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三
問未來世中有等無間緣不。設爾何失。若有者未來諸法應次第住。修正加行應成無用。所以者何。若法在此無間而住。彼法從此無間必生。修正加行復何所用。又應無有伏諸煩惱生對治義。如是便無究竟解脫。見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若法與彼法作等無間。或時不與彼法作耶。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若無者何故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盡無生智。八分經說。復云何通。如說。如是補特伽羅作此業已。或十三劫。或十四劫。或乃至二十劫。不墮惡趣。又云何建立。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三種業耶。答未來無有等無間緣。
问未来世中是否存在等无间缘。假设有错误,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存在,那么未来的所有法则应该依次存在。修行加行似乎变得无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个法则在这个无间中存在,那么这个法则必然从这个无间中产生。修行加行还有什么用呢?同时,似乎不会有压制烦恼和产生对治的意义。这样就没有最终的解脱。《见蕴》中的说法又如何理解?如说,如果一个法则与另一个法则作为等无间,有时不作为等无间吗?回答是,如果这个法则尚未到来或已经产生,如果没有,为什么世第一法无间只产生苦法智忍,不产生直至尽无生智。《八分经》中的说法又如何理解?如说,这样的众生造了这样的业后,或十三劫,或十四劫,或直至二十劫,不堕恶趣。又如何建立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次受的三种业呢?回答是,未来不存在等无间缘。
問若爾何故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盡無生智耶。答此名數定。非事相定。所以者何。苦法智忍。在六地未知何地者。當生三根相應。未知何根相應者。當生有四行相。未知何行相。當生無量剎那。未知何剎那當生故。乃至住增上忍時。苦法智忍。唯於三事定。謂地定根定行相定。於二事猶不定。謂剎那不定。等無間緣不定。若住世第一法時。於五事皆定。復次不必要有等無間緣。諸法次第相續而起。所以者何。若法依屬彼法。從彼法後無間得生。餘則不爾。猶如外物雖無等無間緣。而相依屬前後次第生起。如種芽莖枝條花果。依屬彼者。
如果这样,为什么世第一法无间断地只产生苦法智忍,而不产生从苦法智忍到尽无生智呢?回答是,这是名数上的确定,而不是事相上的确定。为什么这样说呢?苦法智忍在六地中,不知道具体在哪一地时,将会与三根相应产生。不知道与哪一根相应时,将会有四种行相。不知道哪一种行相时,将会有无数个刹那。不知道哪一个刹那将会产生,所以直到安住在增上忍时,苦法智忍只在三件事上是确定的,即地、根、行相的确定。在两件事上还是不确定的,即刹那的不确定和等无间缘的不确定。如果安住在世第一法时,对五件事都是确定的。再者,不必要有等无间缘,所有法都是依次相续而生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一个法归属于另一个法,从那个法之后无间断地产生,其他的则不是这样。就像外在的事物虽然没有等无间缘,但是相互依属,前后次第地生起,如种子、芽、茎、枝、条、花、果,归属于那个的。
彼無間生。餘則不爾。如是內法在未來世。雖無等無間緣。而依屬彼者彼無間生。餘則不爾。苦法智忍。依屬世第一法。苦法智等則不如是。是故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盡無生智。復次未來法生。依現在法。若現在法和合。彼則得生。若不和合彼則不生。雖無是處為分別故。假使修道生緣先合。亦應先生。然無是事。唯苦法智忍。依世第一法和合而生。苦法智等依餘和合。是故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盡無生智。問八分經等。復云何通。有說。世尊依過去現在。比知未來。故作是說。謂世尊觀過去現在。如是種類補特伽羅。
它们是连续不断地产生的,其他的则不是这样。这样的内法在未來世中,虽然没有等无间缘,但那些依附于它的,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其他的则不是这样。苦法智忍依附于世第一法,而苦法智等则不是这样。因此,世第一法是无间断的,只产生苦法智忍,不产生直到尽无生智。再次,未來法的产生依赖于现在法,如果现在法和合,那么它就能产生;如果不和合,它就不会产生。虽然没有必要为了分别而这样做,但如果修道生缘先合,也应该先产生,然而并没有这样的事。只有苦法智忍依附于世第一法和合而产生,苦法智等依附于其他的和合。因此,世第一法是无间断的,只产生苦法智忍,不产生直到尽无生智。问:八分经等如何解释?有的说,世尊依据过去和现在,比较了解未来,因此这样说。也就是说,世尊观察过去和现在,像这样的种类的補特伽羅。
