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二
因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因相應法等無間。因相應法現在前。所緣者。謂因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所緣。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因相應法。與因不相應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增上。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因相應法等無間。因不相應法現在前。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是心心所等無間法故。增上者如前說。非所緣者。因不相應法無所緣故。因不相應法。與因不相應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增上者如前說。因不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所緣者。謂因不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非等無間者。因不相應法非等無間緣故。
因相应法与因相应法之间存在几种缘?回答是: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其中“因”指的是五因,包括相应、俱有、同类、遍行、异熟。“等无间”指的是因相应法紧接着因相应法出现。“所缘”指的是因相应法作为因相应法攀缘的对象。“增上”指的是不阻碍其产生,以及只有无障。因相应法与因不相应法之间存在几种缘?回答是:因、等无间、增上。其中“因”指的是四因,包括俱有、同类、遍行、异熟。“等无间”指的是因相应法紧接着因不相应法出现,例如无想等至、灭尽等至,这些是心心所等无间的法。“增上”如前所述。不是“所缘”,因为因不相应法没有所缘。因不相应法与因不相应法之间存在几种缘?回答是:因、增上。其中“因”指的是四因,包括俱有、同类、遍行、异熟。“增上”如前所述。因不相应法与因相应法之间存在几种缘?回答是:因、所缘、增上。其中“因”指的是四因,包括俱有、同类、遍行、异熟。“所缘”指的是因不相应法作为因相应法攀缘的对象。“增上”如前所述。不是“等无间”,因为因不相应法不是等无间缘。
有所緣法。與有所緣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有所緣法等無間。有所緣法現在前。所緣者。謂有所緣法。與有所緣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有所緣法。與無所緣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增上。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有所緣法等無間。無所緣法現在前。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是心心所等無間法故。增上者如前說。非所緣者。無所緣法無所緣故。無所緣法。與無所緣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增上者如前說。無所緣法。
有所緣法与有所緣法之间存在几种緣?回答是因緣、等无间緣、所緣緣和增上緣。因緣包括五种,即相應緣、俱有緣、同類緣、遍行緣和異熟緣。等无间緣指的是有所緣法无间断地接续到有所緣法的现在状态。所緣緣指的是有所緣法作为有所緣法的对象。增上緣如前所述。有所緣法与无所緣法之间存在几种緣?回答是因緣和增上緣。因緣包括四种,即俱有緣、同類緣、遍行緣和異熟緣。等无间緣指的是有所緣法无间断地接续到无所緣法的现在状态,例如无想等至和滅盡等至,它们是心心所无间断的法。增上緣如前所述。无所緣法不是所緣,因为无所緣法没有所緣。无所緣法与无所緣法之间存在几种緣?回答是因緣和增上緣。因緣包括四种,即俱有緣、同類緣、遍行緣和異熟緣。增上緣如前所述。无所緣法。
與有所緣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所緣者。謂無所緣。與有所緣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非等無間者。無所緣法非等無間緣故有色法。與有色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有色法。與無色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所緣者。謂有色法。與無色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非等無間者。以有色法非等無間緣故。無色法。與無色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謂相應等五。等無間者。謂無色法等無間。無色法現在前。
