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九
問身語業何等隨心轉。何等不隨心轉耶。答色界戒及無漏戒隨心轉。欲界戒及餘身語業不隨心轉。問何故欲界戒不隨心轉耶。答欲界於彼隨心轉戒。非田非器乃至廣說。復次欲界非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故。無如是道戒可隨轉。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故。有如是道戒可隨轉。復次欲界戒義。問欲界心言汝能為我。斷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不若能者我隨汝轉欲界心義。答欲界戒言我不能戒義。言若不能我何為隨汝轉如人怖怨。問他人曰。汝能為我作救護不。若能者當依止汝隨汝而轉他。答不能彼便語言汝若不能。我何為依止。汝隨汝轉此亦如是。
问身体和语言的行为哪些是随心转的,哪些不是随心转的。回答说,色界的戒律和无漏的戒律是随心转的,欲界的戒律和其他身体、语言的行为不是随心转的。问为什么欲界的戒律不随心转呢?回答说,欲界对于那些随心转的戒律来说,既不是田地也不是器具,甚至更广泛的说。再者,欲界不是定的境界,不是修行的地方,也不是远离贪欲的地方,所以没有这样的道戒可以随转。色界是定的境界,是修行的地方,是远离贪欲的地方,所以有这样的道戒可以随转。再者,欲界的心问戒律说,你能为我断除破戒和引发破戒的烦恼吗?如果能的话,我将随你转。欲界的心回答说,我不能。戒律说,如果不能,我为什么要随你转呢?就像一个人害怕敌人,问另一个人说,你能为我提供救护吗?如果能的话,我将依赖你,随你而转。他回答说不能,那人就说,如果你不能,我为什么要依赖你呢?我将随我自己转。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問色界善心一切皆有隨轉戒不。答非一切有。謂初靜慮有六善心無隨轉戒。一善眼識。二善耳識。三善身識。四死時善心。五起表善心。六聞所成慧相應善心。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有二善心無隨轉戒。謂死時善心及聞所成心。問何故無色界無隨轉戒耶。答彼界於戒非田非器乃至廣說。復次戒是色一分攝。彼界無色故亦無戒。復次戒是大種所造。彼無大種故亦無戒。問如雖無無漏大種而有無漏戒。如是彼界雖無大種何妨有戒耶。答無漏戒非大種力故成無漏。但由心力隨無漏心所等起故。有漏戒由大種力繫屬界地故不相似。復次戒者對治破戒及起破戒煩惱。
问:色界中的善心是否都具备随转戒?答:并非全部具备。在初静虑中,有六种善心不具备随转戒,分别是:一、善眼识;二、善耳识;三、善身识;四、死亡时的善心;五、发起表相的善心;六、与闻所成慧相应的善心。在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中,有两种善心不具备随转戒,即死亡时的善心和与闻所成慧相应的善心。问:为何无色界没有随转戒呢?答:那个界对于戒律来说,既不是田地也不是器具,详细情况已广泛说明。再者,戒律属于色的一部分,那个界没有色,所以也没有戒律。还有,戒律是由四大种所造,那个界没有四大种,所以也没有戒律。问:虽然无色界没有无漏四大种,但有无漏戒律,那么无色界没有四大种,为何不能有戒律呢?答:无漏戒律并非由四大种的力量而成为无漏,而是由心力随着无漏心等起。有漏戒律由四大种的力量束缚于界地,所以不相似。再者,戒律是对治破戒和引发破戒烦恼的。
無色界道不能對治。破戒及起破戒煩惱故彼無戒。問因論生論何故無色界道。不能對治破戒及起破戒煩惱耶。答彼唯欲界。無色於欲有四事遠故無對治。四事遠者。一界地遠。二所依遠。三所緣遠。四對治遠。問若爾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無破戒及起破戒煩惱。對治彼應無戒。答對治有二種。一斷對治。二厭壞對治。上三靜慮於破戒及起破戒煩惱。雖無斷對治而有厭壞對治。如世尊說。聖弟子入不動心解脫。能斷不善修習善法。非彼身中猶有不善可斷。然依過患對治故作是說。無色界於破戒及起破戒煩惱。無斷對治亦無厭壞對治是故無戒。
无色界的修行方法不能对治破戒和因破戒而起的烦恼,因此他们没有戒律。有人问,为什么无色界的修行方法不能对治破戒和因破戒而起的烦恼呢?回答说,那些只存在于欲界,无色界对于欲界有四个方面的距离,因此没有对治方法。这四个方面的距离是:一、界地的距离;二、所依的距离;三、所缘的距离;四、对治的距离。又有人问,如果这样,那么第二、第三、第四禅定中也没有破戒和因破戒而起的烦恼,对治这些应该也没有戒律。回答说,对治有两种:一是断对治,二是厌坏对治。上三禅对于破戒和因破戒而起的烦恼,虽然没有断对治,但是有厌坏对治。正如世尊所说,圣弟子进入不动心解脱,能够断除不善,修习善法。并不是说他们身上还有不善可以断除,而是依据过失对治,因此这样说。无色界对于破戒和因破戒而起的烦恼,既没有断对治也没有厌坏对治,因此没有戒律。
