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愛敬納息第四之五
涅槃當言學耶無學耶非學非無學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說有二種涅槃界。而未說涅槃為是學為無學為非學非無學。今欲說之。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如犢子部。為遮彼執顯涅槃唯是非學非無學故作斯論。涅槃當言學耶無學耶非學非無學耶。答涅槃應言非學非無學。學無學義不相應故。謂為異果明了進修故名為學。進修滿足更無異果可為進修。是學種類而非即彼故名無學。涅槃於此二義俱無故名非學非無學。有作是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如犢子部。彼作是說。涅槃自性有三種相。
涅槃应该被归类为有学、无学还是非学非无学呢?等等,详细讨论。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论述?答:之前虽然提到了有两种涅槃界,但并未说明涅槃是属于有学、无学还是非学非无学。现在想要阐述这一点。另外,为了反驳其他宗派的观点并展示正确的教义。有些人坚持认为涅槃可以是有学、无学或非学非无学,比如犢子部。为了驳斥这种观点,明确涅槃只属于非学非无学,因此撰写了这篇论述。涅槃应该被归类为有学、无学还是非学非无学呢?回答是:涅槃应该被归类为非学非无学。因为涅槃与有学和无学的定义都不相符。所谓有学,是指为了不同的果报而明确地进行修行;所谓无学,是指修行已经满足,没有其他的果报可以作为修行的目标,属于学的范畴,但不是学本身。涅槃在这两层意义上都不存在,因此被称为非学非无学。也有人认为涅槃可以是有学、无学或非学非无学,就像犢子部的观点。他们认为涅槃的自性具有三种相。
一學二無學三非學非無學。云何學。謂學得諸結斷得獲觸證。云何無學。謂無學得諸結斷得獲觸證。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得諸結斷得獲觸證彼說有過。如何涅槃三得得故便有三相。一法不應有三種體相即體故。為止彼說故作是言。於此義中涅槃但應言非學非無學。謂於此論無倒義中但應說言涅槃唯是非學非無學性。相常住無變易故。此中論主齊此應止。若作餘說唐捐其功。有說。此中應作餘說。問答決擇理更顯故。謂應理論者。辨分別論者。所說有過。顯自無失。分別論者所說有二。一說涅槃先是非學非無學後轉成學。先是學後轉成無學。先是無學復轉成學。
一是有学,二是无学,三是既非有学也非无学。什么是有学?指的是有学之人通过修行实践获得各种结缚的断除,得到并体验涅槃的真理。什么是无学?指的是无学之人通过修行实践获得各种结缚的断除,得到并体验涅槃的真理。什么是既非有学也非无学?指的是有漏之人通过修行实践获得各种结缚的断除,得到并体验涅槃的真理,这种说法是有过失的。如何理解涅槃的三得,即得故便有三相?一个法不应有三种体相,因为体相是一致的。为了制止这种说法,所以这样说:在这个意义上,涅槃只应当说是既非有学也非无学。即在这个讨论中,应当说涅槃只是既非有学也非无学的性质,其相是恒常不变的。这里的论主应该在这里停止。如果做其他的论述,就是徒劳无功。有人说,这里应该做其他的论述,因为问答决择理更明显。应当理论者,辨析分别论者,所说的有过失,显示自己无过失。分别论者所说的有两种:一是说涅槃先是既非有学也非无学,后来转变成有学;先是有学,后来转变成无学;先是无学,又转变成有学。
二說涅槃有三種。謂學者常是學。無學者常是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常是非學非無學。若對前說釋此文者。而汝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重定前宗。若不定他宗說他過失則不應理。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我說涅槃轉變不定可有三種故言如是。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繫得。彼於四諦未得現觀。修習現觀得現觀已證不還果轉成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異生今轉成學。或離繫得轉起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