造如是業。爾所劫中不墮惡趣。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現世受果。造如是業次生受果。造如是業後次受果。由此現見。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比知當來。爾所劫中不墮惡趣。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當現受果。造如是業當生受果。造如是業當後受果。有餘師說。有情身中有如是相。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世尊觀彼。便知如是補特伽羅於未來世。爾所劫中不墮惡趣。亦知如是補特伽羅所造諸業。或當現受。或當生受。或當後受。評曰。不應作如是說。若作是說。便顯世尊於未來事唯有比量智無現量智。此不應理。應作是說。佛知未來是現非比。
造作这样的业力,经过如此多的劫数不会堕入恶趣。这样的众生,造作这样的业力,在现世中承受果报。造作这样的业力,在来世承受果报。造作这样的业力,在更后来的世承受果报。由此直接可见,这样的众生,造作这样的业力,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在未来,经过如此多的劫数不会堕入恶趣。这样的众生,造作这样的业力,将会在现世承受果报。将会在来世承受果报。将会在更后来的世承受果报。有其他的论师说,有情众生的身体中有这样的特征,这些特征被不相应的行蕴所包含。世尊观察这些,便知道这样的众生在未来世中,经过如此多的劫数不会堕入恶趣。也知道这样的众生所造的业力,有的将会在现世承受,有的将会在来世承受,有的将会在更后来的世承受。评论说,不应该这样说。如果这样说,就明显表示世尊对未来的事只有比量智而没有现量智。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这样说,佛陀对未来的了解是直接的,而不是通过比较得知。
謂佛智見明淨猛利。未來諸法。雖雜亂住無有次第。而能現知。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於未來世爾所劫中不墮惡趣。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或當現受。或當生受。或當後受。明了無謬。有餘師說。未來亦有等無間緣。問若爾未來諸法應次第住。修正加行應成無用。又應無有伏諸煩惱生對治義。如是便無究竟解脫。答未來諸法雖有等無間緣性相定。而無前後次第定。謂心心所未已生位。有應從彼無間生法而無前後次第行列。至已生位。有應從彼無間生法。亦有前後次第行列。如多沙門。若雜亂住雖大小已定。而行列未定。若次第住大小亦定。
佛的智慧清净而敏锐。尽管未来的一切事物虽然混乱无序,但佛能即刻知晓。这样的众生,造作这样的业,在将来的某个劫中不会堕入恶趣。这样的众生,造作这样的业,有的会立即承受果报,有的会在来世承受,有的则会在未来承受。这一切都清晰无误。有其他论师说,未来的事物也存在等无间缘。问:如果是这样,那么未来的一切事物应该有序存在,修行的努力就变得无用,而且不会有压制烦恼和生起对治的意义,这样就没有最终的解脱。答:虽然未来的一切事物具有等无间缘的性质和定相,但没有前后次序的确定性。比如心和心所,在未生起的位上,有的应从那里无间断地生起,而没有前后次序;到了已生起的位上,有的应从那里无间断地生起,也有前后次序。就像许多修行人,如果他们杂乱无章地居住,虽然大小已定,但次序未定;如果有序地居住,大小和次序都已确定。
行列亦定。此亦如是故無有失。修正加行非成無用。一心無間有二心故。謂未來世一心無間。有二心住一善二染。若現在世修正加行。則善心生染心不生。若現在世起邪加行。則染心生善心不生。如一種後二事應生一芽二灰。若芽緣和合則芽生灰不生。若灰緣和合則灰生芽不生。此亦如是。由此亦有伏諸煩惱生對治義。漸次便證究竟解脫。問見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若法與彼法作等無間。或時不與彼法作耶。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答彼依前後次第定說。不依為緣性相定說。故不相違。評曰。應作是說。未來無有等無間緣。所以者何。等無間緣不雜亂住。未來世法雜亂住故。等無間緣次第而住。未來世法無次第故。等無間緣依開避義。立未來世法。無開避義故。復次若未來有等無間緣則。欲修善者應常作善。欲作惡者應常作惡。然今現見欲修善者。後便作惡。如天授等。欲作惡者後便作善。如指鬘等。故未來世決定無有等無間緣。
队列也是有序的,这与此情况相同,因此没有错误。修行加行并非无用。一心无间断时存在二心,即未来世一心无间断时,存在善心和染心。如果现在世修行正加行,那么善心会生起而染心不会生起。如果现在世生起邪加行,那么染心会生起而善心不会生起。就像一粒种子后有两种结果,芽和灰。如果芽的条件和合,那么芽会生长而灰不会。如果灰的条件和合,那么灰会生长而芽不会。这也是相同的。因此,也有压制烦恼和生起对治的意义。逐步便能证得究竟解脱。问:如何理解蕴所说的?如说:如果法与彼法作等无间,有时不与彼法作吗?答:如果这个法还未至已生。答:彼依前后次第定说,不依为缘性相定说,因此不相违。评曰:应这样说,未来没有等无间缘。为什么呢?等无间缘不杂乱住,未来世法杂乱住。等无间缘次第而住,未来世法无次第。等无间缘依开避义立,未来世法无开避义。再者,如果未来有等无间缘,那么想修善的人应常作善,想作恶的人应常作恶。然而现在见到想修善的人后来作恶,如天授等。想作恶的人后来作善,如指鬘等。因此未来世决定没有等无间缘。
