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之四
已說成立風水金輪諸海山洲地居器已。次辨成立空居諸天大梵天等所居宮地。然彼宮殿。有說。依空。有說。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為彼宮殿所依。外器世間。至色究竟。上無色故不可施設。問從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依雲地其量如何。有說。從夜摩至他化自在雲地。皆等妙高頂量色界雲地下狹上廣。謂初二三四靜慮地。如次等彼四洲。小千中千大千。諸世界量。有餘師說。夜摩天宮雲地倍於妙高山頂。乃至他化自在天宮雲地。望前展轉相倍。初二三定如次。等於小千中千大千界量。第四靜慮其量無邊。由此若依第四靜慮。起有身見極難除斷。以執無邊地為我故。
已经讨论了风、水、金轮、诸海、山、洲、地居器等的成立。接下来讨论空居诸天,如大梵天等所居住的宫殿。关于这些宫殿,有的说它们依空而立,有的说空中密布的云层如同地面,成为宫殿的依托。外器世界,直到色界的极致,上面没有无色界,因此无法设立。问从夜摩天到色界的极致,所依托的云地的量度如何。有的说,从夜摩天到他化自在天的云地,都与妙高山的顶量相等,色界的云地从下到上逐渐宽广。也就是说,初二三四静虑地,依次等于四洲、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的量度。另有师说,夜摩天宫的云地是妙高山顶部的两倍,直到他化自在天宫的云地,与前一个相比依次倍增。初二三静虑依次等于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量度。第四静虑的量度无边无际。因此,如果依托第四静虑,产生有身见是非常难以断除的,因为执着于无边的地为我所有。
問第四靜慮地。若無邊災所不及寧非常住。答剎那無常故無此失。有說。第四靜慮地中。宮殿所依俱無常定。謂彼宮池隨彼諸天生時死時俱起沒故。此說非理。所以者何。應無有情共器業故。由此如前所說者好。諸器世間既成立已。最初有一極光淨天。由壽業福隨一盡故。從彼歿已生大梵宮。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北洲為始。次瞿陀尼。次毘提訶。後生贍部。次生鬼趣。次生傍生。後生地獄。由法爾力。若處後空彼必先住。若處先空彼必後住。若大地獄一有情生。爾時已度二十成劫。二十住劫此為最初。問幾劫器世間成。幾劫有情漸住。有說。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漸住。有說。五劫器世間成。十五劫有情漸住。如是說者。一劫器世間成。十九劫有情漸住。
问到第四静虑地,如果无边的灾难触及不到它,难道它不是永恒不变的吗?回答说,因为存在刹那无常,所以没有这样的过失。有人说,在第四静虑地中,宫殿和所依都是无常的。也就是说,那里的宫殿和水池会随着那些天神的生和死同时出现和消失。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不应该有众生共同承担器物的业力。因此,像之前所说的一样,当所有的器世界已经形成后,最初有一个极光净天。由于寿命、业力和福报的耗尽,从那里消逝后会转生到大梵宫。之后,众生也从那里消逝,有的转生到梵辅天,有的转生到梵众天,有的转生到他化自在天宫,逐渐下生,直到人趣北洲为起点。接着是瞿陀尼,然后是毘提訶,后来生在贍部洲。接着生在鬼趣,然后是傍生,最后生在地狱。由于法尔力的作用,如果一个地方后来才空,那么它必定先有人居住;如果一个地方先空,那么它必定后有人居住。如果地狱中有一个有情众生出生,那时已经过去了二十个成劫和二十个住劫,这是最初的劫数。问:器世界形成需要多少劫?有情众生逐渐居住又需要多少劫?有人说,器世界形成需要十劫,有情众生逐渐居住也需要十劫。有人说,器世界形成需要五劫,有情众生逐渐居住需要十五劫。还有这样说的,器世界形成需要一劫,有情众生逐渐居住需要十九劫。
問齊幾世界俱壞俱成。有說。齊百俱胝四大洲界。有說。無數世界俱壞俱成。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眼清淨過於人眼。見東方等無數世界。或有正壞。或壞已空。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天大雨。滴如車軸。無間無缺此亦如是。問何故一切世界不俱壞俱成。答以諸有情業不等故。謂有情類。於此處所共業增長世界便成。共業若盡世界便壞。又有情類。於彼處所淨業若增此界便壞淨業若減此界便成。問若諸有情。於劫將壞餘半劫。在破和合僧。墮無間獄有中夭不。若有中夭。彼業云何感一劫壽。若不中夭。彼於劫壞寧不稽留。如契經言。
问有多少世界会同时毁灭和形成。有人说,只有一百个俱胝四大洲界会同时毁灭和形成。有人说,有无数的世界会同时毁灭和形成。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以经文为依据。如契经所说,佛告诉比丘,我的眼清净超过人眼,能看见东方等无数世界,有的正在毁灭,有的毁灭后成空,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形成后稳定存在。就像天降大雨,雨滴大如车轴,连绵不断,没有间断,这情况也是如此。问为何不是所有世界同时毁灭和形成?回答是因为所有有情众生的业力不平等。也就是说,有情众生在某些地方共同的业力增长,世界便形成;共同的业力若耗尽,世界便毁灭。另外,有情众生在某些地方如果清净的业力增长,那个世界就会毁灭;如果清净的业力减少,那个世界就会形成。问如果所有有情众生在劫难即将毁灭的剩余半劫中,破坏和合僧团,堕入无间地狱,是否有中途夭折的?如果有中途夭折的,那他们的业力如何能感应一劫的寿命?如果没有中途夭折的,他们在劫难毁灭时,难道不会滞留吗?如契经所说。
