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八
如是九遍知誰捨幾誰得幾。答有諸有情無捨無得。謂諸異生。問此中問答不依異生。但依聖者為有。聖者於九遍知無捨得不。答有。謂住本性有勝進時亦無捨得。謂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及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時。皆於九遍知無捨無得。集法智忍滅集法智生時無捨得一。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無捨得一。滅法智忍滅滅法智生時無捨得一。滅類智忍滅滅類智生時無捨得一。道法智忍滅道法智生時無捨得一。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若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亦無捨得一。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捨五得一。謂捨前五。得五順下分結盡遍知。此中有說。
那么,这九种遍知中,哪些是有情众生所放弃的,哪些是有情众生所获得的?回答是,所有的有情众生既没有放弃也没有获得。这是指那些凡夫。问:这里的问答不依赖于凡夫,而是依赖于圣者,那么圣者对于九种遍知有没有放弃和获得呢?回答是有的。那些处于本性状态且有更高层次进步的圣者,在苦法智忍消失而苦法智产生时,以及苦类智忍消失而苦类智产生时,对于九种遍知既没有放弃也没有获得。当集法智忍消失而集法智产生时,没有放弃也没有获得一个。当集类智忍消失而集类智产生时,没有放弃也没有获得一个。当灭法智忍消失而灭法智产生时,没有放弃也没有获得一个。当灭类智忍消失而灭类智产生时,没有放弃也没有获得一个。当道法智忍消失而道法智产生时,没有放弃也没有获得一个。当道类智忍消失而道类智产生时,如果未离欲染而入正性离生,也没有放弃也没有获得一个。如果已离欲染而入正性离生,放弃五个获得一个,即放弃之前的五个,获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这里有所说明。
六地見道捨得皆爾。有說。後五三法智位不得遍知。聖者離欲界一品乃至八品染時。無捨無得。離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捨六得一。謂捨前六得五順下分結盡遍知。離初靜慮一品染。乃至離第四靜慮八品染時。無捨無得。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無捨得一謂色愛盡遍知。離空無邊處一品染。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八品染時。無捨無得。離非想非非想處第九品染。金剛喻定滅初盡智生時捨二得一。謂捨五順下分結盡及色愛盡遍知。得一切結盡遍知。此說勝進時遍知捨得。退時亦有捨得此義。謂阿羅漢起無色界纏退時。捨一得二。
在六个阶段的见道中,舍与得的情况都是相同的。有观点认为,在后五阶段的三法智位中,修行者无法完全理解遍知。当圣者离开欲界的一品到八品的染污时,没有舍也没有得。但在离开第九品染污时,无间道灭解脫道生起时,舍去六个得到一个,即舍去前六品的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得到一品的遍知。离开初静慮的一品染污,乃至离开第四静慮的八品染污时,没有舍也没有得。离开第四静慮的第九品染污时,无间道灭解脫道生起时,没有舍得到一个,即色爱尽遍知。离开空无边处的一品染污,乃至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八品染污时,没有舍也没有得。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第九品染污时,金刚喻定灭初尽智生起时,舍去两个得到一个,即舍去五顺下分结尽及色爱尽遍知,得到一切结尽遍知。这种观点认为,在胜进时遍知舍与得,退时也有舍与得。例如,阿罗汉在无色界纏退时,舍去一个得到两个。
