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五
有七隨眠。謂欲貪隨眠瞋恚隨眠有貪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問此七隨眠以何為自性。答以九十八事為自性。謂欲貪瞋恚隨眠各欲界五部為十事。有貪隨眠色無色界各五部為十事。慢無明隨眠各三界五部為三十事。見隨眠三界各十二為三十六事。疑隨眠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由此七隨眠以九十八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隨眠。隨眠是何義答微細義隨增義隨縛義是隨眠義。微細義是隨眠義者。欲貪等七行相微細。如七極微成一細色。隨增義是隨眠義者。欲貪等七普於一切微細有漏皆悉隨增。乃至一極微。或一剎那頃欲貪等七皆隨增故。
存在七种随眠,分别是欲贪随眠、瞋恚随眠、有贪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和疑随眠。问这七种随眠的自性是什么。答:以九十八事为自性。具体来说,欲贪和瞋恚随眠各自在欲界的五部中各有十事,有贪随眠在色界和无色界各有五部,共十事。慢和无明随眠各自在三界的五部中各有三十事。见随眠在三界各有十二事,共三十六事。疑随眠在三界的四部中各有十二事。因此,这七种随眠以九十八事为自性。已经说明了自性,现在来说明为什么称为随眠。问:为什么称之为随眠,随眠是什么意思?答:随眠的意义在于微细、随增和随缚。微细的意义是随眠的意义之一,因为欲贪等七种随眠的行相非常微细,就像七个极微组成一个细色一样。随增的意义是随眠的意义之一,欲贪等七种随眠普遍地在所有微细的有漏法中都随之增长,甚至在一个极微或一刹那间,欲贪等七种随眠都会随之增长。
隨縛義是隨眠義者。如空行影水行隨故。空行謂鳥。水行謂魚。鳥以翅力欲度大海。水中有魚善取其相而作是念。無有飛鳥能過大海。唯除勇迅妙翅鳥王。即逐其影鳥乏墮水魚便吞之。如是隨眠於一切位恒現起得非理作意。若現前時即受等流或異熟果復次微細義是隨眠義者。依自性說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作用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彼得說。復次微細義是隨眠義者。依自性說。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相續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習氣堅牢說。復次微細義是隨眠義者。依過去隨眠說。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現在隨眠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未來隨眠說。
束缚的含义与随眠的含义相同。就像空中的鸟和水中的鱼,它们的行为是跟随影子和水流的。空中的鸟指的是飞翔的鸟类,水中的鱼指的是游动的鱼类。鸟依靠翅膀的力量想要飞越大海,水中的鱼擅长捕捉它们的影子,并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飞翔的鸟能飞越大海,除了勇猛迅捷的妙翅鸟王。随即追逐鸟的影子,鸟因疲惫而落入水中,鱼便将其吞食。同样,随眠在所有状态下持续显现,得到不合理的思考。如果出现在当前,就会受到相应的果报或异熟果。再次,从微细的角度来看,随眠的含义是依据自性而说的,随增的含义是依据作用而说的。束缚的含义是随眠的含义,依据所得来说。再次,从微细的角度来看,随眠的含义是依据自性而说的,随增的含义是依据相续而说的,束缚的含义是随眠的含义,依据习气和坚固性来说。再次,从微细的角度来看,随眠的含义是依据过去的随眠而说的,随增的含义是依据现在的随眠而说的,束缚的含义是随眠的含义,依据未来的随眠而说。
