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四
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無間道斷諸結得。解脫道證彼滅得。如外國諸論師。為遮彼意顯無間道能斷諸結得亦證彼滅得。若無間道唯斷結得。解脫道方能證彼滅得者便違此說。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等。若以滅道法智究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者。彼以法智為無間道。類智為解脫道。如何可說諸結法智斷。彼結滅即法智作證耶。是故應知。無間道能斷諸結得。亦證彼滅得。理不可違。由此因緣故作斯論。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耶。答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謂隨法智為無間道。
各种精神束缚(結法)通过智慧(智)来断除它们,而它们的灭除(滅法)通过智慧来作证,是这样吗?等等,详细论述。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讨论?答: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观点,展现正确的理论。有人认为,在无间道(無間道)中断除所有精神束缚(結),而在解脱道(解脫道)中证得它们的灭除(滅得)。就像外国的许多论师所主张的那样。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展示无间道不仅能断除所有精神束缚(結)获得,也能证得它们的灭除(滅得)。如果无间道只断除精神束缚(結)获得,而解脱道才能证得它们的灭除(滅得),那么这与以下说法相违背:各种精神束缚(結法)通过智慧(智)来断除,它们的灭除(滅)通过智慧来作证等。如果通过灭道法智(滅道法智)彻底脱离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處)的污染,那么他以法智(法智)为无间道(無間道),以类智(類智)为解脱道(解脫道),如何能说各种精神束缚(結法)通过智慧(智)来断除,它们的灭除(滅)即法智(法智)来作证呢?因此,应当知道,无间道能断除所有精神束缚(結)获得,也能证得它们的灭除(滅得)。这是合理的,不应违背。因此,由于这个因缘,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讨论。各种精神束缚(結法)通过智慧(智)来断除,它们的灭除(滅)通过智慧来作证,是这样吗?回答是:各种精神束缚(結法)通过智慧(智)来断除,它们的灭除(滅)通过智慧来作证。也就是说,随着法智(法智)作为无间道(無間道)。
斷爾所結。此無間道即能證彼爾所滅故。有結滅法智作證彼結非法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如預流者。以世俗道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結已。復以法智為無間道。斷第六品得一來果。爾時無間道法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智所斷。欲界前五品修所斷結滅。一來者以世俗道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結已。復以法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不還果。爾時無間道法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智所斷。欲界前八品修所斷結滅。不還者以世俗道或類智。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以類智斷非想非非想處八品結已。
断除你所受的束缚。这个无间道能够证悟你所灭除的。有束缚的灭除法智作证,那个束缚不是非法智所断。比如或者通过忍断,或者通过其他智断。那个束缚的灭除法智作证。比如预流者,用世俗道断除欲界一品到五品的束缚后,再用法智作为无间道,断除第六品得到一来果。那时无间道法智,证悟先前忍所断的三界见所断的束缚灭除,以及证悟先前世俗智所断的欲界前五品修所断的束缚灭除。一来者用世俗道断除欲界第七、第八品的束缚后,再用法智作为无间道,断除第九品得到不还果。那时无间道法智,证悟先前忍所断的三界见所断的束缚灭除,以及证悟先前世俗智所断的欲界前八品修所断的束缚灭除。不还者用世俗道或类智,离开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的染污,用类智断除非想非非想处八品的束缚后。
復以法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無學果。爾時無間道法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智所斷欲界修所斷結。滅類智世俗智所斷七地修所斷結滅。類智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滅。如是諸結滅法智作證。彼結非法智斷。諸結類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耶。答諸結類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謂隨類智為無間道。斷爾所結。此無間道即能證彼爾所滅故。有結滅類智作證。彼結非類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如諸聖者以法智或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以法智斷非想非非想處八品結已。復以類智斷第九品得無學果。爾時無間道類智。