謂捨第九得第八第七。即彼起色界纏退時捨一得一。謂捨第九得第七。即彼起欲界纏退時。捨一得六。謂捨第九得前六。已離色界染不還者。起色界纏退時。捨一無得。謂捨色愛盡遍知。即彼起欲界纏退時。捨二得六。謂捨第八第七。得前六。未離色界染不還者。起欲界纏退時。捨一得六。謂捨五順下分結盡。得前六。未離欲界染聖者。起欲界纏退時。於九遍知無捨無得。
指的是放弃第九个境界而获得第八和第七个境界。当他们从色界的烦恼中退失时,放弃一个境界而获得一个境界,即放弃第九个境界获得第七个境界。当他们从欲界的烦恼中退失时,放弃一个境界而获得六个境界,即放弃第九个境界获得前六个境界。已经远离色界的不净之人,在从色界的烦恼中退失时,放弃一个境界而没有任何获得,即放弃对色界的贪爱和完全了解。当他们从欲界的烦恼中退失时,放弃两个境界获得六个境界,即放弃第八和第七个境界,获得前六个境界。未远离色界的不还者,在从欲界的烦恼中退失时,放弃一个境界获得六个境界,即放弃五顺下分结的完全了解,获得前六个境界。未远离欲界的聖者,在从欲界的烦恼中退失时,对于九遍知没有任何放弃和获得。
如是九遍知問幾是靜慮果。答九是靜慮及眷屬果。問幾是無色果。答二是無色及眷屬果。謂色愛盡及一切結盡。問幾是根本靜慮果。答五。謂第二第四第六及後二。有說。第二第四及後三為五。尊者妙音說。此有八。謂除第七。問幾是靜慮眷屬果。答九。謂未至定非餘。靜慮中間如根本靜慮說。問幾是根本無色果。答一。謂第九。問幾是無色眷屬果。答一。謂第八是空無邊處近分非餘。問幾是見道果。答六。謂前六。有說七。謂前七。問幾是修道果。答三。謂後三。問幾是忍果。答應說如見道果。問幾是智果。答應說如修道果。問幾是法智果。答三。謂後三。問幾是類智果。答二。謂後二。問幾是法智品果。答六謂第一第三第五及後三。問幾是類智品果。答五。謂第二第四第六及後二。有說六。謂第二第四第六及後三。問幾是世俗道果。答二。謂第七第八。問幾是無漏道果。答九。無漏道力得一切故。
对于九遍知的问题,问有多少是禅定的果。回答说九个是禅定及其眷属的果。问有多少是无色界的果。回答说两个是无色界及其眷属的果,即色界的贪爱尽和一切结尽。问有多少是根本禅定的果。回答说五个,即第二、第四、第六和后两个。有的说,第二、第四和后三个为五个。尊者妙音说,这里有八个,除了第七个。问有多少是禅定眷属的果。回答说九个,未至定不是其他的。禅定中间的如根本禅定所说。问有多少是根本无色界的果。回答说一个,即第九个。问有多少是无色界眷属的果。回答说一个,即第八个是空无边处近分不是其他的。问有多少是见道的果。回答说六个,即前六个。有的说七个,即前七个。问有多少是修道的果。回答说三个,即后三个。问有多少是忍的果。回答应说如见道的果。问有多少是智的果。回答应说如修道的果。问有多少是法智的果。回答说三个,即后三个。问有多少是类智的果。回答说两个,即后两个。问有多少是法智品的果。回答说六个,即第一、第三、第五和后三个。问有多少是类智品的果。回答说五个,即第二、第四、第六和后两个。有的说六个,即第二、第四、第六和后三个。问有多少是世俗道的果。回答说两个,即第七和第八。问有多少是无漏道的果。回答说九个,无漏道力获得一切。