復次微細義是隨眠義者。依行相說。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所緣縛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相應縛說。復次微細義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相應隨眠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不相應隨眠說。問隨眠皆與心等相應。如何言依不相應說。答此中於得立隨眠名得隨眠故。說名隨眠。外國諸師作如是說。由四種義故名隨眠。謂微細義隨入義隨增義隨縛義。是隨眠義。微細義是隨眠義者。謂欲貪等自性行相俱極微細。隨入義是隨眠義者。謂欲貪等隨入相續無不周遍。如油在麻膩在團中無不周遍。隨增義是隨眠義者。謂欲貪等於相續中展轉隨增。如孩乳母。
再次,微细的含义是指随眠的含义,这是根据行相来说的。随增的含义也是随眠的含义,这是根据所缘缚来说的。随缚的含义同样是随眠的含义,这是根据相应缚来说的。还有,微细的含义和随增的含义都是随眠的含义,这是根据相应随眠来说的。随缚的含义是随眠的含义,这是根据不相应的随眠来说的。有人问,随眠总是与心等相应,为何说根据不相应的来说呢?回答是,这里是指在获得时被称为随眠,因为获得随眠之名,所以称为随眠。外国的老师们这样说,由于四种含义被称为随眠,即微细的含义、随入的含义、随增的含义和随缚的含义,这些是随眠的含义。微细的含义是随眠的含义,指的是贪欲等自性行相都非常微细。随入的含义是随眠的含义,指的是贪欲等随入相续中无不周遍,就像油在麻中、膩在团中无不周遍一样。随增的含义是随眠的含义,指的是贪欲等在相续中相互增长,如同孩子依赖母亲一样。
隨縛義是隨眠義者。如空行影水行隨逐。復次微細義是隨眠義者。依自性說。隨入義是隨眠義者。依相應說。隨增義是隨眠義者。依行相說。隨縛義是隨眠義者。依彼得說應以三事知諸隨眠。一以自性故。二以果故。三以補特伽羅故。以自性故者。欲貪隨眠如食興蕖瞋恚隨眠如食辛辣。有愛隨眠如乳母衣。慢隨眠如憍傲人。無明隨眠如盲瞽者。見隨眠如失道者。疑隨眠如臨岐路。以果故者。欲貪隨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鴿雀鴛鴦等中。瞋恚隨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蜂蝎毒蛇等中。有貪隨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色無色界。
随缚的意义即是随眠的意义,如同空行之影、水之流动,始终相随。再次,微细的意义也是随眠的意义,这是根据自性来说的。随入的意义也是随眠的意义,这是根据相应来说的。随增的意义也是随眠的意义,这是根据行相来说的。随缚的意义也是随眠的意义,这是根据所得来说的。应当通过三件事来了解各种随眠:一是因其自性,二是因其结果,三是因补特伽罗。因其自性,欲贪随眠如同食物引起的荷花,瞋恚随眠如同食物引起的辛辣,有爱随眠如同乳母的衣物,慢随眠如同骄傲的人,无明随眠如同盲人,见随眠如同迷失道路的人,疑随眠如同面临歧路。因其结果,欲贪随眠如果被习惯、修炼或频繁实践,将导致转生为鸽、雀、鸳鸯等;瞋恚随眠如果被习惯、修炼或频繁实践,将导致转生为蜂、蝎、毒蛇等;有贪随眠如果被习惯、修炼或频繁实践,将导致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
慢隨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卑賤種族。無明隨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愚盲種族。見隨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外道種族。疑隨眠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當生邊鄙種族。以補特伽羅故者。欲貪隨眠如難陀等。瞋恚隨眠如氣噓指鬘等。有貪隨眠如遏璽多阿邏荼嗢達洛迦等。慢隨眠如傲士等。無明隨眠如鄔盧頻螺婆迦葉波等。見隨眠如善星等。疑隨眠如摩洛迦子等。問嫉慳何故不立隨眠。答彼二無有隨眠相故。復次隨眠微細彼二麁動。復次隨眠輕微彼二尤重。復次隨眠猛利彼二數行。復次隨眠是根本煩惱彼二是煩惱等流。謂嫉是瞋恚等流。慳是欲貪等流。復次隨眠習氣堅固如於此地燒擔山木火滅雖久其地猶熱。彼二習氣不堅固。如於此地燒草樺皮。火纔滅已其地便冷。復次隨眠難伏。彼二易伏。是故彼二不立隨眠。餘纏及垢准二應說。