再次,以法智作为无间道,断除第九品烦恼而获得无学果。那时,无间道的法智证悟了先前忍所断的三界见所断的结缚灭尽,以及先前世俗智所断的欲界修所断的结缚。灭类智和世俗智所断的七地修所断的结缚灭尽,类智所断的非想非非想处前八品修所断的结缚灭尽。这些结缚的灭尽是由法智来作证的,但这些结缚并非由法智所断。而那些由类智所断的结缚,其灭尽是由类智来作证的。也就是说,随着类智作为无间道,断除那些结缚,这个无间道就能证悟那些结缚的灭尽。有些结缚的灭尽是由类智来作证的,但并非由类智所断,而是由忍或其他智慧所断。这些结缚的灭尽也是由类智来作证的。比如,诸位圣者以法智或世俗道离开欲界直至无所有处的污染,以法智断除非想非非想处的八品结缚后,再以类智断除第九品,从而获得无学果。那时,无间道的类智。
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法智世俗智所斷八地修所斷結滅。法智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滅。如是諸結滅類智作證。彼結非類智斷。諸結苦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耶。答諸結苦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謂隨苦智為無間道。斷爾所結。此無間道即能證彼爾所滅故。有結滅苦智作證彼結非苦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如預流者。以世俗道或集滅道智。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結已。復以苦智為無間道斷第六品。爾時無間道苦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集滅道智所斷欲界前五品修所斷結滅。
证悟先前忍所断的三界见所断的结缚灭尽,以及证悟先前法智和世俗智所断的八地修所断的结缚灭尽。法智所断的是无想非非想处,前八品修所断的结缚灭尽。这些结缚的灭尽是由灭类智来作证的。那些结缚不是由灭类智所断。所有结缚由苦智所断,那些结缚的灭尽由苦智来作证。即随着苦智作为无间道,断除那些结缚,这个无间道即能证悟那些结缚的灭尽。有些结缚的灭尽由苦智作证,但不是苦智所断,比如或由忍所断,或由其他智所断。那些结缚的灭尽由苦智作证,比如预流者,以世俗道或集灭道智,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的结缚后,再以苦智作为无间道断除第六品。那时无间道的苦智,证悟先前忍所断的三界见所断的结缚灭尽,以及证悟先前世俗集灭道智所断的欲界前五品修所断的结缚灭尽。
一來者以世俗道及集滅道智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結已。復以苦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不還果。爾時無間道苦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集滅道智所斷。欲界前八品修所斷結滅。不還者以世俗道或集滅道智。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以集滅道智。斷非想非非想處八品結已。復以苦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無學果。爾時無間道。苦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集滅道智所斷。八地修所斷結滅。集滅道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滅。如是諸結滅。苦智作證。彼結非苦智斷。如說苦智說集滅道智。應知亦爾。問前門此門有何差別。
一位一次往返的修行者通过世俗的修行方法以及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断除了欲界中的第七和第八品的束缚。然后,他以对苦的深刻理解作为无间道,断除了第九品的束缚,从而获得了不还果。在那时,无间道和对苦的深刻理解证实了之前通过忍耐所断除的三界中见惑的束缚,以及之前通过世俗的修行方法和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所断除的欲界前八品的修惑束缚。不还果的修行者通过世俗的修行方法或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远离了初禅至无所有处的污染。通过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断除了非想非非想处的八品束缚后,再以对苦的深刻理解作为无间道,断除了第九品的束缚,从而获得了无学果。在那时,无间道和对苦的深刻理解证实了之前通过忍耐所断除的三界中见惑的束缚,以及之前通过世俗的修行方法和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所断除的八地修惑束缚。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所断除的非想非非想处,前八品的修惑束缚也被灭除。这些束缚的灭除是由对苦的深刻理解来证实的,但这些束缚并非由对苦的深刻理解所断。正如对苦的深刻理解,对集、灭、道的智慧也应如此理解。问:前述的法门和这个法门有什么区别?
