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之一
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三不善根。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亦未說三惡行攝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攝三惡行。契經是此論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三惡行和三不善根,它们之间是前者包含后者,还是后者包含前者呢?对于这类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释,理解之后,接下来应该详细解释。问为何要作这样的论述,回答说是为了详细分辨佛经的意义。正如佛经所说,存在三种恶行和三种不善根,佛经虽然这样说,但没有详细解释,也没有说明三惡行是否包含三不善根,或者三不善根是否包含三惡行。佛经是本论的基础,那些未被解释的,现在应该解释,因此作了这个论述。
三惡行者。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云何身等惡行。如世尊說。何者身惡行。謂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何者語惡行。謂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何者意惡行。謂貪欲瞋恚邪見。應知此中世尊唯說根本業道所攝惡行。不說業道加行後起所攝惡行。此發智論通說所有不善身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身惡行。通說所有不善語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語惡行。通說所有不善意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意惡行。
三惡行指的是身惡行、語惡行和意惡行。那么,什么是身等惡行呢?正如世尊所说,什么是身惡行?指的是断绝生命、偷盗、不正当的性行为。什么是語惡行?指的是虚誑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什么是意惡行?指的是贪欲、瞋恚、邪见。在这里,世尊只提到了那些被根本业道所包含的恶行,并没有提到那些业道的加行和后起所包含的恶行。《發智論》中广泛讨论了所有不善的身业,无论是被业道所包含的,还是不被业道所包含的,这些全部被称为身惡行。同样,所有不善的语业,无论是被业道所包含的,还是不被业道所包含的,这些全部被称为語惡行。所有不善意业,无论是被业道所包含的,还是不被业道所包含的,这些全部被称为意惡行。
如此論中攝諸惡行。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故彼論言。何者身惡行。謂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如是所說隨順契經。又言復次斷生命。不與取。非梵行。如是復攝前所不攝。於自妻室所起欲行。又言。有餘不善身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身業。問何者非理所引身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身業。一切有覆無記身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一分無覆無記身業者。謂應如是去來。如是行住。如是坐臥。如是裁割。如是縫綴。
在这部论著中,包含了所有不善的行为。《集異門論》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因此,该论中提到,什么是不善的身体行为?指的是杀害生命、偷盗、不正当的性行为。这些所说的行为都与契经相符合。又进一步提到,杀害生命、偷盗、非梵行,这些又包含了之前未包含的内容。比如,对于自己的妻子所起的欲念行为。又说,还有其余的不善身业,这些又包含了所有业道的加行和后起。又说,还有其余的诸有非理所引的身业。问:什么是非理所引的身业?是之前未包含而现在又包含的吗?回答说,之前说的是自性,现在说的是等起。这是指由什么所等起?指的是非理作意。还有另一种说法,这包括了所有的有覆无记和一部分无覆无记的身业。所有的有覆无记身业,指的是由初静虑地的諂爱等所引起的。一部分无覆无记身业,指的是应该这样去来、这样行住、这样坐卧、这样裁割、这样缝缀。
而不如是去來行住乃至縫綴。此等身業作不應作。不應理故攝在非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身惡行。若作是說。身惡行則通不善無記欲界色界。然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又彼論言。何者語惡行。謂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如是所說隨順契經。又言。有餘不善語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語業。問何者非理所引語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語業。一切有覆無記語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一分無覆無記語業者。