有二种观点认为涅槃有三种状态。一种是有学者始终处于学习状态,无学者始终处于无学状态,非学非无学者始终是非学非无学状态。如果有人对前述观点进行解释,而你提出涅槃中存在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的状态,这是合理理论者提出的问题。他们强调确定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肯定他人的观点而指出他人的过失,这是不合理的。回答“是的”的人是分别论者的回答。他们说涅槃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可以有三种状态,因此这样回答。你想要问的是,那些先前通过世俗道彻底断除贪欲和愤怒的人,达到非学非无学的解脱状态,他们对四圣谛还没有获得现观,通过修行现观获得现观后,证得不还果,转变为有学状态吗?这是合理理论者提出的问题。那些修行者先是凡夫,现在转变为有学状态,或者从解脱状态开始转变为有学状态吗?回答“是的”的人是分别论者的回答。他们重述之前的问题,认为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因此这样回答。还有,你想要问的是,那些先前通过世俗道彻底断除贪欲和愤怒的人。
得非學非無學離繫得。後證不還果時即彼離繫應轉成學者。是應理論者詰。彼所宗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理難言。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未證不還果未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彼轉成無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學今轉成無學。或離繫得轉起無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者。是應理論者詰。彼所宗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理難言。若彼今時成無學者先應是無學體常住故。
获得非学非无学的状态,从而脱离束缚。后来在证得不还果时,那个脱离束缚的状态应该转变为学者的状态。这是应理理论者的质疑。他们担心对方的观点可能违背正理,用印相来表述。接着又用正理来质疑说,如果现在转变为学者状态,那么之前应该是学者的状态常住不变。在未证得不还果之前,没有学者的成就,已经被称为学者,这不符合正理。你想要表达的是,阿罗汉向的学者断除所有结缚,证得阿罗汉果。那么,他转变为无学了吗?这是应理理论者的提问。修行者之前是学者,现在转变为无学,还是脱离束缚后,直接引发无学的状态呢?回答说,是这样,这是分别论者的回答。回顾之前的问题,从道理上讲没有违背,所以说是这样。还有,你想要表达的是,阿罗汉向的学者在断除所有结缚,证得阿罗汉果时,那些结缚应该转变为无学的状态吗?这是应理理论者的质疑。他们担心对方的观点可能违背正理,用印相来表述。接着又用正理来质疑说,如果现在成为无学的状态,那么之前应该是无学的状态常住不变。
未證阿羅漢果無無學得。已名無學不應正理。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彼轉成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無學。今轉成學或離繫得轉起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學者。是應理論者詰彼所宗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理難言。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未退阿羅漢果無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若對後說釋此文者。而汝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重定前宗。若不定他宗說他過失則不應理。
没有证得阿罗汉果的人,不能称为无学位。已经被称为无学位的人,不应该符合正理。你想要说什么?阿罗汉们已经断除了无学位的结,当他们退失阿罗汉果时,他们是否转变成有学位呢?这是应理论者提出的问题。那些修行者之前是无学位,现在转变成有学位,或者离开束缚后,重新生起有学位吗?回答说“是的”,这是分别论者的回答。他们重述之前的问题,因为与理无违,所以说“是的”。还有,你想要说什么?阿罗汉们已经断除了无学位的结,当他们退失阿罗汉果时,那些结是否应该转变成有学位呢?这是应理论者质疑他们所持的宗派,担心他们的说法不合理,用印述来寻找。然后又用理来质疑说,如果他们现在转变成有学位,之前应该是有学位,体性常住的缘故。没有退失阿罗汉果时,没有有学位可得。已经被称为有学位,不符合正理。如果针对后面的说法来解释这段文字,你却说涅槃有有学位、无学位、非有学位非无学位吗?这是应理论者重新确定之前的宗派。如果不明确指出他宗的过失,那么不应该符合正理。