若處乃至一蟻卵在災便不壞。況彼在耶。有作是說。彼無中夭。若爾。彼於劫壞寧不稽留。劫欲壞時業增上力。飄置餘界大地獄中。譬如王都有嘉喜事。先移極罪置邊獄中。後於王都方降恩赦。有餘師說。劫欲壞時法爾有情其心調善。於餘重罪尚能不為。況有破壞和合僧者。復有說者劫欲壞時。若造破僧無間業者。命終便墮他界獄中。法爾不生將壞處故。如說。火劫世間壞時有情上生。災起時分水劫風劫廣說亦然。但水風災壞相有異。謂水能浸爛。風能飄擊。所壞勢力遠近不同。復如火劫。世間成時先後時分水風亦爾。
如果某个地方连一个蚂蚁卵在灾难中都不会损坏,更何况是其他事物。有观点认为,那里没有中途夭折的情况。如果这样,那么在劫难结束时,他们难道不会滞留吗?当劫难即将结束时,由于业力的强大作用,他们会被飘移到其他世界的地狱中。比如,当王城有喜庆之事时,会先将重罪犯转移到边远的监狱,然后才在王城宣布大赦。还有的论师说,当劫难即将结束时,有情众生的心自然会变得善良,他们甚至不会犯下其他重罪,更不用说破坏和合僧团了。还有观点认为,当劫难即将结束时,如果有人犯下破坏僧团和无间罪,他们命终后就会直接堕入他界的地狱中,因为法尔不会在即将毁灭的地方重生。正如所说,火劫时世间毁灭,有情众生向上生,灾难发生时,水劫和风劫也详细说明了同样的情况。只是水和风的破坏方式有所不同,水能淹没,风能吹散,它们破坏的力量和范围也不同。又如火劫时,世间形成时的先后顺序,水劫和风劫也是如此。
如彼大劫有大三災。如是中劫小三災現。一刀兵。二疾疫。三飢饉。初刀兵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瞋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刀杖。各逞凶狂互相殘害。七日七夜死亡略盡。贍部洲內纔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刀兵劫次疾疫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疾疫流行死亡略盡。贍部洲內纔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疾疫劫。
就像大劫中会发生大三灾一样,中劫中则会出现小三灾:一是刀兵劫,二是疾疫劫,三是饥馑劫。当刀兵劫即将发生时,贍部洲人的寿命极短,只有十岁。他们被非法贪欲、染污和相续的烦恼所困扰,心中充满了不平等的爱和邪法,瞋毒增长,相见时便生起强烈的害心。就像猎人见到野兽随手拿起的东西都变成刀杖,他们互相残杀,七日七夜后几乎全部死亡,贍部洲内只剩下一万人。他们生起慈心,寿命逐渐增长。这时被称为度过了刀兵劫。接下来,当疾疫劫即将发生时,贍部洲人的寿命同样只有十岁。由于具备了前面所说的各种过失,非人吐出毒气,疾病流行,一旦感染就命在旦夕,难以救治。那时连医药的名字都听不到。经过七月七日七夜,疾病流行导致几乎全部死亡,贍部洲内只剩下一万人。他们生起慈心,寿命逐渐增长。这时被称为度过了疾疫劫。
後飢饉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久遭飢饉。由飢饉故便有聚集。白骨運籌三種言異。由二因故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謂彼時人。由極飢羸聚集而死。二種聚集。謂彼時人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於小篋。擬為種子故飢饉時名有聚集言。有白骨亦由二因。一彼時人身形枯燥。命終未久白骨便現。二彼時人飢饉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有運籌言。亦二因故。一由糧少傳籌食之。謂一家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日得少麁食。二謂以籌挑故場蘊得少穀粒多用水煎。分共飲之以濟餘命。如是飢饉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
在饥荒即将到来之时,贍部洲人的寿命极短,只有十岁,并且像之前一样,充满了各种过失。因此,天龙愤怒地责备他们,不降下甘霖。由此,世间长时间遭受饥荒。由于饥荒,便出现了聚集。白骨、運籌三种说法有所不同,但都是因为两个原因而被称为有聚集。第一种聚集是指那时的人们因极度饥饿而聚集死亡。第二种聚集是指那时的人们为了后代的利益,节省自己的食物,将其存放在小篋中,作为种子,因此在饥荒时期被称为有聚集。白骨的出现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那时人们的身形干枯,死后不久白骨便显现;二是那时的人们被饥荒逼迫,聚集白骨煎汁饮用。運籌的说法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粮食稀少,通过传递籌来分配食物,即一家之中从长到幼,根据籌的顺序,每天只能得到少量粗糙的食物;二是因为用籌挑起故场的谷物,得到少量谷粒,用大量的水煎煮,共同饮用以延续生命。这样的饥荒持续了七年七月七日七夜。