而不是这样地离开、到来、行走、站立,甚至缝补。这些身体行为是不应该做的,因为它们不符合正理,所以被归类在非理所引导的品中。因此,这些被称为身体的恶行。如果说身体恶行包括不善和无记,以及欲界和色界,但实际上恶行只属于不善,只存在于欲界。所以,前面的解释更好。另外,那部论著说,什么是语言的恶行?指的是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和杂秽语。这些所说的都符合契经。又说,还有其他不善的语业,这些又包括了所有的业道、加行和后起。又说,还有其他诸有非理所引导的语业。问:哪些是非理所引导的语业?是之前未包括而现在又包括的吗?回答说,之前说的是自性,现在说的是等起。这些是由什么等起的?指的是非理作意。还有说法认为,这些都是有覆无记和一部分无覆无记的语业。所有有覆无记的语业,指的是由初静虑地的諂爱等所引起的。一部分无覆无记的语业,指的是……
謂應說一言二言多言男言女言非男女言去來今言。而不如是說一乃至去來今言。此等語業說不應說。不應理故攝在非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語惡行。若作是說。語惡行則通不善無記欲界色界。然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又彼論言。何者意惡行。謂貪欲瞋恚邪見。如是所說隨順契經。又言。有餘不善意業。如是復攝諸不善思。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意業。問何等非理所引意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意業。名非理所引意業。一切有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欲界薩迦耶見邊執見相應意業。及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意業。一分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諸意業起如前說。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語業。若作是說。意惡行則通不善及以無記。又通三界。然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
应该讨论单言、双言、多言、男言、女言、非男女言、过去言、未来言、现在言。但实际上并没有讨论从单一到过去、未来、现在的言论。这些言论属于不应该说的,因为它们不合逻辑,所以被归类在非理性行为的范畴中。因此,这些被称为语言恶行。如果这样认为,语言恶行就包括不善和无记,涉及欲界和色界。然而,恶行仅指不善,且只存在于欲界。所以,前面的解释更合理。另外,该论说,哪些是意恶行?指的是贪欲、愤怒和邪见。这些说法与契经相符。又说,还有其它不善意业,这又包括了所有不善的思考。又说,还有其它由非理性引起的意业。问:哪些是由非理性引起的意业,是之前未包括而现在又包括的吗?回答:之前讨论的是自性,现在讨论的是等起。这由什么引起?即非理性作意。还有观点认为,这包括所有有覆无记和部分无覆无记的意业,被称为由非理性引起的意业。所有有覆无记由非理性引起的意业,指的是欲界中与我见、边执见相应的意业,以及色界和无色界中与所有烦恼相应的意业。部分无覆无记由非理性引起的意业,指的是如前所述的意业,无覆无记由非理性引起的身业和语业。如果这样认为,意恶行就包括不善和无记,也涉及三界。然而,恶行仅指不善,且只存在于欲界。所以,前面的解释更合理。
如發智論。集異門論攝身惡行及語惡行。施設論中所說亦爾。唯除意惡行別有所攝故彼論言。問為身三惡行攝一切身惡行為一切身惡行。攝身三惡行耶。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非斷命。以手杖等捶擊有情。及非邪行。於所應行作不淨行。起飲酒等諸放逸業。由不正知失念。受用諸飲食等。及不能避諸犯戒者。諸如是等所起身業非三所攝。問諸犯戒者無量。云何能避。雖復捨此還近彼故。答所在皆有。欲離實難。能不隨染。是為真避。故有說言。身雖在遠而隨彼習。即名親近。身雖在近不隨彼習。即名遠離。問為語四惡行攝一切語惡行。
如《發智論》和《集異門論》所包含的身体恶行和语言恶行,《施設論》中所说的也是如此。只是不包括意恶行,因为意恶行有其他的分类,所以该论说。问:是否所有的身体恶行都包含在身三恶行中,或者身三恶行包含所有的身体恶行?答:所有的身体恶行都包含在身三恶行中,但身三恶行并不包含所有的身体恶行。不包含的有哪些?比如不是断命,用手杖等打击有情,以及不是邪行,在应当行的地方作不净行,发起饮酒等放逸的行为。由于不正知和失念,受用各种饮食等,以及不能避免各种犯戒的行为。诸如此类所起的身体行为,不是三恶行所包含的。问:犯戒的行为是无量的,如何能避免?虽然放弃了这些,但仍然接近那些,所以回答说:在任何地方都有,想要真正离开实际上是困难的。能够不随染污,才是真正的避免。因此有人说:身体虽然在远处,但随从那些习惯,就称为亲近。身体虽然在近处,不随从那些习惯,就称为远离。问:是否所有的语言恶行都包含在语四恶行中?
