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三
云何為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有為法皆是見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說名為見。諸有為法皆有作用行相猛利。故有為法皆是見性。為遮彼意顯唯眼根及決度慧是見非餘。或復有說。現觀邊忍亦是智性。如譬喻者。彼作是說。無漏智眼初墮境時說名為忍。後安住境說名為智。如涉路者於平坦處。初念止息後便安住。大德亦說。下智名忍上智名智。為遮彼意顯無漏忍是見非智。有餘復說。盡無生智亦是見性。為遮彼意顯彼息求。不復推度是智非見。復次此智蘊中。應具分別見智慧三自性差別故作斯論。
什么是见性?等等,详细讨论。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论述。答:为了反驳他宗,彰显正理。有人说,所有有为法都是见性。为什么呢?因为行相强烈被称为见性。所有有为法都有作用,行相强烈,所以有为法都是见性。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只有眼根和决断的智慧是见性,而非其他。还有人说,现观边的忍也是智性。比如譬喻者,他们这样说:无漏智慧之眼最初接触境界时称为忍,后来安住在境界中称为智。就像走路的人在平坦的地方,最初停下来休息,然后安住。大德也说,下智称为忍,上智称为智。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无漏忍是见性而非智性。还有人说,尽无生智也是见性。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尽无生智是息求,不再推度,是智性而非见性。此外,在此智慧蕴中,应当详细分别见、智慧、三自性差别,因此进行这样的论述。
云何為見。答眼根五見。世俗正見。學無學見。問何故眼根說名為見。答由四事故。一賢聖說故。二世俗說故。三契經說故。四世現見故。賢聖世俗說故者。謂諸賢聖及諸世俗俱作是言。我眼見彼往來行住坐臥等事。又若見人顛蹶迷謬。俱作是說。汝既眼見何故爾耶。契經說故者。謂契經說眼見色已。不應取相及取隨好。復作是說。眼見色已應觀不淨如理思惟。復作是說。眼見色已好不應愛惡不應憎。復作是說。眼見色已起喜憂捨三意近行。復作是說。眼見色已不應歡慼。唯應住捨正念正知。世現見故者。謂世現見。眼明淨者所見無謬。不明淨者所見有謬。
什么是见?回答是眼根、五见、世俗正见、学无学见。问为什么眼根被称为见?回答是因为四个原因:一是贤圣的说法,二是世俗的说法,三是契经的说法,四是世间现见。贤圣和世俗的说法是指,所有的贤圣和世俗之人都这么说,我的眼睛看到了他行走、站立、坐着、躺下等事情。又如果看到人跌倒迷误,都会这么说,你既然看到了,为什么还会这样呢?契经的说法是指,契经说眼睛看到颜色后,不应执着于相和随好,又说,眼睛看到颜色后应观不净,如理思惟。又说,眼睛看到颜色后不应爱憎,又说,眼睛看到颜色后应起喜忧舍三种意近行,又说,眼睛看到颜色后不应欢喜或悲戚,只应保持舍、正念、正知。世间现见是指,世间现见,眼睛明净的人所见无误,不明净的人所见有误。
又世現見有眼根者能見諸色。無眼根者不能見色。又世現見眼所對方能見彼色。所不對方便不能見。又世現見多不能見被障諸色眼有障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何故眼根說名為見。謂世現見有淨眼者言我見淨。有不淨眼者言我見不淨。大德說曰。何故眼根說名為見。謂契經說。眼根所得眼識所了說名所見。世俗亦然。是故眼根說名為見。五見者。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問何故此五說名為見。答以四事故。一觀視故。謂能觀視所應取境。問此五邪僻顛倒觀視如何名見。答此雖邪僻顛倒觀視。而是慧性故名為見。如人眼根。雖不明了而能觀視。
又世俗中直接观察到有眼根的人能够看见各种事物,没有眼根的人则不能看见事物。同样,在世俗中直接观察到眼睛所对的方向能够看见那里的事物,不对的方向则不能看见。又世俗中直接观察到许多事物因为被障碍物遮挡而不能被看见,眼睛如果有障碍也是如此。尊者世友这样说:为什么眼根被称为能见?因为世俗中直接观察到有清净眼的人说我看见清净,有不清净眼的人说我看见不清净。大德说:为什么眼根被称为能见?因为契经中说,眼根所得到的,眼识所识别的,被称为所见,世俗也是这样。因此,眼根被称为能见。五见指的是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问为什么这五种被称为见?回答是因为四个原因。一是观察的原因,即能够观察应该取的境界。问这五种邪僻颠倒的观察如何被称为见?回答说,虽然这些是邪僻颠倒的观察,但是它们属于慧的性质,因此被称为见。就像人的眼睛,虽然不清晰,但仍然能够观察。
