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二
問誰於如是四種通行得幾捨幾。答諸異生位無得無捨。此四通行唯無漏故。世第一法現在前時。得一或二未有所捨。問此中不依異生作論唯依聖者。答亦有聖者於四通行無得無捨。謂自性住進退位中有得捨義。且進位中若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皆無捨得一。道類智忍時捨一得一。若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亦皆無捨得一。道類智忍時捨一得二。若依上地入正性離生。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皆無捨得二。道類智忍時捨二得二。若預流者趣一來果。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五解脫道時。皆無捨得一。
问:在四种通行中,谁能得到多少捨,失去多少?答:所有凡夫在修行阶段中既无得也无捨,因为四种通行仅属于无漏的修行。当世第一法现前时,可以得到一个或两个,但还没有失去。问:这里不以凡夫为讨论对象,只以聖者为依据。答:也有聖者在四种通行中既无得也无捨,指的是在自性住、进退位中存在得捨的意义。在进位中,如果还未断除欲界的染污,进入正性離生,处于苦法智忍到道法智时,都没有捨,得到一个。在道類智忍时,捨去一个得到一个。如果已经断除欲界的染污,依靠未至定进入正性離生,处于苦法智忍到道法智时,也都没有捨,得到一个。在道類智忍时,捨去一个得到两个。如果依靠上界进入正性離生,处于苦法智忍到道法智时,都没有捨,得到两个。在道類智忍时,捨去两个得到两个。如果是預流者趋向一來果,在所有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时,都没有捨,得到一个。
第六無間道時捨一得一。若一來者趣不還果。諸加行道二無間道二解脫道時無捨得一。第九無間道時捨一得二。若不還者趣阿羅漢果。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諸加行無間解脫道時皆無捨得二。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八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亦皆無捨得二。第九無間道時捨二得二。是說離染位。若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諸加行道時無捨得一。無間道時捨一得一。若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諸加行道時無捨得二。無間道時捨二得二。若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諸加行道八無間道八解脫道時皆無捨得二。第九無間道時捨二得二。是說轉根位。
在第六无间道时,舍去一种境界而获得一种境界。如果是一来者,他将趋向不还果。在所有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的过程中,没有舍去任何境界而获得一种境界。在第九无间道时,舍去一种境界而获得两种境界。如果是不还者,他将趋向阿罗汉果,离开初静虑,乃至无色界的无所有处的染污。在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的过程中,都没有舍去任何境界而获得两种境界。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染污。在所有加行道、八无间道、八解脱道的过程中,也没有舍去任何境界而获得两种境界。在第九无间道时,舍去两种境界而获得两种境界,这是描述离开染污的阶段。如果未离开欲界的染污,信胜解、练根、作见至,在所有加行道时没有舍去任何境界而获得一种境界,在无间道时舍去一种境界而获得一种境界。如果已经离开欲界的染污,信胜解、练根、作见至,在所有加行道时没有舍去任何境界而获得两种境界,在无间道时舍去两种境界而获得两种境界。当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时,在所有加行道、八无间道、八解脱道的过程中都没有舍去任何境界而获得两种境界。在第九无间道时,舍去两种境界而获得两种境界,这是描述转根的阶段。
若未離欲染聖者。起諸相似無量解脫勝處遍處。及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等。諸功德時皆無捨得一。若已離欲染聖者。起無量解脫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諸念住。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雜修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等時。皆無捨得二。若入滅定想微細心時亦無捨得二。微微心時無捨無得。諸如是等是說修功德位。若退位中阿羅漢。及已離欲染有學。退勝根住劣根時皆捨二得二。未離欲染有學。退勝根住劣根時。皆捨一得一。是說退根位。若阿羅漢。起色無色界纏退時捨二得二。起欲界纏退時捨二得一。若不還者。
