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四
有五結。謂貪結瞋結慢結嫉結慳結。問此五結以何為自性答以三十七事為自性。謂貪結慢結各三界五部為三十事瞋結欲界五部為五事。嫉結慳結各欲界修所斷為二事。由此五結以三十七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結。結是何義。答繫縛義合苦義雜毒義是結義。此廣如上三結中說。問何故但立此為結耶。答亦應說餘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為所化者簡略而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堪立結者則建立之。不堪立者便不建立故不應責。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中但說迷色等事自相煩惱繫心為結。
有五种结,分别是贪结、瞋结、慢结、嫉结和慳结。问这五种结以什么为自性?回答说以三十七事为自性。具体来说,贪结和慢结各在三界五部中存在,共三十事;瞋结在欲界的五部中存在,为五事;嫉结和慳结各在欲界的修所断中存在,为二事。因此,这五种结以三十七事为自性。已经说明了自性,现在应当说明结的意义。问为什么称之为结?结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束缚、合苦、杂毒是结的意义。这在前面关于三结的解释中已经广泛说明。问为什么只立这五种为结呢?回答说,也应该说其他的,但不说,是因为这是有馀之说。有作是说,这是世尊为了所化众生简略而说,脇尊者说,佛知道诸法的性相和作用,能够立为结的就建立,不能立的就不建立,因此不应责怪。尊者世友这样说,这里只说迷于色等事的自相煩惱繫心为结。
貪瞋慢三唯是迷事自相煩惱故立為結。五見及疑唯是迷理共相煩惱。無明雖復通迷理事。而多迷理故不立結。嫉慳二纏亦但迷事惱亂。二部及二趣故過患多故亦立為結。餘纏及垢無如是事故不立結尊者妙音亦作是說。此五於事結心過重故立為結。尊者覺天作如是說。此五於事數數現行惱亂自他過患尤重故立為結。餘煩惱等無如是事故不立結。有五順下分結。謂貪欲順下分結。瞋恚順下分結有身見順下分結。戒禁取順下分結。疑順下分結。問此五順下分結以何為自性。答以三十一事為自性。謂貪欲瞋恚順下分結。各欲界五部為十事。
贪欲、愤怒和傲慢这三种烦恼,仅是因不了解世俗事物的个体特性而产生的煩惱,因此被归类为結。五见和疑仅是因不了解法性真理的普遍特性而产生的煩惱。无明虽然同时涉及对世俗和法性真理的迷惑,但更多地是迷惑于法性真理,因此不被归类为結。嫉妒和慳吝这两种纏,也只是因不了解世俗事物而产生的烦恼和扰乱,由于它们在两个部分和两个趣中造成的过失较多,因此也被归类为結。其他的纏和垢没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不被归类为結。尊者妙音也这样说:这五种煩惱在事情上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因此被归类为結。尊者覺天这样说:这五种煩惱在事情上频繁地显现,对自身和他人造成的扰乱和过失特别严重,因此被归类为結。其他的煩惱没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不被归类为結。有五种順下分結,即贪欲順下分結、瞋恚順下分結、有身見順下分結、戒禁取順下分結、疑順下分結。问这五种順下分結的自性是什么。回答说以三十一种事为自性,即贪欲和瞋恚的順下分結,各自在欲界的五部中为十事。