如果一个人经常培养、修炼或频繁从事自负的心理状态,他将转生到低贱的种族中。如果一个人经常培养、修炼或频繁从事无明的心理状态,他将转生到愚昧无知的种族中。如果一个人经常培养、修炼或频繁从事错误见解的心理状态,他将转生到外道的种族中。如果一个人经常培养、修炼或频繁从事对真理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他将转生到边远地区的种族中。由于補特伽羅(众生)的原因,贪欲的心理状态如難陀等人所示。愤怒的心理状态如气噓指鬘等人所示。对色与无色境界的贪欲心理状态如遏璽多阿邏荼嗢達洛迦等人所示。自负的心理状态如傲士等人所示。无明的心理状态如鄔盧頻螺婆迦葉波等人所示。错误见解的心理状态如善星等人所示。对真理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如摩洛迦子等人所示。问:为什么嫉妒和慳吝不被视为随眠?答:这两种心理状态不具备随眠的特征。再者,随眠是微细的,而这两种心理状态是粗动的。再者,随眠是轻微的,而这两种心理状态是特别重的。再者,随眠是猛烈的,而这两种心理状态是频繁出现的。再者,随眠是根本煩惱,而这两种心理状态是煩惱的等流。也就是说,嫉妒是愤怒的等流,慳吝是贪欲的等流。再者,随眠的習氣是坚固的,就像在这里烧过的山木,火灭后很久地面还是热的。而这两种心理状态的習氣是不坚固的,就像在这里烧过的草樺皮,火刚灭地面就冷了。再者,随眠是难以制服的,而这两种心理状态是容易制服的。因此,这两种心理状态不被视为随眠。其他的纏和垢也应按照这两种情况来说明。
有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問此九結以何為自性。答以百事為自性。謂愛慢無明結。各三界五部為四十五事。恚結唯欲界五部為五事。見結有十八事。謂有身見邊執見各三界見苦所斷為六事。邪見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取結有十八事。謂見取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戒禁取三界各見苦道所斷為六事。疑結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嫉慳結各欲界修所斷為二事。由此九結以百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結。結是何義。答繫縛義合苦義雜毒義是結義。所餘廣釋如三結處已釋。諸結總義一一自性今當廣說。云何愛結。謂三界貪。
有九种煩惱,分别是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和慳結。问这九种煩惱各自以什么为自性。答:以百事为自性。具体来说,愛結、慢結和無明結,各自在三界五部中各有四十五事。恚結只在欲界的五部中,共有五事。見結有十八事,包括有身見和邊執見,各在三界中见苦所斷的六事,以及邪見在三界的四部中各有十二事。取結也有十八事,其中見取在三界的四部中各有十二事,戒禁取在三界的见苦道所斷的六事。疑結在三界的四部中各有十二事。嫉結和慳結各自在欲界的修所斷中各有二事。因此,这九种煩惱以百事为自性。已经说明了自性,现在应当说明结的意义。问为什么称之为结,结的意义是什么。答:结的意义是束缚、结合苦和杂毒。其他的广泛解释已经在三結部分解释过了。现在应当广泛说明各种结的自性。什么是愛結?指的是三界的贪。
然三界貪於九結中總立愛結。七隨眠中立二隨眠。謂欲界貪名欲貪隨眠。色無色界貪名有貪隨眠。於餘經中立為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問此三何別。答世尊所化根有三品。為利根者說一愛結。為中根者說二隨眠。為鈍根者說三界愛。復次世尊所化修有三種。為初習業者說一愛結。為已熟修者說二隨眠。為超作意者說三界愛。復次世尊所化樂有三種。為樂略者說一愛結。為樂廣者說三界愛。為樂略廣者說二隨眠。復次合苦義是結義。以三界貪俱令有情苦合非樂故立一愛結。隨增義是隨眠義。以欲界貪外門隨增。色無色貪內門隨增故立二隨眠。染境義是愛義。