答諸有欲令無間道斷諸結得。解脫道證彼滅得者。彼說前門顯無間道作用。此門顯解脫道作用。諸有欲令無間道能斷諸結得。亦證彼滅得者。彼說前門顯無間道能斷諸結得及證彼滅得。此門唯顯無間道證諸結滅得。如斷結得證彼滅得。捨過失修功德。捨無義得有義。捨下劣得勝妙。離愛染苦。證寂靜樂。應知亦爾。復次前門顯斷有為。此門顯證無為。復次前門顯頓斷。此門顯數斷。復次前門顯斷時即證。此門顯先斷後證。是謂前門此門差別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於十智中幾智知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
回答说,那些希望在无间道中断除所有繫缚,获得解脱道的证明,他们认为前一门显示了无间道的作用,这一门显示了解脱道的作用。那些希望无间道能够断除所有繫缚,并且证明那些繫缚的灭除,他们认为前一门显示了无间道能够断除所有繫缚并且证明它们的灭除,而这一门只显示无间道证明繫缚的灭除。就像断除繫缚,证明它们的灭除,舍弃过失,修行功德,舍弃无益,获得有益,舍弃低劣,获得胜妙,远离贪爱和痛苦,证明寂静之乐,也应如此理解。再者,前一门显示断除有为法,这一门显示证明无为法。再者,前一门显示立即断除,这一门显示逐步断除。再者,前一门显示断除的同时即刻证明,这一门显示先断除后证明。这就是前一门和这一门的区别。从眼根到无色界,修所断的无明随眠,在十智中,有几智能够知晓呢?等等,详细论述。问为什么提出这个讨论?回答是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观点,显示正确的理论。也就是说,有些人坚持……
有諸覺慧無所緣境。如取幻事健達縛城。鏡像水月影光鹿愛旋火輪等。種種覺慧皆無實境。為遮彼執顯諸覺慧皆實有境。或復有執。有能知智不知所知。有所知境非智所知。為遮彼執顯無能知智不知所知。及無所知境非智所知。由此因緣故作斯論。若問攝應依十八界審思而答。若問識應依十二處審思而答。若問隨眠應依五部審思而答。若問智應依四聖諦審思而答。如是諸法易可顯示。易可施設。此中問智故應依四聖諦審思而答。然一切法略有五種。謂四諦所攝及所不攝。此中三界苦集。及道諦所攝法各有二種。謂相應及不相應。滅諦所攝法。
有些觉悟和智慧没有所缘的境界,比如对幻象、乾闼婆城、鏡中影像、水中月影、光、鹿、爱、旋火輪等的觉知,这些觉知都没有实际的境界。为了驳斥那些认为这些觉悟和智慧都有实际境界的执着,我们说明所有的觉悟和智慧都没有实际的境界。也有些人执着于有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境界,认为智慧不能了解所知的境界,为了驳斥这种执着,我们说明没有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境界是智慧所不能了解的。因此,为了这个因缘,我们进行这样的讨论。如果有人问到攝,应该依据十八界来审慎思考并回答。如果有人问到識,应该依据十二处来审慎思考并回答。如果有人问到随眠,应该依据五部来审慎思考并回答。如果有人问到智慧,应该依据四圣谛来审慎思考并回答。这样,这些法就容易显示和安立。这里因为问到智慧,所以应该依据四圣谛来审慎思考并回答。然而,一切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即四圣谛所包含的和不包含的。这里三界的苦集和道谛所包含的法各有二种,即相应的和不相应的。滅諦所包含的法则是……。
及諦所不攝法各唯一種。謂不相應。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無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不相應法俱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滅諦所攝法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道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苦集滅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他心苦集滅智。諦所不攝法一智知。謂世俗智。是謂此處略毘婆沙。此中眼根七智知等。准前所說應知其相。問何故名智。答能知所知故名為智。問何故名所知。答是智所知故名所知。