有身見順下分結三界見苦所斷為三事。戒禁取順下分結三界各見苦道所斷為六事。疑順下分結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由此五順下分結以三十一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順下分結。順下分結是何義耶。答如是五結下界現行下界所斷結。下界生取。下界等流異熟果故。名順下分結。下界者。謂欲界。問若爾一切煩惱皆是下界現行。身在欲界一切煩惱皆容起故。六十四隨眠是下界所斷欲界三十六。非想非非想處二十八。唯在欲界方能斷故三十六隨眠結下界生。欲界三十六隨眠一一現在前皆令欲界生相續故三十四隨眠能取下界等流異熟果。
有身见是五下分结之一,它们在三界中被看作是苦谛所断的三种事物。戒禁取也是五下分结之一,在三界中各见苦谛和道谛所断的六种事物。疑同样是五下分结之一,在三界的每个部分都有四种,共十二种事物。因此,这五种五下分结以三十一种事物作为其自性。已经解释了它们的自性,现在应当解释它们为何被称为顺下分结。问:为何称之为顺下分结?顺下分结是什么意思?答:这五种结是下界现行的结,是下界所断的结,它们导致下界的生和下界的等流异熟果,因此被称为顺下分结。下界指的是欲界。问:如果这样,那么所有的烦恼都是在欲界现行的,因为身在欲界时,所有烦恼都有可能生起。六十四种随眠是下界所断的,欲界有三十六种,非想非非想处有二十八种。只有在欲界才能断除,因此三十六种随眠结下界生。欲界的三十六种随眠每一种现在前都能使欲界的生相续,因此三十四随眠能取下界的等流异熟果。
欲界三十四隨眠是不善能為異熟因故。二隨眠唯能取下界等流果。欲界有身見邊執見。是無記故不能取異熟果。如是一切煩惱皆應名順下分結。世尊何故唯說此五名順下分結非餘煩惱耶。答亦應說餘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為所化者簡略而說。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若法堪立順下分結則建立之。若不堪者便不建立故不應責。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佛知此五下界現行。下界所斷結下界生取。下界果。勢用捷速尤重親近過餘煩惱。故偏立為順下分結。復次下有二種。謂界下有情下界下者。謂欲界。有情下者。謂異生。
欲界中的三十四随眠是不善的,因为它们能成为异熟因。而另外两种随眠只能取下界的等流果。欲界的有身见和边执见是无记的,因此不能取异熟果。按照这样,所有的烦恼都应该被称为顺下分结。但世尊为什么只说这五者是顺下分结,而不是其他的煩惱呢?回答是,其他的也应该被说,但未被说,这应当知道是有所省略的说法。有人认为,这是世尊为了教化众生而简化的说法。脇尊者说,佛陀了解所有法的本质、相状和作用,如果某个法能够被立为顺下分结,那么他就建立它;如果不行,就不建立,因此不应责备。尊者妙音这样说,佛陀知道这五者在下界现行,下界所断的结,下界生的取,下界的果,其作用迅速且特别重要,比其他煩惱更亲近,因此特别立为顺下分结。再者,下界有两种,即界下和有情下。界下指的是欲界,有情下指的是凡夫。
由初二結過患重故不越欲界。由後三結過患重故不越異生。故唯立此五為順下分結。復次下有二種。謂地下有情下。地下。謂欲界。有情下。謂異生。由初二結過患重故不出下地。由後三結過患重故不出下有情故。但說此五名順下分結。復次此五於彼欲界有情。猶如獄卒及防邏者。故偏立為順下分結。謂初二結猶如獄卒。後之三結如防邏者。如有罪人禁在牢獄。有二獄卒恒守禦之不令輒出。復有三人常為防邏。彼人設以親友財力傷害獄卒走出遠去。三防邏者還執將來閉置牢獄。此中牢獄即喻欲界。罪人即喻愚夫異生。二獄卒者喻初二結。三防邏人喻後三結。
由于前两个结的过失和灾祸严重,所以不能超越欲界。由于后三个结的过失和灾祸严重,所以不能超越凡夫。因此,只将这五个结立为五下分结。再者,下有两种,即下地和下有情。下地,指的是欲界;下有情,指的是凡夫。由于前两个结的过失和灾祸严重,所以不能离开下地;由于后三个结的过失和灾祸严重,所以不能离开下有情。因此,只说这五个结是五下分结。再者,这五个结对于欲界有情来说,就像狱卒和守卫一样,所以特别立为五下分结。前两个结就像狱卒,后三个结就像守卫。比如有罪人被囚禁在监狱里,有两个狱卒一直看守着他,不让他轻易逃出。还有三个人常做巡逻,那人如果依靠亲友的财力伤害狱卒逃走,三个巡逻的人还会把他抓回来关进监狱。这里的监狱就比喻欲界,罪人就比喻愚痴的凡夫,两个狱卒比喻前两个结,三个巡逻的人比喻后三个结。
