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一
如世尊說。學行迹成就學八支。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解釋契經義故。如契經說。學行迹成就學八支。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契經雖作是說。而不說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過去未來無實自性。現在雖有而是無為。為遮彼意顯示實有過去未來可成就故。若彼非有應不成就。如第二頭。第六蘊等既可成就故知實有。又為顯示現在世法定是有為有生滅故。或復有執。無實成就不成就性。如譬喻者。
如同世尊所说,修行实践成就了戒、定、慧三学中的八支。那么,这些成就中,属于过去的有多少,未来的有多少,现在的又有多少。对于这样的章节以及解释章节含义的内容,理解之后,接下来应该详细解释。问为何要作此论。答曰:为了解释佛经的意义。正如佛经所说,修行实践成就了戒、定、慧三学中的八支,而漏尽阿罗汉成就了十无学支。佛经虽然这样说,但并没有说明这些成就中,属于过去的有多少,未来的有多少,现在的有多少。佛经是本论的基础,对于佛经未说明的部分,现在应该进行说明。再者,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观点,显现正理,即有人认为过去和未来没有实体自性,现在虽然存在却是无为的。为了反驳这种观点,展示实际上过去和未来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被成就的。如果它们不存在,就不可能被成就,就像不存在第二个头或第六个蕴一样。由于可以被成就,因此知道它们实际上是存在的。同时,也为了展示现在世法实际上是有为的,有生有灭的。也有人认为没有成就与不成就的性质,如同譬喻者所言。
彼說有情不離諸法說名成就。離諸法時名不成就。俱假施設。如五指合假說為拳。離即非拳此亦如是。問彼何故作是執。答彼依契經故作是執。謂契經說。有轉輪王成就七寶。若成就性是實有者。成就輪寶神珠寶故。應法性壞。所以者何。亦是有情亦非情故。成就象寶及馬寶故。復應趣壞。所以者何。亦是傍生亦是人故。成就女寶故復應身壞。所以者何。亦是男身亦女身故。成就主兵主藏臣故復應業壞。所以者何。君臣雜故。勿有此失故成就性定非實有。為遮彼意顯成就性定是實有。若不爾者便違契經。如說。學行迹成就學八支。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
他们认为有情众生与一切事物不可分离,称之为成就。当离开一切事物时,则称之为不成就。这两者都是假名设立的,就像五个手指合并时假称为拳,分开后则不是拳,情况正是如此。问他们为何坚持这种看法,回答说他们依据契经而坚持这种看法。契经中提到,转轮王成就了七宝。如果成就的性质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因为成就了轮宝和神珠宝,法性应当衰败。为什么呢?因为转轮王既是有情也是非情。又因为成就了象宝和马宝,所以又应当趣向衰败。为什么呢?因为转轮王既是畜生也是人。又因为成就了女宝,所以又应当身体衰败。为什么呢?因为转轮王既是男身也是女身。又因为成就了主兵和主藏的臣子,所以又应当业力衰败。为什么呢?因为君臣混杂。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成就的性质一定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成就的性质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不这样,就违背了契经的教导。正如经文所说,修行者在八正道上成就了学行迹,漏尽阿罗汉成就了十无学支。
聖者現起有漏心時。應不成就過去未來諸無漏法。云何成就八支十支。復違餘經。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不善法。若彼善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不善法。若不善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善法。若無記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善不善法。云何說成就善不善法耶。復違餘經。如說。成就七善法者彼現法中多住喜樂如理勤修必能盡漏七善法者知法知義乃至廣說。七中若一現在前時應不成就餘六善法。若起餘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七。云何成就七善法耶。復違餘經。如說。如來成就十力。若起一力現在前時。應不成就九。若起餘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十。
