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無慚愧納息第五之四
諸心過去彼心變壞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過去未來非實有體現在是無為。彼於三世愚惑不了起如是執為遮彼執欲顯實有過去未來現在是有為法。復次有諸外道執有為法行於世時物性相隱。有諸外道執有為法行於世時物性相變。有諸外道執有為法行於世時物性相往。為遮彼執顯有為法前滅後生故作斯論。諸法變壞。略有二種。一世變壞。二理變壞。世變壞者。謂過去世現在變壞名過去故。理變壞者。謂染污法。諸染污法皆違理故。過去染污心具二變壞。不染污心唯世變壞。未來現在染污心唯理變壞。不染污心不名變壞。
各种心念属于过去,那么这些心念是否已经变坏呢?等等,详细讨论。问: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答: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错误观点,展示正确的道理。有些人坚持认为过去和未来并非真实存在,而现在是无为的。他们对三世的迷惑和无知导致了这样的错误观点。为了反驳这种观点,展示过去、未来和现在是真实存在的有为法。另外,有些外道认为有为法在世间运行时,其物性是隐藏的;有些外道认为有为法在世间运行时,其物性是变化的;还有些外道认为有为法在世间运行时,其物性是前往的。为了反驳这些观点,展示有为法是前灭后生的,因此提出这个论点。诸法的变坏,大致有两种:一是世俗的变坏,二是道理的变坏。所谓世俗的变坏,是指过去世在现在变坏,因此称为过去。所谓道理的变坏,是指染污法,所有染污法都违背道理。过去的染污心具有两种变坏,不染污心只有世俗变坏。未来的染污心只有道理变坏,不染污心不称为变坏。
是謂此處略毘婆沙。諸心過去彼心變壞耶。答諸心過去彼心皆變壞。謂染污心具二變壞故名變壞心。不染污心唯世變壞故名變壞心。有心變壞彼心非過去。謂未來現在貪恚相應心。彼心但由理變壞故名變壞心。為證此義復引契經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設被怨賊鋸解汝身或諸支節。汝等於彼心勿變壞。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心變壞及出惡言於自所求深為障礙。此證瞋心名為變壞。怨謂怨對賊謂劫盜。問何故但說鋸解身支。答欲顯能為多苦因故。謂刀矟等傷害身時有入時苦出時不苦有出時苦入時不苦。若以鋸解入出皆苦。於此極苦尚不應瞋。況於輕苦而當瞋恨。
这里简要解释了毘婆沙。所有过去的心是否都已变坏?回答是,所有过去的心都已变坏。染污的心因为具有两种变坏,所以称为变坏心。不染污的心只有世变坏,所以称为变坏心。有些心虽然变坏,但它们不是过去的心,比如未来和现在的贪心和瞋心。这些心只是因为理变坏,所以称为变坏心。为了证明这一点,还引用了契经,就像世尊所说:你们这些比丘,如果被怨贼锯解你们的身体或各个肢体,你们的心不要变坏,也应当保护口舌,不要说出恶言。如果心变坏或说出恶言,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证明了瞋心被称为变坏。怨指的是怨敌,贼指的是强盗。问为什么只说锯解身体肢体?回答是,为了显示这能造成很多苦的原因。比如刀枪等伤害身体时,有进入时的痛苦,出来时不苦,有出来时苦,进入时不苦。如果用锯子锯解,进入和出来都苦。对于这种极端的痛苦尚且不应瞋恨,何况对于轻微的痛苦而应当瞋恨。
自所求者善趣涅槃。又世尊說。汝等苾芻於妙欲境不應發起變壞之心。此證貪心名為變壞。妙欲境者謂五妙欲。變壞心者謂婬欲心。問若現在至過去說過去法名世變壞者。未來至現在何故現在法不名世變壞耶。答若變壞已不復變壞名世變壞。現在變壞復當變壞。是故不說為世變壞。復次若世具有世變及作用壞者名世變壞。現在雖有世變而無作用壞。以現在法有作用故不名世變壞。復次世間共許已謝滅法名世變壞不說現在。是故現在非世變壞。問一切煩惱無不違理皆應名理變壞。何故但說貪瞋二心名變壞耶。
我们所追求的是善趣和涅槃。世尊又说,你们这些比丘对于妙欲的境界不应产生变坏的心。这证明贪心被称为变坏。妙欲的境界指的是五种妙欲。变坏的心指的是婬欲的心。问如果从现在到过去,称过去法为世变坏,那么从未来到现在,为何现在的法不称为世变坏呢?回答说,如果已经变坏不再变坏,就称为世变坏。现在的变坏还会继续变坏,因此不称为世变坏。再者,如果世具有世变和作用坏的称为世变坏。现在虽然有世变但没有作用坏,因为现在的法有作用,所以不称为世变坏。再者,世间共认为已经消逝的法称为世变坏,不说现在。因此现在不是世变坏。问所有烦恼无不违反理,都应称为理变坏。为何只说贪瞋两种心称为变坏呢?
