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三
有四瀑流。謂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問此四瀑流以何為自性。答以百八事為自性。謂欲瀑流以欲界二十九事為自性。即貪五瞋五慢五疑四纏十。有瀑流以色無色界二十八事為自性。即貪十慢十疑八。見瀑流以三界三十六事為自性。即欲色無色界各十二見。無明瀑流以三界十五事為自性。即欲色無色界各五部無明。由此四瀑流以百八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瀑流瀑流是何義。答漂激義騰注義墜溺義是瀑流義。漂激義是瀑流義者。謂諸煩惱等漂激有情令於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流轉。騰注義是瀑流義者。
有四种瀑流,分别是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和无明瀑流。问这四种瀑流的自性是什么。回答说,它们以一百零八事为自性。具体来说,欲瀑流以欲界的二十九事为自性,包括贪、瞋、慢、疑和纏,各有五个。有瀑流以色界和无色界的二十八事为自性,包括贪、慢和疑,各有十个和八个。见瀑流以三界的三十六事为自性,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各有十二种见。无明瀑流以三界的十五事为自性,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各有五种无明。因此,这四种瀑流以一百零八事为自性。已经说明了自性,现在应当说明为什么称之为瀑流。问为什么称之为瀑流,瀑流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漂流、激荡、坠落和沉溺就是瀑流的意义。漂流的意义是指各种煩惱等激荡有情众生,使他们在各个界、各种生存状态和生死中不断流转。激荡的意义是指瀑流的意义。
謂諸煩惱等騰注有情令於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流轉。墜溺義是瀑流義者。謂諸煩惱等墜溺有情令於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流轉。問若墜溺等義是瀑流義者。順上分結應非瀑流。彼令有情趣上生故。答順上分義異瀑流義。謂依界地立順上分結。彼令有情趣上界地故。依解脫道立為瀑流。雖生有頂而令有情沈沒生死。不至解脫及聖道故。尊者妙音亦作是說。雖久生上而為瀑流之所漂溺退善品故。尊者左受作如是說。此中增上數行煩惱如瀑流故說名瀑流。問何故別立見為瀑流。軛取而不別立為見漏耶。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若法堪任別建立者則別立之。
所谓各种烦恼如同激流一般冲击着有情众生,使他们在各个世界、各种生存状态、各种生死中不断流转。所谓沉溺,也就是瀑流的含义,指的是各种烦恼使有情众生沉溺于各个世界、各种生存状态、各种生死中不断流转。问:如果沉溺等含义就是瀑流的含义,那么顺上分结应该不是瀑流,因为它们使有情众生向上界趣生。答:顺上分结的含义与瀑流不同,它们是根据界地建立的,使有情众生趣向更高的界地。而瀑流是根据解脱道建立的,即使生于有顶天,也使有情众生沉没于生死之中,不能达到解脱和圣道。尊者妙音也这样说:虽然长时间生于上界,但被瀑流所漂溺,退失善品。尊者左受这样说:这里的增上数行烦恼如同瀑流,因此称为瀑流。问:为何特别将见立为瀑流,而不用见漏呢?脇尊者说:佛陀了解所有法的本质、相状和作用,如果某个法适合特别建立,就会特别建立它。
若不爾者便總建立。復次諸見輕躁行相猛利於留住義不隨順故。與餘遲鈍煩惱合立為欲有漏。與漂激等義相隨順是故別立瀑流。軛取如一車等駕以二牛性俱躁急車等必壞。若彼二牛一遲一疾互相制御便無所損。故不別立見為見漏。復次見性躁動順離染法不順留住。是故與餘遲鈍煩惱合立為漏。於漂激等其義相順故別立為瀑流軛取。問若見躁動順離染法不應立為瀑流軛取以瀑流等順沈溺故。答為呵外道著諸見故別立諸見為瀑流等。謂諸外道隨起見趣邪推求境。便於生死轉復沈溺無有出期。譬如老象陷溺淤泥隨動其身轉復沈溺。分別論者說有四漏。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於彼論宗不須問答。