隨心轉戒總有二種。一道俱有戒。二定俱有戒。道俱有戒者謂無漏戒。定俱有戒者謂色界戒。若是道俱有戒彼非定俱有戒。若是定俱有戒彼非道俱有戒。有作是說道俱有戒謂無漏戒。定俱有戒謂一切有漏無漏隨心轉戒。彼作是說。一切道俱有戒皆是定俱有戒。或是定俱有戒而非道俱有戒。謂有漏隨心轉戒。有餘師說。道俱有戒謂無漏戒。定俱有戒謂根本靜慮有漏無漏戒。依如是說應作四句。有是道俱有戒非定俱有戒。謂近分地諸無漏戒。有是定俱有戒非道俱有戒。謂根本地諸有漏戒。有是道俱有戒亦是定俱有戒。謂根本地諸無漏戒。有非道俱有戒亦非定俱有戒。
随心转戒总共有两种。一种是道俱有戒,另一种是定俱有戒。道俱有戒指的是无漏戒,而定俱有戒指的是色界戒。如果是道俱有戒,那么它就不是定俱有戒;如果是定俱有戒,那么它就不是道俱有戒。有的论师说,道俱有戒指的是无漏戒,而定俱有戒指的是所有有漏和无漏的随心转戒。他们认为,所有的道俱有戒都是定俱有戒,或者有些是定俱有戒而不是道俱有戒,比如有漏的随心转戒。另有一些论师说,道俱有戒指的是无漏戒,而定俱有戒指的是根本静虑中的有漏和无漏戒。根据这种说法,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结论:有些是道俱有戒而不是定俱有戒,指的是近分地的无漏戒;有些是定俱有戒而不是道俱有戒,指的是根本地的有漏戒;有些既是道俱有戒也是定俱有戒,指的是根本地的无漏戒;有些既不是道俱有戒也不是定俱有戒。
謂近分地諸有漏戒。彼師依得復作四句。有得道俱有戒非定俱有戒。謂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十六心頃。若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見道十五心頃。若諸聖者為離欲染起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若未離欲染信勝解鍊根。作見至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若諸聖者未離欲染依未至定。起無量不淨觀持息念及念住等。如是等時得道俱有戒非定俱有戒。有得定俱有戒非道俱有戒。謂諸異生離欲染一切最後解脫道。即彼為離初靜慮染依初靜慮起加行道。及一切最後解脫道。即彼為離第二靜慮染依第二靜慮起加行道。及一切最後解脫道。即彼為離第三靜慮染。
指的是接近分地的有漏戒律。那位导师根据所得又提出了四句。有的得道时同时具备戒律,但不是定同时具备戒律。比如未离欲界染污,进入正性离生十六心时。如果已经离欲界染污,依靠未至定进入正性离生,见道十五心时。如果各位聖者为了离欲界染污而发起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如果未离欲界染污,信胜解炼根,作见至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如果各位聖者未离欲界染污,依靠未至定,发起无量不净观、持息念及念住等。在这些时候,得道同时具备戒律,但不是定同时具备戒律。有的是定同时具备戒律,但不是道同时具备戒律。比如各种众生离开欲界染污,所有最后的解脱道。即他们为了离开初静虑染污,依靠初静虑发起加行道,以及所有最后的解脱道。即他们为了离开第二静虑染污,依靠第二静虑发起加行道,以及所有最后的解脱道。即他们为了离开第三静虑染污。
依第三靜慮起加行道。及最後解脫道。即彼為離第四靜慮染。依第四靜慮起加行道。若諸異生依根本靜慮。引發諸通起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若起無量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煖頂忍世第一法。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及無色界歿生色界時。色界上地歿生下地時。如是等時。得定俱有戒非道俱有戒。有得道俱有戒亦得定俱有戒。謂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若依上地入正性離生十六心頃。若諸聖者離欲染最後解脫道。即彼為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依据第三靜慮发起加行道和最终的解脱道,即在第三靜慮中为了摆脱第四靜慮的污染而发起加行道。