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七
問何處有退。答欲界有退非餘界。人趣有退非餘趣。問欲界天中何故無退。答無退具故。問豈不彼天有五妙欲勝於人趣寧說為無。答諸契經中說五退具天中非有故說為無。復次六欲天中初入聖道得聖果者皆是利根諸利根者皆不退故。問鈍根人中入聖道已後生天上為有退不。答彼亦不退。所以者何。經生聖者決定不退。亦不轉根。亦不得生色無色界。聖道於彼相續中住既經多時極堅牢故。問三惡趣中何故不退。答彼無離染入聖道義。既無勝德。於何說退。問色無色界既有勝德何故無退。答彼無退具功德堅牢。是故不退問何等人可退。何等人不可退耶。
问何处有退?答:欲界有退,非其他界。人趣有退,非其他趣。问:欲界天中为何无退?答:因无退具。问:难道那些天有五妙欲,胜过人趣,怎能说无?答:所有契经中说五退具天中非有,故说为无。再者,六欲天中,初入圣道得圣果者都是利根,所有利根者都不退。问:钝根人中入圣道后,再生天上,是否有退?答:他们也不退还。所以者何?经生圣者决定不退,也不转根,也不得生色无色界。圣道在他们相续中住已多时,极为坚牢。问:三恶趣中为何不退?答:他们无离染入圣道义,既无胜德,于何说退?问:色无色界既有胜德,为何无退?答:他们无退具,功德坚牢,因此不退。问:什么样的人可以退?什么样的人不可以退呢?
答有人信他隨他意欲而入聖道。有人自信隨自意欲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不思量觀察得失而入聖道。有極思量觀察得失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人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皆不廣大。有人三力皆悉廣大。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信為先而入聖道。有慧為先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奢摩他為先而入聖道。有毘鉢舍那為先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行止行。有行觀行。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多愛樂希求於止。有多愛樂希求於觀。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止增上。有觀增上。
有人因信任他人而随他人意愿进入圣道,有人则因自信而随自己意愿进入圣道。前者可能退转,后者不会退转。还有,有人不深思熟虑、不观察得失就进入圣道,而有人则经过深思熟虑、仔细观察得失后进入圣道,前者可能退转,后者不会退转。另外,有人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都不广大,有人这三种力量都非常广大,前者可能退转,后者不会退转。还有人以信为先导进入圣道,有人以慧为先导进入圣道,前者可能退转,后者不会退转。再有,有人以奢摩他为先导进入圣道,有人以毘鉢舍那为先导进入圣道,前者可能退转,后者不会退转。还有,有人修行止行,有人修行观行,前者可能退转,后者不会退转。此外,有人对止有更多爱乐和希求,有人对观有更多爱乐和希求,前者可能退转,后者不会退转。最后,有人以止为增上,有人以观为增上。
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止熏心依觀得解脫。有觀熏心依止得解脫。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有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樂習定不樂多聞。有樂多聞不樂習定。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樂自利不樂利他。有樂利他不樂自利。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隨信行種性。有隨法行種性。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鈍根者。有利根者。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緣力入道。有因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外友力入道。有內友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初修行者可能会退步,而后来的修行者则不会退步。其次,有些人通过修习定力来净化心灵,依靠观照获得解脱;有些人则通过修习观照来净化心灵,依靠定力获得解脱。初修行者可能会退步,而后来的修行者则不会退步。再次,有些人得到了内心的静止,但未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观照;有些人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智慧观照,但未得到内心的静止。