当聖者产生有漏心时,应该不成就过去未来的无漏法。那么,如何成就八支和十支呢?这与其它经文相违背。比如,有说:这样的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和不善法。如果那些善法现在存在,应该不成就不善法。如果不善法现在存在,应该不成就善法。如果无记法现在存在,应该不成就善法和不善法。如何说成就善法和不善法呢?这也与其它经文相违背。比如,有说:成就七善法的人,他现在的生命状态中多住在喜樂中,如理勤修,必能尽漏。七善法的人,知法知义,乃至广说。七善法中,如果一个现在存在,应该不成就其余六善法。如果其它法现在存在,应该不成就七善法。如何成就七善法呢?这也与其它经文相违背。比如,有说:如来成就十力。如果一个力现在存在,应该不成就九个。如果其它法现在存在,应该不成就十个。
云何如來成就十力。復有餘失。謂諸異生不染污心現在前住。應成無學。不成就三界一切煩惱故。諸無學者起有漏心現在前位。應成異生。不成就一切學無學法故。勿有此失。故成就性決定實有。問若成就性是實有者。前譬喻者所引契經當云何通。答輪王於彼有自在力隨意受用如成就故。立成就名。若全撥無實成就性。如何於彼立成就名。復有餘師許有成就撥不成就。彼作是說。諸成就性有作用故可是實有。不成就性既無作用。云何實有。為遮彼執顯不成就亦是實有。若不成就非實有者。亦應非有實成就性相待立。故如影與光明暗晝夜寒熱等事相待而立闕一不成。
如何如来能够成就十力,同时又存在其他过失。比如凡夫的不染污心在现在前住时,应该成为无学,因为他们不成就三界中的一切烦恼。而无学者如果生起有漏心在现在前位,应该成为凡夫,因为他们不成就一切有学无学的法。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所以成就性是决定实有的。问如果成就性是实有的,那么前面譬喻者所引的契经该如何理解。回答说,轮王对于他们有自在力,随意受用,如同成就一样,因此立名为成就。如果完全否认实有的成就性,那么如何对于他们立成就的名。还有别的师承认为有成就和不成就,他们这样说,成就性因为有作用,所以是实有。不成就性既然没有作用,如何是实有。为了遮止这种执着,显示不成就也是实有。如果不成就是非实有的,那么也应该是实有的成就性相待而立,缺一不可。因此,就像影子与光明、昼夜、寒热等事相待而立,缺一不成。
此亦如是。復次不成就性與成就性近互相違故。俱實有如貪無貪瞋無瞋癡無癡等近互相違故俱實有。復次若不成就非實有性應不施設煩惱斷法。所以者何。非聖道生斷諸煩惱。如刀斷物。如石磨香。然諸聖道現在前時。令諸煩惱成就得滅。亦令彼煩惱不成就得生。爾時說為斷諸煩惱。有餘復執道是無為。如分別論者。彼作是說。唯一無上正等菩提常住不滅隨彼彼佛出現世間。能證者雖異而所證無別。如一龍象妙飾莊嚴。雖有多人次第乘御。而彼龍象前後是一。問彼何故作此執。答彼依契經。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證舊道故知聖道定是無為。
这情况也是如此。再者,不具足性质与具足性质相互接近且相互违背,因此它们都是实际存在的,就像贪与无贪、瞋与无瞋、癡与无癡等相互接近且相互违背,因此它们都是实际存在的。再者,如果不具备实际存在的属性,就不应该建立烦恼的断法。为什么呢?因为非圣道不能断除所有烦恼,就像刀断物、石磨香一样。然而,当所有圣道现在前时,它们使所有烦恼的成就得以消灭,也使那些烦恼的不成就得以生起。那时,我们称之为断除所有烦恼。还有,有些人坚持认为道是无为的,就像分别论者那样。他们这样说:只有无上正等菩提是常住不灭的,随着每一位佛陀出现在世间,能证悟的人虽然不同,但所证悟的没有区别。就像一匹装饰华丽的龙象,虽然有许多人依次驾驭,但那龙象始终是同一匹。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坚持,他们回答说,他们依据的是契经。正如契经所说,佛告诉比丘:我证悟了旧道,所以知道圣道一定是无为的。
為遮彼執欲顯聖道墮三世故。定是有為非無為法。墮三世故。又執聖道體是無為。便違契經。如契經說。有一近事名毘舍佉。來詣法授苾芻尼所。問言。聖道為是有為。為是無為。苾芻尼言。聖道有為墮三世故。問若聖道是有為分別論者所引契經當云何通。答由五事相似故說名舊道。一地相似。諸佛皆依第四靜慮得菩提故。二加行相似。諸佛皆經三無數劫修習六種波羅蜜多得圓滿故。三所緣相似。諸佛皆緣四聖諦理證菩提故。四行相相似。諸佛皆以苦非常等十六行相修聖道故。五所作相似。諸佛皆以無漏道力斷自身中一切煩惱。亦令無量無邊有情得涅槃樂故。若不依此釋舊道名而執無為。是舊義者。即彼經說舊城舊都豈舊城都是無為法。又若經說。證舊聖道即執聖道是無為法。契經亦說。蛇退舊皮豈蛇舊皮是無為法。如伽他說。
