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三
諸四大種依何定滅。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顯諸佛出現世間有大功德故。如施設論說。贍部洲邊繞大海際。有轉輪王路廣一踰繕那。諸轉輪王若不出世水所覆沒無能遊履。若出世時海水周減一踰繕那。此路乃現平飾清淨底布金砂。栴檀香水自然灑潤。輪王每欲巡此洲時。導從四軍而遊此路。如是諸佛未出世時。無有能依諸根本地斷煩惱者。若佛十力大法輪王出世間時。根本地現平等清淨。布覺分砂灑戒定水。佛與無數那庾多眷屬。依之趣入無畏涅槃宮。問此中云何顯佛出世有大功德。答佛不出世此問尚無況有能答。如佛昔在室羅筏城住誓多林。
四大元素依赖何种定力而灭?等等,详细论述。问为何要作此论?答:为了显示诸佛出现在世间具有巨大的功德。如《施設論》所说,贍部洲周围环绕着大海,有转轮王的道路宽一踰繕那。转轮王若不出现,道路被水淹没,无人能行走。若转轮王出现时,海水四周减少一踰繕那,这条路才显现,平坦装饰,清净见底,铺满金沙。栴檀香水自然洒润。转轮王每次想要巡视此洲时,带领四军游行此路。同样,诸佛未出现时,无人能依根本地断除烦恼。若佛以十力大法轮王身份出现于世间,根本地显现平等清净,铺满觉分之沙,洒上戒定之水。佛与无数那庾多的眷属,依此进入无畏的涅槃宫。问这里如何显示佛出现于世具有巨大功德?答:佛若不出现,此问尚不存在,何况有人能回答。如佛过去在室羅筏城的誓多林中居住。
時有苾芻名曰馬勝。是阿羅漢。獨於靜室作是思惟。諸四大種何處永滅。為欲知故入勝等持。即以定心於誓多林沒。欻然出在四大王眾天。從定而起問彼天眾。諸四大種何處永滅。天眾答曰。我等不知是四大種何處永滅。然我所事四大天王。智慧威德並皆殊勝。彼或能了可往問之。尊者即時詣四王所。作如上問皆曰不知。復共仰推三十三天眾。三十三天眾復。推帝釋。帝釋仰推夜摩天眾。夜摩天眾推蘇夜摩天子。蘇夜摩天子推覩史多天眾。覩史多天眾推珊覩史多天子。珊覩史多天子。推樂變化天眾。樂變化天眾推妙變化天子。妙變化天子推他化自在天眾。
那时,有一位名叫馬勝的比丘,他是一位阿羅漢。他独自一人在静室中思考:四大元素在何处能够永远消失?为了寻求答案,他进入了一种超越的禅定状态。随即,他以禅定之心在誓多林消失,突然出现在四大天王天。从定中醒来后,他询问那些天众:四大元素在何处能够永远消失?天众回答说:我们不知道四大元素在何处永远消失。然而,我们所侍奉的四大天王,他们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威德,他们或许能够了解,你可以去询问他们。尊者馬勝立刻前往四大天王所在之处,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他们也表示不知道。接着,他们共同推荐去询问三十三天的天众。三十三天的天众又推荐去问帝释。帝释又推荐去问夜摩天的天众。夜摩天的天众推荐去问蘇夜摩天子。蘇夜摩天子推荐去问覩史多天的天众。覩史多天的天众推荐去问珊覩史多天子。珊覩史多天子推荐去问樂變化天的天众。樂變化天的天众推荐去问妙變化天子。妙變化天子最后推荐去问他化自在天的天众。
他化自在天眾推妙自在天子。妙自在天子推梵天眾。如是尊者遍問欲天竟。不能知大種滅處。欲往梵世入勝等持。復以定心自在宮沒。梵眾天出。從定而起作如上問。梵眾咸曰。我等不知有大梵王。是梵大梵作者化者。為一切父自在生育。具大威德無與等者。無有不見不了不識。彼定能知仁應往問。尊者即問大梵所在。梵眾答曰。我亦不知大梵天王定所在處。仁欲見者隨處諦求。即有光明於中而現。尊者馬勝遂發誠心。願大梵王於此眾現。應時大梵即放光明。便自化身為童子像。首分五頂形貌端嚴。在梵眾中隨光而現。尊者前進問曰。大仙諸四大種何處永滅。
他化自在天的众生推崇妙自在天子。妙自在天子推崇梵天的众生。这样,尊者遍问欲界天的众生,都不能知道四大元素的终结之地。尊者想要前往梵天界,进入胜等持的定境。再次以定心在自在宫消失,梵众天出现。从定中醒来,提出如上的问题。梵众们都说,我们不知道有大梵王,他是梵天的大梵、作者、化者,是一切众生的父亲,自在生育,具有大威德,无与伦比,无所不见、无所不了、无所不识。他一定能知道,你应该去问他。尊者随即询问大梵的所在,梵众回答说,我们也不知道大梵天王确切的所在之处。如果你想见他,就随处仔细寻找。随即有光明出现其中。尊者马胜于是发起诚心,愿大梵王在此众中显现。应时大梵即刻放出光明,便自己化身为童子的形象,头顶五髻,形貌端庄,随着光明在梵众中显现。尊者上前问道,大仙,四大元素在何处永久消逝?
梵王不達作矯亂言。苾芻當知我是大梵。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養者為一切父。此是諂誑所發語業。尊者告曰。我不問仁梵非梵等。但問大種何處永滅。爾時大梵知此苾芻非矯亂言卒能酬遣。便執兩手引出眾外。此是諂誑所發身業。出眾外已謝尊者言。我實不知大種滅處。然諸梵眾咸謂我是自在作者無不知見。若我眾中云不知者。是諸梵眾便見輕蔑。尊者自失近捨如來。遠勞見問致無所獲。今可速還詣佛請問。如佛所說應正受持。馬勝既聞梵王推佛。歡喜辭退復入等持。即以定心於梵世沒。欻然還出誓多林中。從定而起整理衣服。往世尊前恭敬作禮。問四大種何處永滅。爾時世尊為說不見邊際鳥喻云。汝亦然乃至梵宮遍請所問。不得邊際還至此中。猶如彼鳥不得邊際。然汝所問不合問儀。隨此而答亦乖答理。汝欲問者。當如是問。
