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三
若成就法智。彼類智耶。答若得。此中得者。已得名得。謂苦類智現前以後。後諸得言皆准此釋。設成就類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謂苦法智現前以後。法智苦智恒成就故。若成就法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此中得者。謂已離欲染。不失者。謂不退起欲界煩惱。設成就他心智彼法智耶。答若得謂苦法智現前以後。若成就法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一切有情無不成就世俗智故。設成就世俗智彼法智耶。答若得。謂苦法智現前以後。餘智一行如文廣說。然法智類智及四諦智。若得以後恒時成就他心智。有漏者已離欲染。若不退起欲界煩惱。及不生無色界恒時成就。無漏者已離欲染。若不退起欲界煩惱恒時成就。世俗智一切有情恒時成就。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如果某人已经获得了法智,那么他是否也获得了類智呢?回答是,如果已经得到,这里所说的“得到”是指已经获得的称为“得到”,即在苦類智直接呈现之后,之后所有的“得到”都按照这个解释。如果某人已经获得了類智,那么他是否也获得了法智呢?回答是的,即在苦法智直接呈现之后,法智和苦智总是被获得。如果某人已经获得了法智,那么他是否也获得了他心智呢?回答是,如果得到且不失,这里所说的“得到”是指已经远离了欲染,而“不失”是指不会重新产生欲界的煩惱。如果某人已经获得了他心智,那么他是否也获得了法智呢?回答是,如果得到,即在苦法智直接呈现之后。如果某人已经获得了法智,那么他是否也获得了世俗智呢?回答是的,因为所有有情众生都获得了世俗智。如果某人已经获得了世俗智,那么他是否也获得了法智呢?回答是,即在苦法智直接呈现之后。其他的智按照文本广泛解释。然而,法智、類智以及四諦智,一旦得到之后,总是获得他心智。有漏的,已经远离了欲染;如果不会重新产生欲界的煩惱,以及不会在无色界中产生,总是获得。无漏的,已经远离了欲染;如果不会重新产生欲界的煩惱,总是获得。世俗智,所有有情众生总是获得。这就是此处简略的毘婆沙。
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耶。答如是。此成就過去者。必成就未來故。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謂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謂得果練根或退故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謂若不起類智諸忍。或世俗智非無心位。爾時法智定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
如果某人已经获得了对过去法的无漏智慧,他是否也获得了对未来法的智慧?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一旦获得了对过去法的智慧,未来法的智慧也必定会获得。这种状态发生在哪个阶段呢?这是指那些已经进入正性離生状态的人,在经历了苦的现观之后,经过两个心念的瞬间,在集和灭的现观中各经过四个心念的瞬间,在道的现观中经过三个心念的瞬间,从而获得四种沙门果,并在有学和无学阶段训练根性之后。如果法智已经消失但并未失去,即使在未来也能获得,这是指前面提到的各个阶段。如果法智未消失但已经失去,那么在过去也不能获得。这种状态发生在哪个阶段呢?这是指那些已经进入正性離生状态的人,在苦的现观中只经过一个心念的瞬间,也就是在获得苦法智的时候获得四种沙门果,并在有学和无学阶段训练根性之后。如果法智未消失但已经失去,这可能是因为在获得果位或训练根性后退步而失去。如果某人已经获得了对过去法的智慧,他是否也获得了现在法的智慧?回答是,如果现在法的智慧出现在面前,这是指如果不起類智和其他忍,或者世俗智不是无心位,那时法智一定出现在面前。这种状态发生在哪个阶段呢?这是指那些已经进入正性離生状态的人。
集滅道現觀各一心頃。謂三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及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未已滅設滅已失。而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未來法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集滅道現觀各一心頃。謂四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若成就現在法智者必成就未來故。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耶。
因缘聚合、灭道、现观,各在一心顷刻间。指的是在三个法智阶段获得四沙门果,以及有学和无学的练根之后。如果法智已经灭失且不失现在前,假设成就现在,那么它是过去的吗?回答是:如果已经灭失且不失,则成就,这如前所述的各种状态。如果未灭失,假设灭失已失,则不成就。这在什么位置?指的是已经进入正性离生的苦现观一心顷刻间,指的是苦法智时获得四沙门果,以及有学和无学的练根之后。如果法智未灭失,假设灭失已失,而法智现在前。如果成就未来法智,那么它是现在的吗?回答是:如果是现在前,这在什么位置?指的是已经进入正性离生,苦集灭道现观各在一心顷刻间,指的是四个法智时获得四沙门果,以及有学和无学的练根之后。如果法智现在前,假设成就现在,那么它是未来的吗?回答是:是的。如果成就现在的法智者必定成就未来,如果成就过去的法智,那么它是未来的现在吗?