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此中亦應說餘煩惱相應心名為變壞。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不應責問作論者意。以作論者依經造論。經中但說貪瞋相應名為變壞。非餘煩惱是故不說。問置作論者世尊何故但說貪瞋相應之心名為變壞不說餘耶。答佛觀所化應聞貪瞋相應之心名為變壞而得悟解辦所作事。故說此二非餘煩惱。復次佛觀此二變壞所依及所緣境是故偏說。貪變壞所依者。若貪現前身便柔軟輕舉怡悅。變壞所緣者。若所愛境現在前時。心心所法於彼耽染時所依空如無情物。於麁穢境見為淨妙。瞋變壞所依者。若瞋現前身便麁強沈重慘顇。變壞所緣者。
回答是,撰写论文的人有这样的意图,甚至详细说明,有人说这里也应该讨论其他煩惱与心相应的状态称为變壞。但不说,应当知道这个意义还有更多。有人说不应该责怪论文作者的问题。因为论文作者依据经典撰写论文,经典中只说貪瞋相应被称为變壞,没有说其他的煩惱,因此不说。问如果论文作者不提,世尊为何只说貪瞋相应之心称为變壞,而不说其他的呢?回答是,佛陀观察接受教化的人应该听到貪瞋相应之心称为變壞,从而得到悟解和完成所要做的事,因此只说这两种,而不是其他的煩惱。再者,佛陀观察这两种變壞所依赖的和所攀附的境界,因此特别提到。貪导致變壞所依的是,如果貪出现,身体就会变得柔软轻盈愉悦。變壞所攀附的是,如果所爱的对象出现,心和心所法在那时沉溺于其中,所依赖的变得空洞如同无情感之物。在粗俗不洁的境界中看作是清净美妙的。瞋导致變壞所依的是,如果瞋出现,身体就会变得粗糙沉重惨淡。變壞所攀附的是,……。
若所憎境現在前時。心心所法於彼憎惡。不欲面對況能視之。於美妙中謂為鄙陋。復次佛觀此二變壞色形是故偏說。貪變壞色者。若貪現前令所依身變成黃色。變壞形者。若增上貪數數現起。男形隱沒女形出現。瞋變壞色者。若瞋現前令所依身變成異色。變壞形者。若增上瞋數數現起。人形相滅蛇形相生。曾聞有一離繫外道。雖依佛出家而不捨本見聞。佛弟子說彼法中種種過失。生重瞋恚由瞋恚故變作毒蛇。復次佛觀此二變壞分位及眾同分是故偏說。貪變壞分位者。由貪力故說諸男女幼少中年老年差別。變壞眾同分者如世尊說。有欲界天名為戲忘。
当一个人面对他所厌恶的环境时,他的心和心所法对那个厌恶的对象,不愿面对,更不愿去看。在美好的事物中,他们却视之为低俗。再者,佛陀观察到这两种变化和破坏,因此特别提到。对于贪欲导致的变化和破坏,如果贪欲出现,会使所依的身体变成黄色,破坏形态是指如果强烈的贪欲频繁出现,男性的形态会消失,女性的形态会显现。对于愤怒导致的变化和破坏,如果愤怒出现,会使所依的身体变成其他颜色,破坏形态是指如果强烈的愤怒频繁出现,人的形态会消失,蛇的形态会生成。曾经有一个离系外道,虽然依佛陀出家,但未放弃原有的见解和听闻。佛陀的弟子指出他法门中的各种过失,他因此生起强烈的愤怒,由于愤怒,他变成了毒蛇。再者,佛陀观察到这两种变化和破坏的时间划分和众生的共同命运,因此特别提到。贪欲导致的时间划分变化,由于贪欲的力量,使得男女在幼年、中年、老年之间有所区别。愤怒导致的众生共同命运的变化,如世尊所说,有一个欲界的天,名为戏忘。
彼耽戲樂身極疲勞心便忘念。由忘念故而便殞歿。瞋變壞分位者。由瞋力故亦說男女幼少中年老年差別。變壞眾同分者如世尊說。有欲界天名為意憤。彼憤恚故角眼相視由此相視憤恚更增。如是多時而便殞歿。復次佛觀此二變壞自他身及眾具。過餘煩惱是故偏說。復次佛觀此二能生種種違順過失。過餘煩惱是故偏說。復次佛觀此二是鬪諍本過餘煩惱是故偏說。復次世間種種深重過失。多由愛憎是故偏說。復次此二隨眠遍在六識。皆自力起是故偏說。復次此二隨眠是諸歡慼煩惱根本。又能生長依諸身心種種過患及眾苦惱是故偏說。諸心染著彼心變壞耶乃至廣說。
