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慚愧納息第五之二
云何慚云何愧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慚有愧。雖作是說而不廣辨。云何為慚云何為愧。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廣分別之。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二法展轉相似。世間有情見有慚者言是有愧。見有愧者言是有慚。勿謂此二其體是一。今欲顯示性相差別令彼疑者得決定解。復次前雖已說無慚無愧而未說彼近對治法。今欲說彼近對治法所謂慚愧。復次如是二法唯是善性亦是施設善法勝因。如說何法相應心品一向是善。謂慚與愧欲顯其相令勤修習。復次如是二法守護世間。如世尊說有二白法能護世間。謂慚與愧。若無此二是則應無善趣解脫。欲顯其相令勤修習。復次如是二法能令有情種種差別。所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尊卑長幼。若無此二如牛羊等。便無尊卑長幼差別。欲顯其相令勤修習故作斯論。
什么是慚,什么是愧,以及更详细的讨论。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论述。答曰:为了广泛解释契经的意义。契经中提到有慚有愧,虽然如此说,但并未详细区分。什么是慚,什么是愧。契经是本论的基础,对于它未详细解释的部分,现在应该广泛解释。再者,为了让有疑惑的人得到明确的理解。这两者在世间有情看来相似,见到有慚的人认为他有愧,见到有愧的人认为他有慚。不要认为这两者实质是相同的。现在想要展示它们性质上的差异,让那些有疑惑的人得到明确的解答。再者,之前虽然已经提到了无慚无愧,但未提到它们的直接对治法。现在想要说明它们的直接对治法,即慚愧。再者,这两种法只有善性,也是善法的胜因。如说与何法相应的心品始终是善的,即慚与愧。想要展示它们的特点,让修行者勤奋修习。再者,这两种法守护世间,如世尊所说,有两种白法能守护世间,即慚与愧。如果没有这两者,那么应该就没有善趣和解脱。想要展示它们的特点,让修行者勤奋修习。再者,这两种法能让有情众生产生种种差别,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属、尊卑、长幼。如果没有这两者,就像牛羊等,就没有尊卑、长幼的差别。想要展示它们的特点,让修行者勤奋修习,因此进行这样的论述。
云何慚。答諸有慚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所羞有異羞。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此本論主於異名義得善巧故作種種說。文雖差別而體無異。問此中所說差別名言。為顯自性。為顯行相。為顯所緣。有作是說。此顯慚自性。問若爾慚行相云何。答如一切善心心所法行相此行相亦爾。所以者何。彼相應故。問慚所緣云何。答一切法。有餘師說。此顯慚行相。此行相對餘應作四句。有慚非慚行相轉。謂慚作餘行相轉。有慚行相轉非慚謂慚相應法作慚行相轉。有慚亦慚行相轉。謂慚作慚行相轉。有非慚亦非慚行相轉。
什么是慚?回答说,有慚的人对某些事物感到羞耻,对某些事物感到羞耻有差异。有羞耻心的人对某些事物感到羞耻,对某些事物感到羞耻也有差异。有敬心的人具有敬性,有自在的人具有自在性。对自在者有怖畏转变,这就是慚。这位论主在不同名义上得善巧,因此作了各种说法。虽然文字上有差异,但实质上没有不同。问这里所说的差异名言,是为了显示自性,还是为了显示行相,还是为了显示所緣?有人说,这是为了显示慚的自性。问如果是这样,慚的行相如何?回答说,就像所有善心心所法的行相一样,这个行相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它们是相应的。问慚的所緣是什么?回答说,是一切法。有其他的论师说,这是为了显示慚的行相。这个行相对比其他的,应该作四句分别:有慚不是慚行相转变,即慚作其他行相转变;有慚行相转变不是慚,即慚相应法作慚行相转变;有慚也是慚行相转变,即慚作慚行相转变;有既非慚也非慚行相转变。
