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邪語納息第二之二
有律儀。有不律儀。有住律儀者。有住不律儀者。云何律儀。謂有七種。即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云何不律儀。謂亦有七種。即斷生命乃至雜穢語。云何住律儀者。謂有七眾。一苾芻。二苾芻尼。三正學。四勤策男。五勤策女。六近事男。七近事女。云何住不律儀者謂有十二種不律儀家。一屠羊。二屠鷄。三屠猪。四捕鳥。五捕魚。六遊獵。七作賊。八魁膾。九縛龍。十守獄。十一煮狗。十二婆具履迦。此中屠羊者。為活命故懷殺害心。若買若賣養飼斷命。如是一切皆名屠羊。屠鷄屠猪亦復如是。捕鳥者。為活命故採捕眾鳥。捕魚等亦如是。縛龍者。
有律儀和不律儀。有遵守律儀的人和不遵守律儀的人。什么是律儀?指的是有七种,即远离杀害生命,一直到远离不端言语。什么是不律儀?也是指有七种,即杀害生命一直到不端言语。什么是遵守律儀的人?指的是有七种群体: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正学,四、沙弥男,五、沙弥女,六、优婆塞,七、优婆夷。什么是不遵守律儀的人?指的是有十二种不道德的职业。一、屠宰羊,二、屠宰鸡,三、屠宰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狩猎,七、做贼,八、宰割,九、束缚龙,十、看守监狱,十一、烹狗,十二、制作婆具履迦。这里所说的屠宰羊的人,为了生存而怀着杀害的心,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饲养和断命,所有这些行为都称为屠宰羊。屠宰鸡和屠宰猪也是如此。捕鸟的人,为了生存而捕捉各种鸟类,捕鱼等也是如此。束缚龙的人,指的是那些为了生存而捕捉龙的人。
為活命故習呪龍蛇。或言縛象。煮狗者。謂栴茶羅等諸穢惡人。婆具履迦者。謂有傍生名婆具羅。即是蟒類。恒於曠野吞食商侶。有人專能殺之。取商侶價以自活命。由此故名婆具履迦。有說。罝弶名婆具羅。有人為活命故恒設罝弶。取諸眾生故名婆具履迦。有說。獵主名婆具履迦。如有頌言。
为了生存,他们学习咒语来控制龙和蛇。有的人说束缚大象,煮狗肉的人,指的是栴茶罗等不洁的恶人。婆具履迦指的是有一种旁生名为婆具罗,也就是蟒蛇类,常在旷野中吞食商队。有人专门能杀它们,用商人的报酬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因此得名婆具履迦。也有人说,捕兽器名为婆具罗,有人为了生存总是设置捕兽器,捕捉众生,因此得名婆具履迦。还有人说,猎人名为婆具履迦,如颂诗所说。
鹿出婆具履迦苦 終不還投婆具羅
鹿象征解脱,超越世俗束缚,走向无作业的状态,最终达到无需再经历轮回的果位,投入无法被破坏的如来秘藏。
智者棄凡俗出家 終不還歸苦迫迮
智者放弃世俗生活出家,最终达到无需再经历轮回的果位,不再回归逼迫和困扰身心的状态。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受上命訊問獄囚。肆情暴虐加諸苦楚。或非理斷事。或毒心賦稅。如是一切皆名住不律儀者。
尊者妙音这样说:如果有人接受命令审问囚犯,肆意虐待施加痛苦,或者做出不合理的裁判,或者怀着恶意征税,所有这些行为都被称为从事不道德职业的人。
問如是諸律儀要受方得。此不律儀亦如是耶。或有說者。亦由受得。謂手執殺具誓從今日乃至命終。常作此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復有說者。雖執殺具自立誓言。然彼不得此不律儀。由二緣得。一由作業。二由受事。由作業者。謂生不律儀家最初作彼殺生等業。爾時便得此不律儀。由受事者。謂生餘家為活命故懷殺害心。往屠羊等不律儀所。作是誓言我從今者乃至命終。常作汝等所作事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復有說者。此亦最初作彼業時。方乃獲得此不律儀。彼說不律儀唯一緣得。
问:这些律儀是否需要接受才能获得?不律儀也是这样吗?有的说:也需要通过接受来获得。比如手持杀生工具发誓从今天起直到生命终结,持续从事这种职业以维持生计。那时就获得了这种不律儀。还有的说:即使手持杀生工具并自立誓言,但不会获得这种不律儀。通过两种因缘获得:一是作业,二是受事。所谓作业,是指出生在不律儀家庭,最初从事杀生等恶行,那时就获得了这种不律儀。所谓受事,是指出生在其他家庭,为了生存怀着杀害之心前往屠羊等不律儀之地,发誓说:从今以后直到生命终结,我将持续从事你们所做的事业以维持生计。那时就获得了这种不律儀。还有的说:这种不律儀只有在最初从事那种恶行时,才能获得。他们说不律儀只通过一种因缘获得。
