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之三
無明緣行取緣有。有何差別。答無明緣行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煩惱。謂無明取緣有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切煩惱。謂諸取。是謂差別。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說所發業自性差別。謂前業在過去生。後業在現在生。前業已與果。後業未與果。前業是故。後業是新。而未說能發緣自性差別。今欲說之故作此論。問何故過去業緣但說無明。現在業緣說一切煩惱耶。答造過去業時。於多種事不現見故。不可知故。但說無明為緣。謂於界趣生洲分位依處加行等起相續所緣。皆不可知。界者三界。不知過去於何界造此業。趣者五趣。
无明引发行为,取引发存在,这两者有何区别?回答说,无明引发行为,详细情况如前所述,这是指业缘,世尊说这是由一种烦恼,即无明所引起的。取引发存在,详细情况如前所述,这是指业缘,世尊说这是由所有烦恼,即各种取引起的,这就是它们的区别。问为何还要作此论述?回答说,之前虽然讨论了所引发业的自性差别,即前世的业和今生的业,前世的业已经结果,今生的业尚未结果,前世的业是旧的,今生的业是新的,但尚未讨论能引发业缘的自性差别,现在想要讨论,因此作此论述。问为何对过去业缘只说无明,对现在业缘说所有烦恼呢?回答说,在造作过去业时,由于对许多事物没有直接体验,所以无法知晓,因此只说无明是业缘,即对于三界、五趣、生、洲、分位、依处、加行、等起、相续、所缘等都不可知晓。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与无色界。
不知過去於何趣造此業。生者四生。不知過去於何生造此業。洲者四洲。不知過去於何洲造此業。分位者。羯剌藍等十種分位。不知過去於何分位造此業。依處者。十善不善業道依處。不知過去於何依處造此業。加行者。有情數非有情數所起加行。不知過去由何加行造此業。等起者。貪瞋癡等。不知過去由何等起造此業。相續者。男女等。不知過去依何相續造此業。所緣者。過去未來現在。或色聲香味觸法。不知過去心緣何等造此業。雖不現見亦不可知。而發業位皆有無明故。總說彼無明為緣。造現在業時於多種事。皆現見故皆可知故。具說一切煩惱為緣。
不了解在过去的哪个阶段造了这个业。生者有四种生命形式,不知道在过去的哪种生命形式中造了这个业。洲有四个大洲,不知道在过去的哪个大洲中造了这个业。分位指的是时间的划分与地位的确定,不知道在过去的哪个时间地位中造了这个业。依处是十善和不善业道的依托,不知道在过去依托于何处造了这个业。加行是修行人在正式修道前加倍努力的修行,不知道在过去由哪种加行造了这个业。等起是由贪瞋痴等心理状态引起的,不知道在过去由哪种心理状态引起造了这个业。相续是指因果关系的持续不断,不知道在过去依据哪种因果关系造了这个业。所缘是心理上对外在事物的依附或执着,不知道在过去心理上依附于什么造了这个业。虽然不能直接见到也不能知晓,但在造业的过程中都有无明作为因缘。总的来说,把无明作为因缘。在造现在的业时,对于多种事物都能直接见到,因此都是可知的,详细地说,所有的烦恼都是因缘。
復次過去業。已衰朽。已受用。已與果。是故業。無勢用。不明了故。但說無明為緣。現在業。未衰朽。未受用。未與果。是新業。有勢用。極明了故。說一切煩惱為緣。復次過去業微細難覺。若自若他俱不現見。不知何等煩惱所發。然煩惱起必有無明。是故但說無明為緣。現在業麁顯易覺若自若他俱能現見。知是彼彼煩惱所發。故說一切煩惱為緣。復次過去業性不猛利。其相暗昧順無明故但說無明為緣。現在業性猛利。其相明顯順諸取故。具說一切煩惱為緣。問阿羅漢所造業。為名無明緣行。為名取緣有耶。答不名無明緣行。亦不名取緣有。彼無無明亦無取故。然彼業已與果者。當知攝在行支分中。未與果者。當知攝在有支分中。是彼類故。然非十二有支所攝。
再次讨论过去的业力。它们已经衰败、被消耗、已经结出果报,因此这些业力没有作用力,不清晰明了,只说无明是其因缘。现在的业力尚未衰败、未被消耗、未结出果报,是新的业力,具有作用力,极其清晰明了,因此说所有烦恼是其因缘。再次,过去的业力细微难以察觉,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无法直接体验,不知道是由哪些烦恼引发的。然而,烦恼的产生必然有无明,因此只说无明是其因缘。现在的业力明显易察觉,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能直接体验,知道是由那些烦恼引发的,因此说所有烦恼是其因缘。再次,过去的业力性质不强烈,其特征模糊,顺应无明,因此只说无明是其因缘。现在的业力性质强烈,其特征明显,顺应各种执着,因此详细说明所有烦恼是其因缘。问:阿罗汉所造的业,是称为无明缘行,还是称为取缘有呢?答:不称为无明缘行,也不称为取缘有,因为他们没有无明也没有执着。然而,那些已经结出果报的业力,应当知道归入行支中。未结出果报的,应当知道归入有支中,因为它们属于那一类,但不属于十二因缘所包含。