問何故色法非等無間緣。答若法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覺有所緣。彼法可立等無間緣。色法不爾故。非等無間緣。有說。等無間緣現前無亂。色法有亂故。非等無間緣。謂一剎那。起欲界色及色界色。或一剎那。起欲界色及不繫色。或一剎那。起色界色及不繫色。尊者世友說曰。一異熟色相續未滅。有長養色及等流色。復相續生多類俱生。故非等無間緣。大德說曰。以諸色法少無間生多。多無間生少故。非等無間緣。少無間生多者。如夏雨時。少雲無間起無量雲。遍覆虛空。從小樹子生極高大諾瞿陀樹。從小羯剌藍生廣大身色。多無間生少者。
问为什么色法不是等无间缘。回答说,如果一个法与心相应,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觉,有所缘,那么这个法可以被认为是等无间缘。色法不是这样,所以不是等无间缘。有的说,等无间缘是当前无混乱的,而色法有混乱,所以不是等无间缘。比如在一刹那间,可以产生欲界的色和色界的色,或者在一刹那间,产生欲界的色和不系的色,或者在一刹那间,产生色界的色和不系的色。尊者世友说,一种异熟色的相续未灭,有长养色和等流色,又相续生出多种俱生色,所以不是等无间缘。大德说,因为所有色法中,少量无间生出多量,多量无间生出少量,所以不是等无间缘。少量无间生出多量的情况,比如夏天下雨时,少量云无间生出无量的云,遍布整个虚空。从小小的树种子生出非常高大的諾瞿陀树,从小小的羯剌蓝生出广大的身体色。多量无间生出少量的情况。
如大草聚燒為少灰。問若爾心所法亦多無間生少。少無間生多。應不建立等無間緣。多無間生少者。如從有尋有伺地。入無尋無伺地。少無間生多者。如從無尋無伺地入有尋有伺地。答此依同地前後數等說。不依異地故無有失。有說。此依同類前後數等說。不依異類故無有失。謂一心中。若一受等無間二受等生。二受等無間一受等生。可有此失。然無是事故與色別。以諸色法同類極微。於一聚中眾多俱起。故不可立等無間緣。心心所法無如是事。
就像一堆大草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很少。问:如果心所法也存在多无间生少,少无间生多的情况,那么等无间缘的建立就不合理。多无间生少的情况,比如从有寻有伺地进入无寻无伺地;少无间生多的情况,比如从无寻无伺地进入有寻有伺地。回答:这是基于同地的前后数量相等来说的,不涉及异地,因此没有错误。有的说,这是基于同类的前后数量相等来说的,不涉及异类,因此没有错误。比如在一个心念中,如果一个受等无间缘二受等生,二受等无间缘一受等生,可能会有这样的错误。但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情况,与色法不同。因为所有色法同类的极微在一堆中可以同时生起很多,所以不能建立等无间缘。心和心所法没有这样的情况。
問何故不相應行。非等無間緣。答若法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覺有所緣。彼法可立等無間緣。不相應行不爾。故非等無間緣。有說。等無間緣現前無亂。不相應行現前有亂。故非等無間緣。謂一剎那。有起三界及不繫。不相應行故。餘隨所應。如前廣說。品類足論。有如是言。云何心等無間法。答若心等無間。餘心心所法。已生正生。及無想定滅盡定。已生正生。是謂心等無間法。問彼何故不說無想異熟耶。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二無心定。有加行有功用。勤勞而得故彼說之。無想異熟與此相違。故彼不說。有說。二無心定是善故說。
问:为什么不相應行不是等无间缘?答:如果一个法是相應的,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覺,有所緣,那么这个法可以建立为等无间缘。不相應行不是这样,所以不是等无间缘。有的说,等无间缘在现前时没有混乱,不相應行在现前时有混乱,所以不是等无间缘。比如在一个剎那间,有的法涉及三界及不繫,不相應行就是这样。其他的根据情况,如前面详细所说。《品類足論》中有这样的话:什么是心等无间法?答:如果心等无间,其他的心和心所法已经生起、正在生起,以及无想定、滅盡定已经生起、正在生起,这就是心等无间法。问:为什么那里没有说无想异熟呢?有的说,应该提到但没有提到,可以知道这个意义还有其他方面。有的说,二无心定需要加行、需要功用、需要勤劳才能得到,所以提到了它们。无想异熟与这相反,所以没有提到。有的说,二无心定是善法所以提到了。
無想異熟無覆無記故不說之。有說。若由心力無間引起。不雜亂者。可名為心等無間法。無想異熟是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非入彼心勢力所引。故不名心等無間法。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亦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應不名心等無間法。答自類相引有勝勢力。不同彼故。俱是相應有所依等。說名自類。問何故二無心定。是心等無間法。而非心等無間緣耶。答彼由心加行功用。勤勞所引得故。名心等無間法。與心相違遮斷心故。非心等無間緣。有說。彼由心勢力所引起。故名心等無間法。不相應無所依。無行相無警覺。無所緣故。非心等無間緣。有說。
