮惡趣坑故。復有說者。地獄等言顯地獄等。嶮惡趣坑言顯造無間業者。以彼於無間生必墮地獄故。有餘師說。地獄等言顯地獄等。嶮惡趣坑言顯斷善根者。以彼若不續必墮地獄故。有餘師說。地獄等言顯地獄等。
嶮惡趣坑言顯不律儀者。以彼當墮諸惡趣故。或有說者。地獄等言顯惡趣果。險惡趣坑言顯往彼因。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若見有行三惡行者。當知已見地獄傍生餓鬼惡趣。有餘復說。地獄等言顯三惡趣。嶮言重顯地獄。以地獄中無善異熟不安隱故。惡趣言顯餓鬼。以彼資具恒時匱乏所趣皆惡故。坑言顯傍生。以彼劫成時生劫壞時歿難可出故。有餘師言。險言總顯三惡趣。以三惡趣極危險故。惡趣言亦總顯三惡趣。以彼所趣皆穢惡故。坑言亦總顯三惡趣。以彼身心皆極下劣。居鄙穢法如糞坑故。問地獄等處有無量種苦具。現在如何。可言已盡地獄傍生鬼等。
答一切聖者不生彼故。更不受彼蘊界處故說名已盡。非全令彼苦具亦無。方名已盡。問亦有異生不墮惡趣。何故但說聖者已盡。答異生不定。或有不墮。亦有墮者。以不定故不說已盡。一切聖者決定不墮是故偏說。問諸預流者於人天趣亦少分盡。何故但說盡地獄等。答諸預流者於人天趣有生不生。於地獄等決定不生是故偏說。又預流者已得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未得盡智無生智故。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有生疑。諸預流者於已盡中但比知故。於四聖諦亦應比知。復有生疑。諸預流者已斷見所斷煩惱及果故。亦應已得盡無生智。
為除彼疑顯預流者已得四智。未得盡智及無生智。得四智故於四諦中現智證知。未得盡智無生智故。比知已盡故作斯論。問何故預流未得盡智及無生智。答盡一切生。斷一切惑。辦一切事。方起盡智及無生智。非預流者盡一切生。斷一切惑。辦一切事。是故未得盡無生智。有餘師說。永盡一切界趣生處生老病死。方可證得盡無生智。非預流者永盡一切界趣生處生老病死。是故未得盡無生智。
如世尊說。由學謀害那伽諦觀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云何學謀害。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以害濕器壞尸羅威。由學謀害那伽諦觀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云何名為害濕器耶。謂憍薩羅主。毘盧擇迦。放縱癡狂害諸釋種。此諸釋種是彼母親。自小已來數同器食。世間說此為濕器。親彼背此親而行殺害害濕器親故。說害濕器言。有說。應言以害濕面謂諸釋種雨淚求哀。不矜濕面而行殺戮。有說。應言以害濕眼。謂諸釋種悲淚盈目不生慈哀反害其命。以此業故必當殄滅。云何名曰壞尸羅威。謂壞世俗無漏戒故。
學謀害者。學謂預流及一來果。彼行謀害由謀害故令彼王種不久當滅。云何名曰那伽諦觀。此那伽言目阿羅漢。諸阿羅漢審諦觀彼。或薄伽梵名大那伽。謂佛世尊當審諦觀察。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學謀害故。毘盧擇迦却後七日種族皆盡。西方諸師作如是說。由學謀害憍薩羅家第七日中必當殄滅。今欲分別彼契經中所說義故而作斯論。
云何學謀害。答如有學者。未離欲染。他加害時便作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問何緣學者被他害耶。答由三緣故。謂非時非處非道行故。非時行者。謂夜分中遊於聚落村亭。關邏為巡候者之所捉獲縛錄推問種種加害。非處行者。謂入酒家婬家王家博戲家等。為監察者之所捉獲。鞭撻考訊種種苦切。非道行者。謂營農月輒入園田踐他苗稼。為守護者之所捉獲。加諸苦楚以苦逼故。便作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衰壞者謂死滅。母子乖離故名母失愛子。問學者已得不作律儀。何故乃作如是謀害。答彼由苦逼便於自身起如是念。寧當令我衰壞失愛。勿令我為斯苦所逼。