初修行者可能会退步,而后来的修行者则不会退步。此外,有些人喜欢修习禅定,但不喜欢广泛学习佛法;有些人喜欢广泛学习佛法,但不喜欢修习禅定。初修行者可能会退步,而后来的修行者则不会退步。还有,有些人喜欢追求自身的利益,不喜欢为他人谋福利;有些人喜欢为他人谋福利,不喜欢追求自身的利益。初修行者可能会退步,而后来的修行者则不会退步。再次,有些人属于依赖信仰修行的种性,有些人属于依法修行的种性。初修行者可能会退步,而后来的修行者则不会退步。还有,有些人是领悟性较低的修行者,有些人是领悟性较高的修行者。初修行者可能会退步,而后来的修行者则不会退步。再次,有些人依靠外在的助缘来修行入道,有些人依靠内在的助缘来修行入道。初修行者可能会退步,而后来的修行者则不会退步。
復次有從他聞法力入道。有內正思惟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無貪增上。有無癡增上。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契經中說。人有四法能多所作。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初二法增上者可退。後二法增上者不可退。復次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有作是說。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解脫。此二人可退。有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此人不可退。問諸已退者住經幾時。答住經少時。乃至未覺彼尋覺已速修勝進復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深生慚愧速即令斷。
另外,有些人通过听闻佛法的力量而入道,有些人则通过内在的正思惟而入道。前者可能会退转,而后者不会。再有,有些人因为无贪而提升,有些人因为无痴而提升,前者可能会退转,而后者不会。在契经中提到,人有四种方法能够成就许多事:一是亲近善知识,二是听闻正法,三是如理作意,四是依法修行。前两者如果过度依赖可能会退转,后两者如果过度依赖则不会退转。还有,有些人心中有善解脫的智慧却不擅长运用,有些人有智慧却心中不善解脫。前者可能会退转,而后者不会。也有人说,那些心中有善解脫的智慧却不擅长运用,以及有智慧却心中不善解脫的人,都可能退转。只有那些心中和智慧都达到善解脫的人,才不会退转。问:那些已经退转的人会持续多久?答:他们持续的时间很短,直到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迅速修行以求进步。另外,当他们的烦恼直接呈现并导致退转时,他们会深感慚愧,并迅速断除这些烦恼。
如明眼人晝日平地忽自顛蹶。速起四顧勿有他人見我者不。如是行者起煩惱時深生慚愧。勿有諸佛或佛弟子或餘善人知我者不。故速令斷還復本位。復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燒身心故速令還滅。如軟體者迸火觸身不能堪耐速即除滅。復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嫌臭穢故速便除斷。如樂淨人有少糞穢墮彼身上速即除洗。復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身心重故速便棄捨。如羸弱者忽得重擔力所不逮速即棄之。有作是說。退者不定。不自在故起諸煩惱或速能斷還復本位。或經久時方得本果。謂以欲界聞思慧力引起修慧聖道現前。轉信勝解成見至根。然後復趣阿羅漢果。故彼退已遲速不定。問若退不還阿羅漢果。已為復作彼不應作事耶。答不復能作。所以者何。退上果者所作事業與先未得上果聖人事業異故。
就像一个视力好的人白天在平地上突然跌倒,他迅速站起来四处张望,担心别人是否看到了他的窘态。同样,当修行者心中生起烦恼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羞愧,担心是否有佛陀、佛的弟子或其他善人知道他们的过失,因此迅速让烦恼断除,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再者,当烦恼出现时,它们会烧灼身心,所以修行者会迅速让它们消失。就像柔软的物体被火触碰后无法忍受,会立即将其移除。另外,当烦恼出现时,它们会让人感到厌恶和污秽,所以修行者会迅速将其断除,就像喜欢干净的人身上突然沾染了少量粪便,会立即清除洗净。再者,当烦恼出现时,它们会使身心变得沉重,所以修行者会迅速舍弃它们,就像体弱的人突然背负重担,力量不足以支撑,会立即放下。有些人说,退步是不确定的,因为不自在而产生各种烦恼,有时能迅速断除,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来的成果。例如,通过欲界的闻思慧力引发修慧和圣道,转变信仰和胜解,成就见至根,然后再次追求阿罗汉果。因此,退步后恢复的速度是不确定的。问:如果退步后不再追求阿罗汉果,是否还能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答:不能再做了。为什么呢?因为退步到上一个果位的人所做的事业与之前未得到上一个果位的圣人的事业是不同的。