无想异熟因为不属于有覆无记,所以不提及。有观点认为,如果由心力无间引起,不杂乱的,可以称为心等无间法。无想异熟是由异熟因力引起的,自然运转,不是由进入该状态的心势力所引,因此不称为心等无间法。问:如果是这样,异熟心和心所法也是由异熟因力引起的,自然运转,应该也不称为心等无间法。答:同类相互引生有强大的势力,与无想异熟不同。它们都是相应的,有所依等,所以称为同类。问:为什么二无心定是心等无间法,而不是心等无间缘呢?答:它们是由心的加行功用,勤劳所引生的,所以称为心等无间法。与心相违,遮断心,所以不是心等无间缘。有观点认为,它们是由心势力所引起的,所以称为心等无间法。不相应,无所依,无行相,无警觉,无所缘,所以不是心等无间缘。还有观点认为。
彼由心勢力得增長。有作用故。名心等無間法。損減心令不起作用故。非心等無間緣。問何故二無心定。前後相似無亂續生。而前非後等無間緣。答由入定心勢力所引。不由前念力所引生。故前非後等無間緣。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由異熟因勢力引起。任運而轉。前應非後等無間緣。答心心所法。是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覺。有所緣故。前念於後有勝勢力。引發開避。故皆是後等無間緣。不相應行與此相違。不可為例。問入出無想滅盡定。心中間或經半劫一劫。云何可說等無間耶。答中間無餘心為隔故。謂入出心相去雖遠。中間更無餘心所間。
由于心的力量得到增强,具有作用,因此被称为心等无间法。由于减少心的作用使其不发生作用,所以不是心等无间缘。问为什么在二无心定中,前后相似且不混乱地连续发生,而前念不是后念的等无间缘?答曰:由于入定心的力量所引发,不是由前念的力量所引发,所以前念不是后念的等无间缘。问:如果是这样,那么异熟心心所法,由于异熟因的力量自然发生,前念应该不是后念的等无间缘。答曰:心心所法是相应的,有所依赖,有行相,有警觉,有所缘,因此前念对后念有强大的力量,能引发开启和避开,所以都是后念的等无间缘。不相应的行与此相反,不能作为例子。问:进入和离开无想定和灭尽定时,心中间隔或经过半劫或一劫,如何能说是等无间呢?答曰:中间没有其他心作为间隔,即进入和离开的心虽然相距很远,但中间没有其他心所法作为间隔。
故後於前名等無間。猶如二人共涉遠路。一前一後相遠而行。有人問言。汝有伴不。彼答言有。次後而來。二人中間雖有禽獸。無人為隔故言次後。此亦如是。無心為隔名等無間。問若法是心等無間。亦是心無間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心等無間。非心無間。謂除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諸餘相續。二無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有法是心無間。非心等無間。謂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有法是心等無間亦是心無間。謂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有法非心等無間亦非心無間。謂除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
生老住無常。諸餘相續二無心定。及出定心心法生老住無常。問若法是心等無間。亦是無心定無間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心等無間。非無心定無間。謂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有法是無心定無間。非心等無間。謂除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諸餘相續。二無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有法是心等無間。亦是無心定無間。謂除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諸餘相續二無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有法非心等無間。亦非無心定無間。謂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
有三種作意。謂自相作意。共相作意。勝解作意。自相作意者。思惟色是變礙相。受是領納相。想是取像相。行是造作相。識是了別相。地是堅相。水是濕相。火是煖相。風是動相。如是等。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行相等。勝解作意者。如不淨觀持息念。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問此三種作意。幾種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幾種現在前耶。有說。三種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如是善通契經所說。不淨觀俱行。修念等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此中俱聲。顯無間義。有說。二種無間。聖道現在前。除自相作意聖道無間。