与有所缘法,它涉及几种缘?回答是因所缘增上。因指的是四因,即俱有、同类、遍行、异熟。所缘,指的是无所缘,与有所缘法,作为所缘。增上如前所述。非等无间者,无所缘法不是等无间缘,因为有色法不是等无间缘。有色法与有色法,涉及几种缘?回答是因增上。因指的是三因,即俱有、同类、异熟。增上如前所述。有色法与无色法,涉及几种缘?回答是因所缘增上。因指的是三因,即俱有、同类、异熟。所缘,指的是有色法。与无色法,作为所缘。增上如前所述。非等无间者,因为有色法不是等无间缘。无色法与无色法,涉及几种缘?回答是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指的是五因,即相应等五。等无间者,指的是无色法等无间。无色法现在前。
所緣者。謂無色法。與無色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無色法。與有色法。為幾緣。答因。增上。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增上者如前說。有見無見有對無對說亦如是。差別者。有見法。與有見法。為二因。謂同類。異熟。餘皆如前說。有漏法。與有漏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謂相應等五。等無間者。謂有漏法等無間。有漏法現在前。所緣者。謂有漏法。與有漏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有漏法與無漏法。為幾緣。答等無間所緣增上。等無間者。謂有漏法等無間。無漏法現在前。所緣者。謂有漏法。與無漏法為所緣。
所攀附的对象,指的是无色法,无色法作为无色法攀附的对象,增上的情况如前所述。无色法与有色法之间,存在几种因缘?回答是因和增上两种。因有四种,即俱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增上的情况如前所述。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的情况也如是。差别方面,有见法与有见法之间,存在两种因,即同類因和異熟因,其余的如前所述。有漏法与有漏法之间,存在几种因缘?回答是因、等无间、所緣、增上四种。因有五种,即相應因等五种。等无间指的是有漏法等无间,有漏法现在前。所緣指的是有漏法,有漏法作为有漏法攀附的对象。增上的情况如前所述。有漏法与无漏法之间,存在几种因缘?回答是等无间、所緣、增上三种。等无间指的是有漏法等无间,无漏法现在前。所緣指的是有漏法,有漏法作为无漏法攀附的对象。
即苦集忍智品心心所法。增上者如前說。非因者。以因如種子。非有漏法。與無漏法為種子故。無漏法。與無漏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等無間者。謂無漏法等無間。無漏法現在前。所緣者。謂無漏法。與無漏法。為所緣。即滅道忍智品心心所法。增上者如前說。無漏法。與有漏法。為幾緣。答等無間。所緣。增上。等無間者謂無漏法等無間。有漏法現在前。所緣者。謂無漏法。與有漏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非因者。以因如種子。非無漏法。與有漏法為種子故。有為法。與有為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即苦集忍智品心心所法。增上者如前说。非因者,以因如种子,非有漏法,与无漏法为种子故。无漏法,与无漏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三因,谓相应、俱有、同类。等无间者,谓无漏法等无间,无漏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无漏法,与无漏法,为所缘。即灭道忍智品心心所法。增上者如前说。无漏法,与有漏法,为几缘?答等无间、所缘、增上。等无间者谓无漏法等无间,有漏法现在前。所缘者,谓无漏法,与有漏法,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非因者,以因如种子,非无漏法,与有漏法为种子故。有为法,与有为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
因者五因。謂相應等五。等無間者。謂有為法等無間。有為法現在前。所緣者。謂有為法。與有為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有為法。與無為法。為幾緣。答無。無為法。與無為法。為幾緣。答無。無為法。與有為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所緣者。謂無為法。與有為法。為所緣。增上者如前說。問何故有為法。有因有緣。無為法。無因無緣耶。答諸有為法性羸劣故。藉諸因緣。無為法強盛不藉因緣。如劣者依他。強者不依。此亦如是。有說。諸有為法有作用故假諸因緣。無為法無作用故不假因緣。如刈者須鎌。掘者須鍤。無所作者則無所須。此亦如是。有說諸有為法行世取果作用。了境故須因緣。無為法無如是事故不須因緣。如遠行者則須資糧。不行不須。此亦如是。有說。有為如王亦如眷屬故有因緣無為如王不如眷屬故無因緣。如王王眷屬。富貴者富貴者眷屬。帝釋帝釋眷屬。當知亦爾。