謂若取此種類應說慚相應法作餘行相轉若不爾者應說除前相。如說轉有四句。已轉當轉應知亦爾。如慚行相有三四句諸餘行相應知亦爾。問若爾慚自性云何。答自體自相即彼自性。如說諸法自性即是諸法自相。同類性是共相。問慚所緣云何。答一切法。復有說者。此顯慚所緣。謂諸有慚。有所慚有異慚有羞有所羞。有異羞者說緣苦集諦。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於自在者有怖畏轉者說緣滅道諦。自性行相皆如前說。
所谓如果取这类事物应当说慚与相应的法以其他的行为状态转变,如果不是这样,则应当说除了之前的状态。正如说转变有四种情况,已经转变、将要转变,应当知道也是如此。如同慚的行为状态有三或四种情况,其他行为状态也应当知道是如此。问如果这样,慚的自性如何?回答说,自身的特性和相状就是它的自性。正如说所有法的自性就是所有法的相状。同类性质是共相。问慚所攀附的对象是什么?回答说一切法。还有的人说,这显示了慚所攀附的对象,即所有有慚的地方。有所慚、有异慚、有羞、有所羞。有异羞的人说攀附苦集諦。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对于自在者有怖畏转变的人说攀附滅道諦。自性、行相都如前所说。
云何愧答諸有愧。有所愧有異愧。有恥有所恥有異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深見怖畏是謂愧。此本論主於異名義得善巧故作種種說。文雖差別而體無異。問此中所說差別名言為顯自性。為顯行相。為顯所緣。有作是說。此顯愧自性。問若爾愧行相云何。答如一切善心心所法行相此行相亦爾。所以者何。彼相應故。問愧所緣云何。答一切法。有餘師說。此顯愧行相。此行相對餘應作四句。有愧非愧行相轉。謂愧作餘行相轉。有愧行相轉非愧。謂愧相應法作愧行相轉。有愧亦愧行相轉。謂愧作愧行相轉。有非愧亦非愧行相轉。謂若取此種類應說愧相應法作餘行相轉。
什么是愧?回答说,所有有愧的事物。有所愧、有异愧。有恥、有所恥、有异恥。在所有罪中,有怖、有畏、深见怖畏这就是愧。这位本论的作者在不同名称和意义上得到了善巧,因此作了各种说法。虽然文字上有差别,但实质上没有不同。问这里所说的差别名言是为了显示自性、行相还是所攀附的对象?有的人说,这是显示愧的自性。问如果是这样,愧的行相如何?回答说,如同所有善心和心所法的行相,这个行相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它们是相应的。问愧所攀附的对象是什么?回答说一切法。还有其他的论师说,这显示了愧的行相。这个行相对于其他的应当作四种情况的考虑。有愧不是愧的行相转变,即愧作其他行相的转变。有愧的行相转变不是愧,即愧相应的法作愧行相的转变。有愧也是愧行相的转变,即愧作愧行相的转变。有既非愧也非愧行相的转变,即如果取这类事物应当说愧相应的法作其他行相的转变。
若不爾者應說除前相。如說轉有四句。已轉當轉應知亦爾。如愧行相有三四句。諸餘行相應知亦爾。問若爾愧自性云何。答自體自相即彼自性如說諸法自性即是諸法自相。同類性是共相。問愧所緣云何。答一切法。復有說者。此顯愧所緣。謂諸有愧有所愧有異愧有恥有所恥有異恥者。說緣滅道諦。於諸罪中有怖有畏深見怖畏者說緣苦集諦。自性行相皆如前說。慚愧何差別。答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於諸罪中深見怖畏是愧。如是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阿毘達磨說此二法展轉相應其相相似。今欲分別慚愧二種性相差別故作此論。謂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