如果圣者还未断除欲界的染污,当他们修习相似的无量解脱、胜处、遍处、不净观、持息念、念住等功德时,都没有达到捨的境界。如果圣者已经断除了欲界的染污,当他们修习无量解脱、胜处、遍处、不净观、持息念、念住、无碍解、无诤、愿智、边际定、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杂修静虑、引发五通、各种加行道、五无间道、三解脱道等时,都没有达到捨的境界,但能获得第二层次的功德。如果进入灭尽定,即使是极微细的心念时,也没有捨的境界,但能获得第二层次的功德。在极微细心的状态下,既没有捨也没有得。以上所述是修行功德的阶段。在退步的阶段中,阿罗汉以及已经断除欲界染污的有学圣者,当他们从胜根退到劣根时,都会失去第二层次的功德,同时获得第二层次的功德。还未断除欲界染污的有学圣者,当他们从胜根退到劣根时,都会失去第一层次的功德,同时获得第一层次的功德。这是退步根的阶段。如果阿罗汉在起无色界或欲界的纏时退步,会失去第二层次的功德,同时获得第二层次的功德。如果起欲界的纏时退步,会失去第二层次的功德,同时获得第一层次的功德。如果是不还者。
已離色等染起色界等纏退時捨二無得。即不還者。起欲界纏退時捨二得一。若一來者。退勝果道。時捨一無得。退一來果時捨一得一。若預流者。退勝果道時捨一無得。是說退離染位。退餘功德義准應知。如施設論說。有四種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現法中遲身壞後速。或有補特伽羅現法中速身壞後遲。或有補特伽羅現法中遲身壞後亦遲或有補特伽羅現法中速身壞後亦速。問後二可爾。前二云何。聖者轉生決定不退亦不轉根。欲界經生。決定不入色無色界。如何可說現遲後速。復如何說現速後遲。豈有見至經生。退為信勝解者。答彼論不說轉根及退。但說精進及懈怠者。若現身懈怠後身精進者。名現法中遲身壞後速。若現身精進後身懈怠者。名現法中速身壞後遲。若現身懈怠後身亦懈怠者。名現法中遲身壞後亦遲。若現身精進後身亦精進者。名現法中速身壞後亦速。如是名為彼論說意。
已经远离对色等的贪欲,当在色界等境界中产生烦恼、退步时,会舍弃两种无得的状态。对于不还者来说,当在欲界中产生烦恼、退步时,会舍弃两种状态而获得一种。如果是一来者,在退失胜果道时,会舍弃一种无得的状态;在退失一来果时,会舍弃一种状态而获得一种。如果是预流者,在退失胜果道时,会舍弃一种无得的状态。这是关于退离贪欲和烦恼的阶段。退失其他功德的含义也应以此类推。如《施設論》所说,有四种補特伽羅:有的人在现世中行动迟缓,但在来世中行动迅速;有的人在现世中行动迅速,但在来世中行动迟缓;有的人在现世和来世中都行动迟缓;有的人在现世和来世中都行动迅速。问:后两种情况可以理解,但前两种如何解释?聖者转生后决定不会退步,也不会改变根性。在欲界中经历一生后,决定不会进入色界和无色界。怎能说现世迟缓而后来迅速?又怎能说现世迅速而后来迟缓?难道有见至经生后退步为信胜解的人吗?回答是:该論不讨论根性的转变和退步,只讨论精进和懈怠的人。如果现在懈怠而将来精进,称为现世迟缓而将来迅速;如果现在精进而将来懈怠,称为现世迅速而将来迟缓;如果现在懈怠而将来也懈怠,称为现世和将来都迟缓;如果现在精进而将来也精进,称为现世和将来都迅速。这就是该論的解释。
如契經說。有四種行。一不堪忍行。二堪忍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云何不堪忍行。謂不堪忍寒熱飢渴。蚊風曝蛇蝎惡觸。惡人侵惱非理語言。身中所生種種苦痛。於此等事不能堪忍。是名不堪忍行。云何堪忍行。謂能堪忍如前所說寒熱等事。是名堪忍行。云何調伏行。謂根律儀。是名調伏行。云何寂靜行。謂無漏道。是名寂靜行。問為四通行攝彼四行。為彼四行攝四通行耶。答彼四行攝四通行。非四通行攝彼四行。不攝何等。謂彼前三。
如同佛经所说,有四种行为。第一种是不堪忍行,指的是不能忍受寒冷、炎热、饥饿、口渴,以及蚊虫、狂风、暴晒、蛇蝎等恶劣接触,恶人的侵扰、无理言语,身体中产生的各种痛苦。对于这些事无法忍受,就称为不堪忍行。第二种是堪忍行,指的是能够忍受上述的寒冷、炎热等事情,就称为堪忍行。第三种是调伏行,指的是通过正念守护感官根,就称为调伏行。第四种是寂静行,指的是无漏道,就称为寂静行。问这四种行为是否包含四通行,或者四通行是否包含这四种行为?答案是这四种行为包含四通行,但四通行不包含这四种行为。不包含哪些?即不包含前三种。
如契經說。有四種斷。一苦遲通斷。二苦速通斷。三樂遲通斷。四樂速通斷。此中苦遲通斷苦故遲故。說名為劣苦速通斷。但以苦故說名為劣。樂遲通斷但以遲故說名為劣。樂速通斷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不廣大故亦名為劣。世尊通斷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故獨名為妙。問為四通行攝四通斷。為四通斷攝四通行耶。答展轉相攝各隨其事。謂苦遲通斷即苦遲通行。乃至樂速通斷即樂速通行。故隨其事展轉相攝。復有說者。四通斷唯無學。四通行通學無學。若作是說。四通行攝四通斷。非四通斷攝四通行。不攝何等。謂有學四通行。問聖道是妙不應名劣。
如同佛经所说,有四种断法。第一种是苦遲通断,第二种是苦速通断,第三种是乐遲通断,第四种是乐速通断。这里,苦遲通断因为苦和迟缓,所以被称为劣等;苦速通断只因为苦,所以被称为劣等;乐遲通断只因为迟缓,所以被称为劣等;乐速通断不能正确显示广大饶益天人众,因为不广大,所以也被称为劣等。而世尊的通断能够正确显示广大饶益天人众,因此独称为妙。问这四通行是否包含四通断,或者四通断是否包含四通行?答案是它们相互包含,各随其事。也就是说,苦遲通断即是苦遲通行,乃至乐速通断即是乐速通行,因此随其事相互包含。还有种说法是,四通断只限于无学,而四通行则包括有学和无学。如果这样说的话,四通行包含四通断,四通断不包含四通行。不包含哪些?即不包含有学的四通行。问圣道是妙的,不应该被称为劣等。