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乃至廣說。問何故此中因明無明而作論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此二俱是根本法故。謂雜染品法無明為根本。清淨品法明為根本。復次此二俱是上首法故。如說。無明為上首。無明為前相。生無量種惡不善法。及起此類無慚無愧。明為上首。明為前相。生無量種清淨善法。及起此類增上慚愧。復次明與無明近相治故。謂無明是明近對治。明是無明近對治。復次明與無明互相違故。謂無明違明明違無明。復次明與無明互不相攝。而所緣境互相攝故。謂俱緣四聖諦俱緣有漏無漏。俱緣有為無為故。然諸行名義有寬狹。
是否有行为因无明而不因明呢?等等,详细讨论。问为什么在这里因无明而作论呢?答:是作论者有意为之。等等,详细讨论。再者,这两者都是根本法。即杂染品法以无明为根本,清净品法以明为根本。再者,这两者都是上首法。如说,无明是上首,无明是前相,生出无量种恶不善法,以及引发此类无惭无愧。明是上首,明是前相,生出无量种清净善法,以及引发此类增上惭愧。再者,明与无明是近对治。即无明是明的近对治,明是无明的近对治。再者,明与无明互相违背。即无明违背明,明违背无明。再者,明与无明互不包含,但所缘境互相包含。即都缘四圣谛,都缘有漏无漏,都缘有为无为。然而,诸行的名义有宽有狭。
如說無明緣行。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此中意說分位緣起。故此行聲說五取蘊。尊者妙音說。此行聲唯說諸業。如說。造作有損害行。彼行聲說不善業。如說。造作無損害行。彼行聲說善業。如說。造作諸有為行。彼行聲唯說思。如說。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無為。彼行聲說不相應行蘊。如說。色受想行識蘊。彼行聲總說相應不相應行蘊。如說色受想行識取蘊。彼行聲唯說有漏相應不相應行蘊。如說。身語意行。彼身行聲說入出息。語行聲說尋伺。意行聲說想思。故彼行聲說一蘊全。二蘊少分。如說。有罪福不動行。彼行聲說有漏善不善業。如說。
如同提到“无明缘行”,阿毗达磨的诸位论师说,这里主要指的是分位缘起,因此这个“行”字指的是五取蕴。尊者妙音说,这个“行”字仅指各种业,比如提到“造作有损害的行为”,那个“行”字指不善业;比如提到“造作无损害的行为”,那个“行”字指善业;比如提到“造作各种有为行”,那个“行”字仅指思;比如提到“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无为”,那个“行”字指不相应行蕴;比如提到“色受想行识蕴”,那个“行”字总体上指相应和不相应行蕴;比如提到“色受想行识取蕴”,那个“行”字仅指有漏相应和不相应行蕴;比如提到“身语意行”,那个身行指呼吸出入,语行指寻伺,意行指想思,因此那个“行”字指一个蕴的全部,两个蕴的小部分。比如提到“有罪福不动行”,那个“行”字指有漏善和不善业。
於諸行中有五過患。有怖有畏有苦觸。無我我所。諸有智者不見此行。能離諸行。有說。彼行聲說不善法。以說彼行有怖有畏有苦觸故。有說。彼行聲說五取蘊。以說彼行無我我所。諸有智者不見此行能離諸行故。如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有說。彼行聲說一切有為法。第三句說由生滅故。有說。彼行聲但說五取蘊。第四句說彼寂為樂以寂樂名唯顯擇滅非無漏法有擇滅故。如說。有罪行無罪行。彼行聲說善不善業。如說。三妙行三惡行。彼行聲說善不善業。及貪瞋邪見。無貪無瞋正見。如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彼行聲說一切有為法。此中行聲亦說一切有為法。以明無明俱為緣故。
在所有有为法中存在五种过失:存在盗贼或诡诈之事(有怖)、因恐惧野兽及非人类生物而产生的畏惧心理(有畏)、承受未来之苦或因悲伤、痛苦而相应生起的状态(有苦)、心理和物理互动产生的精神作用(觸),以及一切存在的现象均无固定不变的自性(无我我所)。具有智慧的人不会见到这些有为法,能够远离它们。有的说,这些有为法的声音指的是不善法,因为它们存在盗贼或诡诈之事、因恐惧野兽及非人类生物而产生的畏惧心理、承受未来之苦或因悲伤、痛苦而相应生起的状态。有的说,这些有为法的声音指的是五取蘊,因为它们表明所有存在的现象均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具有智慧的人不会见到这些有为法,能够远离它们。正如所说,所有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有生有灭的法则。有的说,这些有为法的声音指的是一切有为法,第三句说明由于生灭的缘故。有的说,这些有为法的声音只是指五取蘊,第四句说明它们的寂灭是乐,因为寂乐的名字只显现涅槃,不是无漏法有涅槃的缘故。正如所说,有罪行和无罪行,这些有为法的声音指的是善与不善的业。正如所说,三妙行和三恶行,这些有为法的声音指的是善与不善的业,以及贪欲、怒恨、邪见、无贪、无瞋、正见。正如所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有为法的声音指的是一切有为法。在这里,有为法的声音也指的是一切有为法,因为它们表明无明和明慧都是因缘所生。