因指的是五因,即相應等五种原因。无间是指有为法的连续无间断。有为法存在于现在,所缘指的是有为法,作为有为法的所缘对象。增上如前所述。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有多少缘?回答是没有。无为法与无为法之间有多少缘?回答是没有。无为法与有为法之间有多少缘?回答是所缘和增上。所缘指的是无为法,作为有为法的所缘对象。增上如前所述。问为什么有为法有因有缘,而无为法无因无缘呢?回答是有为法性质羸弱,依赖各种因缘;无为法强大,不依赖因缘。就像弱者依赖他人,强者不依赖一样。也有人说,有为法因为有作用,所以依赖因缘;无为法没有作用,所以不依赖因缘。就像割草的人需要镰刀,挖地的人需要锄头,无所作为的人就不需要什么。也有人说有为法在世间行进、取果、了境,所以需要因缘;无为法没有这些事,所以不需要因缘。就像远行的人需要粮食,不行走就不需要。也有人说,有为法像国王和眷属一样,所以有因缘;无为法不像国王和眷属,所以没有因缘。就像国王和国王的眷属,富贵的人和富贵者的眷属,帝释和帝释的眷属,应当知道也是这样。
問諸有為法有時不生誰作留難。為有為法。無為法耶。答諸有為法為作留難。非無為法。以無為法恒與有為作能作因。及增上緣。於生不生俱無障故。如泉池側師子口等。水不流時自有餘緣非此為障。問諸無為法。與有為法作增上緣及所緣緣。於能緣不能緣作增上緣。有勝劣不。答增上緣義等無差別。若緣不緣皆無障故。所緣緣義則有差別。於能緣者作所緣緣。於不能緣。則便不作諸纏所纏續地獄有。乃至廣說。所說有聲義有多種。如結蘊廣說。此中說續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然相續有五。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分位相續。四法相續。五剎那相續。
问:所有有为法在某个时候不生,是谁制造了障碍?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答:是有为法制造了障碍,不是无为法。因为无为法总是作为有为法的能作因和增上缘,对于生与不生都没有障碍。就像泉水池边的狮子口等,水不流动时有其他原因,不是这个造成的障碍。问:无为法对有为法作为增上缘和所缘缘,对于能缘和不能缘是否有所不同?答:增上缘的意义没有差别,无论缘不缘都没有障碍。所缘缘的意义则有所不同,对于能缘的作为所缘缘,对于不能缘的则不作为所缘缘。所有烦恼所缠缚的地狱存在,乃至详细说明。所说的有声意义有多种,如结蕴详细说明。这里说的是眾同分的连续,有情数的五蕴称为有。然而,相续有五种:一、中有相续;二、生有相续;三、分位相续;四、法相续;五、剎那相续。
中有相續者。謂死有蘊滅。中有蘊起。中有續死有名中有相續。生有相續者。謂中有蘊滅生有蘊起。生有續中有名生有相續。分位相續者。謂羯邏藍位蘊滅頞部曇位蘊起。乃至中年位蘊滅老年位蘊起。皆以後位續前位名分位相續。法相續者。謂善法等無間。染或無記法現在前。染法等無間。善或無記法現在前。無記法等無間。善或染法現在前。皆以後法續前法名法相續。剎那相續者。初剎那蘊等無間。第二剎那蘊現在前。後剎那續前剎那名剎那相續。此五皆入二相續中。謂法相續剎那相續。皆不離法及剎那故。界分別者。欲界具五。色界有四除分位。無色界有三又除中有。趣分別者。地獄有四除分位。餘趣具五。生分別者。一切具五。於此五相續中。依二相續而作論。謂中有生有。
中有相继指的是死有的五蕴灭后,中有的五蕴生起,中有的五蕴继续死有的五蕴,这称为中有相继。生有相继指的是中有的五蕴灭后,生有的五蕴生起,生有的五蕴继续中有的五蕴,这称为生有相继。分位相继指的是从羯邏藍阶段的五蕴灭后,頞部曇阶段的五蕴生起,直到中年阶段的五蕴灭后,老年阶段的五蕴生起,都是以后一阶段继续前一阶段,称为分位相继。法相继指的是善法等无间断时,染污法或无记法现在前;染污法等无间断时,善法或无记法现在前;无记法等无间断时,善法或染污法现在前,都是以后法继续前法,称为法相继。剎那相继指的是最初剎那的五蕴无间断时,第二剎那的五蕴现在前,后剎那继续前剎那,称为剎那相继。这五种相继都归入法相继和剎那相继中,因为它们都不离开法和剎那。界分别指的是欲界具备五种相继,色界有四种除了分位,无色界有三种又除了中有。趣分别指的是地狱具备四种除了分位,其余趣具备五种。生分别指的是一切都具备五种。在这五种相继中,依据中有和生有这两种相继进行论述。
諸纏所纏續地獄有。最初所得諸根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諸纏所纏續傍生有鬼有人有天有。最初所得諸根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問若彼心心所法。不緣彼諸根大種而結生者。可說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但一增上。若彼心心所法。緣彼諸根大種。而緣生者。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便為二緣。謂所緣增上。何故定答但一增上。答亦應說二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說決定者。謂增上緣則定。所緣緣不定。是以不說。有說此中說互有者。謂根大種與心心所展轉為增上緣。是以則說非心心所與根大種為所緣緣。是故不說。有說此中說相資者。謂彼根大與心心所更互相資增上義勝。所緣不爾。隨緣何法皆得起故。是以不說。