如品類足說。云何劣法。謂不善有覆無記法。何故契經說四種斷有名為劣。答劣有二種。一染污劣。二減少劣。四種通斷雖非染污劣。而有減少劣。有作是說。苦遲通斷。是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時解脫聖道攝。苦速通斷。即是彼地諸聲聞乘。不時解脫聖道攝。樂遲通斷。是四根本靜慮。時解脫聖道攝。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即是四根本靜慮。諸聲聞乘不時解脫聖道攝。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佛乘聖道攝。問獨覺聖道是何品攝。有作是說。聲聞品攝。復有說者。佛品中攝。所以者何。如佛無師自能覺故。有餘師說。
如《品类足》所说,什么是劣法?指的是不善的法门和有覆无记的法则。为什么佛经中提到四种断被称为劣?回答是劣有两种,一是染污劣,二是减少劣。四种通断虽然不是染污劣,却有减少劣。有的论师说,苦迟通断,是指未至定静虑中的中间三无色定,属于时解脱圣道所摄。苦速通断,即是那些地的声闻乘,不时解脱圣道所摄。乐迟通断,是四根本静虑,时解脱圣道所摄。乐速通断中不能正确显示广大饶益天人众的即是四根本静虑,声闻乘不时解脱圣道所摄。乐速通断中,能正确显示广大饶益天人众的是佛乘圣道所摄。问独觉圣道属于哪一品摄?有的论师说,属于声闻品摄。还有的说,属于佛品中摄。原因是什么?就像佛无师自能觉悟一样。另有其他论师说。
前三通斷如前應知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獨覺聖道攝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世尊聖道攝。問根本靜慮聲聞不時解脫聖道是何品攝。有作是說。獨覺品攝。復有說者。佛品所攝。所以者何。彼無漏根依佛得故。有作是言。前三通斷是外異生。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獨覺聖道攝。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世尊聖道攝。問聲聞聖道是何品攝。有作是說。獨覺品攝。復有說者。佛品所攝。所以者何。彼無漏根依佛得故。或有說者。前三通斷是諸外道。
前面提到的三通断除如前所述应当了解,乐速通断中不能正确显示广大饶益天人众的是独觉圣道所摄,乐速通断中能正确显示广大饶益天人众的是世尊圣道所摄。问根本静虑声闻不时解脱圣道属于何品所摄。有的说是独觉品所摄,还有的说是佛品所摄。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无漏根依佛而得。有的说前三通断是外道异生,乐速通断中不能正确显示广大饶益天人众的是独觉圣道所摄,乐速通断中能正确显示广大饶益天人众的是世尊圣道所摄。问声闻圣道属于何品所摄。有的说是独觉品所摄,还有的说是佛品所摄。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无漏根依佛而得。或者有的说前三通断是各种外道。
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聲聞聖道攝。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世尊聖道攝。問獨覺聖道是何品攝。有作是說。聲聞品攝。復有說者。佛品所攝。所以者何。如佛無師自能覺故。評曰。如是諸說。雖各自生弟子覺意。而實義者四種通斷即四通行。二四通攝三乘聖道。然第四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聲聞獨覺二聖道攝。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佛聖道攝。此通二斷非唯第四。彼契經中不說此唯是樂速通斷故。在佛身者皆是妙故。問四通行中世尊依何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盡漏。獨覺依何通行。聲聞依何通行耶。
乐于迅速通向涅槃的人在断除烦恼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地展现出对天人众生的广大利益,那么这是声闻的圣道所包含的。而那些在断除烦恼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展现出对天人众生的广大利益的人,则是世尊的圣道所包含的。有人问,独觉的圣道属于哪一类?有些人说是属于声闻类,还有人说是属于佛类。为什么呢?因为佛能够无师自通,自我觉悟。评论说,这些说法虽然各自代表了弟子们的觉悟,但从真实的意义上讲,四种通向涅槃的断除烦恼即是四种通行,这四种通行涵盖了三乘的圣道。然而,在第四种通行中,如果不能正确地展现出对天人众生的广大利益,那么这是声闻和独觉的圣道所包含的。而那些能够正确地展现出对天人众生的广大利益的,则是佛的圣道所包含的。这种通行的断除烦恼不仅限于第四种,因为在那些契经中并没有说这仅仅是乐于迅速通向涅槃的断除烦恼。在佛的身体中,一切都是妙不可言的。有人问,在四种通行中,世尊依据哪一种通行,进入正性离生,得到果位,离开烦恼,耗尽一切烦恼?独觉依据哪一种通行?声闻依据哪一种通行呢?