為一切語惡行攝語四惡行耶。答一切攝四。非四攝一切。不攝者何。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作如是說。無有惠施。無有親愛。無有祠祀。如是等語惡行。世間有情不生領解。非四所攝。問為意三惡行攝一切意惡行。為一切意惡行攝意三惡行耶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貪欲瞋恚邪見。俱生受想行識非三所攝彼論中意惡行攝四蘊自性。如是施設五蘊自性為諸惡行。
是否所有的言语恶行都包含在四种言语恶行之中?回答是,所有的言语恶行都包含在这四种之中,但这四种并不包含所有的言语恶行。不包含的有哪些?比如有人独自在空旷处这样说:没有布施,没有亲情,没有祭祀。这样的言语恶行,世间有情众生无法理解,因此不被四种言语恶行所包含。问:是否所有的意恶行都包含在三种意恶行之中,还是所有的意恶行都包含在三种意恶行之中?回答是,所有的意恶行都包含在这三种之中,但这三种并不包含所有的意恶行。不包含的有哪些?比如贪欲、瞋恚、邪见,以及与生俱来的受想行识,这些都不是三种意恶行所包含的。在那些论著中,意恶行包含了四蕴的自性。这样设立五蕴的自性,是为了包含所有的恶行。
問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與佛契經。及施設論攝諸惡行。何故不同。答依二種門說諸惡行。一依世俗。二依勝義。謂佛契經及施設論。依世俗門說諸惡行。此發智論集異門論。依勝義門說諸惡行。如依世俗勝義分別。如是依不了義了義。有別意趣無別意趣。有別因緣無別因緣。世俗諦現觀勝義諦現觀等。應知亦爾。復有說者。由三緣故所攝不同。謂自性故。相雜故。世譏嫌故。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說其自性。施設論中說其相雜。若法雖非惡行自性。而與惡行相和雜故。亦得其名。於契經中說世譏嫌。以諸世間於根本業道多生譏嫌。非於業道加行後起。由此緣故攝諸惡行經論不同。如是名為惡行自性。
问:《发智论》、《集异门论》与佛的契经,以及《施設论》所包含的恶行为何不同?答:这是因为依据两种门类来讲述恶行,一是依据世俗,二是依据胜义。佛的契经和《施設论》依据世俗门类讲述恶行,而《发智论》和《集异门论》依据胜义门类讲述恶行。如同依据世俗和胜义的分别,不了义和了义、有别意趣和无别意趣、有别因缘和无别因缘,世俗谛现观和胜义谛现观等,也应如此理解。还有说法认为,由于三种原因导致所包含的不同,即自性的原因、相杂的原因和世间譏嫌的原因。《发智论》和《集异门论》讲述了恶行的自性,《施設论》中讲述了恶行的相杂。如果某个法虽然不是恶行的自性,但与恶行相和杂,因此也得名为恶行。在契经中讲述了世间譏嫌,因为世间众生对于根本业道多生譏嫌,而不是对于业道的加行和后起。由于这个原因,包含恶行的经论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恶行自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惡行。惡行有何義。答可厭毀故名惡。遊履依處故名行。可厭毀故名惡者。如有說言。惡妻子。惡衣食。惡人惡處惡往來等。遊履依處故名惡行者。謂斷生命麁惡語及瞋恚。行有情處。不與取欲邪行及貪欲。行資具處。虛誑語離間語雜穢語。行於名處。邪見。行名色處。復有說者。感苦受果故名惡。動轉捷利故名行。問沈溺諸惡云何捷利。答彼惡行者有如是巧便。雖行惡行。而令世間不知其惡。故名捷利。復有說者。習近惡人故能招惡趣。故名惡行。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惡行。謂惡思所思故。惡說所說故。惡作所作故。
惡思所思。謂意惡行。惡說所說。謂語惡行。惡作所作。謂身惡行。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惡行。謂惡作義故。可厭毀故。決定能感非愛果故。惡作義者。行身語意諸惡行故名為惡行。可厭毀者。謂行惡行毀犯尸羅。常為諸天大師有智同梵行者共所厭毀。決定能感非愛果者。謂諸所有身語意惡行。無處無容能感可愛果。有處有容感非愛果。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有何因緣名為惡行。謂彼能感非愛樂非適悅不可意果。此顯等流果。復言能感非愛樂非適悅不可意異熟。此顯異熟果。
恶意所想,指的是不善意业。恶意所说,指的是言语不善行为。恶意所做,指的是身体不善行为。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三个因缘被称为恶行,即恶作的意义、令人厌恶毁谤、决定能引发非爱果。恶作的意义,是指行为不善的身、语、意行为,因此被称为恶行。令人厌恶毁谤,是指行为恶行破坏戒律,常被诸天、大师、有智慧的同修梵行者共同厌恶毁谤。决定能引发非爱果,是指所有身、语、意的恶行,无处无时能引发可爱的果报。有处有时能引发非爱果。《集异门论》也这样说。有什么因缘被称为恶行?即那些能引发非爱乐、非适悦、不可意果的行为。这显示了等流果。又说能引发非爱乐、非适悦、不可意的异熟果,这显示了异熟果。
三不善根者。謂貪瞋癡。問此三以何為自性。答貪不善根有五。即欲界繫五部所斷愛。瞋不善根有五。則五部所斷恚。癡不善根有五。即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全。并見苦所斷一分。然見苦所斷無明有十。此中除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取餘無明故言一分。此十五法唯是不善。遍生不善法名不善根。應知。此三皆與六識身相應。是名三不善根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不善根。不善根有何義。答能生不善義。是不善根義。能養不善義。能增不善義。能長不善義。能益不善義。能持不善義。能令不善法廣流布義。是不善根義。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諸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諸不善種義。等起不善義。能為轉因引不善義。為隨轉因生不善義攝益一切不善法義。是不善根義。大德說曰。依止此物遍能生長諸不善法。能為轉因。為隨轉因。攝益不善。故名不善根。