被纏缚的众生继续在地狱中存在。最初获得的感官和四大元素,这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与心和心所法之间有多少缘?答:一个增上缘。也就是说,心和心所法与那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之间也是多少缘?答:一个增上缘。被纏缚的众生继续在畜生、饿鬼、人、天界中存在。最初获得的感官和四大元素,这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与心和心所法之间有多少缘?答:一个增上缘。也就是说,心和心所法与那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之间也是多少缘?答:一个增上缘。问:如果心和心所法不以那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为缘而结生,可以说那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与心和心所法只有一个增上缘。如果心和心所法以那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为缘而结生,那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与心和心所法就成为两个缘,即所缘和增上缘。为什么不肯定只说一个增上缘?答:也应该说两个而不说,应当知道这里的含义有其他解释。有人说这里只说确定的,即增上缘是确定的,所缘缘不确定,因此不说。有人说这里只说相互存在的,即感官和四大元素与心和心所法相互为增上缘,因此只说不是心和心所法与感官和四大元素为所缘缘,所以不说。有人说这里只说相互资助的,即那些感官和四大元素与心和心所法相互资助增上的意义更胜,所缘不是这样,随着任何法都可以生起,因此不说。
生欲界入有漏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問彼心心所法。若緣餘法而入定者可如所說。若即緣彼諸根大種而入定者則有二緣。何故乃說但一增上。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說決定者。所緣不定是故不說。有說。此中說互有者。所緣不爾是故不說。有說。此中說相資者。謂心心所與彼根大更互相資增上義勝。所緣不爾隨緣何法。皆得生起是故不說。問入諸靜慮長益根大與入無色差別云何。答靜慮長益多而非妙。如縛喝國食無色長益妙而非多。如中印度食。
在欲界中进入有漏的初禅定,乃至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培养和增长善根与功德,增强四大元素。这些善根、功德和四大元素与心王及心所法之间存在几种因缘关系?回答是:一种增上缘。也就是说,心王及心所法与这些善根、功德和四大元素之间也存在一种增上缘。问:如果心王及心所法缘其他法而入定,可以如上所说;但如果直接缘这些善根和四大元素而入定,则存在两种因缘,为何只说一种增上缘?回答是:应当说而未说的部分,应当知道这有其他含义。有的说,这里只说确定的,所缘不确定,因此不说。有的说,这里只说相互存在的,所缘不是这样,因此不说。有的说,这里只说相互资助的,即心王及心所与那些善根和四大元素相互资助,增上的意义更为重要,所缘不是这样,无论缘何法,都能生起,因此不说。问:进入各种禅定培养增长善根与进入无色界的差别如何?回答是:禅定培养增长的多但不妙,如縛喝国的食物;无色界培养增长的妙但不多,如中印度的食物。
生欲界入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此中不說所緣緣義。及靜慮無色長益差別。如前應知。問入有漏靜慮。無色長益根大。與入無漏差別云何。答有漏長益多而非妙。無漏長益妙而非多二喻如前。
在欲界中进入无漏的初禅定,乃至无所有处,培养和增长善根与功德,增强四大元素。这些善根、功德和四大元素与心和心所法之间有多少缘?回答是:一种增上缘。也就是说,心和心所法与这些善根、功德和四大元素之间也有一种增上缘。这里不讨论所缘缘的意义,以及禅定和无色界的增长差异,如前所述。问:进入有漏的禅定,无色界的增长和善根、功德与无漏的有何不同?回答是:有漏的增长多但不妙,无漏的增长妙但不多,两个比喻如前所述。
生色界入有漏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生色界入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此中不說所緣。及靜慮無色。有漏無漏長益差別皆如前說有執受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墮自體法。無執受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非墮自體法。然多處說有執受言。謂此中說有執受是何義。謂墮自體法契經復說。