故亦名見。二決度故。謂能決度所應取境。問既一剎那如何決度。答性猛利故立決度名。三堅執故。謂於自境堅固僻執。非聖道劍不能令捨。佛及弟子以聖道劍。斷彼見牙後方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摩羅。凡所銜物堅執不捨。要以利劍斷截其牙。然後乃捨。五見亦然。四深入故。謂於所緣銳利深入如針墮泥。復次以二事故此五名見。一照矚故。二推求故。復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見。一見相相應故。二能成見事故。三於緣無礙故。復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見。一意樂故。二執著故。三尋求故。復次以三事故說名為見。一意樂故。二加行故。三無知故。意樂故者。謂得定者見。加行故者。謂尋思者見。無知故者。謂隨聞者見。
这也被称为“见”。第二,它决定了度,意味着能够决定应该采取的境界。问既然在一瞬间如何决定度,回答说因为性质猛烈,所以建立了决定度的名字。第三,坚固执着,意味着对自己境界的坚固和偏颇执着,不是圣道之剑不能使其放弃。佛陀和他的弟子用圣道之剑,切断那些见牙之后才放弃。就像海中的野兽名叫室首摩罗,无论衔着什么都坚固不放弃,必须用利剑切断其牙,然后才放弃。五见也是如此。第四,深入,意味着对所缘的锐利深入,如针落泥。再次,因为两个原因,这五被称为见。一是照耀,二是推求。再次,因为三个原因,这五被称为见。一是见相相应,二是能成见事,三是对缘无碍。再次,因为三个原因,这五被称为见。一是意乐,二是执着,三是寻求。再次,因为三个原因被称为见。一是意乐,二是加行,三是无知。意乐的原因,是指得定的人见。加行的原因,是指寻思的人见。无知的原因,是指随闻的人见。
復次意樂故者。謂意樂壞者見。加行故者。謂加行壞者見。無知故者。謂俱壞者見。是故此五亦說名見。世俗正見者。謂善意識相應慧。是見性故說名為見。學見者。謂學無漏慧。無學見者。謂無學正見。此二亦俱是見性故名為見。應知此中五見於境如霠夜見色。世俗正見於境如晴夜見色。學見於境如霠晝見色。無學見於境如晴晝見色。
另外,由于心意的满足,我们称之为“意乐故”;由于特定因缘的引发,我们称之为“加行故”;由于无知,我们称之为“无知故”。因此,这五种也被称为“见”。世俗正见,是指与善意识相应的慧,因其具有见性,所以称为“见”。学见,是指学者的无漏慧;无学见,是指无学正见。这两者也都具有见性,因此也称为“见”。应当知道,这五见对于境界的认识,就像在暗夜中看颜色;世俗正见对于境界的认识,就像在晴朗的夜晚看颜色;学见对于境界的认识,就像在阴天的白天看颜色;无学见对于境界的认识,就像在晴朗的白天看颜色。
云何為智。答五識相應慧除無漏忍。餘意識相應慧。此中五識相應慧有三種。一善。二染污。三無覆無記。善者謂唯生得善。染污者。謂唯修所斷貪瞋癡相應。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亦有少分威儀路工巧處及通果心俱生。餘意識相應慧亦有三種。一善二染污三無覆無記。善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有漏善有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所成慧者。謂於文義如理決擇。思所成慧者。謂不淨觀持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者。
什么是智慧?回答是,除了无漏忍相应的慧之外,与五識相应的慧,以及其余与意识相应的慧,都称为智慧。这里,与五識相应的慧有三种:一是善慧,二是染污慧,三是无覆无记慧。善慧指的是只有生得善;染污慧指的是只有修所断的贪瞋痴相应;无覆无记慧指的是异熟生,也包括一小部分威仪路、工巧处以及通果心俱生。其余与意识相应的慧也有三种:一是善慧,二是染污慧,三是无覆无记慧。善慧有两种:一有漏,二无漏。有漏善慧有三种: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加行得指的是通过听闻、思考、修习所形成的慧,包括对文义的如理决择;思所成慧指的是不淨觀、持息念以及念住等;修所成慧指的是通过实际修行所获得的智慧。
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生得者。謂生彼地法爾所得善。無漏有二種。一學二無學。學謂學八智。無學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染污者。謂見修所斷煩惱隨煩惱相應。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俱生。
指的是暖、顶、忍和世第一法这些修行阶段。现观边世俗智,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是通过摆脱烦恼而获得的境界。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等,是生来就具有的善法,自然而然获得的。无漏分为两种:有学和无学。有学指的是学习八智,无学指的是尽智、无生智和无学正见智。染污指的是见惑和修惑所断的烦恼,以及与之相应的烦恼。无覆无记者,指的是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通果心和俱生。