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無何以故無。如是行唯以無明為緣非明故。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答無。何以故無。如是行唯以明為緣非無明故。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答有。何以故。諸行種類有十一種。欲界有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界有三。謂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無色界有三。如色界說。及無漏行為十一種。此中欲界善行。明與無明俱非其因。但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不善行。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作四緣。明非其因但作二緣。謂所緣增上。欲界有覆無記行。以無明為四因如前說。
有没有行为是因无明而起,而不是因明而起的呢?回答是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这样的行为只以无明为因缘,而不是明。有没有行为是因明而起,而不是因无明而起的呢?回答是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这样的行为只以明为因缘,而不是无明。有没有行为既因无明而起,也因明而起的呢?回答是有。为什么有呢?因为所有行为可以分为十一种。在欲界中有四种,即善行、不善行、有覆无记行、无覆无记行。在色界中有三种,即善行、有覆无记行、无覆无记行。在无色界中也有三种,与色界相同。还有无漏行,总共十一种。在这些中,欲界的善行,明和无明都不是其因,只作为三缘,即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不善行以无明为四因,即相应因、俱有因、同类因、遍行因,也作为四缘。明不是其因,只作为二缘,即所缘缘和增上缘。欲界的有覆无记行,以无明为四因,如前所述。
亦作四緣明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欲界無覆無記行。除無明異熟。無明非其因。但作三緣。謂除因緣。明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無明異熟以無明為一因。謂異熟因。但作三緣謂除所緣。無明異熟非意地故。明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色界善行。明與無明俱非其因。但作三緣。謂除因緣。色界有覆無記行。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作四緣。明非其因。但作二緣。謂所緣增上。色界無覆無記行。無明非其因。但作三緣。謂除因緣。明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如說。色界三行。無色界三行說亦爾。無漏行除初明及彼俱得無明非其因。但作二緣謂所緣增上。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亦作四緣。初明無明非其因。但作二緣謂所緣增上。明亦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初明俱得明無明俱非其因。但作一緣謂增上緣。是謂此處略毘婆沙。故一切行皆得以明無明為緣理善成立。以增上緣無不遍故。
也通过四种因缘来说明它们不是原因,只作为一个因缘,即增上缘。在欲界中,不被无明所覆盖的无记行为,除了无明的异熟果之外,无明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三种因缘,即除去因緣。明确指出无明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一个因缘,即增上缘。无明的异熟果以无明为一个原因,称为异熟因,只作为三种因缘,即除去所緣。无明的异熟果不是意识领域,所以明确指出无明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一个因缘,即增上缘。色界的善行,明确指出无明和明智都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三种因缘,即除去因緣。