如果不是这样,应该说明除了前面提到的相。比如提到“轉”有四种情况,已经轉、将要轉,也应知道同样的情况。比如愧的行相有三四种情况,其他行相也应知道同样的情况。问如果这样,愧的自性如何?答自身的自相即是其自性,如说一切法的自性即是一切法的自相。同类性是共相。问愧的所緣如何?答一切法。还有说者认为,这显示了愧的所緣,即有愧、有所愧、有异愧、有恥、有所恥、有异恥的,说緣滅道諦。在各种罪中,有怖有畏,深见怖畏的,说緣苦集諦。自性行相都如前所说。慚愧有何差别?答对于自在者有怖畏的转变是慚,对于各种罪中深见怖畏的是愧。这样的差别。问为何又作此论?答阿毘達磨说这二法展轉相應,其相相似。现在想要分别慚愧二种性相差別,所以作此论。即对于自在者有怖畏的转变是慚。
於諸罪中深見怖畏是愧。復次有所恭敬是慚。有所怖畏是愧。如是次第與前所說無慚無愧差別相違應隨廣說。如是二法俱三界繫及不繫。唯是善遍與一切善心相應。問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七力幾有漏幾無漏。答二。唯有漏。謂慚愧。五通有漏無漏。謂信等答彼論應說七力皆通有漏無漏。而不爾者有別意趣。謂彼說力加行根本。加行位中慚愧增故說唯有漏。根本位中信等增故說通二種。若不爾者聖道應不與慚愧相應。則聖者不應慚愧增上是故慚愧定通無漏。或有無慚似慚而轉。謂作惡時有羞如嫁娶等。或復有慚似無慚轉。謂作善時無羞如行施等。或有無慚似無慚轉。謂作惡時無羞如屠獵等。或復有慚似慚而轉。謂作善時有羞如悔過等。或有無愧似愧而轉。謂作惡時有恥如嫁娶等。或復有愧似無愧轉。謂作善時無恥如行施等。或有無愧似無愧轉。謂作惡時無恥如屠獵等。或復有愧似愧而轉。謂作善時有恥如悔過等。
在所有恶行中,深刻感受到恐惧和害怕的是愧。另外,对某些事物表示尊敬是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害怕是愧。按照这样的顺序,与前面所说的无慚无愧的差别相违的部分应该详细说明。这两种心态都能被三界所束缚,也能不被束缚。它们只是善的,并且与所有善心相应。问:如果这样,那么《施設論》中的说法该如何理解?比如提到七力中,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回答:两种,只有有漏的,指的是慚愧。五种力量既有漏也无漏,指的是信等。回答那个论点应该说七力都通有漏无漏。但不这样说有特别的意义,指的是那里说的力量是加行的根本。在加行位中,慚愧增长,因此只说有漏。在根本位中,信等增长,因此说通两种。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聖道不应与慚愧相应,聖者就不应该增长慚愧,因此慚愧一定通无漏。或者有些人没有慚却表现得像有慚,比如做恶时感到羞耻,如嫁娶等。或者有些人有慚却表现得像没有慚,比如做善时不感到羞耻,如行施等。或者有些人没有慚却表现得像没有慚,比如做恶时不感到羞耻,如屠杀狩猎等。或者有些人有慚却表现得像有慚,比如做善时感到羞耻,如悔过等。或者有些人没有愧表现得像有愧,比如做恶时感到羞耻,如嫁娶等。或者有些人有愧却表现得像没有愧,比如做善时不感到羞耻,如行施等。或者有些人没有愧却表现得像没有愧,比如做恶时不感到羞耻,如屠杀狩猎等。或者有些人有愧却表现得像有愧,比如做善时感到羞耻,如悔过等。