飢饉所逼死亡略盡。贍部洲內纔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飢饉劫。此三災橫雖復難除。然有聖言說彼對治。謂若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起。若能以一訶梨怛鷄。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若有能以一摶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飢饉災起。問如是三災餘洲有不。答無根本災。而有相似。謂瞋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此說二洲。北拘盧洲亦無相似。以無罪業而生彼故。又彼無有瞋增盛故。
饥荒迫使人们死亡,几乎灭绝。贍部洲内只剩下一万人。他们各自生起慈心,寿命逐渐增长。那时被称为度过饥荒劫。这三种灾难虽然难以消除,但有圣言说可以对治。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能持守一日一夜不杀生的戒律,在来生中决定不会遇到战争灾难。如果有人能以一颗诃梨怛鸡,以清净心供养僧众,在来世中决定不会遇到瘟疫灾难。如果有人能以一抟食物,以清净心供养僧众,在来世中决定不会遇到饥荒灾难。问:这三种灾难在其他洲有没有?答:没有根本的灾难,但有相似的情况。比如瞋恚增长、身体羸弱、经常饥渴。这是指其他两个洲。北拘盧洲也没有相似的灾难,因为那里的众生没有罪业,所以不会生起瞋恚。
大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之一
已具見諦。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所成就。色界繫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契經說。佛告苾芻。若此身中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於此身中無有少分。離生喜樂而不遍滿。此契經中說根本地。勿謂唯此根本地中有能離法非近分地。斷此疑故。顯近分中亦有相似能離善法。有餘師說。欲止分別論者。說預流一來亦得根本靜慮。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如說。慧闕無靜慮。靜慮闕無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遠。預流一來。無不有慧故。彼亦有根本靜慮。
已经彻底理解并实践佛法中的四諦的世尊弟子,虽然还未断除欲界的修惑,但他们所成就的色界繫身語業色,是由哪些大種所造的呢?对于这类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理解,应当进行广泛而详尽的阐述。有人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讨论?答案是为了让那些心中犹豫不决的人得到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契经中,佛告诉比丘们,如果身体中存在超越生死轮回的喜悦和润泽,这种喜悦和润泽会遍及全身,使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在身体中,没有一点超越生死轮回的喜悦是不遍满的。这段契经讲述的是根本地,不要认为只有根本地中才有能超越世俗法则的善法,而近分地中没有。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我们展示近分地中也有类似的能超越世俗法则的善法。有些非主流的论师说,预流和一来也能获得根本的禅定。他们为何这样说?是基于契经的依据。正如契经所说,缺少智慧的人不会有禅定,缺少禅定的人不会有智慧,两者都具备的人离涅槃不远。预流和一来的人无不具有智慧,因此他们也拥有根本的禅定。
為遮彼執顯初二果未得靜慮。問若爾彼所引頌當云何通。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說正思擇名靜慮。若不爾者外道亦得根本靜慮。豈便許彼亦有慧耶。分別論者作是說言。許彼有慧復有何過。彼說不然。所以者何。具是二者便於涅槃已為不遠。非諸外道去涅槃近。以彼無有解脫法故。有說。為止譬喻者意。彼說諸近分地唯有善法。今明近分具有三種。謂善染無記。若近分地唯有善者。世尊弟子未離欲貪。依未至定起世俗道。彼隨轉律儀何地大種造。譬喻尊者作如是言。是初靜慮大種所造。豈不汝等說。預流一來未得靜慮。彼作是說。我遮善靜慮非染無記。彼說非理。未離欲貪。尚不能起初善靜慮。況能起彼無覆無記。是故為止他宗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为了反驳那些坚持认为初果和二果未获得禅定的观点,有人提出疑问:如果这样,他们所引用的颂该如何解释?尊者世友这样回答:他们说正确的思考就是禅定。