云何為慧。答六識相應慧。此有三種。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廣如前說。有差別者。無漏八忍亦是慧攝。擇法通故。一切心俱皆得有慧。已說見智慧三種自性。復應分別此三雜不雜相。諸見是智耶。答應作四句。見與智自性互有廣狹故。有見非智。謂眼根及無漏忍。問何故眼根不名為智。答眼根是色。智非色故。復次眼根不相應。無所依。無所緣。無行相。無警覺。智不爾故。問何故無漏忍非智耶。答以無漏忍於所觀諦。雖忍而未決。雖觀而未審。雖尋求而未究竟。雖伺察而未了知。雖現觀而未重審。唯作功用加行不息。故不名智。復次決定義是智義。
什么是慧?回答是与六识相应的慧,这有三种:善、染污和无覆无记,详细情况如前所述。特别的是,无漏的八忍也属于慧的范畴,因为它们涉及选择法。所有的心都具有慧。已经讨论了见、智的三种自性,还应该分别这三种是否混杂。各种邪见是智吗?回答是应该分为四句。见与智在自性上各有广狭。有见不是智,比如眼根和无漏忍。问为什么眼根不称为智?回答是眼根是色,智不是色。再者,眼根不相应,无所依,无所缘,无行相,无警觉,智则不是这样。问为什么无漏忍不是智?回答是因为无漏忍对于所观的谛理,虽然忍耐但未决定,虽然观察但未审察,虽然寻求但未究竟,虽然伺察但未了知,虽然现观但未重审,只是持续地进行功用和加行,因此不称为智。再者,决定的意义是智的意义。
忍與所斷疑得俱生。於所見境未極決定。故不名智。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忍於聖諦雖正堪忍。而未審知故不名智。大德說曰。見事究竟乃立智名。非初忍時見事究竟。故無漏忍雖不名智而實是智。霧尊者曰。重觀名智。從無始來於四聖諦。未有一念聖慧曾觀。忍起創觀故未名智。五識俱慧雖於所緣不能重觀。而色等境從無始來。已起無量有漏慧觀。依種類說既名重觀。故亦名智。餘有漏智不重緣者。准此應知。不應為難。
忍耐与应当断除的疑惑同时产生。对于所见到的境界没有达到完全的确定,因此不被称为智慧。尊者世友这样说:忍耐对于圣谛虽然能够正确地忍耐,但因为还没有详细地了解,所以不被称为智慧。大德说:只有当对事物的了解达到究竟时,才能称之为智慧,不是在最初忍耐时就对事物的了解达到究竟,所以无漏的忍耐虽然不被称为智慧,但实际上就是智慧。霧尊者说:重复观察被称为智慧。从无始以来对于四圣谛,没有一刻圣慧曾经观察过,忍耐初次观察所以不被称为智慧。五识与智慧同时产生,虽然对于所攀缘的境界不能重复观察,但色等境界从无始以来,已经引发了无量的有漏智慧观察。按照种类来说既然被称为重复观察,所以也被称为智慧。其他的有漏智慧不重复攀缘的,按照这个规则应当知道,不应当成为难题。
有智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問何故五識身相應慧非見耶。答行相猛利深入所緣說名為見。五識身相應慧行相不猛利。不能深入所緣。故不名見。復次見能分別。彼慧不能分別故。見能緣自相共相。彼慧唯能緣自相故。見能緣三世及無為。彼慧唯能緣現在故。見能數數取境。彼慧唯能一剎那取境故。見於所緣籌量觀察。彼慧不爾。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五識身相應慧不名為見。問盡智無生智何故非見耶。答此二智行相不猛利故。不深入所緣故。復次見作功用加行不息。二智不爾。如安住鳥故不名見。
存在智慧但不是见识。指的是与五识身相应的智慧以及尽无生智,除去五见和世俗正见。其他的意识相应的有漏智慧。问为什么与五识身相应的智慧不是见识呢?回答说:因为见识的行事状态强烈且深入所攀缘的境界,所以被称为见识。与五识身相应的智慧行事状态不强烈,不能深入所攀缘的境界,因此不被称为见识。再次,见识能够分别,而那种智慧不能分别,见识能够攀缘自相和共相,而那种智慧只能攀缘自相。见识能够攀缘三世和无为,而那种智慧只能攀缘现在。见识能够反复取境,而那种智慧只能在一刹那取境。见识对于所攀缘的境界进行筹量观察,而那种智慧不是这样。由于这些种种因缘,与五识身相应的智慧不被称为见识。问尽智和无生智为什么不是见识呢?回答说这两种智慧行事状态不强烈,不深入所攀缘的境界。再次,见识进行功用和加行不停息,这两种智慧不是这样,如同安住的鸟一样,所以不被称为见识。
復次尋求伺察說名為見。二智不爾。故不名見。由此尊者妙音說曰。盡無生智所作已辦。更無勝事而可追求。故不名見。有作是說。諸無漏慧總有二種。一能對治惡見。二能對治無知。能對治惡見者名見。盡無生智唯能對治無知。故不名見。復有說者。諸無漏慧總有三種。一唯能對治惡見。二唯能對治無知。三能對治惡見無知。唯能對治惡見者。是見非智。謂現觀邊無漏忍。唯能對治無知者。是智非見。謂盡智無生智。能俱對治者。是智亦是見。謂餘無漏慧。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推度名見。盡無生智所作究竟。不復推度故不名見。復作是說尋求名見。
再次,探索和审查被称为“见”。两种智慧并非如此,因此不称为“见”。因此,尊者妙音说:完全无生智已经完成了所有应做之事,没有更胜之事可以追求,因此不称为“见”。有的学派说,所有无漏慧总共有两种:一种能对治恶见,另一种能对治无知。能对治恶见的称为“见”,完全无生智只能对治无知,因此不称为“见”。还有的说,所有无漏慧总共有三种:一种只能对治恶见,第二种只能对治无知,第三种能同时对治恶见和无知。只能对治恶见的,是“见”而非“智”,指的是接近现观的无漏忍。只能对治无知的,是“智”而非“见”,指的是完全智和无生智。能同时对治的,既是“智”也是“见”,指的是其他的无漏慧。尊者世友这样说:推度称为“见”,完全无生智已经达到究竟,不再推度,因此不称为“见”。又说,寻求称为“见”。
