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邪語納息第二之三
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犢子部。分別論者。欲令音聲是異熟果。問彼由何量作如是說。答由聖言故。如施設論說。何緣菩薩感得梵音大士夫相。菩薩昔餘生中。離麁惡語此業究竟得梵音聲。由此說故彼便計聲是異熟果。為遮此意顯一切聲非異熟果故作斯論。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答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問何故作是說。答或有諸法雖由業得而非無記。如諸律儀不律儀等。為簡彼法故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此中犢子部分別論者。問應理論者言。
一切事物都是由业力所获得的。那么,这些事物应当被说是善的、不善的还是无记的呢?等等,详细讨论。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讨论?答: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教义。比如犊子部和分别论者,他们认为声音是异熟果。问:他们依据什么理由这样说?答:依据圣言。如《施設論》中说,为何菩萨能感得梵音大士夫相?因为菩萨在过去生中,远离粗恶语,这个业力最终得到梵音声。因此,他们认为声音是异熟果。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所有声音并非异熟果,而是由多种因素产生,所以进行这样的讨论。一切事物都是由业力所获得的,这些事物应当被说是善的、不善的还是无记的呢?答:依据异熟果,一切事物由业力获得,这些事物是无记的。问:为何这样说?答:有些事物虽然由业力获得,但并非无记,比如各种戒律等。为了区别这些事物,所以这样说。依据异熟果,一切事物由业力获得,这些事物是无记的。这里犊子部和分别论者提出质疑。
定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耶。此是審定他宗之言。若不審定他所立宗。便難他者則無有能與他作過。亦是徵難他所不說故審定言。汝今忍可定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耶。應理論者答言如是。彼復問言為何所欲。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耶。應理論者答言如是。彼便難言。聽我說汝負處失處違自言處。若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則不應言如來善心說諸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作是說者不應道理。若作是說如來善心說諸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則不應言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而作是說不應道理。應理論者釋彼難言。應作是說。菩薩昔餘生中。造作增長感異熟果大宗葉業。由是因緣展轉出生如來咽喉微妙大種。從此能生妙語音聲而聲非異熟。
你提出的观点是,根据异熟果,所有由业力获得的法都是无记的吗?这是对他宗观点的审查。如果不审查他人所立的宗,那么质疑他人时就无法指出他的错误。这也是因为他没有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需要审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即根据异熟果,所有由业力获得的法都是无记的?合理的理论家回答说,是的。对方又问,你的目的是什么?佛陀以善心说出美妙、悦耳、和谐、令人愉悦的声音,这些话是善的吗?合理的理论家回答说,是的。对方就质疑说,听我说,你的说法自相矛盾,违背了你自己的话。如果说根据异熟果,所有由业力获得的法都是无记的,那么就不应该说佛陀以善心说出美妙、悦耳、和谐、令人愉悦的声音,这些话是善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不合理的。如果说佛陀以善心说出美妙、悦耳、和谐、令人愉悦的声音,这些话是善的,那么就不应该说根据异熟果,所有由业力获得的法都是无记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是不合理的。合理的理论家解释这个难题说,菩萨在过去的生中,造作并增长了能感召异熟果的大业力,因此因缘连续不断,最终产生了佛陀喉咙中微妙的四大元素。由此能产生美妙的声音,但声音本身并不是异熟果。
問若一切聲非異熟果。施設論說當云何通。答依展轉因作如是說。然一切聲非異熟果。問何故諸聲非異熟果。或有說者。聲屬第三傳。謂最初業生諸大種。大種生聲。聲屬第三故非異熟果。復有說者。聲屬第五傳。謂初業生異熟大種。異熟大種生長養大種。長養大種生等流大種。從此等流大種生聲。聲屬第五故非異熟果。復有說者。聲隨欲轉非異熟法可隨欲轉。復有說者。聲復生聲非從異熟復生異熟。有說。聲是現在加行所發。異熟果是先業所起。復有說者。離初靜慮染時語表便斷。若是異熟者應離三界染時方斷。復有說者。聲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