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我說涅槃體類差別定有三種故言如是。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繫得。彼於四諦未得現觀修習現觀得現觀已轉成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異生今轉成學。或離繫得轉起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繫得。後證不還果時。即彼離繫應轉成學者。是應理論者難。汝說涅槃隨學得成學。今既有學得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者。是分別論者反詰通難我說涅槃學者常是學故。
这样的回答是分别论者的回答。我说涅槃的类别差异确实有三种,因此这样说。你想要说什么?那些先前通过世俗的方法永久断除贪欲、瞋恚,达到非学非无学、解脱束缚的境界,他们在四圣谛上还未获得现观,通过修习现观而获得现观之后,是否转变为学者呢?这是理论家的问题。那些修行者先是凡夫,现在转变为学者,或者从解脱束缚中生起学者的境界吗?如果这样回答,这是分别论者的回答。重述之前的问题,从逻辑上没有矛盾,因此这样说。另外,你想要说什么?那些先前通过世俗的方法永久断除贪欲、瞋恚,达到非学非无学、解脱束缚的境界,后来证得不还果时,他们从解脱束缚中应该转变为学��吗?这是理论家的质疑。你说涅槃随着学者的成就而成为学者,现在既然有学者的成就,应该转变为学者。如果他们现在转变为学者,那么之前应该是学者的实体,常住不变,这是分别论者的反驳和质疑,我说涅槃学者始终是学者。
未證不還果未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者。是應理論者通彼所詰。重成前難。謂先未證不還果時未有學得。得順五下分結斷。彼結斷可不名學。今既有學得得彼結斷。何故不名學。若有學得不名學者。不應言涅槃隨學得說學。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彼轉成無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學今轉成無學。或離繫得轉起無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者。是應理論者難。汝說涅槃隨無學得成無學。今既有無學得應轉成無學。
尚未证得不还果,也未获得有学果位。如果已经被称为学,那么这并不符合正理,这是应理理论者对那些质疑的回应,再次强调前面的难题。也就是说,在未证得不还果之前,未获得有学果位,获得的是断除五下分结的顺位。那些结的断除可以不被称为学。但现在既然已经获得有学果位,并且断除了那些结,为何不被称为学呢?如果获得有学果位却不被称为学,那么涅槃也不应该说是随学而得,而应该说是随无学而得。你想要如何回答,阿罗汉向的学人断除诸结,证得阿罗汉果。他们转变为无学了吗?这是应理理论者的提问。那些修行者先是有学,现在转变为无学,或者是离开束缚后,转变为无学吗?回答说“是的”,这是分别论者的回答。重述前面的问题,这在理上没有矛盾,所以说“是的”。还有,你想要如何回答,阿罗汉向的学人在断除诸结,证得阿罗汉果的时候,那些结应该转变为无学吗?这是应理理论者的质疑。你说涅槃是随无学而得,成为无学。现在既然有无学的得,应该转变为无学。
若彼今時成無學者先應是無學體常住故者。是分別論者反詰通難。我說涅槃無學者常是無學故。未證阿羅漢果無無學得。已名無學不應正理者。是應理論者通彼所詰重成前難。謂先未證無學果時無無學得。得一切結斷。彼結斷可不名無學。今既有無學得得彼結斷。何故不名無學。若有無學得不名無學者。不應言涅槃。隨無學得說無學。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彼轉成學耶者。是應理論者問。彼修行者先是無學今轉成學。或離繫得轉起學耶。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述前所問。於理無違故言如是。又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
如果某人现在成就了无学(阿罗汉)的果位,那么他之前就应该已经是无学的实体,并且是常住不变的。这是分别论者的反驳和质疑。我说涅槃是无学的,因为是常住不变的无学。在未证得阿罗汉果之前,没有无学的成就。已经被称为无学,但不符合正理,这是应理论者的通难,即之前未证得无学果时,没有无学的成就。得到一切烦恼的断除,那些烦恼的断除可以不被称为无学。现在既然有无学的成就,得到那些烦恼的断除,为何不被称为无学。如果有无学的成就,却不被称为无学,就不应该称涅槃为随无学成就而说无学。你想要说什么?那些阿罗汉有无学的断除,在退失阿罗汉果时,他们转变成有学吗?这是应理论者的提问。那些修行者之前是无学,现在转变成有学,或者离开束缚后,转起有学吗?回答说“是的”,这是分别论者的回答。重述之前的问题,从道理上没有违背,所以说“是的”。还有,你想要说什么?那些阿罗汉有无学的断除,在退失阿罗汉果时。