若有以下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下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下品轉更不增長。若有以中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中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中品轉不增不減。若有以上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上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上品轉更不損減。故如是。問頗有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耶。答有。謂有新學苾芻以上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有阿羅漢以下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如是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
如果有人以下品的心态发起有表业并接受各种律仪,那么在众生的共同命运中,这些律仪会以下品的形式持续转变。即使后来他们努力发起身语意,制止恶行,实践妙行,那些律仪仍然以下品的形式存在,不会增长。如果有人以中品的心态发起有表业并接受各种律仪,那么在众生的共同命运中,这些律仪会以中品的形式持续转变。即使后来他们努力发起身语意,制止恶行,实践妙行,那些律仪仍然以中品的形式存在,既不增长也不减少。如果有人以上品的心态发起有表业并接受各种律仪,那么在众生的共同命运中,这些律仪会以上品的形式持续转变。即使后来他们努力发起身语意,制止恶行,实践妙行,那些律仪仍然以上品的形式存在,不会减少。因此情况就是这样。问是否有新学比丘成就上品律仪,而阿罗汉成就下品律仪?答有。即有新学比丘以上品心态发起有表业并接受各种律仪,有阿罗汉以下品心态发起有表业并接受各种律仪。这样新学比丘成就上品律仪,而阿罗汉成就下品律仪。
若有最初以下品纏斷眾生命。於此眾生得下品斷生命所攝。及不律儀所攝表無表業。於餘一切有情身上。唯得下品不律儀所攝無表業。若彼後時隨以下中上品纏斷眾生命。於此眾生唯得下中上品。斷生命所攝表無表業。更不得不律儀所攝表無表業。先已得故如是最初以中品纏以上品纏。廣說亦爾。斷生命等。隨別漸得不律儀業普頓得故。問如屠羊者不欲殺餘眾生。何故此人普於一切有情所得不律儀耶。答雖於羊處起不律儀。然諸有情一切皆有羊蘊界處。又彼惡心境界寬遍。故於一切得不律儀。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諸有情皆作羊像。來住前者於彼一切。皆起惡心皆欲殺害。是故於一切有情所得不律儀。
如果有人最初因为下品纏缚而断绝众生的生命,那么对于这些众生,他将获得与下品断生命相关的表无表业,以及不律儀所包含的表无表业。对于其他所有有情众生,他只获得不律儀所包含的无表业。如果后来他随着下、中、上品纏缚断绝众生生命,那么对于这些众生,他只获得下、中、上品断生命所包含的表无表业,不再获得不律儀所包含的表无表业,因为之前已经获得。同样,最初以中品纏缚以上品纏缚的情况,广泛来说也是如此。断绝生命等行为,随着个别逐渐获得不律儀业,普遍顿然获得。问:比如屠羊者本不想杀害其他众生,为何这个人普遍对所有有情获得不律儀呢?答:虽然他在羊那里发起不律儀,但是所有有情众生都具有羊的蕴、界、处。而且他的恶心境界广泛普遍,因此对所有有情获得不律儀。不存在为了分别的缘故,假设所有有情都化作羊的形象,来到他面前,他对所有这些都会发起恶心,都想要杀害。因此,他对所有有情获得不律儀。
住不律儀者。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不律儀非於一切有情者。此類無有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類。一切支者。謂斷生命乃至說雜穢語。一切因者。謂下中上纏。或貪嗔癡。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謂以下纏斷眾生命。或中或上非餘亦不起餘支。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謂以下纏斷眾生命。乃至說雜穢語。
从事不道德职业的人,有的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获得不道德戒律,并不是因为所有要素,也不是因为所有原因。有的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获得不道德戒律,是因为所有要素,但不是因为所有原因。有的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获得不道德戒律,是因为所有原因,但不是因为所有要素。有的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获得不道德戒律,是因为所有要素和所有原因。如果说因为所有要素和所有原因获得不道德戒律,但不是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那么这类人实际上就是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所有要素指的是断绝生命直至说杂秽语。所有原因指的是下、中、上的纏缚,或者是贪、嗔、痴。有的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获得不道德戒律,并不是因为所有要素,也不是因为所有原因,比如因为下等纏缚断绝众生生命,或者中等或上等,不涉及其他也不引起其他要素。有的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获得不道德戒律,是因为所有要素而不是因为所有原因,比如因为下等纏缚断绝众生生命,甚至说杂秽语。