如果依据第四靜慮发起加行道,那么凡夫依靠基本的靜慮引发各种神通力,发起加行道。五种无间道和三种解脱道。如果发起无量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煖、頂、忍、世第一法,初三解脱、八胜处前八遍处,以及从无色界歿生到色界时,从色界的上地歿生到下地时,这些时候,得到定俱有戒而非道俱有戒。有的得到道俱有戒也得到定俱有戒,比如已经摆脱欲染,依靠未至定,进入正性離生道類智的时候。如果依靠上地进入正性離生十六心頃,那么聖者们摆脱欲染的最终解脱道,即为了摆脱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的污染。各种加行道、九无间道、九解脱道,已经摆脱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的时候。
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若雜修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時。若諸聖者引發諸通起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若諸聖者已離欲染依未至定。等起無量解脫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及諸念住。若起無礙解邊際定無諍願智。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想微細心。如是等時得道俱有戒亦得定俱有戒。有不得道俱有戒亦不得定俱有戒。謂諸異生為離欲染。起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依未至定靜慮中間起煖頂忍世第一法。若諸異生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近分。為離初第二第三靜慮染。起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
解脱的阿罗汉在修炼根性时,进行不动明王的各种加行道修行。九无间道和九解脱道。如果杂修从初静虑到第四静虑时,如果圣者引发各种神通,进入加行道。五无间道和三解脱道。如果圣者已经远离五欲的污染,依靠未至定,同时发起无量解脱、胜处、遍处。不净观、持息念以及各种念住。如果进入无碍解、边际定、无诤、愿智。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想、微细心。在这些时候,得道的同时具备戒律,也得定的同时具备戒律。有的不得道的同时具备戒律,也不得定的同时具备戒律。比如凡夫为了离开五欲的污染,发起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依靠未至定,在静虑中发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如果凡夫依靠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近分,为了离开初、第二、第三静虑的污染,发起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
若諸異生依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近分。為離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起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若諸異生未離欲染。或已離欲染。依未至等諸近分定。或無色定起無量解脫勝處遍處。及不淨觀持息念并念住等諸功德時。若諸聖者依未至等諸近分定。起有漏無漏成就諸功德時。依無色定起有漏無漏成就諸功德時。一切不定及無心位如是等時。不得道俱有戒亦不得定俱有戒。彼師依捨復作四句。有捨道俱有戒非定俱有戒。謂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漸次者得不還果。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得見至從一來果一來勝果道。及預流果預流勝果道退時。