問若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彼何時得色愛盡遍知。尊者僧伽筏蘇說曰。道類智時得。由彼爾時名為住果亦住向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非住果時名住向故。謂得果時未起一念向道現前。如何名向。有餘師說。彼後若離空無邊處染。爾時乃得色愛盡遍知。謂彼爾時修未來無漏諸靜慮地彼斷對治故。彼亦不應作如是說。爾時但修未來無漏諸靜慮地無色對治非色對治故。復有說者。彼後當得阿羅漢果。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乃得此色愛盡遍知。謂彼爾時總於三界見修所斷煩惱等斷。同證一味離繫得故。彼亦不應作如是說。爾時諸斷總集為一。名一切結盡遍知。
问:如果某人已经摆脱了对色界的执着,达到了入正性離生的境界,那么他何时能够完全断除对色界的贪爱和完全理解色界?尊者僧伽筏蘇认为,这发生在道類智的阶段。因为在那时,他被称为既安住在果位上,也朝向果位前进。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恰当,因为当一个人安住在果位时,他并没有朝向道前进。在获得果位时,他甚至没有产生一个念头朝向道,怎能称为向道呢?另有一些论师提出,只有当他们后来摆脱了空无边处的执着,那时他们才能完全断除对色界的贪爱和完全理解色界。这是因为在那时,他们修行了未来无漏的诸禅定境界,并以无色对治而非色对治来断除烦恼。但这种观点也不正确,因为在那时,他们只是修行了未来无漏的诸禅定境界,以无色对治而非色对治。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当他们后来获得阿罗汉果,金剛喻定现前时,他们才能完全断除对色界的贪爱和完全理解色界。这是因为在那时,他们总体上断除了三界中见修所断的烦恼,同样地证明了一味的解脱。然而,这种观点也不正确,因为在那时,所有的断除都被集合为一个,称为一切结尽遍知。
如何說得色愛盡遍知。應作是說。彼定從果起勝進道現在前時。方乃得此色愛盡遍知。若不許彼決定從果起勝果道現在前者。諸已離第三靜慮染。依下地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得第三果。既不起勝果道現在前。彼若命終生第四靜慮或無色界。應不成就無漏樂根。若爾便違十門納息。如說。誰成就樂根。答若生遍淨。若生遍淨下。若聖者生遍淨上。勿有此失故。必應許諸得果已彼定從果起勝果道。爾時方名得色愛盡遍知。由此理趣若先已離欲界三四品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得預流果。若經生者定是家家。若先已離欲界七八品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得一來果。若經生者定是一間。若不許彼得聖果已決定從果起勝果道。彼若經生云何成就三四七八品無漏對治根。
如何才能说色界的贪爱和完全理解都已穷尽?应当这样认为:那些从果位发起更高层次的修行道路,并且现在正处于活跃状态时,才能获得色界的贪爱和完全理解都已穷尽。如果不允许他们从果位发起更高层次的修行道路并且现在正处于活跃状态,那么那些已经远离第三静虑的贪爱,依靠下地进入正性离生和道类智时,获得第三果。既然不发起更高层次的修行道路并且现在正处于活跃状态,如果他们命终后生于第四静虑或无色界,就不应成就无漏的乐根。如果这样,就违背了十门的归纳。正如所说,谁成就乐根?回答是:如果生于遍净,如果生于遍净之下,如果圣者生于遍净之上。为了避免这个错误,必须承认那些已经获得果位的人,必定从果位发起更高层次的修行道路,那时才称得上获得色界的贪爱和完全理解都已穷尽。基于这个逻辑,如果先前已经远离欲界的三或四品贪爱,进入正性离生和道类智时获得预流果。如果是经过多生,那么必定是预流果的家家。如果先前已经远离欲界的七或八品贪爱,进入正性离生和道类智时获得一来果。如果是经过多生,那么必定是一来果的一间。如果不认可他们获得圣果后必定从果位发起更高层次的修行道路,那么他们如果经过多生,如何能成就三、四、七、八品的无漏对治根?