三種現在前。有說。唯共相作意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問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不淨觀俱行修念等覺支。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子孫法轉相生故。謂勝解作意。引起共相作意。共相作意。引起聖道。有說。共相作意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共相作意現在前。問若爾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者。出聖道時。可起欲界共相作意。若依上地。入正性離生者。出聖道時。彼欲界心既不得起。以極遠故。復未得色界共相作意。彼雖已得順決擇分。而聖道後不復現前。彼以何等共相作意。出聖道耶。答彼於順決擇分中間。已修得如是行相。謂一切行非常。一切法非我。涅槃寂靜等。今出聖道起彼作意。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謂三種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
復次欲界有三種作意。謂聞所成作意。思所成作意。生得作意。色界有三種作意。謂聞所成作意。修所成作意。生得作意。無色界有二種作意。謂修所成作意。生得作意。無漏有一種作意。謂修所成作意。此中欲界。唯思所成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色界唯修所成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二種現在前除生得。無色界唯修所成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亦唯修所成現在前。問何故聖道無間。欲界生得現在前。非色無色界生得耶。答欲界生得猛利。色無色界。生得不猛利故。若依未至定。得阿羅漢果。彼或以欲界心出聖道。或以未至定心出聖道。若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彼或以無所有處心出聖道。或以非想非非想處心出聖道。若依餘地。得阿羅漢果。彼唯以自地心出聖道。
復次初靜慮有三種。謂味相應淨無漏。如是乃至無所有處。皆有三種。非想非非想處。但有二種。謂除無漏。此中味相應無間。二種現在前除無漏。淨無間三種現在前。無漏無間二種現在前。除味相應。淨初靜慮復有四種。謂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如是乃至。無所有處。皆有四種。非想非非想處。唯有三種。除順勝進分。此中順退分無間。二種現在前。謂順退分。及順住分。順住分無間。三種現在前。謂除順決擇分。順勝進分無間。三種現在前。謂除順退分。順決擇分無間。二種現在前。謂順決擇分。及順勝進分。問若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起初靜慮諸識身時。幾心無間入幾心出耶。答隨所生地。若未離染者。三種心無間。彼諸識身現在前。彼諸識身無間。三種心現在前。謂善染污。無覆無記。若已離染者。二種心無間。彼諸識身現在前。彼諸識身無間。二種心現在前。謂除染污。
有十二心欲界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無色界各三。謂前四中除不善。無漏有二。謂學無學。問此十二心。一一無間生幾心。復從幾心無間生耶。答欲界善心無間生九心。謂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無記。無色界一。有覆無記。及學無學心。此心復從八心無間生。謂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無記。及學無學心。不善心無間生四心。謂欲界四心。此心復從十心無間生。謂欲界四。色無色界各三心。如不善心。欲界有覆無記心亦爾。欲界無覆無記心無間生七心。謂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無記無色界一。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欲界四。
及色界一善心。色界善心無間。生十一心。謂十二心中。除無色界無覆無記心。此心復從九心無間生。謂色界三。欲界二善無覆無記。無色界二。善有覆無記。及學無學心。色界有覆無記心無間生六心。謂色界三。欲界三除無覆無記心。此心復從八心無間生。謂色無色界各三。欲界二善無覆無記心。色界無覆無記心無間生六心。謂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無色界一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三心無間生。謂色界三心。無色界善心無間生九心。謂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色界二善有覆無記。及學無學心。此心復從六心無間生。謂無色界三。色界一。
