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五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為前攝後後攝前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重遮遣分別論者執他性攝。及重開顯應理論者說自性攝令轉分明故作斯論。答三結三不善根互不相攝者。謂自性各別。故三結三漏三結二漏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欲漏有漏中有身見戒禁取疑互相攝。自性同故。與無明漏及二漏少分互不相攝。自性異故。後准應知。三結四瀑流三結三瀑流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欲有見瀑流中有身見戒禁取疑互相攝。與無明瀑流及三瀑流少分互不相攝。如對四瀑流對四軛亦爾。自性同故。三結四取三結一取三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是否前者包含后者,或者后者包含前者?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为了再次遮遣分別論者的執著于他性攝,以及再次开显應理論者关于自性攝的讨论,使讨论更加清晰,因此提出这个论点。答案是:三結与三不善根互不包含,因为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自性。三結与三漏、二漏中的少部分互相包含,其余的不包含,因为三結与欲漏、有漏中的有身見、戒禁取、疑互相包含,它们具有相同的自性。与无明漏及二漏的少部分则互不包含,因为它们自性不同。对于后续的内容也应当这样理解。三結与四瀑流、三結与三瀑流中的少部分互相包含,其余的不包含,因为三結与欲有見瀑流中的有身見、戒禁取、疑互相包含,与无明瀑流及三瀑流的少部分则互不包含。对于四軛也同样,因为它们自性相同。三結与四取、三結与一取中的少部分互相包含,其余的不包含。
謂三結與戒禁取及餘三取中有身見疑互相攝。與餘三取少分互不相攝。三結四身繫一結一身繫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戒禁取結與戒禁取身繫互相攝。與餘三身繫互不相攝。三結五蓋一結少分一蓋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疑結中不善者與疑蓋互相攝。與餘四蓋互不相攝。三結五結互不相攝者。自性異故。三結五順下分結三結三順下分結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戒禁取疑結互相攝。與餘二結互不相攝。三結五順上分結互不相攝者。自性異故。三結五見二結二見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前三結與五見中有身見戒禁取互相攝。
所谓三結(我見、戒取、疑)与戒禁取以及其余三种取(即见取、邪见、边见)中,有身見和疑是相互包含的。与其他三种取只有小部分是相互不包含的。三結与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中,一結与一身是相互包含的,其余的则不相互包含。也就是说,戒禁取結与戒禁取身是相互包含的,与其他三种身则不相互包含。三結与五蓋(贪欲蓋、嗔恚蓋、惛眠蓋、掉舉恶作蓋、疑蓋)中,一結与一小部分蓋是相互包含的,其余的则不相互包含。也就是说,疑結中的不善部分与疑蓋是相互包含的,与其他四蓋则不相互包含。三結与五結(贪、恚、慢、嫉、慳)是相互不包含的,因为它们的性质不同。三結与五順下分結(欲貪、瞋恚、有身見、戒禁取、疑)中,三結与三順下分結是相互包含的,其余的则不相互包含。也就是说,三結与五順下分結中的有身見、戒禁取、疑結是相互包含的,与其他二結则不相互包含。三結与五順上分結(色界与无色界的贪欲、掉举、慢、无明)是相互不包含的,因为它们的性质不同。三結与五見(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中,二結与二見是相互包含的,其余的则不相互包含。也就是说,前三結与五見中的有身見、戒禁取是相互包含的。