如果凡夫依靠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的近分定,为了摆脱第四静虑到无所有处的污染,发起加行道、九无间道、九解脱道。如果凡夫未摆脱欲界的污染,或已摆脱欲界的污染,依靠未至等近分定,或无色定发起无量解脱胜处遍处,以及不净观、持息念和念住等诸功德时。如果圣者依靠未至等近分定,发起有漏无漏成就诸功德时。依靠无色定发起有漏无漏成就诸功德时。所有这些不定和无心位的情况下,不得道俱有戒,也不得定俱有戒。那位师父依据捨又作四句。有捨道俱有戒非定俱有戒,指的是获得预流果或一来果,或逐步获得不还果。未摆脱欲界污染,信胜解练根,获得见至从一来果一来胜果道,及预流果预流胜果道退时。
從預流果退時者。謂從練根所得果退。如是等時捨道俱有戒非定俱有戒。有捨定俱有戒非道俱有戒。謂諸異生從離欲染。乃至從離第三靜慮染退。若諸異生及諸聖者。欲色界歿生無色界。若色界歿生欲界。若諸異生從根本地勝功德退。如是等時捨定俱有戒非道俱有戒。有捨道俱有戒亦捨定俱有戒。謂諸聖者從離欲染。乃至從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退。若依四靜慮及靜慮中間得不還果。若得阿羅漢果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得見至時。解脫阿羅漢練根得不動。從不還果不還勝果道。及阿羅漢果阿羅漢勝果道退時。如是等時捨道俱有戒亦捨定俱有戒。
当从预流果退转时,是指从練根所得的果位退转。在这种情况下,会放弃与道俱有的戒律,而不是与定俱有的戒律。有的会放弃与定俱有的戒律,而不是与道俱有的戒律,这是指那些凡夫从离开欲望的污染,直到从离开第三静虑的污染退转。如果凡夫和圣者从欲色界命终后生于无色界,或者从色界命终后生于欲界,或者凡夫从根本地位的胜功德退转,那么在这些时候,会放弃与定俱有的戒律,而不是与道俱有的戒律。有的会同时放弃与道俱有的戒律和与定俱有的戒律,这是指那些圣者从离开欲望的污染,直到从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污染退转。如果依据四静虑以及静虑中间得到不还果,或者得到阿罗汉果后离开欲望的污染,通过信胜解練根得到见至时,解脱阿罗汉練根得到不动,从不还果不还胜果道,以及阿罗汉果阿罗汉胜果道退转时,那么在这些时候,会同时放弃与道俱有的戒律和与定俱有的戒律。
有不捨道俱有戒亦不捨定俱有戒。謂除前相諸餘位。彼依成就復作四句。有成就道俱有戒非定俱有戒。謂未離欲染聖者。有成就定俱有戒非道俱有戒。謂諸異生生欲界已離欲染。若諸異生生色界有俱成就。謂諸聖者生欲界已離欲染。若諸聖者生色無色界有俱不成就。謂諸異生未離欲染。若諸異生生無色界。依不成就亦作四句。謂次前第二句為今第一句。次前第一句為今第二句。次前第四句為今第三句。次前第三句。為今第四句。一切律儀總有四種。一別解脫律儀。二靜慮律儀。三無漏律儀。四斷律儀。別解脫律儀者謂欲界戒。靜慮律儀者謂色界戒。無漏律儀者謂無漏戒。斷律儀者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所有靜慮無漏戒廣說。此四律儀。如業蘊害生納息。
有不放弃道的同时拥有戒律,也不放弃定的同时拥有戒律。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其他所有位置都适用。他们根据成就又分为四类。有成就道的同时拥有戒律,但不是定的同时拥有戒律,指的是未断除欲界烦恼的聖者。有成就定的同时拥有戒律,但不是道的同时拥有戒律,指的是那些生在欲界且已断除欲界烦恼的凡夫,以及生在色界的凡夫和聖者。有同时成就道和定的戒律,指的是那些生在欲界且已断除欲界烦恼的聖者,以及生在色界和无色界的聖者。有不成就任何戒律的,指的是那些未断除欲界烦恼的凡夫,以及生在无色界的凡夫。根据不成就的情况,也可以分为四类,即前面第二类为现在第一类,前面第一类为现在第二类,前面第四类为现在第三类,前面第三类为现在第四类。所有律儀总共有四种:一、别解脱律儀;二、静慮律儀;三、无漏律儀;四、断律儀。别解脱律儀指的是欲界戒,静慮律儀指的是色界戒,无漏律儀指的是无漏戒,断律儀指的是断除欲界烦恼的九无间道中的静慮无漏戒。这四种律儀,如同业蘊中对害生的归纳整理。
煖隨轉戒。於破戒為捨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修道中。道類智隨轉戒於破戒。但為持對治遠分對治。離欲界染加行道隨。轉戒於破戒為捨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初無間道隨轉戒於破戒。但為持對治遠分對治。於起破戒煩惱。但為斷對治捨對治。七無間道隨轉戒於破戒。但為持對治遠分對治。於起破戒煩惱。為斷對治捨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第九無間道隨轉戒於破戒。為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於起破戒煩惱。為斷對治捨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九解脫道隨轉戒及餘。後時乃至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隨轉戒。於破戒及起破戒煩惱。