阿羅漢有六種。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此中退法者謂彼應退思法者謂彼思已持刀自害。護法者謂彼殷重守護解脫。安住法者謂彼不退亦不昇進。堪達法者謂彼堪能達至不動。不動法者謂彼本得不動種性。或由練根而得不動。問退法阿羅漢必退耶。乃至堪達法阿羅漢必練根至不動耶。有作是說。阿羅漢中退法必退。思法必思持刀自害。護法必能守護解脫。安住法必能不退亦不昇進。堪達法必能練根至不動。以是事故。彼名退法。乃至名堪達法。若作是說。依六作用建立六種阿羅漢名。彼說欲界具有六種。色無色界唯有二種。
阿罗汉有六种不同的境界。第一种是退法,指的是那些可能会退失已得法喜和解脱状态的阿罗汉。第二种是思法,指的是那些在反思后选择持刀自害的阿罗汉。第三种是護法,指的是那些重视并守护解脱的阿罗汉。第四种是安住法,指的是那些既不会退失也不会进步的阿罗汉。第五种是堪達法,指的是那些有能力达到不动境界的阿罗汉。第六种是不動法,指的是那些天生具有不动种性或者通过修炼根性而达到不动的阿罗汉。有人提出问题:退法阿罗汉一定会退失吗?乃至堪達法阿罗汉一定要通过修炼根性达到不动吗?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阿罗汉中,退法阿罗汉一定会退失,思法阿罗汉一定会选择自害,護法阿罗汉一定能够守护解脱,安住法阿罗汉一定既不会退失也不会进步,堪達法阿罗汉一定能够通过修炼根性达到不动。因此,他们分别被称为退法、乃至堪達法。如果按照六种作用来建立六种阿罗汉的名称,那么欲界中存在六种阿罗汉,而色界和无色界中只有两种。
謂安住及不動法。如是說者。退法阿羅漢不必退。乃至堪達法阿羅漢不必練根至不動法。問若爾何故彼名退法。乃至彼名堪達法耶。答阿羅漢中退法者不必退若退從此種性非餘乃至堪達法者不必練根至不動法。若能練根至不動者。決定從此種性非餘。若作是說。依六種性建立六種阿羅漢名。此說三界皆具六種。六種種性遍三界故。問云何建立如是六種阿羅漢耶。答依根建立。問根有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云何依根建立六種不立九耶。有作是說。此六種中退法成就二品根。謂下下下中。思法成就一種根。謂下上。護法成就一種根。
指的是安住和不动法。这样说的人认为,退法阿罗汉不一定退失,甚至堪达法阿罗汉不需要练习根性直至不动法。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他们被称为退法,乃至被称为堪达法呢?回答是,在阿罗汉中,退法者不一定退失,如果退失,也是从这种性中退失,不是从其他性中退失。甚至堪达法者不需要练习根性直至不动法,如果能够练习根性直至不动法,那么决定是从这种性中,不是从其他性中。如果这样说,根据六种性建立六种阿罗汉的名称,这个说法认为三界都具备六种性,六种性遍及三界。问:如何根据这样的六种性建立六种阿罗汉呢?回答是,根据根性建立。问:根性有九品,即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为什么不根据根性建立九种,而是六种呢?有人这样说,在这六种中,退法成就两种根性,即下下和下中;思法成就一种根性,即下上;护法成就一种根性。
謂中下。安住法成就一種根。謂中中。堪達法成就一種根。謂中上。不動法阿羅漢成就一種根。謂上下。獨覺成就一種根。謂上中。佛成就一種根。謂上上。評曰。彼不應作是說。無一成就二品根故。利根尚無具二品根者。況鈍根者有具二品根。應作是說。阿羅漢中退法成就下下品根。思法成就下中品根。護法成就下上品根。安住法成就中下品根。堪達法成就中中品根。從時解脫練根至不動法。成就中上品根本種性。不動法成就上下品根。獨覺成就上中品根。如來成就上上品根。
所谓中等偏下,安住法成就一种根,即一種根。所谓中等,堪達法成就一种根,即一種根。所谓中等偏上,不动法阿羅漢成就一种根,即一種根。所谓上等偏下,獨覺成就一种根,即一種根。所谓中等偏上,佛成就一种根,即一種根。然而,这种分类并不恰当,因为没有人能同时成就两种不同品级的根。即使是利根之人,也不可能同时具备两种品级的根,更何况是鈍根之人。正确的分类应该是:阿羅漢中的退法成就下下品根,思法成就下中品根,護法成就下上品根,安住法成就中下品根,堪達法成就中中品根,从时解脱練根至不动法,成就中上品根,不动法成就上下品根,獨覺成就上中品根,如来成就上上品根。
有說。六種阿羅漢中。退法作一事。謂退。思法作二事。謂退及思。護法作三事。謂退思護。安住法作四事。謂退思護及安住。堪達法作五事。謂退思護安住及練根至不動。如是說者。退法作三事。一退住學根。二練根至思。三即住彼般涅槃。思法作四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練根至護。四即住彼般涅槃。護法作五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練根至安住。五即住彼般涅槃。安住法作六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護法根。五練根至堪達。六即住彼般涅槃。堪達法作七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