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三不善根,即贪、嗔、痴。有人问这三种不善根各自的本质是什么。回答说,贪不善根有五种,即与欲界相关的五部所断的爱。嗔不善根也有五种,是五部所断的恚。痴不善根有五种,包括与欲界相关的见集、灭道以及修所断的全部,还有见苦所断的一部分。然而,见苦所断的无明有十种,这里除了有身见、边执见相应之外,取其余的无明,因此说是一部分。这十五种法唯有不善,普遍产生不善法,因此称为不善根。应当知道,这三种不善根都与六識身相应,这就是三不善根的本质。已经说明了本质,现在来说其所以然。有人问为什么称之为不善根,不善根有什么意义。回答说,能够产生不善的意义,就是不善根的意义。能够培养不善的意义,能够增长不善的意义,能够使不善扩展的意义,能够增加不善的意义,能够保持不善的意义,能够使不善法广泛传播的意义,都是不善根的意义。尊者世友这样说,所有不善的原因的意义是不善根的意义,所有不善的种子的意义,一起产生不善的意义,能够作为转变的原因引导不善的意义,作为随转的原因产生不善的意义,包含所有不善法的意义,都是不善根的意义。大德说,依赖这些能够普遍产生和增长所有不善法,能够作为转变的原因,作为随转的原因,包含不善,因此称为不善根。
問若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者。是即前生不善五蘊。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不善五蘊為因。前生十不善業道。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十不善業道為因。前生不善。三十四隨眠俱生品。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不善。三十四隨眠俱生品如應為因。如是一切不善法。皆應名不善根。如是三種有何殊勝不共因緣。世尊獨立為不善根。答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脇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所知。若法有不善根相即便立之。無者不立。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三不善根。有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
能與一切不善為因。除此不善根。餘不善法無如是事。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能生一切不善諸法。難斷難滅難超難度。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復有說者。如是三種。多諸過患。謂生一切現法後法眾多憂苦。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復有說者。如是三種。於出欲界極為障礙。如壯獄卒守於獄門。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復有說者。如是三種於不善中最為殊勝。最為上首。前行前導。如最勝軍將導一切。此不善根增上力故。能令一切不善增廣。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與三善根為近對治怨敵障礙。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能與一切不善。
為因為根為眼為集為緣。發起一切不善諸法。障礙一切諸功德法。不善法中最為殊勝。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復有說者。如是三種。遍攝一切不善諸法。謂諸不善。或是貪品。或是瞋品。或是癡品。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又此三種具足五義。謂通五部。遍在六識。是隨眠性。能起麁惡身業語業。作斷善根牢強加行。是故獨立為不善根。通五部者遮五見疑。遍六識者遮其諸慢。隨眠性者遮纏垢等。能起麁惡身業語業。作斷善根牢強加行者。示現根義。又此五義遮一切法成立根義。謂不染污法有遍六識。無餘四義。染污色蘊全無五義。染污受蘊想蘊及除煩惱纏垢。
所餘相應染污行蘊。雖通五部亦遍六識。而非隨眠性。雖能起麁惡身語二業。而非斷善牢強加行。所有染污不相應行蘊雖通五部。無餘四義。染污識蘊中。眼等五識全無五義。意識雖通五部。亦能起麁惡身業語業。而無餘三義。十煩惱中五見及疑。有隨眠性無餘四義。慢通五部。是隨眠性。能起麁惡身業語業。無餘二義。於十纏中。惛沈掉舉無慚無愧雖通五部亦遍六識。而非隨眠性。雖起麁惡身業語業。而非斷善牢強加行。睡眠一種雖通五部無餘四義。所餘五纏。雖起麁惡身語二業無餘四義。六煩惱垢。雖亦有時能起麁惡身語二業。無餘四義。唯貪瞋癡。具足五義非所餘法。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又此三種。多於三受隨逐隨增。是故獨立為不善根。又此三種。欲界有情多分現起。能發十種不善業道生十惡處。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如是三種通五部。與六識俱起諸不善品為根。此中貪相應品。由二根故說名有根。謂貪及彼相應無明。瞋相應品亦二根故說名有根。謂瞋及彼相應無明。除此所餘不善心品由一根故說名有根。所謂無明。
問世尊處處。說根不同。謂或說有身見邊執見為根。或說世尊為根。或說樂欲為根。或說不放逸為根。或說自性為根。如是等有何義。答有身見邊執見。由能發起六十二見故說為根。世尊能說雜染清淨。繫縛解脫。生死涅槃。起正教法故說為根。樂欲能引一切善法。故說為根。諸不放逸。攝護一切所修善法。令不散失故說為根。自性能持自體不失故說為根。如是無為。能持自體故說為根。亦無有過。復有說者。為同類因持等流果。或是同類因性所持。是故有為自性名根。復有說者。相應俱有因力任持。是故有為自性名根。名能顯了諸法自性。故亦說彼為自性根。此貪瞋癡能生能長諸不善法。故說為根。三不善根如結蘊廣說。
已說三惡行三不善根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有惡行非不善根。謂身語惡行邪見。不善思。由此唯有惡行相。無不善根相故。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由此唯有不善根相。無惡行相故。有惡行亦不善根。謂貪欲瞋恚不善根。由此具有二種相故。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相謂所名。除前三句名所顯義。所餘諸法為第四句。謂色蘊中。除不善色取餘色蘊。於行蘊中除三不善根。不善邪見。及不善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是故說言謂除前相。