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微俱行不善根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彼猶有微俱行不善根未斷。從此有餘不善法生由是當退。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辨其義。亦不說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微俱行不善根。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廣分別之故作斯論。問何故此中不說中品不善根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已說初後即已顯中。如初後上下趣入已出加行究竟應知亦爾。復次若麁現易了易可施設易顯易說者此中說之。中品不爾是故不說。謂利根者如指鬘等。鈍根者如蛇奴等。
什么是极具破坏力的不善根?什么是微细而难以断除的不善根?等等,详细讨论。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论述?答:为了广泛而详尽地阐述和解释佛经的意义。正如佛经所说,他们仍然有微细而难以断除的不善根未被断除,由此还有其余的不善法产生,因此将会退步。佛经虽然这样说,但并没有广泛地解释其含义,也没有说明什么是极具破坏力的不善根,什么是微细而难以断除的不善根。佛经是本论的基础,对于佛经中没有分别的部分,现在应该广泛地分别解释,因此进行这样的论述。问为什么这里不讨论中等级别的不善根呢?答:这是作者的意图,等等。另外,应该讨论而没有讨论的,应当知道这是有其他含义的。再者,已经讨论了最初和最后,就已经隐含了中等级别的内容。比如最初和最后,上下趣入,已经出家,加行,究竟,也应当知道是这样。再者,如果粗显、容易理解、容易设立、容易显现、容易讨论的,这里就讨论了。中等级别的不善根不是这样,因此没有讨论。比如利根的人,如指鬘等;鈍根的人,如蛇奴等。
麁現易了易可施設易顯易說中根不爾。復次中品攝在上下品中故不別說。謂說上品時中在下品劣於上故。說下品時中在上品勝於下故。復次上下品少世所希奇是以故說。中品極多非希奇故略而不說。云何增上不善根。答諸不善根能斷善根及離欲染時最初所捨。問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者。為即是離欲染時最初所捨。為有異耶。設爾何失。若即是者如何言及。若有異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何時當斷。有說即是問若爾者如何言及。答義有異故。謂增上不善根極猛利故能斷善根。極麁重故離欲染時最初而捨。復次此不善根由二義故說名增上。一能斷滅諸善根故。
二離欲染時最初所捨故。有說有異。問若爾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何時當斷。答離欲染時最初當斷。問如何有異。答多少有異。謂能斷善根者少。最初所捨者多。非離欲時最初所斷一切皆能斷善根故。問唯有邪見能斷善根。何緣乃說不善根耶。答雖根本時由邪見斷而加行位由不善根。顯加行時勢用勝故說不善根能斷善根。謂染淨法皆加行時勢用增上非究竟時。如說菩薩見老病死逼惱世間深心厭離。最初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此心故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種種難行苦行而無退轉。此甚為難非盡智時。修未來世三界所繫增上善根故加行時勢用為勝。有作是說。
邪見所以能斷善根當知皆是不善根力。謂不善根摧伏善根令漸羸劣無勢力已。然後邪見乃能斷之故作是說。復有說者。此說邪見相應癡不善根能斷善根不說前位貪等。雖實邪見能斷善根爾時癡增故作是說如念住等。有餘師說。此中但說癡不善根轉。隨轉時俱增上故。謂貪瞋轉時增上非隨轉時。邪見隨轉時增上非於轉時。唯癡一切時增上是故偏說。即由如是所說因緣不立邪見為不善根。云何微俱行不善根。答諸不善根離欲染時最後所捨。由捨彼故名離欲染。謂欲界下下品貪瞋癡名微俱行不善根。故捨彼時名離欲染微細難斷故最後離。