與餘三見互不相攝。三結六愛身互不相攝者。自性異故。三結七隨眠三結一隨眠一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疑隨眠及見隨眠中有身見戒禁取互相攝。與餘五隨眠及見隨眠中餘三見互不相攝。三結九結三結一結二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九結中疑結及見結中有身見取結中戒禁取互相攝。與餘六結及見結中餘二見取結中見取互不相攝。三結九十八隨眠三結二十一隨眠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九十八隨眠中三有身見六戒禁取十二疑隨眠互相攝。與餘七十七隨眠互不相攝。如是乃至九結九十八隨眠。七結九十八隨眠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与其他三种认知方式互不包含。三种主要煩惱与六种由感官触发的爱的状态互不包含,因为它们的性质不同。三种主要煩惱与七种随眠中,三种主要煩惱与疑随眠及见随眠中的有身见和戒禁取相互包含,与其他五种随眠及见随眠中的其他三种认知方式互不包含。三种主要煩惱与九种煩恼中,三种主要煩惱与疑結及见結中的有身见和取結中的戒禁取相互包含,与其他六种煩恼及见結中的其他两种认知方式和取結中的見取互不包含。三种主要煩惱与九十八种随眠中,三种主要煩惱与二十一種随眠相互包含,与其他七十七種随眠互不包含,指的是三种主要煩惱与九十八种随眠中的三种有身见、六种戒禁取、十二种疑随眠相互包含,与其他七十七种随眠互不包含。如此类推,直到九种煩恼与九十八种随眠,七种煩恼与九十八种随眠相互包含,其他互不包含。
謂九結中前七結與九十八隨眠互相攝。後二結與隨眠互不相攝。此二俱非隨眠性故。此中舉初三結舉後九結與後廣辨相攝。三不善根乃至七隨眠與後相攝略不說者。相易了故。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令欲有相續幾令色有相續。幾令無色有相續。答一切應分別。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不染污心亦令有相續如分別論者。問彼何故作此執。答彼依契經故作此執。謂契經說。菩薩正知入母胎。正知住母胎。正知出母胎。既有正知。入母胎者。正知即在不染污心故。不染污心亦令有相續。為遮彼意顯唯染污心能令有相續故作斯論。
所谓九结中的前七个结与九十八随眠相互包含。后两个结与随眠则互不包含。这两个结都不是随眠的性质。这里提出前三结和后九结与后面详细讨论的相互包含关系。三不善根到七随眠与后面的相互包含关系简略不提,因为它们容易理解。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哪些导致欲有的相续,哪些导致色有的相续,哪些导致无色有的相续?回答是一切都应该分别考虑。问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讨论。回答是为了制止其他宗派的观点,显现自己的教义。也就是说,有人认为不染污的心也能导致有的相续,如分别论者。问他们为何持有这样的观点。回答是他们依据契经而持有这样的观点。契经中说,菩萨正知入母胎,正知住母胎,正知出母胎。既然有正知,入母胎的正知就在不染污的心中。因此,不染污的心也能导致有的相续。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只有染污的心能使有相续,因此进行了这样的讨论。
問云何通彼所引契經。答依無倒想說正知言。謂諸有情多起倒想而入母胎。男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女入胎時於父起愛於母起恚。謂彼與己有順違故。後有菩薩入母胎時心無顛倒。於父父想。於母母想。雖俱親愛而無異心。有親愛故心有染污。無倒想故名為正知。故彼契經不違我義。復次所以作此論者。謂或有執。唯愛與恚令有相續如譬喻者。問彼何故作此執。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三事合故得入母胎。一者父母交愛和合。二者母身是時調適。三健達縛正現在前。時健達縛二心互起。謂愛恚俱。由此故知唯愛與恚令有相續。