如果所有的声音都不是异熟果,那么《施設論》中的说法该如何理解?回答是,依据连续的因缘关系来这样表述。然而,所有的声音都不是异熟果。问为什么所有的声音都不是异熟果?有的说,声音属于第三传,即最初的行为产生大种,大种产生声音,声音属于第三传,因此不是异熟果。还有的说,声音属于第五传,即最初的行为产生异熟大种,异熟大种产生长养大种,长养大种产生等流大种,从这些等流大种产生声音,声音属于第五传,因此不是异熟果。还有的说,声音随欲望转变,不是异熟法可以随欲望转变。还有的说,声音再生声音,不是从异熟再生异熟。有的说,声音是现在加行所发起的,异熟果是前世业力所引起的。还有的说,离开初静虑染时,言语表达就会中断,如果是异熟的话,应该离开三界染时才会中断。还有的说,声音有三种,即善、不善、无记。
異熟果唯無記。有說。若聲是異熟者生可愛趣。應一切時出如意聲。生非可愛趣。應一切時出不如意聲。現見有時與此相違。是故聲非異熟。復有說者。聲有間斷異熟色無間斷。是故聲非異熟。然諸菩薩由二因緣。發願求佛大士夫相微妙梵音。一由曾見。二由曾聞。由曾見者。謂彼菩薩。曾見諸佛處大集會。為諸有情以梵音聲。宣說正法摧伏異論。微妙深遠具丈夫相。由曾聞者。謂彼菩薩。具聞如來以梵音聲。宣說正法乃至具丈夫相。爾時菩薩見聞歡喜深心愛樂。則便誓受順彼正因。我諸禁戒梵行精進。皆當迴向願於未來。得住如是大士行類。
异熟果只有无记的性质。有人说,如果声音是异熟果,那么生在可爱的趣向中,应该时时刻刻发出如意的声音;生在不可爱的趣向中,应该时时刻刻发出不如意的声音。然而现实中有时与此相反,所以声音不是异熟果。还有另一种说法,声音有间断而异熟色无间断,因此声音不是异熟果。然而,所有菩萨因为两个因缘发起愿望求得佛的大丈夫相和微妙的梵音:一是因为他们曾经亲眼见过,二是因为他们曾经听闻过。所谓曾经见过,是指那些菩萨曾经见到佛陀在大集会中,为众生用梵音宣说正法,摧伏异论,声音微妙深远,具有大丈夫相。所谓曾经听闻过,是指那些菩萨听闻如来用梵音宣说正法,乃至具有大丈夫相。那时菩萨见到听到后心生欢喜,深深地爱乐,于是发誓遵循那些正因,我的所有禁戒、梵行、精进,都将回向愿望在未来能够达到这样的大士行类。
由此意樂復以種種上妙香花供具音樂。供養諸佛獨覺聲聞制多形像。承事供養父母師長同梵行者。修如是等殊勝福時。一一迴求此梵聲相。又勤淨除二種業道。謂麁惡語。及雜穢語。由勤淨除麁惡語故。得大士相微妙梵音。由此梵音摧伏一切外道他論。由勤淨除雜穢語故。感得言詞威肅清亮。由此言詞映奪一切世俗異論。譬如有人見他處在華妙堂閣。陳列五樂歡娛自恣。聞他拊奏五樂音聲。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如是處妙堂閣。陳列五樂歡娛自適。既思惟已勤加功力。積集財寶如其所願皆能辦之。菩薩亦爾由見及聞。發願求佛梵音聲相諸業。過去乃至廣說。
因此,心意得到满足时,会用各种上等的妙香、花朵、供具和音乐来供养佛陀、独觉、声闻以及制多的形像。同时,也会恭敬地供养父母、师长和同修梵行的人。在修习这些殊胜的福德时,每一个都回向以求得梵声之相。并且,勤奋地净化两种业道,即粗恶语和杂秽语。由于勤奋净化粗恶语,得到大士相和微妙的梵音,这种梵音能够摧伏一切外道和异论。由于勤奋净化杂秽语,使得言词威严、清晰、响亮,这种言词能够映照并超越一切世俗的异论。比如有人看到他人在华美的殿堂中,陈列着五种乐趣,尽情娱乐,听到他们演奏五种音乐的声音,便这样思考:我何时能得到这样的华美殿堂,陈列五种乐趣,尽情娱乐?思考之后,他勤奋地努力,积累财富,最终都能如愿以偿。菩萨也是如此,通过见闻,发起愿望,追求佛的梵音声相,从过去直到现在,广泛地讲述。
問何故作此論。答諸有不顧去來愚三世者。欲令過去未來是無。唯說現在無為是有。為遮彼執顯過去未來是實有法故作斯論。復次所以作此論者。為欲遮止外道所說故。彼說言一切諸法後為前因。猶如泉水後逼於前令涌令注。如是後水為前水因。諸法亦爾由後念法所推逼故。令從未來起入現在。復從現在滅入過去。是故未來為現在因。現為過因。為遮彼執明一切法。前為後因非後前因。若說後法為前因者。便違內外諸法緣起。違內法緣起者。謂應行緣無明。乃至老死緣生。因於子息而有父母。眼識為緣生於眼色。乃至意識為緣生於意法。從頞部曇生羯邏藍。
问为何要撰写这部论著。回答说,所有存在的形式都不回顾过去和未来,只关注现在,愚昧地看待三世。他们认为过去和未来是不存在的,只有现在和无为是存在的。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过去和未来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法,因此撰写了这部论著。再次,撰写这部论著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驳斥外道的观点。外道认为一切法都是后为前因,就像泉水后涌前流一样,后水成为前水的原因。同样,他们认为后念法推动一切法,使其从未来进入现在,再从现在消失进入过去。因此,他们认为未来是现在的原因,现在是过去的原因。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明确指出一切法都是前为后因,而不是后为前因。如果说后法是前因,就违背了内外诸法的缘起。违背内法缘起,就是说应该由行缘无明,乃至老死缘生,因子女而有父母,眼识因眼色而生,乃至意识因意法而生。从頞部曇生羯邏藍。