有观点认为,在六种阿羅漢中,退法阿羅漢只做一件事,即退。思法阿羅漢做两件事,即退和思。護法阿羅漢做三件事,即退、思和護。安住法阿羅漢做四件事,即退、思、護和安住。堪達法阿羅漢做五件事,即退、思、護、安住和練根至不动。然而,这种观点可以进一步细化:退法阿羅漢做三件事,一是退住学根,二是練根至思,三是即住于般涅槃。思法阿羅漢做四件事,一是退住学根,二是退住退法根,三是練根至護,四是即住于般涅槃。護法阿羅漢做五件事,一是退住学根,二是退住退法根,三是退住思法根,四是練根至安住,五是即住于般涅槃。安住法阿羅漢做六件事,一是退住学根,二是退住退法根,三是退住思法根,四是退住護法根,五是練根至堪達,六是即住于般涅槃。堪達法阿羅漢做七件事,一是退住学根,二是退住退法根。
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護法根。五退住安住法根。六練根至不動法。七即住彼般涅槃。問思法阿羅漢退住學根時得何學根。為得退法種性學根。為得思法種性學根。答彼得退法種性學根。非思法種性學根。所以者何。彼先於學位未得思法學根故。今若退得思法學根。是進非退不應正理。契經中說。有阿羅漢名喬底迦。是時愛心解脫彼六反退失阿羅漢果已。第七反還得阿羅漢果時。恐復退失以刀自害。問彼為是退法為是思法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是退法何緣自害。若是思法何故退耶。答應作是說。彼是退法。問若爾何故以刀自害。答彼厭退故以刀自害。若先不退而自害者乃是思法。有作是說。彼從退法練根至思。仍恐退故以刀自害。故不違理。若本性思至無學位決定無有退住學義。
三退位时,他们安住在思法的根基上。四退位时,他们安住在護法的根基上。五退位时,他们安住在安住法的根基上。六退位时,他们通过修炼根基达到不动法。七退位时,他们即安住在涅槃状态。问:思法阿羅漢在退位时,他们得到什么样的根基?是得到退法的根基还是思法的根基?答案是他们得到退法的根基,而不是思法的根基。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在学位时还未得到思法的根基。如果现在退位时得到思法的根基,那应该是进步而非退步,这不符合正理。佛经中提到,有一位阿羅漢名叫喬底迦,他六次退失阿羅漢果,第七次重新得到阿羅漢果时,因为害怕再次退失,用刀自尽。问:他是属于退法还是思法?如果两者都不是,都有过失。原因是什么?如果是退法,为何要自尽?如果是思法,为何会退步?答案是:他属于退法。问:如果是退法,为何要自尽?答案是:他厌倦了退步,所以选择自尽。如果之前没有退步就自尽,那才是思法。也有人说,他从退法修炼到思法,仍然担心退步,所以选择自尽,这并不违反正理。如果本性属于思法,达到无学位时,决定不会有退步的情况发生。
諸用此道斷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答還得彼結繫。諸用此道斷色無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答還得彼結繫。此中有說。結用名繫。謂先離染時斷諸結繫用。退時還得彼結繫用。有作是說。結得名繫。謂離染時斷諸結得。今退道時還得結得。結用結得互相資助。但有一時。必有第二。為縛不捨名為結用不必現在。得結屬已是結得用。此唯現在過去未來無得用故。問若道能斷結住此道不退。若住此道退此道不斷結。謂無間道能斷諸結。無住此道而有退者。住解脫道容有退者。無用此道斷諸結義。今何故說諸用此道斷三界諸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
那些通过这条道路来断除欲界烦恼的人,当他们放弃这条道路时,是否还会被那些烦恼所束缚?答案是,他们还会被那些烦恼所束缚。那些通过这条道路来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烦恼的人,当他们放弃这条道路时,是否还会被那些烦恼所束缚?答案是,他们还会被那些烦恼所束缚。这里有一种说法,烦恼被称为束缚,意味着在最初远离贪欲时,断除了所有烦恼的束缚。当退步时,他们还会得到那些烦恼的束缚。另有一种说法,烦恼的得到被称为束缚,意味着在远离贪欲时,断除了所有烦恼的得到。现在退步时,还会得到烦恼的得到。烦恼和烦恼的得到互相帮助,但只在一个时刻存在,必定有第二个。束缚不放弃被称为烦恼的作用,不一定在现在。得到烦恼属于自己,是烦恼的得到的作用。这只存在于现在,过去和未来没有得到的作用。问:如果道路能断除烦恼并且停留在这条道路上不后退,如果停留在这条道路上后退,这条道路不会断除烦恼。也就是说,无间道能断除所有烦恼,没有人停留在这条道路上而有后退的。停留在解脱道上可能有后退的,没有使用这条道路来断除所有烦恼的意义。为什么现在却说,所有通过这条道路来断除三界所有烦恼的人,当他们放弃这条道路时,还会被那些烦恼所束缚?