若有異生以不淨觀傷害貪欲。復以慈觀傷害瞋恚離欲。乃至無所有處。生初靜慮乃至有頂。彼有身見戒禁取疑還執將來置在欲界。尊者妙音亦作是說。二結未斷未遍知故不出欲界。三結未斷未遍知故。還生欲界故。偏說此五名順下分結。尊者左受亦作是說。二所縛故不越欲界。三未斷故還墮欲界。故偏立此五為順下分結。復次此中現門現略現入故。偏說此五名順下分結。謂諸煩惱或唯一部或通二部。或通四部或通五部。若說有身見。當知總說唯一部者。若說戒禁取。當知總說通二部者若說疑。當知總說通四部者。若說貪欲瞋恚。當知總說通五部者。如是唯見所斷。
如果有凡夫通过不净观来克制贪欲,再通过慈观来克制瞋恚并远离欲望,甚至达到无所有处的境界,从初禅天到有顶天。他们因为身见、戒禁取、疑还未断除和完全理解,所以不能超越欲界。由于三结还未断除和完全理解,他们还会再次生于欲界,因此特别称这五者为顺下分结。尊者妙音也这样说,因为两个结还未断除和完全理解,所以不能离开欲界;三个结还未断除,所以还会生于欲界,因此特别将这五者立为顺下分结。再者,这里特别提到这五者是因为它们是现观、现略、现入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烦恼或许只涉及一个部分,或许涉及两个部分,或许涉及四个部分,或许涉及五个部分。如果说到身见,应当知道这是总体上说只涉及一个部分的。如果说到戒禁取,应当知道这是总体上说涉及两个部分的。如果说到疑,应当知道这是总体上说涉及四个部分的。如果说到贪欲和瞋恚,应当知道这是总体上说涉及五个部分的。这些只是见所断的。
通見修所斷。是遍行非遍行。唯異生現行。通異生聖者現行。歡行相轉慼行相轉。應知亦爾。復次通見修所斷諸煩惱中。唯有貪瞋獨立遍六識。唯見所斷諸煩惱中。唯身見等三為轉為上首故。偏立此五為順下分結。復次若問何故初二結立順下分。應如不善根中廣答。若問何故後三結立順下分應如三結中廣答。由此二問答總遮餘煩惱問何故隨煩惱非順下分結。答彼亦應是順下分結而不說者。當知有餘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為所化者簡略之說復有說者。若令下界及下有情生相續者立順下分。諸隨煩惱不能結生故不立為順下分結。
通见修所断,是遍行非遍行,只有凡夫现行。通凡夫圣者现行。欢行相转慼行相转,应知也是如此。再次,通见修所断诸烦恼中,只有贪瞋独立遍六识。只有见所断诸烦恼中,只有身见等三为转、为上首故,偏立此五为顺下分结。再次,如果问为何初二结立顺下分,应如不善根中广答。如果问为何后三结立顺下分,应如三结中广答。由此二问答总遮余烦恼问为何随烦恼非顺下分结。答彼亦应是顺下分结而不说是说。当知有余有作是说。这是世尊为所化者简略之说,还有说者。如果令下界及下有情生相续者立顺下分,诸随烦恼不能结生故不立为顺下分结。
如契經說。汝等應受持我前所顯五順下分結。爾時會中摩洛迦子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我已受持世尊所說五順下分。世尊告曰。云何受持。彼言。貪欲即是欲貪隨眠纏心是順下分。世尊已顯我已受持。乃至疑結廣說亦爾。佛言。癡人外道異學聞汝所說當訶詰汝。如病嬰兒仰臥床上。彼尚不了色等欲塵況能現起貪欲纏心。然彼猶有欲貪隨眠。乃至疑結廣說亦爾。問如佛所說五順下分彼具受持寧被訶責。答訶所取義非所取名。訶所解義非所解名。遮所說義不遮其名。謂彼具壽說起煩惱名順下分非不起者。