以所染著欲色無色境有差別故。立三界愛。云何恚結。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問若於非情欲為損害亦應是恚。何故不說。答從多說故。謂此恚結多於有情欲為損害。少於非情。是故不說。復次從重說故。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其罪甚重。非於非情。是故不說復次從本說故。謂此恚結要於有情欲為損害。然後方於非情亦起。是故不說。復次依想說故。謂於非情若起恚結。亦於彼處起有情想。是故但說於有情起。云何慢結。謂七種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慢謂於劣謂己勝。於等謂己等。令心高舉。過慢謂於等謂己勝於勝謂己等令心高舉。
由于对色欲、无色的境界产生强烈的爱欲和执着有所不同,因此建立了三界的爱。什么是恚结?它指的是对有情众生想要造成损害的心态。问:如果对非情(无情识的事物)想要造成损害,也应该是恚,为什么不说呢?回答:因为从多数情况来说,这种恚结多数是对有情众生想要造成损害,对非情则较少,因此不说。其次,从严重性来说,对有情众生想要造成损害的罪过非常重,对非情则不是,因此不说。再者,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恚结首先要对有情众生想要造成损害,然后才会对非情也产生,因此不说。最后,依据想(心中的形象)来说,对非情如果产生恚结,也会在那个地方产生有情的想,因此只说对有情产生。什么是慢结?它指的是七种慢:1. 慢 2. 过慢 3. 慢过慢 4. 我慢 5. 增上慢 6. 卑慢 7. 邪慢。慢是指在面对比自己低劣的人时,认为自己更优越;在面对与自己相等的人时,认为自己与他们相等,从而使心高傲。过慢是指在面对与自己相等的人时,认为自己更优越;在面对比自己优越的人时,认为自己与他们相等,从而使心高傲。
慢過慢謂於勝謂己勝令心高舉。我慢謂於五取蘊謂我我所令心高舉。增上慢謂未得勝德謂己已得令心高舉。卑慢謂於他多勝謂己少劣令心高舉。邪慢謂實全無德謂己有德。如是七慢總名慢結。云何無明結。謂三界無知此說為善。若作是說緣三界無知。即應不攝無漏緣無明。云何見結。謂三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總名見結。云何取結。謂二取即見取戒禁取。總名取結。
慢过慢是指在自认为超越他人时,内心产生高傲。我慢是指对五取蕴(即五蕴)产生我与我所的执着,导致内心高傲。增上慢是指未获得高尚德行却自认为已经获得,从而内心高傲。卑慢是指在他人众多优势面前,自认为稍逊一筹,内心却依旧高傲。邪慢是指实际上毫无德行却自认为有德。这七种慢统称为慢结。什么是无明结?指的是对三界的无知,这被认为是好的。如果这样解释,是针对三界的无知,那么无漏缘的无明就不应被包含在内。什么是见结?指的是三种见,即身见、边执见、邪见,统称为见结。什么是取结?指的是两种取,即见取和戒禁取,统称为取结。
問何故五見中三見立見結。二見立取結耶。答於合苦時由名等故。謂前三見同是女名。後之二見同是男名。以見是女聲。取是男聲故。復次於合苦時由事等故。謂見結取結各攝十八事。復次攝隨眠亦等故。謂見結取結於九十八隨眠中各攝十八。復次前三見是推度非執受故。合立見結。後二見是推度亦執受故。合立取結。復次前三見等推度境故。合立見結。後二見等推度見故。合立取結。云何疑結。謂於諦猶豫。問何故說此於諦猶豫。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如有人遠見竪物便生猶豫杌耶人耶。設彼是人為男為女。或見二道便生猶豫。是所往路為復非耶。
问为何在五见中,三种见被立为见结,而两种见被立为取结?答:在合并苦的时候,由于名称等的原因,即前三见同属一类,后二见同属另一类。因为见属于阴性,取属于阳性。再者,在合并苦的时候,由于事由等的原因,见结和取结各涵盖十八个事项。再者,因为涵盖随眠也相等,即见结和取结在九十八随眠中各涵盖十八个。再者,前三种见是推测而非执着,所以合并为见结。后两种见既是推测也是执着,所以合并为取结。再者,前三种见是关于推测的境界,所以合并为见结。后两种见是关于推测的见解,所以合并为取结。什么是疑结?指的是对真理犹豫不决。问为何说对真理犹豫不决?答:为了让怀疑者获得决定,比如有人远远看见一个竖立的物体,就会产生犹豫,是树还是人?如果那是人,是男是女?或者看见两条路就会产生犹豫,这条路是否是要去的地方?