乃至從老生於中年。違外法緣起者。謂應芽為種因。乃至果為花因如是等若爾則有大過。謂未作應得。應先受善惡異熟。後造善惡業。先墮無間獄。後造五逆罪。先受輪王位。後造輪王業。先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修菩薩行。若未作而得。亦應已作而失。如此則無繫縛出離。勿有此過。是故諸法前為後因。非後前因。由是因緣故作斯論。諸業過去彼果過去耶。答彼果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果。謂異熟果由已滅等差別故。成三種諸業未來彼果未來耶。答如是。以非果先因在後故。諸業現在彼果現在耶。答彼果或現在。或未來。所釋如前。此中有說。
从老年到中年,如果违背了外法和緣起法则,比如将芽视为种子的原因,将果视为花的原因等等,那么就会有重大的过失。比如,未作之事应得果,应先受善恶的異熟果,后造善恶业。先堕入无间地狱,后造五逆罪。先受輪王之位,后造輪王之业。先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后修菩薩行。如果未作而得,也应已作而失,这样就没有繫縛和出離。为了避免这种过失,因此我们讨论:过去的业,其果报也是过去的吗?回答是,果报可能是过去的,也可能是未来的,或者是现在的,因为異熟果由于已经灭去等差别,分为三种。未来的业,其果报也是未来的吗?回答是的,因为果不会先于因存在。现在的业,其果报也是现在的吗?回答是,果报可能是现在的,也可能是未来的,解释同前。这里有人说。
依剎那現在作論。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隨在何世。而彼業皆有四種。謂順現法受。乃至順不定受。諸業未來諸業現在。隨所有果彼業亦四。而不應言諸業現在彼果現在。非此剎那造業。即此剎那受異熟果故。或有說者。此中依分位現在而作論。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過去。未來現在。諸業未來諸業現在彼果未來。皆如前說。諸業現在彼果現在者。彼業有二。謂順現法受。順不定受。復有說者。此中依一眾同分現在作論。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或過去者如前說。或未來者彼業有二。謂順後次受。及順不定受。或現在者彼業有三。除順現法受。
根据极短的瞬间(剎那)来讨论现在的行为。根据这个说法,所有过去的行为,其结果可能在任何时代出现,而这些行为都有四种结果,即顺应现在的法则接受,甚至顺应不确定的接受。所有未来的行为和现在的行为,根据它们各自的结果,也有四种结果。但不应该认为所有现在的行为,其结果也是现在,因为不是在这个瞬间造业,就在这个瞬间接受异熟果。或者有人说,这里根据时间的划分(分位)来讨论现在,根据这个说法,所有过去的行为,其结果在过去、未来或现在,都如前所述。所有现在的行为,其结果也是现在,这些行为有两种,即顺应现在的法则接受和顺应不确定的接受。还有另一种说法,这里根据众生共同的时间(眾同分)来讨论现在,根据这个说法,所有过去的行为,其结果可能是过去,如前所述,或者是未来,这些行为有两种,即顺应下一次接受和顺应不确定的接受,或者是现在,这些行为有三种,除了顺应现在的法则接受。
諸業未來亦如前說。諸業現在彼果或現在者。彼業有二。謂順現法受。及順不定受。或未來者彼業有三。除順現法受。問頗有順現法受業。因在過去果在未來耶。答有。謂依剎那分位現在。不依一眾同分現在而說。復有說者。亦依一眾同分現在而說。謂如有人。造作增長順現法受業已。未獲與果率爾命終。爾時即名因在過去果在未來。頗有順現法受業。因在過去果在現在。或因在現在果在未來耶。若依一眾同分現在為問。應答言無。尊者妙音說有。謂如前說。頗有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耶。乃至廣說。今於此中方便顯示三業所感愛非愛果。
各种业力在未来的情况也如之前所述。对于现在存在的业力,其果报可能是现在的,也可能是未来的。这些业力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应现实法受业,另一种是顺应不定受业。如果是未来的业力,则分为三种,除去顺应现实法受业。有人问,是否有顺应现实法受业,其因在過去而果在未来?回答是有的,这是指依据刹那分位的现在,而不是依据一个众生同分的现在来说的。还有另一种说法,也依据一个众生同分的现在来说,比如有人已经造作并增长了顺应现实法受业,但还未得到果报就突然死去,这时就称为因在過去而果在未来。是否有顺应现实法受业,其因在过去果在现在,或者因在现在果在未来?如果依据一个众生同分的现在来问,应该回答没有。但尊者妙音说有,正如前面所说。是否有如身业感受异熟果,而语业和意业不是这样?等等,详细说明。现在在这里,我们方便地展示三业所感受的爱与非爱果报。