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笼统地建立。再有,各种邪见轻浮且行动迅速,对于保持现状的意义不顺应,因此与其它迟钝的烦恼合并,称为欲有漏。与漂流等意义相顺应,因此单独设立瀑流。軛取比如一辆车由两头性格急躁的牛牵引,车必定会损坏。如果那两头牛一头慢一头快,相互制约,就不会有损害。因此不单独设立见为见漏。再有,见的性质急躁,顺应远离污染的法则,不顺应保持现状。因此与其它迟钝的烦恼合并,称为漏。对于漂流等,其意义相顺应,因此单独设立为瀑流軛取。问如果见急躁顺应远离污染的法则,不应设立为瀑流軛取,因为瀑流等顺应沉溺。答为了呵斥外道执着于各种邪见,因此单独设立各种见为瀑流等。即各种外道随着邪见追求错误的境界,便在生死中更加沉溺,没有脱离的日期。比如老象陷入淤泥,越动身体越沉溺。分别论者说有四漏,即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对于那个论宗,不需要问答。
有四軛。謂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此軛自性如瀑流說而義有異。謂漂溺義是瀑流義。和合義是軛義。謂諸有情為四瀑流所漂溺已。復為四軛和合繫礙便能荷擔生死重苦如牽捶牛置之轅軛勒以鞦鞅能挽重載。故一切處說瀑流已即便說軛義相隣故。有四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問此四取以何為自性。答以百八事為自性。謂欲取以欲界三十四事為自性。即貪五瞋五慢五無明五疑四纏十。見取以三界三十事為自性。即欲色無色界見各有十。戒禁取以三界六事為自性。即欲色無色界戒禁取各二。我語取以色無色界三十八事為自性。即貪十慢十無明十疑八。
有四种束缚,分别是欲軛、有軛、见軛和无明軛。这些束缚的本质与瀑流相似,但意义有所不同。瀑流的意义在于漂流和沉溺,而軛的意义在于和合与束缚。所有有情众生被四种瀑流所漂流和沉溺之后,又被四种軛和合束缚,从而能够承担生死的重苦,就像被牵引和捶打的牛被套上轭和鞅,能够拉动重载一样。因此,在所有地方提到瀑流之后,紧接着就会提到軛的意义,因为它们是相邻的。有四种取,分别是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问这四种取的自性是什么。回答说,以一百零八事为自性。欲取以欲界的三十四个事为自性,即贪、瞋、慢、无明、疑、纏各五个。见取以三界的三十个事为自性,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见各有十个。戒禁取以三界的六个事为自性,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戒禁取各有二个。我语取以色界、无色界的三十八个事为自性,即贪、慢、无明、疑各十个和八个。
由此四取以百八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取。答以三事故說名為取。一執持故。二收採故。三選擇故。又以二事故名為取。一能熾然業。二行相猛利。能熾然業者。取令五趣有情業火恒熾然故。行相猛利者。諸取行相極勇捷故。問取是何義。答薪義是取義。如緣薪故火得熾然。有情亦爾。煩惱為緣業得熾盛。復次纏裹義是取義。如蠶作繭自纏自裹。乃至於中而自取死。有情亦爾起諸煩惱自纏自裹而於其中傷失慧命。展轉乃至墮諸惡趣。復次傷害義是取義。如利毒刺數刺其身身便損壞。有情亦爾。煩惱毒刺數刺法身法身便壞。問何故無明別立漏。
因此,四取以一百零八事为其自性。已经解释了自性,现在来解释为什么称之为取。回答说,有三个理由称之为取:一是坚持不变,二是收集采纳,三是去除恶行选择善行。另外,有两个理由称之为取:一是能令业火炽盛,二是行事状态猛烈。能令业火炽盛,是指取使得五趣中的有情众生的业火持续炽热。行事状态猛烈,是指各种取的行事状态极为迅速果断。问取是什么意思,回答说,取就像柴火一样,因为柴火,火才能炽盛;有情众生也是如此,以煩惱为缘,业才能炽盛。再者,缠绕束缚是取的意思,就像蚕作茧自缚,最终导致自我死亡。有情众生也是如此,因煩惱而自我缠绕束缚,从而失去慧命,甚至堕入恶趣。还有,伤害是取的意思,就像锋利的毒刺多次刺身,身体就会受损。有情众生也是如此,煩惱的毒刺多次伤害法身,法身就会受损。问为什么无明特别立为漏。
