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表無表納息第四之一
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譬喻者。說表無表業無實體性。所以者何。若表業是實可得依之令無表有。然表業無實。云何能發無表令有。且表業尚無無表云何有而言有者。是對法諸師矯妄言耳。如人遇見美女為染近故。語言。汝可解去人服。吾衣汝天衣。女聞歡喜如言為解。彼人即前種種摩觸。恣心意已語言。天衣已為汝著。女言。我今體露如是。寧死不露天衣何在。彼答之言。天服微妙唯我見之非汝能見。如是愚人本無天衣。況為他著。諸對法者所說亦爾。本無表業。
如果某人成就了身表,那么他是否也成就了无表呢?对于这类问题,以及解释这些问题的含义,理解之后,接下来应该详细解释。问: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讨论?答: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观点,显现自己的教义。比如譬喻者说,表业和无表业没有实体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表业是实在的,那么可以依据它使无表业存在。然而表业本身没有实体,又怎能引发无表业的存在呢?而且表业尚且没有,无表业又怎能说有呢?说有的,是那些对法的学者们矫饰的妄言罢了。就像一个人遇到美女,因为被染污和接近,说:你可以脱去人的衣服,我会给你穿上天衣。女人听后欢喜,按照他的话去做。那人就上前各种摩触,随心所欲之后说:天衣已经给你穿上了。女人说:我现在完全裸露,宁愿死也不露体,天衣在哪里?那人回答说:天衣微妙,只有我能看见,你不能看见。就像这个愚人本来没有天衣,何况给别人穿上。那些对法的人所说的也是如此,本来没有无表业。
況有依表所起無表。故對法者妄興此論。又表無表若是色者。青黃赤白為是何耶。復云何成善不善性。若因搖動成善惡性。花劍等動何故不爾。為止如是譬喻者意。顯自所宗。表無表業皆是實有。故作斯論。若諸表業無實體者。則與契經相違。如契經言。愚夫希欲說名為愛。愛所發表說名為業。又契經言。在夜尋伺猶如起煙。旦動身語猶如發焰。若無表業無實體者。則亦與契經相違。如契經說。色有三攝一切色。有色有見有對。有色無見有對。有色無見無對。若無無表色者。則應無有三種建立。無第三故。又若撥無表無表色。吠題呬字。未生怨王。
更何况有依表所引发的无表业。因此,对法者错误地提出这种论点。如果表无表是色法,那么青黄赤白又是什么?又如何成为善或不善的性质?如果因为摇动而成为善恶性,那么花剑等的摇动为何不是这样?为了阻止这样的譬喻者意图,表明自己的主张,表无表业都是实际存在的。因此提出这样的论述。如果所有的表业没有实体,那么就会与契经相违背。正如契经所说,愚夫渴望被称为爱,爱所引发的表业被称为业。又契经说,在夜间尋伺如同起煙,白天动身语如同发焰。如果无表业没有实体,那么也会与契经相违背。正如契经所说,色法分为三类,包括有色有见有对、有色无见有对、有色无见无对。如果没有无表色,那么就不应该有这三种分类,因为没有第三类。如果否认无表色的存在,那么吠题呬字、未生怨王等就无法解释。
應當不觸害父無間。謂發表位父命猶存。父命終時表業已謝。由先表力得後無表故。未生怨觸無間業。又彼杖髻出家外道。亦應不觸害應無間。謂發表位目連命猶存。目連涅槃時表業已謝由先表力得後無表故。彼外道觸無間業。又若撥無表無表業。應無建立三品有異。謂住律儀品。住不律儀品。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品。然彼所言此表無表體。若是色青黃赤白為是何耶。此責不然非顯色外無別色故。當知身表是形非顯。語表是聲亦非顯色二種。無表法處色攝故不可責以同青等。然諸色處總有四種。一有色處唯顯可了非形。二有色處唯形可了非顯。三有色處顯形俱可了。
不应伤害父亲而造成无间罪。指的是在表达行为时父亲的生命还存续,而当父亲生命终结时,表达行为已经结束,但由于先前表达行为的力量,得到了后来的无表业。未生怨王伤害无间罪,又如他用杖击打摩訶目犍连的肉髻,当时摩訶目犍连的生命还存续,摩訶目犍连涅槃时,表达行为已经结束,但由于先前表达行为的力量,得到了后来的无表业。那位外道伤害无间罪。如果否认无表业的存在,那么建立三品的差异就无从谈起,即遵守戒律的品类、不遵守戒律的品类、既非戒律也非不戒律的品类。然而他们所说的这些表达无表的实体,如果是色彩中的青、黄、赤、白,那又是什么呢?这种质疑是不成立的,因为在明显可见的色彩之外没有其他色彩。应当知道,身体表达是形态而非明显可见的色彩,语言表达是声音,也不是明显可见的色彩,两种无表属于法处色,因此不能以同青等色彩相责难。然而,所有色处总共有四种。一是只有色彩处,只有明显可见而可识别,不是形态。二是只有色彩处,只有形态可识别,不是明显可见。三是色彩处,明显和形态都可识别。
四有色處顯形俱不可了。顯可了非形者。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形可了非顯者。謂身表色。顯形俱可了者。謂所餘若顯若形俱可了色。顯形俱不可了者。謂空界色。又如所說。若身搖動成善惡性。花劍等動何不爾者。此亦不然。有根法異。無根法異。身是有情數攝。由心運動能表有善惡心心所法。花劍等不爾故。表無表決定實有。然表無表依身而起有依一分。如彈指舉足等。一分動轉作善惡業有依具分。如禮佛逐怨等。舉身運動作善惡業。此中隨所依身。極微數量表業亦爾。如表數量無表亦爾。問隨彼彼業若有表即有無表耶。若有無表即有表耶。或有說者。