後見蘊中方便顯示分位差別。此中所問先答黑品。後答白品。是名此處略毘婆沙。頗有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謂於今時起不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及於今時或先時起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善心現起或無記心。此中身業感非愛異熟。語業感愛異熟。意業若善心起感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又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或無記心。謂於今時起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及於今時或由先時起不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不善心現起或無記心。此中身業感愛異熟。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若不善心起。感非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是名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
后来在讨论五蕴时,详细说明了分位差别。这里先回答了黑品(不善法)的问题,然后回答了白品(善法)的问题,这是本处简略的毘婆沙。是否有身体行为感受异熟果,而言语行为和意识行为不这样呢?回答是有的。比如身体不护(不善)而言语护(善),那时他有善心或无记心。比如现在发起不善的身体行为,由此引发无表业随转,以及现在或之前发起善的言语行为,由此引发无表业随转。就在那时善心或无记心现起。这里身体行为感受非爱异熟果,言语行为感受爱异熟果。意识行为如果善心发起,感受爱异熟果;如果无记心发起,不感受爱非爱异熟果。又比如身体护(善)而言语不护(不善),那时他有不善心或无记心。比如现在发起善的身体行为,由此引发无表业随转,以及现在或之前发起不善的言语行为,由此引发无表业随转。就在那时不善心或无记心现起。这里身体行为感受爱异熟果,言语行为感受非爱异熟果。意识行为如果不善心发起,感受非爱异熟果;如果无记心发起,不感受爱非爱异熟果。这就是身体行为感受异熟果,而言语行为和意识行为不这样。
頗有如語業感異熟果。身業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謂於今時或由先時起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及於今時起不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善心現起或無記心。此中身業感愛異熟。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若善心起。感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起不善心或無記心。謂於今時或由先時起不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及於今時起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起不善心或無記心。此中身業感非愛異熟。語業感愛異熟。意業若不善心起。感非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是名如語業感異熟果。身業意業不爾。
有的如语业能感召异熟果,身业和意业则不是这样。回答是有的。比如身体行为是保护性的,而言语行为不是保护性的。在那时,他可能持有善心或者无记心。比如在现在或由于之前发起了善的身表业,由此激发了无表业的随转。以及在现在发起不善的语表业,由此激发了无表业的随转。就在那时,善心或无记心现起。在这个情况下,身业感召的是与爱相应的异熟果,语业感召的是不与爱相应的异熟果。意业如果是由善心发起,感召与爱相应的异熟果;如果是由无记心发起,不感召与爱不与爱相应的异熟果。比如身体行为不是保护性的,而言语行为是保护性的。在那时,他可能发起不善心或者无记心。比如在现在或由于之前发起了不善的身表业,由此激发了无表业的随转。以及在现在发起善的语表业,由此激发了无表业的随转。就在那时,发起了不善心或无记心。在这个情况下,身业感召的是不与爱相应的异熟果,语业感召的是与爱相应的异熟果。意业如果是由不善心发起,感召不与爱相应的异熟果;如果是由无记心发起,不感召与爱不与爱相应的异熟果。这就是所谓的语业能感召异熟果,而身业和意业则不是这样。
諸有欲令有缺減律儀不律儀者。依彼意趣此諸句中。身護語不護。語護身不護。皆得依三種說。謂若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諸有欲令無缺減律儀不律儀者。依彼意趣。此等唯依住非律儀非不律儀者說非餘。
頗有如意業感異熟果身業語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此相違等如前准釋此中若意業感非愛異熟身語業便感愛異熟。若意業感愛異熟。身語業便感非愛異熟。是名如意業感異熟果。身業語業不爾。
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此相違說亦爾。如前准釋。此中若身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便感愛異熟。或都不感。若身語業感愛異熟。意業便感非愛異熟。或都不感。是名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不爾。