色界的有覆无记行为,以无明为四种原因,即相应、俱有、同類、遍行,也作为四种因缘。明确指出无明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两个因缘,即所緣和增上。色界的无覆无记行为,无明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三种因缘,即除去因緣。明确指出无明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一个因缘,即增上缘。如所说的色界的三行,无色界的三行也是如此。无漏行除了最初的明智和它们同时获得的无明之外,无明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两个因缘,即所緣和增上。以明智为三个原因,即相应、俱有、同類,也作为四种因缘。最初的明智无明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两个因缘,即所緣和增上。明智也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一个因缘,即增上缘。最初的明智同时获得明智和无明都不是它们的原因,只作为一个因缘,即增上缘。这就是此处简略的毘婆沙。因此,所有行为都可以以明智和无明为因缘,合理地成立,因为增上缘是无所不包的。
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無。所以者何。無一有情從久遠來。不於聖道謗言非道。先謗道已。彼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地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小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轉輪王業由此因。由此緣由彼聖道展轉感得大地所有城邑聚落人非人畜。穀稼藥草樹木叢林。增長滋茂。如是前心四緣於後心但為一增上緣。此中正說無漏聖道謗道邪見。於諸有漏善業及果皆能作緣。顯一切行無有不緣明無明者。以增上緣展轉相望無不有故。感大地業者。謂能感得大地山林河海園苑藥草等物。於彼自在統領受用。感小王業者。
是否存在某种行为既不涉及无明也不涉及明慧呢?回答是没有。原因是什么?没有任何有情众生从久远以来,不通过诽谤聖道而宣称非道。他们在诽谤道之后,后来会造作增长,感应到大地的业力,或者后来会造作增长,感应到小王的业力,或者后来会造作增长,感应到大王的业力,或者后来会造作增长,感应到转轮王的业力。因此,由于这个原因,由于这个条件,他们通过聖道连续感应到大地上所有的城市、村落、人类、非人类、畜生、庄稼、草药、树木、森林,增长繁盛。如是,前心通过四种条件对后心只作为一个增上缘。这里主要讨论无漏聖道、诽谤道、邪见,它们对所有有漏的善业及其果报都能成为条件。显示所有行为没有不涉及明慧和无明的。因为通过增上缘相互观察,没有不具备的。感应大地业力的人,是指能够感应到大地上的山林、河流、海洋、园林、草药等物,并在其中自由统领和享受。感应小王业力的人。
謂能感據堡塢王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據川原王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據一主地等力輪等位。如屈廈拏沒魯茶至那天子等。復次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川原王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據一主地位。如屈廈拏沒魯茶等。轉輪王業者。謂能感據一洲等位。復次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一主地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據一洲王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據二洲等位。復次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一洲王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據二三洲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據四洲王位。有作是說。感小王業者。謂能感據轉輪聖王所使王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得轉輪王太子位。
