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二十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一一所增隨眠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尋伺是心麁細相故乃至有頂。諸染污心皆有尋伺。是故尋伺三界皆有。如譬喻者。為遮彼執顯唯欲界及初靜慮。未至定中有尋有伺。靜慮中間無尋唯伺。第二靜慮乃至有頂無尋無伺。由此因緣故作斯論。眼根所增隨眠具三者。謂緣眼根所增隨眠。通欲界四靜慮五地遍行及修所斷。如是隨眠若在欲界及初靜慮有尋有伺。若在靜慮中間無尋唯伺。若在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無尋無伺故說具三。後說具三者皆准此應知。然無尋無伺地。
从眼根到无色界的修所断无明随眠,每一种随眠的增长应当说是有尋有伺、无尋唯伺还是无尋无伺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反驳其他学派的观点并阐明正确的理论。有人认为,尋伺是心的粗细相,因此从欲界到有顶,所有染污的心都有尋伺,所以尋伺在三界中都存在。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我们明确指出,只有在欲界和初禅中存在有尋有伺,在静虑中间是无尋唯伺,在第二禅到有顶是无尋无伺。因此,眼根所增长的随眠具有三种状态:与眼根相关的随眠,遍及欲界的四禅、五地以及修所断。这样的随眠如果在欲界和初禅中,就是有尋有伺;如果在静虑中间,就是无尋唯伺;如果在第二禅到有顶,就是无尋无伺,因此说它具有三种状态。其他情况也应按照这个规则理解。然而,无尋无伺地的情况则不包括在内。
或多或少。女根所增隨眠。有尋有伺者。彼所增隨眠唯在欲界故。眼耳身識界所增隨眠。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者。眼等五識雖有尋有伺。而在初靜慮者。亦為靜慮中間隨眠作所緣縛故。彼所增隨眠亦通無尋唯伺。初靜慮所增隨眠。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者。初靜慮言總顯未至根本靜慮中間三地諸法故說有二。設唯顯根本亦必有二。靜慮中間初靜慮等所有隨眠緣三地故。餘文易了故不分別。
或多或少,女性特征所增长的烦恼或其种子,如果伴随着有寻有伺的禅定状态,那么这些增长的烦恼或种子只存在于欲界。眼、耳、身识界所增长的烦恼或种子,可能伴随着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的状态。虽然眼等五识伴随着有寻有伺,但在初静虑中,也会被静虑中的中间状态所束缚。因此,这些增长的烦恼或种子也涉及无寻唯伺。初静虑中增长的烦恼或种子,可能伴随着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初静虑这个词总体上显示了未至根本静虑和中间三地的所有法,因此有两种情况。即使只显示根本,也必然有两种情况。静虑中间的初静虑等所有烦恼或种子都与三地有关。其余的文本容易理解,因此不再分别解释。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一一所增隨眠。當言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相應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樂苦二受隨所依身。從欲界乃至第四靜慮皆有。喜憂二受隨所依心。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有。為遮彼意欲顯樂受唯在欲界初及第三靜慮。苦憂二受唯在欲界。喜受唯在欲界初二靜慮。唯有捨受遍在諸地。或復有執。心心所法次第而起互不相應。如譬喻者。為遮彼意顯心心所俱時而生有相應義。由此因緣故作斯論。眼根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者。眼根所增隨眠通欲色界五地遍行及修所斷。若在欲界喜憂捨根相應。