見二衣鉢亦生猶豫是我所有他所有耶。或疑此等是實疑結欲令彼疑得決定故。今顯此疑但是欲界無覆無記邪智為體非真疑結。真疑結者。謂於苦等四諦猶豫。云何嫉結。謂心妬忌。云何慳結。謂心悋護。問何故說此二相別耶。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世間人於嫉謂慳於慳謂嫉。於嫉謂慳者。如有見他所得好事。心生妬忌便謂為慳。然實妬忌是嫉非慳。於慳謂嫉者。如有見他悋護妻等便謂為嫉。然實悋護是慳非嫉。為令彼疑得決定故說嫉與慳二相差別。問何故於十纏中。唯立慳嫉為結。答唯此二纏有結相故。餘無結相故不立結。復次以後顯初故。但說二。
看到两套衣钵时,也会产生犹豫,疑惑这些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或者怀疑这些是否是真实的疑结,想要使那些疑惑得到解决。现在说明这种疑惑只是欲界中的无覆无记邪智所构成,并非真正的疑结。真正的疑结是指对苦等四圣谛的犹豫。什么是嫉结?指心中产生妒忌。什么是慳结?指心中不愿施舍。问为什么要区分这两种情况?回答说,为了让疑惑者得到明确的判断。在世间,人们往往将嫉视为慳,将慳视为嫉。将嫉视为慳的情况是,比如见到他人得到好处,心中产生妒忌,就认为是慳。但实际上,妒忌是嫉而不是慳。将慳视为嫉的情况是,比如见到他人不愿分享妻子等,就认为是嫉。但实际上,不愿分享是慳而不是嫉。为了让那些疑惑得到明确的判断,所以说明嫉与慳的两种差异。问为什么在十纏中,只将慳和嫉立为结?回答说,只有这两种纏具有结的特征,其他的没有结的特征,所以不立为结。还有,为了以后说明初纏,只提到这两种。
謂十纏中嫉慳居後說後為結則已顯初。復次以嫉與慳獨立離二故立為結。餘纏不爾。獨立者。謂自力現行。離二者。謂一向不善。忿覆二纏雖能獨立亦復離二。而似隨眠為隨眠相之所映奪。其相不顯故不立結。由此義故。外國諸師說此二種即隨眠性。惛沈掉舉不能獨立他力起故亦不離二。或是不善或無記故。睡眠惡作雖亦獨立而不離二。睡眠通善不善無記。惡作通善不善性故。無慚無愧雖是離二而非獨立。唯嫉與慳獨立離二異隨眠相故。立為結。復次以嫉與慳最為鄙賤深可厭毀故。立為結。復次以嫉與慳性甚猥弊違背正理故。立為結。謂他榮勝於自無損。
何緣於他橫生妬忌。雖復積聚百千珍財終不能持一錢往至後世。何緣固情悋護而不施他。復次由二法故。令諸有情於生死中多受毀辱。一無威德。二極貧窮。無威德者由多嫉妬。極貧窮者由多慳悋。若無威德極貧窮者。父母兄弟妻子僮僕尚輕蔑之。況非親者。故十纏中立二為結。復次嫉慳於彼欲界有情猶如獄卒及防捍者。如有罪人縶在囹圄二卒禁守不令得出。復有清潔莊嚴園林二人防捍不令得入。囹圄者喻惡趣。園林者喻人天。獄卒防捍喻嫉與慳。欲界有情所以縶在惡趣囹圄不能得出。復不得入人天園者。以嫉與慳二結障故。如契經言。時天帝釋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由何結故。人天及龍阿素洛等屢興戰鬪。世尊告曰。由嫉與慳。問諸有情類或具九結。或有六結。或有三結。或全無結。具九結者。謂具縛異生。有六結者。謂已離欲染異生及未離欲染聖者。有三結者謂已離欲染聖者。全無結者。謂阿羅漢無成二結及一結者。佛何故說由嫉與慳人天龍等屢興戰鬪。答彼經但說諸富貴者數現行結不說成就。謂天帝釋二天中尊由嫉與慳。與非天眾數戰鬪故。但說二結。復次佛為呵責天帝釋故。於彼契經說此二結。謂諸天中有蘇陀味勝阿素洛。阿素洛宮有端正女勝彼諸天。天自慳味嫉他美女。非天慳女嫉他美味。
天為美女往非天處。非天為味復往天宮。是故諸天與阿素洛由嫉慳結數興戰鬪。爾時天帝與阿素洛適鬪戰已。心猶恐怖來詣佛所。作如是問。由何結故人天及龍阿素洛等屢興戰鬪。彼意問言由何結故天與非天數興戰鬪。故佛告曰。由嫉與慳。佛意告言。汝等天眾及阿素洛由嫉慳結數興戰鬪。故嫉與慳是汝等患亦是重擔傷害汝等應速捨離。問六煩惱垢何故非結。答相麁動故。若相微細繫縛堅牢可立為結。垢相麁動繫義不堅故不立結。