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城堡和王位的业力。感应大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平原和王位的业力。转轮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一个主要地区和力量,如轮等地位的业力。例如,屈廈拏沒魯茶至那天子等。再次,感应小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平原王位的业力。感应大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一个主要地位的业力,如屈廈拏沒魯茶等。转轮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一个洲等地位的业力。再次,感应小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一个主要地位的业力。感应大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一个洲王位的业力。转轮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两个洲等地位的业力。再次,感应小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一个洲王位的业力。感应大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二或三个洲地位的业力。转轮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四洲王位的业力。有人这样说,感应小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并占据转轮圣王所使的王位。感应大王的业力,指的是能够感应得到转轮王太子的地位。
轉輪王業者。謂能感得轉輪王位。有餘師說。感小王業者。謂能感得輪王太子未灌頂位。感大王業者。謂能感得輪王太子已灌頂位。轉輪王業者。謂能感得轉輪王位。由此因者。謂由此所造善業。由此緣者。謂由此謗道邪見。由彼聖道者。謂由彼所謗聖道。由此因緣及彼聖道。展轉感得大地所有有情無情內外異熟及增上果。其事云何。如諸外道厭世增減。復厭世間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在家迫迮猶如牢獄。而便出家。既出家已。為解脫故。受持種種非理苦行。執為清淨能證解脫。如如依止苦行邪道。如是如是聖道轉遠。遠聖道故不證解脫。便作是念。
转轮王的业力,是指能够引发成为转轮王的果报。有的非主流论师说,感召小王的业力,是指能够引发成为转轮王太子未受灌顶的果报;感召大王的业力,是指能够引发成为转轮王太子已受灌顶的果报。转轮王的业力,是指能够引发成为转轮王的果报。由于这些因,即由此所造的善业;由于这些缘,即由此诽谤正道和持有邪见。由于他们诽谤的圣道,即他们所诽谤的正道。由于这些因缘和他们所诽谤的圣道,连续引发大地中所有有情和无情、内在和外在的异熟果和增上果。这是怎么回事?比如,一些外道对世俗感到厌恶,对世间的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感到厌烦,觉得在家生活局促如同牢狱,因此出家。出家后,为了解脱,他们接受并奉持种种不合理的苦行,认为这些苦行是清净的,能够证得解脱。他们越是依止苦行和邪道,圣道就离他们越远。由于远离圣道,他们不能证得解脱,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雖有解脫而無聖道。若當有者我何不得。我修如是難行苦行。經久不得故知無道。既謗道已捨所受持。作是思惟。修福業者。尚於生死不得如意自在快樂。況不修福。既思惟已。種種方便求諸財寶。設大施會因發願言。願我此福。能感大地內外物等。得作小王。或作大王或作輪王。統攝自在隨其所願皆得果遂。又如內道厭患世間壽命財位或增或減。又厭世間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在家迫迮猶如牢獄。流轉生死受諸劇苦。為解脫故而便出家。既出家已。少欲喜足精勤苦行。初夜後夜曾不睡眠。依止山巖受小大七。結跏趺坐端身靜慮。始從日沒至日出時。
專注思惟所受定相。熾然精進經歷多時。由二因緣不得聖道。一善根未熟。二起邪加行。善根未熟者。謂依佛法極速三生。方得解脫。第一生中種解脫分。第二生中修令成熟。第三生中既成熟已。引起聖道能證解脫。彼先未種解脫分善。故此生中善根未熟。起邪加行者。謂彼受持顛倒對治。以是事故不得聖道。便作是念。雖有解脫而無聖道。若當有者我何不得。我修如是精進苦行。經久不得故知無道。既謗道已捨所受持。作是思惟。修福業者。尚於生死不得如意自在快樂。況不修福。既思惟已。種種方便求諸財寶。設大施會供侍病者敬養有德自作教他。見作隨喜。