瀑流軛而不別立取耶。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若於此中堪別立者則別立之。若不爾者便總揵立故不應責。復次前說以三事故名取。謂執持收採選擇。無明雖有前二而無第三故不別立取。以無明愚暗不能選擇法故。復次前說以二事故名取。謂能熾然業及行相猛利。無明雖能熾然業而非行相猛利故不別立取以無明遲鈍不能決了法故問何故五見中四見合立為見取。一見別立為戒禁取耶。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若於見中堪別立者則別立之。若不爾者便總建立故不應責。復次前說以二事故名取。謂能熾然業及行相猛利。
瀑流和軛是否不需要另外建立取的概念呢?脇尊者说,佛陀了解所有事物的本质、表相和作用。如果在这方面可以分别建立,就会分别建立;如果不是这样,就会总体建立,因此不应责怪。再者,之前提到以三个理由称为取:即執持、收採和選擇。无明虽有前两个特点,但没有第三个,因此不另外建立取。因为无明愚昧昏暗,不能选择法。再者,之前提到以两个理由称为取:即能熾然業和行相猛利。无明虽能熾然業,但并非行相猛利,因此不另外建立取。因为无明迟钝,不能明确理解法。问为何五见中四见合并建立为見取,一见单独建立为戒禁取呢?脇尊者说,佛陀了解所有事物的本质、表相和作用。如果在见中可以分别建立,就会分别建立;如果不是这样,就会总体建立,因此不应责怪。再者,之前提到以两个理由称为取:即能熾然業和行相猛利。
五趣有情由戒禁取熾然諸業等餘四見故別立取。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五趣有情由戒禁取熾然諸業勢用速疾尤重親近。過餘四見故別立取。復次以戒禁取違逆聖道遠離解脫故別立取。違逆聖道者。由戒禁取捨真聖道。妄計種種非理苦行能得清淨。如斷飲食臥灰臥杵面隨日轉服氣服水。或唯噉果。或但食菜。或著弊衣或全露體。執如是等能得清淨。遠離解脫者。如如修行苦行邪道如是如是遠離解脫。復次以戒禁取欺誑內外二道故別立取。欺誑內道者。如執洗淨受持十二杜多功德能證清淨。欺誑外道者。如執種種即前所說非理苦行能得清淨。尊者妙音亦作是說。
在五趣中,有情众生因为执着于戒禁取和熾然的业力,以及其他四见,因此特别设立了取的概念。尊者妙音这样说:五趣中的有情众生因为执着于戒禁取和熾然的业力,其作用迅速、严重且亲近,超过了其他四见,因此特别设立了取。再者,因为戒禁取违背了聖道,远离了解脱,所以特别设立了取。违背聖道的人,由于执着于戒禁取,放弃了真正的聖道,错误地认为通过各种不合理的苦行可以获得清净,比如断绝饮食、卧在灰烬中、躺在杵上、面向太阳转动、练习呼吸、饮用清水,或者只吃果实,或者只吃蔬菜,或者穿着破旧的衣服,或者完全裸露身体,坚持这些行为可以获得清净。远离解脱的人,越是修行苦行和邪道,就越是远离解脱。再者,因为戒禁取欺骗了内外二道,所以特别设立了取。欺骗内道的人,比如坚持洗淨、受持十二种杜多功德,认为这样可以证得清净。欺骗外道的人,比如坚持前面所说的各种不合理的苦行可以获得清净。尊者妙音也这样说。
此戒禁取現見生苦如炎熾火。欺誑二道如惑嬰兒故別立取。問何故名我語取。為以行相。為以所緣。若以行相薩迦耶見應名我語取我行相轉故。若以所緣諸法無我如何可說我語取耶。答不以行相不以所緣名我語取。有前失故然欲界煩惱除見立欲取。色無色界煩惱除見立我語取。問何故爾耶。答欲界煩惱依婬欲轉依境界轉依眾具轉依他身轉故立欲取。色無色界煩惱與彼相違依內起故立我語取。復次欲界煩惱感內身時。須婬欲須境界須眾具須第二故立欲取。色無色界煩惱感內身時。與彼相違故立我語取。復次欲界煩惱感內身時。唯依非定多因外門外事故立欲取。