不於他身是以無過。有說。於他亦起斯念。然但欲訶責不欲加害。所以者何。若彼了知由此謀害。下至能殺一蟻卵者。設救自命亦不起此心。故此所念但為訶責。問此學謀害為但作念。為亦發言。有說。但念而不發言。有說。發言亦無有過。為訶責故非加害故。所以者何。若彼了知由此語業。下至能害一蟻卵者。設救自命尚不起心況起語業。問若城邑等父母所居。學者於中起謀害不。有說。不起。有說。亦起。但為訶責。廣說如前。又如學者已離欲染。他加害時從離欲退作是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問彼為退已發此心言。為未退時起此謀害。若彼退已發此心言。
便無威力所作謀害云何速成。若未退時起此謀害。既無欲惡。如何起此謀害心言。答應作是言。彼必退已。問既無威力如何速成。答未離欲時威力微劣。起多心念謀害方成。離欲退時勝道餘勢。資彼心願謀害速成。有作是說。彼未退位天龍神鬼敬德歸誠。彼遇苦緣退行謀害。天等助力令事速成。問不還退時既行謀害。阿羅漢退亦謀害耶。答無學退時不行謀害。由果殊勝雖暫退時行相作業不同學退。問無學退已謀害尚無。況未退時得有謀害。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羯洛迦孫馱佛訶叱度使魔羅。應時彼魔陷入地獄。答但為訶責不欲加害。然彼業盡自墮地獄曾聞彼佛將一侍者。名曰至遠。入娑羅村次第乞食。時魔度使化作少年。擲石遙打侍者。頭破血流被面。隨佛後行。時佛右旋如象王。顧見如是事。訶叱魔言。汝何非分造斯惡業。魔時業盡便墮地獄。故但訶責非欲加害。
問諸學謀害為但自為亦為他耶。答有亦為他。如昔於此迦濕彌羅國有王都名婫邏吒。去城不遠有僧伽藍。名曰石崖。中有苾芻是阿羅漢。僧伽藍側自染袈裟。城中人有失一犢子。尋訪至此。遙問苾芻見犢子不。答言不見。彼漸前行。苾芻業力令彼人見。衣似牛皮染汁如血。煮札似肉器如牛頭。見已驚怒叱言大賊。如何苾芻盜我犢子而復屠殺。遂加楚撻縛送王所。王付法司禁閉牢獄。以彼業力令諸門人。雖歷多時而無憶者。惡業盡已彼諸門人皆生憶念。我師何在尋訪乃知禁在牢獄。便共白王我師無辜枉禁多歲。願王照察放我等師。王勅法司速宜放出。
彼阿羅漢在禁多時。衣壞髮長無沙門像。法司巡察不見苾芻。尋還白王無此囚類。門人重啟師定在中。囚縶多年失沙門相。願於禁所令宣告言。誰是沙門王恩放出。王如其語尋令宣告。彼阿羅漢惡業既盡。纔聞喚聲如睡夢覺。以神通力上昇虛空。猶如鴈王翔空而住。王見是已投身悶絕。冷水灑面良久乃穌。自傷無知枉禁聖者。當墮惡趣無有出期。遂與群臣仰空禮謝。唯願聖者哀恕我愆。時阿羅漢俯而告曰。吾於汝等曾不生瞋。王曰。若然請垂攝受。尊者慈愍下降王宮。王及群臣歡喜讚禮。為剃鬚髮奉上新衣。并彼門人廣設供養。香花翼從送往伽藍。
彼門徒中多諸聖者。時阿羅漢勗眾而言。以我宿殃橫遭拘縶。勿以惡意。觀彼王都。時有勤策得預流果。其身在遠不聞此言。後隨苾芻入王都邑。見師禁處竊起害心。此非法城抂禁親教。綿歷歲序備受艱辛。哀哉苦毒誠為難忍。時有非人敬信三寶。知勤策念於此夜中。雨土滿城一切堙滅。又即此國昔有王都。名曰善堅去城不遠。有僧伽藍名戰主迦。中有苾芻是阿羅漢。入深靜慮不掩戶扇。城中有人妻叛投寺。見僧入定藏竄床下。其夫尋後入寺問僧。僧不審察。答言不見。夫遂遍求床下捉得夫乃瞋罵云。賊苾芻。如何沙門輒藏我婦縱情。楚撻縛送王所。王付法司廣如前說。與前別者。有晚出家證預流果。而行謀害非人縱火。燒滅王都故知亦有為他謀害。
問諸學謀害其體是何。答瞋相應思是謀害體。內法名謀害。外法名意憤。外仙意憤令村無村。令城無城。令國無國。由斯彼觸害生命罪。問何故俱令村等殄滅。外仙得罪內則不爾答外無聖道。內有聖道外闕止觀。內具止觀。外為加害內為訶責。外亦起加行。內但發心言。是故外仙得罪非內。問諸學謀害必果遂耶。答此不決定。若諸有情造作增長。大威勢業異熟現前便不果遂。如昔有一婆羅門王名補沙友憎嫉佛法。焚燒經典。壞窣堵波破僧伽藍害苾芻眾。於迦濕彌羅國一邊境中。破五百僧伽藍況於餘處。惡魔方便使鳩叛荼藥叉鬼神冥助威勢。令所往處無能拒者。
漸滅佛法至菩提樹。菩提樹神名為諦語。作如是念。今此惡王甚大愚暴。將欲毀壞殑伽沙等諸佛世尊。破惡魔軍成妙覺處。即自化現殊勝女身。佇立其前。彼王見已尋生貪染。護法善神遂得其便。殺王及軍并惡神眾無得免者。時佛法中有多學者。雖作謀害無一得成。由彼國王福力大故。又如昔者達剌陀王。入迦濕彌羅國。毀滅佛法。殺苾芻眾壞窣堵波。破僧伽藍焚燒經典。爾時彼國有多賢聖。雖起謀害亦無成者。由彼惡王福力大故。由此故說。若諸有情造作增長大威勢業。異熟現前便不果遂。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