四有中的色處,顯形两者都不可识别。可以识别但非形的,比如青、黄、红、白、影、光明、闇。可以识别形但非顯的,比如身体的动作。顯形两者都可以识别的,比如其他无论是顯还是形都可以识别的色。顯形两者都不可以识别的,比如空界色。又如所说,如果身体摇动形成善恶性质,那么花、剑等摇动为何不这样呢?这也是不正确的。有根法和无根法是不同的。身体是有情数所包含的,由于心的驱动能够表现出有善恶的心和心所法。花、剑等不是这样的。表业和无表业是决定实有的。然而,表业和无表业依身而起,有依一分,比如弹指、举足等。一分的动转作善恶业有依具分,比如礼佛、追逐仇敌等。全身运动作善恶业。这里随着所依的身体,极微的数量表业也是这样。比如表的数量,无表的数量也是这样。问:随着那些业,如果有表业即有无表业吗?如果有无表业即有表业吗?有的说者。
七根本業道決定具有表與無表。加行後起表業定有無表不定。唯猛利纏。及殷重信。所作發無表非餘。有說。七根本業道無表定有表則不定。若自作者有表若遣他作唯得無表。加行後起如前說。評曰。應作是說。除欲邪行餘根本業道。無表定有表則不定。若自作即時究竟者彼有表業。若遣他作或究竟時。表已息者則唯有無表。若欲邪行表亦定有加行位決定有表。無表不定如前說。後起位定有無表。表則不定若作則有。不作則無。當知此說散心所作。若隨支分定散差別。有表無表如理應思。
七种根本业道在决定时一定具有表业和无表业。在加行和后起阶段,表业一定存在,而无表业则不一定。只有当烦恼强烈和信心坚定时,所作的行为才会引发无表业,其他情况则不会。有观点认为,七种根本业道一定有无表业,而表业则不一定。如果是自己直接作的,那么有表业;如果是派他人作的,只得到无表业。加行和后起的情况如前所述。经过评价,应该这样说:除了欲邪行之外,其他根本业道一定有无表业,而表业则不一定。如果是自己作且立即完成的,那么有表业;如果是派他人作或在完成时,表业已经停止,那么就只有无表业。对于欲邪行,表业也一定存在,加行阶段一定有表业,无表业则如前所述不一定。后起阶段一定有无表业,表业则不一定,如果作了就有,不作则无。应当知道,这是散心所作的情况。如果按照支分和定散的差别,表业和无表业的合理思考应当如此。
彼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妙行惡行由三因緣無表不斷。一由意樂不息。二由加行不捨。三由限勢未過。由意樂不息加行不捨者。如於佛像窣堵波等。起淳淨心恭敬供養。所發無表從初剎那乃至意樂未息。或加行未捨已來相續不斷。若意樂息及加行捨無表便斷。限勢未過者。謂淳淨心及猛利纏所作善惡。隨彼勢力無表不斷。如猛利纏殺捃多蟻。所發無表盡形相續。淳淨心所作亦爾。謂如有人起殷重信。修營供具奉施眾僧。燒香散花種種供養。或於佛說如是日月五年會等。請諸眾僧種種供養。起淳淨心發身語業。乃至意樂未息。或加行未捨無表不斷。
它们既不属于律仪也不属于不律仪所包含的。妙行和恶行因为三个因缘而使无表业不断。一是心意的满足没有停止,二是加行没有放弃,三是限制的力量尚未过去。因为心意满足没有停止和加行没有放弃,例如对于佛像和窣堵波等,以纯净的心恭敬供养,所引发的无表业从最初的瞬间直至心意满足未停或加行未放弃之前,相续不断。如果心意满足停止和加行放弃,无表业便中断。限制的力量未过去,指的是纯净的心和强烈烦恼所作的善恶,随着那力量的作用,无表业不会中断。例如,因强烈烦恼杀害蚁卵,所引发的无表业持续一生相续不断。纯净心所作的也是如此,比如有人以坚定的信心,准备供具供养僧众,烧香、散花等种种供养,或者在佛所说的日月五年会等时,邀请众多僧众进行种种供养,以纯净心发起身语业,直至心意满足未停或加行未放弃,无表业不会中断。
若意樂息及捨加行無表便斷。餘處中行廣說亦爾。復有處中妙行惡行。盡眾同分無表不斷。妙行者。如有立願。若不供養諸佛形像窣堵波等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一花一香供養。盡眾同分無表不斷。或有立願。若不施他資具命緣。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施他一摶之食半搩手衣。盡眾同分無表不斷。或有立願。若於三寶不先供養。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施僧一器之食。或復塗掃一足之地。盡眾同分無表不斷。或有立願每年某日施諸貧乏。或供養僧。即取少物以供彼用。留所餘財以為儲擬。盡眾同分無表不斷。如是等是名妙行。惡行者。如有立願。我當日日於彼怨所作諸衰損。若不作者終不先食。即於日日下至一打或一惡言訶罵毀辱。盡眾同分無表不斷。如是等是名惡行。
如果心意满足和止息以及捨的加行无表业便中断。其他地方处于中道的行为广泛讲述也是如此。还有处于中道的妙行和惡行,尽眾同分无表业不会中断。所谓妙行,比如有人立下誓願,如果不尽自己所能供养佛像、佛塔等,就决不先进食。他们每天根据自己的能力,至少供奉一朵花或一支香,这样的无表业尽眾同分不会中断。或者有人立下誓願,如果不先施舍给他人生活所需,就决不先进食。他们每天根据自己的能力,至少施舍给他人一掬食物或半搩手的衣服,这样的无表业尽眾同分不会中断。或者有人立下誓願,如果不先供养三宝,就决不先进食。他们每天根据自己的能力,至少施舍给僧人一器食物,或者清扫一足之地,这样的无表业尽眾同分不会中断。或者有人立下誓願,每年特定日子施舍给贫困者或供养僧人,即使只取少量物品以供他们使用,保留剩余的财富以备将来,这样的无表业尽眾同分不会中断。这些行为被称为妙行。所谓惡行,比如有人立下誓願,我将每天对那些怨恨我的人进行各种损害,如果做不到就决不先进食。于是他们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打击或用恶言訶罵、毀辱,这样的无表业尽眾同分不会中断。这些行为被称为惡行。