答此不違理。所以者何。無間道是解脫道因。解脫道是無間道果。退此果時亦說因退。復次諸無間道是煩惱得對治。退起煩惱得時亦說退彼。復次為斷煩惱故立無間道。退起煩惱時亦說退彼。復次斷名有二。一通二別。別唯無間道。通通解脫道。今依通義故不相違。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住無間道及解脫道俱有退義。如預流者已斷前五品煩惱起上上品纏。退時名退前五品無間解脫道。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必無有住無間道退。亦無退已住無間道。是故前說於理為善。謂退果時名退。因等。
有九遍知。謂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第一遍知。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第二遍知。欲界見滅所斷結盡第三遍知。色無色界見滅所斷結盡第四遍知。欲界見道所斷結盡第五遍知。色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第六遍知。五順下分結盡第七遍知。色愛結盡第八遍知。一切結盡第九遍知。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無斷遍知諸無為法無自性故。為止彼宗顯無為法實有自性故。斷遍知決定實有。或復有說。此斷遍知非唯有九。一切擇滅皆得名為斷遍知故。為遮彼說顯斷遍知唯有九種。後當顯說立九因緣。有說。斷遍知唯有一種。以一切擇滅體唯一故。為遮彼意顯斷遍知體非唯一故作斯論。
問斷是無為不能緣慮。無決了用。何名遍知。答此雖不能緣慮決了。而是智果故名遍知。如阿羅漢是解果故亦名為解。如六觸處是業果故亦名舊業。如天眼耳是通果故亦名為通。此斷亦爾。是智果故亦名遍知問修所斷斷是智果故可名遍知。見所斷斷乃是忍果何名遍知。答彼斷亦是世俗智果。謂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彼八地中見所斷斷是世俗智果故亦名遍知。問若世俗道有作用處。見所斷斷是智果故可名遍知。此於非想非非想處無斷作用。彼見所斷斷云何名遍知。尊者僧伽筏蘇說曰。彼是慧果故名遍知。斷有二種。一是智果。二是慧果。此中慧果說名遍知。
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契經但說有二遍知。一智遍知。二斷遍知。佛曾不說有慧遍知。又慧非智應名遍慧。何名遍知知。是智故應作是說。忍所得斷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復能證故亦名智果。謂金剛喻定是勝義。沙門彼所證滅名沙門果。由此定證得阿羅漢果時總證得三界見修所斷斷。是故此斷亦名遍知。復次忍是智眷屬故亦名智。此忍所得滅亦名遍知。復次此斷既由智種族得故名遍知。如瞿答摩種族所出名喬答摩。復次此斷既有遍知相故亦名遍知。由此亦為智所證故。如過去未來眼雖不見色而不捨眼相故亦名為眼。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此斷應立理遍知名。謂遍了知勝義諦理究竟諦理而證得故。脇尊者言。此斷應立捨遍知名。謂遍了知生死過失。永捨生死而證得故。如是二說雖不違理而經但說斷遍知名。故三說中初說為善。
然斷自性亦名為斷。亦名為離。亦名為滅。亦名為諦。亦名遍知。亦名沙門果。亦名有餘依涅槃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如是八種於諸位中有具不具。謂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集法智忍滅集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
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見苦集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滅法智忍滅滅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欲界見滅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滅類智忍滅滅類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界見滅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道法智忍滅道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欲界見道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預流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爾時此斷及三界見苦集滅所斷結斷。并欲界見道所斷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即前所得名沙門果。謂預流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預流求證一來果。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斷第六品結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
名沙門果。謂一來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爾時此斷及三界見所斷結斷。并欲界修所斷前五品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即前所得名沙門果。謂一來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一來求證不還果。斷第七第八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斷第九品結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不還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爾時此斷及三界見所斷結斷。并欲界修所斷前八品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不還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離初靜慮乃至第三靜慮各九品結。及離第四靜慮前八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離第四靜慮第九品結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彼所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愛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問此色愛盡遍知云何建立。為色界一切修所斷結盡。為第四靜慮一切修所斷結盡。為第四靜慮修所斷下下品結盡耶。有作是說。唯第四靜慮修所斷下下品結盡。有餘師說。唯第四靜慮一切修所斷結盡。評曰。應作是說。色界一切修所斷結盡。皆是色愛盡遍知。然斷下下品結時得遍知名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各九品結。及離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離彼第九品結金剛喻定滅。初盡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一切結盡遍知名沙門果。
謂阿羅漢果。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爾時此斷及三界見所斷結斷。及下八地修所斷結斷。并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一切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若阿羅漢蘊界處滅。後更不續。入無餘依涅槃界已。爾時彼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即前所得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不名有餘依涅槃界。而名無餘依涅槃界。問一切擇滅皆名為斷。斷是智果故皆應名遍知。何故此名唯在九位。餘位不得遍知名耶。答唯九位中。或四緣具或五緣具得遍知名。
餘位不然故唯立九。謂前六位唯見道果。具四緣故得遍知名。一滅雙因。二離俱繫。三得無漏離繫得。四缺有頂諸遍行。後之三位是修道果。具五緣故得遍知名。即前四緣及永度界。謂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未滅雙因。雖滅見苦所斷因。未滅見集所斷因故。未離俱繫。雖離見苦所斷繫。未離見集所斷繫故。唯得無漏離繫得未缺有頂諸遍行。雖有一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時。未滅雙因。雖滅見苦所斷因。未滅見集所斷因故。未離俱繫。雖離見苦所斷繫。未離見集所斷繫故。然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雖有二緣闕二緣故。