邪见之所以能够断绝善根,应当知道都是因为不善根的力量。也就是说,不善根能够压制善根,使它们逐渐变得衰弱无力,然后邪见才能将其断绝,因此这样说。还有另一种说法,这里所说的邪见与相应的愚痴——不善根能够断绝善根,而不是说之前的贪等。虽然实际上邪见确实能够断绝善根,但在那时愚痴增长,因此这样说,就像念住等一样。另有一些论师说,这里只说愚痴这种不善根在转变时会增强。也就是说,贪和瞋在转变时会增强,而不是在随转时;邪见在随转时增强,而不是在转变时。只有愚痴在任何时候都会增强,因此特别提到。正因为这样,不将邪见立为不善根。什么是微俱行不善根?回答是,所有不善根在离开欲界污染时最后被舍弃。因为舍弃了它们,所以称为离开了欲界的污染。欲界中最低级的贪、瞋、痴被称为微俱行不善根。因此,在舍弃它们的时候,就称为离开了欲界的污染,因为它们微细且难以断除,所以最后才离开。
問邪見斷善根時為作一品斷為作九品斷耶。設爾何失。若作一品斷者何故前說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諸言所表非唯一故。次後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微俱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若作九品斷者。云何前說諸不善根能斷善根。離欲染時最初所捨名增上不善根耶。如何一品所斷邪見能作九品斷善根耶。如何一品邪見所斷而名九品所斷善耶。有作是說作一品斷。問若爾何故前說諸不善根能斷善根。答前文但應說不善根能斷善根。不應說諸。而說諸者。欲顯斷善邪見相應癡不善根。未來種類有多剎那故作是說。復次正斷善時雖無多品而加行位品類有多。
问:当邪见断绝善根时,是一次性断绝还是分九品断绝?假设有错误,会是什么?如果认为是一次性断绝,那为什么之前说各种不善根能断善根?因为所表达的并非只有一种。那么,后来所说的又如何理解?比如提到什么是微俱行善根?回答:断善根时,最后舍弃的是微俱行善根。如果认为是分九品断绝,那如何理解之前说各种不善根能断善根?在离开欲望污染时,最初舍弃的被称为增上不善根。如何理解一次性断绝的邪见能断九品善根?如何理解一次性邪见所断,而称为九品所断善?有人认为是一次性断绝。问:如果这样,为什么之前说各种不善根能断善根?回答:前文只应说不善根能断善根,不应说各种。而说各种,是为了显示断善的邪见相应的痴不善根,未来种类有很多刹那,因此这样说。再者,真正断善时虽然没有多品,但在加行位的品类却有很多。
所說諸言通顯加行伏斷正斷俱名斷故。問次後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微俱行善根。答斷善根時最後所捨。答依現行斷故作是說。謂下下品邪見現前令上上品善根不行。如是乃至若上中品邪見現前。令下中品善根不行。若上上品邪見現前。令下下品善根不行。及令九品皆不成就。故前八品善根先得不現行。後得不成就。第九品善根得不現行時即得不成就以漸次得不現行故。後作是說斷善根時最後所捨名微俱行善根。以一時得不成就故。前作是說離欲染時最初所捨名能斷善增上不善根。是故前後二說善通。應作是說。作九品斷。問若爾云何前說諸不善根能斷善根。
離欲染時最初所捨名增上不善根乃至廣說。答有多種九品。謂有現行九品。有異熟九品。有對治九品。有斷善根九品。現行九品者。謂有時下下品現行。乃至有時上上品現行。有即說此為因九品。謂加行得者下下品為九品因。乃至上中品為二品因。上上品但為上上品因。劣為勝因。非勝劣因。非所尚故。非加行得者九品皆得展轉為因。異熟九品者。謂上上品業受上上品異熟。乃至下下品業受下下品異熟。如施設論說。若作殺生罪上上者生無間地獄。上中者生大熱地獄。乃至下下者生傍生鬼趣。乃至廣說。對治九品者。謂下下品明斷上上品無明。