暖随转戒。对于破戒,视为捨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顶、忍、世第一法、见道、修道中,道类智随转戒对于破戒,只视为持对治、远分对治。离欲界染加行道随转戒,对于破戒,视为捨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初无间道随转戒,对于破戒,只视为持对治、远分对治。对于生起破戒烦恼,只视为断对治、捨对治。七无间道随转戒,对于破戒,只视为持对治、远分对治。对于生起破戒烦恼,视为断对治、捨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第九无间道随转戒,对于破戒,视为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对于生起破戒烦恼,视为断对治、捨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九解脱道随转戒及其他,后来乃至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随转戒,对于破戒及生起破戒烦恼。
但為持對治遠分對治。問法智品道能斷破戒及起破戒煩惱。可有隨轉戒。類智品道無此功能。云何亦有隨轉戒耶。尊者世友說曰。類智品道於彼雖無斷對治捨對治。而有持對治遠分對治故。復次法智品道與類智品道展轉為因。展轉相續展轉相屬展轉相生故。有餘師說。類智品道。亦能斷破戒及起破戒煩惱。然法智品道先斷彼故。今無所斷故亦有隨轉戒。譬如多人共一怨家一人已害。餘無所害非無害能此亦如是。大德說曰。若法智品道有隨轉戒。類智品道無隨轉戒者則應律儀。唯於能處轉不於不能處轉。然諸律儀通於能處不能處轉。是故法智類智品道俱得有隨轉戒。
問欲界色界何者戒多。有作是說欲界戒多。所以者何。欲界戒於根本業道及加行後起處得。色界戒唯於根本業道處得。欲界戒離性罪及離遮罪故得。色界戒唯離性罪故得。如是說者色界戒多。所以者何。且未至定所攝戒尚多欲界。有無量功德對治彼故。況復更有上地餘戒。問有漏無漏何者戒多。有作是說。有漏戒多。所以者何。有漏戒攝二律儀一律儀少分無漏戒攝一律儀一律儀少分。復次有漏戒攝二界一界少分二處一處少分。無漏戒但攝一界一處少分。如是說者無漏戒多。所以者何。且苦法智忍隨轉戒尚多有漏。有無量功德對治彼故。況復更有上位餘戒。
問苦法智忍與苦法智乃至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諸隨轉戒。何者為多。有作是說。苦法智隨轉戒。於苦法智忍隨轉戒一倍為多。如是展轉乃至無學正見隨轉戒。於無生智隨轉戒一倍為多。復有說者如苦法智忍隨轉戒。如是苦法智隨轉戒。乃至道類智隨轉戒亦爾離欲界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諸隨轉戒後後轉多。所以者何。如如漸斷破戒及起破戒煩惱。如是如是戒漸增多上諸位戒前後相似。如是說者苦法智忍隨轉戒。與苦法智乃至無學正見隨轉戒等無有異。所以者何。同於身語七支轉故。問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苦法智於苦法智忍為勝。
乃至盡智於金剛喻定為勝。答依因長養故作是說。謂苦法智忍唯一剎那因所長養。苦法智二剎那因之所長養。乃至盡智無量剎那因所長養。彼說品勝不說戒多。問聲聞與佛何者戒多。有作是說聲聞戒多。所以者何。聲聞戒依二界身。佛戒但依欲界身。復次聲聞戒依二趣身。佛戒但依人趣身。如是說者佛戒多。所以者何。且力無畏隨轉戒尚多一切聲聞獨覺。況復更有無量無邊殊勝功德諸隨轉戒。問諸佛世尊有百年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有乃至於八萬歲位。若百年位得菩提者。亦得八萬身中戒不。設爾何失。若得者云何此身得異身戒。若不得者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如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悉平等。答應言亦得。問若爾云何此身得異身戒。答若依此身得異身戒。亦無有失相續一故。