盡無生智所作已辦。不復尋求故不名見。復作是說。若盡無生智是見性者。諸阿羅漢唯應成就九無學支。除正智支。然世尊說。諸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故。盡無生智非見。問如世俗正見學見無學見。雖亦是智而名為見。若盡無生智雖亦是見。而名為智。斯有何失。答如初修習加行觀時。世俗正見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已入學位諸學八智。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已至無學位無學正見。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若盡智無生智亦具智見性者。亦應立正見支非正智支。是則諸阿羅漢。唯應成就九無學支。如是便違世尊所說。
諸阿羅漢成就十支。大德說曰。盡無生智定是見性決度性故。問若爾。阿羅漢應唯成就九支。答二支唯無學地有。謂正解脫正智。八支通學無學地有。謂餘八支。盡無生智雖亦是見。而所作事已得究竟。異前學位。故別立支不應為難。評曰。應作是說。盡無生智是智非見。所作已辦。於四聖諦不復推求加行息故。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者。此有二種。一染污。二無覆無記。染污者。謂貪瞋慢疑。及不共無明相應慧。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俱生慧。問何故意地貪等相應慧非見耶。答彼慧行相不猛利故。不能深入所緣境故。
復次彼二煩惱所覆損故。二煩惱者。謂貪瞋慢疑隨一。及彼相應無明。問若爾。不共無明相應慧應是見。唯一煩惱相應起故。答彼無明有二種。一見所斷不共無明。覆障尤重過二煩惱。二修所斷不共無明。與自力起纏垢相應。彼獨立故。能覆損慧如貪瞋等故。彼相應慧如貪等相應亦不名見。問何故無覆無記慧非見耶。答彼慧行相不猛利故。不能深入所緣境故。復次彼慧勢力極羸劣故不名為見。要有勢力於境堅強方名見故。問諸異熟生威儀路慧勢力羸劣於理可爾。工巧處慧及通果心相應之慧。勢力強盛寧非見耶。答工巧處慧雖有勢力最強盛者。
如毘濕縛羯磨天等彼所造作如願智生。而為邪命所覆損故不名為見。謂工巧事皆欲活命為因起故。雖工巧處心心所法現在前時是不染污。而為邪命力所引生故。說彼由邪命覆損即是為貪所覆損義。設不為貪所覆損者。勢力浮淺行相劣鈍。於所緣境不能深入。故不名見。復次工巧處慧如疑而轉。於所緣境不能決定。所以者何。雖極巧者作工巧事。若為他人之所彈斥便猶豫故。諸通果慧於所緣境亦不猛利。不能深入所緣境故。但由前定勢力所引任運轉故。於所緣境不推求故不名為見。復次諸通果慧由先串習。所變化事為因引生。如習工巧故不名見。復次異熟生等四無記慧皆勢力劣。如不成善不成染污。故不成見。有見亦智。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即學八智。及無學正見此無漏慧。及前五見世俗正見。皆具見智二種相故第三句攝。
有非見非智謂除前相。相謂所名。若法是前三句所表皆名為相。除此餘法為第四句。是第四句所表之法。此復是何。謂色蘊中除眼餘色。於行蘊中除慧餘行。及三蘊全并無為法為第四句。
諸見是慧耶。答應作四句。見與慧自性互有廣狹故。有見非慧謂眼根能觀視故。色自性故。有慧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擇法性故。非推度故。廣說如前有見亦慧。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及五見世俗正見。即無漏忍學八智及無學正見等。能推度故。擇法性故。具二種相。有非見非慧。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諸智是慧耶。答諸智皆是慧。能審決者皆擇法故。有慧非智。謂無漏忍創觀諦境未審決故。
見攝智智攝見耶。乃至廣說。此中有二種四句。一種二句准前問定應知其相。
諸成就見彼智耶乃至廣說。此中見智慧三。若成就一必有餘二。是故皆作如是句答。問誰成就見智慧耶。答一切有情。此即總說然有多少。謂斷善根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已離欲染未得無色界善心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
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染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已離色染生欲界者。成就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若生無色界不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及不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則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不現在前。則亦不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異生如是。