这种戒禁取如同直接体验和证悟佛法的实相时所遭受的痛苦,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它欺骗了修行者,使他们误入歧途,如同迷惑婴儿一样,因此特别称之为“我语取”。问为什么称之为“我语取”?是因为其行事的状态与表现,还是因为其心识攀附的对象或境界?如果是因为行事的状态与表现,那么执着于五蕴假合所构成的身体的我见应该被称为“我语取”,因为我见的行事状态会转变。如果是因为心识攀附的对象或境界,那么既然一切法皆无固定的自性,又怎能说“我语取”呢?回答说,不以行事的状态与表现,也不以心识攀附的对象或境界来称“我语取”,因为这样会有前面提到的问题。然而,在欲界的烦恼中,除了见之外,其他的都称为欲取;在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中,除了见之外,其他的都称为我语取。问为什么这样区分?回答说,欲界的烦恼依赖于过度的性欲、所攀附的境界、所需的物品以及他人而转变,因此称为欲取。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与此相反,它们依赖于内在的自我而起,因此称为我语取。再者,欲界的烦恼在感受身体内部的感官器官时,需要过度的性欲、需要境界、需要物品、需要他人,因此称为欲取。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在感受身体内部的感官器官时,与欲界的烦恼相反,因此称为我语取。还有,欲界的烦恼在感受身体内部的感官器官时,只依赖于非定的状态,并且常常因为外在的世俗事务而起,因此称为欲取。
色無色界煩惱感自身時。唯依於定多因內門內事故立我語取。復次欲界煩惱不能感得廣大身形長久壽量故立欲取。色無色界煩惱能感得廣大身形。如色究竟天身長萬六千踰繕那。亦能感得長久壽量。如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大劫。故彼煩惱立我語取。問何故欲漏瀑流軛取亦攝諸纏有漏等中全不攝彼。有作是說。有漏乃至我語取中亦攝諸纏。品類足說。云何有漏謂色無色界除無明諸餘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有漏。有瀑流軛及我語取亦應攝纏。應作是說。上界纏少不自在故不說為有漏。乃至我語取欲界雖多而見所斷不具足故不自在故但總說十纏不別說五部。
在无色界和色界中,煩惱影响自身时,只依赖于定力,并且因为多数是内在因素和内在事件而建立我語取。另外,欲界的煩惱不能导致广大的身形和长久的寿命,因此建立欲取。色界和无色界的煩惱能够导致广大的身形,比如色究竟天的身长达到一万六千踰繕那,也能导致长久的寿命,比如非想非非想处的寿命长达八万大劫,因此那些煩惱建立我語取。问为什么欲漏、瀑流、軛、取也包括各种纏和有漏等,却不完全包括它们。有的解释说,有漏乃至我語取中也包括各种纏,品類足说。如何理解有漏?指的是色界和无色界中除了无明之外的其他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这被称为有漏。瀑流、軛和我語取也应该包括纏。应该这样解释,上界的纏较少,不自在,因此不被称为有漏。甚至我語取在欲界中虽然多,但由于见所断不具足,不自在,只总说十纏,不分别说五部。
問諸煩惱垢何故不說為漏等耶。有作是說。彼亦說在欲漏等中。品類足說。云何欲漏。謂欲界除無明諸餘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漏乃至廣說。隨煩惱者即煩惱垢。應作是說。煩惱垢麁不堅住故不說漏等。不信懈怠放逸亦由過輕微故不說漏等。如契經說。如是四取無明為因無明為集是無明類從無明生。問餘經皆說愛為取緣此經何故作如是說。答依近因故說愛為取緣。依遠因故說無明為取因等。如近因遠因在此在彼現前不現前此眾同分餘眾同分應知亦爾。復次依同類因故說愛為取緣。依同類遍行因故說無明為取因等。復次為破外道虛妄僻執故說無明為取因等。謂諸外道雖捨居家。無取無積勤修苦行。而由無智著諸見趣。墮險惡道無有出期。故說無明為取因等。問愛即攝在欲取等中何故乃說愛為取緣。答即貪隨眠初起名愛。後增名取故不相違。復次即貪隨眠下品名愛。中上名取故不相違。
问:为什么烦恼垢不被称为漏等呢?有的说,它们也包含在欲漏等之中。《品类足》中说:“什么是欲漏?指的是欲界中除了无明之外的所有结缚、随眠、随烦恼、缠。”这被称为欲漏,等等。随烦恼即是指烦恼垢。应该这样说:烦恼垢因为粗重且不坚固,所以不被称为漏等。不信、懈怠、放逸也因为过于轻微,所以不被称为漏等。正如契经所说:“这四取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是无明的类别,从无明生。”问:其他经文都说爱是取的缘,为什么这部经这样说?答:这是根据近因而说的,爱是取的缘;根据远因,则说无明是取的因等。就像近因远因在这里在那里,现前不现前,这众同分其余众同分也应知道是这样。再者,根据同类因说爱是取的缘,根据同类遍行因说无明是取的因等。再者,为了破除外道的虚妄僻执,所以说无明是取的因等。那些外道虽然放弃了家庭,没有取没有积,勤修苦行,但由于无智执着于各种见趣,堕入险恶道,没有出期。因此说无明是取的因等。问:爱已经包含在欲取中等,为什么还特别说爱是取的缘?答:贪随眠最初起名为爱,后来增强时称为取,所以并不矛盾。再者,贪随眠的下品称为爱,中上品称为取,所以并不矛盾。