或有造作諸佛形像窣堵波等諸供養具。書寫三藏所攝正法。造聖僧像建僧伽藍。給施衣藥諸資身具。安立福舍種殖樹林。造井橋船階道處等。此諸表業所發無表。具由三緣相續不斷。一由意樂。二由所依。三由事物。由意樂者。謂緣彼事深生歡喜意樂不息。由所依者。謂所依身同分相續命未終位。由事物者。謂所修建佛像等事未都壞滅。如是三緣隨闕一種。由前所發無表便斷。是名妙行。惡行者。謂造罟網刀箭等事。應准前說。是謂所說表無表業略毘婆沙。
有些人制作佛像、佛塔等供养用具,书写包含在三藏中的正法,塑造圣僧的像,建立僧侣的居所。他们提供衣物和药物等生活必需品,建立福利设施,种植树林,挖掘水井,建造桥梁、船只和阶梯等。这些行为所引发的无表业,由于三种因缘的连续不断而存在:一是心意的满足,二是所依赖的身体,三是具体的事物。心意的满足是指对这些行为深感欢喜且持续不断;所依赖的身体是指生命未终结、身体连续存在;具体的事物是指所建造的佛像等尚未完全毁坏。如果这三种因缘缺少任何一种,之前所引发的无表业就会中断,这些行为被称为妙行。而恶行,比如制造渔网、刀箭等,可以按照前面所说的来理解。这就是关于表无表业的简要解释。
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現有身表者。謂不眠不醉不悶不捨加行求起身表。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非猛利纏。雖發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者。謂三緣故不捨表業。一意樂不息故。二不捨加行故。三限勢未過故。不得此無表者。義如前說。有成就身無表非此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諸聖者生無色界。此中聖者住胎藏時不能起表。前生表業已失。
如果某人具备身体动作的表现,那么他是否也具备这种无形的表现呢?回答是应该分为四种情况来考虑。有些人具备身体动作的表现,但不具备这种无形的表现,比如那些生活在欲界中,既不遵守戒律也不违背戒律的人,他们现在有身体动作的表现,但不能获得这种无形的表现。或者他们之前有身体动作的表现,但没有失去,也不能获得这种无形的表现。现在有身体动作表现的人,指的是那些不睡眠、不醉酒、不昏迷、不放弃努力,通过行动来展现身体动作的人。不能获得这种无形表现的人,指的是那些没有深刻信仰、没有强烈执着的人,即使他们展现出身体动作,也不能获得这种无形的表现。或者那些之前有身体动作表现但没有失去的人,指的是因为三种原因不放弃表现行为:一是心意满足且不停止,二是不放弃努力,三是限制的力量还没有过去。不能获得这种无形表现的人,其含义如前所述。有些人具备无形的表现,但不具备身体动作的表现,比如那些圣人居住在母胎中,或者生活在欲界中遵守戒律,但不能获得其他解脱戒律的身体动作表现,即使有也会失去。如果他们生活在色界中,没有身体动作的表现,即使有也会失去。如果那些圣人生活在无色界中,这里的圣人居住在母胎时不能产生表现,因为他们在过去世的表现行为已经失去。
但成就靜慮無漏無表。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無身表者。謂或眠或醉或悶。捨諸加行不求起表。故設有而失者。謂由三緣捨身表業。一意樂息故。二捨加行故。三限勢過故。若生色界無身表者。謂捨加行不求起表故。設有而失者如前說。若諸聖者生無色界者。學成就學無表。無學成就無學無表。有成就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或先有身表不失。
只有达到禅定状态的无漏无表业得以成就。遵守戒律的人,指的是那些遵循禅定中无漏戒律的人。没有身体表现的人,指的是那些处于睡眠、醉酒或昏迷状态的人,他们放弃了所有行为的努力,不想表现出任何行为。因此,即使存在也可能失去的人,是因为三个原因放弃身体表现业:一是意愿的平息,二是放弃努力,三是力量的耗尽。如果生在色界没有身体表现的人,是因为放弃了努力,不想表现出任何行为。如果存在也可能失去的人,如前所述。如果圣者生在无色界,有学的人成就有学的无表业,无学的人成就无学的无表业。有成就身体表现的人也成就这种无表业,指的是那些生在欲界并遵守戒律的人,他们不能得到特别的解脱戒律,但现有的身体表现也能得到这种无表业。或者他们之前已有这种无表业而不失,也能得到这种无表业。如果他们遵守特别的解脱戒律,或者遵守非戒律,或者处于既非戒律也非非戒律的状态,现有的身体表现也能得到这种无表业。或者他们之前已有身体表现而不失,也能得到这种无表业。如果生在色界,现有的身体表现,或者之前已有身体表现而不失。