为了反驳那些认为圣道是常住不变的执着,并展示圣道是存在于三世之中的,所以圣道是有为法,而非无为法。因为它存在于三世之中。又有人执着于圣道的本质是无为的,这与佛经相违背。正如佛经所说,有一个近事名叫毘舍佉,他来到法授比丘尼那里,问道:“圣道是有为的还是无为的?”比丘尼回答说:“圣道是有为的,因为它存在于三世之中。”又问:“如果圣道是有为的,那么分别论者引用的佛经该如何解释?”回答说:“因为五方面的相似性,所以说是旧道。第一,地相似,所有佛陀都是依据第四静虑获得菩提的。第二,加行相似,所有佛陀都经过三无数劫修习六种波罗蜜多,达到圆满。第三,所缘相似,所有佛陀都是以四圣谛为所缘,通过理证获得菩提。第四,行相相似,所有佛陀都是以苦、非常等十六行相修习圣道。第五,所作相似,所有佛陀都是以无漏道力断除自身一切烦恼,也使无量无边的有情获得涅槃之乐。如果不按照这种解释来理解旧道的含义,而执着于无为,那么旧城旧都岂不都是无为法?而且,如果佛经说证得旧圣道就是执着圣道是无为法,那么佛经也说蛇退旧皮,难道蛇的旧皮也是无为法吗?正如颂所说。
若斷愛無餘 如蓮花處水
如果能够彻底断除贪爱,就像莲花生长在水面上,不被水所沾染。
苾芻捨此彼 如蛇脫舊皮
比丘放下这些执着,就像蛇蜕去旧皮一样。
如舊城等皆是有為舊聖道言理亦應爾。為止此等他宗所說及為顯示諸法正理故作斯論。
就像旧城等都是有为法,旧时的圣道言论也应如此。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说法,并展示诸法的正理,因此撰写此论。
如世尊說。學行迹成就學八支。此中云何學八支。謂學正見乃至正定成就者。問誰成就為法成就。為補特伽羅成就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法成就者。一切法既無作用。於無作用一切法中何法能成就何法所成就。若補特伽羅成就者。諦義勝義。補特伽羅都不可得。既無真實補特伽羅。云何說彼能成就法。答應作是說。非法成就亦非補特伽羅成就。然有真實成就性及不成就性。而無真實成就者及不成就者。如有真實雜染清淨繫縛解脫流轉還滅因果死生諸業異熟道及道果。而無真實雜染清淨者乃至修道證道果者。有作是說。法成就。
如同世尊所说,修行者在学行中成就了八支,这里所说的学八支是什么?指的是修行者在正见乃至正定中成就。问谁成就了这些?是为了法的成就,还是为了众生的成就?假设你这么说有什么过失?两种说法都有过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是为了法的成就,既然一切法都没有作用,在没有作用的一切法中,哪个法能成就哪个法?如果是为了众生的成就,真谛和胜义中,众生都是不可得的。既然没有真实的众生,怎么说他们能成就法?回答应该是这样的:既不是法的成就,也不是众生的成就。然而存在真实的成就性质和不成就性质,但没有真实的成就者和不成就者。就像存在真实的杂染、清净、束缚、解脱、轮回、还灭、因果、生死、业、异熟、道和道果,但没有真实的杂染、清净者,乃至修道证道果者。有人这么说:法成就。
問若爾法無作用云何成就。答諸法雖無作用而有功能。問若爾眼處應成就十一處。十一處亦應成就眼處。答依此理說亦無有過。皆有功能互相引故。評曰。應作是說。能成就者非法。亦非補特伽羅。無真實作用故。補特伽羅非實有故。然有四蘊五蘊生時。與如是類諸得俱轉說名成就。與如是類非得俱轉名不成就。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不善法答此是世尊於諸蘊中依世俗說。不言實有補特伽羅成就諸法。問此中何者是成就義。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不斷義是成就義。問若爾具縛補特伽羅。於一切法皆名不斷。應皆成就。
如果这样,法没有作用,如何能成就呢?回答说,虽然一切法没有作用,但它们有功能。如果这样,眼处应该能成就十一个处,十一个处也应该能成就眼处。回答说,根据这个道理来说也没有错误,它们都有功能,可以相互引发。评论说,应该这样说,能成就的不是法,也不是众生,因为没有真实的作用,众生也不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当四蕴、五蕴生起时,与这些类别的诸得同时转变,称为成就;与这些类别的非得同时转变,称为不成就。如果这样,经文如何解释呢?如说,这样的众生成就善法和不善法。这是世尊在诸蕴中依据世俗的说法,不是说真实有众生成就诸法。问这里什么是成就的意义?尊者世友这样说,不断的意义就是成就的意义。如果这样,具缚的众生,对一切法都称为不断,应该都成就。