梵王不明白自己心中的虚伪,而说出了混乱的话。比丘们应当知道,我自称是大梵天王,是自由自在的创造者、教化者、生养者,是一切众生的父亲。这些话都是出于谄媚和欺诈的言语行为。尊者告诉他说,我并不关心你是不是梵天王,只问四大元素在哪里得到永恒的灭绝。那时,大梵天王知道这位比丘不是虚伪之人,能够应对他的挑战,于是拉着他的手将他带出人群之外。这也是出于谄媚和欺诈的身体行为。带出人群后,大梵天王向尊者道歉说,我确实不知道四大元素的灭绝之地。但是所有的梵众都认为我是自由自在的创造者,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如果我在众人面前说不知道,那么所有的梵众都会轻视我。尊者自己失去了接近如来的机会,远道而来却一无所获。现在你可以赶快回去问佛陀,按照佛陀所说的去正确地接受和保持。馬勝听到梵王推崇佛陀后,满心欢喜地告辞,重新进入定境。他以定心从梵世消失,突然又出现在誓多林中。从定中起来后整理衣服,前往世尊前恭敬地行礼,询问四大元素在哪里得到永恒的灭绝��那时,世尊以不见边际的鸟喻告诉他,你也是这样,甚至在梵宫中遍请所问,也得不到边际,最终还是回到这里。就像那只鸟找不到边际一样。然而你的问题并不符合提问的规矩,按照这样回答也违背了回答的原则。你想问的问题,应该这样问。
四大與短長 細麁淨不淨
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与短、长、细、粗、净、不净这些概念相对应。
於何處永棄 名色滅無餘
在何处能够永远放弃名色,达到完全的灭尽无余。
此問隨順應如是答。
这个问题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回答。
識不見無邊 周遍廣大性
意识无法触及无边的境界,它遍及广大的性质。
更無餘廣大 能映奪此者
没有其他更广大的存在,能够超越或遮蔽这个境界。
四大與短長 細麁淨不淨
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以及短、长、细、粗、净、不净等特性。
於是處永棄 名色滅無餘
在这里永久地舍弃了名色,达到了完全的灭尽,无余涅槃。
有說。此中佛說聖道。世尊於此說識聲故。有說。此中佛說涅槃。以說無邊識不見故。若無佛出世說正法者則雖梵王亦多愚惑。若佛出世宣說正法則八歲勤策亦能解了。設有來問長老知耶。諸四大種何處永滅。彼若誦持大種蘊者。即言依四定或依未至滅。世若無佛此等便無故。佛出世有大功德。
諸四大種及所造色依何定滅。答依四定或依未至滅定。或名道或名行迹。或名對治。或名作意。義無差別。滅或名斷。或名離染。或名為盡。或名離繫。義亦無別。昔於此部有二論師。一名時毘羅。二名瞿沙伐摩。尊者時毘羅作如是說。此中但說永斷無餘斷。無隨縛斷。無少分斷。無影像斷。說聖者斷非異生斷。說聖道作用。非世俗道作用。所以者何。依七依經以立斯論。彼經但說根本地故。無有異生。或諸聖者依根本地起世俗道能離染故。尊者瞿沙伐摩作如是說。此中但說永斷無餘斷。無隨縛斷。無少分斷。無影像斷。此說應理。餘則不然。所以者何。
此中通說諸聖者斷。及異生斷。聖道作用。及世俗道作用故。問依七依經以立此論。彼經唯說諸根本地。無有異生。或諸聖者依根本地起世俗道。能離諸染云何說通。答由此故言阿毘達磨是諸經鏡燈焰光明。諸契經中未宣說者此中宣說。未示現者此中示現。經說有餘。此中無餘。經說有異意。此中無異意。阿毘達磨中言多盡理。由此經論二說善通。
大種造色依四定滅者。謂依四靜慮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此中靜慮無色近分。靜慮中間皆名未至。並未能入勝根本地。而能現前斷煩惱故。問契經唯說根本名。依何故此中說依未至。有作是說。此中應言依四定或未至滅。不應言依未至。而言依者有何意耶。此文再說根本地故。依四定者說四依定。依未至者謂舉諸依。顯諸未至。非即說此未至為依。如說入城未入城耶。雖再說城言無別城事。彼亦如是。有餘師說。此中依言總說諸定。非但根本。皆能與道作所依故。然七依定就勝而說大種造色五地所繫。謂欲界四靜慮。
是故離第四靜慮染時。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初靜慮近分。或依四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空無邊處近分。若依空無邊處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若依餘地離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此中說究竟所滅大種造色。謂第四靜慮所繫故。言依四定或依未至滅。若欲界所繫大種造色。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初靜慮所繫大種造色。應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第二靜慮所繫大種造色。應言依二定。或依未至滅。依前二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三靜慮近分滅故。
第三靜慮所繫大種造色。應言依三定或依未至滅。依前三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四靜慮近分滅故。應知此中諸依前三靜慮。及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諸依餘三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上七近分無聖道故。