他们沉迷于游戏和娱乐,身体极度疲劳,心神便开始散乱。由于心神散乱,他们便舍弃了身体形态。因愤怒而形体变化的人,由于愤怒的力量,也表现出男女、幼少、中年、老年的不同。形体变化影响众生共同的果报,如世尊所说,有欲界的天神名为意愤,他们因愤怒而怒目相视,这种相视使愤怒更加增长。如此长时间后,他们便舍弃了身体形态。再者,佛陀观察到这两种变化,对自身和他人以及众生的器具造成过失,超过了其他煩惱,因此特别提出。再者,佛陀观察到这两种变化能产生种种违顺的过失,超过了其他煩惱,因此特别提出。再者,佛陀观察到这两种变化是争斗的根本,超过了其他煩惱,因此特别提出。再者,世间种种深重的过失,多由爱憎引起,因此特别提出。再者,这两种随眠遍布六识,都是依靠自身力量发起的,因此特别提出。再者,这两种随眠是各种欢乐和苦恼煩惱的根本,并且能生长依附于身心的种种过失和众多苦楚,因此特别提出。各种心若染著于它们,心便变化了吗?乃至更广泛的讨论。
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說於妙欲境。不應起貪。於解身支不應起瞋。勿謂唯欲界修所斷貪瞋名為變壞。欲顯三界貪及五部貪瞋皆名變壞故作斯論。諸心染著彼心變壞耶。答諸心染著彼心皆變壞。謂過去者由世及理二變壞故名變壞心。未來現在者但由理變壞故名變壞心。有心變壞彼心非染著。謂過去貪不相應心。若染污者由二變壞故名變壞心。不染污者但由世變壞故名變壞心。及未來現在瞋相應心。此心但由理變壞故名變壞心。為證此義復引契經。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設被怨賊。廣說乃至於自所求深為障礙。此中略故但說染著理。亦應說有憎惡心。
问为何还要进行这样的讨论。回答说,之前讨论了不应在美妙的欲望境界中产生贪欲,也不应在解构身体的过程中产生愤怒。不要认为只有欲界的贪欲和愤怒,通过修行可以断除,才被称为破坏。为了显示三界中的贪欲以及五部中的贪欲和愤怒都被称为破坏,因此进行了这个讨论。那些心灵染著于外物的心灵是否也遭受破坏呢?回答说,所有染著于外物的心灵都遭受破坏。所谓过去的,由于时间和逻辑的双重破坏,被称为破坏心灵。而未来的和现在的,只因为逻辑的破坏,被称为破坏心灵。有些心灵遭受破坏但并未染著,比如过去的与贪欲不相应的心灵。如果心灵被染污,由于双重破坏被称为破坏心灵。不被染污的,只因为时间的破坏被称为破坏心灵,以及未来的和现在的与愤怒相应的心灵。这些心灵只因为逻辑的破坏被称为破坏心灵。为了证明这一点,再次引用了契经。正如世尊所说,你们这些比丘,如果被怨贼所困,广泛地说,甚至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也会造成严重的障碍。这里简略地只提到了染著的逻辑,也应该提到有憎恶心。
諸心憎惡彼心變壞耶。答諸心憎惡彼心皆變壞。謂過去者由二變壞故名變壞心。未來現在者但由理變壞故名變壞心。有心變壞彼心非憎惡。謂過去瞋不相應心。若染污者由二變壞故名變壞心。不染污者但由世變壞故名變壞心。及未來現在貪相應心。此心但由理變壞故名變壞心。為證此義亦應引經。如世尊說汝等苾芻於妙欲境不應發起變壞之心。雖諸染污心皆名變壞而由如前說故但說二種云何掉舉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世尊說掉舉惡作合立一蓋。或有生疑離掉舉無惡作離惡作無掉舉。欲令此疑得決定故。
所有怀有憎恶心态的心是否都会变坏呢?回答是,所有怀有憎恶心态的心都会变坏。具体来说,过去的心因为两种变坏的原因而被称为变坏心。而未来和现在的心只是因为理变坏而被称为变坏心。有些心虽然变坏,但并不怀有憎恶,例如过去的与瞋不相應的心。如果心是染污的,那么因为两种变坏的原因而被称为变坏心。而不染污的心只是因为世变坏而被称为变坏心,以及未来和现在与贪相應的心,这些心只是因为理变坏而被称为变坏心。为了证明这一点,也应该引用经文。正如世尊所说,你们比丘对于美妙的欲望境界不应发起变坏的心。虽然所有染污的心都被称为变坏,但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只提到了两种。关于掉舉等的广泛讨论又是如何呢?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讨论,回答是为了使那些有疑惑的人得到决定。因为世尊将掉舉和惡作合立为一蓋,有人可能会怀疑没有掉舉就没有惡作,没有惡作就没有掉舉。为了使这种疑惑得到解决。