问如何理解所引用的契经。回答说,依据无颠倒的想和正确的知识来解释。也就是说,许多有情众生因颠倒的想而进入母胎。男性入胎时对母亲产生贪爱,对父亲产生瞋恚;女性入胎时对父亲产生贪爱,对母亲产生瞋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与父母有顺逆之别。然而,最后一世的菩萨进入母胎时,心中没有颠倒。对父亲有父亲的想法,对母亲有母亲的想法。虽然对父母都有亲爱之情,但心无异念。因为对父母有亲爱,所以心有所染污;因为没有颠倒的想,所以称为正知。因此,那契经并不违背我的观点。再者,之所以提出这个论点,是因为有人认为,只有贪爱和瞋恚导致有情众生的相续,如同譬喻者所说。问他们为何持有这种观点,回答说,是基于契经。契经说,三件事和合才能进入母胎:一是父母性交时的贪爱和合;二是母亲身体在那时适宜;三是乾闼婆(健达缚)正好出现。这时乾闼婆心中同时生起两种心,即贪爱和瞋恚。由此可知,只有贪爱和瞋恚导致有情众生的相续。
為遮彼意顯一切煩惱皆令有相續故作斯論。問云何通彼所引契經答契經說。彼中有位心正結生時非唯愛恚。故我所說不違彼經。復次所以作此論者。謂或有執惡趣唯用恚心結生。善趣唯用愛心結生為遮彼意顯欲界一切處三十六隨眠一一現前令生相續。色界一切處三十一隨眠一一現前令生相續。無色界一切處三十一隨眠一一現前令生相續故作斯論。復次勿為止他顯示己義。然為顯示諸法正理開悟有情故作斯論。然諸有聲說多種義。此中有者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說諸在欲界死生者。皆受欲有邪等。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
为了反驳那种观点,表明所有烦恼都能导致相续的存在,因此提出了这个论点。有人问如何理解他们引用的契经,回答说契经中提到,在中有位时,心正在結生,不仅仅是由爱恚所引起的。所以我所说的并不违背那部经文。另外,提出这个论点的原因,是因为有人认为恶趣仅由恚心結生,善趣仅由爱心結生。为了反驳这种观点,表明欲界中所有地方的三十六种随眠烦恼逐一现前,导致生命相续;色界中所有地方的三十一种随眠烦恼逐一现前,导致生命相续;无色界中所有地方的三十一种随眠烦恼逐一现前,导致生命相续,因此提出了这个论点。还有,不要为了阻止他人而显示自己的观点,而是为了展示所有法的正确道理,启发有情众生,因此提出了这个论点。然而,许多有情众生说了许多不同的含义。这里所说的“中有”,是指眾同分以及随眾同分的有情数五蘊。比如提到在欲界中死亡和转生的众生,都承受欲有的邪等,他们也是在说眾同分以及随眾同分的有情数五蘊。
如說諸纏所纏受地獄有等。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說受欲有時最初得幾業所生根等。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說四有謂本有死有中有生有。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說諸捨欲有受欲有。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邪等。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說云何有法。謂一切有漏法。彼說一切有漏法名有。如說頗勒懼那當知識食能令後有生起。彼說結生心及眷屬名有。如說阿羅陀當知若業能令後有相續。是名有者。彼說能引後有思名有。如說取緣有。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彼說時分五蘊名有。
如同所说,各种纏缚所束缚的众生承受地狱有等果报。这同样适用于众生的眾同分以及随眾同分的有情數五蘊。如同所说,在欲有中最初获得几业所生的根等。这也适用于眾同分以及随眾同分的有情數五蘊。如同所说,四有指的是本有、死有、中有、生有。这也适用于眾同分以及随眾同分的有情數五蘊。如同所说,放弃欲有而接受欲有,所有欲界法的消逝,欲界法现在前邪等。这也适用于眾同分以及随眾同分的有情數五蘊。如同所说,什么是有法,指的是一切有漏法。这指的是所有有漏法名为有。如同所说,颇勒懼那当知识食能令后有生起。这指的是结生心及眷屬名为有。如同所说,阿羅陀当知,如果业能使后有相续,这被称为有者。这指的是能引导后有的思被称为有。如同所说,取緣有。阿毘達磨的諸論師说,这指的是时分五蘊名为有。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說能引後有諸業名有。如說七有。一地獄有。二傍生有。三鬼界有。四天有。五人有。六業有。七中有。彼說五趣及彼因彼方便名有。謂地獄有等即是五趣。業有是彼因。中有是彼方便。如說云何欲有。謂諸業欲界繫取為緣。能趣後生。乃至廣說。彼說業及異熟名有。不說取緣。問若爾。門論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欲有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有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色有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欲有可爾。所以者何。欲界五部業皆能感異熟。彼容欲界一切隨眠所隨增故。色無色有云何可爾。所以者何。彼界唯有修所斷業感異熟故。答彼門論中。