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此如前成就過去現在說。設成就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如前說。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設若成就未來法智彼過去現在耶。答有未來。非過去現在。謂彼已得。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此中已得者顯有未來。未滅設滅已失者。顯無過去。不現在前者。顯無現在。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已失。及不現在前。有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不現在前。此中已滅不失者。顯有過去。不現在前者顯無現在。但有過去必有未來。此在何位。
回答说,未来法可以成就。如果现在法或现在前的法,这如前述成就过去和现在法一样。假设成就了未来法,那么它是否也成就了过去法呢?回答是,如果已经灭失但未失去,则成就;如果未灭失,假设灭失后已失去,则不成就,这如前述。假设成就了现在法,那么它是否也成就了过去法呢?假设成就了未来法智,那么它是否也成就了过去和现在法呢?回答是有未来法,而不是过去和现在法。指的是那些已经获得、未灭失、假设灭失后已失去、不现在前的法。这里,“已经获得”显示有未来法,“未灭失假设灭失后已失去”显示没有过去法,“不现在前”显示没有现在法。这在什么位次呢?指的是获得四沙门果和学无学練根之后。如果法智未已起滅,先已起滅的已失去,及不现在前,有未来和过去法,而不是现在法。指的是那些已经灭失但未失去、不现在前的法。这里,“已经灭失未失去”显示有过去法,“不现在前”显示没有现在法。只有过去法必定有未来法。这在什么位次呢?
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三心頃。除法智時。道現觀二忍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不現在前。有未來及現在非過去。謂彼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此中現在前者。顯有現在未滅。設滅已失者。顯無過去。但有現在必有未來。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未滅先滅已失而現在前。有未來及過去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亦現在前。此中已滅不失者。顯有過去。亦現在前者。顯有現在。若有過去現在必有未來。此如前成就過去現在說。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未來耶。
指的是已经进入正性离生状态的修行者。在苦的现观之后,经过两个心念的瞬间,集和灭的现观各经过三个心念的瞬间。除去法智的时候,道的现观经过两个忍心的瞬间,获得四沙门果,以及有学和无学的练根之后。如果法智已经消失,不再出现,也不在当前呈现,那么它有未来和现在的状态,但不是过去。这意味着在当前之前,法智尚未消失,如果消失了,就不再拥有。这在哪个阶段呢?指的是已经进入正性离生状态的修行者。在苦的现观中,经过一个心念的瞬间,即在苦法智的时候,获得四沙门果,以及有学和无学的练根之后。如果法智尚未消失,先前已经消失,但现在又呈现,那么它有未来、过去和现在的状态。这意味着已经消失但未失去的,表明有过去的存在;同时呈现的,表明有现在的存在。如果有过去和现在,那么必然有未来,这与前面提到的成就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相同。如果成就了过去和现在,那么未来呢?
答如是。但成就過去現在。必成就未來故。若成就現在法智。彼過去未來耶。答未來定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如前成就三世位說。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如前成就未來現在非過去說。設成就過去未來。彼現在耶。若現在前如前成就三世位說。如法智歷六。類苦集滅道智亦爾者。如法智依三世有六句問答。類苦集滅道智亦爾。有差別者。各說自名隨應而說。
回答是这样的。如果已经成就了过去和现在,那么未来必定会成就。如果已经成就了现在的法智,那么过去和未来是否也成就了呢?回答是,未来必定会成就,如果过去的法智已经灭失但未失去,则仍然成就,正如前面关于成就三世位的解释。如果未灭失但已经失去,则不成就,正如前面关于成就未来和现在而非过去的解释。如果已经成就了过去和未来,那么现在是否也成就了呢?如果现在存在,如前面成就三世位的解释。就像法智经历六个阶段一样,对苦集滅道智也是如此。如果法智依据三世有六个问题和答案,对苦集滅道智也是如此。如果有差异,各自根据相应的情况来说明。
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未來耶。答如是。但成就過去必成就未來故。此在何位謂生欲界已離欲染。若生色界若學者。在欲色界已起無漏他心智不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學者在欲色界。未起無漏他心智。設起已失。生無色界設起不失。生無色界得無學果。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謂若不起餘智諸忍。非無心位。爾時此智定現在前。此在何位。謂諸聖者。或諸異生。生欲色界此他心智現在前時。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
如果已经成就了过去的他心智,那么未来是否也成就了呢?回答是的。只是成就了过去必定会成就未来。这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呢?指的是在欲界已经离开欲望污染的情况下,或者在色界,或者对于学者来说,在欲色界已经发起无漏的他心智且不失。如果生在无色界还未得到无学果。如果已经成就了未来,那么过去是否也成就了呢?如果已经灭失但未失去,则成就,这如前面所说的各种情况。如果未灭失但已经失去,则不成就,这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呢?指的是学者在欲色界还未发起无漏的他心智,或者已经发起但已经失去,或者生在无色界已经发起且不失,或者生在无色界得到无学果。如果已经成就了过去的他心智,那么现在是否也成就了呢?如果现在存在,指的是如果不发起其他的智和忍,且不是无心位,那么这时他心智一定存在于现在。这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呢?指的是所有的聖者或者凡夫,生在欲色界时,他心智存在于现在。如果现在存在,那么过去是否也成就了呢?回答是的。
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他心智現在前時。必成就過去有漏他心智。無漏者則不定。若成就未來他心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此如前成就過去現在說。設成就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但成就現在必有未來故。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此在何位。謂他心智現在前時。即欲色界異生聖者。設成就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成就未來他心智。彼過去現在耶。答有未來。非過去現在。謂彼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此中已得不失者。顯有未來。未滅設滅已失者。顯無過去。不現在前者。
这就像之前所说的各个位次。如果他心智在现在出现时,必定成就了过去的有漏他心智。无漏的则不确定。如果成就了未来的他心智,那么是现在吗?回答是,如果是现在出现,这就像之前成就过去和现在的说法。假设成就了现在,那么是未来吗?回答是的。但成就现在必定有未来。如果成就了过去的他心智,那么是未来还是现在呢?回答是,未来一定成就。如果是现在出现,这在什么位次呢?也就是说,当他心智现在出现时,即是欲界和色界的凡夫和聖者。假设成就了未来和现在,那么是过去吗?回答是的。这就像之前所说的各个位次。如果成就了未来的他心智,那么是过去还是现在呢?回答是有未来,而不是过去和现在。也就是说,那些已经获得且不失的,显示有未来。未滅假设滅已失的,显示没有过去。不现在前者,指的是那些已经获得不失的。
顯無現在。此在何位。謂若學者在欲色界。未起無漏他心智。設起已失。生無色界設起不失。生無色界得無學果。有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生欲界已離欲染。他心智不現在前。若生色界他心智不現在前。若學者在欲色界。已起無漏他心智不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有未來及過去現在。謂彼現在前。即生欲色界異生聖者。他心智現在前時。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成就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未來耶。答如是。亦如次前所說諸位。設成就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此亦如前所說諸位。
显示没有现在的情况。这种情况发生在什么阶段?如果修行者在欲界或色界,还没有发起无漏的他心智,或者虽然发起了但已经失去,那么即使生在无色界,发起或未失去他心智,生在无色界获得无学果位,有未来和过去,但不是现在。因为那些已经消失不再出现,也不在当前呈现。这种情况发生在什么阶段?指的是生在欲界已经离开欲染,他心智不在当前呈现。如果生在色界,他心智也不在当前呈现。如果修行者在欲界或色界,已经发起无漏的他心智且没有失去,生在无色界还未获得无学果位,有未来和过去,也有现在。因为那些在当前呈现。即生在欲色界的凡夫和圣者,他心智在当前呈现时,如果成就了过去和现在,那么未来呢?回答是的。这就像前面所说的各个阶段。如果成就了现在的他心智,那么过去和未来呢?回答是的。也像前面所说的各个阶段。如果成就了过去和未来,那么现在呢?回答是的,如果当前呈现,这也像前面所说的各个阶段。