答非皆成就有未得故。復作是說。已得義是成就義。問若爾無學已得學法應成就彼。答非成就彼已捨彼故。復作是說。不棄捨義是成就義。問若爾學位不棄捨無學法應成就彼。答非成就彼未得彼故。復作是說。已得未捨義是成就義。此言應理。若法已得而未捨時必成就故。大德說曰。世俗有情不離諸法假說成就。勝義中無成就性故。問何故名學為學所學為得學法。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學所學故名學者。定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有學非學所學。謂有學者安住自性。若得學法故名學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告尸縛迦言。學所學故說名為學。
答應作是說。學所學故說名為學。問若爾定蘊所說當云何通。答彼說世俗共稱學者。謂於所學學不學時。世共稱彼以為學者。故本論師說彼為學而實非學。復次彼於所學希望不止。依彼期心故說為學。有作是說。得學法故說名為學。問若爾契經所說當云何通。答契經依彼不息期心。不捨加行故作是說。謂有學者。雖或起善心。或起不善心。或起無記心。而恒不捨趣涅槃心。及彼加行故一切時名學所學。然亦有時不學所學。如人在路暫憩息時。有人問言。欲何所趣。其人答曰。欲趣某方。以不捨趣心雖住亦言趣。是學者行迹故名學行迹。
問無學行迹明淨勝妙過於有學。何緣但說學行迹耶。答亦應說有無學行迹而不說者。是有餘說。復次既已說始則已說終故。已說學迹則亦說無學。復次欲顯各別有殊勝事。謂有學位行迹殊勝。無學位中解脫殊勝。如王與臣各有勝事。謂王尊貴威伏殊勝。臣於事業勇戰殊勝。復次有學行迹能斷煩惱。勝煩惱怨無學不爾。復次有學行迹為斷煩惱。勤修加行。無學不爾。復次數數行義是行迹義。有學數行。無學不爾。是故不說無學行迹。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若依有尋有伺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現在八。此中有尋有伺定者。謂未至定及初靜慮。依者。
有說。俱生是依。復有說者等無間緣是此依義。評曰。應作是說。即彼二地總說為依。初有四種。一入正性離生初。謂依彼地初入正性離生故。二得果初。謂依彼地初得學果故。三轉根初。謂依彼地信勝解初練根作見至故。四離染初。謂世俗道離諸染已。初依彼地起無漏道現在前故。此中總依四初作論。而歷諸位有具不具。隨其所應當審思擇。學見現在前者。問學者亦有非學非無學見現在前。彼亦是學見。是諸學者所起見故。何故此中不說學者學見現在前耶。答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中是有餘說。復次此中學見即說學見。非學者見故不應責。過去無者。
謂如前說。諸初剎那現在前時全無過去。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得果轉根。或退捨故。未來八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學八支故。現在八者。爾時八支現在前故。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現在八。此中彼者。謂彼八支。滅已者。謂無常。滅已不失者。謂由三因緣失無漏道。一得果故。二轉根故。三退捨故。無此三緣故言不失。若復依等者。謂彼第二剎那以去。復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問何故復起此地學見。答念報恩故。謂依此地破煩惱怨。念報彼恩故復重起。如因鎧仗伏怨敵已。復數修治愛重藏護。復次由四緣故復重起彼。
一為現法樂住。二為遊戲功德。三為觀本所作。四為受用聖財。過去八者。謂從第二剎那以後成就過去初剎那時已起滅者。未來現在各有八者如前。應知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七。此中無尋無伺定者。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問何故不說靜慮中間。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靜慮中間與後三地支無增減。是故不說。過去未來各有八者如前應知。現在七者。除正思惟。彼無尋故。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四。此中無色定者。謂前三無色定。問何故不說第四無色定耶。答彼地無聖道故。