尊者妙音这样说。他提到,那些能够引发未来果报的业被称为“有”。比如提到七有,包括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和中有。他解释说五趣及其因和方便也被称为“有”。也就是说,地狱有等即是五趣,业有是它们的原因,中有是它们的方便。又如,他解释说,欲有是指那些在欲界中,以取为缘,能导致未来生的业,等等。他提到业和异熟被称为“有”,而不说取缘。问:如果是这样,那么门论中所说的该如何理解?比如,欲有是欲界一切随眠随增,色有是色界一切随眠随增,无色有是无色界一切随眠随增。欲有可以理解,因为欲界的五部业都能感异熟,它们可以被欲界一切随眠所随增。但色有和无色有如何理解呢?因为那些界中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断除的业能感异熟。回答说,在门论中,……
應說欲有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有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色有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而不爾者。有別意趣。謂五部結有心是有眷屬。故亦假說為有。故說一切隨眠隨增。有說。彼論有章有門。章中但說業及異熟名有不說取緣。門中具說彼業異熟及說取緣。故說一切隨眠隨增。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彼論師先立章義後以門通。如何門中與章說異。是故前說於理為善。
应当说欲有包含欲界中所有的随眠随增。色有包含色界中的遍行以及修所断的随眠随增。无色有包含无色界中的遍行以及修所断的随眠随增。如果不是这样,有其他的意义,即五部结有心是其眷属,因此也假说为有。所以说所有的随眠随增。有的说,那论中有章有门,章中只说业及异熟名为有,不说取缘。门中详细说那业异熟以及取缘。因此说所有的随眠随增。评说,他们不应当这样说。为什么?那论师先立章义后以门通,如何门中与章说不同。因此前说在理上是好的。
問何故名有。答有增有減故名為有。問若爾。聖道亦有增減應亦名有。答若有增減亦能長養攝益任持有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名有。復次若有增減亦令諸有生老病死不斷絕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令諸有生老病死皆斷不續故不名有。復次若有增減亦是趣苦集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是趣苦滅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故不名有。復次若有增減亦是薩迦耶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貪瞋癡安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墮有墮苦集諦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與此一切相違故不名有。
问为什么称之为有。答因为有增有减,所以称之为有。问如果是这样,圣道也有增减,也应该称之为有。答如果有增减,并且能长养、攝益、任持的,称之为有。圣道虽有增减,但减少违害破坏所有,所以不称之为有。再者,如果有增减,也使所有生老病死不断绝的,称之为有。圣道虽有增减,却能使所有生老病死都断绝不续,所以不称之为有。再者,如果有增减,也是趋向苦集的行为,趋向有世间生老病死聚集的行为,称之为有。圣道虽有增减,却是趋向苦灭的行为,趋向有世间生老病死灭的行为,所以不称之为有。再者,如果有增减,也是萨迦耶见的事,颠倒的事,爱的事,随眠的事,贪瞋痴安足处,有垢有毒有过有刺有浊堕有堕苦集諦的,称之为有。圣道虽有增减,却与这一切相违,所以不称之为有。