尋伺有對觸依何定滅。答依初定。或依未至滅。依初定滅者。謂依初靜慮。依未至滅者。謂依前二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尋伺有對觸二地所繫。謂欲界初靜慮。是故離初靜慮染時。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初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前二靜慮近分。若依第二靜慮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若依餘地離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此中說究竟所滅。尋伺有對觸。謂初靜慮所繫故。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若欲界所繫尋伺有對觸。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此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樂根依何定滅。
答依三定或依未至滅。依三定滅者。謂依前三靜慮。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第四靜慮近分。樂根三地所繫。謂欲界初靜慮第三靜慮。是故離第三靜慮染時。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前三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初及第四靜慮近分。若依第四靜慮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若依餘地離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此中說究竟所滅樂根。謂第三靜慮所繫故。言依三定。或依未至滅。若欲界所繫樂根。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初靜慮所繫樂根。應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此中諸依初靜慮。及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依第二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喜根依何定滅。答依二定或依未至滅。依二定滅者。謂依前二靜慮。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第三靜慮近分。喜根三地所繫。謂欲界前二靜慮。是故離第二靜慮染時。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前二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初及第三靜慮近分。若依第三靜慮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若依餘地離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此中說究竟所滅喜根。謂第二靜慮所繫故。言依二定。或依未至滅。若欲界所繫喜根。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初靜慮所繫喜根。應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
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此中諸依初靜慮。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依第二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苦根憂根段食依何定滅。答依未至滅。謂初靜慮近分以苦根等唯欲界繫。是故離彼染時。即究竟斷。然離彼染時。唯依初靜慮近分。此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
捨根觸思識食。依何定滅。答依七定。或依未至滅。依七定滅者。謂依四靜慮。及前三無色。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此捨根等九地所繫。謂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故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乃究竟斷。然離彼染。或依初靜慮近分。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四靜慮。或依前三無色。此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此中說究竟所滅捨根三食。謂非想非非想處所繫故。言依七定。或依未至滅。若欲界所繫捨根三食。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初靜慮所繫捨根三食。應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
第二靜慮所繫捨根三食。應言依二定。或依未至滅。依前二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三靜慮近分滅故。第三靜慮所繫捨根三食。應言依三定。或依未至滅。依前三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四靜慮近分滅故。第四靜慮所繫捨根三食。應言依四定。或依未至滅。依四靜慮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空無邊處近分滅故。空無邊處捨根三食。應言依五定。或依未至滅。依四靜慮。空無邊處。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識無邊處近分滅故。識無邊處捨根三食。應言依六定。或依未至滅。依四靜慮。前二無色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無所有處近分滅故。無所有處捨根三食。應言依七定。