顯離掉舉有惡作離惡作有掉舉故作斯論。云何掉舉。答諸心不寂靜不止息輕躁掉舉。心躁動性是謂掉舉。此中論主於異名義得善巧故作種種說。文雖差別而體無異。云何惡作。答諸心燋灼懊變惡作心追悔性是謂惡作。如是諸名義如前說。諸心有掉舉彼心惡作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二互有寬狹義故。有心有掉舉非惡作相應。謂無惡作心有躁動性。即色無色界五部染污心。欲界見所斷四部心及修所斷染污五識。惡作不相應染污意識。有心有惡作非掉舉相應。謂無染污心有追悔性。即苾芻等護學處者多有此心。如應收舉床几等物而不收舉。及應閉門而不閉等。
显示离开掉舉有惡作,离开惡作有掉舉,因此提出这个论点。什么是掉舉?回答说,所有心不寂静、不停止、轻浮躁动的掉舉,心的躁动性质就是掉舉。这里,论主在不同名称的意义上表现出善巧,因此做出各种说法。虽然文字上有所差异,但实质上并无不同。什么是惡作?回答说,所有心如火烧般焦灼、懊悔变化的惡作,心的追悔性质就是惡作。这些名称的意义如前所述。那些心中有掉舉的,那些心是否与惡作相应呢?回答是,应该分为四句。这两者在意义上互有宽狭,所以有心有掉舉而不是与惡作相应,指的是没有惡作心却有躁动性质,即色界和无色界的五部染污心,欲界的见所断四部心以及修所断的染污五識。惡作不相应染污的意识。有心有惡作而不是与掉舉相应,指的是没有染污心却有追悔性质,即比丘等守护学处的人多有这种心。比如应该收拾床铺桌椅等而不去收拾,以及应该关门而不关等。
依福非福亦有此心。此中惡作總有四句。一有惡作是善於不善處起。二有惡作是不善於善處起。三有惡作是善於善處起。四有惡作是不善於不善處起。第一句者。謂如有一作惡事已心生追悔。我所作者非為好作何因作此不善事耶。如護學處諸苾芻等有所違越便生悔恨。第二句者。謂如有一作善事已心生追悔。我所作者非為好作何因作此無用事耶。如勝家長者施獨覺食已心生追悔。我寧以此食與奴婢作使何乃施彼髠頭沙門。第三句者。謂如有一作少善已心生追悔。我所作者非為善作何不多作此善事耶。如尊者無滅言。我若知彼有此威德應更多施何大少耶。第四句者。
根据福德和非福德,也存在这种心态。这里关于恶作,总共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恶作在不善处产生善心。第二种是恶作在善处产生不善心。第三种是恶作在善处产生善心。第四种是恶作在不善处产生不善心。第一种情况,比如有人做了坏事后心生追悔,心想我做的不是好事,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不善之事呢?比如守护学处的比丘们,一旦有所违背,便会产生悔恨。第二种情况,比如有人做了善事后心生追悔,心想我做的不是好事,为什么会做这样无用的事呢?比如胜家长者施食给独觉后心生追悔,心想我宁愿用这些食物去使唤奴婢,为什么要施舍给那些剃头的沙门呢?第三种情况,比如有人做了一点善事后心生追悔,心想我做的不是善事,为什么不多做这些善事呢?比如尊者无灭说,如果我早知道他们有这样的威德,我应该多施舍一些,为什么要这么少呢?第四种情况是……