或中或上非餘。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謂以下中上纏斷眾生命不起餘支。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者。謂以下中上纏斷眾生命。乃至說雜穢語。住律儀者。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若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此類無有。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律儀。非於一切有情者。此亦無有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類。一切支者。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一切因者。謂下中上品心。
有些人在所有有情众生中获得不律儀,这是由于所有的原因而不是所有的支。例如,通过下、中、上纏断绝众生的生命,而不涉及其他支。有些人在所有有情众生中获得不律儀,这是由于所有的支和所有的原因。例如,通过下、中、上纏断绝众生的生命,甚至说杂秽语。遵守律儀的人,在所有有情众生中获得律儀,不是由于所有的支,也不是由于所有的原因。有些人在所有有情众生中获得律儀,是由于所有的支,但不是所有的原因。有些人在所有有情众生中获得律儀,是由于所有的支和所有的原因。如果在所有有情众生中获得律儀,是由于所有的原因而不是所有的支,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如果由于所有的支和所有的原因获得律儀,而不是在所有有情众生中,这样的人也是没有的。所谓的所有有情众生,即是所有有情众生的类别。所有的支,指的是远离断绝生命乃至远离杂秽语。所有的原因,指的是下、中、上品心。
或無貪無瞋無癡。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以下心受近事勤策戒。或中或上或二非餘。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以下心受近事乃至苾芻戒。或中或上或二非餘。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支亦一切因者。謂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事勤策苾芻戒。問若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時。即名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因非一切支。何以言無。答此中但依盡壽律儀作論不依晝夜。所以者何。彼名為齋。於律儀中非決定故。
有些人心中无贪、无瞋、无痴,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都持有戒律和儀則。他们不是在所有要素、成分上,也不是在所有原因上获得戒律和儀則,例如,他们以谦卑的心态接受近事、勤策的戒律,或者中等、上等,而不是其他。有些人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都持有戒律和儀則,也在所有要素、成分上获得戒律和儀則,但不是在所有原因上,例如,他们以谦卑的心态接受近事直到比丘的戒律,或者中等、上等,而不是其他。有些人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都持有戒律和儀則,也在所有要素、成分上和所有原因上获得戒律和儀則,例如,他们以低、中、高的心态依次接受近事、勤策、比丘的戒律。问:如果以低、中、高的心态依次接受近住、近事、勤策的戒律时,就被称为对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都持有戒律和儀則,也在所有原因上获得戒律和儀則,但不是在所有要素、成分上,为什么说没有呢?回答:这里只根据终生的戒律和儀則来讨论,而不是根据日日夜夜。为什么呢?那个被称为齋,在戒律和儀則中不是决定性的。
問如受律儀於下品後復得中品。於中品後復得上品。諸不律儀亦如是耶。或有說者。如得律儀不律儀亦爾。所以者何。諸善律儀作大功用。作大加行尚數數得。況不律儀。如是說者。律儀漸得非不律儀。所以者何。律儀難得以難得故漸受漸得。不律儀易得以易得故頓受頓得。