為九遍知攝一切遍知。為一切遍知攝九遍知。答一切攝九。非九攝一切。此中九者如前說。一切者此及餘斷。一切體寬故能攝九。此九體狹故不能攝一切。如大器能覆小器。非小器能覆大器。不攝何等。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三界見苦所斷結盡非九所攝。即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所得欲界見苦所斷一切法斷。及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時。所得色無色界見苦所斷一切法斷。如是諸斷非九所攝。立見道果初二遍知。緣未具故。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謂諸聖者離欲界一品乃至八品修所斷染。所得諸斷非九所攝。立修道果第一遍知。緣未具故。
九遍知是否包含所有遍知?或者所有遍知是否包含九遍知?答案是所有遍知包含九遍知,但九遍知不包含所有遍知。这里的“九”指的是之前讨论的九遍知,“一切”指的是包括这里的和其他的断除。因为“一切”的范围更广,所以能包含九遍知,而九遍知的范围较窄,所以不能包含所有。就像大容器能覆盖小容器,小容器不能覆盖大容器一样。不包含哪些呢?指的是苦智已生而集智未生时,三界见苦所断的结并非九遍知所包含。即在苦法智忍灭和苦法智生的时候,所得的欲界见苦所断的一切法断,以及苦类智忍灭和苦类智生的时候,所得的色界和无色界见苦所断的一切法断,这些都不是九遍知所包含的。立见道果的初二遍知,因为缘未具足。具见世尊的弟子未离欲染,欲界修所断的结并非九遍知所包含,指的是诸圣者离欲界一品至八品修所断的染,所得的诸断不是九遍知所包含的。立修道果的第一遍知,因为缘未具足。
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謂諸聖者離初靜慮一品修所斷染。乃至離第四靜慮八品修所斷染。所得諸斷非九所攝。立修道果第二遍知緣未具故。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無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謂諸聖者離空無邊處一品修所斷染。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八品修所斷染。所得諸斷非九所攝。立修道果第三遍知緣未具故。
已经摆脱了对五欲的执着,但还未摆脱对色界的执着。在色界中,通过修行所断除的烦恼结使,并非全部包含在九种遍知之中。比如,圣者们在离开初禅的一品修所断烦恼后,直到离开第四禅的八品修所断烦恼,他们所得到的断除烦恼的境界,也不被九种遍知所包含。这是因为他们在修行道路上的第二个阶段,即遍知的阶段,条件尚未完全具备。同样,已经摆脱了对色界的执着,但还未摆脱对无色界的执着。在无色界中,通过修行所断除的烦恼结使,也并非全部包含在九种遍知之中。比如,圣者们在离开空无边处的一品修所断烦恼后,直到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八品修所断烦恼,他们所得到的断除烦恼的境界,也不被九种遍知所包含。这是因为他们在修行道路上的第三个阶段,即遍知的阶段,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問諸異生者離欲界一品見修所斷染。乃至離無所有處九品見修所斷染。所得諸斷亦非九所攝。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此中但依聖者作論。不依異生。以九遍知唯在聖者身中立故。
问:那些凡夫在离开欲界的一品见修所断烦恼,直到离开无所有处的九品见修所断烦恼,他们所得到的断除烦恼的境界,也不被九种遍知所包含。这里为何不提及这一点?答:应该提及却没有提及,应当知道这是有意省略的。再者,这里的讨论仅依据圣者的情况来构建论点,而不依据凡夫,因为九种遍知只在圣者身上建立。
問諸已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彼先所得諸斷。今至聖位隨其所應。乃至未得見修道果斷遍知名。彼斷亦非此九所攝。此中何故不說彼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此中略顯初入門故。相麁者說不說細者。復次此中但說具縛異生入聖道者。彼非具縛而入聖道。是故不說。
问:那些已经离开了欲界乃至无所有处的染污,并且已经入正性離生的人,他们先前所得到的断除,在达到聖位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乃至在未得到见道和修道的道果、断除遍知之前,那些断除也不是这九种所包含的。这里为何不提及他们呢?回答:本应提及而未提及的,应当知道这是有所省略的。再者,这里简要地显示了初入门的情况,只讲述了粗略的情况而未讲述细微的情况。再者,这里只讲述了那些被束缚的凡夫进入聖道的情况,而他们并非被束缚的凡夫,因此不提及他们。