从眼根到无色界的修所断无明随眠,每一种增长的随眠,我们应当说它们与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相应吗?这个问题是为了反驳其他宗派的观点并展示正确的理论。有人认为,乐和苦的感受随着身体的存在,从欲界到第四静虑都有;喜和忧的感受随着心的存在,从欲界到非想非非想处都有。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展示乐受只在欲界和第三静虑中存在,苦和忧的感受只在欲界中存在,喜受只在欲界的初和第二静虑中存在,只有舍受普遍存在于所有地。还有人认为,心和心所法是依次而生,互不相应,如譬喻者所说。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展示心和心所是同时生起且相应的。因此,眼根增长的随眠与四根相应,除了苦根。眼根增长的随眠在欲界和色界的五地普遍存在,包括遍行和修所断。如果在欲界,那么与喜、忧、舍根相应。
若在初二靜慮喜捨根相應。若在第三靜慮樂捨根相應。若在第四靜慮唯捨根相應。是故總說四根相應。苦根唯與五識相應。五識中無緣眼根等諸隨眠故彼定不與苦根相應。女根所增隨眠三根相應除樂苦根者。女根所增隨眠唯在欲界。欲界樂苦俱在五識故。彼不與樂苦相應。意根所增隨眠五根相應者。意根通與五受相應故相應縛五根相應。若所緣縛有四除苦。三重三摩地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者。苦根唯緣色等五境非定等故。三三摩地唯無漏故。不增隨眠非此所說餘文易了不復分別。恐諸智者生厭惓故。
如果处于第一或第二禅定状态,那么喜捨与根相应。如果处于第三禅定状态,那么樂捨与根相应。如果处于第四禅定状态,只有捨与根相应。因此,总的来说,四种根都与相应的状态相联系。苦根只与五識相应,五識中不涉及眼根等的隨眠,所以它们肯定不与苦根相应。女根所增加的隨眠与三根相应,除去樂和苦根。女根所增加的隨眠只存在于欲界,欲界的樂和苦都在五識中,所以它们不与樂和苦相应。意根所增加的隨眠与五根相应,因为意根与五受相应,所以相应的束缚也与五根相应。如果所緣的束缚有四种,除去苦根,那么三重三摩地所增加的隨眠与四根相应,除去苦根。苦根只涉及色、声、香、味、触这五境,不涉及定等,所以三三摩地只有无漏的,不增加隨眠,这不是这里所讨论的。其余的文段容易理解,不再分别解释,以免智者感到厌烦。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誰成就。誰不成就。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無實成就不成就性唯假建立。欲顯成就不成就性是實有物。若不爾者。便違契經。如契經說。應知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不善法。又契經說。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等。若無成就不成就性。異生聖者有學無學斷善根者不斷善者。決定建立皆不得成。決定因緣不可得故。然成就者不成就者是世俗有。若成就性不成就性是勝義有。如死生者是世俗有。諸死生法是勝義有。入出定者是世俗有。所入出定是勝義有。作者受者是世俗有。業異熟果是勝義有。如是成就不成就性是勝義有。施設成就不成就者是世俗有。謂若身中有成就性名成就者。若彼身中有不成就性名不成就者。如樹等是假色等。四塵是實。如是補特伽羅是假。色等五蘊是實。於此假者身相續中。依得非得說有成就不成就法。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从眼根到无色界的修所断无明随眠,谁成就了,谁没有成就?问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说,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观点,显现正确的理论。有人坚持认为,没有实际的成就与不成就的性质,只是虚假的建立。想要表明成就与不成就的性质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不是这样,就违背了契经。正如契经所说,应该知道这样的有情众生成就了善法和不善法。又有契经说,我成就了十力和四无所畏等。如果没有成就与不成就的性质,凡夫、圣者、有学、无学、断善根者、不断善根者,决定性的建立都无法实现,因为决定性的因缘是不可得的。然而,成就者和不成就者是世俗有的。如果成就的性质和不成就的性质是胜义有的,比如死者和生者是世俗有的,所有死生之法是胜义有的。入定和出定的人是世俗有的,所入和所出之定是胜义有的。作者和受者是世俗有的,业和异熟果是胜义有的。如此,成就和不成就的性质是胜义有的。建立成就和不成就的人是世俗有的,比如如果身体中有成就的性质就称为成就者,如果身体中有不成就的性质就称为不成就者。比如树木等是虚假的色等,四尘是真实的。因此,有情众生是虚假的,色等五蕴是真实的。在这个虚假的身体相续中,依据得到和未得到来说有成就和不成就的法。因为这个因缘,所以提出了这个论点。