問如善律儀有支不具。諸不律儀亦如是耶。答健馱羅國諸論師言。不律儀業有支不具。若諸有情生在種種不律儀家。生便瘖瘂盡眾同分不能言說。彼但可得身三業性不律儀業。不得語四。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咸作是說。諸不律儀無支不具。如善律儀漸次受者有支不具。諸不律儀則不如是。無漸受故易可得故。問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還得不律儀耶。答健馱羅國諸論師言。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還得不律儀。得律儀故不律儀斷。捨律儀故不律儀續。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咸作是說。
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不得不律儀。得律儀故捨不律儀。分齊極故又捨律儀。是故爾時名非律儀非不律儀。若彼有情盡眾同分。不復作者不得不律儀。若復作者還得不律儀。盡壽律儀由四緣捨。一捨所學。二二形生。三斷善根。四捨眾同分。諸持律者說。法滅沒時為第五緣。謂法滅沒時。一切所學。出家受具。結界羯磨。悉皆息滅。是故爾時律儀亦捨。如是說者。當於爾時先得律儀不捨。已出家者猶名出家。已受具者猶名受具。未出家者無復出家。未受具者無復受具。依此故言一切息滅。
諸不律儀由四緣捨。一受別解脫律儀。二得靜慮律儀。三二形生。四捨眾同分。問如善律儀捨所學。捨此不律儀亦如是耶。答或有說者。若能決定捨諸殺具。爾時捨不律儀。如是說者。雖復決定捨諸殺具。若不受戒得善律儀。終不得名捨不律儀。
三惡行。三曲穢濁。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三曲穢濁。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惡行。而未分別三曲穢濁。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三曲穢濁。謂身曲身穢身濁。語曲語穢語濁。意曲意穢意濁。三曲云何。謂諂所起身語意業。所以者何。諂名為曲。由曲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曲。是彼果故。問復何因緣諂名為曲。答直相違故。如有頌言。
諸盤迴屈曲 不平直不正
嶮坑澗 稠林 是皆喻其諂
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難出生死難入涅槃。猶如曲木難出稠林難入聚落。此亦如是故名為曲。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所作事將現在前。復還棄背將欲出言復還內止。其性嶮惡難得意趣。難可共交故名為曲。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聰慧者皆應遠離。如樂淨人逃避塚間死屍臭穢。正直所厭故名為曲。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佛於彼亦捨大悲。如諂病人良醫所棄。障礙正化故名為曲。問諂在何處。答在欲界初靜慮非上地。問何故上地無諂。答上地於諂。非田非器非地非依。以非田器非地依。故於彼不有。復有說者。
為除其諂往趣上地。若於上地復有諂者。不應加行求趣上地。若下地法上地亦有者。不應施設漸次滅法。若不施設漸次滅法。則應無有究竟滅法。若無究竟滅法。便無解脫。若無解脫亦無生死則一切法無。欲令無如是過是故上地無諂。復有說者。若於是處安立王臣。安立眾生尊卑差別。則有其諂。非於上地得有斯事故無有諂。諸有王臣眾主尊卑差別。必懷諂曲更相接事故。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諸識身。有尋有伺。及有自性身語表業則有其諂。如是諸法上地皆無故無有諂。三穢云何。謂瞋所起身語意業。所以者何。瞋名為穢。由穢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穢是彼果故。問諸煩惱皆是其穢如有頌言。
世間諸穢草 能穢污良田
如是諸貪穢 穢污諸含識
世間諸穢草 能穢污良田
如是諸穢穢 穢污諸含識
慢愛無明。餘煩惱頌說亦如是。何故此中唯瞋名穢。答雖諸煩惱皆名為穢。然唯瞋恚有二穢名故獨名穢。如上頌言如是諸穢穢穢污諸含識。復有說者。由此瞋恚穢自相續。穢他相續。勝餘煩惱故說名穢。云何穢自相續。謂若瞋恚現在前時。舉身麁強惱悴顰蹙戰掉不安。如鬼所著人不喜見。云何穢他相續。謂若瞋恚惱亂他時令他塵垢。或受鞭捶乃至喪命。問瞋在何處。答在欲界。非上二界。問何故上二界無瞋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說。復有說者。為除瞋故求趣上界廣說如前。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慳嫉結則有瞋恚。所以者何。以諸有情依慳嫉結。於他相續起瞋恚故。
上界不爾故無瞋恚。復次若處有無慚無愧。則有瞋恚上界不爾。復次若處有苦憂根。則有瞋恚上界不爾。復次若處有男女根。則有瞋恚上界不爾。復次若處有段食愛及婬欲愛。則有瞋恚上界不爾。釋皆如前。是故上界無有瞋恚。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怨害因則有瞋恚。怨害因者名九惱事。色無色界無怨害因故無有瞋。是故尊者妙音說言。怨害因緣則令瞋轉。或有說者。若所依身乾燥麁強則有瞋恚。上界依身潤澤柔濡故無瞋恚。復有說者。色無色界有瞋對治。謂等引慈故無有瞋。如於是處若有吠藍婆風。是處雲場終不得住上界亦爾。有瞋對治等引中慈。吠藍婆風故瞋雲場於彼不住。