復有說者。此可怖畏故名為有。問若爾。涅槃亦可怖畏。應亦名有。如契經說。苾芻當知。無聞異生。以愚癡故怖畏涅槃。謂於是處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亦當不有。答若有怖畏是正見者起說名為有涅槃。雖有怖畏而是邪見者起故不名有。復次若有怖畏通異生及聖者起說名為有涅槃。雖有怖畏。而是異生非聖者起故不名有。有作是說。是苦法器故名為有。問有亦是樂法器。如契經說。大名當知。色若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無少樂喜所隨逐者應無有情為求樂故染著於色。大名當知。以色非一向苦亦是樂亦是樂所隨是少樂喜所隨逐故。
还有另一种说法,因为存在恐怖畏惧,所以称之为“有”。问:如果是这样,涅槃也应该引起恐怖畏惧,也应该称为“有”。正如契经所说,比丘应当知道,未受教诫的凡夫因为愚昧无知而对涅槃感到恐惧,认为在那个境界中,我没有,我的也不复存在,我将不存在,我的也将不复存在。答:如果因恐怖畏惧而产生正见,那么可以说涅槃是“有”。尽管有恐怖畏惧,但如果是邪见引起的,就不称为“有”。还有,如果恐怖畏惧是凡夫和圣者都能引起的,那么可以说涅槃是“有”。尽管有恐怖畏惧,但如果只是凡夫而非圣者引起的,就不称为“有”。有的说,因为这是苦的容器,所以称之为“有”。问:有也是乐的容器,正如契经所说,大王应当知道,如果色法完全是苦而非乐,不是乐的伴随,没有一点乐和喜悦伴随,那么众生就不会为了追求乐而贪着于色。大王应当知道,因为色法并非完全是苦,它也是乐,也是乐的伴随,是少量的乐和喜悦的伴随。
有諸有情為求樂故染著於色。又契經說。決定建立三受無雜。一樂。二苦。三非苦樂。又契經說。道依道具涅槃依道以道樂故證樂涅槃。是故諸有非唯苦器。寧以苦器釋有名耶。答生死法中雖有少樂而苦多故。立苦器名。是故諸有唯名苦器。如毒瓶中置一渧蜜。不由此故名為蜜瓶。但名毒瓶。以毒多故。有亦如是。多苦所依。但名苦器。
然諸相續略有五種。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時分相續。四法性相續。五剎那相續。中有相續者。謂死有蘊滅中有蘊生。此中有蘊續死有蘊。是故名為中有相續。生有相續者。謂中有蘊滅或死有蘊滅生有蘊生。此生有蘊續中有蘊。或續死有蘊。是故名為生有相續。時分相續者。謂羯剌藍乃至盛年時分蘊滅。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蘊生。此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蘊續羯剌藍乃至盛年時分蘊。是故名為時分相續。法性相續者。謂善法無間不善法或無記法生。此不善法或無記法續前善法不善法。或無記法無間。廣說亦爾。是故名為法性相續。剎那相續者。
謂前前剎那無間後後剎那生。此後後剎那續前前剎那。是故名為剎那相續。此五相續亦得攝在二相續中。前三不離法性剎那二相續故。法性亦得入剎那中。一切皆是剎那性故。此五相續界者。欲界具五。色界唯四。除時分。無色界唯三。除中有及時分。趣者地獄唯四。除時分。餘四趣皆具五。生者四生皆具五種相續。此中但依中生二有相續作論。
謂三結令三有相續者。此依總種類說。然此三結通三界繫。欲界繫者令欲有相續。色界繫者令色有相續。無色界繫者令無色有相續。生有中有最初剎那隨一現前而結生故。餘隨本論如理應知。問隨眠能令諸有相續。非纏非垢不堅牢故。意地煩惱令有相續非五識身。正結生時定有意識無五識故。何緣本論說五蓋嫉慳結鼻舌觸所生愛身。令欲有相續。眼耳身觸所生愛身令欲色有相續。掉舉順上分結令色無色有相續耶。答本論應說貪欲瞋恚疑蓋令欲有相續。貪慢無明順上分結令色無色有相續。意觸所生愛身令三有相續。餘二蓋嫉慳結掉舉順上分結前五觸所生愛身不令有相續。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此文有別意趣。謂未解脫餘二蓋等命終還生欲有等故。說彼能續欲有等言。然結生時非由彼力。