修諸福業熾然無倦。因斯發願。願我此福能感大地內外物等。得作小王。或作大王或作輪王。統攝自在隨其所願皆得果遂。既居王位以法治國。令內外物皆悉滋茂。若無聖道謗道邪見無由得生。故彼聖道為此邪見近增上緣。若無邪見施俱善心無由得起。故染污法為不染污近增上緣。若無施福不得王位。若無王位諸內外物無由滋長。故有情數為諸外物近增上緣。如是前心四緣者。謂邪見俱心具有四緣。彼相應俱有法等是彼因緣。疑等是彼等無間緣。聖道是彼所緣緣。除彼自體。餘一切法皆是彼增上緣。於後心但為一增上緣者。謂前心四緣與後施俱心但為一增上緣。
問後施俱心亦有四緣。因緣者。謂彼相應俱有法等。等無間緣者。謂次彼前心心所法。所緣緣者。謂所捨物及受施者。增上緣者。謂除彼自體。餘一切法。如是後心四緣於前心亦為一增上緣。此中何故不說。答亦應說而不說者。應知此是有餘之說。有作是說。以前類後其義可知。故不復說。有餘師說。前心於後為緣義順。非後於前。是故不說。問後心四緣皆入前心四緣中攝。彼增上緣。除自攝餘一切法故。何緣乃說前心四緣與後心作一增上緣。答此中應說。前心四緣亦與後心具作四緣。而但說作一增上者。應知此說近增上緣。謂前邪見近增上緣不入後心。
前三緣攝後心所有。近增上緣不入前心。前三緣攝如餘處說。眼識四緣。謂彼相應俱有諸法是彼因緣。次彼前滅心心所法是彼等無間緣。色是彼所緣緣。眼是彼增上緣。如彼唯說近增上緣。此亦應爾。故無有失。有作是說。前邪見心增上緣內。理實具有後心四緣。然增上緣其義寬遍一切處有。是故偏說。問若爾後心亦是前心增上緣攝。既說前心四緣於後為增上緣。是則自體應與自體為增上緣。便違宗義。答此中應說前心四緣於後但作一增上緣。除其自性。而不說者先已說故。謂前品中已說諸識。除其自性。餘一切法為能作因故不復說。若於餘論餘蘊餘日所說語言尚可為證。況於此論此蘊此日次前品說而不為證。有說。此中說近增上故無有失。
復次若依因緣說者。此中依言顯所約義。謂約因緣而作論者得有三句。前約四緣而作論故但有俱句。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答有。謂無明異熟及染污行。此中無明異熟以無明為一因。謂異熟因。明非其因。染污行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明非其因。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答有。謂除初明。諸餘無漏行。謂餘無漏行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因。無明非其因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答無。何以故。明與無明相去遠故。必無一行以二為因。如有頌言。
虛空大地相去遠 海彼此岸亦復遠
日出沒處斯亦遠 正法邪法遠中遠
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問此中所除無明異熟何者是耶。答謂欲界三十四隨眠。及彼相應俱有生等所感異熟。如是名為無明異熟。有作是說。欲界三十四不善隨眠得所感異熟。亦名無明異熟。得與所得同一果故。有餘師說。不善身語業所感異熟。亦名無明異熟。能起所起同一果故。評曰。二俱非理能得所得能起所起。展轉相望非俱有因故。不同一果故。隨眠得及身語業所感異熟。非無明異熟。是故初說於理為善。諸餘無覆無記行者。謂一切善法異熟一切不善身語業及彼生等異熟。
一切不善得及彼生等異熟。一切長養色及彼諸得生等。一切等流法。及彼諸得生等。一切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相應俱有法。及所起身語業諸得生等。如是諸行明與無明俱非其因。然非無因。謂或有四因。或有三因。或有二因。如理應說。初明者謂現行苦法智忍。無明非其因無漏性故。明亦非其因。若俱若前。俱無明故。然非無因彼有相應俱有因故。問初明俱得亦明無明俱非其因。然非無因。彼俱生等能與彼為俱有因故。此第四句何故不說。前第二句何故不除。答此亦應說。前亦應除。而不爾者是有餘說。有作是說。此已攝在第二句中。是苦法忍俱有法故。
彼不應作是說。得與所得非俱有因。前已說故前說為善。依如是義有問答言。頗有一剎那頃有二十四得。與苦法智忍俱生。是苦法智忍種類。而與苦法智忍互無因義耶。答有。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者。苦法智忍現在前時。有六地各四行相苦法智忍得俱時現前。彼與苦法智忍互無因義。善有漏行者。謂一切善有漏五蘊明與無明俱非其因。然非無因。謂或有三因或有二因如理應說。由此故說若依因緣因明無明行有三句。
問何故名無明。無明是何義。答不達不解不了是無明義。問若爾除無明諸餘法。亦不達不解不了。何故不名無明。答若不達不解不了以愚癡為自相者是無明。餘法不爾故非無明。問何故名明。明是何義。答能達能解能了是明義。問若爾有漏慧亦能達能解能了何故不名明。答若達解了能於四諦真實通達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真實通達故不名明。如暖等四順決擇分雖能猛利推求四諦。而未真實通達四諦不名為明。復次若達解了能於四諦究竟通達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究竟通達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能於四諦決定通達說名為明。