有四身繫。謂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身繫。問此四身繫以何為自性。答以二十八事為自性。謂貪欲瞋恚身繫各欲界五部為十事。戒禁取身繫三界各二部為六事。此實執身繫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由此四身繫以二十八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身繫。身繫是何義。答縛身義結生義是身繫義。縛身義是身繫義者。謂此四種於生死中縛有情身等縛遍縛。如集異門說。貪欲身繫未斷未遍知故。於彼彼身彼彼形彼彼所得。自體為因為緣為縛為等縛為遍縛為結相續。如結鬘師或彼弟子。取種種花集置一處。以縷結作種種花鬘。
有四种束缚称为身繫。分别是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禁取身繫和執身繫。这些实际上是对自我的執著所导致的身繫。问这四种身繫的本质是什么。回答说,它们以二十八种事物为本质。具体来说,贪欲和瞋恚身繫各涉及欲界的五部,共十种事物;戒禁取身繫涉及三界的各二部,共六种事物;而執身繫涉及三界的各四部,共十二种事物。因此,这四种身繫以二十八种事物为本质。已经说明了本质,现在来解释身繫的含义。问为什么称之为身繫,身繫的意义是什么。回答说,束缚身体和导致生死轮回是身繫的意义。束缚身体的意义在于,这四种身繫在生死中束缚有情众生的身体,全面束缚。如《集异门论》所说,由于贪欲身繫未被断除和完全理解,它在各个身体、形态和所得中,以自身为因、为缘、为束缚、为等束缚、为普遍束缚、为连续的结。就像编花环的师傅或其弟子,收集各种花朵放在一起,用线将它们捆绑成各种花环。
縷與花鬘為因為緣為縛為等縛為遍縛為結相續。餘三身繫廣說亦爾。結生義是身繫義者。如契經說。三事合故得入母胎。一者父母俱有染心。二者其母無病值時。三者健達縛正現在前。爾時健達縛愛恚二心展轉現在前方得結生故。結生義是身繫義。問若縛身等義是身繫義者。餘煩惱等亦有此義何故不立為身繫耶。有作是說。此是世尊觀所化者有餘略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若法堪任立身繫者則便立之。若不爾者則不建立故不應責。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佛知此四縛有情身等縛遍縛勢用速疾尤重親近過餘煩惱。是故偏立。復次此四身繫縛二部身過餘煩惱。
是故偏立。謂初二身繫縛在家者身過餘煩惱。後二身繫縛出家者身過餘煩惱。如在家出家有室宅無室宅。有攝受無攝受。有積聚無積聚。有眷屬無眷屬。無遠離有遠離應知亦爾。復次此四身繫縛三界身過餘煩惱。是故偏立。謂初二身繫縛欲界身過餘煩惱。後二身繫縛色無色界身過餘煩惱。復次此四身繫起二諍根過餘煩惱。是故偏立。謂初二身繫起愛諍根。後二身繫起見諍根。如契經說。執瓶持杖梵志詣大迦多衍那所作是問言。何因何緣剎帝利與剎帝利諍。婆羅門與婆羅門諍吠舍與吠舍諍。戍達羅與戍達羅諍。尊者答言。彼由貪瞋愛諍根故互興鬪諍。梵志復言。
何因何緣諸出家者無有室宅攝受積聚面相鬪諍。尊者答言。彼由戒禁取及此實執見諍根故互興鬪諍。如二諍根。二邊二箭二戲諍二我執應知亦爾。復有說者。此中現門現略現入故但說四。謂諸煩惱或唯見所斷。或通見修所斷。若說後二身繫。當知總說唯見所斷者。若說初二身繫。當知總說通見修所斷者。復次諸煩惱或是遍行或非遍行。若說後二身繫。當知總說是遍行者。若說初二身繫。當知總說非遍行者。復次諸煩惱或是見性或非見性。若說後二身繫。當知總說是見性者。若說初二身繫。當知總說非見性者。復次諸煩惱或唯異生現行。或通異生聖者現行。