此中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等者。謂以殷重信。或猛利纏。發表亦得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彼定成就身表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者。謂不捨加行求起表業。餘如前說。有非成就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穀-禾+卵] 。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諸異生生無色界。諸異生類住胎卵中。已失前生表無表業現不能起。如前應知。
在这里,有些人既有身表也有无表。这是指那些以坚定的信念或强烈的烦恼发起身表,同时也得到无表的人。如果他们遵守别解脱律仪或不遵守律仪,那么他们一定成就了身表和无表。如果生在色界,那么他们现在有身表,意味着他们不放弃加行,追求发起身表业。其余情况如前所述。有些人既不成就身表,也不成就无表,比如在卵[穀-禾+卵]中,或者凡夫在胎藏中,或者生在欲界,既不遵守律仪也不违背律仪,即使有身表也会失去。如果凡夫生在无色界,或者凡夫类在胎卵中,已经失去了前生的身表和无表业,现在无法发起。这些情况如前所述。
生無色界已捨有漏未得無漏。彼地無色故餘如前說。若成就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現有善身表者。謂不眠等故。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所起故。或先有此表不失者。謂前說三緣故。不得此無表者。謂彼亦非殷重信所起故。問住不律儀者。有何善身表。答彼亦於父母師長佛獨覺諸佛弟子等。供養恭敬起善表故。有成就善身無表非此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無善身表。設有而失。
若生色界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諸聖者生無色界。此中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者。謂住此律儀定成就善身無表故。餘如前說。有成就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或先有此表不失。此中一切義如前說。有非成就善身表。亦非此無表。
謂處卵[穀-禾+卵] 。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諸成就不善身無表。彼定成就此表。有成就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現有不善身表者。謂不眠等故。不得此無表者。謂非猛利纏所起故。先有此表不失者。謂前說三緣。餘如前說。問住何等律儀有不善身表。答住三律儀皆容得有。問住靜慮無漏律儀者。有何等不善身表。答有。於有情起捶打等不善身表。問亦應有成就不善身無表非身表。謂遣他殺等。是則此中應作四句。何故作順後句耶。有作是說。應作四句。有成就不善身表。
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有成就不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遣他殺等。有成就不善身表。及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若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有非成就不善身表。亦非此無表。
謂處卵[穀-禾+卵] 。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表。設有而失。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無色界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應知此文但依同類表無表說。不依異類。謂從身表發身無表。是名同類。若由語表發身無表。是名異類。應作是說。無有唯成就不善身無表者。故此但應作順後句。所以者何。若能發語遣他殺等。由此發得身無表者。必亦成就不善身表。
以必能動身手等故。若不爾者前說成就善身無表非此表中。亦應作是說。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以善語言遣他施等。由此發得善身無表。前於善中既無此說。故知發言遣他施等。由此發得身無表者。必亦能動身手等故。由此成就善身表業。是故二處皆無此說。若成就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問何故欲界無有覆無記身表耶。答欲界煩惱能為等起。發身語者皆是不善。唯薩迦耶見。及邊執見。彼相應無明。雖是有覆無記。而皆是見所斷。非見所斷心能發身語業。
以內門起極微細故。問若生欲界已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煩惱現前。何故不發有覆無記身語表業。答生欲界中唯能起彼等至煩惱非生煩惱。諸煩惱中發身語業唯生煩惱。有餘師說。法性應爾。若起此地煩惱現前。還能轉動此地異熟相續。發起此地表業。諸染污業必以自地異熟相續為所依止。非生欲界容有色界異熟相續。是故唯生色界初靜慮中。得起此有覆無記身語表業。