復次於眼識貪俱生不善品中。或有惡行非不善根。應作四句。有惡行非不善根。謂不善思。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有惡行亦不善根。謂貪不善根。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如於眼識作四句。乃至於意識亦爾。如於貪俱生不善品作六四句。於瞋俱生品亦爾。於邪見俱生不善品中。唯意地故作一四句。有惡行非不善根。謂邪見及不善思。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有惡行亦不善根者無也。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於不共無明俱生不善品中。亦以唯意地故作一四句。有惡行非不善根。謂不善思。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有惡行亦不善根者無也。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善根。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廣說如前。三妙行者。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云何身等妙行。如世尊說。何者身妙行。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何者語妙行。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何者意妙行。謂無貪無瞋正見。應知此中世尊唯說根本業道所攝妙行。不說業道加行後起所攝妙行。
此發智論通說所有善身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身妙行。通說所有善語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語妙行。通說所有善意業等。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意妙行。如此論中攝諸妙行。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故彼論言。何者身妙行。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如是所說隨順契經。又言。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如是復攝前所不攝。於自妻室離起欲行。又言。有餘善身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身業。問何等如理所引身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答前說自性。
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身業。謂應如是去來。如是行住。如是坐臥。如是裁割。如是縫綴。而皆如是。如應去來。乃至縫綴。此等身業作所應作。應正理故。攝在如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身妙行。若作是說。身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又彼論言。何者語妙行。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如是所說隨順契經。又言。有餘善語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語業。問何等如理所引語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
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語業。謂應說一言二言多言男言女言非男女言去來今言。而皆如是說一乃至去來今言。此等語業說所應說。應正理故。攝在如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語妙行。若作是說。語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又彼論言。何者意妙行。謂無貪無瞋正見。如是所說隨順契經。又言。有餘善意業。如是復攝所有善思。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意業。問何等如理所引意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答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意業。名如理所引意業。謂諸意業起如前說。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語業。若作是說。意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
如發智論集異門論。攝身語妙行。施設論中所說亦爾。唯除意妙行。別有所攝故。彼論言。
問為身三妙行攝一切身妙行。為一切身妙行攝身三妙行耶。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離前說以手杖等捶擊有情。及所應行諸不淨行。并飲酒等諸放逸業。而能安住正知正念。受用食等。復能正避諸犯戒者。諸如是等所起身業非三所攝。所餘問答如前應知。問為語四妙行攝一切語妙行。為一切語妙行攝語四妙行耶。答一切攝四。非四攝一切。不攝者何。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作如是說。有惠施。有親愛。有祠祀。如是等語妙行。於世有情不生領解。非四所攝。問為意三妙行攝一切意妙行。為一切意妙行攝意三妙行耶。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無貪無瞋正見俱生受想行識非三所攝。彼論中意妙行攝四蘊自性。如是施設五蘊自性為諸妙行。