答世尊依樂速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盡漏。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鬘母一時來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依何通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告鬘母。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樂速通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爾時鬘母便設二難。世尊往因六年苦行。乃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言依樂速通行。佛言。愚人我不因彼六年苦行證大菩提。棄捨彼已受食乳糜。然後依止樂速通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此故知。世尊依止樂速通行入見道等。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乃至得菩提故。獨出獨覺如佛世尊。眾出獨覺所依不定如諸聲聞。聲聞乘中尊者舍利子。
佛陀依据樂速通行,进入正性離生,获得果位,远离烦恼和漏尽。怎么知道是这样呢?经文是依据。如契经所说,鬘母有一次来到佛陀那里,这样问道:世尊依据什么通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佛陀告诉鬘母,所有如来应正等觉,都是依据樂速通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那时鬘母提出了两个疑问:世尊之前因六年苦行,才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怎么说是依据樂速通行呢?佛陀说,愚人啊,我不是因那六年苦行证得大菩提,而是舍弃了苦行,吃了乳糜之后,依据樂速通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此可知,世尊依据樂速通行进入见道等,依靠第四靜慮进入正性離生,乃至获得菩提。独自觉悟如佛世尊,众多觉悟所依不固定,如诸多声闻。在声闻乘中,尊者舍利子是中尊。
依苦速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依樂速通行盡漏。所以者何。彼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依第四靜慮盡漏故。尊者大目連依苦速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及盡漏。所以者何。彼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依無色定盡漏故。問何故舍利子與大目連。俱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而舍利子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大目連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耶。答此二尊者。俱是到究竟聲聞故。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是故俱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而尊者舍利子。是毘鉢舍那行故。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尊者大目連。是奢摩他行故。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
依据苦速通行,修行者能够入正性離生,得果并離染。依据樂速通行,修行者能够盡漏。原因是什么?因为修行者依据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并離染,依据第四靜慮盡漏。尊者大目連依据苦速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并離染,以及盡漏。原因是什么?因为尊者大目連依据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并離染,依据无色定盡漏。有人问,为什么舍利子和大目連都依据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并離染,而舍利子依据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大目連依据无色定得阿羅漢果呢?回答是,这两位尊者都是达到究竟的聲聞,决定逐步得到四沙門果。因此,他们都依据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而尊者舍利子因为是毘鉢舍那行者,依据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尊者大目連因为是奢摩他行者,依据无色定得阿羅漢果。
問一切到究竟聲聞。為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不。答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所以者何。一切到究竟聲聞。皆是隨佛轉法輪者。若不漸次得四沙門果。云何於彼入住出心能善解說。問能善解說四沙門果入住出心。無如佛者佛豈漸次得四沙門果耶。答於此義中不應難佛。以佛往昔為菩薩時。已能善說四沙門果勝。舍利子住無學位。故不應以聲聞難佛。諸聲聞人非自證處。不能為他自在說故。有作是說。一切到究竟聲聞。非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所以者何。若彼在異生位先已離欲染。豈遇佛說法要退已後方趣預流果耶。問若爾云何能善解說四沙門果。答此不應難。