有八補特伽羅。一預流向。二預流果。三一來向。四一來果。五不還向。六不還果。七阿羅漢向。八阿羅漢果。問如是八種補特伽羅。名既有八實體有幾。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此名有八實體唯五。謂預流向阿羅漢果。名有二種實體亦二。預流果一來向。名雖有二實體唯一。一來果不還向。名雖有二實體唯一。不還果阿羅漢向。名雖有二實體唯一。帶果行向有情一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八補特伽羅名體俱有八。彼作是說。諸預流者乃至未起勝彼果道。成就預流果故名預流者。若起勝彼果道便捨預流果故。名一來向非預流者。諸一來者乃至未起勝彼果道。
有八种補特伽羅。第一是預流向,第二是預流果,第三是一來向,第四是一來果,第五是不還向,第六是不還果,第七是阿羅漢向,第八是阿羅漢果。有人问这八种補特伽羅,虽然名字有八种,但实际存在的实体有多少呢?阿毘達磨的論師们说,这八种名字对应的实体只有五种。具体来说,預流向和阿羅漢果,虽然名字有两种,但实体也是两种;預流果和一來向,虽然名字有两种,但实体只有一个;一來果和不還向,虽然名字有两种,但实体也只有一个;不還果和阿羅漢向,虽然名字有两种,但实体同样只有一个。这是因为在带着果位修行的过程中,有情众生是一致的。尊者妙音有不同的说法,他认为八補特伽羅的名字和实体都有八种。他这样解释:所有預流者,直到他们没有生起超越他们果位的道之前,因为他们成就了預流果,所以被称为預流者。如果他们生起了超越他们果位的道,就会放弃預流果,因此被称为一來向,而不是預流者。所有一來者,直到他们没有生起超越他们果位的道之前。
成就一來果故名一來者。若起勝彼果道便捨一來果故。名不還向非一來者。諸不還者乃至未起勝彼果道。成就不還果故名不還者。若起勝彼果道便捨不還果故。名阿羅漢向非不還者。以依根立補特伽羅故。不可言一有二種故。彼所造生智論言。問一來向成就預流果不。答不成就。問不還向成就一來果不。答不成就。問阿羅漢向成就不還果不。答不成就。評曰。應作是說。諸有漸次得四果者。彼名雖八實體唯五。如名體。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建立體建立。名差別體差別。名分別體分別。名覺體覺。應知亦爾。問若八實體唯有五者。
云何建立此八種名。答依道現行故立八種。謂預流者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彼預流果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一來向未得。未在身未成就未現在前。名預流果非一來向。若起勝彼果道現在前。彼一來向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預流果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名一來向非預流果。諸一來者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彼一來果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不還向未得。未在身未成就未現在前。名一來果非不還向。若起勝彼果道現在前。彼不還向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一來果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名不還向非一來果。諸不還者乃至未起勝彼果道。
彼不還果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阿羅漢向未得。未在身未成就未現在前。名不還果非阿羅漢向。若起勝彼果道現在前。彼阿羅漢向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不還果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名阿羅漢向非不還果。故體雖五而名有八。若并超越得四果者。即名有八體有七種。謂見道中有一來向無預流果。有不還向無一來果。唯決定無阿羅漢向無不還果。故體有七此八補特伽羅於九遍知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廣說。此中以補特伽羅為章以遍知為門。已說八種補特伽羅。今說此八於九遍知有不成就有成就者。此成就者有少有多。
謂預流向或不成就或成就一二三四五。不成就者。謂苦法智忍乃至集法智忍位。此五心頃於見修道九種遍知皆未成就。四緣五緣俱未具故。成就一者。謂集法智集類智忍位。此二心頃俱成就欲界見苦集所斷法斷一遍知故。成就二者。謂集類智滅法智忍位。此二心頃成就三界見苦集所斷法斷二遍知故。成就三者。謂滅法智滅類智忍位。此二心頃成就三界見苦集所斷法斷。及欲界見滅所斷法斷三遍知故。成就四者。謂滅類智道法智忍位。此二心頃成就三界見苦集滅所斷法斷四遍知故。成就五者。謂道法智道類智忍位。此二心頃成就三界見苦集滅所斷法斷。