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以及那些不被真諦所包含的法,每一种都只有一种。指的是不相應法。欲界的苦集諦所包含的,相應法由七种智慧所知,除了类智、滅諦智、道諦智。不相應法则由六种智慧所知,除了类智、他心智、滅諦智、道諦智。色界的苦集諦所包含的,相應法同样由七种智慧所知,除了法智、滅諦智、道諦智。不相應法则由六种智慧所知,除了法智、他心智、滅諦智、道諦智。无色界的苦集諦所包含的,相應法和不相應法都由六种智慧所知,除了法智、他心智、滅諦智、道諦智。滅諦所包含的法由六种智慧所知,除了他心智、苦諦智、集諦智、道諦智。道諦所包含的相應法由七种智慧所知,除了苦諦智、集諦智、滅諦智。不相應法则由六种智慧所知,除了他心智、苦諦智、集諦智、滅諦智。不被真諦所包含的法由一种智慧所知,即世俗智。这就是此处简略的毘婆沙。这里提到的眼根等,由七种智慧所知,根据前面所说的应知其相。问为什么称之为智,答曰:因为它们能知所知,所以称为智。问为什么称之为所知,答曰:因为它们是智所知,所以称为所知。尊者妙音这样说。
能量故名智。所量故名所知。能稱所稱能度所度應知亦爾。脇尊者言能知故名智。若法是智所行所緣所取境事。說名所知。智與所知相對建立。故無有智不知所知。亦無所知非智所知。無智無所知。無所知無智如說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除一切欲貪。色貪。無色貪。掉舉。我慢。無明。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廣說如前。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有諸有情。心多懈怠不勤精進捨諸善軛。為勸策彼故說此經。
能够认识的能力称为智。被认识的对象称为所知。能够赞扬的称为能称,被赞扬的称为所称,能够度化的称为能度,被度化的称为所度,这些也应当如此理解。脇尊者说,因为能够认识,所以称为智。如果某个法是智所行、所缘、所取的境界和事物,就称为所知。智与所知是相对建立的,所以没有智不认识所知,也没有所知不被智所认识。没有智就没有所知,没有所知就没有智,比如提到无常想,无论是习惯、修炼还是频繁实践,都能消除所有的欲望贪着、色贪、无色贪、掉举、我慢、无明等,详细说明如前所述。问为何要作这样的论述,回答是为了广泛解释契经的意义。即契经说,无常想如果习惯、修炼、频繁实践,详细说明如前。契经虽有此说,但未分别其义。经是此论所依据的根本,那些未说的现在应当说,因此作此论。问世尊为何说此契经,回答是因为有些有情众生,心中多有懈怠,不勤于精进,舍弃所有善行的束缚,为了激励他们,所以讲述此经。
復次為勸學者捨後有愛故說此經。謂世尊說彌勒當來成佛時事。有諸學者作是念言。願我當見彼成佛事乃般涅槃。故佛告言。汝等今者。有諸資具少時適意故愛後有。若乏資緣為苦所逼便於諸有都不愛樂。爾時應修此無常想。永盡諸漏而般涅槃。是故不應貪愛後有。故為學者說此契經。
另外,为了鼓励修行者放弃对未来生命的执着,所以讲述了这部经。经中提到,世尊预言彌勒将来成佛的事。有些修行者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希望我能够见证他成佛并最终入涅槃。因此,佛告诉他们:你们现在因为拥有一些物质条件而感到满足,所以渴望未来的生命。但如果缺乏这些条件,被苦难逼迫,就会对所有生命状态失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修习无常的观念,彻底消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因此,不应该贪恋未来的生命。所以,为了修行者,讲述了这部契经。
然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除一切欲貪者。此想應言法智相應。謂苦法智。此想應言有尋有伺。謂未至定尋伺俱生。此想應言捨根相應。謂未至定捨根俱生。此想應言與無願俱。謂苦無願相應。此想應言緣欲界繫。謂緣欲界五蘊。能除一切色貪者。此想應言類智相應。謂苦類智。此想應言。或有尋有伺。謂未至定及初靜慮尋伺俱生。或無尋唯伺。謂靜慮中間唯伺俱生。或無尋無伺。謂在後三靜慮。此想應言。或樂根相應。謂在第三靜慮。或喜根相應。謂在初二靜慮。或捨根相應。謂在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此想應言與無願俱。謂苦無願相應。