若說後二身繫。當知總說唯異生現行者。若說初二身繫。當知總說通異生聖者現行者。復次諸煩惱或歡行相轉。或慼行相轉。若說瞋恚身繫。當知總說慼行相轉者。若說餘三身繫。當知總說歡行相轉者。復次諸煩惱或唯欲界繫。或通三界繫。若說初二身繫。當知總說唯欲界繫者。若說後二身繫當知總說通三界繫者。故為現門現略現入。契經但說四種身繫。
有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問此五蓋以何為自性。答以欲界三十事為自性。謂貪欲瞋恚各欲界五部為十事。惛沈掉舉各三界五部通不善無記。唯不善者立蓋為十事。睡眠唯欲界五部通善不善無記。唯不善者立蓋為五事。惡作唯欲界修所斷通善不善。唯不善者立蓋為一事。疑通三界四部通不善無記唯不善者立蓋為四事。由此五蓋以欲界三十事為自性。問蓋有何相。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自性即相。相即自性。以一切法自性與相不相離故。復次耽求諸欲是貪欲相。憎恚有情是瞋恚相。身心沈沒是惛沈相。身心躁動是掉舉相。令心昧略是睡眠相。
令心變悔是惡作相。令心行相猶豫不決是疑相。已說蓋自性及相。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蓋。蓋是何義。答障義覆義破義壞義墮義臥義是蓋義。此中障義是蓋義者。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蓋。覆義乃至臥義是蓋義者。如契經說。有五大樹種子雖小。而枝體大覆餘小樹。令枝體等破壞墮臥不生花果。云何為五。一名建折那。二名劫臂怛羅。三名阿濕縛健陀。四名鄔曇跋羅。五名諾瞿陀。如是有情欲界心樹。為此五蓋之所覆故。破壞墮臥不能生長七覺支花四沙門果故。覆等義是蓋義。問若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是蓋義者。餘煩惱等亦有此義。
世尊何故不說蓋耶。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為所化者有餘略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有蓋相者便立為蓋。無蓋相者則不立之故不應責。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佛知此五能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勢用捷速尤重親近過所餘法故偏立蓋。復次如是五蓋因時果時俱能為障故偏立蓋。因時為障者。此五隨一現在前時。心尚不能起有漏善無記。何況聖道。果時為障者。由此五蓋墮諸惡趣。便總障礙一切功德。
復次如是五蓋欲界有情多數現起行相微細。餘煩惱等則不如是。故偏立蓋。謂慢見等欲界有情起者甚少。如地獄等豈能起慢我所受苦勝他苦耶傍生趣中如蝦蟇等。愚癡闇劣豈能發起諸惡見趣。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諸餘煩惱雖障聖道。而此五種數數現行行相微細是故偏立。復次此五障定及障定果。勝餘煩惱故偏立蓋。復次此五能障三界離染九遍知道四沙門果。勝餘煩惱故偏立蓋復次貪欲令遠離諸欲法。瞋恚令遠離諸惡法。惛沈睡眠令遠毘鉢舍那。掉舉惡作令遠奢摩他。彼由遠此離諸欲惡法及毘鉢舍那奢摩他故。便為疑箭惱壞其心。為有諸惡不善業果。為非有邪。
因斯造作種種惡業。是故偏立此五為蓋。復次貪欲瞋恚破壞戒蘊。惛沈睡眠破壞慧蘊。掉舉惡作破壞定蘊。彼由破壞此三蘊故。便為疑箭惱壞其心。為有諸惡不善業果為非有邪。因斯造作種種惡業。是故偏立此五為蓋。復次貪欲瞋恚障礙戒蘊。惛沈睡眠障礙慧蘊。掉舉惡作障礙定蘊。彼由障礙此三蘊故。便為疑箭惱壞其心。為有諸惡不善業果。為非有邪。因斯造作種種惡業。是故偏立此五為蓋如說破壞障礙三蘊。破壞障礙三學三修三淨亦爾。復有說者。此中現門現略現入。是故但立此五為蓋。謂煩惱等或唯一部。或通四部。或通五部。若說惡作當知總說唯一部者。
若說疑蓋當知總說通四部者。若說餘蓋當知總說通五部者。復次諸煩惱等或唯見所斷。或唯修所斷或通見修所斷。若說疑蓋當知總說唯見所斷者。若說惡作當知總說唯修所斷者。若說餘蓋當知總說通見修所斷者。復次諸煩惱等或是隨眠或非隨眠。若說貪欲瞋恚疑蓋。當知總說是隨眠者。若說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當知總說非隨眠者。復次諸煩惱等或是遍行。或非遍行或通二種。若說疑蓋當知總說是遍行者。若說貪欲瞋恚惡作。當知總說非遍行者。若說惛沈掉舉睡眠。當知總說通二種者。復次諸煩惱等或唯異生現行。或通異生聖者現行。若說疑惡作蓋。