有九十八隨眠。謂欲界繫三十六隨眠。色無色界繫各三十一隨眠。此即以九十八事為自性。隨眠名義如前已釋。問何故說此九十八隨眠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本論師隨欲作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復次為止著文沙門意故。謂有沙門執著文字離經所說終不敢言。彼作是說誰有智慧過於佛者。佛唯說有七種隨眠如何強增為九十八。為遮彼意廣七隨眠為九十八。謂依行相界部別故。七隨眠中欲貪隨眠部別故為五。瞋恚隨眠亦爾。有貪隨眠界別故為二。部別故為五。界部別故為十。慢隨眠界別故為三。部別故為五。界部別故為十五。無明隨眠亦爾。見隨眠界別故為三。行相別故為五。部別故為十二。行相界部別故為三十六。疑隨眠界別故為三。部別故為四。界部別故為十二。是故七隨眠依行相界部別故為九十八隨眠。廣略雖異而體無差別。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不善幾無記。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說。一切煩惱皆是不善。由不巧便所攝持故。如譬喻者。為遮彼意顯諸煩惱。有是不善有是無記。若諸煩惱由不巧便所攝持故是不善者。此不巧便應非不善非不巧便所攝持故。不巧便者即是無知。所攝持者是相應義。自體不與自體相應故不巧便應非不善。復有欲令欲界煩惱皆是不善。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皆是無記。為遮彼意顯示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及彼相應無明亦是無記。復有說者。欲現門義故作斯論。謂前已說何故於此先立章耶。為欲顯示諸門義故。若不立章門義無由得顯。
如彩畫者不能彩畫虛空。既立章已應顯門義。答三結中一無記謂有身見。問何故有身見是無記耶。答若法是無慚無愧自性與無慚無愧相應。是無慚無愧等起等流果者是不善。有身見非無慚無愧自性不與無慚無愧相應。非無慚無愧等起等流果。故是無記。復次此有身見非一向壞意樂。故非不善。無慚無愧不相應故非一向壞意樂。復次此見不違施戒修故。謂執我者作如是說。由布施故我當富樂。由持戒故我當生天由修定故我當解脫。故是無記。復次此有身見唯迷自體。不逼惱他故是無記。謂執我者眼見色時言我見色色是我所。廣說乃至意了法時言我了法法是我所。
雖於自體有此倒執。而不惱他故是無記。復次此有身見無異熟果故是無記。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有身見不能發起麁身語業。故是無記。問不善煩惱亦有不能起麁身語業者。應是無記。答貪瞋癡慢若增盛時必能發起麁身語業。此有身見設增盛時亦不能起麁身語業。故是無記復次此有身見不令有情墮諸惡趣。故是無記。問不善煩惱亦有不令墮惡趣者。應是無記。答不善煩惱若增盛時必令有情墮諸惡趣。此有身見設增盛時亦終不令墮諸惡趣。故是無記復次此見不能感非愛果。故是無記。問此見既令後有相續。後有即是非愛果攝。如何不能感非愛果。如契經說。
苾芻當知。我終不讚起後有者。所以者何。若起後有一剎那者則為增苦。苦者即是非愛果攝。答此中所說非愛果者是苦苦類。契經所說非愛果者通三苦類。此有身見令有相續。非苦苦類故不相違。復次此有身見雖起後有。為苦苦本說為增苦。而不與彼為異熟因。故是無記。大德說曰。此有身見是顛倒執是不安隱是愚癡類。故是不善。若有身見非不善者。更有何法可名不善。如世尊說。乃至愚癡皆是不善。彼說不應理非異熟因故。若有身見皆不善者色無色界應有苦苦。然世尊說乃至愚癡皆不善者。非巧便故說為不善。不言能感不愛果故二應分別。
謂戒禁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問應分別者義何謂耶。答應分析故名應分別。謂後二結。一分是不善一分是無記。故應分別。分別論者作如是言。所問二結應分別記非一向等。由此故言二應分別。謂彼二結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問何故色無色界煩惱是無記耶。答若法是無慚無愧自性與無慚無愧相應。是無慚無愧等起等流果者是不善。色無色界煩惱不爾。故是無記。復次色無色界煩惱非一向壞意樂。故非不善。無慚無愧不相應故非一向壞意樂。復次色無色界煩惱無異熟果。故是無記。問因論生論。何故色無色界煩惱無異熟果耶。答四支五支定所伏故。