及欲界見道所斷法斷。五遍知故。預流果成就六。謂道類智乃至未起勝彼果道。成就三界見所斷法斷六遍知故。一來向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預流向。謂或不成就即見道初五心頃。或成就一二三四五即見道後十心頃。如其次第二二剎那。若從預流果趣一來果者。及一來果成就六。謂從起勝預流果道。乃至離欲染第六無間道。皆名趣一來果者。從道類智或離欲染第六解脫道。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名一來果俱成就六。即三界見所斷法斷六遍知。不還向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預流向。謂或不成就即見道初五心頃。或成就一二三四五即見道後十心頃。
如其次第二二剎那。此中有說。若已離欲染依六地。入正性離生者皆如預流向說。有作是說。若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者如預流向說。若依上五地入正性離生者非如預流向。謂從苦法智忍乃至集類智忍未成就遍知。從集類智乃至滅類智忍成就一。謂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法斷遍知。從滅類智乃至道類智忍成就二。謂色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法斷遍知。以上五地道非欲界法斷對治故。於集滅道三法智時。不得欲界見所斷法斷三遍知。若從一來果趣不還果者成就六。謂從起勝一來果道。乃至離欲染第九無間道。皆名趣不還果者。彼成就六。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六遍知。
不還果成就一。謂五順下分結盡。從道類智或離欲染第九解脫道。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名不還果。彼成就一五順下分結盡遍知。總三界見所斷斷。及欲界修所斷斷為自性故。阿羅漢向或成就一或成就二。謂未離色染者成就一。已離色染者成就二。謂從起勝不還果道。乃至金剛喻定皆名阿羅漢向。彼若未離色界染盡成就一。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若已離色界染者成就二。謂次前一及色愛盡遍知。阿羅漢果成就一。謂一切結盡遍知。總集三界一切法斷為自性故。獨覺大覺如阿羅漢。俱唯成就第九遍知。問獨覺學位為成就幾。答部行喻者如聲聞說。麟角喻者如菩薩說。
問菩薩聖位成就幾耶。答且見道中。有作是說。如預流向初五心頃。全未成就後十心頃如其次第。二二剎那成就一二三四五種。復有說者。初七心頃全未成就。從集類智乃至滅類智忍成就一。謂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法斷遍知。從滅類智乃至道類智忍成就二。謂色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法斷遍知。第四靜慮非欲界法斷對治故。於集滅道三法智時。不得欲界見所斷法斷三遍知。從初道類智乃至金剛喻定皆成就一。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問菩薩何時得色愛盡遍知。尊者僧伽筏蘇說曰。初道類智位即得此遍知。評曰。彼不應作是說。無一念頃得果向故。有作是說。
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初無間道時得此遍知。彼亦不應作如是說爾時但修無色對治道。非色對治故。復有說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得此遍知。彼亦不應作如是說。爾時總於三界一切見修所斷法斷。得一味離繫得名得一切結盡遍知。如何今時得色愛盡。應作是說。菩薩聖位決定不得色無色界見道所斷法斷遍知。及色愛盡遍知總集遍知故。無容修彼斷對治故。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一
三界各有二部結謂見修所斷。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欲顯三界各二部結令諸有情受種種苦。謂此諸結於生死中與諸有情。作大繫縛作大無義作大嶮伏。由有此故令諸有情於三界中受諸苦惱輪迴生死。數入母胎生熟藏間。住冥闇處種種不淨之所逼切。生已不知此結過患。復還染習受苦無窮。欲令有情於此諸結知見覺。已勤修對治斷此諸結得永涅槃。不復輪迴受生死苦。如不覺知怨家繫縛無義嶮伏則不能避。若覺知者便能避之。故應思惟籌量觀察訶毀諸結種種善語乃至經生亦不忘失。如慈愛子初生之時便作是說。