謂如有一作少惡已心生追悔。我所作者非為好作何不多作如是事耶。如屠膾等作少惡已悔不多作。此四句中第一第三名有惡作非掉舉相應心。有心有掉舉亦惡作相應。謂染污心有追悔性。即前四句中第二第四句是此所說。問此中何故不說有躁動心有追悔性。而但言染污心有追悔性耶。答但是染污心必有躁動不說自成。若說有躁動心者。則疑染污心中有無躁動者故但說染污心即由此故前第二句說無染污心有追悔性。無躁動義亦不說自成。若說無躁動心有追悔性者則疑無染污心。或有躁動故。前但說無染污心。有心無掉舉亦非惡作相應謂除前相。此中所名以相聲說。
比如有个人做了一些坏事后,心里感到后悔。他想:“我做的这些事并不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呢?”就像屠夫在做了少量的坏事后,后悔没有做得更多。在这四句话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有惡作,不是掉舉相应的心。有心有掉舉也是惡作相应的。指的是染污心有追悔的性质。也就是前面四句话中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所描述的。问为什么这里不说有躁动心有追悔性,而只说染污心有追悔性呢?答案是,只要是染污心,就一定有躁动,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有躁动心,就会让人怀疑染污心中是否有躁动。因此,只说染污心,由此原因,前面第二句说没有染污心有追悔性,没有躁动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没有躁动心有追悔性,就会让人怀疑是否有染污心,或者是否有躁动。所以前面只说没有染污心。有心没有掉舉也不是惡作相应的,指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这里所说的“以相”是指用声音来表达。
若法已立名已稱說者作前三句。未立名未稱說者作第四句。故言除前相。此復云何。謂識蘊中作此四句。初句取無惡作有掉舉心。第二句取無掉舉有惡作心。第三句取有掉舉有惡作心。除此所餘無掉舉無惡作心作第四句。云何惛沈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如世尊說。惛沈睡眠合立一蓋或有生疑離惛沈無睡眠。離睡眠無惛沈。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離惛沈有睡眠離睡眠有惛沈故作斯論。云何惛沈。答諸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調柔。心不調柔。
身[夢-夕+登] 瞢。心[夢-夕+登] 瞢身憒悶。心憒悶。心惛重性。是謂惛沈。此中論主於異名義得善巧故作種種說。文雖差別而體無異。身重性者顯五識相應惛沈。心重性者顯意識相應惛沈。由此餘句應知亦爾。
心惛重性者顯此皆是心所法性。云何睡眠。答諸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是謂睡眠心。睡眠者顯此但與意識相應。惛微轉者顯異覺時及無心定。心昧略性者顯此自性是心所法。謂略即簡五識相應。昧簡諸定及分別意。諸心有惛沈彼心睡眠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二互有寬狹義故。有心有惛沈非睡眠相應。謂無睡眠心有惛沈性。即色無色界一切染污心。及欲界覺時諸染污心。有心有睡眠非惛沈相應。謂無染污心有睡眠性。即欲界善無覆無記睡眠相應意識。有心有惛沈亦睡眠相應。謂染污心有睡眠性。即欲界染污睡眠相應意識。此中問答如前掉舉惡作中說。有心無惛沈亦非睡眠相應。謂除前相。此中所名以相聲說。若法已立名已稱說者作前三句。未立名未稱說者作第四句。故言除前相。此復云何。謂識蘊中作此四句。初取有惛沈無睡眠心。第二句取有睡眠無惛沈心。第三句取有惛沈有睡眠心。除此所餘無惛沈無睡眠心作第四句。