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外道也能得到根本禅定,难道我们也承认他们有智慧吗?分别论者说:承认他们有智慧又有什么过错?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如果两者都具备,那么他们离涅槃就不远了。但所有外道离涅槃还很远,因为他们没有解脱之法。有人说,这是为了阻止譬喻者的意思,他们说近分地只有善法。现在明确近分地包含三种:善、染、无记。如果近分地只有善法,那么世尊的弟子们未离欲贪,依靠未至定发起世俗道,他们随之转的律仪是由何地大种所造?譬喻尊者这样说:这是由初禅大种所造。难道你们不是说预流和一来未得禅定吗?他们这样回答:我反驳的是善禅定,而不是染和无记。他们说的不合理。未离欲贪的人还不能发起善禅定,更何况能发起无覆无记的禅定。因此,为了阻止其他宗派的观点并显示正确的理论,所以作了这样的论述。
問已說已具見諦。何故復言世尊弟子。答已具見諦者。欲差別隨信隨法行故。世尊弟子者。欲差別諸異生故。此是誰耶。答此是預流。及一來果非餘。以說未離欲染故。問隨信法行何故不名已具見諦。有作是說。已見四諦及已害邪見者。名已具見諦。隨信隨法行。非已見四諦。今正見故。非已害邪見。今正害故。由此不名已具見諦。有餘師說。若相續中。已除一切見倒惡行惡趣煩惱。方得名為已具見諦。隨信隨法行。今正能除不名已除猶成就故。由此不名已具見諦。如良田中無有一切塵雹災橫。名具足田致諸稼穡。復有說者。若相續中已除四疑生四決定。
问已经提到了已具见諦的人,为何还要说世尊的弟子?回答说,已具见諦的人,是为了区别那些随信随法行的人。而世尊的弟子,是为了区别那些凡夫。这指的是谁呢?回答说,这指的是已经达到预流果和一来果的人,而不是其他人,因为提到了他们还未完全断除欲界的染污。问为什么随信随法行的人不被称为已具见諦?有的论师说,已经见到四諦并已经消除邪见的人,才被称为已具见諦。而随信随法行的人,还没有真正见到四諦,现在正在正确地见;还没有消除邪见,现在正在正确地消除。因此他们不被称为已具见諦。还有的论师说,如果一个人在相续中已经消除了所有见倒、恶行、恶趣和煩惱,才能被称为已具见諦。而随信随法行的人,现在正在消除,不被称为已经消除,因为他们还保有这些,所以不被称为已具见諦。就像在肥沃的田地里没有一切尘雹灾害,才被称为具足田地,能够带来丰富的庄稼。还有的论师说,如果一个人在相续中已经消除了四种疑惑,并产生了四种决定的信念。
爾時名已具見。隨信隨法行。今除四疑。生四決定。不名已具。有說。若身中已除四闇。已起四明。已除四無智。已起四智。名已具見。隨信隨法行則不如是。不名已具。有說。已伏四諦洲渚。已除其中煩惱怨敵。乃名已具。隨信隨法行。今伏今除不名已具。問何故異生不名世尊弟子。答若唯順佛語不受餘教。名世尊弟子。異生或順佛語。或順邪言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諸有正聞非邪聞所伏。乃名世尊弟子。異生不爾。有說若成就四種證淨。名世尊弟子。異生無四證淨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唯稱佛以為大師。名世尊弟子。異生或稱外道邪魔以為師故。
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唯歸敬三寶以為福田。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或以邪神諸外道等以為福田。不名世尊弟子。有說。若信唯佛是一切智。唯佛所說法能渡生死。唯苾芻僧是梵行者。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與此相違。是故不名世尊弟子。有說。於佛聖教其心堅牢。如天帝幢。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於佛教中心不堅牢。猶如疊絮隨風上下轉動無恒。故不名為世尊弟子。
已具見諦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所成就。色界繫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繫。此依種類總相而說。若別說者。應言未至地大種所造。此則遮說預流一來亦得靜慮者。意說。未離欲染故。無有未離欲染而能得靜慮者。又亦遮說未至地中無無記者。意說。色界大種造故。無有未得靜慮地而能起彼大種者。問何故此中但問隨世俗道身語業非無漏耶。答彼造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斯論。但令不違法相不應責其所以。有說。應具足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無漏身語業決定不離。隨世俗道身語業。若問世俗。當知已問無漏。有說。無漏律儀以世俗戒為加行。
為門。為依。為安足處。若問彼加行則已問彼。有說。無漏戒依世俗戒得故。問世俗則問無漏。有說。隨世俗道身語律儀。必與能造同其種類。今但問同類隨地差別。無漏異類是以不問。有說。此隨世俗道色有異諍論。謂有說。是未至地大種所造。有說。是初靜慮大種所造。是以問之。無漏定是欲界大種所造。是以不問。由此等緣。唯問世俗身語業。不問無漏。生欲界入有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繫。此依種類總相而說。若別說者。隨初靜慮世俗道色。即初靜慮繫大種所造。乃至隨第四靜慮世俗道色。即第四靜慮繫大種所造。