即彼結斷應轉成學者。是應理論者難。汝說涅槃隨學得成學。今既有學得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者。是分別論者反詰通難。我說涅槃學者常是學故未退阿羅漢果無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者。是應理論者通彼所詰重成前難。謂先未退無學果時未有學得。得見所斷及修所斷一分結斷。彼結斷可不名學。今既有學得得彼結斷。何故不名學。若有學得不名學者不應言涅槃隨學得說學。復次。有別誦言。汝說涅槃唯是非學非無學耶。餘如前誦。若依此誦應作是說。此中具有問答難通。謂分別論者問。應理論者答。分別論者難。應理論者通。
既然那些繫缚被断除,应当转变为有学的状态。这是应理论者的难题。你主张涅槃是随学而成就的,现在既然有学成就,应当转变为有学。如果现在转变为有学,那么之前应当是学的状态,常住不变。这是分别论者的反驳难题。我说涅槃是有学的状态,因此不会退失阿罗汉果,没有无学可得。已经称为学,不应正理。这是应理论者回应分别论者的难题,重申前面的难题。即在未退失无学果之前,没有学可得,断除了见所断和修所断的一部分繫缚,那些繫缚断除可以不称为学。现在既然有学成就,得到那些繫缚的断除,为何不称为学?如果得到有学而不称为学,就不应说涅槃随学而成就,称之为学。再者,有其他诵文说:你主张涅槃只是非学非无学吗?其余如前诵。如果依据这个诵文,应当这样说:这里包含了问答、难题和通论。即分别论者提问,应理论者回答,分别论者提出难题,应理论者进行通论。
汝說涅槃唯是非學非無學耶者。是分別論者問。重定前宗。若不定他宗說他過失則不應理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我說涅槃唯是非學非無學稱理順經故曰如是。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繫得。彼於四諦未得現觀修習現觀得現觀。已證不還果。轉成學耶者是分別論者問。義如前釋。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義如前釋。又汝何所欲諸先以世俗道永斷欲貪瞋恚。得非學非無學離繫得。後證不還果時。即彼離繫應轉成學者。是分別論者難。如有為法與得相似。既有學得得彼離繫。即彼離繫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者。
你问涅槃是否只属于非学非无学的状态吗?这是分别论者提出的质疑,他们要求重新确定先前的主张。如果不确定他宗的观点而指出他宗的过失,那么回答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回答是合理的,我说涅槃只属于非学非无学的状态,这是符合逻辑且顺应经典的,因此回答“是的”。你想要说明什么?那些先前通过世俗的方法彻底断除了贪欲和瞋恚,达到非学非无学状态并解脱束缚的人,他们对四圣谛尚未获得现观,通过修习现观而获得现观,已经证得不还果。这时,他们是否转变为学的状态呢?这是分别论者的提问,意义如前所述。回答“是的”是合理的,意义如前所述。另外,你想要说明什么?那些先前通过世俗的方法彻底断除了贪欲和瞋恚,达到非学非无学状态并解脱束缚的人,在后来证得不还果时,他们先前的解脱是否应该转变为学的状态呢?这是分别论者的质疑。就像有为法与得相似,既然有学的人得到了解脱,那么他们先前的解脱应该转变为学的状态。如果他们现在转变为学的状态,那么他们先前的学的状态应该是常住不变的。
是應理論者通。諸有為法轉變不定。及有作用可隨得說。涅槃常住無有作用不隨得變。若今時是學先亦應是學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理難言。未證不還果未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此中二文。前遮涅槃轉變者說後遮涅槃決定者說。俱顯涅槃體常住故。唯是非學非無學性不應名學。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彼轉成無學耶者。是分別論者問。義如前釋。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義如前釋。又汝何所欲阿羅漢向學諸結斷證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者。是分別論者難。如有為法與得相似。既有無學得得彼結斷。即彼結斷應轉成無學。