然百年位得菩提者。於百年位隨心轉戒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於八萬歲位隨心轉戒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八萬歲位得菩提者。於八萬歲位隨心轉戒。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現在前。於百年位隨心轉戒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有說不得。問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答由三事等故名平等。一修行等。謂如一佛於三無數劫。修四波羅蜜多得圓滿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餘佛亦爾故名平等。二利益等。
謂如一佛出現於世度無量百千那庾多眾生令般涅槃。餘佛亦爾故名平等。三法身等。謂如一佛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住。十八不共法等無邊功德。餘佛亦爾故名平等。復次根等故名平等。諸佛皆住上品根故。復次戒等故名平等。諸佛皆得上品戒故。復次地等故名平等。謂如一佛依第四靜慮。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餘佛亦爾故名平等。問得阿羅漢果時。得幾地身隨心轉戒。西方諸師作如是說。得二十六處身隨心轉戒。謂欲界九色界十七。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得二十五處身隨心轉戒。以大梵天無別處故。是未來修非皆現起。謂欲色界隨何地身得無學果。
即彼地身隨心轉戒。亦未來修亦得現起。所餘地身隨心轉戒。雖未來修而不現起。無彼異熟所依身故。生無色界得無學果。雖得彼戒而不現起。生上不起下地定故。問依自地身能起自地一切戒不。答不能盡起。所以者何。惡法尚無能盡起者。況諸功德加行生故。問何故聖者生無色界。成就道俱有戒非定俱有戒耶。答有漏法繫屬界地。非上界者生上便失無漏不爾。復次有漏法勝劣隨地。生上厭下無所用者。必不成就無漏不爾。是故聖者生無色界。唯得成就道俱有戒。傍論已了應復正論。
問俱有因以何為自性。答一切有為法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俱有因。俱有是何義。答不相離義是俱有義。同一果義是俱有義。相隨順義是俱有義。此俱有因定通三世有士用果。
云何同類因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過去未來非實有體。或執現在是無為法。或執自類為同類因。謂心唯與心。受唯與受餘法亦爾。為止如是種種異執。顯示實有過去未來。及現在世是有為法并自他類為同類因故作此論。云何同類因。答前生善根與後生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現在善根與未來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問此中何故不說過去與過去為同類因耶。答前生與後生言已說彼故。問何緣不說過去自名。答欲顯後法非前因故。若說過去與過去為同類因。
或有生疑過去後法亦為前法因。若說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此疑便息。有說此文欲顯過去有前後義。若說過去與過去為同類因。或有生疑過去諸法同時展轉為同類因。若說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此疑便息。問何故前生等唯說善根。後生等兼說相應法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前生等亦應說相應法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有說。此文為遮相似相續沙門意故彼作是說善根唯與善根為因。善根相應法唯與善根相應法為因。為遮彼意顯示善根與善根為因。亦與相應法為因。善根相應法與善根相應法為因。亦與善根為因。故作是說。
問此中何故唯說善根及相應法非餘法耶。答就勝說故。謂善法中善根最勝。彼相應法極相隣近故偏說之。不善無記應知亦爾。自界者謂欲界。唯與欲界為同類因。色無色界應知亦爾。如說自界自地亦爾。繫縛別故。謂初靜慮唯與初靜慮為同類因。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應知亦爾。有餘師說。如說自界自地自處亦爾。謂那落迦唯與那落迦為同類因。乃至色究竟天應知亦爾。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作是說則五淨居處。初剎那起。應無同類因。無始時來未生彼故。應作是說同地異處。所起煩惱展轉相縛。隨類展轉為同類因。然除異部五部隨眠。繫縛分劑有差別故。