生欲界入無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欲界繫。依欲界身現在前故。問何故有漏所依大種。必與所造同一地繫。無漏所依隨何身起。即彼繫耶。答有漏律儀有縛有繫故。為同地大種所造。無漏律儀離縛離繫。然依身起故。隨何地身中現前。即彼大種所造。有說。有漏律儀墮界墮地故。自界地大種所造。無漏律儀雖墮於地而不墮界。然依身起故。隨所依大種所造有說。有漏律儀為同類大種所造故地必同無漏律儀為異類大種所造故。隨身別。以必依身現在前故。
生色界入有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繫。此依種類總相而說。若別說者。隨初靜慮世俗道色。即初靜慮繫大種所造。乃至隨第四靜慮世俗道色。即第四靜慮繫大種所造。
生色界入無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繫此亦依總相說。若別說者。若生初靜慮入無漏四靜慮。彼身語業皆初靜慮大種所造。若生第二靜慮。入無漏三靜慮。彼身語業皆第二靜慮大種所造。若生第三靜慮。入無漏二靜慮。彼身語業皆第三靜慮大種所造。若生第四靜慮。入無漏第四靜慮。彼身語業第四靜慮大種所造。此中應知生下地上地定現前。生上地下地定不現前。問何故爾耶。答下地定劣。上地定勝。於勝生欣尚故起。於劣生厭背故不起。有說。下趣於上。上不趣下。如臣朝王。王不朝臣。有說。生下地者於上地法。更有所作故起現前。生上地者。於下地法更無所作。是故不起。如阿羅漢不起三界斷對治道。以無用故。有說。加行善法由功用起。生上地者下地法無用。非於無用法更起功力令現在前。非如無記。
問大種隨地有五類別幾無間滅幾無間現前。答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謂欲界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若有漏初靜慮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若有漏初靜慮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謂欲界初靜慮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若無漏初靜慮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若無漏初靜慮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謂欲界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若有漏初靜慮無間。欲界心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謂欲界初靜慮。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若欲界善心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若無漏初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俱一類大種滅。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如入出初靜慮。乃至入出第四靜慮。隨其所應皆應廣說。如生欲界乃至生第四靜慮。隨其所應亦應廣說。
問若生欲界。色界大種現在前時。何處現前。有說。眉間。有說。鼻端。有說。心邊。有說。臍邊。有說。足指。有作是說。隨先加行安心處所是處現前。有餘師說。欲界大種麁。色界大種細。細入麁隙。如油入沙。然根本靜慮現在前時。色界大種遍身內起。若近分定現在前時。色界大種唯心邊起。有說。近分定現在前時。色界大種亦遍身起。然長養身不如根本。如有二人俱詣池浴。一在池側掬水浴身。一入池中沒身而洗。二人用水雖俱遍身。然長養身入池者勝。問欲界身中先有間隙。色界大種來入中耶。答不爾。未來欲界身自有二種。一唯欲界大種。二色界大種雜。若時遇入色界定緣彼唯欲界者便滅。色界雜者便生。故不可言先有間隙後來住中。
世尊弟子。生無色界所成就無漏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答或欲界繫。或色界繫。問此中何故復作斯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無色界無有諸色。或有生疑。世尊弟子生無色界。所成就無漏色非大種所造。為除此疑故說。或欲界繫。或色界繫大種所造。問彼所成就色。定欲色界大種所造。何故言或。答應決定說。而言或者。欲顯界無雜亂。無漏對治有雜亂。由界無雜亂故。欲界大種所造異。色界大種所造異。無有一色二界大種所造。是故說或。此即總說。然無漏色隨起依地。能造大種有五類別。謂欲界四靜慮繫大種所造。世尊弟子生無色界。