後當說起世俗心故。過去未來各有八者如前應知。現在四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彼地無故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無。此中入滅定者。謂正住滅受想定。世俗心者。謂出滅定有漏定心。或復起餘有漏定心。過去未來各有八者。謂前最初所起有尋有伺定八支。及未來修者。現在無者在滅定時無聖道故。世俗心時不起無漏八道支故。
若依無尋無伺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八。現在七。此中依義如前應知。無尋無伺定即後三靜慮。初者具四如前廣說。釋學見義亦如前說。過去無者。初剎那時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三緣捨故。未來八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學八支故。現在七者。彼地無有正思惟故。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七。未來八。此中彼滅已不失等如前釋。過去七者。謂從第二剎那以後成就過去。初剎那時已起滅七。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七。未來八。現在四。此中過去七者。謂初剎那已起滅者。餘如前釋。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七。未來八。現在無。此中一切如前。應知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七。未來現在八。此中過去七者。謂前最初所起無尋無伺定七支。未來八者。即最初位未來所修。從入滅定世俗心後說。起有尋有伺定者。後當分別。
若依無色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八。現在四。此中無色定者。謂前三。無色定初者。唯依離染作論。以世俗道離諸染已初起無漏。三無色定現在前故。無依無色入見道義故。無第一入正性離生。初無依無色得學果義。亦無依無色學位練根義。故無得果及轉根初。餘如前釋。問有漏無色定必依無漏靜慮為加行起。無漏無色定亦應必依無漏靜慮為加行起。何故此中說依無色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不成就八支耶。答無漏道支有屬靜慮有屬無色。屬靜慮者雖過去成就。而屬無色者過去不成就。故說過去無有八支。有作是說。有依世俗道得不還果已。不起無漏道。
復以世俗道離四靜慮染。或復離三無色染已。初起無漏無色定時。彼過去無八支聖道。故作是說。過去全無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四。未來八。此中過去四者。謂前所起初念四支。未來八者。謂前所修未來八支。餘如前釋。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四。未來八。現在無。此中一切如前。應知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四。未來現在八。此中過去四者。謂無色定初起四支。未來八者。即彼時修未來八支。問無色定無間必無能起有尋有伺定。何故此中作如是說。答當知此中是說次第。
非定次第依說隨順說。不依定隨順說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四。未來八。現在七。此中過去四者。謂先依無色定最初所起四支。未來八者。即彼所修未來八支。問次前所起有尋有伺定八支。入過去皆應不失。如何但說過去四耶。答此中所說過去未來皆顯最初起及修者。不顯後位所起所修故無有失。現在隨時現在前故隨起而說。問今於此中說何學者。答若諸學者於一切定次第遍入。如有次第蹬上階梯是此所說。謂有學者先入有尋有伺定。次入無尋無伺定。次入無色定。次入滅定。後起世俗心。如是學者是此所說。若有學者先入有尋有伺定。
次入無尋無伺定。次入無色定。次入滅定。後起無漏心。此等學者非此所說。如雜蘊說。若有一類補特伽羅。具十二支緣起法者是此所說。若不具者非此所說。如契經說。先見女人形貌端嚴眾所樂見。次見衰老。次見疾病。次見命終。次見死後諸位變壞。如是女人是經所說。若不爾者非經所說。此中學者應知亦然。評曰。應作是說。此中總說一切學者。隨諸學者。於諸位中所起學支皆攝盡故。應知行迹差別有四。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然諸行迹應說一種。謂趣苦滅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或應說二。謂趣名滅行。及趣色滅行。