睡眠當言善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說睡眠心昧略為性。未說為是善為不善為無記。今欲說之故作斯論。睡眠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答睡眠應言或善或不善或無記。謂睡眠時心心所法有三種故。云何善。謂善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由彼覺時於諸善事好行串習故睡夢中亦復隨轉。如在本有於諸善事好行串習彼於死有或中有中亦復隨轉。此亦如是。問此睡夢中所起善法為加行善為生得耶。答唯生得善以惛微故。有餘師說。亦加行善以於文義亦簡擇故。云何不善。謂不善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由彼覺時於不善事好行串習故睡夢中亦復隨轉。
如在本有於不善事好行串習彼於死有或中有中亦復隨轉。此亦如是。問此睡夢中所起不善為見所斷修所斷耶。答通二所斷。云何無記。謂無記心睡眠惛微而轉心昧略性。由彼覺時於無記事好行串習故睡夢中亦復隨轉。如在本有於無記事好行串習彼於死有或中有中亦復隨轉。此亦如是。問此睡夢中所起無記。為是有覆為無覆耶。答二種俱有。有覆無記者。謂欲界身邊二見相應睡眠。無覆無記者。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非通果。威儀路者。如睡夢中自謂行等。工巧處者。如睡夢中自謂畫等。異熟生者。如睡夢中除前所說餘無記轉。有餘師說。唯異熟生。是睡眠中無覆無記以心惛昧不發身語故無威儀及工巧性。
夢中當言福增長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說睡眠通善不善無記。未說夢中有福增長等。今欲說之故作斯論。夢中當言。福增長耶。非福增長耶。非福非非福增長耶。答夢中應言。或福增長。或非福增長。或非福非非福增長。有處說得名為增長。有處說生名為增長。何處說得名為增長。如定蘊說。何故異生退時見修所斷結增長。世尊弟子退時唯修所斷結增長。彼處說得名為增長。何處說生名為增長。如施設論說。異生欲貪隨眠起時必起五法。一欲貪隨眠。二欲貪隨眠增長生。三無明隨眠。四無明隨眠增長生。五掉舉。彼處說生名為增長。
此中說能取愛非愛果等思名為增長。以此能取如應果故。福增長者。如有夢中布施作福受持齋戒。或餘隨一福相續轉。其事云何。彼隨覺時善勝解力。夢中還似彼善事轉。故如覺時能取愛果說為增長。謂若覺時好行布施。或以飲食或以衣服臥具醫藥房舍等事。給施於他。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作轉。若於覺時好作福業。或勤修理佛法僧事道路橋梁園林花果池沼福舍。或樂瞻病供侍有德。或營五年大會等福。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作轉若於覺時受持八齋及諸禁戒。謂苾芻等七眾律儀。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作轉。
若於覺時好樂誦讀聽問說授思惟簡擇三藏文義。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作轉。若於覺時修不淨觀。或持息念四念住等諸觀行問。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此所修轉。由如是等勝解力故夢中福業亦得增長。非福增長者。如有夢中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故妄語飲諸酒。或餘隨一非福相續轉。其事云何。彼隨覺時惡勝解力夢中還似彼惡事轉故。如覺時取非愛果說為增長。謂若覺時好害他命如屠羊等。或不與取如劫賊等。或欲邪行如姦非者。或故妄語如偽證等。或飲諸酒如耽酒人。或作其餘撾打罵詈讒搆彼此俳優歌詠飲噉血肉貪著五欲。