如毒蛇等呪術所伏不能為害。此亦如是。復次上界無彼異熟器故。若彼煩惱有異熟者應是苦受。苦受必是欲界所繫。不應上界煩惱異熟是欲界繫。故彼煩惱定無異熟。復次彼邪見等非極顛倒。於分相似處所起故。不惱他故但是無記。謂彼邪見謗言無苦。然上二界有相似樂。上界見取執彼諸蘊以為第一。然彼亦有相似第一。彼戒禁取執彼諸蘊以為能淨。然彼亦有相似能淨。謂色界道能淨欲界。無色界道能淨色界。故彼煩惱定非不善。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上界煩惱不能發起麁身語業。故是無記。問不善煩惱亦有不能起麁身語業者應是無記。
答不善煩惱若增盛時必能發起麁身語業。上界煩惱設增盛時亦不能起麁身語業。故是無記。復次上界煩惱不令有情墮諸惡趣。故是無記。問不善煩惱亦有不令墮惡趣者應是無記。答不善煩惱若增盛時必令有情墮諸惡趣。上界煩惱設增盛時亦終不令墮諸惡趣。故是無記。復次彼惑不能感非愛果。故是無記。問彼惑既令後有相續。後有即是非愛果攝。如何不能感非愛果。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我終不讚起後有者。所以者何。若起後有一剎那者則為增苦。苦者即是非愛果攝。答此中所說非愛果者是苦苦類。契經所說非愛果者通三苦類。上界煩惱令有相續。
非苦苦類故不相違。大德說曰。上界煩惱若是無記更有何法可名不善。如世尊說。若諸煩惱能發起業皆是不善。彼說非理。若彼煩惱是不善者。色無色界應有苦苦。然世尊說若諸煩惱能發起業皆不善者。依惡業說故不相違。三不善根唯不善。以彼自性是不善。復與一切不善法為因。為本為道路為由序為能作為生為緣為有為集為等起故。三漏中一無記謂有漏。由上所說諸因緣故。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皆是無記。二應分別。謂欲漏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及彼相應是不善。無慚無愧者顯彼自性唯是不善。及彼相應者。顯欲漏中三十四事及三少分亦是不善。三少分者。
謂彼相應惛沈睡眠掉舉少分。餘是無記。謂欲漏中有身見邊執見及三少分皆是無記。三少分者。謂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惛沈睡眠掉舉少分。如是五法無慚無愧不相應故皆非不善。問無慚不與無慚相應。無愧不與無愧相應。豈是無記。答無慚雖不與無慚相應。而與無愧相應。無愧雖不與無愧相應。而與無慚相應。俱不相應者方是無記故。無明漏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謂欲界見集滅道及修所斷無明唯是不善。見苦所斷三見疑慢貪瞋相應及不共無明亦是不善。餘是無記。謂欲界二見相應及色無色界一切無明。無慚無愧不相應故皆是無記。
問何故十纏中唯說與無慚無愧相應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作論者隨欲造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復次此二唯是不善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是故偏說。忿覆嫉慳雖唯是不善。而不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惛沈掉舉雖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而非唯是不善。睡眠惡作二義俱無。是故不說隨眠與垢准此應知。無慚無愧二義俱有與不善義多少量等。如函蓋相稱故偏說相應。四瀑流中一無記。謂有瀑流義如前說。三應分別。謂欲瀑流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及彼相應是不善。無慚無愧者顯彼自性唯是不善。及彼相應者顯欲瀑流中二十四事及三少分。亦是不善。三少分者。
謂彼相應惛沈睡眠掉舉少分。餘是無記。謂欲瀑流中與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惛沈睡眠掉舉少分無慚無愧不相應故皆是無記。見瀑流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三見是不善。謂邪見見取戒禁取無慚無愧相應故。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五見是無記。無慚無愧不相應故。無明瀑流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謂欲界見集滅道及修所斷無明唯是不善。見苦所斷三見疑慢貪瞋相應及不共無明亦是不善。餘是無記。謂欲界二見相應及色無色界一切無明。無慚無愧不相應故皆是無記。如四瀑流四軛亦爾。瀑流與軛名體等故。四取中一無記謂我語取。義如前說。三應分別。