三濁云何。謂貪所起身語意業。所以者何。貪名為濁。由濁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濁。是彼果故。問何因緣故貪名為濁。答能染濁故。世間染色說名為濁。如世間說根濁莖濁枝濁葉濁花濁果濁。此皆能染故名為濁。復次濁者是鄙下義。世間並謂多貪欲者名為鄙濁。復次濁者是不清淨義。由貪蔽心習近染法捨淨法故。問貪在何處。答在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已說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為三惡行攝三曲穢濁。三曲穢濁攝三惡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惡行非曲穢濁。謂除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諸餘身語意惡行。有曲穢濁非惡行。謂初靜慮諂貪所起身語意業。
及餘色無色界貪所起意業。有惡行亦曲穢濁。謂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有非惡行非曲穢濁。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說。謂於色蘊中除不善色。及諂貪所起有覆無記色。取餘色蘊。於行蘊中除不善思。貪瞋邪見及諂貪所起有覆無記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此中有二種等起。謂因等起。及剎那等起。因等起名能轉心。剎那等起名隨轉心。問五識亦能作二等起發身語業不。或有說者。五識不能發身語業。所以者何。唯有意識於身語業。作轉隨轉令彼業現前。五識不能作轉。亦不能作隨轉。不能令彼業現前。問若爾如說自見身表業。自聞語表業。三識識。此云何通。答不見身表但見餘相。不聞語表但聞餘音。即由此義名見名聞。三識識者。緣他身業非自身業。復有說者。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以意識作能轉亦作隨轉。五識雖不作能轉。而作隨轉發彼業故。若作是說。即為善通自見身表自聞語表。所以者何。
若以意識作能轉及隨轉。亦以眼識作隨轉者便見身表。若以意識作能轉及隨轉。亦以耳識作隨轉者便聞語表。三識識者。亦緣自業亦緣他業。尊者僧伽伐蘇說曰。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作因等起及剎那等起。所以者何。如有士夫先不作意。欻被他打即還打彼。非於爾時得起我當打彼思念。當知即是住身識打。是故五識亦能發起身語二業。作因等起及剎那等起。如是說者。五識不能作因等起發身語業。所以者何意識於身語業作能轉及隨轉。五識唯作隨轉不作能轉故。
此中若善心作能轉。即善心作隨轉。若染污心作能轉。即染污心作隨轉。若威儀路心作能轉。即威儀路心作隨轉。若工巧處心作能轉。即工巧處心作隨轉。發身語業。問若威儀路心作能轉。即彼心作隨轉者。如有行時遇見佛像等起善眼識。或見婬女等起染眼識。如是豈非善染隨轉起彼業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由覺慧速疾迴轉起增上慢。謂於行位起此眼識。而實行時則善心染心不現在前。若善心染心現在前時即止不行。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復有說者。威儀路心發起業時。善染心等相助發起。是故威儀路心轉時。其隨轉心容有三種。謂善染無記。
問若工巧處心作能轉。即彼心作隨轉者。如畫師畫作佛時起善眼識。畫女人時起染眼識。如是豈非善染隨轉發彼業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覺慧速疾起增上慢。謂於畫時起此眼識。而實畫時善心染心不現在前。若善心染心現在前時便止不畫。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復有說者。工巧處心發起業時。善心染心相助發起。是故工巧處心為能轉時。其隨轉心容有三種。謂善染無記。問異熟生心何故不能作二等起發身語業耶。答強盛心發身語業。異熟生心其性羸劣故不能發。復有說者。若身語業異熟生心。為二等起而發起者。此身語業當言是何。為威儀路。
為工巧處。為異熟生。若威儀路。或工巧處。異熟生心云何能發。若異熟生此身語業應是異熟。然身語業定非異熟。加行起故。亦不可說為善染污。執異熟生心所起故。由此異熟生心。不能發身語業。復次若見所斷心作能轉。修所斷心作隨轉。或修所斷心作能轉。即修所斷心作隨轉。發身語業斯有是處。若見所斷心作能轉。即見所斷心作隨轉。或修所斷心作能轉。見所斷心作隨轉發身語業無有是處。何以故。以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故。今於此中。因論生論。問何故住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耶。答要麁散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