眼根色界及欲界已得不失。成就者。色界諸天皆具根故。決定成就眼等五根。此具根言依顯者說。女男根不顯無亦名具根。又容有者彼皆成就故說具根。非一切有勿憂苦等彼亦有故。及欲界已得者。謂鉢羅奢佉位以彼不失者。謂不爛壞不墮落不蟲食不被害。無色界及欲界未得已失不成就者。無色界無色故不成就眼等根。及欲界未得者。謂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位。已失者。謂爛壞墮落蟲食被害耳鼻舌根亦爾者。如眼根說身根欲色界成就者。有色界生必有身根故。無色界不成就者彼無色故。女男根欲界已得不失成就者。如眼根說。色無色界及欲界。
眼根在色界和欲界中已经获得且不会失去。成就者,色界的诸天都具备根,因此决定成就眼等五根。这里所说的“具根”是依据明显者而言,女性和男性的根不明显,即使没有也称为具根。另外,可能有的,他们也都成就了,所以说具根。并不是所有有情都具备憂苦等,他们也有这些。以及欲界中已经获得的,指的是鉢羅奢佉位,因为他们不会失去,指的是不腐烂、不堕落、不被虫食、不被伤害。无色界和欲界未得已失不成就者,无色界因为没有色相,所以不成就眼等根。以及欲界未得的,指的是羯剌蓝、頞部曇、閉尸、鍵南位。已失的,指的是腐烂、堕落、被虫食、被伤害,耳鼻舌根也是如此。如眼根所说,身根在欲色界成就者,有色界生必定有身根。无色界不成就者,因为他们没有色相。女性和男性的根在欲界已经获得且不会失去的成就者,如眼根所说。色界和无色界以及欲界。
未得已失不成就者。色無色界無女男根無婬愛故。厭捨此根生彼界故。色無色界無段食故。必因段食有此根故。因無慚愧有此根故。又女男根彼無用故。問若爾。鼻舌彼亦應無。彼無嗅香甞味事故。答鼻舌二根於彼有用。謂莊嚴身及起言說。女男二根令身醜陋。有慚愧者必隱覆之。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上二界無招彼業故。問色無色界既無男根應非丈夫。答色無色界有丈夫用故名丈夫。丈夫用者。謂能離欲能成善事故名丈夫。如契經說。四向四果皆名丈夫。非諸女人皆無向果。如契經說。此大生主。雖是女人而入聖道。得果盡漏亦名丈夫。於此義中應作四句。
那些尚未获得或已经失去的人,无法成就。在无色界和色界中没有男女之根,也没有淫欲。因为厌恶和舍弃这些根而生到那个境界。无色界和色界没有分段食物,必须通过分段食物来维持这些根。因为没有惭和愧而有这些根。另外,男女之根在那里没有用处。问:如果是这样,那么鼻子和舌头也应该不存在,因为那里没有嗅闻香气和品尝味道的活动。答:鼻子和舌头这两个根在那里有用,用于装饰身体和发起言语。男女之根使身体丑陋,有惭和愧的人必定隐藏它们。尊者妙音这样说:上二界没有招感那个业。问:既然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男根,应该不是丈夫。答:色界和无色界有丈夫的作用,所以称为丈夫。丈夫的作用是指能够远离欲望,能够成就善事,所以称为丈夫。如契经所说,四向四果都称为丈夫,不是所有女人都没有向果。如契经所说,这位大生主虽然是女人,但已入圣道,得果尽漏,也称为丈夫。在这个意义上应该分为四句。
或有丈夫不成就男根。謂生色無色界等。或有成就男根而不名丈夫。如扇搋半擇迦等。或有丈夫亦成就男根。謂具男根離欲染等。或有非丈夫亦不成就男根。謂除前相。胎卵濕生漸命終者。漸捨眼等六種色根。於身根中亦有漸捨。謂手足等。若捨一切身根極微即便命終。若地獄中解諸支節。乃至糜爛亦有身根。有說。爾時亦有眼等。若全無者。後應不生。異熟斷已後不續故。有作是說。諸地獄中眼等六根斷已更續。業所引故。趣法爾故。如人等中支節斷壞不可還續。地獄等中支節斷已尋復續生。諸趣法爾不可相例。故彼眼等斷已還生。身根必無全分斷者。