这是关于理论的普遍讨论。所有有为法都在变化不定之中,并且有其作用,可以根据情况来讨论。而涅槃是恒常不变的,没有作用,不能随意改变。如果现在某人是在学习阶段,那么他之前也应该在学习阶段,担心他们不合逻辑,用印契来证明。再次用逻辑来质疑,未证得不还果的人,还没有学习到,就已经被称为学习者,这是不合理的。这里有两种说法,前者是阻止涅槃变化的,后者是阻止涅槃决定的,两者都显示了涅槃的恒常性。只有非学非无学的性质不应该被称为学习。你想要什么,阿罗汉向学习者在断除所有结缚并证得阿罗汉果时,他们是否转变为无学者?这是分别论者的问题,意义如前所述。回答“是的”的是理论家的回答,意义如前所述。另外,你想要什么,阿罗汉向学习者在断除所有结缚并证得阿罗汉果时,那些结缚应该转变为无学者吗?这是分别论者的质疑。就像有为法与得相似,既然有无学者得到,那些结缚应该转变为无学者。
若彼今時成無學者。先應是無學體常住故者。是應理論者通。諸有為法轉變不定。及有作用可隨得說。涅槃常住無有作用不隨得變。若今時是無學。先亦應是無學。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理難言。未證阿羅漢果無無學得。已名無學不應正理。此中二文。前遮涅槃轉變者說。後遮涅槃決定者說。俱顯涅槃體常住故。唯是非學非無學性。不應名無學。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彼轉成學耶者。是分別論者問。義如前釋。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義如前釋。又汝何所欲諸阿羅漢無學結斷退阿羅漢果時。即彼結斷應轉成學者。是分別論者難。
如有為法與得相似既有學得。得彼結斷即彼結斷。應轉成學。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者。是應理論者通。諸有為法轉變不定。及有作用可隨得說。涅槃常住無有作用不隨得變。若今時是學先亦應是學。恐彼非理印述。尋復以理難言。未退阿羅漢果無有學得。已名為學不應正理。此中二文。前遮涅槃轉變者說。後遮涅槃決定者說。俱顯涅槃體常住故。唯是非學非無學性不應名學。
復次涅槃不應先是非學非無學。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令前所說義得明了故。謂前來雖廣分別而義意未甚明了。今欲略說他宗有過自宗無失。故作斯論。復次涅槃不應先是非學非無學。後轉成學。先是學後轉成無學。先是無學復轉成學者。遮說涅槃轉變不定有三種者意。若爾涅槃隨得變易。應無常故不應正理。又涅槃不應有學有無學有非學非無學者。遮說涅槃體類差別有三種者意。
若爾涅槃隨位差別。有雜亂故不應正理。謂異生位具三得一。至有學位具三得二。至無學位亦具三種。若具得三應有學得。若唯得二應非具足。得涅槃者。若無學位以無學得總得三種。有學等位應亦如是。則不應言學得諸結斷名學。無學得諸結斷名無學。有漏得諸結斷名非學非無學。若言諸位雖各具三。而隨得故各但名一。是則涅槃隨得轉變。應如前說有無常過。是故此說亦不應理。若如是者。應成三分諸法不決定故應有雜亂。是則不應施設諸法性相決定者。總以正理破前二說。謂分別論者。一說涅槃隨位不定。一說涅槃三種性定是則涅槃體有常有無常。
故成二分。復次。彼後所說。亦隨能得有轉變義。轉變非一故名為二。若不隨得而轉變者。如何可說涅槃有三。若一涅槃隨得轉變。則一切法皆應不定。若不決定應有雜亂。若有雜亂不應施設常無常等性相決定。佛亦不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性者。總引聖教破前二說。謂契經中。曾不說涅槃有學有無學故。彼所說決定非理。雖無處說涅槃唯非學非無學。而與學無學義不相應故。定是非學非無學性。以涅槃恒是非學非無學。諸法決定無有雜亂。恒住自性不捨自性涅槃。常住無有變易。是故涅槃但應言非學非無學者。既說他宗有過失已。顯自所宗無諸過失。以涅槃唯一種故。諸法性相決定無有雜亂。涅槃常住無有變易。其理善成。此中得義。如後定蘊得納息中當廣分別。
如契經說。彼成就無學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彼成就無學戒蘊。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云何無學戒蘊乃至解脫智見蘊。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悉應分別之。復次前說道果而未說道。今欲說之。復次前說無為阿羅漢果。未說有為阿羅漢果。今欲說之。復次前說涅槃。未說菩提今欲說之。故作斯論。問亦有成就學蘊或非學非無學蘊。契經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是佛世尊為諸弟子簡略之說。復次是佛世尊就勝而說。謂諸法中無學法勝。諸有情中無學有情勝。是故偏說。復次是佛世尊稱譽長子。故作是說。謂佛或時稱譽長子。或時稱譽中子。或時稱譽幼子。或時稱譽長子者。如伽他說。
阿羅漢最樂 以永斷渴愛
亦永斷諸慢 壞裂無明網