或依未至滅。依四靜慮。前三無色。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滅故。此中諸依七定。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諸依上七地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諸四大種及所造色。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斷遍知住無學果。或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斷遍知猶未住果。即諸異生已離色界染。及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若漸次者離第四靜慮染。
最後解脫道離空無邊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住此諸位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問先離色界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大種造色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依漸次說。謂說具縛入正性離生者。非超越者是故不說。尋伺有對觸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住無學果。或無所住者。
謂彼補特伽羅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猶未住果。即諸異生已離初靜慮染。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若漸次者。離初靜慮染最後解脫道。離第二靜慮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住此諸位補特伽羅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問先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依漸次說。廣說如前。樂根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住阿羅漢果。或無所住。
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樂根已斷遍知。住無學果。或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樂根已斷遍知。猶未住果。即諸異生已離第三靜慮染。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若漸次者。離第三靜慮染。最後解脫道離第四靜慮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住此諸位補特伽羅。樂根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問先離第三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爾時樂根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依漸次說廣說如前。
喜根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喜根已斷遍知。住無學果。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喜根已斷遍知。猶未住果。即諸異生已離第二靜慮染。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若漸次者。離第二靜慮染。最後解脫道。離第三靜慮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住此諸位補特伽羅喜根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問先離第二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爾時喜根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說。