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決定通達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能於四諦見已非復不見。知已非復不知。現觀已非復為無知猶豫邪智所伏。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於四諦不能如是。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斷所斷法。令其究竟無力增長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無此力。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破壞諸有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而增長有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能斷續有續老死法。能令生死究竟斷滅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無如是力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趣苦滅行。及趣諸有世間生死老死滅行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
而趣苦集行。及趣諸有世間生死老死集行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非身見事。非隨眠事。非顛倒事。非貪瞋癡慢。安足處無垢穢濁。不墮諸有苦集諦攝故說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與上相違故不名明。復次若達解了無無明者說名為明。諸有漏慧雖達解了有無明故不名為明。復次能療病呪說名為明。謂世間人鬼魅所著明呪能療。如是聖道能療眾生諸煩惱病故說為明。諸有漏慧不能究竟療煩惱病故不名明。復次諸有漏慧隨順二品。以於二品俱作三緣故不名明。亦非無明如人於他怨家親友俱隨順者。彼人於他非親非怨此亦如是。復次有漏慧品能謗明故不名為明。有漏善慧雖順於明而能引生謗道邪見如叛臣故不名為明。復次諸無漏慧於四聖諦照了明淨。如晝分眼見諸色像故說為明。諸有漏慧於四聖諦見不明淨。如夜分眼見諸色像故不名明。
問除明為因法及非明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一界一處一蘊攝。此中除明為因法者。謂除初明諸餘無漏慧。及非明法者。謂一切有漏法及除無漏慧。諸餘無漏法。餘法者。謂初明彼一界一處一蘊攝者。謂法界法處行蘊攝。問除心為因法及非心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二界一處一蘊攝。此中除心為因法者。謂除現行苦法智忍相應心諸餘無漏心。及非心法者。謂十一處。餘法者謂現行苦法智忍相應心。彼二界一處一蘊攝者。謂意界意識界意處識蘊攝。問若法是明彼法是明因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明非明因。謂未來明。有法是明因非明。
謂過去現在除無漏慧諸餘無漏行。及未來明相應俱有法。有法是明亦明因。謂過去現在諸無漏慧。有法非明非明因。若說彼類。謂未來無漏得。及彼生等。若不說彼類。謂除前相。問若法是明彼法明為因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明非明為因。謂初明。有法明為因非明。謂明相應俱有法及除初無漏得并彼生等。諸餘無漏得并彼生等。有法是明亦明為因。謂除初明。諸餘無漏慧。有法非明非明為因。若說彼類謂初無漏得及彼生等。若不說彼類謂除前相。復次有隨信行道及隨法行道。此中隨信行道與隨信行道為因。亦與隨法行道為因。隨法行道唯與隨法行道為因。
非隨信行道。以彼劣故有作是說。隨信行道亦唯與隨信行道為因非隨法行道。以見道中隨信行者必不轉為隨法行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同一相續有可得義。復是勝道如何非因。是故前說於理為善。復次有信解道及見至道。此中信解道與信解道為因。亦與見至道為因。見至道唯與見至道為因。非信解道以彼劣故。復次有時解脫道及不時解脫道。此中時解脫道。與時解脫道為因。亦與不時解脫道為因。不時解脫道唯與不時解脫道為因。非時解脫道以彼劣故。復次有見道修道無學道。此中見道與見道為因。亦與修道無學道為因。修道與修道為因。亦與無學道為因。