或應說三。謂趣三界滅行。或應說五。謂趣五蘊滅行。或應說十二。謂趣十二支緣起滅行。或應說無量。謂在相續剎那差別無邊際故。問世尊何故廣一二三。略十二等。建立如是四通行耶。答以三事故。一以地故。二以根故。三以補特伽羅故。此則總說。若別說者。但以二事。謂地故根故或地故補特伽羅故。地故根故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諸鈍根者所有聖道名苦遲通行。即此諸地諸利根者。所有聖道名苦速通行四根本靜慮諸鈍根者。所有聖道名樂遲通行。即此諸地諸利根者。所有聖道名樂速通行。地故補特伽羅故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隨信行信勝解時解脫者。所有聖道名苦遲通行。即此諸地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者。所有聖道名苦速通行。四根本靜慮隨信行信勝解時解脫者。所有聖道名樂遲通行。即此諸地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者所有聖道名樂速通行。
問此四通行自性是何。答五蘊四蘊以為自性。謂在靜慮及近分者五蘊為自性。在無色者四蘊為自性。如是名為通行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通行。通行是何義。答通謂通達行謂行迹。能正通達趣向涅槃。是通行義。苦遲通行者。問聖道非苦受自性。亦非苦受相應。何故名苦。答近分無色難成辦故。所起聖道說名為苦。根本靜慮易成辦故所起聖道說名為樂。此廣分別如前結蘊四靜慮中。問何故聖道說名為遲。答由鈍根者所起聖道。不能速趣究竟涅槃故說名遲。諸利根者所起聖道疾趣涅槃故說名速。問有信勝解疾至涅槃勝於見至。如信勝解精勤修行速證涅槃。見至懈怠不能速證。如有頌言。
不放逸放逸 多覺寤睡眠
如乘利鈍馬 勤行者先至
如有二人俱趣一方。一乘利馬。一乘鈍馬。乘利馬者不勤行故不能速至。乘鈍馬者以勤行故便能速至。如是見至與信勝解俱趣涅槃。若信勝解精勤修行速證涅槃。見至懈怠不能速證。如何乃說鈍根聖道不能速趣說名為遲。答此中意說等勤行者。若等勤行見至速證。非信勝解故說為遲。問此四種行五蘊四蘊以為自性。何故名通。通唯顯慧非餘蘊故。答以慧增故但說名通。如見道中雖具五蘊。以慧增故但立見名。如現觀邊諸世俗智。雖以四蘊五蘊為性。而慧增故但立智名。金剛喻定雖以四蘊五蘊為性。等持增故但立定名。通行亦爾。故不應責。
如契經說。云何苦遲通行。謂諸苾芻於五取蘊訶毀厭惡。問苦遲通行緣四諦境。何故世尊但說緣苦。答亦應說此緣餘三諦。而不說者是有餘說。復次苦諦在初既說緣苦。應知亦說緣餘三諦。復次彼契經中但顯加行未顯根本。謂加行時緣五取蘊起厭行相。至根本時緣四聖諦。集異門論作如是說。云何苦遲通行。謂靜慮所不攝鈍信等五根。云何苦速通行。謂靜慮所不攝利信等五根。云何樂遲通行。謂靜慮所攝鈍信等五根。云何樂速通行。謂靜慮所攝利信等五根。問此四通行五蘊四蘊以為自性。何故彼論唯說利鈍信等五根。答依勝說故。謂於五蘊四蘊行中五根最勝。
復次信等五根於所作事方便善巧。能速成辦勝於餘蘊故偏說之。問諸有情類有中根不。若有者彼論何故不說。若無者契經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有諸有情在世間生在世間。長有利根者。有中根者。有鈍根者。乃至廣說。有作是說。無有中根。所以者何。見道有二。一隨信行道。二隨法行道。修道亦有二。一信勝解道。二見至道。無學道亦有二。一時解脫道。二不時解脫道。無第三道故。無中根。問若爾契經。當云何通。答受佛化者有先見諦。有中見諦。有後見諦。先見諦者說名利根。中見諦者說名中根。後見諦者說名鈍根。復次受佛化者有近見諦。有遠見諦。
有不近不遠見諦。近見諦者說名利根。如阿若多憍陳那等。遠見諦者說名鈍根。如善賢等。不近不遠見諦者。說名中根。如護國等。復有說者。亦有中根。問若爾彼論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中根即在利鈍中攝。所以者何。說鈍根時中根名利勝鈍根故。說利根時中根名鈍劣利根故。由此尊者世友說曰。中根應言在利根攝。勝鈍根故。此復可言在鈍根攝。劣利根故。大德說曰。中根可言利鈍根攝。而不可言上下根攝。所以者何。利鈍根者各三品故。云何知然。大覺獨覺舍利子等。皆隨法行種性中攝。此三種根豈得相似利根性中。既有三品故知。鈍根性亦得有三品。利鈍二道各三品。故契經中說有三品根。以第三道不可得故。阿毘達磨說無中根。如是善通經論二說。