若成就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無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於中差別如理應知。
若成就過去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先有身表不失者。謂三緣故如前所說。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及猛利纏所等起故。有成就過去身無表非此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諸學者生無色界無身表等。准前應知。問若諸學者以世俗道得不還果。曾不現起無漏律儀便生無色。彼云何成就過去身無表業。若不成就。何故此文作如是說。若諸學者生無色界耶。有作是說。
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身無表業。然此文中但依成就者說。是以無過。有餘師說。得聖果已必起勝果聖道現前故。諸學者生無色界必定成就過去身無表業。有成就過去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先有身表不失。此中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者有說。此文唯說第二剎那以後。初剎那頃。未有過去表無表故。有作是說。即初剎那亦成就過去表無表業。前加行業彼成就故。有非成就過去身表。亦非此無表。
謂處卵[穀-禾+卵] 。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表設有而失。若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過去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過去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有成就過去善身無表非此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生色界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諸學者生無色界。有成就過去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若生色界先有善身表不失。若住別解脫律儀者。此中二說如前應知。
問生色界者。云何成就過去善身表。答如佛一時往至梵世。梵眾諸天禮拜旋遶。乃至彼加行未捨以來。成就過去善身表業。有非成就過去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穀-禾+卵] 。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善身表設有而失。若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若成就過去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諸成就過去不善身無表。彼成就此表。有成就過去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不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此中二說如前應知。
若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若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若成就未來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身表。有成就此無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問何故無有成就未來身語表業。答無有預造未來表業非已生故。若成就未來身語表業。應未造業而有受用。何故成就未來無表。彼與心俱隨心修故。
若成就未來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善身表。有成就此無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若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及此無表。
若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若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問何故無有成就去來有覆無覆無記表業。答彼成就得勢力唯爾。但能成就同剎那業。無力能成已滅未至。彼業過去得亦過去。彼業未來得亦未來。彼業現在得亦現在。有說。彼業習氣不堅牢故。無成就去來世者。如善惡業習氣堅牢。則能成就去來二世。無記不爾。