如同佛经所说,你们应当领受并记住我之前所揭示的五种心理障碍。那时,集会中的摩洛迦子从座位上起身,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佛陀鞠躬并合掌说道:“世尊,我已经领受并记住了您所说的五种心理障碍。”佛陀问道:“你是如何领受并记住的?”他回答说:“贪欲即是贪欲的随眠和纏缚,这些心理障碍是导致我们倾向于欲界的。世尊已经揭示了这些,我已经领受并记住。”甚至对于疑結等其他障碍,他也是广泛地领受并记住。佛陀说:“愚人、外道和异学者听到你所说的,将会质疑你。就像生病的婴儿躺在床上,他们尚且不能理解色等欲塵,更何况能显现出贪欲的纏缚。然而,他们仍然有贪欲的随眠。”对于疑結等其他障碍,也是广泛地如此说。问:如佛陀所说,他是否完全领受并记住了五种心理障碍,而不会被责备?答:责备的是所取的意义,而不是所取的名称;责备的是所解的意义,而不是所解的名称;遮蔽的是所说的意义,而不是遮蔽其名称。也就是说,那位具壽的比丘说,有煩惱的起因被称为心理障碍,而不是没有煩惱的起因。
佛說煩惱若未斷時名順下分不必現起。復次彼說煩惱要現行時名順下分。佛說成就亦得名為順下分結。復次彼說煩惱要現在時名順下分。佛說三世皆得名為順下分結。復次彼說煩惱要纏心時名順下分佛說若纏若隨眠位皆得名為順下分結。如說貪欲纏及隨眠不正善斷時名順下分結。乃至疑結廣說亦爾。有五順上分結。謂色貪順上分結無色貪順上分結。掉舉順上分結。慢順上分結。無明順上分結。問此五順上分結以何為自性。答以八事為自性謂色貪即色界修所斷愛為一事。無色貪即無色界修所斷愛為一事。掉舉慢無明即色無色界各修所斷掉舉慢無明為六事。
佛陀说,当烦恼没有被断除时,它们被称为顺下分,不必实际产生。还有,他们说烦恼必须在实际产生时才被称为顺下分。佛陀说,即使成就了,也可以称为顺下分结。还有,他们说烦恼必须在现在时才被称为顺下分。佛陀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可以称为顺下分结。还有,他们说烦恼必须缠绕心时才被称为顺下分,佛陀说,无论是缠绕还是随眠位,都可以称为顺下分结。比如,贪欲的缠绕和随眠在没有正确善断时称为顺下分结。对于疑结等广泛的解释也是如此。有五种顺上分结,即对色界的贪欲是顺上分结,对无色界的贪欲是顺上分结,掉舉是顺上分结,慢是顺上分结,无明是顺上分结。问这五种顺上分结的自性是什么。回答说,它们以八件事为自性,即对色界的贪欲,即色界的修所断爱为一件事;对无色界的贪欲,即无色界的修所断爱为一件事;掉舉、慢、无明,即色界和无色界各自的修所断掉舉、慢、无明为六件事。
由此五順上分結以八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順上分結。順上分結是何義答令趣上義。令向上義。令上生相續義。是順上分結義。問若趣上等義是順上分結義者。順上分結應非瀑流。墜溺等是瀑流義故。答瀑流義異順上分義。謂依界地立順上分。彼令有情趣上生故。依解脫道立為瀑流。雖生有頂而令有情沈沒生死不至解脫及聖道故。問何故色界無色界貪各別立為順上分結。餘三二界合立一耶。答餘三亦應依界別立。而不爾者當知有餘。復次欲令所說義易解故以種種語種種文說。復次世尊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隥二明二炬二文二影。
因此,五种心理障碍以八种事为自性。已经解释了自性,现在将解释其原因。问什么叫做“順上分結”?“順上分結”是什么意思?答:使众生趋向更高层次的意义,使众生向上发展的意义,使众生在更高层次上连续生存的意义,这就是“順上分結”的意义。问:如果趋向更高层次等意义是“順上分結”的意义,那么“順上分結”不应是瀑流。因为墜溺等是瀑流的意义。答:瀑流的意义与“順上分”的意义不同。所谓依界地建立“順上分”,它们使众生趋向更高层次的生活。而依解脱道建立瀑流,即使生在有頂天,也使众生沉溺于生死之中,不能达到解脱和聖道。问:为什么色界的贪欲和无色界的贪欲各别立为“順上分結”,而其他三种在两个界中合立为一个呢?答:其他三种也应该根据界别立,但不这样做,当知有其他原因。再者,为了让所说的意义容易理解,所以用各种语言和各种词句来表达。再者,世尊想通过二门、二略、二階、二隥、二明、二炬、二文、二影来展示。