无常的观念,如果经常修习并多次实践,能够消除所有对欲望的贪恋。这种观念应该与法智相联系,即对苦的法智。这种观念应该包含有尋有伺,即在未至定中,尋伺与心俱生。这种观念应该与捨根相联系,即在未至定中,捨根与心俱生。这种观念应该与无願相联系,即与苦无願相适应。这种观念应该与欲界繫相联系,即关注欲界的五蘊,能够消除对色界的贪恋。这种观念应该与類智相联系,即对苦的類智。这种观念可能包含有尋有伺,即在未至定和初靜慮中,尋伺与心俱生;或者无尋唯伺,即在靜慮中间,只有伺与心俱生;或者无尋无伺,即在后三个靜慮中。这种观念可能与樂根相联系,即在第三靜慮中;或者与喜根相联系,即在初二靜慮中;或者与捨根相联系,即在未至定、靜慮中间和第四靜慮中。这种观念应该与无願相联系,即与苦无願相适应。
此想應言緣色界繫。謂緣色界五蘊。能除一切無色貪者。此想應言類智相應。謂苦類智。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樂喜捨根相應與無願俱。緣無色界繫。如前能除色貪想說有差別者。此想或無尋無伺。謂在後三靜慮。及前三無色。或捨根相應。謂在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前三無色。緣無色界繫。謂緣無色界四蘊。能除一切掉舉我慢無明者。此想應言法類智相應。謂苦法類智。此想應言。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樂喜捨根相應與無願俱。皆如前能除無色貪想說。此想應言。或緣欲界繫。謂緣欲界五蘊。或緣色界繫。謂緣色界五蘊。或緣無色界繫。謂緣無色界四蘊。
問一切聖道皆能斷結。何故唯說無常想耶。答此中想聲顯諸聖道。謂佛或時以受聲想聲思聲意聲燈聲信精進念定慧聲船筏聲山石聲水聲花聲慈悲喜捨聲。顯諸聖道。廣說如前。此中亦爾故不應難。問無常想唯能對治二部煩惱。謂見苦及修所斷。何故此中說能除一切三界貪等。答此中但應說能除三界貪等。不應說一切。而說一切者。一切有二種。謂少分一切。及一切一切。此中但說少分一切。謂見苦及修所斷一切非餘。復次佛為聖者說此契經。彼已永斷見所斷結。勸彼修習此無常想。令斷一切三界修所斷結故無有過。問無常想能對治七隨眠。
何故此中唯說能斷貪慢無明。答由此三種通三界遍五部。是故偏說。五見及疑雖通三界而不遍五部。瞋雖遍五部而不通三界。故不說之。復次由此三種通三界異生聖者。俱可現行。是故偏說。五見及疑雖通三界。而諸聖者必不現行。瞋雖異生聖者俱可現行。而不通三界。是故不說。問何故貪分三界差別而掉舉等不然。答彼亦應分三界差別。而不分者應知有餘。復次欲現異說異文莊嚴於義。令受持者生欣樂故。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復次貪愛是重難斷難破。多諸過患。是故偏分。復次以貪愛故諸界諸地諸部差別。是故偏分。問修無常想能除七慢。
何故此說唯除我慢。答此中且說近對治故。謂無常想是我慢近對治。如契經說。若諸苾芻。修無常想者能引無我想。若住無常無我想者。能斷我慢速盡諸漏。問何故一切隨煩惱中唯說掉舉。答隨煩惱中過患增者唯有掉舉。謂通三界是纏性攝。惛沈雖具如是二義。而在上界順等至故。過患不增。是故此中偏說掉舉。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能於此法毘[木*柰] 耶中速盡諸漏。云何為七。
謂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趣色滅行色味色患色出。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此智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苾芻當知。有七處善及三義觀。廣說如前。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有諸學者已入見道。住修道中為修所斷煩惱所惱。世尊欲令修彼對治。告言。汝等已得聖道。何不依之斷餘煩惱。如勇健人為怨所惱。他人告曰汝既勇健。寧不害怨而為彼惱。復次有諸學者已得初果。於後勝果不作加行。設作加行不如實知。世尊欲令起勝加行告言。汝等若能不捨先得預流諸加行者。不久必獲究竟漏盡。佛為彼故說此契經。