若聖者。隨信隨法行苦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即彼已離色染者。成就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苦智已生集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
成就三界見集滅道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色染者。成就無色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集智已生滅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染。
未離色染。成就色無色界見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滅智已生道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色染。成就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信勝解見至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染。未得無色界善心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即彼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染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即彼已離色染。若生欲界。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若生無色界不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及不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則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不現在前。則亦不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阿羅漢若生欲界。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成就色無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無色界異熟生心不現在前。成就無色界善見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亦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設智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諸智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所以者何。見智慧三斷遍知位皆相似故。問誰於見智慧已斷已遍知。答諸阿羅漢此說究竟斷遍知者。有學異生多少不定。謂阿羅漢三界。見智慧皆已斷已遍知。諸不還者。若已離無所有處染。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及八地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乃至若未離初靜慮染。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及欲界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諸一來預流者。
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隨信隨法行若滅智已生道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若集智已生滅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若苦智已生集智未已生。三界見苦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聖者如是。若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八地見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乃至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一地見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是名見智慧三。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論是此所依根本。謂前作是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雖作是說而未分別正見正智。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今欲分別故作斯論。然今於此阿毘達磨發智論中有決定相。若覺支後分別道支則道支唯無漏。以七覺支唯無漏故。若覺支前分別道支。則道支通有漏無漏。此中覺支前分別道支故。應知道支通有漏無漏。是謂此處略毘婆沙。諸有智者應隨分別。