若成就現在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身表。此中生欲界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現有身表者。即顯爾時心不在定及不眠等。不得此無表者。顯過現表非殷重信非猛利纏。所等起故。不發無表故。現在無有成就現在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設不在定。現無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無身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生色界正在定。此中正在定者。顯有無表亦遮有表。得此無表者。顯有過去身表。所發身無表業現在隨轉。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無身表者。有作是說。此說第二剎那以後。彼初剎那必有表故。有作是說。彼初剎那亦是所說有。現無身表。受不律儀故。及在定中得具戒故。有成就現在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有身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此中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有身表者。有作是說。唯取初剎那以後。諸剎那無身表故。有說。亦取諸餘剎那。後位身表亦容起故。有非成就現在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穀-禾+卵] 及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身表。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設先有身表不失。
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身表。若生無色界。此中不在定者。顯不成就現在無表。餘如前說。若成就現在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此中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者。必不成就現在無表。以必不在定故。餘如前說。有成就現在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
正在定設不在定現無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現無善身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若生色界正在定。若住別解脫律儀。現無善身表者。有作是說。此說第二剎那以後。有作是說。通初剎那如前說故。
有成就現在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有非成就現在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穀-禾+卵] 。及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善身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
而不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善身表。若生無色界。若成就現在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住律儀者。謂住三種律儀。不得此無表者。非猛利纏所等起故。餘皆如前說。有成就現在不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若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住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者。有作是說。除初剎那。有說通初。有但由語發身不律儀故。
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亦得此無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若住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皆如前說。有非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穀-禾+卵] 。若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無色界皆如前說。
若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若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答無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如前廣說。身表無表。如是語表無表。廣說亦爾。但說語聲與前有異此中所說決定義者。欲界必無隨心轉無表。色界必無依表發無表。問何故爾耶。答法應爾故。復有說者。欲界中有依表發無表。是故必無隨心轉無表。色界中有隨心轉無表。是故必無依表發無表。復有說者。欲界表業能發無表。是故必無隨心轉無表。