復次由三緣故說諸煩惱令有相續。一未斷故。二能感有異熟果故。三結生時能潤有故。諸在意地不善隨眠三緣具有。無記隨眠不能感有。但有二緣。諸在五識不善隨眠不能潤有。但有二緣。無記隨眠唯有未斷無餘二緣。不善纏垢但有二緣無能潤有。無記纏垢唯有一緣。謂未斷故。惛沈蓋等由未斷故。或感有故。說能續有非能潤有。於理無違。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問何故作此論答欲顯諸佛出現世時有勝事故。施設論說。遶贍部洲有轉輪王路廣一踰繕那。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若轉輪王出現于世。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此輪王路爾乃出現。金沙遍布眾寶莊嚴。栴檀香水以灑其上。轉輪聖王巡幸洲渚與四種軍俱遊此路。如是諸佛未出世時。根本地依無能見者。諸有斷結皆依邊地。若具十力轉法輪王出現于世。根本地依爾乃出現。菩提分法金沙遍布。種種功德眾寶莊嚴。四澄淨水以灑其上。佛與無量無邊眷屬。俱遊此路趣涅槃城。由是因緣故作斯論。復次為遮分別論者有諸煩惱不依定滅。
彼作是說。若有聖者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彼無聖道現在前義。壽量盡時煩惱亦盡成阿羅漢。名為齊頂。為遮彼執顯無煩惱不依定滅故作斯論。此中定者顯對治道。謂對治道或說為定。或說為道。或名對治。或名作意。或說為行。言雖有異其義無別。此中滅者顯示永斷。謂此永斷或說為滅。或說為盡。或名離染。或名離繫。或名解脫。言雖有異其義無別。昔此法內有二論師。一名侍毘羅。二名瞿沙伐摩。尊者侍毘羅作如是說。此中說永斷無餘斷畢竟斷無片影斷。如是永斷是聖者非異生。是聖道能非世俗道。所以者何。因七依經造此論故。彼經唯說七根本地。
謂四靜慮下三無色。非根本地有世俗道能斷煩惱。故知唯聖者用無漏道斷。尊者瞿沙伐摩作如是說。此中說永斷無餘斷畢竟斷無片影斷。如是永斷是聖者亦異生。是聖道能亦世俗道。問豈不此論因七依經如何異生依根本地起世俗道有永斷義。答由此因緣說阿毘達磨照了契經等猶如明燈。契經等中所未說者此中說之。所未現者此中現之。彼有餘說此無餘說。是故聖者及諸異生依七根本及八邊地起聖世俗道俱能永斷結。如是二說俱得善通。此本論文容二義故。
答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者。四謂四靜慮地。未至謂未至地及靜慮中間。此二俱名未至地故。問此地何故名未至耶。答未入根本能現在前斷諸煩惱故名未至。問契經唯說根本為依非未至地。此中何故說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答此中應說或依四或未至滅。不應言依未至滅。而言依未至滅者。有別意趣。謂後依言重說根本。此中意言三結或依四滅者。或四根本依滅或依未至滅者。或未至四根本依而滅。如有問他。汝為入城作此事。為未入城作此事。此中一城前後再說。依言亦爾。於理無違。復次依言有通有別。別者唯說諸根本地如七依經。通者通說根本邊地。
如此中說。故此依言亦不違理。然此三結依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欲界者唯依未至滅。初靜慮者或依初靜慮或依未至滅。第二靜慮者或依二靜慮或依未至滅。第三靜慮者或依三靜慮或依未至滅。第四靜慮及四無色者。或依四靜慮或依未至滅。所以者何。三結永斷無餘斷畢竟斷無片影斷。必以見道。然諸見道唯依六地。謂四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間。若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如是三結依未至滅。乃至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如是三結依第四靜慮滅。雖唯有第四靜慮及四無色地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而依總種類說。餘亦無失。
雖依八地邊起世俗道亦分斷三結。而非永斷。故此不說。然此三結永斷唯在道類忍時。若別說者有身見永斷唯在苦類忍。故言依四依未至滅。三不善根及欲漏依未生滅者。離欲染時彼永斷故。若異生若聖者若有漏道若無漏道俱依未至。離欲染故。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滅者。七謂四靜慮及下三無色即七。依定未至謂未至定及靜慮中間。此二俱名未至地故。此中有漏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無明漏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此二俱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方得永斷。彼非想非非想處染依九地道而得永離。故言或依七或依未至滅。