有的勇健之人没有男性生殖器,比如那些生在色界和无色界的。有的虽然有男性生殖器,但不能称为勇健之人,比如扇搋半擇迦等。有的勇健之人也有男性生殖器,比如那些具备男性生殖器且远离五欲污染的。有的既不是勇健之人也没有男性生殖器,比如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之外的,那些胎生、卵生、濕生、渐次命终的。他们逐渐舍弃眼等六种色根,在身根中也有逐渐舍弃的情况,比如手和脚等。如果舍弃了所有的身根极微,那么生命就会终结。如果在地狱中肢节被解开,甚至糜烂,也仍然有身根存在。有的说,那时也有眼等六根。如果完全没有,那么之后不应再生,因为异熟断绝后不再继续。有的说,在所有地狱中,眼等六根断绝后会再次继续,因为业力所引,法尔如此。就像人等中肢节断坏不可再续,地狱等中肢节断后不久又复生。各种生命状态法尔不同,不能相提并论。因此,那些眼等断绝后还会再生,身根必定没有完全断绝的情况。
若全分斷無更續義。是諸色根所依止故。彼有少分身根極微。依此後時還生支節。諸支節內所有身根斷已還生如眼根等。有餘師說。諸地獄中雖解身支為百千分。而諸分內皆有身根。諸分中間有連續故。如碎杜仲及藕根莖。亦如破苽蔕不相離。若相離者身根即無。非一有情有二身故。而世現見斷諸蟲身。為多分已猶行動者。風勢所轉非有身根。命意捨根一切有情皆成就者。皆通三界九地諸位恒成就故。樂根遍淨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者樂根唯在欲界初及第三靜慮。通有漏無漏。欲界初靜慮者唯有漏。第三靜慮者通二種。諸有漏者生上捨下故不成就。
如果完全断裂而不再继续存在,这是因为所有感官根都依赖于它。它们有一小部分身根的极微,依靠这些极微,后来还能再生出支节。所有支节内部的身根断裂后还能再生,就像眼根等一样。另有一些论师说,在所有地狱中,即使身体被分解成百千部分,但每一部分内都有身根,各部分之间有连续性。就像破碎的杜仲和藕的根茎,也像打破的葫芦藤不会分离。如果分离了,身根就不存在了,因为一个有情不可能有两个身体。而在世间,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虫子的身体被切断很多部分,它们仍然能够行动,这是由于风的动性所驱动,并不是因为有身根。命根和意根是所有有情都具备的,它们遍及三界九地,在所有境界中恒常具备。乐根从遍净天以下到圣者生上具备,凡夫生上不具备乐根,因为乐根只在欲界的初禅和第三静虑中存在,包括有漏和无漏两种。欲界的初禅只有有漏,第三静虑则包括两种。所有有漏的众生,由于在上界舍弃下界,所以不具备乐根。
諸無漏者生上地時不捨下地。無漏唯有得果轉根退時捨故。問若生第二靜慮未離第二靜慮染。彼成就何地樂根。答彼成就第三靜慮染污樂根。若彼已離第二靜慮染。復得第三靜慮無染樂根。是故若生遍淨以下皆成就樂根。此遍淨言總顯自地舉後顯前。餘皆准此。問頗有聖者生在第四靜慮以上不成就樂根耶。有說亦有。謂已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二靜慮及下三地入正性離生。得不還果已不起後向。命終往生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彼不成就樂根。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已離上地染依下地入正性離生者。彼得果已必起勝果道。修上地無漏得上地滅然後命終。
所有达到无漏心境的修行者在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境界时,不会放弃较低层次的境界。无漏心境只有在实现果位、转变根性或退步时才会放弃。有人问,如果一个修行者生在第二静虑且未脱离第二静虑的染污,他成就了哪种乐根?回答是,他成就了第三静虑的染污乐根。如果他已经脱离了第二静虑的染污,那么他将获得第三静虑的无染乐根。因此,如果一个修行者生在遍净天以下,他都会成就乐根。这里所说的遍净,总体上是指自己的境界,通过提及后续境界来显示之前的境界。其他情况都按照这个原则来理解。有人问,是否有圣者生在第四静虑以上而没有成就乐根?有的说有,指的是那些已经脱离了第三静虑的染污,依靠第二静虑及以下三地入正性离生,得到不还果后不再追求更高果位,命终后往生到第四静虑以上的诸地,他们没有成就乐根。评论说,他们不应该这样说。如果已经脱离了更高境界的染污,依靠较低境界入正性离生的人,在得到果位后必定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果位,修行更高层次的无漏境界,得到更高层次的灭然后命终。