如實知色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者。此中法智知欲界色果。類智知色界色果。世俗智知一切色果。苦智知有漏色果非常苦空非我。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果故。如實知色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者。此中法智知欲界色因。類智知色界色因。世俗智知一切色因。集智知有漏色因集生緣。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因故。如實知色滅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者。此中法智知欲界色滅。類智知色界色滅。世俗智知一切色滅。滅智知有漏色滅靜妙離。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滅故。如實知趣色滅行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智者。
此中法智知欲界色對治道。類智知色界色對治道。世俗智知一切色對治道。道智知有漏色對治道如行出。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道故。如實知色味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者。此中四智皆知色味如前應知。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集故。如實知色患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者。此中四智皆知色患如前應知。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苦故。如實知色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者。此中四智皆知色出如前應知。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滅故。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者。如觀色說。問若爾。應說三十五處善。或無量處善何故說七。
答觀一一蘊各各有七。不過七數故說有七。如餘經說。諸預流者極七反有。彼若別說二趣二有應二十八。謂人趣有七天趣有七。人中有七天中有七。然不過七故說七名。又如餘經說有二法。謂眼色乃至意法。又如餘經說三轉法輪有十二行相。彼不過二及十二故說二十二。此亦如是。脇尊者言。此經應說如實知色乃至識。如實知色集乃至識集。如實知色滅乃至識滅。如實知趣色滅行乃至趣識滅行。如實知色味乃至識味。如實知色患乃至識患。如實知色出乃至識出。若作是說唯有七處善。非三十五或無量種。復次若略說有七處善。若廣說有三十五或無量種。
契經略說故唯有七。如略廣總別。不分別分別頓說漸說應知亦爾。復次為利根者說七處善。為鈍根者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利根鈍根。因力緣力內分力外分力。內思惟力外聞法力。開智說智應知亦爾。復次依近觀察說七處善。依遠觀察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近遠隣逼非隣逼現前非現前。此眾同分餘眾同分應知亦爾。復次依無漏觀說七處善。依有漏觀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有漏無漏。世出世縛解。繫不繫應知亦爾。復次依現觀時說七處善。依觀察時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復次依總相觀故說七處善。依別相觀故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總相別相觀。自相共相觀。自相共相覺。自相共相作意應知亦爾。
問此中為說自相作意。為說共相作意耶。設爾何失。若說自相作意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能於此法毘[木*柰] 耶中。速盡諸漏非自相作意可能盡漏。若說共相作意者。此中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答應作是說。此中正說自相作意。問若爾云何能速盡漏。答此自相作意能引共相作意。彼共相作意能速盡漏。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復有說者。
