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二
問意識界云何。答意及法為緣所生意識是名意識界。此中問答分別如眼識界應知。問何緣六識界不說彼同分。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六識界是生所顯。依生建立彼同分心。是不生故唯說同分。復次六識界是用所顯。依用建立彼同分心。無作用故唯說同分。復次六識界皆是意界攝。已說意界有彼同分。應知即已說六識界。故不復說。問若爾。不應立六識界。此六即是意界攝故。答雖即意界而為建立。根境識三各有六故復別說有六識差別問諸契經中說心意識。如是三種差別云何。或有說者。無有差別。心即是意意即是識。此三聲別義無異故。如火。
问意识界是什么。回答说,由意和法作为条件所生的意识,称为意识界。这里的问答和分别,应如眼识界一样理解。问为什么六识界不提彼同分。回答说,应该提而没有提,应知道这是有其他含义的。再者,六识界是生命所显现的,依据生命建立彼同分心,因为不生,所以只说同分。再者,六识界是功能所显现的,依据功能建立彼同分心,因为无作用,所以只说同分。再者,六识界都属于意界所摄。已经说了意界有彼同分,应知即已说六识界,所以不再重复说。问如果这样,就不应设立六识界。因为这六种都是意界所摄。回答说,虽然属于意界,但为了建立,根、境、识三者各有六种,所以特别说有六识的差别。问在诸多契经中说心意识,这三种有什么差别。有人说,没有差别。心就是意,意就是识,这三种只是声音不同,意义没有不同,如火。
名火亦名焰頂。亦名熾然。亦名生明。亦名受祀。亦名能熟。亦名黑路。亦名鑽息。亦名烟幢。亦名金相。如是一火有十種名。聲雖有異而體無別。如天帝釋亦名鑠羯羅。亦名補爛達羅。亦名莫伽梵。亦名婆颯縛。亦名憍尸迦。亦名設芝夫。亦名印達羅。亦名千眼。亦名三十三天尊。如是一主有十種名。聲雖有異而體無別。如對法中說受名受。亦名等受。亦名別受。亦名覺受。亦名受趣。如是一受有五種名。聲雖有異而體無別。故契經說心意識三。聲雖有異而無差別。復有說者。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心名意名識異故。復次世亦差別。謂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故。復次施設亦有差別。謂界中施設心。處中施設意。蘊中施設識故。復次義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復次業亦有差別。謂遠行是心業。如有頌曰。
名为火,也称为焰顶。也称为炽然。也称为生明。也称为受祀。也称为能熟。也称为黑路。也称为钻息。也称为烟幢。也称为金相。如此一火有十种名称。声音虽有差异,但实质无别。如同天帝释,也称为鑠羯罗,也称为补烂达罗,也称为莫伽梵,也称为婆颯縛,也称为憍尸迦,也称为设芝夫,也称为印達羅,也称为千眼,也称为三十三天尊。如此一主有十种名称。声音虽有差异,但实质无别。如同对法中说受名为受,也称为等受,也称为别受,也称为觉受,也称为受趣。如此一受有五种名称。声音虽有差异,但实质无别。因此契经说心意识三,声音虽有差异,但没有差别。又有说者认为心意识三也有差别,所谓名即差别,名心名意名识不同故。其次世也差别,所谓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故。其次施设也有差别,所谓界中施设心,处中施设意,蕴中施设识故。其次义也有差别,所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其次业也有差别,所谓远行是心业,如有颂曰。
能遠行獨行 無身寐於窟
能够远行独自行,无身眠于窟。
調伏此心者 解脫大怖畏
调伏此心的人,解脱了巨大的怖畏。
前行是意業。如有頌曰。
在论证或讨论中先行提出的观点或理论是心意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正如一首诗歌所说。
諸法意前行 意尊意所引
所有法的意先行,意尊者意所引导。
意染淨言作 苦樂如影隨
意染净言作,苦乐如影随形。
續生是識業。如契經說。入母胎時識若無者。羯剌藍等不得成就。故知續生是識業用。復次彩畫是心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傍生趣由心彩畫。有種種色。歸趣是意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是五根各別所行各別境界。意根總領受彼所行境界。意歸趣彼作諸事業。了別是識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識能了別種種境事。復次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脇尊者言。滋長分割是心業。思量思惟是意業。分別解了是識業。應知此中滋長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無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無漏意。分別者是有漏識。解了者是無漏識。心意識三是謂差別。
再生是意识的活动。正如佛经所说,如果进入母胎时没有意识,那么胚胎等就无法形成。因此,我们知道再生是意识活动的作用。再者,绘画是心的活动,正如佛经所说,比丘应当知道,所有旁生趣(畜生道)由于心的绘画,呈现出各种颜色。归趣是意识的活动,正如佛经所说,比丘应当知道,这五根各自有不同的行为和境界,意根总体上领受那些行为的境界,意识归趣于它们并进行各种活动。识别是意识的活动,正如佛经所说,比丘应当知道,意识能够识别各种境界。再者,增长是心的活动,思量是意识的活动,分别是识别的活动。脇尊者说,增长和分割是心的活动,思量和思惟是意识的活动,分别和解了是识别的活动。应当知道,这里所说的增长是指有漏心,分割是指无漏心,思量是指有漏意识,思惟是指无漏意识,分别是有漏识别,解了是指无漏识别。心、意、识别三者即是所说的差别。
問眼色眼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繫或有異繫。云何同繫。謂生欲界以欲界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識。即彼以初靜慮眼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若生初靜慮以初靜慮眼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是名同繫云何異繫。謂生欲界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第二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二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问及眼、色、眼识界,是否必然相互束缚,或者也有不同束缚的情况。回答是,这三种情况中,有的相互束缚,有的则是不同束缚。怎样是相互束缚呢?比如,当生在欲界的众生用欲界的眼观察欲界的色时,那个欲界的眼和欲界的色就产生欲界的眼识,这就是相互束缚。同样,当众生以初静虑的眼观察初静虑的色时,那个初静虑的眼和初静虑的色就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如果生在初静虑的众生用初静虑的眼观察初静虑的色时,那个初静虑的眼和初静虑的色就产生初静虑的眼识,这也叫相互束缚。怎样是不同束缚呢?比如,当生在欲界的众生用初静虑的眼观察欲界的色时,那个初静虑的眼和欲界的色就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同样,当众生用第二静虑的眼观察欲界的色时,那个第二静虑的眼和欲界的色就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观察初静虑的色时,那个第二静虑的眼和初静虑的色就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观察第二静虑的色时,那个第二静虑的眼和第二静虑的色就产生初静虑的眼识。
即彼以第三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第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第三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第四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四靜慮色時。彼第四靜慮眼。第四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若生初靜慮。
当他们用第三静虑的眼观察欲界的颜色时,第三静虑的眼和欲界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他们观察初静虑的颜色时,第三静虑的眼和初静虑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他们观察第二静虑的颜色时,第三静虑的眼和第二静虑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他们观察第三静虑的颜色时,第三静虑的眼和第三静虑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他们用第四静虑的眼观察欲界的颜色时,第四静虑的眼和欲界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他们观察初静虑的颜色时,第四静虑的眼和初静虑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他们观察第二静虑的颜色时,第四静虑的眼和第二静虑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他们观察第三静虑的颜色时,第四静虑的眼和第三静虑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当他们观察第四静虑的颜色时,第四静虑的眼和第四静虑的颜色产生初静虑的眼识。如果他们进入初静虑的状态。