如阿難陀是鈍根者雖住學位。而能善說四沙門果。能令無量百千有情成阿羅漢。況利根者超越趣證住無學地而不能說。評曰。應作是說一切到究竟聲聞。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不以能說故但以法爾。故謂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到究竟聲聞弟子。皆漸次證得四沙門果。是故法爾不應為難。
如世尊說。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此中云何十無學支。謂無學正見乃至正定。及無學正解脫正智。問學位為有正解脫正智不。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若無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慰喻給孤獨長者言。勿怖勿怖無聞異生。成就不信惡戒少聞慳悋惡慧。邪見邪思惟邪勝解邪解脫邪智故。怖墮地獄傍生鬼界。汝已永斷不信惡戒。乃至邪解脫邪智。成就信戒聞捨慧。正見正思惟正勝解正解脫正智故不應怖。答應作是說。學位亦有正解脫正智。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答有有二種。一者有體。二者有支。
學位雖有正解脫正智體。而不立為正解脫正智支。問何故無學位立正解脫正智為支。學位不立。答依勝立故。謂諸法中。無學法勝非學法。補特伽羅中。無學補特伽羅勝。非學補特伽羅。是故學位雖有此二不立為支。復次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勢用多故。自性勝故。離過患故。建立為支。復次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已斷一切有根本故建立為支。復次唯無學心具二解脫。一者自性。二者相續。故彼相應勝解與智建立為支。二解脫心是非差別。應作四句。或有心自性解脫。非相續解脫。謂有學無漏心。或有心相續解脫。非自性解脫。謂無學有漏心。或有心自性解脫。
亦相續解脫。謂無學無漏心。或有心非自性解脫。亦非相續解脫。謂有學有漏心。及一切異生心。復次有學正解脫正智。為邪解脫邪智所覆損故。不立為支。問有學正見正思惟等。亦為邪見邪思惟等之所覆損。何故立支。答有學正見正思惟等親斷邪見邪思惟等。一切煩惱害煩惱怨猶如鎧仗。故立為支。問有學正解脫正智。豈不能害諸煩惱耶。答解脫非正害諸煩惱。害煩惱已得解脫故。正智雖能害修所斷一切煩惱。而不能害見所斷者故不立支。復次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無相違法故立為支。相違法者。謂邪解脫邪智。復次唯無學心全分解脫故心相應。
勝解與智建立為支。非如學心少分解脫。謂見所斷一切煩惱少分不解脫。謂修所斷一切煩惱。復次唯無學心一切解脫。一切離繫故心相應。勝解與智建立為支。一切解脫者。謂於五部煩惱。一切離繫者。謂於五部所緣。復次唯無學心解脫一切障。遠離一切障故心相應。勝解與智建立為支。解脫一切障者。謂於五部障。遠離一切障者。謂於五部所緣。復次唯無學位斷如藤愛離諸繫縛。故彼二法建立為支。復次唯無學位斷依有頂煩惱重髻故彼二法建立為支。復次唯無學位。已剪三界煩惱鬚髮故。彼二法建立為支。復次唯無學位解脫圓滿。故彼二法建立為支。
復次唯無學位輕安樂勝非煩惱熱所損害故。唯無學位受輕安樂廣大殊勝所作事業已成辦故。如王已害一切怨敵。所受快樂廣大殊勝。唯無學位。已滅一切煩惱。意言牟尼滿故。唯無學位棄捨染污蘊擔。得純淨蘊擔故。唯無學位棄捨熱惱界處。得清涼界處故。唯無學位棄捨不善根所依。得善根所依故。唯無學位棄捨煩惱自體。得清淨自體故。唯無學位是諸世間功德田故。如世尊說。
若有貪等者 如有穢草田
故離貪等田 施者獲大果
唯無學位損害便獲無間罪故。唯無學位破一切著。斷一切縛離一切障故。唯無學位遍知四食。及四識住。超越九種有情居故。唯無學位功德現行無雜穢故。謂唯有妙行無諸惡行。唯有善根無不善根。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建立為支。問若有學位。有邪解脫。及邪智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長者勿怖勿怖。汝已永斷不信惡戒。乃至邪解脫邪智耶。答邪解脫邪智有二種。一者能令有情墮三惡趣。即見所斷彼已永斷。二者不令有情墮三惡趣。即修所斷彼猶成就。
如契經說。佛告阿難。舍利子是聰慧苾芻。能為給孤獨長者。善分別四預流支十種義。問云何分別四預流支十種義。脇尊者曰。於一一預流支。皆以十義分別故。謂以十義分別親近善士。乃至以十義分別法隨法行。尊者望滿作如是說。以信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以信戒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以信戒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以信戒捨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大德說曰。尊者舍利子。為給孤獨長者。善分別四預流支。及四證淨。四預流支者即是分別四預流支。十種義者即是分別四證淨。謂以三事分別四證淨。一自性故。二等起故。三等流故。自性故者。謂信與戒。等起故者。謂聞捨慧正見正思惟。由聞慧故等起於信。由正思惟等起於戒。由捨正見信戒增長等流故者。謂正勝解正解脫及正智。問正勝解正解脫有何差別。答因名正勝解。果名正解脫。復次加行時名正勝解。究竟時名正解脫。問聞慧正見正智有何差別。