若阿羅漢唯成就未來五地大種。所造無漏色。非現在不起故。非過去已捨故。若不還者亦成就未來五地大種。所造無漏色非現在不起故。過去不定。依五地身起有多少。或全無故。由此應說。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地依戒。過去全無。謂先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及第四向。諸無漏道未起未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一。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一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二。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二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
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三。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三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四。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四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五。謂具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有作是說。無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色。以彼先在欲色界時。於第三果或第四向。必已起滅方命終故。是故本論說言。若諸學者。
生無色界成就過去未來所造色。若於彼得阿羅漢果成就未來所造色。非過去所造色。若謂不爾本論應說。學者生無色界。有不成就過去所造色。尊者僧伽伐蘇說曰。或有學者生無色界。都不成就過去未來五地身中無漏業色。謂先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及第四向。諸無漏道未起未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過去未來各一。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一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如是成二成三成四成五。准前廣說如理應思。若生彼界得阿羅漢果別得未來五地依戒。此說非理。無得果時唯得無為非有為故。又與本論所說相違。如說。聖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所造色。非過去大種。若如彼意本論應說。聖者生無色界有不成就未來所造色。故前所說於理為善。
無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斯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無色界都無諸色。或有生如是疑。欲色界歿生無色界。彼色或經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劫斷。從彼命終生欲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無因而生。為除彼疑。顯彼諸色非無因生故作斯論。無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欲界繫。此依種類總相而說。若別說者。應作是說。無色界沒來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若生地獄還以地獄大種為因。乃至若生天趣。還以天趣大種為因。若眼根及彼大種還以眼根所依大種為因。餘根及境類此應知。
眼中左眼及彼大種還以左眼所依大種為因。左中異熟還以異熟為因。長養還以長養為因。如左右亦爾。餘根及境廣說亦爾。然續生心俱起大種展轉為俱有因。於眼等為生等因。無始生死久滅大種。與今大種為同類因。問何故此中不問。眼等與初所得根大為因。有說。此是要略之言。故不問耳。有餘師說。大種通與根大為因。是以問之。眼等不與大種為因。是以不問。有說。大種久滅及今並有因義。眼等但有久滅為因。是故不說。無色界歿生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色界繫。此亦依種類總說。若別說者應作是說。無色界歿來生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若生初靜慮。還以初靜慮大種為因。乃至若生第四靜慮。還以第四靜慮大種為因。若眼根及彼大種。還以眼根所依大種為因。眼中左右異熟長養廣說如前。餘根及境廣說亦爾。然續生心俱起大種展轉為俱有因。如是等廣說如前。
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答欲界繫。此亦總說。若差別說如前。應知餘義亦如前廣說。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