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正見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故。有正見非擇法覺支謂世俗正見以諸覺支助如實覺唯無漏故。有擇法覺支非正見。謂盡無生智非見性故。有正見亦擇法覺支。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即現觀邊八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如是三種具二相故。有非正見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意識相應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諸正智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正智與擇法覺支亦互有廣狹故。有正智非擇法覺支謂世俗正智彼無覺支相故。有擇法覺支非正智。謂無漏忍彼無智相故。
有正智亦擇法覺支。謂除無漏忍餘無漏慧。即學八智及盡無生智無學正見具二相故。有非正智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六識相應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問何故此中唯說正見正智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不說餘道支與餘覺支互有廣狹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此中亦應說諸是正勤。亦是精進覺支耶。答諸是精進覺支亦是正勤有是正勤非精進覺支。謂世俗正精進乃至諸是正定亦是定覺支耶。答諸是定覺支亦是正定。有是正定非定覺支。謂世俗正定。應作是說而不說者。
應知此中是有餘說。復次此中所說現始現終略去中間。故作是說。始謂正見終謂正智。如現始終初入已度。方便究竟應知亦爾。復次若法相對滿四句者此中說之。若法相對唯有順後句者此中不說。復次此智蘊中若法是見智慧自性者。則分別之是智類故。精進念定非智類故此中不說。七覺支八道支一一現在前時幾覺支幾道支現在前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心所法次第而生。非一時生。如譬喻者。大德亦說。諸心所法次第而生。非一時生。如多商侶過一狹路。要一一過非二非多。諸心所法亦復如是。一一各別生相所生。
必無一時和合生義。問彼依何量作如是說。答依至教量。謂契經說。若於爾時心沈恐沈。修三覺支名非時修。謂輕安定捨。修三覺支名是時修。謂擇法精進喜。若於爾時心掉恐掉。修三覺支名非時修。謂擇法精進喜。修三覺支名是時修。謂輕安定捨。彼作是說。覺支既有時非時修。故知心所次第而生。非一時起。又餘經說。舍利子言。我於七覺支定能隨意自在住。謂我欲於此覺支定日初分住。即便能住。若我欲於此覺支定日中分住。即便能住。若我欲於此覺支定日後分住。即便能住。彼作是說。既舍利子於七覺支隨所欲住。故知心所次第而生。非一時起其理決定。
為遮彼意顯諸心所有一時生故作斯論。問若諸心所有一時生。云何通彼所引契經。答前契經說。時非時修三覺支者。乃證心所非要次第一一而生。說三覺支一時修故。證諸心所有俱時生。問若諸覺支隨所依地。或六或七一時而生。何故經說時非時修各唯三種。答依止觀品覺支勢用有增減故作如是說。謂三覺支是奢摩他品。三覺支是毘鉢舍那品。若奢摩他品覺支增時令心沈下。爾時應修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若毘鉢舍那品覺支增時令心浮舉。爾時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雖諸覺支一時而起。而用有增減故唯說三。
復次入聖道時依止觀品。有差別故作如是說。謂若依奢摩他品覺支入聖道者。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若依毘鉢舍那品覺支入聖道者。應修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有餘師說。與上相違。謂若依奢摩他品覺支入聖道者。心多沈下。應修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若依毘鉢舍那品覺支入聖道者。心多浮舉。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雖諸覺支體俱時起。而彼作用有增減時。故經所說不違俱起。但違次第一一而生。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