或時稱譽中子者。如佛稱譽七善士趣。或時稱譽幼子者。如池喻經讚預流果。今稱譽長子。故唯說無學。復次。若有戒蘊非惡戒所壞。定蘊非散亂所擾。慧蘊非惡慧所覆。解脫蘊非煩惱所亂。解脫智見蘊非無明所蔽者。此中說之。學及非學非無學蘊。無如是義是故不說。云何無學戒蘊。答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謂契經說。無學支中正業即此中身律儀。正語即此中語律儀。正命即此中命清淨。經說。此三總名戒蘊。問離身語業無別正命。云何此中建立三種。答以黑白二法相對建立故。謂前七不善業道中。瞋癡所起身業名邪業。瞋癡所起語業名邪語。
貪所起身語業名邪命。邪活命故。遠離此三名正業正語正命。有說。若為活命故作戲樂事。起不善身語業名邪命。若為餘事故起不善身語業名邪業邪語。遠離此三名正命等。有說。若為活命故作醫呪事。起不善身語業名邪命。若為餘事起不善身語業名邪業邪語。遠離此三名正命等。有說。若由四種愛。故起不善身語業名邪命。若由餘事起不善身語業名邪業邪語。遠離此三名正命等。有說。若由諂誑等五。起不善身語業名邪命。若由餘事。起不善身語業名邪業邪語。遠離此三名正命等。有說。遮罪身語業名邪命。性罪身語業名邪業邪語。遠離此三名正命等。有說。
加行後起不善身語業名邪命。根本業道不善身語業名邪業邪語。遠離此三名正命等。問云何此蘊名曰尸羅。答尸羅者是清涼義。遠離破戒熱惱事故。復次尸羅者是。習學義。於三學中此在初故。如說。持戒故無悔。乃至廣說。無學相續中無漏身語業名無學戒蘊。云何無學定蘊。答無學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問定體唯一。謂心所法中三摩地。云何建立三種差別。答以近對治三種障故謂空三摩地近對治有身見。無願三摩地近對治戒禁取。無相三摩地近對治疑。復次行相別故。謂空三摩地三行相俱即空非我。無願三摩地十行相俱即苦非常集道各四。
無相三摩地四行相俱即緣滅四。復次以三事故。一以對治故。二以意樂故。三以所緣故。以對治故建立空三摩地。謂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如我見我所見已見已所見。五我見十五我所見亦爾。復次非我行相對治我愛。空行相對治我所愛。如我愛我所愛。我慢我所慢亦爾。以意樂故建立無願三摩地。謂諸賢聖由意樂故。不願有及聖道。所以者何。以諸賢聖由意樂故。不願流轉及蘊世苦聖道。依流轉及蘊世苦故。亦不願緣道行相。雖非不願。而意樂故立無願名。問聖者何故修聖道耶。答為涅槃故。謂除聖道。更無異法能得涅槃。故修習之非本意樂。
以所緣故建立無相三摩地。謂滅諦中無有十相。故名無相五塵男女三有為相。說名十相。復次以滅諦中無上中下及蘊世相故名無相。滅四行相此為所緣。故名無相。云何無學慧蘊。答無學正見智此誦為善。有異誦言無學八智。謂四法類彼誦太總。盡無生智亦此攝故。有別誦言。無學作意相應極簡擇法最極簡擇。廣說乃至毘鉢舍那復有誦言。無學智見明覺現觀彼亦大總。盡無生智亦此攝故。云何無學解脫蘊。答無學作意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謂盡無生無學正見相應勝解此蘊所攝故。非無為解脫。謂一切法中二法名解脫。一者擇滅即無為解脫。
二者勝解即有為解脫。於境自在立解脫名。非謂離繫。云何無學解脫智見蘊答盡智。無生智。問何故此二智名解脫智見蘊。答解脫身中獨有此故。最能審決解脫事故。無學慧蘊與解脫智見蘊。有何差別。答無學苦集智是無學慧蘊。緣繫縛法故。無學滅道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緣解脫法故。復次無學苦集滅智是無學慧蘊。此緣有漏無為解脫。不緣緣解脫無漏智故。無學道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此緣無漏有為解脫。亦緣緣解脫無漏智故。復次無學苦集道智是無學慧蘊。不緣離繫法故。無學滅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緣離繫法故。是謂差別者。是謂世俗麁相差別。
若說勝義真實差別。應如前說。謂無學正見智是無學慧蘊。盡智無生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復次。對治邪慧是無學慧蘊。對治無知是無學解脫智見蘊。復次若慧猛利推求尋覓。加行不息。是無學慧蘊。若慧不猛不利不推不求不尋不覓加行止息。是無學解脫智見蘊。如是五蘊界者非三界繫。地者戒蘊在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餘四蘊在九地謂前六地下三無色。問如是五蘊有上中下品差別不。答一相續中無此差別。異相續有。謂佛上品。獨覺中品。聲聞下品。復次利根者上品。中根者中品。鈍根者下品。有為功德雖有無量。此五最勝故立為蘊。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唯一究竟無別究竟。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唯一究竟無別究竟。雖作是說而不分別。為是勤勇究竟。為是事成究竟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此論。問究竟有二。如何言一。脇尊者言。此二究竟一一唯一故說一言。謂唯有一勤勇究竟。無別有餘勤勇究竟。及唯有一事成究竟。無別有餘事成究竟。如世尊說。唯有一諦無別第二。彼亦一一唯有一種故說一言。謂唯有一苦諦。無別第二苦諦。乃至唯有一道諦。無別第二道諦。此亦如是。故說一言。有作是說。為遮外道邪道邪解脫故說一言。