然無明漏欲界者唯依未至滅。有漏無明漏初靜慮者依初靜慮或依未至滅。第二靜慮者。依二靜慮或依未至滅。乃至識無邊處者依四靜慮下二無色或依未至滅。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者。依四靜慮下三無色或依未至滅。依總種類亦得說。餘或依七或依未至滅。此中但說二永斷處故。唯聖者無漏道斷。即是最後金剛喻定。餘隨所應如本論說。異生聖者世俗聖道永斷差別如理應知。
諸結過去。彼結已繫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過去未來非實有體。或復有說煩惱斷已畢竟不退為遮彼說顯示過去未來實有。及顯煩惱斷已有退。故作斯論。應知此中先名已繫後名當繫現名今繫。又於此中有作是說。結用名繫。有作是說。結得名繫。然結於得有三種類。一如牛王引得前行。二如犢子隨得後行。三如形質與影得俱。如牛王者先結後得。如犢子者先得後結。如形質者結與得俱。諸結過去彼結已繫耶。答諸結過去彼結已繫謂結在過去彼得亦過去。曾為繫故說名已繫。有結已繫彼結非過去。謂結未來現在已繫。
即諸結在未來現在。彼得在過去曾為繫故。此結如犢子隨得後行故諸結未來彼結當繫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結未來彼結非當繫。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不當退。此中已斷者謂已得斷遍知。已遍知者。謂已得智遍知。已滅者謂已得擇滅。已吐者謂已斷繫得。已證離繫得。有作是說。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同顯捨義。定不當退者謂不退法阿羅漢。未來三界見修所斷結定不當退。退法阿羅漢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定不當退。不退法不還。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及下八地修所斷結定不當退。乃至若未離初靜慮染。未來三界見所斷結。
及欲界修所斷結定不當退。退法不還及預流一來。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定不當退。不退法異生。若已離無所有處染如菩薩等未來下八地見修所斷結定不當退。乃至若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未來一地見修所斷結定不當退是謂有結未來彼結非當繫。有結當繫彼結非未來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當退。此中諸句義如前釋。定當退者謂退法阿羅漢過去三界修所斷結有定當退。退法不還若已離無所有處染。過去下八地修所斷結有定當退。乃至若未離初靜慮染。過去一地修所斷結有定當退。退法異生若已離無所有染。過去下八地見修所斷結有定當退。
乃至若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過去一地見修所斷結有定當退。是謂有結當繫彼結非未來。有結未來彼結亦當繫。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當退。此中已斷等如初句釋。定當退者如第二句釋。然前說過去今說未來。有結非未來彼結亦非當繫。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不當繫及現在結。此中諸句如初句釋。然前說未來今說過去及現在結者。謂現在結亦非未來是現在故。亦非當繫是今繫故。諸結現在彼結今繫耶。答諸結現在彼結今繫。謂現在諸結定有現在得。如形質影必俱有故。有結今繫彼結非現在謂結過去未來今繫即過去未來結有現在得。