若成就過去世俗智。彼未來耶。答如是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如是。一切有情無不成就過去未來世俗智故。若成就過去世俗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謂若不起諸無漏慧非無心位。此世俗智定現在前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此等准前應知其相。
如果某人具备了过去的世俗智慧,那么他是否也具备未来的世俗智慧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某人具备了未来的世俗智慧,那么他是否也具备过去的世俗智慧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因为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都必然具备过去和未来的世俗智慧。如果某人具备了过去的世俗智慧,那么他是否也具备现在的世俗智慧呢?回答是,如果现在他没有产生无漏智慧,也没有处于无心位的状态,那么这种世俗智慧一定存在于现在。如果某人具备了现在的世俗智慧,那么他是否也具备过去的世俗智慧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情况都应按照前面所述的标准来理解。
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類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起法類智已滅不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得一來不還果。及學者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設成就過去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前成就過去法智及類智位說。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類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類智耶。答若得。
如果某人已经成就了过去的法智,那么他是否也成就了过去的类智呢?回答是,如果法智已经消失但未丧失,那么他就成就了。这种情况发生在什么阶段呢?这发生在已经进入正性离生状态的人身上,在对苦、集、灭的现观中各持续四个心念的瞬间,在道的现观中持续三个心念的瞬间,获得四沙门果,以及在有学和无学的阶段中,经过练根之后,发起法类智后消失但未丧失。如果法智未消失,或者消失后已经丧失,那么他就未成就。这种情况发生在什么阶段呢?这发生在已经进入正性离生状态的人身上,在苦的现观后两个心念的瞬间,获得一来果和不还果,以及在有学阶段练根之后。如果法智已经消失但未丧失,而类智未消失,或者消失后已经丧失,那么是否成就过去的类智呢?回答是,如果类智已经消失但未丧失,那么他就成就了。这与前面所述成就过去的法智和类智的阶段相同。如果类智未消失,或者消失后已经丧失,那么他就未成就。这种情况发生在什么阶段呢?这发生在获得四沙门果,以及在有学和无学的阶段中,经过练根之后,类智已经消失但未丧失,而法智未消失,或者消失后已经丧失。如果某人已经成就了过去的法智,那么他是否也成就了未来的类智呢?回答是,如果得到的话。
謂苦類智已生。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一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設成就未來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類智耶。答若現在前。謂若不起餘智諸忍。非無心位。此定現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心頃。謂類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時。設成就現在類智。
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類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類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類智忍時。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先滅已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類智非現在。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道現觀各三心頃。除類智時。得四沙門果。
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類智已滅不失。而類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現在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時。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先滅已失而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一心頃。謂類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類智已滅不失。而類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類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類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類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未得類智。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忍時。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道現觀各前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後一心頃。
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類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類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類智。謂法智已滅未得類智。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忍時。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未滅。設滅已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一心頃。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
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類智已滅不失。設成就過去未來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類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未得類智。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忍時。
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過去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一心頃。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而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類智非現在。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道現觀各前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
法智類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後一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類智已滅不失。而類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類智已滅不失亦現在前。法智未滅設滅已失。如對類智作小七。對集滅道智亦爾者。如法智對類智作小七。對集滅道智作小七亦爾。有差別者。各說自名隨應而說。若成就過去法智。
彼過去他心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在何位。謂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若學者法智無漏他心智已滅不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初二沙門果。及未離欲染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若學者法智已滅不失。無漏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設成就過去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前俱成就說。