有執受苦蘊 便引生眾苦
謂生苦老苦 病苦及死苦
有經復說。無聞異生長夜修治有執受我餘經復說。況於此身暫停住中有執受。品類足說。九處少分名有執受。識身論說。有執受蘊是慈所緣。問如是諸說義有何異。答此中說內身所攝五蘊名有執受。初契經說續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執受。次契經說無始時來身見事五蘊。名有執受。後契經說。內身所攝色蘊。名有執受。品類足說一剎那。九處少分名有執受。識身論說一剎那。五蘊少分名有執受。有說品類足。識身論說一剎那有情數。九處少分名有執受。有說。二論說一剎那有根所攝。九處少分名有執受。有說。二論說一剎那異熟所攝。九處少分名有執受。
是名差別。問慈何故但緣色。答初修時緣色。成時緣五蘊。西方師說。有執受有四種。一身有執受。二相續有執受。三眾同分有執受。四世俗施設有執受。身有執受者。謂初經所說有執受。苦蘊相續有執受者。如說我有根身相續執受。眾同分有執受者。如說我有根身眾同分執受。世俗施設有執受者。如說我執受如是重擔。如是事業。此中說內身五蘊名有執受。此所不攝法是無執受問如前所說。有執受無執受其相云何。答有說。若與血肉筋骨相雜住者名有執受。與此相違名無執受。有說。於彼斫刺破裂時。生苦痛捨擔名有執受。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法已生未滅有情數。是有對非所聞名有執受。已生者簡未來。未滅者遮過去。有情數者遮非有情數。是有對者遮意處法處。非所聞者遮聲處。與此相違名無執受。尊者左取作如是言。若法有方分。有情數繫屬身。是有對可牽可斥名有執受。有方分者遮過去未來。有情數者。遮非有情數。繫屬身者。遮身所出。謂髮毛等。是有對者。遮意處法處。可牽可斥者。遮聲處。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問十二處中。幾有執受。幾無執受。答若生欲界九處少分。是有執受。三處全。九處少分。是無執受。三處謂聲處意處法處。若生色界七處少分。是有執受。三處全。七處少分。是無執受。三處如前說。
問於此身中。三十六種諸不淨物。幾有執受。幾無執受。答髮毛爪齒根有執受。餘無執受。皮膽腦血生有執受。朽無執受。骨肉筋脈心肺脾腎肝腸胃膜脂髓腦胲生熟二藏皆有執受。膏膿淡飲洟唾淚汗屎尿塵垢皆無執受順取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非順取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問何故有漏法名順取。答有說。此法從取生。能生取故名順取。有說。此法從取轉。能轉取故名順取。有說。此法取所引能引取故名順取。有說。此法取所長養。能長養取故名順取。有說。此法取所增廣。增廣於取故名順取。此增廣言顯滋蔓義。有說。此法繫屬於取。故名順取。
如屬王者名為順王。由內無我。若有問言。汝屬於誰。答言屬取。有說。諸取於此法中。將生已生。將執已執。將住已住。故名順取。有說。諸取於此法中。將長養已長養故名順取。有說。諸取於此法中。將增廣已增廣。故名順取。有說。諸取於此堅著。如濕膩物塵垢隨著。故名順取。有說。諸取於此樂住。如魚蝦蟇樂處水中。故名順取有說。此法為取舍宅安立足處。故名順取。謂依此法。一切愛慢見疑瞋癡。諸纏垢等皆生長故。諸有漏法由同分取。得順取名非異分取。謂欲界法由欲界取。色界法由色界取。無色界法由無色界取。初靜慮地法。由初靜慮地取。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法。由非想非非想地取。以有漏法界地無雜故。若依相續則有雜義。謂由自身取他身法得順取名。由他身取自身法得順取名。若不爾外法應非順取。外無取故。
順結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非順結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廣釋順結非順結義如前順取。非順取說。
見處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非見處。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然見處聲說有多處謂此中說。見處是何謂有漏法俱。迦捺陀契經復說。諸所有見諸所有見處。諸所有見纏。諸所有見等起。諸所有見損害。世尊一切悉知悉見。此中見者謂五見。見處者謂見所緣。見纏者謂見現行。見等起者謂見因。見損害者謂見滅。世尊一切悉知悉見者謂見對治。有作是說。見見處見纏謂苦諦。見等起謂集諦。見損害謂滅諦。世尊一切悉知悉見謂道諦。阿羅揭陀喻經。復說有六見處。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苾芻。應以正慧觀彼一切非我我所。
勿起我慢。諸所有受。乃至廣說。諸所有想。乃至廣說。諸有見聞覺知若得若求。意隨尋伺。乃至廣說。諸有此見。有我有有情有世間。常恒凝住無變易法正如是住。乃至廣說。諸有此見。我應不有。我應非有。我當不有。我當非有。苾芻應以正慧觀彼一切非我我所。勿起我慢。苾芻應於如是見處取處等。隨觀察無我我所。若能如是則於世間無所執受。乃至廣說。此中諸所有色受想者。即色受想蘊。諸有此見有我有情。乃至廣說。諸有此見我應不有。乃至廣說者。謂行蘊諸有見聞覺知等。謂識蘊。問見聞覺知其義已具。若得若求意隨尋伺。更何所顯。答前廣今略。