如愛依界別立二結。掉舉慢無明亦應各立二。如掉舉等二界合立愛亦應爾。如是便應順上分結。或八或四為現二門乃至二影互相顯照故作是說。復次愛令界別地別部別愛能增長一切煩惱。愛有愛處所說多過故依界別立為二結。掉舉等三無如是事故。上二界合立為一。問何故唯修所斷立為順上分結。答令趣上生名順上分。見所斷結亦令墮下故不立為順上分結。復次上人所行名順上分。上人是聖非諸異生。見所斷結唯異生起故不立為順上分結。於聖者中唯不還者所起諸結立順上分。問因論生論何故預流及一來者所起諸結非順上分。答順上分者。
正如爱依界别而立为二结,掉舉、慢、无明也应各立二结。如果掉舉等二界合立为爱,也应如此。因此,便应顺上分结,或八或四为现二门,乃至二影互相显照,所以这样说。再次,爱使界别、地别、部别增长一切烦恼。爱在有爱处所说多过,所以依界别立为二结。掉舉等三没有这样的事,上二界合立为一。问为何只修所断立为顺上分结。答:令趣上生名为顺上分。见所断结也令堕下,所以不立为顺上分结。再次,上人所行名为顺上分。上人是圣者,非诸异生。见所断结唯异生起,所以不立为顺上分结。在圣者中,只有不还者所起的诸结立为顺上分。问:因论生论,为何预流及一来者所起的诸结非顺上分。答:顺上分者。
謂趣上生預流一來所起諸結亦令生下故不立為順上分結。復次若越度界亦得果者彼所起結立順上分。預流一來雖復得果非越度界故。彼所起非順上分。復次若越度界亦斷不善煩惱盡者。所起諸結立順上分。預流一來二事俱闕故。所起結非順上分。復次若越度界順下分結亦斷盡者。彼所起結名順上分。預流一來二事俱闕故。所起結非順上分。復次順上分結與順下分所依各異。若身中起順上分結彼必不起順下分結。若身中起順下分結彼必不起順上分結。預流一來身中容起順下分結故。必不起順上分結。復次若不復起似異生業。彼所起結立順上分。
預流一來猶復現起似異生業故所起結非順上分。云何彼起似異生業。謂樂著雜綵塗飾香花受畜金銀珍玩寶物驅役作使猶行捶罰。亦與男女同處一床摩觸屍骸。生細滑想。又無慚恥行非梵行。此等名為似異生業。復次若有不復生於血滴。增羯吒私。入於母胎生熟二藏中間住者彼所起結名順上分。預流一來容有此事故。所起結非順上分。如彼契經說。質怛羅居士告諸親友。汝等當知。我定不復生於血滴增羯吒私。入於母胎生熟二藏中間止住。我已永斷五順下分不復還退受欲界生。尊者妙音亦作是說。解脫貪欲瞋恚結者。我說解脫入母胎事。問順上分中。
掉舉自性為是結不。設爾何失。若是結者。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結法。謂九結。云何非結法。謂除九結諸餘法。若非結者此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五順上分結。謂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答應言是結。問品類足說當云何通。答外國諸師所誦異此。謂彼誦言云何結法。謂九結及順上分結中掉舉。云何非結法。謂除九結及順上分結中掉舉諸餘法。問迦濕彌羅國諸師何故不如彼誦。答此亦應如彼誦而不誦者有別意趣。以彼掉舉是結非結不決定故。謂掉舉性少分是結。即上二界者。少分非結即欲界者。或有是結即聖所起者。或有非結即異生起者。
有位是結即已離欲染聖者所起。有位非結即未離欲染聖者所起。問何故掉舉上二界者是結。欲界者非結耶。答以欲界非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無勝定慧。能覺掉舉為擾亂事故不立結。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有勝定慧。能覺掉舉為擾亂事故立為結。如近村邑雖發大聲亦不為患。阿練若處雖發小聲亦以為患。復次欲界多有非法煩惱。如忿恨等覆障掉舉令不明了故不立結。色無色界無多如此非法煩惱覆障掉舉。彼明了故立之為結。如近村邑惡行苾芻雖多不覺。阿練若處惡行苾芻雖少易覺。問惛沈掉舉俱通三界。俱遍六識。俱通五部。