此中正說共相作意。問若爾云何此契經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耶。答此契經中應作是說。如實知蘊蘊集蘊滅趣蘊滅行蘊味蘊患蘊出。而別說者。應知說時異。現觀時異。如佛為四天王先以聖語說四聖諦。二解二不解等如前已說。故知說時異現觀時異。謂說時別說。現觀時總現觀故。問七處善三義觀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名七處善。名三義觀故。有作是說。七處善是無漏。三義觀是有漏。問若爾此說當云何通。如實知色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等。答此世俗智雖亦容有而不現行。復次此七處善是聖行相。說為無漏實通有漏。對三義觀非聖行相。
唯是有漏故名無漏。問為能以七處善入三義觀耶。答不能以七處善是無漏行相。三義觀是有漏行相故。復有說者。七處善通有漏無漏。三義觀唯有漏。問為能以七處善入三義觀耶。答能。然多用功力。多起作意。多作加行。謂如實知色乃至識。如實知色患乃至識患而入蘊觀。如實知色集乃至識集。如實知色味乃至識味而入處觀。如實知色滅乃至識滅。如實知色出乃至識出而入界觀。雖能如是以七處善入三義觀。而多用功力。多起作意。多作加行。問三義觀在前七處善在後。世尊何故先說七處善。後說三義觀耶。答雖三義觀在前七處善在後。
而先說七處善後說三義觀者。於說於文皆隨順故。復次如是次第說者受者皆隨順故。復次若作是說。於文於義皆圓滿故。若先說三義觀。後說七處善者。則於義雖圓滿而於文不圓滿。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應前說者則前說之。應後說者則後說之二俱無過。以三義觀位別有二。一在見道前。二在修道前。見道前者此中不說。修道前者此中說之。如見道修道。見地修地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應知亦爾。脇尊者言。此中說四地。謂修行地見地修地無學地。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者說修行地。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趣色滅行乃至識亦爾者說見地。如實知色味色患色出乃至識亦爾者說修地。
速盡諸漏者說無學地。問何故見道中說四處善。修道中但說三處善耶。答以見道處所決定對治決定非修道故。復次以見道所緣決定對治決定非修道故。復次以見道初得見諦初得現觀。修道已得見諦已得現觀故。復次以見道初得聖種性初得聖行相。修道已得聖種性已得聖行相故。問何故於此七處善中。再說前三諦。一說道諦耶。答此中道諦數分別故。謂如實知色乃至識。此如實知皆是道諦。如實知色集乃至識集。色滅乃至識滅趣。色滅行乃至趣識滅行。色味乃至識味。色患乃至識患。色出乃至識出。此如實知亦皆是道諦。既於道諦數分別故不再說之。
復次有已生苦有未生苦。有已生苦因有未生苦因。有已生苦滅有未生苦滅。如是諸法唯有道諦能知斷證。故說三諦則已說道。復次有近苦有遠苦。有近苦因有遠苦因。有近苦滅有遠苦滅。如是諸法唯有道諦能知斷證。故說三諦則已說道。復次三諦有邊是故再說。道諦無邊故唯一說。問因論生論。何故三諦說有邊而道諦說無邊耶。答苦可盡知。集可盡斷。滅可盡證。道不可盡修故。餘義廣說。如現觀邊世俗智處。復次前四處善說見道位。見道必具觀察四諦故具說四。後三處善說修道位。修道位中所修聖道即是道諦。未必具觀四聖諦故但說三種。
復次一切賢聖皆厭苦集欣樂涅槃。聖道不爾。是故世尊再說三諦一說道諦。問何故見道中先說苦諦後說集諦。而修道中先說集諦後說苦諦耶。答見道中依現觀次第。修道中依因果次第故作是說。復次見道中依見次第。修道中依說次第故作是說。以見次第先果後因。說次第先因後果故。復次佛依修道為愛行者。說斷愛法作如是言。汝等先應觀察諸蘊味。觀察味已見味過患。見過患已能速出離。復次修道位中已於生死有分齊故不多厭苦。但為煩惱擾濁心故多厭煩惱。諸煩惱中愛數行故多分厭愛。故修道中先觀愛味。次觀愛患。後觀愛出。
復次愛於現在最能引心馳流諸境。愛於未來最能潤有令不斷絕。故諸聖者厭愛心增。修道位中先觀愛味。次觀愛患。後觀愛出。問何故世尊令所化者數數觀察所知境界。答無始時來迷所知境失於正道。沈淪生死受種種苦。世尊欲令悟所知境趣於正道。超出生死離種種苦。故令數觀所知境界。此中要者。謂七處善及三義觀。問先集後味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名色等集。名色等味故。復次集通六識味唯意地。復次集通染污不染污。味唯染污。復次集通三界味唯欲界。復次集通業煩惱味唯煩惱。復次集通諸煩惱。味唯是愛是謂差別。問諸蘊集為是一為有異耶。