當知總說唯異生現行者。若說餘蓋當知總說通異生聖者現行者。復次諸煩惱等或歡行相轉。或慼行相轉或通二種。若說貪欲當知總說歡行相轉者。若說瞋恚惡作疑蓋。當知總說慼行相轉者。若說惛沈睡眠掉舉。當知總說通二種者。故為現門現略現入。契經但立此五為蓋。問蓋名有五體有幾耶。答體有七種。謂貪欲蓋名體俱一。瞋恚疑蓋應知亦爾。惛沈睡眠蓋名一體二。掉舉惡作蓋應知亦爾。如名對體。名施設對體施設。名異相對體異相。名異性對體異性。名分別對體分別。名覺慧對體覺慧。應知亦爾。問何故貪欲瞋恚疑一一別立蓋。
惛沈睡眠掉舉惡作二二合立蓋耶。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若法堪任別立蓋者則別立之。若不爾者便共立蓋故不應責。復次若是隨眠亦纏性者各別立蓋。若是纏性非隨眠者二共立蓋復次若是圓滿煩惱性者各別立蓋。若非圓滿煩惱性者二共立蓋。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五義具足者名圓滿煩惱。復次以三事故名共立蓋。謂一食故。一對治故。等荷擔故。此中一食一對治者。謂貪欲蓋以淨妙相為食。不淨觀為對治。由此一食一對治故別立一蓋。瞋恚蓋以可憎相為食。慈觀為對治。由此一食一對治故別立一蓋。疑蓋以三世相為食。緣起觀為對治。
由此一食一對治故別立一蓋。惛沈睡眠蓋以五法為食。一瞢憒。二不樂。三頻欠。四食不平性。五心羸劣性。以毘鉢舍那為對治。由此同食同對治故共立一蓋。掉舉惡作蓋以四法為食。一親里尋。二國土尋。三不死尋。四念昔樂事。以奢摩他為對治。由此同食同對治故共立一蓋。等荷擔者。貪欲瞋恚疑一一能荷一蓋重擔故別立蓋。惛沈睡眠二二能荷一蓋重擔故共立蓋。如城邑中一人能辦一所作者則令別辦。若二能辦一所作者則令共辦。又如椽梁強者用一弱者用二此亦如是。問何緣五蓋次第如是。答如是次第於文於說俱隨順故。復次如是次第授者受者俱隨順故。
復次五蓋如是次第生故。世尊如是次第而說。是故尊者世友說曰。得可愛境便生貪欲。失可愛境次生瞋恚。失此境已心便羸弱。次生惛沈。由惛沈故心便憒悶。次生睡眠。從彼覺已次生掉舉。既掉舉已次生惡作。從惡作後復引生疑。由此五蓋次第如是。問佛說五蓋差別有十。云何分五為十蓋耶。答以三事故分五為十。一內外故。二自體故。三善惡故。內外者。謂有貪欲蓋緣內而起。有貪欲蓋緣外而起故成二蓋。有瞋恚蓋是瞋自體。有瞋恚蓋是瞋因緣故成二蓋。自體者。謂有惛沈蓋。有睡眠蓋。有掉舉蓋。有惡作蓋。二分成四。善惡者。謂疑於善惡分成二蓋故。
由三事分五為十。此十一一能障通慧菩提涅槃故名為蓋。問七隨眠中慢無明見。世尊何故不立蓋耶。答慢非蓋者能隱覆心故名為蓋。慢能策心令心高舉故不立蓋。無明所以不立蓋者等荷擔故說名為蓋。無明隱覆行相轉故。荷擔偏重不順等義故不立。在此蓋類中見非蓋者能滅慧故說名為蓋。見即是慧不可自性還滅自性故慧非蓋。問因論生論蓋能總滅有為善法。何故但說蓋滅慧耶。答以慧勝故但說滅慧。即總說滅有為善法勝尚能滅。況餘劣者。如人能伏千人敵者。諸餘劣者豈不能伏。問色無色界諸煩惱等何故非蓋。答彼無蓋相故不立蓋。
復次蓋能障礙三界離染四沙門果九遍知道。色無色界諸煩惱等無如是能故不立蓋。復次蓋能障礙定及定果。色無色界諸煩惱等無如是能故不立蓋。復次蓋能障礙三道三根三種律儀三種菩提三慧三蘊三學三修三淨。色無色界諸煩惱等。無如是能故不立蓋。三道者。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三根者。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三種律儀者。謂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三種菩提者。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三慧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蘊者。謂戒蘊定蘊慧蘊。三學三修三淨亦爾。復次蓋唯不善。色無色界諸煩惱等皆是無記。