問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與契經施設論。攝諸妙行何故不同。答依二種門說諸妙行。一依世俗。二依勝義。謂契經施設論。依世俗門說諸妙行。此發智論集異門論。依勝義門說諸妙行。如依世俗勝義分別。如是依不了義了義等。廣說如前。復有說者。由三緣故所攝不同。謂自性故。相雜故。世所欣讚故。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說其自性。施設論中說其相雜。若法雖非妙行自性。而與妙行相雜故亦得其名。於契經中說世欣讚。以一切世間於根本業道多起欣讚。非於業道加行後起。由此緣故。攝諸妙行經論不同。如是名為妙行自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妙行。
妙行有何義。答可欣讚故名妙。遊履所依處故名行可欣讚故名妙者。如有說言。妙妻子。妙衣食。妙人。妙處。妙往來等。遊履所依處故名行者。謂即於前三種惡行所依之處。與彼相違起三妙行。復有說者。感樂受果故名為妙。動轉捷利故名為行。問於妙行中云何捷利。答行妙行者有如是巧便。雖不希求世間名譽。而為勸他修妙行故。所修妙行皆令他知。故名捷利。復有說者。習近善人能招善趣。故名妙行。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妙行。謂善思所思故。善說所說故。善作所作故。善思所思。謂意妙行。善說所說。謂語妙行。善作所作。謂身妙行。復有說者。
有三因緣故名妙行。謂善作義故。可欣讚故。決定能感可愛果故。善作義者。行身語意諸善行故名為妙行。可欣讚者。謂行善行守護尸羅。常為諸天大師有智同梵行者共所欣讚。決定能感可愛果者。謂所有身語意妙行。無處無容能感非愛諸果異熟。有處有容能感可愛諸果異熟。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有何因緣名為妙行。謂彼能感可愛可樂適意悅意甚可喜果。此顯等流果。復言。能感可愛可樂適意悅意可喜異熟。此顯異熟果。
三善根者。謂無貪無瞋無癡善根。云何無貪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貪對治。是名無貪善根性。云何無瞋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瞋對治。是名無瞋善根性。云何無癡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癡對治。是名無癡善根性。此三善根。於一心中具足可得。三不善根。非於一心具足可得。又三善根。具足防衛一切善心。通六識身有漏無漏。三不善根。不能具足防衛一切諸不善心。又三善根。遍與善心相應。三不善根。不遍與不善心相應。又三善根。能遍發起一切善心。三不善根不能遍起一切不善心。如是隨轉不隨轉等。皆應廣說。是名三善根自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善根。善根有何義。答能生善義是善根義。能養善義。能增善義。能長善義。能益善義。能持善義。能令善法廣流布義。是善根義。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善法因義。是善根義。善法種義。等起善義。能為轉因。引諸善義。為隨轉因生諸善義。攝益一切諸善法義。是善根義。大德說曰。依止此物遍能生長一切善法。能為轉因。為隨轉因。攝益諸善。故名善根。
問若善法因義是善根義者。前生善五蘊。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善五蘊為因。前生十善業道。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十善業道為因。前生三十七菩提分法。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三十七菩提分法為因。如此則一切善法皆應名善根。如是三種有何殊勝不共因緣立為善根。答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脇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能知。若法有善根相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三種善根。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能與一切善法為因。其餘善法無如是事。復有說者。此三善根。
於諸善法最為殊勝。以殊勝故立為善根。復有說者。此三善根於諸善法。最為上首前行前導。如最勝軍將導一切。如是善根增上力故。能令一切善法增廣故。立為善根。復有說者。此三善根。能與一切善法為因為根為眼為集。發起一切善法。障礙一切不善諸法。於善法中最為殊勝。故立為根。復有說者。以三善根能遍發起十善業道。生十善處故立為根。由如是等諸因緣故。於善法聚唯此三種立為善根。已說三妙行三善根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善根。謂身語妙行及善思。由此唯有妙行相。無善根相故。
有善根非妙行。謂正見所不攝無癡善根。由此唯有善根相。無妙行相故。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正見。由此具有二種相故。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相謂所名。除前三句名所顯義。所餘諸法為第四句。謂色蘊中。除諸善色取餘色蘊。於行蘊中除三善根及諸善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復次於眼識俱生善法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有善根非妙行。謂無癡善根。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如於眼識俱生善品。
如是乃至於身識俱生善品亦爾。於正見俱生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有善根非妙行者。無也。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正見。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盡智無生智俱生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有善根非妙行。謂無癡善根。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