並與一切染污心俱。何緣掉舉立順上分。非惛沈耶。答以彼掉舉為過猛利過重過多故佛立為順上分結。亦由此故立十煩惱大地法中。又由此故外國所誦品類足說云何結法。謂九結及順上分結中掉舉。又由此故雜蘊已說云何不共無明隨眠云何不共掉舉纏。又由此故施設論說異生欲貪隨眠起時有五法起。一欲貪隨眠。二欲貪隨眠。隨生有誦欲貪隨眠增益。三無明隨眠。四無明隨眠。隨生有誦無明隨眠增益。五掉舉。惛沈不爾故不立為順上分結。復次以掉舉纏行相明利所作捷速。擾亂五支四支定慧故。
佛立為順上分結惛沈行相闇昧遲鈍與定相似能隨順定故惛沈者能速發定故不立為順上分結。復次惛沈既是無明等流。無明復是順上分結。覆障惛沈令不明了。是故惛沈非順上分。問上界亦有諂誑憍三。何不立為順上分結。答諸煩惱垢麁動易息繫縛用劣。故不立在諸結聚中即由此義。脇尊者言。佛知諸法性相勢用。堪立結者便立為結。若不爾者則不立之故不應責。尊者妙音亦作是說諂誑憍等麁動易息。不順結義故不立結。一切隨眠纏中少分可立為結。
有五見。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問此五見以何為自性。答以三十六事為自性謂有身見邊執見各三界見苦所斷為六事。邪見見取各三界四部為二十四事戒禁取三界各見苦道所斷為六事。由此五見以三十六事為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見。見是何義答以四事故名見。一徹視故。二推度故。三堅執故。四深入所緣故。徹視故者。謂能徹視故名為見。問此見既邪又是顛倒云何名視。答雖邪顛倒而性是慧能見所緣故亦名視。如人見境若明若昧俱名視故。推度故者。謂能推度故名為見。問一剎那頃如何推度。答性猛利故亦能推度。堅執故者。謂能堅執故名為見。此見於境僻執堅牢非聖慧刀無由令捨。佛佛弟子執聖慧刀截彼見芽方令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魔羅。彼所嚙物非刀不能解。謂彼若嚙諸草木等要截其芽方令捨故。如有頌言。
愚人所受持 鱣魚所銜物
室首魔羅嚙 非刀不能解
深入所緣故者。謂性猛利深入所緣。如針墮泥故名為見。復次以二事故名見。一觀視故。二決度故。復次以三事故名見。一有見相故。二成所作故。三於境無礙故。復次以三事故名見。一意樂故。二執著故。三推究故。復次以三事故名見。一意樂故。二加行故。三無知故。意樂故者。謂意樂壞者。加行故者。謂加行壞者。無知故者。謂俱壞者。復次意樂故者。謂邪修定者。加行故者。謂邪推求者。無知故者。謂邪聞法者。
已釋諸見總義。一一別義今當釋。問何故名有身見。答此見於有身轉故名有身見。問餘見亦有於有身轉。彼應名有身見。答此見於自身轉非他身。於有身轉非無身故名有身見。餘見於自身轉或於他身轉。於有身轉。或於無身轉故不名有身見。於自身轉者。謂自界地緣。於他身轉者。謂他界地緣。於有身轉者。謂有漏緣或有為緣。於無身轉者。謂無漏緣或無為緣。問邊執見亦於自身轉非他身。於有身轉非無身。彼應名有身見答義雖俱有而初得名。後所立名更隨餘義。謂彼別執斷常二邊故。隨此義名邊執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執我我所故名有身見。
餘見雖亦有於有身轉。而不執我我所故。不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作我我所行相故。名有身見。餘見雖亦有於有身轉而不作我我所行相故。不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計我作我受故。名有身見。餘見雖亦有於有身轉而不計我作我受故。不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順施戒修故名有身見。餘見雖亦有於有身轉。而不順施戒修故。不名有身見。復次此見於有身轉不違業果故。名有身見。餘見雖亦有於有身轉。而違業果故不名有身見。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見但於自身轉故名有身見。即五取蘊名為自身。問何緣取蘊名自身耶。答自因緣力之所作故。