前別今總。前開今合。前漸今頓。是謂所顯防諸漏經復作是說。於六見處不正思惟。則於內身隨起一執。諦故住故我有我諦故。住故我無我。我見我。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或此有我。有有情。有命者。有生者。有養者。有補特伽羅。有意生。有摩納婆。或無曾當現。於彼彼處已作未作諸善惡業受異熟果。問如是四處說見處聲有何差別。答有說。此中所說見處顯一切有漏法。初經所說見處。總顯五見。第二經所說見處。顯見及離見法。第三經所說見處。顯有身見邊執見。有說。此及初二經所說見處。總顯五取蘊。第三經所說見處。但顯行蘊少分。有說。此及初二經。
通顯相應不相應法。第三經。唯顯相應法。如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緣無所緣。有警覺無警覺亦爾。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有色無色法。第三經。唯顯無色法。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亦爾。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染不染法。第三經。唯顯染法。如染不染。有罪無罪。有覆無覆。黑白。纏非纏。亦爾。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見修所斷法。第三經。唯顯見所斷法。如見所斷。修所斷。無事有事。忍對治。智對治亦爾。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善不善無記法。第三經。唯顯無記法。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有異熟無異熟法。第三經。唯顯無異熟法。
問諸有漏法。由何見故說名見處。答有說。由有身見邊執見故說為見處。此二但緣自地境故。有說。由四見故謂除邪見。由此四種有漏緣故。如是說者。由五見故得見處名。問若爾滅道應名見處邪見境故。答見處有二。一所緣處。二隨眠處。具此二義乃名見處。滅道雖是邪見所緣處。非隨眠處故不名見處。有說。見處有二。一所緣處。二相應處。具此二義。立見處名。滅道雖是見所緣處。非相應處。由此不得名為見處若法是內彼法內處攝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有作是說。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有異宗說內外法皆非實有。今遮彼意。明內外法皆是實有故作斯論。然內外法差別有三。一相續內外。謂在自身名為內。在他身及非有情數名為外。二處內外。謂心心所所依名內。所緣名外。三情非情內外。謂有情數法名內。非有情數法名外。此中但依相續。為論。
若法是內。彼法內處攝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內。非內處攝。如說於內受內法住。修法觀。彼法是內者在自身故。非內處攝者。非心心所所依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色等五境。有法內處攝非是內。如說於外身外心住。修心觀。彼法內處攝者。是心心所所依故。非內者非在自身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眼耳鼻舌。有法是內。亦內處攝。如說於內身內心住。修心觀彼法是內者。在自身故。亦內處攝者。心心所所依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眼耳鼻舌。有法非是內非內處攝。如說於外受外法住。修法觀彼法非內者。非在自身故。非內處攝者。非心心所所依故。
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等色等五境若法是外彼法外處攝耶。答應作四句。有法是外非外處攝。如說於外身外心住。修心觀彼法是外者。在他身故。非外處攝者。非唯心心所所緣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眼耳鼻舌。有法外處攝非外。如說於內受內法住。修法觀。彼法外處攝者。唯心心所所緣故。非外者。非在他身。及非有情數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色等五境。有法是外亦外處攝。如說於外受外法住。修法觀。彼法是外者。在他身及非有情數故。亦外處攝者。唯心心所所緣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等色等五境。有法非外非外處攝。如說於內身內心住。修心觀。彼法非外者。非在他身。及非有情數故。非外處攝者。非唯心心所所緣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眼耳鼻舌。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