善及學無學心。無色界有覆無記心無間生七心。謂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色界二。善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七心無間生。謂無色界三。欲色界各二。善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無覆無記心無間生六心。謂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色界一。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三心無間生。謂無色界三心。學心無間生五心。謂三界善。及學無學心。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三界善及學心。無學心無間生四心。謂三界善及無學心。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三界善及學無學心有二十心。欲界八。謂加行善。生得善。不善有覆無記。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通果心。
色界六。謂前八心中。除不善及工巧處。無色界四。謂加行善。生得善。有覆無記。異熟生心。無漏二。謂學無學心。問此二十心。一一無間生幾心。復從幾心無間生耶。答欲界加行善心無間生十心。謂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一加行善。及學無學心。此心復從八心無間生。謂欲界四。除無覆無記四。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及學無學心。有餘師說。此心復從十一心無間生。謂前八及欲界。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心。所以者何。以熟修習加行善心者。從自界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心無間。亦現在前。欲界生得善心無間生九心。謂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無色界各一。
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十一心無間生。謂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及學無學心。不善心無間生七心。謂欲界七除通果心。此心復從十四心無間生。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四。除加行善及通果心。無色界三。除加行善心。如不善心。欲界有覆無記心亦爾。欲界威儀路心無間生八心。謂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色無色界各一。有覆無記心。有餘師說。此心無間生九心。謂前八及欲界加行善心。熟修習者能現前故。此心復從七心無間生。謂欲界七。除通果心。如欲界威儀路心。欲界異熟生心亦爾。工巧處心無間生六心。
謂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有餘師說。此心無間生七心。謂前六及欲界加行善心。熟修習者能現前故。此心復從七心無間生。謂欲界七。除通果心。欲界通果心無間生二心。謂欲界通果。及色界加行善心。此心復從二心無間生。謂欲界通果。及色界加行善心。色界加行善心無間生十二心。謂色界六。欲界三。加行善生得善通果。無色界一。加行善及學無學心。此心復從十心無間生。謂色界四。除威儀路異熟生心。欲界二。加行善通果心。無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及學無學心。色界生得善心。無間生八心謂色界五。除通果。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無色界一。
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色界五。除通果心。色界有覆無記心。無間生九心謂色界五。除通果。欲界四。加行善。生得善。不善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十一心無間生。謂色界五。除通果。欲界三。生得善威儀路異熟生。無色界三。除加行善心。色界威儀路心無間生七心。謂色界四。除加行善通果心。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無色界一。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色界五。除通果心。如色界威儀路心。色界異熟生心亦爾。色界通果心無間生二心。謂色界加行善。及通果心。此心復從二心無間生。謂色界加行善。及通果心。