如已離欲界三四品。或七八品染。入正性離生。彼得果已必起勝果道。修勝品無漏得勝品滅然後命終。問若已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二靜慮及下三地。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彼不起後向命終往生第四靜慮以上諸地。彼成就何樂根。答彼於上地若得自在當練根時。亦能修上無漏樂根。設於上地不得自在。彼得果已亦必起勝果道修上無漏然後命終是故聖者生遍淨上。決定成就無漏樂根。成就喜根准此應說。苦根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不成就者。欲界有情乃至佛亦成就苦根。違境逼時不由分別而生苦故。色無色界無苦根者。由勝定力所滋潤故。無違境故。無有不善業煩惱故。
如果已经离开了欲界的第三和第四品的污染,或者第七和第八品的污染,进入正性離生的状态,那么他们在得到果位之后,必定会发起追求更高层次果位的道路。他们会修行更高层次的无漏法,得到更高层次的滅,然后生命终结。问:如果已经离开了第三靜慮的污染,依靠第二靜慮以及更低的三地,通过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他们不发起后续的向道,生命终结后往生到第四靜慮以上的诸地。他们成就了哪种樂根?答:他们在更高层次的地,如果得到自在并且練根时,也能修行更高层次的无漏樂根。即使他们在更高层次的地没有得到自在,他们在得到果位之后,也必定会发起追求更高层次果位的道路,修行更高层次的无漏法,然后生命终结。因此,聖者生到遍淨以上的地,必定成就无漏樂根。成就喜根的情况也应当这样说。苦根在欲界成就,在色界和无色界不成就。欲界的有情,乃至佛,也成就苦根。因为与心意相违背的境界逼迫时,不通过分别就会产生苦。色界和无色界没有苦根,因为被更高层次的定力所滋润,没有与心意相违背的境界,没有不善业和煩惱。
又色無色是勝界故。謂劣界中勝身亦有苦受。如欲界聲聞及獨覺大覺。若勝界中劣身亦無苦受。如色無色界異生。如有災秋時嘉苗。亦遭蟲食等事。無災秋時穢草亦無蟲食等事。憂根未離欲染成就。已離欲染不成就者。憂根必由分別而起。未離欲者分別生憂。已離欲者起分別時不生憂慼。是故憂根是善性者若離欲染亦不成就。欲界煩惱所引發故。三無漏根已得不失。成就未得。已失不成就者。謂未知當知根已入見道名已得。道類智未現在前名不失。苦法智忍未現在前名未得。道類智現前以後名已失。已知根已起道類智或退阿羅漢果名已得。盡智未現在前名不失。
道類智未現在前或未退阿羅漢果名未得。盡智現前以後名已失。具知根盡智現在前名已得。不退阿羅漢果名不失。盡智未現在前名未得。退阿羅漢果名已失。身色聲觸界。欲色界成就。無色界不成就者。問身色觸界可爾。聲界云何恒時成就。有作是說。大種合離必生聲界。有情若在欲色界中。大種恒有故常發聲。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四大種必恒生聲。此所生聲何大種造。若即此造應名有對色一四大種生。若說餘造餘四大種復必生聲。如是展轉有無窮過。應作是說。生欲色界有情身中。多四大種在一身內。有相擊者便發生聲。不相擊者即無聲起。
雖一身中必有聲界。非諸身分皆遍發聲。尊者覺天作如是說。非欲色界恒成就聲。此本論文依多分說。眼耳身識界。梵世以下及生上三靜慮。現在前成就。不現在前。及無色界不成就者。謂生欲界及初靜慮。隨其所應成就。染污或善三識諸無記中。有慣習者亦恒成就。如勝威儀工巧通果。若生第二靜慮以上。唯無記者時有現前即便成就。若不現前則不成就。以五識身性羸劣故。他地現起勢不堅強。若意識中變化心等。設生他地勢亦堅強故不現前亦得成就。無漏無為如意界等恒成就者。謂非擇滅一切有情無不成就非擇滅故。後無斷法准此應知。三重三摩地如道諦等。已得成就未得不成就者。得已必無退捨事故。將般涅槃方修得故。般涅槃已非有情數。故不可說不成就言。餘文易了故不分別。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一一得遍知時。於九十八隨眠中。幾隨眠得遍知。於九結中幾結盡。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色法亦有見所斷者。為遮彼意顯諸色法非見所斷。或復有執。異生不能斷見所斷隨眠。有餘復執。異生不能斷諸隨眠唯能制伏。為遮彼意顯諸異生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隨眠。唯除有頂。故作斯論。然諸遍知略有二種。一智遍知。二斷遍知。此中但依斷遍知而作論。斷是擇滅雖非遍知是遍知果故名遍知。如六觸處說名故業果立因名。遍知亦爾又此中說得遍知者。謂斷彼盡隨斷何法。究竟盡時名得遍知。