復說過去等者。欲顯過去未來體是實有現在是有為故。如善根不善無記根亦爾。差別者。不善中除自界是謂同類因。問何故不善除自界耶。答以不善根無異界故。若說自界無所簡別。有說不善中。亦應說自界以自界聲亦說自部。謂見苦所斷唯與見苦所斷為同類因。乃至修所斷應知亦爾問若爾此中但應說如善根不善無記根亦爾不應復說差別等言。答若但作如是說。或有生疑如無記根通三界不善根亦爾故。復須說差別等言。問此中何故。不說前生等不善根。與後生等無記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前生等無記根與後生等不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耶。
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若作是說。或有生疑不善根亦通三界。或無記根唯在欲界。或復生疑因少果多。或因多果少是故不說。文雖不說而義實有。自部互為同類因故。問未來世中有同類因不。設爾何失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謂此中但說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過去與未來現在為同類因。現在與未來為同類因而不說未來與未來為同類因。又若有者應有二心展轉為因便違前說。若無者此論見蘊當云何通。如說若法與彼法為因。或時此法與彼非因耶。答無時非因若法已生是同類因。若未已生非同類因。
是則若法與彼法為因。或時此法與彼非因。云何答言無時非因。又若無者品類足論復云何通。如說云何非心為因法。答已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初無漏心及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初無漏心然彼異生。未來所有無漏心皆非心為因。何故但說彼初無漏心耶。又若無者品類足論復云何通。如說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苦諦。諸餘染污苦諦。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亦與有身見為因即所除法。若未來有身見不與未來有身見為因。何故言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苦諦耶。又若無者識身足論復云何通。如說於過去染污眼識。
所有隨眠彼於此心。或能為因非所隨增。或所隨增不能為因。或能為因亦所隨增。或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及此相應隨眠已斷為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能為其因。亦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前。同類遍行即彼隨眠緣此未斷。及此相應隨眠未斷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者。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如彼過去染污眼識。未來染污眼識亦爾。過去四句其理可然。
未來如何可作四句。若有前後如何無因。又若無者施設足論復云何通。如說諸法四事決定。所謂因果所依所緣。若未來世非同類因生已乃是云何決定。又若無者則應無因而有因。亦應無果而有果。便壞所宗。答應作是說未來世中無同類因。以彼無故此中不說。亦無二心互為因過。問此論見蘊當云何通。如說若法與彼法為因乃至廣說。有說彼依俱有因作論。以俱有因遍有為法。親能辦果通三世故。有說彼依相應俱有二因作論。以此二因俱遍三性。親能辦果通三世故。有說。彼依相應俱有異熟三因作論。以此三因親能辦果通三世故。有說。
彼依相應俱有異熟能作四因作論。以此四因通三世故。有說。彼依五因作論。除能作因遍一切法皆不遮故。此中有說。除遍行因體用狹故。應說彼依六因作論。因名所表通六因故。問若法已生是同類因或遍行因。若未已生非同類因非遍行因。是則若法與彼法為因。或時此法與彼非因云何。答言無時非因。答依最後位密作是答。謂若法於此位定能作同類因。或遍行因從是以後。無時非因故作是說。問若爾見蘊復云何通。如說若法與彼法為等無間。或時此法與彼非等無間耶。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此中亦應依最後位。密作是答。無時非等無間。