三界各有見修所斷二部諸結。有情由此所繫縛故。數入母胎受諸苦惱。輪迴生死難有出期。問尊者何故於初生時作如是語。答以彼尊者在母胎中眾苦逼切便作是念。何緣有情數入母胎受如是苦。作是念已。由宿愛樂多聞願力即能了知。皆由三界各二部結未永斷故。由是初生便能訶毀二部諸結種種過患。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問此中部言欲顯何義。答欲顯眾義。如苾芻部名苾芻眾。婆羅門部名婆羅門眾。餘亦如是。部眾群聚名異義同。問此中頓言欲顯何義。答顯一時義。云何知然。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憍薩羅主勝軍大王。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退坐一面。以敬愛語慰問世尊。佛亦隨宜而慰喻彼。既問喻已復白佛言。我昔聞佛曾說此語。去來今世無有沙門婆羅門等。於一切法具實智見。若言有者必無是處。喬答摩尊憶此語不。佛言。不憶。復白佛言。世或有人。惡受文義異受異說。喬答摩尊必不應爾。唯願審憶為我說之。佛言。大王。我憶往昔曾作是語。去來今世無有沙門婆羅門等。於一切法頓得智見。若言有者必無是處。決定經於三無數劫修習百千難行苦行。積漸具六波羅蜜多。然後乃能於一切法具實智見。故知頓者欲顯一時。
於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有。謂已離欲染異生。從離欲染退時及色無色界沒生欲界時。謂諸異生已離欲染。若起欲界下下纏退。頓得欲界見修所斷下下品結。若起欲界下中纏退。頓得欲界見修所斷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欲界上上纏退。頓得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先頓斷故今還頓得。又上二界沒生欲界時。九品纏中隨起何品令生相續皆頓得。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故有頓得此繫。頗有頓離繫耶。答有。謂異生離欲染時。此說異生離欲染位。總束欲界見修所斷諸煩惱結以為九品。如刈草法品品頓斷。謂以下下品無間道。頓斷欲界見修所斷上上品結。
乃至以上上品無間道。頓斷欲界見修所斷下下品結。故有頓離此繫。頗有漸得繫耶答無。謂決定無先得欲界見所斷結。後得欲界修所斷結。亦決定無先得欲界修所斷結。後得欲界見所斷結。故無漸得此繫頗有漸離繫耶。答有。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謂諸聖者先以見道斷欲界見所斷結。後以修道斷欲界修所斷結。故有漸離此繫。
於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有。謂已離色染異生從離色染退時。及無色界沒生欲色界時。謂諸異生已離色染。若起色界下下纏退。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下下品結。若起色界下中纏退。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色界上上纏退。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此說自地。若起彼下地九品纏中一一退時。皆頓得上地見修所斷九品諸結。若起欲界九品結中一一退時。亦皆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有作是說。此中應言。已離色染異生起欲界及梵世纏退時。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二部諸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
此中總說頓得界繫不說地故。若起第四靜慮纏退。乃至若起欲界纏退。皆頓得色界見修所斷結。其義無異先頓斷故今還頓得。又無色界沒生欲色界時。九品纏中隨起何品令生相續。皆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有作是說。此中應言。無色界沒生欲界及梵世時。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二部諸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此中總說頓得界繫不說地故。若生第四靜慮乃至若生欲界。皆頓得色界見修所斷諸結其義無異。故有頓得此繫頗有頓離繫耶。答有。謂異生離色染時此說異生離色染位。總束色界一一靜慮見修所斷諸煩惱結各為九品。如刈草法品品頓斷。
謂下下品無間道頓斷色界一一靜慮見修所斷上上品結。乃至以上上品無間道頓斷色界一一靜慮見修所斷下下品結。故有頓離此繫。頗有漸得繫耶。答無。謂決定無先得色界見所斷結。後得色界修所斷結。亦決定無先得色界修所斷結。後得色界見所斷結。故無漸得此繫。頗有漸離繫耶。答有。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謂諸聖者先以見道斷色界見所斷結。後以修道斷色界修所斷結。故有漸離此繫。