謂諸外道妄執種種露形自餓臥灰服氣隨日而轉。或唯服水噉菓食糞。著糞掃衣臥木礫石。投巖赴火行牛等行。以為真道。佛為遮彼作如是言。彼是邪道愚人所習。真道唯一無別第二真道。即是勤勇究竟。又諸外道妄執種種無身無邊意淨聚世窣堵波等為真解脫。佛為遮彼作如是言。彼是生處非真解脫。真解脫唯一。謂事成究竟。有餘師說。唯有一勤勇究竟能斷生死因。唯有一事成究竟能捨生死苦。故說一言非無二種。或有說者。究竟唯一。謂事成究竟。為證此故修勤勇究竟。故說究竟唯一無二。復有說者。外道各於自所宗處起究竟想。佛為遮彼作如是言。
惡說法中無真究竟。愚人所習不能永離貪瞋癡故。善說法中有真究竟。智人所習能永出離貪瞋癡故。或復有說。非佛欲顯真究竟故說唯一言。但為顯示外道過失。謂諸外道互興諍論。起斷見者。執斷為究竟。撥常見為非。起常見者。執常為究竟。撥斷見為非。為顯彼失佛作是言。若斷究竟常見應非。若常究竟斷見應非。究竟唯一無第二故。所執斷常俱非究竟。此中何法名究竟耶。答世尊或時於道說究竟聲。或時於斷說究竟聲。出世因果俱究竟故於道說究竟聲者。如世尊說。
一類聰慢者 不能知究竟
彼不證道故 不調伏而死
一類者。謂外道彼實愚癡。自謂聰慧。而生憍慢名聰慢者。究竟者謂勤勇究竟。彼於此究竟不如實知見。名不能知。八支聖道說名為道。彼於此道不能證故。不調伏而死。謂有煩惱生有煩惱而死。不得真實調伏道故。於斷說究竟聲者。如世尊說。
已到究竟者 無怖無疑悔
永拔有箭故 彼住後邊身
此是最究竟 無上寂靜迹
清淨不死迹 諸相皆盡故
究竟者。謂事成究竟。已能至彼名已到者。無怖者。謂善通達緣起法故。善修習空解脫門故。不畏惡趣及生死苦。無疑者。謂非如外道住惡律儀及邪智見發起種種猶豫言說疑自所證。無悔者。謂已斷遍知戒禁取故及已生起究竟智故無有變悔。有箭者。謂二種有箭。一者愛箭。二者見箭。善修聖道得斷遍知棄捨變吐永不復轉故名永拔。最後自體名後邊身。永斷因緣不復更受當來生死。是故說彼住後邊身。此是最究竟者。謂事成究竟。對勤勇究竟。超過彼故名最無上寂靜迹者。三火息故說名寂靜智。立處故說名為迹。迹中勝故說名無上。清淨不死迹者。迹如前說。
離諸煩惱隨煩惱故。說名清淨。常住無變故名不死諸相皆盡故者。謂涅槃中煩惱業苦眾相寂滅。又契經說有一梵志。名數目連。來詣佛所請問佛曰。喬答摩尊。教授教誡諸苾芻等。彼受教已。皆能證得最極究竟涅槃界不。世尊告曰。此事不定一類能證。一類不能。此亦於斷說究竟聲。涅槃即是斷究竟故。復次有勤勇。有勤勇究竟。有事成。有事成究竟。云何勤勇。云何勤勇究竟。云何事成。云何事成究竟。答異生道是勤勇。非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非事成究竟。聖者道是勤勇是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是事成究竟。復次。有漏道是勤勇非勤勇究竟。
彼所得斷是事成。非事成究竟。無漏道是勤勇是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是事成究竟。復次向道是勤勇。非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非事成究竟。果道是勤勇是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是事成究竟。復次學道是勤勇非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非事成究竟。無學道是勤勇是勤勇究竟。彼所得斷是事成是事成究竟。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有諸外道。雖同施設斷知諸取。而彼不能具足施設。謂彼但施設斷知欲取見取戒取非我語取。此有何義。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佛告苾芻。有諸外道。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辨其義。