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所餘廣說如生欲界。若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廣說隨相應知。頗有異繫眼異繫色。生異繫眼識耶答有。謂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以第三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如是三種各異地繫。
当处于初靜慮阶段,用眼观察欲界色相时,初靜慮阶段的眼和欲界的色相会生出初靜慮阶段的眼識。其他情况的详细说明与生在欲界时相似。如果生在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详细情况也相应地了解。是否有不同层次的眼和不同层次的色相,生出不同层次的眼識呢?回答是有的。例如,当处于第二靜慮阶段,用眼观察欲界色相时,第二靜慮阶段的眼和欲界的色相会生出初靜慮阶段的眼識。当处于第三靜慮阶段,用眼观察欲界色相时,第三靜慮阶段的眼和欲界的色相会生出初靜慮阶段的眼識。观察第二靜慮阶段的色相时,第三靜慮阶段的眼和第二靜慮阶段的色相会生出初靜慮阶段的眼識。当处于第四靜慮阶段,用眼观察欲界色相时,第四靜慮阶段的眼和欲界的色相会生出初靜慮阶段的眼識。观察第二靜慮阶段的色相时,第四靜慮阶段的眼和第二靜慮阶段的色相会生出初靜慮阶段的眼識。观察第三靜慮阶段的色相时,第四靜慮阶段的眼和第三靜慮阶段的色相会生出初靜慮阶段的眼識。这样,三种不同层次的眼和色相,各自属于不同的层次。
是謂眼色識同繫異繫義。問身眼色眼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答如是四種或有同繫或有異繫。云何同繫。謂生欲界以欲界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識。若生初靜慮以初靜慮眼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是謂同繫。云何異繫。謂生欲界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身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欲界身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身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二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見第二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二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三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見第三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四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四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若生初靜慮。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初靜慮身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二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二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三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見第二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四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四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如生初靜慮。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廣說隨相應知。有差別者。若生第二靜慮應一切時說第二靜慮身。若生第三靜慮應一切時說第三靜慮身。若生第四靜慮應一切時說第四靜慮身。
頗有異繫身異繫眼異繫色生異繫眼識耶。答有。謂生欲界以第三靜慮眼見第二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見第二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若生第二靜慮。以第三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二靜慮身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即彼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二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三靜慮色時。彼第二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若生第三靜慮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彼第三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見第二靜慮色時。彼第三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如是四種各異地繫。是謂身眼色識同繫異繫義。如說眼界色界眼識界及與身同繫異繫。如是耳界聲界耳識界及與身同繫異繫廣說隨相應知。
問鼻香鼻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答如是三種唯有同繫。謂欲界鼻欲界香生欲界鼻識。雖有餘繫鼻而無香鼻識。故此不說。
問身鼻香鼻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答如是四種唯有同繫。謂欲界身欲界鼻欲界香生欲界鼻識。雖有餘繫身及鼻界而無香鼻識故此不說。如鼻界香界鼻識界及與身唯同繫。如是舌界味界舌識界及與身唯有同繫。廣說隨相應知。
問身觸身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繫或有異繫。云何同繫。謂生欲界彼欲界身欲界觸生欲界身識。若生初靜慮彼初靜慮身初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是謂同繫。云何異繫。謂生第二靜慮彼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若生第三靜慮彼第三靜慮身第三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若生第四靜慮彼第四靜慮身第四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是謂異繫身觸必無異地繫義。以根境合方生識故。根境麁細必相似故。此中無四相對同異身界無別所依身故。
問意法意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繫或有異繫。云何同繫。謂欲界意欲界法生欲界意識。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法。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是謂同繫。云何異繫。有作是說。欲界善心無間唯有未至定現在前。未至定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或有說者。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復有說者。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現在前。彼三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現在前。彼四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如超定時初靜慮等無間超第二靜慮等而第三靜慮等現在前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定不定心相生異故。應作是說。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彼無間勢力唯能至此故。謂欲界善心無間或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時。彼欲界意初靜慮地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時。彼初靜慮地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初靜慮無間順次入第二靜慮時。彼初靜慮意第二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第二靜慮無間逆次入初靜慮時。彼第二靜慮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第二靜慮無間順次入第三靜慮時。