故不立蓋。問因論生論。何故唯立不善為蓋非無記耶。答障善法聚故名為蓋。由此蓋者唯是不善。如契經說善法聚者。謂四念住近障此者。謂惡法聚。惡法聚者。即是五蓋。尊者妙音亦作是說。雖諸煩惱障聖道故皆應名蓋。而為有情深厭離故唯說不善。問無慚無愧既唯不善遍與一切不善心俱何故非蓋。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為受化者有餘略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若法堪任立為蓋者則便立之。若不爾者不立為蓋故不應責。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無慚無愧雖與一切不善心俱唯是不善。而造惡時無羞無恥於所造惡多諸巧便。於障覆義不顯了故不立為蓋。
尊者妙音亦作是說。無慚無愧雖於所作不善業中勢用增上。而於障覆義不顯了故不立蓋。尊者佛陀提婆說曰。無慚無愧雖障戒蘊。而彼勢用不及貪瞋。雖障定蘊而彼勢用不及掉舉及以惡作。雖障慧蘊而彼勢用不及惛沈及以睡眠故不立蓋。問嫉慳二結何故非蓋。答亦應名蓋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為受化者簡略而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堪立蓋者則便立之。若不爾者不立為蓋故不應責。尊者世友作如是言。嫉慳二種惱亂二趣。及與出家在家二眾故立為結。然於障覆義不增強故不立蓋。尊者妙音亦作是說。
嫉慳二結蓋義不顯故不立蓋。尊者覺天作如是說。嫉慳二結障戒定慧勢用不及貪欲蓋等故不立蓋。問忿覆二纏何故非蓋。答亦應名蓋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有作是說。此是如來為所度生簡略之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堪立蓋者則便立之。不堪立者便不立蓋故不應責。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忿覆二纏於障覆心義不顯了故不立蓋。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忿覆二纏於障覆義非增上故不立為蓋。尊者覺天作如是說。忿覆二纏障戒蘊等勢用。不及貪欲蓋等故不立蓋。西方諸師作如是說。忿覆二種無別體故不別立蓋。問六煩惱垢何故非蓋。答亦應名蓋而不說者。
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有作是說。此是如來為所度生簡略之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堪立蓋者則便立之。不堪立者便不立蓋故不應責。尊者世友作如是言。六煩惱垢行相麁動不順蓋義故不立蓋。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六煩惱垢不順蓋相故不立蓋。微細數行是蓋相故。尊者覺天作如是說。六煩惱垢障戒定慧勢用。不及貪欲蓋等故不立蓋。如契經說。無明蓋所覆愛結所繫縛愚智。俱感得如是有識身。問無明能覆亦能縛愛結能縛亦能覆。何故但說無明所覆愛結縛耶。答俱應說二而不說者。應知彼是有餘之說。復次欲令所說義易解故。以種種語種種文說。
復次彼經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蹬二明二炬二文二影。如說。無明所覆愛結亦應爾。如說。愛結所縛無明亦應爾。欲現二門乃至二影互相顯照故作是說。復次先作是說。覆是蓋義無餘煩惱覆障慧眼如無明者。是故但說無明所覆。縛是結義無餘煩惱繫縛有情流轉生死如愛結者。是故但言愛結所縛。諸有情類無明所盲愛結所縛不能趣入究竟涅槃。此中應說二狂賊喻。昔有二賊恒在嶮路。若捉得人一坌其眼。一縛手足。彼人既盲復被繫縛不能逃避有情亦爾。無明所盲。愛結所縛。不能趣入究竟涅槃。流轉生死恒受苦惱。尊者妙音亦作是說。無明所盲。愛結所縛。便容造作惡不善業。復次依增上義故作是說。謂無明覆用增上。愛結縛用增上。復次依多分義故作是說。謂無明多分能覆愛結多分能縛。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