過去結者。如牛王引得前行。未來結者如犢子隨得後行。彼得現在故名今繫諸用此道斷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定無退起諸煩惱義。如分別論者。彼引世間現喻為證。謂作是說。如瓶破已唯有餘瓦不復作瓶。諸阿羅漢亦應如是。金剛喻定破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如燒木已唯有餘灰不還為木。諸阿羅漢亦應如是。無漏智火燒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彼引此等世間現喻。證無退起諸煩惱義。為遮彼執顯有退起諸煩惱義。若無退者便違契經。如契經說。阿羅漢有二種。一退法。二不退法。又契經說。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
云何為五。一多營事業。二樂諸戲論。三好和鬪諍。四憙涉長途。五身恒多病。又契經說。有阿羅漢名瞿底迦。是時解脫六反退已。於第七時恐復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槃。故知定有起煩惱退。問若有退義分別論者所引現喻當云何通。答不必須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纜。非毘捺耶。非阿毘達磨。但是世間麁淺現喻。世間法異賢聖法異。不應引世間法難賢聖法。若必須通當說喻過喻。既有過為證不成。如瓶破已必有餘瓦。得阿羅漢已有餘煩惱不。若有煩惱者應非阿羅漢。若無煩惱者即義與喻別不應為證。如燒木已定有餘灰。得阿羅漢已有餘煩惱不。
若有煩惱者應非阿羅漢。若無煩惱者即義與喻別不應為證。然世間木無被燒義。但木極微與火極微為因已滅。此火極微與灰極微為因已滅。應作是說。木是火因火是灰因。而世間想謂火燒木令木成灰。木既滅已猶有餘灰。非全無物故喻與法義不相似。又阿羅漢斷諸煩惱非令全無過去未來煩惱性相猶實有故。若相續中違煩惱道未現在前。爾時名為煩惱未斷。若相續中違煩惱道已現在前。斷諸繫得證離繫得。不成就煩惱名煩惱已斷。應作是說。修習聖道是希有事。今阿羅漢雖斷煩惱而不令無。是故尊者妙音說曰。煩惱不在自身中行說名為斷非令全無。
如說天授舍宅中無非謂天授餘處亦無。煩惱斷時應知亦爾。過去有故。若遇退緣為因引生未來煩惱故必有起煩惱退義。問分別論者云何釋通應理論者所引契經。答彼說退時退道非果。以沙門果是無為故。問既許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別。而說無退。又彼許退無學道時。為得學道為全不得。若得學道果亦應退非無學果成學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過。退無學道不得學道。若爾應住異生位故。若非異生及學無學。應離凡聖有別有情許即便非世尊弟子故。應許有起煩惱退。分別論者又說隨眠是纏種子。隨眠自性心不相應。諸纏自性與心相應。纏從隨眠生。纏現前故退諸阿羅漢。已斷隨眠纏既不生彼如何退。故說無退是應正理。彼如是說是無知果。是黑闇果。是無明果。是不勤方便果。然實有起煩惱義。為止彼宗及顯退法相應正理故作斯論。
問退以何法為自性耶。有作是說。若起如是煩惱諸纏現前故退。即以此法為退自性。若作是說退以不善有覆無記為其自性。有餘師說。若退墮時隨順退者是退自性。若作是說以一切法為退自性。由退墮時諸法皆有隨順退義。譬喻尊者作如是言。退無自性唯假施設。所以者何。身中先有諸善功德。今遇退緣退失此法有何自性。如人有財為賊所奪。有人問曰。汝今失財以何為體。財主答曰。我本有財今為賊奪但無財物知有何體。如人有衣為他奪去露形而住。有人問曰。汝今無衣以何為體。衣主答曰。我先有衣今被奪去知有何體。如人衣破有人問曰。汝今衣破用何為性。
衣破者曰。我衣先完今衣破已知有何性。如是身中先有勝德今唯退失有何自性。評曰。退自性者是不成就無覆無記。即是非得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即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心不相應中攝。應知退與順退法異。退以不成就非得為自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順退法以一切不善有覆無記為其自性。如僧破與破僧罪異。僧破以不和合為自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破僧罪以虛誑語為自性。僧成就破破僧人成就罪。如是退與順退法異故。退自性決定實有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即是非得其理極成。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