非見道以彼劣故。無學道唯與無學道為因。非見修道以彼劣故。復次有聲聞道獨覺道佛道。此中聲聞道唯與聲聞道為因。非餘二道以極遠故。獨覺道唯與獨覺道為因。非聲聞道以彼劣故。及極遠故。亦非佛道以極遠故。佛道唯與佛道為因。非餘二道以彼劣故。及極遠故。復次聖道亦依男身亦依女身。此中依女身聖道與依女身聖道為因。亦與依男身聖道為因。依男身聖道唯與依男身聖道為因。非依女身聖道以彼劣故。有作是說。彼二聖道展轉為因隨其利鈍。彼說非理。男女二身勝劣定故。依彼聖道勝劣亦定有餘師說。彼二聖道展轉非因依類別故。彼說非理。
先於女身入聖道已後轉為男。所起聖道應無因故。由是此中前說為善。復次有說一道有說多道。說一道者。不言見道即是修道及無學道。見修無學三道異故。但說聖道依男女身。此二身中聖道是一。說多道者。言二身中聖道各別依類別故。說多道者復有二種。一作是說。依女身聖道於女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男身聖道於女身中。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依男身聖道於男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女身聖道於男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以依男身得聖道。後必無更受女身義故。又彼所依定鄙劣故。二作是說。
依女身聖道於女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男身聖道於女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依類別故。於男身中說二聖道應知亦爾。彼說非理。先依女身得聖道已後轉為男應更得道。是故次前所說為善。如是見道依九處身。謂人三洲除北俱盧及六欲天。此九皆能入見道故。說一道者。言九依身見道是一依類同故。謂彼所依男女同類。說多道者。言九依身見道各別依處異故。說多道者。復有二種。一作是說。依贍部洲身見道於贍部洲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餘八處身見道於贍部洲身中。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二作是說。
依贍部洲身見道於贍部洲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餘八處身見道於贍部洲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彼說非理。依贍部洲身得預流果已後生餘處應更得果。然無此義。是故次前所說為善。於餘八身說二見道應知亦爾。如是修道依三界身說一道者。言三界身修道是一。說多道者言三界身修道各別。說多道者復有二種。一作是說依欲界身修道於欲界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上二界身修道於欲界身中。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二作是說。依欲界身修道於欲界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色無色界身修道於欲界身中。
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彼說非理。依欲界身得不還果後生上界應更得果。然無此義。是故次前所說為善。於上界身說二修道應知亦爾。二乘無學道亦准此應知。如是無上正等菩提依贍部洲百年位身。乃至依此八萬歲身。說一道者言依百年位身無上菩提即是乃至依八萬歲身無上菩提。說多道者。言依百年位身無上菩提乃至依八萬歲身無上菩提其體各別。說多道者復有二種。一作是說。依百年位身無上菩提於百年位身中。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餘位身無上菩提於百年位身中。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二作是說。依百年位身無上菩提於百年位身中。
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依餘位身無上菩提於百年位身中。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現在前。問若爾何故施設論說諸佛功德一切平等。答由三事故。一修行等。謂一切佛皆三大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羅蜜多圓滿得無上菩提故。二法身等。謂一切佛皆成十力四無畏等無量無邊勝功德故。三利益等。謂一一佛皆度無量無邊有情令解脫故復次根等。謂一切佛皆住上上根故。復次戒等。謂一切佛皆得上上戒故。復次道等。謂一切佛皆成上上道故。評曰。此中次前所說為善依同類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