答聞謂聞所成慧。思謂思所成慧。正見正智。謂修所成慧。因名正見。果名正智。尊者左受作如是說。以十種義分別四預流支。及彼等流果。謂以信戒捨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分別聽聞正法。以正思惟正勝解。分別如理作意。以慧正見分別法隨法行。以正解脫正智。分別彼等流果。霧尊者曰。此中以十義為五事。分別四證淨。一自性故。謂信戒。二相似故。謂捨正勝解。三加行故。謂聞及慧。四隨順故。謂正見正思惟。五果故。謂正解脫正智。尊者覺天作如是說。此中以十義分別四預流支。謂以信戒捨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以正思惟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
問何故名阿羅漢。答應受世間勝供養故。名阿羅漢。謂世無有清淨命緣非阿羅漢所應受者。復次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餘故名阿羅漢。復次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於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復生故。復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是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名阿羅漢。此中惡者謂不善業。不善者謂一切煩惱。障善法故說為不善。是違善義。如有頌言。
遠離惡不善 安住勝義中
應受世上供 故名阿羅漢
漏盡者謂諸漏永盡。問順諸漏法亦得永盡。何故但說彼漏盡耶。答彼以漏盡而為上首。應知亦說順漏法盡。復次諸漏難斷難破難越。非順漏法故偏說之。復次諸漏過失多勝堅牢。非順漏法故偏說之。復次諸漏自性斷斷已不成就。與聖道相違故偏說盡。諸聖道起正與一切煩惱相違。非有漏善無覆無記。然諸聖道斷煩惱時亦兼斷彼。如明燈起與闇相違非油炷器。然破闇時亦令油盡炷燋器熱。問何故但說漏盡不說暴流軛等。答三漏在前攝煩惱盡。是故偏說。暴流軛等雖有攝煩惱盡而不在前。三結三不善根。雖在前而攝煩惱不盡。故阿羅漢但說漏盡。非暴流等。
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若依有尋有伺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九。此中有尋有伺定者。謂未至定及初靜慮依者。有說。俱生是依。復有說者。等無間緣是此依義。評曰。應作是說。即彼二地總說為依。初有四種如前廣說。此中但依二初作論。一得果初。謂依彼地初得阿羅漢果。二轉根初。謂依彼地時解脫初練根作不動。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智。問無學者亦有非學非無學智見現在前。彼亦是無學智見。是諸無學者所起智見故。何故此中不說無學者無學智見現在前耶。答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中是有餘說。
復次此中無學智見即說無學智見。非無學者智見故不應責。過去無者。謂如前說二初剎那現在前時全無。過去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得果轉根。或退捨故。未來十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無學十支故。現在九者。爾時九支現在前故。謂除正見。此剎那中。無容起故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九。未來十。此中彼者。謂彼九支。滅已者謂無常滅已。不失者。謂無三因緣失彼聖道。如前說。若復依等者。謂彼第二剎那已去。復依有尋有伺定盡無生智隨一現在前。問何故復起此地智耶。答念報恩故。由四緣故。如前廣說。過去九者。
謂從第二剎那以去。成就過去初剎那時已起滅者。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八。此中無尋無伺定者。謂後三靜慮。不說靜慮中間義如前說。現在八者除正思惟。彼無尋故。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五。此中無色定者。謂前三無色定。不說第四。義如前說。現在五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彼地無故。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無。此中入滅定者。謂住滅受想定。世俗心者。謂出滅定有漏定心。或復起餘有漏定心。
過去九者。謂前最初所起有尋有伺定九支。未來十者。即彼初時所修十支。現在無者爾時聖道不現前故。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九。未來十。此中初無學見者。謂無學正見。過去九者。謂初所起有尋有伺定無學智俱生聚九支。現在九者。謂除正智。以見與智不俱起故。未來十者。是先初智及今初見所修十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九。此中若智者。盡無生智隨一。若見者無學正見。過去十者。謂前初智初見俱生聚十支。未來十者即彼所修。現在九者。