自業煩惱所得果故。對邊執見問答如前。問何故名邊執見。答此見執二邊故名邊執見。謂於斷常二邊轉故。如契經說。迦多衍那若以正慧如實知見世間集者。則於世間不執為無執為無者。即是斷見。謂彼若見後身生時便作是念。如是有情死此生彼必定非斷。若以正慧如實知見世間滅者。不執為有執為有者。即是常見。謂彼若見諸蘊界處別別相續便作是念。如是有情有生有滅必定非常復次此見所執極邊鄙故名邊執見。謂諸外道執有實我已為愚猥。況復執我為斷為常而非邊鄙。復次此見所執極邊遠故名邊執見。謂諸外道執有實我。於無我理已為邊遠。
況復執我為斷為常而非邊遠。復次此執二邊行相轉故名邊執見。謂執斷常二行相轉。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我不與世間諍。而世間與我諍。問此經所說其義云何。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世尊定說有因果故。謂佛若遇常見外道彼說諸法有果無因。以無因。故自性常有。世尊告曰。汝言有果我亦說有。汝言無因是愚癡論。世尊若遇斷見外道彼說諸法有因無果。以無果故當來斷滅。世尊告曰。汝言有因我亦說有。汝言無果是愚癡論。佛於二論各許一邊離斷離常而說中道。故作是說。我不與世間諍。而世間與我諍。復次世尊是如法論者。諸外道等是非法論者。
如法論者法爾無諍。非法論者法爾有諍。復次佛於世俗隨順世間彼於勝義不隨順佛。復次世尊善斷二諍根故。二諍根者。謂愛及見。佛已永斷故說無諍。世間未斷故說有諍。大德說曰。世尊是如理論者。諸外道等是非理論者。如理論者法爾無諍。非理論者法爾有諍如馬涉險步有低昂。若遊平路行無差逸。復次佛是見義見法見善見調柔者故說無諍。世間不爾故說有諍。問何故名邪見。答邪推度故說名邪見。問若爾五見皆邪推度。何獨說此為邪見耶。答依別行相立此名故。別行相者。謂無行相。若不依此而立名者。則應五種皆名邪見。五見皆是邪推度故。
然無行相過患尤重故。唯依此立邪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壞事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不壞事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謗因果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不謗因果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與施戒修極相違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謗過去未來現在正等菩提三寶歸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壞二恩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二恩者。謂法恩生恩。壞法恩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壞生恩者。謂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世間。無有真阿羅漢正至正行。