乃至上上品明斷下下品無明。斷善根九品者。謂下下品邪見斷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見斷下下品善根。若依斷善九品說者。彼邪見則有九品。若依對治九品說者。彼邪見則唯一品以對治九品故。前說離欲染時最初所捨。以斷善九品故後說斷善根時最後所捨。是故前後二說善通。復次斷法有二種。一如見所斷是故能斷九品邪見。離欲染時一品頓斷。二如修所斷是故所斷九品善根斷善根時九品漸斷。問斷善根者是何義耶。答非如世間斧等斷木。邪見與善不相觸故。然相續中邪見現在前時。令諸善根成就得滅不成就得生說名為斷。
若相續中無善根得爾時名為善根已斷。問此善根斷自性是何。有作是說。以不信為自性。謂信故善根續。不信故善根斷。有餘師說。以邪見為自性。謂由邪見善根斷故。或有說者。以斷善時諸煩惱纏為自性。謂由彼力善根斷故。復有說者。以一切法為自性。謂斷善根時一切法皆隨順故。譬喻者言。無實自性。謂彼相續先有善根。今時斷滅有何自性。所引現喻如頂中說。評曰應作是說。諸善根斷以不成就為自性。是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此即說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相應中。問何界趣處能斷善根。答在欲界。非色無色界。人趣非餘趣。三洲除北洲。
尊者瞿沙伐摩說曰。唯贍部洲能斷善根。以此洲人於善惡業所作猛利非餘洲故。問若爾根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贍部洲人極多成就十九根。極少成就八根。如贍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亦爾。答彼文應說東西洲人極多成就十九根極少成就十三根。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是誦者錯謬。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一切所誦皆無異故。三洲所作皆猛利故應知前說於理為善。問何等補特伽羅能斷善根。答唯見行者能斷善根。非愛行者。以見行者意樂堅固於善惡業所作猛利。愛行輕動於染淨品俱不猛故。於見行中男子女人俱能斷善。尊者瞿沙伐摩說曰。唯男子能斷善根以志性強故。
如施設論說。男子造業勝非女人。男子練根勝非女人。男子意樂勝非女人。故知女人不能斷善。問若爾根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若成就女根定成就八根男根亦爾。答彼文應說若成就女根定成就十三根。若成就男根定成就八根。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是誦者錯謬。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一切所誦皆無異故。男女所作皆猛利故。如栴酌迦婆羅門女惡心謗佛過諸丈夫。然施設論。說男勝者依多分說非謂一切。由此應知前說為善。問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能斷善不。答不能。所以者何。前說意樂堅固所作猛利者能斷善根。彼扇搋等意樂輕動所作劣故。復次見行者能斷善根彼是愛行故。
復次多瞋者能斷善根彼多貪故。問斷何等善根。唯欲界耶通三界耶。設爾何失。若唯斷欲界者。識身論說當云何通。如說若害蟻卵無少悔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若通斷三界者彼上界善。先不成就今云何斷。答應說唯斷欲界善根。問若爾識身論說當云何通。答彼文應說若害蟻卵無少悔心。應說彼斷三界中善。而不作是說者欲令三數滿故。謂先成就欲界善根。上界善根已不成就。今時復斷欲界善根則三界善根皆不成就。由斷善位三數乃滿故說彼人斷三界善。有說通斷三界善根。問彼上界善根先不成就今云何斷。答於不成就中更不成就以轉遠故說名為斷。