色界表業不發無表。是故得有隨心無表。復有說者。欲界生得能發業心殷重猛利故。所發表能發無表。色界生得能發業心非殷重猛利故。所發表不能發無表。復有說者。若生欲界無定心故。不定心勝故。所發表能發無表。若生色界有定心故。不定心劣故。所發表不能發無表。以如是等諸因緣故。色界必無依表無表。欲界定無隨心無表。
問隨語響聲是語業不。答彼非語業但名語聲由語起故。問簫笛等聲是語業不。答彼非語業但名語聲。由風氣等所起故。問諸禽獸聲是語業不。有作是說。彼非語業但名語聲。聞彼不能解了義故。有餘師說。彼是語業人雖不了彼所說義。而彼同類互相領解。又如解禽獸語者。聞彼音聲知所說故。問諸化語是語業不。有作是說。彼是語業由心發故。有餘師說。彼非語業但名語聲。以所化身無執受故若業欲界繫彼業果欲界繫耶。乃至廣說。應知此中依四果作論除增上果。以增上果不決定故極寬漫故。謂生一一界各有三界果及四界業。一一各以四界諸法為增上果。
若業欲界繫。彼業果欲界繫耶。答諸業欲界繫彼業果亦爾。謂三果或二果。有業果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若業色界繫彼業果色界繫耶。答諸業果色界繫彼業亦爾。謂三果或二果有業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即諸靜慮近分世俗道。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若業無色界繫。彼業果無色界繫耶。答諸業果無色界繫彼業亦爾。謂三果或二果有業無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即諸無色近分道。
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若業不繫彼業果不繫耶。答諸業不繫彼業果亦爾。謂三果或二果有業果不繫非彼業。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即諸近分世俗道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若業非欲界繫。彼業果非欲界繫耶。答諸業果非欲界繫彼業亦爾。有業非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若業非色界繫彼業果非色界繫耶。答諸業非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非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
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若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非無色界繫耶。答諸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亦爾。有業果非無色界繫非彼業。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彼諸斷是此道離繫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若業非不繫彼業果非不繫耶。答諸業果非不繫彼業亦爾。有業非不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彼諸斷是此道離繫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問諸所化事由誰化作。為由道耶。為由化心耶。若由道者何故化心說名能化。若由化心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有作是說。諸所化事由道化作。
問若爾何故化心說名能化。答應名所化心不應名能化。然由道力作化事已。化心與所化俱時起故。名能化心實非能化。有餘師說。諸所化事由化心作。問若爾此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子孫法。謂神境通道無間而滅。化心與所化俱時而起。化心即是此道近士用果。所化事復是化心近士用果。所化事。謂四處或二處。如是說者。諸所化事由道化作亦由化心謂神境通道無間而滅。化心與所化俱時而起。雖俱時起而能化心唯是道果。諸所化事是前道果及化心果。
問離所化身發化語不。有說。不發問若爾此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答所化身有二種。一者有語。二者無語。由色界道作欲界化者顯無語化身發欲界語者。顯有語化身。有說。離化身亦發化語。如在空界不見化身但聞化語。而此中所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者。總顯有語無語化身。發欲界語者總顯依身離身化語。如是說者。離所化身不發化語。語者必由麁四大種相擊起故。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