於無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無。謂無異生全離無色染。後起自下纏退頓得無色界見修所斷結義。亦無異生三界上沒生三界時。頓得無色界見修所斷結義。故無頓得此繫。頗有頓離繫耶。答無。謂無異生於無色界全離染義故決定無頓離無色界見修所斷結。此約界說不約地故。雖約地說有頓離義。而非此中意所顯示。故無頓離此繫。前無頓得准此應知。頗有漸得繫耶。答無。謂決定無先得無色界見所斷結。後得無色界修所斷結。亦決定無先得無色界修所斷結。後得無色界見所斷結。故無漸得此繫。頗有漸離繫耶。答有。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謂諸聖者。先以見道斷無色界見所斷結。後以修道斷無色界修所斷結。故有漸離此繫。
問異生聖者隨離何地九品染時。幾無間道幾解脫道而得離耶。有作是說。異生但以三無間道三解脫道離九品染。謂以下品無間解脫道離上三品染。以中品無間解脫道離中三品染。以上品無間解脫道離下三品染。聖者亦爾。有餘師說。異生但以一品無間解脫道頓離九品染。聖者以九品無間解脫道漸離九品染。所以者何。異生道鈍於所知斷。不能分折作九品異。故一品道而頓斷之。聖者道利於所知斷。能善分折作九品異。故九品道而漸斷之。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作是說欲顯異生劣於聖者。翻顯聖者劣於異生。若諸異生以一品道離九品染。聖者以九品道離九品染。
豈非聖者劣於異生。如多服毒飲少藥時便能總吐誰不稱善。應作是說。異生聖者無不皆以九無間道九解脫道離九品染。問若爾。異生聖者有何差別。答異生以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總束見修所斷諸結以為九品。如刈草法品別頓斷。聖者以一無間道一解脫道。頓斷九品見所斷結。以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漸斷九品修所斷結。是謂異生聖者差別。
問異生聖者隨離何地九品染時。以幾加行以幾入定而得離耶。有作是說。以三加行以三入定離九品染。謂以初加行以初入定離上三品。以第二加行以第二入定離中三品。以第三加行以第三入定離下三品。評曰。應作是說。此事不定。或有以一加行以一入定離九品染。或有乃至以九加行以九入定離九品染。
問異生聖者隨離何地九品染時。為止息為不止息耶。有作是說。異生不止息。聖者或止息或不止息。復有說者。聖者不止息。異生或止息或不止息。評曰。應作是說。此事不定。謂異生聖者俱或止息或不止息離九品染。有餘師說。離欲界染不止息。離色無色界染或止息或不止息。或有說者離色無色界染不止息。離欲界染或止息或不止息。評曰。應作是說。此事不定。離三界染皆或止息或不止息而離九品。問異生聖者起纏退時起何品纏得何品結。有作是說。異生於下三品中隨起一纏退時得下三品結。於中三品中隨起一纏退時得下中六品結。
於上三品中隨起一纏退時得九品結。聖者起下下品纏退時得下下品結起下中品纏退時。得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起上上品纏退時得九品結。復有說者。異生於九品中隨起一品纏退時皆得九品結。聖者退時義如前說。所以者何。異生但以世俗定力任持相續。諸世俗定力羸劣故淨不堅牢染法易得。聖者亦以無漏定力任持相續。諸無漏定力強勝故淨法堅牢染法難得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異生聖者俱未曾見不服毒藥而致死者。應作是說。異生若起下下品纏退時得下下品結。若起下中品纏退時。得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上上品纏退時得九品結。聖者亦爾。
問若爾。異生聖者有何差別。答異生若起下下品纏退時。頓得見修所斷下下品結。若起下中品纏退時。頓得見修所斷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上上品纏退時。頓得見修所斷九品結。聖者若起下下品纏退時。唯得修所斷下下品結。若起下中品纏退時。唯得修所斷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上上品纏退時。唯得修所斷九品結。見所斷結無退得義。是謂異生聖者差別。有餘師說。若起欲界下三品中隨一纏退時。得欲界下三品結。若起欲界中三品中隨一纏退時。得欲界下中六品結。若起欲界上三品中隨一纏退時。得欲界九品結若起色無色界下下品纏退時。得彼下下品結。
若起色無色界下中品纏退時。得彼下下下中二品纏乃至若起色無色界上上品纏退時。得彼九品結。或有說者。若起欲界九品中隨一纏退時。皆得欲界九品結。若起色無色界纏退時。義如前說。所以者何。欲界無定染法易得。色無色界有定染法難得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斷煩惱時皆由定故。應作是說。三界九地諸煩惱中。若起下下品纏退時。皆唯得下下品結若起下中品纏退時。皆得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上上品纏退時。皆得九品結。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