無色界加行善心無間生七心。謂無色界四。色界一。加行善及學無學心。此心復從六心無間生。謂無色界三。除異熟生色界一。加行善及學無學心。無色界生得善心無間生七心。謂無色界四。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色界一。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心。無色界有覆無記心無間生八心。謂無色界四。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心。此心復從十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欲色界各三。生得善威儀路異熟生心。無色界異熟生心無間生六心。謂無色界三。除加行善心。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色界一。有覆無記心。
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心。學心無間生六心。謂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色無色界各一。加行善及學無學心。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三界各一。加行善及學心。無學心無間生五心。謂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色無色界各一。加行善及無學心。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三界各一。加行善及學無學心。
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補特伽羅。自體實有。如犢子部。彼作是說。我許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自憶故。若無我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物性相隱。如說。諸法相隱。外道彼作是說。諸有為法有晝夜分。互相藏隱夜時晝入。夜中晝性。雖在而不顯現。晝時夜入。晝中夜性。雖在而不顯現。如是可能憶本所作。晝夜分中。有夜晝故。夜晝時所作。晝夜時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物性相變。如說。諸法相變。外道彼作是說。
即羯剌藍位變作。頞部曇位。乃至即堅固位變作。衰老位。如即青葉變作黃葉。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前後位體無異故。前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物性相往。如說。諸法相往。外道彼作是說。羯剌藍往。入頞部曇位中。乃至堅固往。入衰老位中。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後位中有前法故。前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問物性相變相往。外道二執何別。答相變外道執。即前位變作後位。後位中無前位。相往外道執。前位往後位既至後位其相不壞。即與後位俱時增長。有作是說相變外道執。後與前不一不異。
相往外道執。後與前亦一亦異。或復有執。覺性是一。如說前後。一覺論者。彼作是說。前作事覺。後憶念覺。相用雖異其性是一。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前後位覺體一故。前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意界是常。如執意界是常論者。彼作是說。六識雖生滅而意界是常。如是可能憶本所作。六識所作事。意界能憶故。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蘊有二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前蘊是常。後蘊非常。彼作是說。根本作用二蘊雖別。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作用蘊所作事。根本蘊能憶故。若不爾者。
何緣能憶本所作事。或復有執。前心往告後心。我作是事汝可憶持。彼作是說。心細冥通。前有所作必告後知。如是可能憶本所作。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然過殑伽沙數諸佛及佛弟子雖不說有補特伽羅。亦不說有物性相隱相變相往。一覺性意界常。根本蘊異作用蘊異。前心往告後心。而說有能憶本所作。此義決定。微細甚深難可覺了。為欲顯示如是決定。微細甚深。難可覺了。諸法性相。及止他宗不如理說。故作斯論。問此中應具說補特伽羅既不可得。亦無物性相隱相變相往。一覺性意界常。根本蘊異作用蘊異。前心往告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何故但說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答此中說補特伽羅不可得者。別遮初一補特伽羅論。又無前心往後心理者。總遮後七論。有說。此中說補特伽羅既不可得者。遮第一補特伽羅論。又無前心往後心理者。遮第八前心往告後心論。既遮初後。應知。已遮中間六論。謂本論師略舉初後。令諸弟子易受持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