復次上界善根依欲界善生長滋茂。若欲界善斷彼則乾枯故說斷彼。復次欲界善根與上界善為門為加行為足依處。若欲界善斷彼無門等亦說為斷。復次若當欲界善根不斷彼上界善容有生長積集之義。今欲界善斷故彼善無容生長積集故說為斷。由此尊者妙音說曰。若不斷欲界善根則色無色善根可得生長。由此斷故彼更不生亦說為斷。問何故但說殺害蟻卵心無有悔不說餘耶。答彼全無過無所用故。謂諸蟻卵於人無過亦無所用而故殺害尚無悔心。況復有過有所用者。故知彼類已斷善根是以偏說。問為斷加行善根。為斷生得善根。答應說唯斷生得善根。所以者何。
加行善根先已捨故。有作是說。亦斷加行善根。問彼先已不成就如何名今斷。答於不成就中更不成就。以轉遠故說名為斷。如是等有多義如三界中廣說。此中復有一不共義謂加行善根以生得善為因緣為根本。為等起。故此斷時亦說斷彼。問為但有漏緣邪見能斷善根。為亦無漏緣耶。有作是說。唯有漏緣邪見能斷善根。所以者何。具二種縛勢力強故。評曰應作是說。無漏緣邪見亦能斷善根。彼雖無所緣縛。而因力長養亦增盛故。問為但有為緣邪見能斷善根。為亦無為緣耶。有作是說。唯有為緣邪見能斷善根。義如前說。評曰應作是說無為緣邪見亦能斷善根。
義如前說問為但同分界地緣邪見能斷善根。為亦不同分界地緣耶。有作是說。唯同分界地緣邪見能斷善根。義如前說。評曰應作是說不同分界地緣邪見亦能斷善根。義如前說。問同分界地緣中。為謗因邪見能斷善根。為謗果耶。有作是說唯謗因邪見能斷善根。如說若害蟻卵無少悔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有餘師說。唯謗果邪見能斷善根。如說。若決定執無善無惡業果異熟。應說是人斷三界善。評曰應說謗因謗果邪見俱能斷善。謗因邪見如無間道。謗果邪見如解脫道。謗因者與善根成就得俱滅。謗果者與善根不成就得俱生。是故此二俱能斷善。問斷九品善根時。
為不起斷為數起耶。有作是說。不起斷如見道。有餘師說。數起斷如修道評曰應說不定。或有不起而能相續斷九品盡。或有唯斷一品便起。或二或三乃至或八。然後方起復斷後品。問住律儀者斷善根時。為先捨律儀然後斷善。為斷時捨耶。有作是說。先捨律儀然後斷善。謂彼身中先起一類邪見捨律儀。後起一類邪見斷諸善根。如猛風吹樹先摧枝葉然後拔根。彼亦如是。評曰應說不定。所以者何。隨彼彼類心起彼彼律儀。彼心捨時彼律儀隨捨。
問續善根時為九品頓續。為一一品漸續耶。有作是說。一一品漸續。有餘師說。若應從地獄中。死當生地獄者能續三品。若應從地獄中死當生傍生鬼趣者能續六品。若應從地獄中死當生人天趣者能續九品評曰應作是說。九品頓續。漸次現前。如病差者一時病除後漸生力。然彼應從地獄中死當生地獄者。三品善根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前。六品善根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當生傍生鬼趣者。六品善根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前。三品善根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當生人天趣者。九品善根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前。問善根為斷者多為續者多耶。答隨爾所斷還爾所續。
謂斷欲界欲界續。斷生得生得續。斷九品九品續。問斷善根已於現法中還能續不。答且依施設論說彼於現法中不能續善。決定於地獄中生時或死時方能續善如彼論說。若害蟻卵無少悔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彼於現法不能續善根。定於地獄中生時或死時方能續善。問誰於地獄生時能續善根。誰於地獄死時能續善根耶。答若於地獄中有中未受斷善根邪見異熟果者。彼於地獄生時能續。若於地獄中有中即受彼邪見異熟果者。乃至地獄死時彼果盡故能續善根。所以者何。如邪見與善根相妨彼果亦爾。復次若由因力斷善根者地獄死時方續。若由緣力斷善根者地獄生時能續。