非要唯依九遍知說。眼根得遍知時色愛盡者。謂眼根在五地。即欲界四靜慮欲愛盡時。欲界眼根得遍知。乃至第四靜慮愛盡時第四靜慮眼根得遍知。今依究竟得遍知說。故色愛盡名得遍知。餘皆准此。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者。異生爾時斷色界見修所斷三十一隨眠盡。故無結盡者。謂九結中爾時無一究竟盡故。雖諸隨眠亦名為結。而此中說差別法門。謂說隨眠依九十八。說結依九。餘例應知。聖者三隨眠得遍知者。聖者爾時唯色界修所斷三隨眠得遍知故。無結盡者。謂九結中無一結盡。女男根得遍知時欲愛盡者。謂女男根唯在欲界故。欲愛盡名得遍知。
異生三十六隨眠得遍知者。異生爾時斷欲界見修所斷三十六隨眠盡故。三結盡者。謂九結中爾時恚嫉慳結究竟盡故。聖者四隨眠得遍知者。聖者爾時唯欲界修所斷四隨眠得遍知故。三結盡者如異生說。然恚結中唯修所斷命根得遍知時。無色愛盡者。謂命根在九地欲愛盡時。欲界命根得遍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愛盡時。非想非非想處命根得遍知。今依究竟得遍知說。故無色愛盡名得遍知。三隨眠得遍知者。爾時斷無色界修所斷三隨眠盡故。三結盡者。謂九結中愛慢無明三結盡故。樂根得遍知時。遍淨愛盡即樂根得遍知者。爾時不得九十八隨眠中一隨眠究竟盡。故作是說。餘例應知。然得遍知有十七位。謂四法忍智四類忍智時。唯得見所斷諸法遍知。欲界乃至無所有處。八地愛盡時通得見修所斷諸法遍知。非想非非想處一地愛盡時。唯得修所斷諸法遍知。諸法於此十七位中名得遍知。隨相應說恐文繁廣不別顯示。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一一滅作證時。於九十八隨眠中。幾隨眠滅作證。於九結中幾結盡。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一切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此前諸位唯能伏纏於諸隨眠皆未能斷。如頓斷沙門。彼說頓覺得無學果。如夢覺時頓捨惛睡。為遮彼意顯斷隨眠。分位差別有八十九。此諸位中皆證滅故。或復有執。唯無間道斷隨眠得。唯解脫道能證彼滅。如西方沙門彼作是說。非無間道不斷煩惱。非解脫道不證彼滅。為遮彼意顯無間道能斷煩惱。隔煩惱得令不續故。亦能證滅引離繫得令正起故。
諸解脫道唯名證滅。與離繫得俱現前故。又為顯示滅作證理令智者知故作斯論。於法作證略有二種。一智作證。二得作證。智作證者。謂一切法智。能證知。得作證者。謂諸善法通果無記得能證獲。此中唯依得作證說。於中但依滅作證說。滅謂擇滅。於諸位中起得證滅名滅作證。此滅作證隨位差別有八十九。謂四法忍智四類忍智時。及九地各九無間解脫道時四法類忍智時唯證見所斷法滅。非想非非想處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唯證修所斷法滅。餘七十三時通證見修所斷法滅。又滅作證總有五位。謂各自品對治道時。及證得四沙門果時。并練根時。
應說有六而練根時必得果故即四果攝故說五時。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於此五位。滅作證時有具不具。或有煩惱唯有一時。謂非想非非想處第九品修所斷。即證得阿羅漢果時。或有煩惱唯有二時。謂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及下七地各九品修所斷。即各自品對治道時。及證得阿羅漢果時。欲界第九品修所斷亦二時。謂證得後二果時。或有煩惱唯有三時。謂欲界第七八品修所斷即各自品對治道時。及證得後二沙門果時。欲界第六品修所斷亦三時。謂證得後三沙門果時。或有煩惱唯有四時。謂色無色界見道所斷。即證得四沙門果時。欲界前五品修所斷亦四時。
謂各自品對治道時。及證得後三沙門果時。或有煩惱具有五時。謂三界見苦集滅所斷。及欲界見道所斷。即各自品對治道時。及證得四沙門果時。此依聖者滅作證說。若依異生八地見修所斷煩惱。皆唯自品對治道時名滅作證。餘有漏法滅作證時准前煩惱應知。分位歷眼根等四十二章辯滅作證如本論說。
問前遍知門與此滅作證門有何差別。答前遍知門顯眼根等究竟盡時得斷差別。滅作證門顯眼根等究竟盡時。及後諸位證滅差別。謂後諸位復數證得眼根等滅一味得故。西方諸師作如是說。前遍知門顯無間道斷煩惱得。滅作證門顯解脫道證離繫得。此國諸師作如是說。前遍知門唯顯無間道斷煩惱得。滅作證門通顯無間解脫道證離繫得。復次前遍知門唯顯初位得斷遍知。滅作證門通顯初後於滅作證。是謂遍知與滅作證二門差別。