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起二怨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起二怨者。一起法怨。二起生怨。起法怨者。謂言無施與乃至廣說。起生怨者。謂言無父母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壞現量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如人陷墜熾火坑中。為誑世間言我受樂。邪見有情亦復如是。居種種苦蘊界處中邪見纏心言我無苦。如是說者。名壞現量。復次若邪推度名暴惡者說名邪見。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隨彼見力所有身業語業思求願行。及彼種類一切能招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可意果。所以者何。彼邪見是暴惡見故。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非暴惡故別立名。
問何故名見取。答此取諸見故名見取。問此通取五取蘊。何故但名見取耶。答此因諸見通取五蘊故但名見取。復次以何相故立見取名。謂若取見或取餘蘊執最勝者立見取名。復次此應名見等取。略去等言但名見取。復次此多取見故名見取。問何故名戒禁取。答此取諸戒禁故名戒禁取。問此通取五取蘊。何故但名戒禁取耶。答此因戒禁通取五蘊故。但名戒禁取。復次以行相故名戒禁取。謂取戒禁或取餘蘊執能淨者名戒禁取。復次此見應名戒禁等取。略去等言故。但名戒禁取。復次此多取戒禁故。名戒禁取。問何故二見俱名為取。答由此二見取行相轉故俱名取。謂有身見執我我所邊執見執斷常。邪見執無。取此諸見以為最勝故名見取。取諸戒禁能得淨故名戒禁取。復次前之三見推度所緣勢用猛利故名為見。後之二見執受能緣勢用猛利故名為取。
有六愛身。謂眼觸所生愛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身。如是愛身應說一種。如九結中三界諸愛總立愛結。或應說二。如七隨眠中欲界愛立欲貪隨眠。色無色界愛立有貪隨眠。或應說三。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三愛河者。即三界愛。或應說四。如契經說。有諸苾芻苾芻尼等。因衣服因飲食因臥具因有無有愛生時生住時住著時著。或應說五。謂見苦集滅道及修所斷愛。或應說九。謂上上品乃至下下品愛。或應說十八。如十八愛行。或應說三十六。如三十六愛行。或應說百八。如百八愛行。若以在身剎那分別有無量愛。問世尊何故廣一愛等。略無量愛等說六愛身耶。
答約所依故。謂從一愛至無量愛。無不皆依六根六門六階六隥六跡六路六眾而出六識相應故但說六。問瞋恚無明亦依六根廣說乃至六識相應。世尊何故說六愛身不說六瞋恚六無明身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已說愛身當知則亦說瞋恚無明身所依等故。復次愛通三界獨行遍六識故說為身。瞋恚雖亦獨行遍六識。而不通三界無明雖亦通三界。而非獨行遍六識故不說為身。復次愛通三界獨行遍六識。異生聖者俱得現行故說為身。瞋恚雖亦獨行遍六識。異生聖者俱得現行。而不通三界。無明雖亦通三界。異生聖者俱得現行而非獨行遍六識故不說為身。
復次愛能分別諸界諸地諸部亦能生長一切煩惱故立為身。瞋恚無明無如是事故不說為身。問何故名身。答多愛積集故名為身。謂非一剎那眼觸所生愛名眼觸所生愛身。要多剎那眼觸所生愛乃名眼觸所生愛身乃至意觸所生愛身亦爾。如獨一象不名象軍。要多象集乃名象軍。馬軍步軍應知亦爾。是故多愛方名愛身問有身見等亦多積集應名為身。何獨說愛。答有身見等亦應名身。而不說者是有餘說。復次有身見等唯在意地不在五識故不名身。問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亦通六識何不名身。答亦應名身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次前說通三界獨行遍六識者說之為身。惛沈掉舉雖通三界而非獨行遍六識故不得名身。無慚無愧二義俱闕故不名身。復次隨眠微細勢用增強可名為身。纏垢麁動勢用羸劣故不名身。復次前說愛能分別諸界諸地諸部故說為身。有身見等無如是義尚不名身。何況纏垢。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