彼所得斷未名遍知。集法智忍滅集法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所斷因。今滅見集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所斷繫。今離見集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一遍知。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所斷因。今滅見集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所斷繫。今離見集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二遍知。滅法智忍滅滅法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滅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今離見滅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
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第三遍知。滅類智忍滅滅類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滅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今離見滅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第四遍知。道法智忍滅道法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道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今離見道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第五遍知。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道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
今離見道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第六遍知。如是六種唯見道果。具四緣立離欲界修所斷一品乃至八品染時未滅雙因。雖滅一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品乃至一品因故。亦未離俱繫。雖離一品乃至八品繫。未離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二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離彼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并永度欲界具五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七遍知。
謂五順下分結為盡遍知。離四靜慮修所斷各一品乃至八品染時未滅雙因雖滅一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品乃至一品因故。未離俱繫。雖離一品乃至八品繫未離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二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離前三靜慮修所斷各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四緣闕一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離第四靜慮修所斷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
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并永度色界。具五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八遍知。謂色愛盡遍知。離四無色修所斷各一品乃至八品染時未滅雙因。雖滅一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品乃至一品因故。亦未離俱繫。雖離一品乃至八品繫。未離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二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離前三無色修所斷各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
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四緣闕一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離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第九品染。金剛喻定滅初盡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并永度無色界。具五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九遍知。謂一切結盡遍知。此後三種是修道果具五緣立。問四沙門果是穌息處。於諸斷皆證一味離繫得。何故不還阿羅漢果總集諸斷立一遍知。預流一來不說總集諸斷立一遍知。答雖得四果位皆總集斷。而後二果時具二義故。總集諸斷立一遍知。二義者何。一者得果二者越界。
得預流果一來果時雖是得果而非越界。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是越界而非得果。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者得果。謂得不還果。二者越界。謂越欲界。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者得果。謂得阿羅漢果。二者越界。謂越無色界。言總集者是合一義。於無色界分離染故得預流果。全離染故得阿羅漢果。於欲界分離染故得一來果。全離染故得不還果。於色界分離全離染俱不得果。唯於二處二義無闕。謂得果時亦即越界故。阿羅漢及不還果總集諸斷立一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順下順上分結中隨盡一種。
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順下分結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順上分結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不善無記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不善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無記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
二者於有異熟無異熟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有異熟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無異熟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感二果一果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感等流異熟二果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唯感等流一果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無慚無愧相應不相應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無慚無愧相應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無慚無愧不相應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五趣四生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盡人趣胎生。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盡天趣化生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