諸有欲令有缺減律儀不律儀者。及有欲令無缺減律儀不律儀者。依彼意趣此諸句中。身護語護。身不護語不護。皆得依三種說。謂若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頗有如身業意業感異熟果語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如前准釋。
頗有如語業意業感異熟果身業不爾耶。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如前准釋。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亦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如前准釋。此中或三業皆感非愛異熟。或三業皆感愛異熟。是名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亦爾。
頗有非身業語業意業感異熟果。而感異熟果耶。答有。謂心不相應行感異熟果。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復云何。謂無想定滅盡定。得及彼生老住無常。
問無想定感何異熟。或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色異熟。命根眾同分。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色異熟。命根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問若爾命根便非是業所感異熟。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說一法是業異熟非業。所謂命根。答一切命根是異熟果。諸異熟果多由業感故作是說。然此不無非業感者。復有說者。若有心時亦感無心諸蘊異熟。若無心時亦感有心諸蘊異熟。問若爾應有心因感無心果。應無心因感有心果。答此亦無過。如有色因感無色果。
或無色因感有色果。業果差別不違正理此亦如是。評曰應作是說。無想異熟唯無想定感。一切命根及眾同分。眼等色根皆業所感。餘蘊俱感。問滅盡定感何異熟。答感非想非非想處四蘊異熟。問得感何異熟。答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問得能感眾同分不。或有說者。不感。所以者何。眾同分者是業所感。此得非業故不能感。諸說得不能感眾同分者。彼說諸得感色異熟者。能感四處。謂色香味觸。亦感心心所法異熟者。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相應法。感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得生住老無常。尊者僧伽伐蘇說曰。得亦能感眾同分果。謂眾多得積集能感一眾同分。
所得依身愚鈍羸劣。不明不利。猶如蚯蚓蚖蛇象等。彼眾同分是得所感。諸說得亦能感眾同分者。彼說此得感色異熟者。謂九處除聲處。感心心所法異熟者。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相應法。感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得得相望不同一果。假使積集數過俱胝復何所益。若同一果可有是事。是故如前所說者好。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得不能感眾同分果。餘業感得眾同分時。於其眼處乃至意處。得亦能感相狀異熟。即彼諸法生住老無常此中亦攝依附彼法。不自在故。頗有順現法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
乃至廣說。此中非前者。遮過去。非後者遮未來。受異熟果者。謂三業同於一剎那頃受異熟果。依此立問。是以答言有。謂順現法受業色者。此業能感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順次生受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順後次受業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又順現法受業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順次生受業色者。此業能感九處異熟。除聲處。順後次受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又順現法受業心心所法者。
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順次生受業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順後次受業色者。此業能感九處異熟。謂除聲處。頗有順樂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謂順樂受業色者。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順苦受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又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