集異門論復作是說。苦遲通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滿苦速通行。樂遲通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滿樂速通行。問說何所滿為滿於根為滿離染。若滿於根。苦遲通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理應能滿二速通行樂遲通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亦應能滿二速通行。若滿離染。遲應滿遲。速應滿速。何故彼論作是說耶。答應作是說彼說滿根且說相似非不相似。苦與苦相似非樂。樂與樂相似非苦故。
問。誰成就幾通行。答或有成就一。謂未離欲染者。或有成就二。謂已離欲染者。尊者僧伽筏蘇說曰。有具成就四通行者。謂依根本靜慮練根者住無間道時。未捨二遲通行。而得二速通行。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作是說。便應壞根補特伽羅。壞根者爾時應是鈍根亦是利根。壞補特伽羅者。爾時應亦是信勝解等亦是見至等。勿有此失。是故前說於理為善。有成就一二。無成就三四。無一成就利鈍根故。問誰用幾通行作所作事耶。答有但用一。或有用二。或有用三。有具用四。而不一時。有用一者。謂或唯用苦遲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未至定。靜慮中間。
三無色定。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唯用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如利根者依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唯用樂遲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離欲染已。依四根本靜慮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唯用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利根者離欲染已。依四根本靜慮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有用二者。謂或有用苦遲通行。及樂遲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或復有用苦遲通行。及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唯依未至定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有用樂遲通行。及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初靜慮等。及依未至定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有用樂遲通行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唯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有用苦速通行。及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利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有用三者。謂或有用苦遲通行。
及樂遲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有用苦遲通行。及苦速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有用苦遲通行。及樂遲樂速通行。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或復有用樂遲通行。及苦速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初靜慮等及依未至定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有用四者。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