謂欲取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及彼相應是不善。無慚無愧者顯彼自性唯是不善。及彼相應者顯欲取中二十八事及四少分亦是不善。四少分者謂彼相應惛沈睡眠掉舉無明少分。餘是無記。謂欲取中與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惛沈睡眠掉舉無明少分。無慚無愧不相應故皆是無記。見取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二見是不善謂邪見見取。欲界二見色無色界四見是無記。欲界二見者謂有身見邊執見。色無色界四見者。謂五見中除戒禁取。戒禁取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無慚無愧相應故。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慚無愧不相應故。四身繫中二不善。謂貪欲瞋恚。二應分別。
謂戒禁取此實執身繫欲界是不善。無慚無愧相應故。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慚無愧不相應故。五蓋唯不善。皆與無慚無愧相應故。五結中三不善。謂瞋嫉慳結。二應分別。謂貪慢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無慚無愧相應故。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慚無愧不相應故。五順下分結中。二不善。謂貪欲瞋恚一無記謂有身見。二應分別。謂戒禁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五順上分結唯無記。無慚無愧不相應故。五見中二無記。謂有身見邊執見。三應分別。謂邪見見取戒禁取。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六愛身中二不善。
謂鼻舌觸所生愛身。四應分別。謂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梵世是無記。意觸所生愛身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七隨眠中二不善。謂欲貪瞋恚隨眠。一無記謂有貪隨眠。四應分別。謂慢疑隨眠。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明隨眠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謂欲界見集滅道及修所斷無明。見苦所斷有身見邊執見不相應無明。餘是無記。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及色無色界一切無明。見隨眠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三見是不善。謂邪見見取戒禁取。欲界二見色無色界五見是無記。
九結中三不善謂恚嫉慳結。六應分別謂愛慢取疑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是不善。色無色界是無記。無明結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餘是無記。義如前說。見結或不善或無記。欲界一見是不善謂邪見。欲界二見謂有身見邊執見。色無色界三見是無記。九十八隨眠中三十三不善。六十四無記。一應分別。謂欲界見苦所斷無明隨眠或不善或無記。無慚無愧相應是不善。謂有身見邊執見不相應無明。餘是無記。謂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