此心微細故不能發。復次外門轉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此心內門轉故不能發。復有說者。若見所斷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者。此業當言是何。為見所斷。為修所斷。為俱所斷。若見所斷者。此身語業應非修所斷法為方便依。謂修所斷四大所造。若修所斷者。不應以見所斷心。為剎那等起。若俱所斷者。隨所起一業應成二分。如是則一法有二自性。但不爾故見所斷心非剎那等起。問若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諸邪見人所有身語意業。若思若求若所造作。一切皆得不可愛不可樂非悅意果。所以者何。
此見暴惡所謂邪見。答依因等起作如是說。非依剎那等起是故無過。復次若此眾同分心作能轉。即此眾同分心作隨轉。或餘眾同分心作能轉。即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斯有是處。若此眾同分心作能轉。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無有是處。復有說者。亦有是處。謂如有人發願當作五年大會中間命終。乘此願力生富貴家自憶宿命。如昔所願一切皆作。如是則名此眾同分心作能轉。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
三妙行三清淨。謂身語意清淨。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清淨。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妙行未分別三清淨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為三妙行攝三清淨。三清淨攝三妙行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所以者何。諸身妙行即身清淨。諸語妙行即語清淨。諸意妙行即意清淨。問無漏妙行永離垢離穢離濁可名清淨。有漏妙行既是有垢有穢有濁。云何名清淨。答有漏妙行以分清淨故名清淨。所以者何。有漏妙行亦能離乃至無所有處諸煩惱垢。故得名清淨。復有說者。有漏妙行能引發。隨順第一義清淨故亦名清淨。
三妙行三寂默。謂身語意寂默。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寂默。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妙行。未分別三寂默。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三妙行三寂默。為三妙行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妙行耶。答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妙行。諸餘身語妙行。及一切意妙行。有寂默非妙行。謂無學心。有妙行亦寂默。謂無學身語妙行。有非妙行非寂默。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色蘊中除善色。行蘊中除無貪無瞋。正見及諸善思。識蘊中除無學心。取餘色行識蘊及二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三清淨三寂默。為三清淨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清淨耶。答應作四句。有清淨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清淨。諸餘身語清淨。及一切意清淨。此復云何。謂學非學非無學身語清淨。及三種意清淨。以意寂默唯無學心故。有寂默非清淨。謂無學心非業性故。有清淨亦寂默。謂無學身語清淨。有非清淨非寂默。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
問何故於五蘊中。唯色識二蘊建立寂默非餘蘊耶。答應具建立而不立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有說者。此中顯示最初最後故作是說。初謂色蘊後謂識蘊。如說初後如是入出趣向已度。方便究竟當知亦爾。復有說者。此中顯示最麁最細。於五蘊中。色蘊最麁。識蘊最細。復有說者。真實寂默唯無學心。此無學心由誰比度。謂身語業。故唯無學心身語業。建立寂默。問何故寂默唯在無學。答唯無學身中寂默可得。學及非學非無學身中皆不可得。因論生論何故唯無學身中寂默可得。非餘耶。答由此寂默是最勝法。非劣身中有勝法可得。所以者何。若說勝法則無學法。勝非學法等。若說勝補特伽羅則無學補特伽羅。勝非有學等。復有說者。無學身中煩惱意言究竟息滅。寂默圓滿故立寂默。餘身不爾故不建立。