彼第二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第三靜慮無間逆次入第二靜慮時。彼第三靜慮意第二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第三靜慮無間順次入第四靜慮時。彼第三靜慮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第四靜慮無間逆次入第三靜慮時。彼第四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第四靜慮無間順次入空無邊處時。彼第四靜慮意空無邊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繫或不繫。空無邊處無間逆次入第四靜慮時。彼空無邊處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空無邊處無間順次入識無邊處時。彼空無邊處意識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處繫或無所有處繫。
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識無邊處無間逆次入空無邊處時。彼識無邊處意空無邊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繫或不繫。識無邊處無間順次入無所有處時。彼識無邊處意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無所有處無間逆次入識無邊處時。彼無所有處意識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處繫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無所有處無間順次入非想非非想處時。彼無所有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非想非非想處無間逆次入無所有處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
或不繫。初靜慮無間順超入第三靜慮時。彼初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第三靜慮無間逆超入初靜慮時。彼第三靜慮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乃至識無邊處無間順超入非想非非想處時。彼識無邊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非想非非想處無間逆超入識無邊處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識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處繫。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餘地隨相皆應廣說。
如是。已說順逆入定。次復應說入定定果。此中定果者。十四變化心。謂欲界初靜慮各有四。第二靜慮有三。第三靜慮有二第四靜慮有一。且欲界有四變化心者。謂初靜慮果乃至第四靜慮果。此四變化心無間淨四靜慮現在前。淨四靜慮無間此四變化心現在前。欲界初靜慮果變化心無間。淨初靜慮現在前時。彼欲界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淨初靜慮無間。欲界初靜慮果變化心現在前時。彼初靜慮意欲界意識法。即所變化或四處或二處。如是乃至欲界第四靜慮果變化心無間。淨第四靜慮現在前時。彼欲界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淨第四靜慮無間。欲界第四靜慮果變化心現在前時。彼第四靜慮意欲界意識法。即所變化或四處或二處。餘十靜慮果變化心對淨靜慮廣說隨相應知。
如是已說入定定果。次復應說命終受生。謂欲界歿生初靜慮時。彼欲界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上八地繫。或不繫。初靜慮歿生欲界時。彼初靜慮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欲界歿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時。彼欲界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非想非非想處歿乃至生欲界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乃至無所有處歿生非想非非想處時。彼無所有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非想非非想處歿生無所有處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是謂異繫。此中無四相對同異。以意界等通在九地。不必依止色身起故。
問此六識身幾有分別。幾無分別。答前五識身唯無分別。第六識身或有分別。或無分別。且在定者皆無分別。不在定者容有分別。計度分別遍與不定意識俱故。此中且說眼識後起分別意識。
問以欲界眼見欲界色。及以色界眼見欲色界色時。於彼色起幾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幾種分別意識。答已斷善根者眼見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謂染污無覆無記。此後於彼復起三種分別意識。謂善染污無覆無記。不斷善根者若諸異生未離欲界染。眼見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謂善染污無覆無記。此後於彼復起欲界三種分別意識。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即彼若生欲界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以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謂除染污。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謂除染污。
即彼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二種除染污。欲界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二種。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三種。欲界若退法者二種。除無記。不退法者唯善。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
欲界初靜慮各唯善。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
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三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及第三靜慮各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若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即彼以第三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三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三靜慮各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
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及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各唯善。見初靜慮色時。
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三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二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