謂若法於此位定能作等無間。從是以後無時非等無間。何故不作如是說耶。答亦應作如是說。而不說者有別意趣。為現異相異文說故。若以異相異文而說義則易解。復次為現二門二略二燈二明。二炬二光。二曜二影文故。如同類因依最後位。密作是說無時非因。等無間緣亦應依此位。密作是說無時非等無間。如等無間緣依一切位說。若時此法未至已生同類因。亦應依一切位作如是說。二文相影俱通二義。問品類足論復云何通。如說云何非心為因法乃至廣說。答彼唯說畢竟非心為因法。雖彼未入正性離生者。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然彼若入正性離生。
唯有初無漏心是非心為因。餘心無不以心為因。有餘師說。彼文不辯同類因義。何者唯辯二種異生。謂有般涅槃法及無般涅槃法。文雖不舉無涅槃法。義准理門顯示知有。謂彼既說有餘異生決定當入正性離生。由此義准亦有異生決定不入正性離生。此則名為無涅槃法。即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問品類足論復云何通。如說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乃至廣說。答彼論但說除未來有身見相應苦諦。無及彼言設作是說是誦者謬。問識身足論復云何通。如說於過去染污眼識所有隨眠。乃至廣說。答彼於未來應作三句。除所隨增不能為因彼無後故。
然說未來如過去者有別意趣。謂正生時必入現在定為同類。或遍行因望餘未起可說為前。對此可說餘名後故有餘師說。彼說未來亦有四句。不說未來有心前後。同於過去且能為因。非所隨增者。謂此相應隨眠已斷為所隨增。不能為因者。謂有同類遍行隨眠。在未來世於未來世染污眼識緣而未斷能為其因。亦所隨增者。謂此相應隨眠未斷不能為因。亦非所隨增者。謂有同類遍行隨眠在未來世。若不緣此設緣已斷。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問施設足論復云何通。如說諸法四事決定。乃至廣說。答因者四因。謂相應俱有異熟能作因。果者三果。
謂士用異熟增上果。所依者六種所依。謂眼耳鼻舌身意。所緣者六種所緣。謂色聲香味觸法。如是四事三世決定故不相違。問若未來世無同類因。及遍行因過現乃有。則應無因而有因。亦應無果而有果。如是便壞三世有宗。答許亦無失約位非體。以和合作用位果非體果。然位與體非即非離。體雖恒有而位非恒。故同類因及遍行因。本無今有亦無有失。有餘師說。未來世中有同類因。問若爾後說六難善通。此中論文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所說六因皆有餘故。復次若同類因有力能取果與果者。此中說之未來同類因。無力不能取果與果是故不說。
復次若同類因已現在已和合。已有作用。荷負擔者此中說之。未來同類因無如是事。是故不說。復次若同類因。已行世相顯了者此中說之。未來同類因。未行世相不顯了是故不說。問若未來世有同類因。應有二心互為因過。答如四行相各有繫屬。餘法亦然故無斯過。謂未來世無常行相。有四行相應無間生。彼是所修繫屬。於此無常行相與彼為因。彼非此因繫屬此故。無常行相起必居前。苦空無我行相亦爾。餘有為法類此應知。故無二心互為因過。若作是說有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能修未來九地無漏。所修無漏皆繫屬此。後起餘地聖道現前。更不能修未來無漏。無餘聖道繫屬此故。應在過現非同類因是則違害。此中所說前生善根與後生者為同類因。乃至廣說勿有此失。故未來世無同類因於理為善。
問色法為有同類因不。外國諸師有作是說。一切色法無同類因。但藉餘緣和合力起現見鑿地深踰百肘。從彼出埿日曝風吹。後逢天雨即便生草。又復現見屋脊山峯。先無種子亦生草樹。故知色法無同類因。問若爾此論大種蘊說當云何通。如說過去大種造色。與未來等大種造色為因增上。答我於他論何事須通。若必須通應作是說。增上緣力有近有遠。有在此身有在餘身。若近在此身者說名為因。若遠在餘身者說名增上。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色法亦有同類因。唯除初無漏色。問若爾雖通大種蘊說。彼所引事當云何通。答所出埿中先有種子。餘緣闕故草未得生。後遇眾緣即便生草。又彼埿聚屋脊山峯。草樹生者風吹鳥銜。種子來至故得如是。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