增惡三寶憍慢邪見嫉妬等事。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彼所作轉。故於夢中諸非福業亦得增長。非福非非福增長者。如有夢中非福非非福相續轉其事云何。彼隨覺時非善非惡勝解力故夢中還似彼事而轉。故如覺時能取非愛非非愛果說為增長。謂若覺時作威儀路或工巧處。或作田種擔負等事。由斯串習勝解力故夢中還似彼所作轉。故於夢中非福非非福業亦得增長。問若於夢中福增長者何故佛說愚人眠時無果異熟。答如人覺時能作種種田種等事眠則不能。如是覺時能修種種殊勝善業。謂能讀誦聽聞說授簡擇文義。修不淨觀持息念等別總念住順決擇分。
入正決定得預流果乃至能得阿羅漢果。或復能修人天勝業。眠時於此皆不能成故說眠時無果異熟。是故尊者世友說曰。眠時所作福業果少故說無果非謂全無。問若於夢中非福增長何故佛說寧當睡眠勿起惡覺。答如人覺時數起種種增上惡覺眠時則無故作是說。非謂夢中一切非福皆不增長。問夢中善不善業能引眾同分不。答不能。以明了業能引眾同分彼昧劣故。有說亦能。謂彼能引蠐螬蚯蚓等闇劣眾同分非餘勝者。評曰如是說者。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眠時但能造圓滿業非牽引業。隨他力轉性昧劣故。然得欲界五蘊異熟。夢名何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
答前雖說夢作用而未說夢自性今欲說之。復次為破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夢非實有。如譬喻者彼作是說。夢中自見飲食飽滿諸根充悅。覺已飢渴身力虛羸。夢中自見眷屬圍繞奏五樂音歡娛受樂覺已皆無獨處愁顇。夢中自見四兵圍繞東西馳走覺已安然。由此應知夢非實有。為遮彼執顯實有夢。若夢非實便違契經。如契經說我為菩薩時於一夜中作五大夢。又契經說勝軍大王於一夜中作十大夢。毘奈耶說。訖栗雞王於一夜中作十四夢。又契經說難地迦母來白佛言。我夫犯戒既命終已於夜夢中現。昔時身來謂我曰。汝是我婦可為昔事。世尊我時都無異想曾無一念隨順彼心。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是不還果人豈復染斯欲事。又契經說汝等當斷如夢之法。此法是何。謂五取蘊。又伽他說。
如夢所會人 覺已便不見
死已於所愛 不見亦復然
若夢非實便與此等所說相違。由是因緣故作斯論。夢名何法。答諸睡眠時心心所法於所緣轉。彼覺已隨憶能為他說我已夢見如是如是事是謂夢。問若夢所見覺已不憶設憶不能為他說者為是夢不。答彼亦是夢但不圓滿。若圓滿者是此所說。問夢以何為自性。答即以夢時心心所法而為自性。有作是說意為自性由意勢力諸心所轉取夢境故。有餘師說。念為自性由念勢力覺已隨憶為他說故。或有說者。五取蘊為自性夢時諸蘊展轉相資成夢事故。復有說者。以一切法為夢自性皆是夢心所緣事故。評曰。如是諸說雖各有義而最初說於理為善。
以此中說諸睡眠時心心所法於所緣轉。此顯睡時若心心所法於所緣境明了轉者說名為夢不說餘故。問夢在意地非五識身如何夢中能見色等。有作是說。是諸鬼神先示其人吉不吉相雖在意地而緣色等。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夢中法爾能見當來吉不吉相。通達夢事制造夢書。諸仙人等作如是說。大德說曰。夢中雖無眼等五識能見色等而由意地。眠勢衰微夢見色等。如難地迦母所見夢事。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五因緣見所夢事。如彼頌言。
由疑慮串習 分別曾更念
亦非人所引 五緣夢應知
壽吠陀書作如是說。七因緣故夢見色等。如彼頌言。
由曾見聞受 希求亦分別
當有及諸病 七緣夢應知