問妙行清淨寂默有何差別。或有說者。名即差別。謂名妙行。名清淨。名寂默。復有說者義亦差別。謂善巧作義是妙行義。體潔白義是清淨義。離癡亂義是寂默義。復有說者。能感愛果故名妙行。不雜煩惱故名清淨。究竟靜息故名寂默。是謂妙行清淨寂默三種差別。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非理所引身語意業。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復有說者。前納息中雖已分別三種惡行。而未分別非理所引身語意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諸身惡行。
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答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何以故。以諸惡行皆違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有非理所引身業。非身惡行。謂有覆無記身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有覆無記身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煩惱所起身業。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者。謂應如是去來。而不如是去來等。廣說如前。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耶。設非理所引語業。彼盡語惡行耶。答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何以故。以諸惡行皆違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有非理所引語業。非語惡行。謂有覆無記語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有覆無記語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語業。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者。謂應作一言而不作等。廣說如前。
諸意惡行。彼盡非理所引意業耶。設非理所引意業。彼盡意惡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意惡行非非理所引意業。謂貪欲瞋恚邪見三種意惡行。有非理所引意業非意惡行。謂有覆無記意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有覆無記意業者。謂欲界繫薩迦耶見。邊執見相應思。及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思。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思能起。如前所說。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語二業。有意惡行亦非理所引意業。謂不善意業。有非意惡行亦非非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行蘊中作四句。於中除貪瞋邪見。及染污思。并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耶。設如理所引身業。彼盡身妙行耶答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何以故。一切妙行不違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有如理所引身業非身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此復云何。謂應如是去來。而能如是去來等。廣說如前。
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耶。設如理所引語業。彼盡語妙行耶。答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何以故一切妙行不違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有如理所引語業。非語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語業。此復云何。謂應作一言而作一言等。廣說如前。諸意妙行。彼盡如理所引意業耶。設如理所引意業。彼盡意妙行耶。答應作四句。有意妙行。非如理所引意業。謂無貪無瞋正見三種意妙行。有如理所引意業。非意妙行。謂一分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意業。即思謂能起。如前所說。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語二業。有意妙行。亦如理所引意業。謂善意業。有非意妙行。亦非如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行蘊中作四句。於中除無貪無瞋正見及善思。并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