設爾何失。若是一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憙集故有色集觸集故有三蘊集。名色集故有識集。若有異者。施設論說復云何通。如說此愛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皆是苦因。苦根本苦道路。苦由緒。苦能作。苦生苦緣。苦有苦集。及苦等起。答應作是說。有別緣故諸蘊集是一。有別緣故諸蘊集有異。謂依遠因故諸蘊集是一。依近因故諸蘊集有異。如依遠近在彼在此不現前現前。餘身眾同分此身眾同分應知亦爾。復次契經中說三種集異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煩惱集。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苦集。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業集。此經中說業名色故。
如說煩惱苦業集煩惱。苦業有煩惱。苦業生煩惱。苦業路應知亦爾。復次契經中說三時有異。一積集時。二受用時。三守護時。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積集時。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受用時。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守護時。復次此中別說三時有異。一將和合時。二正和合時。三不別離時。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將和合時。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正和合時。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不別離時。復次此契經中說三有異。一中有。二本有。三生有。謂憙集故有色集者說中有。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本有。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生有。復次喜集故有色集者說名緣色。
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名緣名。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名色緣名。復次以愛希求未來諸有身分自體故。世尊說憙集故有色集。觸能長養心心所法。任持牽引令現在前。故世尊說觸集故有三蘊集。識依名色增長廣大。故世尊說名色集故有識集。問先苦後患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名色等苦。名色等患故。復次苦通三受。患唯苦受。復次苦通染污不染污患唯染污。復次苦通三界患唯欲界。復次苦通煩惱業苦患唯煩惱。復次苦通諸煩惱。患唯在愛。是謂差別。色乃至識滅。色乃至識出。何差別耶。答若由此愛諸色集起。彼斷名色滅。若諸餘愛緣色增廣。
彼斷名色出乃至廣說。問何故此中問色等滅而答愛等滅耶。答因斷故果隨斷。因滅故果隨滅。因息故果隨息。捨因故亦捨果。吐因故果亦吐。若斷道路諸有不續。色等永滅便至苦邊故。問色等滅而答愛等滅。問何故此中已生愛等斷名滅。未生愛等斷名出耶。答已生煩惱業已有所作。已障聖道。已取果。已與果。已為同類遍行異熟因。已取等流異熟果。於自相續已作染污。已作繫縛。已作苦事。但可斷滅。不可出離故說為滅。未生煩惱業與上相違。可出離故說之為出。如三苦事。一者已受。二者正受。三者當受。已正受者不可出離。當應受者或以自力。或以他力。
或財物力而可出離。問何故此中三說愛。再說餘煩惱業耶。答以愛難斷難破。難可越度多諸過患。甚可訶責故三說之。如諸賊女人與餘惡法。總訶厭已復別訶厭。復次由愛力故界別地別部別。一切煩惱因愛而生。因愛增長故三說之。問何故諸處以種種問。數數分別滅諦非餘。答以此滅諦一切法中最勝最妙。四聖諦中亦最勝妙故多分別。問何故此中但問答分別滅出差別非集味苦患耶。答亦應說彼二種差別。而不說者是有餘說。復次此中以後顯示於前。謂問答分別滅出差別。應知前二亦應說之。復次滅諦最勝故偏分別苦集非勝故不說之。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