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順苦受業色者。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又順樂受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樂受及彼相應異熟。順苦受業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順不苦不樂受業色者。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頗有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此中道理應答言無。以異熟果界地斷故。而言有者。有何理耶。有說。此中以問非理。是故隨彼作非理答。何故須作非理問耶。欲試驗他故為此問。曾聞迦濕彌羅國有一論師。至北印度闇林僧伽藍。知眾事者差為僧使。彼不受言我是論師應免斯事。其知事者往白眾首阿羅漢言。迦濕彌羅國有一苾芻。至此僧伽藍次當僧使彼不受言我是論師應免斯事。阿羅漢言汝應往問。頗有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知僧事者便往問之。彼得此問答言無有。知僧事者還往眾首阿羅漢所白言。已問彼答言無。阿羅漢言。
定是論師應免僧事。故今於此還述彼問。欲有試驗故亦復作非理而答。復有說者。依增上果為此問答亦不違理。以三界業容有一時受此果故謂欲界繫業色者。此業亦感欲界繫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發生樂受及相應法。無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得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命根不斷。又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此業亦感欲界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色界繫業色者。
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長養諸根增益大種。無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發生樂受及相應法。又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此業亦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法。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命根不斷。無色界繫業色者。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長養諸根增益大種。
由此道理今於此中。依增上果作此問答亦不違理。以增上果一切界地無隔斷故。頗有善不善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謂善業色者。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不善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又善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樂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不善業色者。
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頗有見修所斷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謂見所斷業色者。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修所斷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者。此業有二種。謂善不善。善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樂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不善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