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悉應說之故作斯論。此中問意有三種別。一問外道實不了知斷諸取義。世尊何故說同施設斷知諸取。二問外道實不能說斷知諸取。世尊何故說彼施設斷知三取。三問外道亦能少分斷我語取。寧不施設但說斷三。於此三中先答中問。謂諸外道實不能說斷知諸取。世尊何故說彼施設斷知三取。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率爾說法。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世尊說法非全無因。或少因故。謂彼所說是謗世尊。故應遮止訶諫違逆。所以者何。世尊永離無義言故。所說稱量必饒益故。依田依器雨法雨故。有大因緣乃說法故。由此世尊所有言說。
皆使有情獲大利樂。故彼所說是謗世尊。復有說者。此言顯彼少分斷者。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異生亦有能斷少分我語取故。謂彼所說不順正理。故應遮止訶諫違逆。所以者何。如有異生離欲染位全斷欲取。從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位。能少分斷見取戒取。如是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位。亦能少分斷我語取。若少分斷便施設者。亦應施設斷我語取。故彼所說不順正理。然佛世尊。為天人等無量大眾廣說法要。無倒開示令隨類解。有諸外道。竊聞佛說蘊界處蓋念住乃至覺支等名。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諸外道若有得聞欲取名者。便作是言。
我亦施設斷知欲取。若有得聞見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見取。若有得聞戒取名者。便作是言。我亦施設斷知戒取。此是論主依勝義答。於理無違不謗佛故。謂薄伽梵未出世時。諸外道等多獲名利。佛既出世蔽諸外道。如日出已螢光隱沒。名利徒眾漸漸減少。便集一處而共議言。喬答摩氏未出世時。世間名利皆屬我等。既出世已頓歸彼人。然喬答摩無有實德勝於我等。但善經論。形貌端嚴我等不及。雖彼形貌難可奪之。而其經論易可竊取。我等若得還招名利。復共議言。蘇尸摩等聰慧強記若遣往詣喬答摩所。求作門人。彼必為其廣說經論。
聞已還來為我等說。議已共詣蘇尸摩所。慰喻勸之。彼便受教。往詣佛所方便竊法。佛以十力四無所畏。於大眾中廣說法要。時彼外道隣側經行。為竊法故其心虛怯。於具足說不能具受。或能具受而不解義。然佛世尊所說法要。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於所為事無不具足。如契經說。若諸有情能於內身。住循身觀如爪上土。若諸有情不於內身住循身觀。如大地土。此經所說。於所為事雖名具足。而於所說名不具足。如契經說。四種念住。此經所說二皆具足。如契經說。六界五蓋七覺支等。於所為事雖名具足。而於所說名不具足。如契經說。十八界十蓋十四覺支等。
此經所說二皆具足。如是佛說。或有具足或不具足。而彼外道不能具受。或雖具受而不解義。隨所受持便妄施設。為證此義復引契經。如多苾芻集在一處。有諸外道來作是言。如喬答摩。為諸弟子宣說法要。謂作是說。汝等苾芻應斷五蓋如是五蓋能染污心。令慧力劣損害覺分障礙涅槃。於四念住應善住心。於七覺支應勤修習。我等亦能為諸弟子說此法要。則喬答摩所說法要。與我何別。而今汝等獨歸彼耶。然彼外道尚不能識五蓋名相。況能了達住四念住修七覺支。然竊佛語故作是說。施設斷取應知亦然。謂彼外道。與蓋俱生與蓋俱死。尚不識蓋。
況知能治念住覺支。為顯斯理復引別證。又如外道摩健地迦。不了自身眾病所集。剎那不住苦空非我。來詣佛所鼓腹而言。吾今此身既無諸病。應知即是究竟涅槃。彼尚不知無病名相。況能了達究竟涅槃。然竊佛語故作是說。施設斷取應知亦然。謂彼外道身無楚痛執為無病。得好飲食執為涅槃。彼尚不知四大調適名為無病。況能了達心調適故名為涅槃。復次彼尚不知無漏聖道名為無病。況能了達究竟道果名為涅槃。但竊佛語妄作是說。施設斷取應知亦然。答中問已。次答後問。何緣外道但有施設斷知三取非我語取。此問外道亦能少分。
斷我語取寧不施設答彼於長夜執有真實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彼既執有真實我等。寧肯施設斷我語取。謂諸外道執我為宗。若彼施設斷我語取。便捨自宗歸依他見。故不施設斷我語取。復次彼諸外道執有我故怖畏無我如臨深坑。故不施設斷我語取。復次彼諸外道作如是念。有我故活。若無我者。無命者故便為不活。故不施設斷我語取。復次彼諸外道作如是念。我若施設斷我語取。同梵行者尚輕賤我捨我而去。何況餘人怖畏輕賤。故不施設斷我語取答後問已。次答初問說同施設斷知諸取。斯有何義此問意言。彼諸外道實不了知斷諸取義。世尊何故說同施設斷知諸取。答是佛世尊隨彼言說。謂彼外道自言了知。世尊述彼非自意說。為證此義故復引經。如世尊說。彼諸外道施設實有。有情斷壞然依勝義。無實有情但隨彼言。而作是說。此亦如是。故無有過。非述他言。便同彼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