智時除見見時除智餘九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八。此中現在八者。除正思惟智見隨一餘八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五。此中現在五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智見隨一餘五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無。此中過去未來十者。是前初智初見時所起所修十支。餘如前說。
若依無尋無伺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八。此中初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智。過去無者。初剎那時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三緣捨故。未來十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無學十支。現在八者除正思惟及正見。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八。未來十。此中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無生智隨一。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五。此中過去八者。謂前無尋無伺定初無學智俱生聚八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無。
此中過去八者。謂初智俱生聚八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九。此中現在九者。謂除正見。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八。未來十。此中初無學見現在前者。謂無學正見。過去八者。謂初智俱生聚八支。未來十者。謂前初智及今初見所修十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展轉乃至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等。皆隨所應准前應說。
若依無色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五。此中初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智。過去無者。初剎那時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三緣捨故。未來十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無學十支。現在五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及正見。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五。未來十。此中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無生智隨一。未來十者。謂初智時所修十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五。未來十。現在無。此中過去五者。謂初智俱生聚五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乃至若依無尋無伺定。
無學智現在前等。皆隨所應准前應說。若依無色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五。未來十。此中初無學見現在前者。謂無學正見。過去五者。謂前初智俱生聚五支。未來十者。謂前初智及今初見所修未來十支。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五。此中過去六者。謂前初智俱生聚五支。及前初見俱生聚五支合為六。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展轉乃至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等。皆隨所應准前應說。
此中一切過去未來皆說最初起及修者。不說後位所起所修。現在隨起現前者說。所說無學亦通一切。非唯次第遍入定者。問何故得學果時。見為無間道。見為解脫道。得無學果時。見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耶。答無學果位所應作業一切已辦。加行止息不復尋求。故不名見。學果不爾故得見名。問何故無學位初說智後說見學位初後皆說見耶。答無學位初必起盡智。故初說智。後若更起勝功德時。亦有推度故後說見。學位先起苦法智忍。唯見非智故初說見。後無漏智所作未辦。推度不息亦得見名。故後說見。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