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又見所斷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修所斷業色者。此業有二種。謂善不善。善業色者。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不善業色者。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異熟因果如雜蘊智納息中已廣說。
業蘊第四中害生納息第三之一
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此中有非殺生以殺生聲說。有非加行以加行聲說。謂殺生加行亦名殺生。殺生後起亦名加行。是謂此處略毘婆沙。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未息。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加行未息而彼命已斷。遣使呪藥廣說亦爾。頗有未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已息。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其命未斷彼謂已斷。不復加害。遣使呪藥廣說亦爾。頗有已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已息。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即命斷時加行亦息。遣使呪藥廣說亦爾。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未息。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其命未斷彼加行亦未息。遣使呪藥廣說亦爾。
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其事云何。謂如有人欲害其母適起加行。或為官司所獲。或母有力反害其子。或母福德天神為殺子墮地獄而母猶存。或起加行致母必死。而便中悔自害其命亦生地獄。如害母如是造餘無間應知亦爾。問唯法無眾生云何而有殺罪。尊者世友說曰。如雖無眾生。而有眾生想。如是雖無眾生。而有殺罪。復次此蘊界處。能起我想。有情想。命者。生者。養者。補特伽羅想。是故若斷壞彼得殺生罪。復次蘊界處。能起我想常樂淨想。是以若斷壞之。彼得殺生罪。大德說言。此蘊界處。
是有執受起三時覺。謂我當殺正殺已殺。是故若斷壞彼得殺生罪。然眾生是世俗有殺生罪。是勝義有此殺生罪。由二緣得。一起加行。二果究竟。若起加行果不究竟。或果究竟不起加行。皆不得殺罪。若起加行果亦究竟方得殺罪。問頗有亦起加行果亦究竟。而不得殺罪耶。答有。如能殺所殺俱時捨命。或能殺者前死。問殺何蘊名殺生。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悉無殺義云何名殺生耶。答殺未來蘊。非過去現在。問未來未至云何可殺。答彼住現在遮未來世諸蘊和合說名為殺。由遮他蘊和合生緣故得殺罪。
有說殺現在未來蘊但非過去。問未來可爾現在不住設彼不殺亦自然滅。云何殺耶。答斷彼勢用說名為殺。所以者何。先現在蘊雖不住而滅。然不能令後蘊不續。今現在蘊不住而滅。則能令其後蘊不續故。於現蘊亦得殺罪。問諸蘊中何蘊可殺。於彼得殺罪。有說色蘊。所以者何。唯色可為刀杖等所觸故。有說五蘊。
問四蘊無觸云何可殺。答彼依色轉色蘊壞時。彼便不轉故亦名殺。如缾破時乳等亦失。又彼都於五蘊起惡心。而殺故於彼得殺罪。問為殺無記。於彼得罪為三種耶。有說。無記。所以者何。唯無覆無記。可為刀杖等所觸故。有說三種。問善染污法無觸云何可殺。答善染污法依無記轉。無記壞時彼便不轉故亦名殺。餘廣說如前。問如以一加行俱時殺母及餘女人。彼於母得殺生及無間無表罪。於餘女人唯得殺生無表罪。而此表業為但得一為得二耶。有作是說。但得一表。所以者何。以一加行俱時而殺無差別故。尊者妙音說曰。彼得二表。所以者何。此身表業極微所成。害母及餘極微各異。如無表得二表亦應爾。問如以一加行殺多眾生。隨爾所眾生得爾所無表罪。而此表業為但得一為得多耶。有說得一。所以者何。以一加行俱時而殺無差別故。尊者妙音說曰。彼得多表。廣說如前。
問殺壽應盡者得殺罪不。答若此剎那壽應盡。即爾時加害者不得殺罪。若由加害乃至令彼一剎那壽住不生。法皆得殺罪。況多剎那。問殺斷末摩者。得殺罪不。答若此剎那正應捨命。即爾時加害者不得殺罪。若由加害乃至令彼一剎那命住不生。法皆得殺罪。況多剎那。
問若有害他令定當死。便自害命得殺罪不。答不得。所以者何。以彼果未究竟。便自失命無後眾同分。可成就彼罪故。問若戰鬪時互相加害。俱時死者各得殺罪不。答不得。所以者何。以二皆悉果未究竟。便俱失命無後眾同分。可成就彼罪故。問若為王等逼令行殺。得殺罪不。有說不得。所以者何。他力所制非彼意樂故。如是說者。亦得殺罪。除自要心寧捨己命終不害他。如是則無罪。問若依先王所制法。令刑罰有過得殺罪不。答得王及法司。若遣他殺得殺生無表罪。彼所遣人。及若自殺俱得殺生表無表罪。若眾多有情謀害一命。彼起加行親斷命者。得殺生攝表無表罪。餘同謀及作聲援者。但得殺生無表。若彼多人等設加行斷彼一命。當知皆得表無表罪。頗有非身作。而得殺生罪耶。答有。謂語遣殺。頗有不發語而得虛誑語罪耶。答有。謂身表。頗有非身作不發語而得二罪耶。答有。謂仙人意憤。及布灑他時默然表淨。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