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依漸次說。廣說如前苦根憂根段食。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無所住。住不還果者。謂彼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住學第三果。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住無學果。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猶未住果。即諸異生已離欲界染。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住此諸位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此中不說漸次諸位名無所住。以離欲界染最後無間道生。爾時苦根等三究竟斷盡。最後解脫道時。此補特伽羅必住不還果故。
捨根觸思識食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此中不說。或無所住。所以者何。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最後無間道生爾時捨根三食究竟斷盡。最後解脫道時。此補特伽羅必住阿羅漢果。故餘師於此作別意釋。謂此意問四大種等已斷已遍知。當言何果攝。由此不說四大種等已斷遍知。住不還果先離色染。後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雖得不還果。而彼離繫非不還果攝。以不還果但攝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斷。為斷果故。評曰初說為善。所以者何。此中但問補特伽羅四大種等已斷遍知。得住何果不問果攝故。
契經中說食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云何段食。謂由麁細分段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云何觸意思識食。謂有漏觸意思識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此中長養諸根者。顯長養諸法。增益大種者。顯異熟諸法。問諸根亦可增益有異熟故。大種亦可長養有長養故。何故此中唯作是說。答諸根大種俱應作二種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欲以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復次欲現二門二階二略二明二炬二影二光。互相顯示如根說。長養大種亦應爾。如大種說增益根亦應爾。由二門等互相影故。則所說理通文要義顯。
問如所說長養增益。為於長益法長益。為於不長益法長益耶。若於長益法長益者。彼長益法復何長益。若於不長益法長益者。不長益法云何長益。答非於長益法長益。亦非於不長益法長益。然長益不長益法先住未來。若遇長益緣。則不長益法滅。長益法生。若遇不長益緣則長益法滅。不長益法生。雖無轉作而義俱立。
問頗有有漏觸思識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而非食耶。答有。謂異界觸思識能長養增益諸根大種。問頗有同界觸思識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而非食耶。答有。謂異地觸思識能長養增益諸根大種。問頗有同地觸思識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而非食耶。答有。謂無漏觸思識。能長養增益諸根大種。問何故無漏不立食耶。答諸無漏法無食相故。又法現前增益諸有。攝受諸有。住持諸有。可說為食。無漏諸法。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說食。又法現前連續諸有。連續老死能令生死輪轉無窮。可說為食。無漏諸法斷息諸有。斷息老死。
能令生死不復輪轉故不說食。又法現前隨順苦集。隨順老死。能令生死諸有。世間流轉不息可說為食。無漏諸法隨順苦集滅。隨順老死滅能令生死諸有世間不復流轉故不說食。又法現前是身見事。是顛倒事。是貪愛事。是隨眠事。是貪瞋癡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濁。有刺有怨。諸有所攝。墮苦集諦。可說為食。無漏諸法非身見事。非顛倒事。非貪愛事。非隨眠事。非貪瞋癡安立足處。無垢無毒。無穢無濁。無刺無怨。非諸有所攝。不墮苦集諦故不說食。又無漏法不能究竟長養諸有。雖暫長養非究竟故不說為食。尊者妙音亦作是說。非無漏法長養諸有。雖暫長養而非究竟。終違有故不說為食。夫說為食終能長養。
問食體是何。答是十六事。於中十三事是段食體。即十一觸及香味處。觸思識三是餘食體。蘊界處攝者。是十一界五處三蘊少分所攝。十一界者。謂七心界。及香味觸法界。五處者。謂香味觸處。意處。法處。三蘊者。謂色行識蘊。是謂四食自體。我物性相。
已說自體。所以今當說。何故名食。食是何義。答牽有義是食義。續有義。持有義。生有義。養有義。增有義。是食義。此四於有能牽。乃至能增故名為食。問若牽有。乃至增有是食義者。諸有漏法皆應名食。何故但說四耶。脇尊者言。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能知。若法有食相作用可立食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此是世尊有餘之說。略說影說有觀待說。佛觀化宜而說法故。尊者妙音說曰。佛知此四牽有續有持有生有養有增有體相勢用。強盛隣近故立為食。餘法不爾故不說食。有餘師言。如是四法極能長養諸界趣生老死世間。令其流轉故立為食。餘則不爾。或有說者。食有二相。一牽引當有令現在前。二任持今有令相續住。有餘師說。食有三種。一者業食。二者生食。三者長養食。業食謂思。生食謂識。長養食者。謂段與觸。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