應說五緣見所夢事。一由他引。謂若諸天諸仙神鬼呪術藥草親勝所念及諸聖賢所引故夢。二由曾更。謂先見聞覺知是事。或曾串習種種事業今便夢見。三由當有。謂若將有吉不吉事法爾夢中先見其相。四由分別謂若思惟希求疑慮即便夢見。五由諸病。謂若諸大不調適時便隨所增夢見彼類。問何界趣處有此夢耶。答欲界有夢。非色無色彼無睡故。於欲界中。有作是說。四趣有夢唯除地獄。彼由苦逼無睡眠故。應說地獄亦容有夢。如施設論說。等活地獄中雖熱所逼骨肉燋爛有時冷風所吹。或因獄卒唱活彼即還活骨肉復生。苦受暫停便生少樂。
由此故知亦容有睡因斯有夢。問何等補特伽羅有夢。答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所以者何。夢似顛倒佛於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盡故無有夢。如於覺時心心所法無顛倒轉睡時亦爾。問佛亦有睡眠耶。答有。云何知然。契經說故。如契經說。諸離繫子來至佛所作是問言。喬答摩尊有睡眠不。世尊告曰。祠火當知我極熱時為解食悶亦暫睡眠。彼復白佛。世有一類沙門梵志作如是言。有睡眠者即是愚癡。喬答摩尊將無是事。世尊告曰。若有諸漏雜染後有生老病死苦果。未斷未遍知而睡眠者可名愚癡。
佛於諸漏雜染後有生老病死苦果。已斷已遍知故。雖有睡眠不名愚癡。然諸睡眠略有二種。一染污。二不染污。諸染污者佛及獨覺阿羅漢等已斷遍知。不染污者為調身故乃至諸佛亦現在前況餘不起。故知諸佛亦有睡眠。是故睡眠通五趣有。中有亦有。在胎卵中諸根身分已滿足者亦有睡眠。問夢所見事為是曾更為非曾更。設爾何失。若曾更者。云何夢見有角人耶。豈曾有時見人有角。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菩薩於一夜中作五大夢。一者夢見身臥大地頭枕妙高山王。右手攪西大海。左手攪東大海。兩足攪南大海。二者夢見有吉祥草名曰堅固。
從臍中出漸高漸大遍覆虛空。三者夢見有諸蟲鳥身白頭黑。緣菩薩足極至膝輪還復退落。四者夢見有四色鳥從四方來至菩薩邊皆成一色。五者夢見糞穢山上經行往來而不被污。菩薩何處曾更此事而夢見耶。若所夢事非曾更者。云何菩薩非顛倒耶。有作是說。夢所見事皆是曾更。問若爾云何夢見有角人耶。豈曾有時見人有角。答彼於覺時異處見人。異處見角。夢中惛亂見在一處故無有失。復次於大海中有獸似人頭上有角彼曾見之。今還夢見以大海中遍有一切有情形類故名大海。問菩薩五夢復云何通。菩薩豈曾更如是事。答曾更有二。一者曾見。二者曾聞。
菩薩昔時雖未曾見而曾聞故今夢見之。問菩薩何時聞如是事。答曾於過去諸佛法中修習梵行。彼佛亦曾夢見斯事為其宣說從彼得聞故今夢見。有作是說。劫初時人亦有夢見如是事者。從彼傳說菩薩得聞。由此今時復還夢見。復有說者。夢所見事非必曾更。問若爾云何菩薩非顛倒耶。答此是無上正等菩提之先兆故非顛倒攝。問諸占夢書誰之所造。答仙人所造。彼由宿住隨念智力憶念本事而造此書。問彼智不能觀未來境。觀未來境乃是願智。彼無願智。云何能造占未來事諸夢書耶。答彼由比知未來夢事。謂見過去如是夢者有如是果。現在亦然。
由此比知未來如是夢者亦當有如是果。故彼能造諸占夢書。有說。諸仙亦有獲得妙願智者。能造此書為諸有情避危難故。問夢境宿住隨念智境何者為多。答夢境多。非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境。所以者何。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唯能憶念三無數劫。夢則能知無數無數大劫之事故。有問言頗有不入靜慮不起通慧而能得知無數無數大劫事不。答有。謂夢問如世尊說汝等當斷如夢之法。此法是何。謂五取蘊。何故取蘊說如夢耶。答剎那性故。不久住故。誑有情故。滅壞法故。虛為性故。難厭足故。說之如夢。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