復次若由自力斷善根者。死時方續。若由他力斷善根者生時能續復次若由自性力斷者死時方續。若由資糧力斷者生時能續。復次若見戒俱壞而斷者死時方續若見壞戒不壞而斷者生時能續。復次若意樂加行俱壞而斷者死時方續。若意樂壞加行不壞而斷者生時能續。復次若常見為加行而斷者死時方續若斷見為加行而斷者生時能續。尊者妙音說曰。彼斷善者或有地獄生時。見不善業異熟果相現在前。便作是念。我先自作如是惡業今當受此不如意果。起此信時名為續善。或有生地獄已即受苦異熟果作如是念。我先自作如是惡業今還自受如是苦果。起此信時名為續善。
復次若依理說斷善根者於現法中亦有能續。謂彼若遇多聞善友具戒辯才言詞威肅。能為說法引發其心。告言汝於因果正理應生信解勿起邪謗。如於我所以淳淨心恭敬供養。於餘尊重同梵行邊亦應如是。由此令汝長夜獲安。彼聞其言歡喜領受。當知即是已續善根。是故善根有現法續。有轉身續。問誰現法續。誰轉身續耶。答若斷善根不造無間業者現法能續。若斷善根亦造無間業者轉身乃續。復次若由緣力斷善根者現法能續。若由因力斷善根者轉身乃續。復次若由他力斷者現法能續。若由自力斷者轉身乃續。復次若由資糧力斷者現法能續。若由自性力斷者轉身乃續。
復次若見壞戒不壞而斷者現法能續。若見戒俱壞而斷者轉身乃續。復次若意樂壞加行不壞而斷者現法能續。若意樂加行俱壞而斷者轉身乃續。問若現法中亦能續者。前施設論當云何通。答彼說現法不能續者。即是所說有斷善根亦造無間。或由因力斷善根等。問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命終已生地獄耶。答彼不決定。生於地獄唯有轉身續善根者定生地獄。問住何等心能續善根。答或住疑心。或住正見。謂於因果。有時生疑此或應有。或生正見此決定有。爾時善根得還續起。善得起故名續善根。問誰住疑心續。誰住正見續耶。有作是說。轉身續者住疑心續。
現法續者住正見續。評曰應作是說。此不決定。問善根若續便能起耶。有作是說。現法續者能起現前。轉身續者但是成就。評曰應作是說。此不決定。問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現身能入正性離生不。有說。不能。以彼邪見壞相續故。善根羸劣尚不能生順決擇分。何況能入正性離生。有說。彼雖現不能入正性離生而能引起順決擇分。評曰應作是說。彼能引起順決擇分。亦復能入正性離生。乃至能得阿羅漢果。如嗢羯吒婆羅門等斷善根已。尊者舍利子為其說法令續善根漸得見諦乃至究竟。如毘奈耶中廣說。問殺斷善人與害蟻卵何者罪重。答且依施設論說。
若住等纏其罪正等所受異熟無差別故。若纏不等罪隨有異。有作是說。害蟻卵重非斷善人。所以者何。蟻卵成就諸善根故。復有說者。殺斷善人得罪為重。所以者何。人是善趣害之重故。評曰應作是說。若依罰罪殺斷善人得罪為重得邊罪故。若依業道害蟻卵重以彼成就諸善法故。問諸斷善根者彼皆是邪性定聚耶。有作是說諸斷善根者彼皆是邪性定聚。或有是邪性定聚而非斷善根。如未生怨王等。彼造無間業不斷善根故。評曰應作是說。此有四句有斷善根非邪性定聚。如布刺拏等六師是也。彼斷善根不造無間業故。有是邪性定聚非斷善根。如未生怨王等。
有斷善根亦邪性定聚。如提婆達多等。彼斷善根亦造無間業故。有不斷善根亦非邪性定聚。謂除前相。問於何處受斷善邪見異熟果耶。答於無間地獄受彼異熟果。如阿羅漢所趣最上到於涅槃。斷善根者所趣最下到無間獄。復次如有頂定思有漏善中勝故受有頂異熟果。如是斷善邪見惡中勝故。於無間獄受異熟果。問於何處受無間業果。答若斷善者。諸無間業。及餘破僧。定於無間地獄中受。若不斷善者。餘四無間業。或於無間地獄。或餘地獄中受異熟果。問斷善邪見於眾同分為但能滿亦能引耶。答亦能牽引。亦能圓滿。有作是說。但能圓滿不能牽引。所以者何。業能牽引眾同分果彼非業故。如是說者。前說者好。邪見相應有思業故。邪見與彼同一果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