此十門中通前所說四十二章有五位別。謂前所說四十二章總有三類。謂二十二根。乃至見修所斷。無斷法名境界類。四聖諦乃至三重三摩地名功德類。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名過失類。境界類中二十二根。最初多故別作一位。過失類中九十八隨眠。最後多故別作一位。餘三類法各作一位故合有五。於五位中有相似者各略相類。不相似者各廣分別。智者於此應善了知。
此中尊者略以十門。通前所說四十二章。於中差別復有多種。謂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於九十八隨眠中。一一有幾隨眠隨增。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一一有幾隨眠隨增。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幾為所緣縛非相應縛。幾為相應縛非所緣縛。幾為所緣縛亦相應縛。幾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幾為所緣縛非相應縛。幾為相應縛非所緣縛。幾為所緣縛亦相應縛。幾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幾為所緣縛非相應縛。幾為相應縛非所緣縛。幾為所緣縛亦為相應縛。幾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於三界十五部心中。一一等無間生幾心。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一一等無間生幾心。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一一等無間生幾心。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一一等無間生幾心。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一一等無間生幾心。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一一等無間生幾心。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樂苦喜憂捨根相應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
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誰成就誰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誰成就誰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誰成就誰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誰成就誰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誰成就誰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誰成就誰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於九十八隨眠中。幾隨眠得遍知。
於九結中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於九十八隨眠中。
幾隨眠滅作證。於九結中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 。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各九結中幾結所繫。三縛中幾縛所縛。十隨眠中幾隨眠隨增。六垢中幾垢所染。十纏中幾纏所纏。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成就。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不成就。
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如是種類有無量門。通前所說四十二章。諸有智者應隨決擇。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