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諸異生。生欲界已離欲染。及生色界。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初二心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學者無漏他心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他心智耶。答若已得不失。此中已得者。謂已離欲染。不失者。謂不退起欲染。此在何位。謂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若學者在欲界。法智已滅不失。
生色無色界未得無學果。設成就未來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諸異生已得他心智不失。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初二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學者在欲界法智未滅設滅已失。生色無色界設滅已不失。生彼得無學果。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他心智耶。答若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諸異生起他心智現在前時。若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有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他心智現在前時。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他心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初二沙門果。及未離欲染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若學者法智已滅不失。無漏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有過去法智及過去他心智非現在。謂法智他心智已滅不失。
他心智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若學者無漏他心智已滅不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諸異生起他心智現在前時。若得後二沙門果。
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他心智現在前時。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此在何位。謂未離欲染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初二沙門果及未離欲染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不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
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此如前成就過去法智現在他心智說。設成就未來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如前成就現在他心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說。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他心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此如前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他心智說。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此在何位。謂學者法智已滅不失。
無漏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他心智。謂法智他心智已滅不失。此如前成就過去法智他心智說。設成就過去未來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如前。設成就過去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說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此如前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他心智說。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過去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此如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過去說。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他心智非現在。謂法智他心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此如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他心智非現在說。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此如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他心智說。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如前。設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說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世俗智耶。答如是。以過去未來世俗智一切有情皆成就故。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
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設成就過去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一切異生。若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初二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世俗智耶。答如是。此如前。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世俗智耶。說設成就未來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如前。設成就過去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說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世俗智耶。
答若現在前。謂若不起諸無漏慧非無心位此定現前。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起世俗智現在前時。設成就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一切異生。若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起世俗智現在前時。餘文准前應知其相。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苦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苦智已滅不失。
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非苦法智已滅不失。苦智未滅設滅已失。設成就過去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前成就過去法智苦智說。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苦類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苦智耶。答如是。若成就過去法智者。必成就未來苦智故。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設成就未來苦智。彼過去法智耶。
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苦智耶。答若現在前。謂若不起餘智諸忍。非無心位此定現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而苦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
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苦智現在前時。餘文准前應知其相。如法智對後作小七。乃至滅智對道智。隨其所應作小七亦爾者。謂如法智對後類智等作小七。如是類智對後他心智等。乃至滅智對後道智應知亦爾。如小七大七亦爾者。謂如八智以前對後作小七。如是八智以前對後作大七應知亦爾。差別者。以二或多對一。或以一對二或多者。謂前小七中定以一對一。今大七中。或以二或多對一或以一對二或多。是謂小七大七差別。如過去為首有七。未來乃至過去未來現在為首亦各有七。如應當知者。謂如過去法智等為首問三世類智等。有小大七差別。如是未來法智等為首。問三世類智等乃至過去未來現在法智等為首。問三世類智等。亦各有小大七差別。皆如所應當知其相。此中一行歷六小七大七差別等義。如前結蘊廣說應知。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