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 玄奘譯200卷CBETA T1545大于一万字 2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
有餘師說。色法雖有同類因。而在此身非餘身。相似為因非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剌藍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若作是說於位位中。初色無因後色無果。有作是說色法雖有同類因。而在此身非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與前諸位作緣非因。若作是說羯剌藍位初色無因。老位後色無果。或有說者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身亦在餘身。
有馀师说,色法虽然有同类因,但在这一身体中而非其他身体中,相似的作为因,不相似的则不是。比如这一身体在羯剌蓝位时,与同一身体的羯剌蓝位是同类因,与其他位则仅作为缘而非因。直到这一身体在老位时,与同一身体的老位是同类因,与其他位则仅作为缘而非因。如果这样认为,在每个位中,最初的色法无因,后来的色法无果。有的则说,色法虽然有同类因,但不仅在这一身体中,也在其他身体中。
而相似為因非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及餘身。羯剌藍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及餘身老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復有說者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身。亦在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而與前位非同類因。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老位為同類因。與前諸位作緣非因。或復有說。色法雖有同類因。
然而,相似的因并不是不相似的。比如,这个身体的羯剌蓝位与这个身体以及其他身体,羯剌蓝位是同类因。与其他位作为缘而不是因。直到这个身体的老位,与这个身体以及其他身体的老位是同类因。与其他位作为缘而不是因。还有另一种说法,色法虽然有同类因在这个身体中,也在其他身体中作为相似的因,但并不是不相似的。比如,这个身体的羯剌蓝位,与这个身体的羯剌蓝位,直到老位是同类因。也与其他身体的羯剌蓝位直到老位是同类因。这个身体的頞部曇位,与这个身体的頞部曇位直到老位是同类因。也与其他身体的頞部曇位直到老位是同类因。与羯剌蓝位作为缘而不是因。直到这个身体的老位与这个身体的老位是同类因。也与其他身体的老位是同类因。与前面的各位作为缘而不是因。或者还有另一种说法,色法虽然有同类因。
在此身亦在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而與此身前位非因。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此身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此身前諸位作緣非因評曰應作是說。餘身十位一一皆與餘身十位。及此身十位為同類因。此身十位一一。皆與此身十位及餘身十位為同類因。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亦為同類因故。如是外分諸色相望。為同類因如理應說。
在这个身体中,也存在于其他身体中,相似的作为因,不相似的则不作为因。但与这个身体之前的位不是因。比如这个身体在羯剌蓝位,与这个身体从羯剌蓝位到老位是同类因,也与其他身体从羯剌蓝位到老位是同类因。这个身体在頞部曇位,与这个身体从頞部曇位到老位是同类因,也与其他身体从羯剌蓝位到老位是同类因。与这个身体羯剌蓝位作为缘不是因。甚至这个身体在老位,与这个身体老位是同类因,也与其他身体从羯剌蓝位到老位是同类因。与这个身体之前的各位作为缘不是因。应当这样认为:其他身体中的十位,一一都与其他身体中的十位,以及这个身体中的十位是同类因。这个身体中的十位,一一都与这个身体中的十位以及其他身体中的十位是同类因。后位已经生起的法与前位不生起的法也是同类因。因此,对于外在部分的各种色相,应当这样合理地解释同类因。
復次善五蘊展轉為同類因。染污五蘊展轉為同類因。無覆無記五蘊。亦展轉為同類因。性類等故。有說無覆無記四蘊。與無覆無記色蘊為同類因。無覆無記色蘊。不能與無覆無記四蘊為同類因勢力劣故。有說無覆無記色蘊。與無覆無記四蘊為同類因。無覆無記四蘊。不與無覆無記色蘊為同類因。勝法不為劣法因故。有說。無覆無記四蘊。不與無覆無記色蘊為同類因。無覆無記色蘊。亦不與無覆無記四蘊為同類因。勢用羸劣類各別故。無覆無記四蘊展轉為同類因。無覆無記復有四種。一異熟生。二威儀路。三工巧處。四通果品。如次能與四三二一為同類因。
再次,善的五蕴相互之间作为同类因。染污的五蕴也相互之间作为同类因。无覆无记的五蕴同样相互之间作为同类因,因为它们的本性相同。有人说,无覆无记的四蕴与无覆无记的色蕴作为同类因,而无覆无记的色蕴不能与无覆无记的四蕴作为同类因,因为它的力量较弱。有人说,无覆无记的色蕴与无覆无记的四蕴作为同类因,而无覆无记的四蕴不与无覆无记的色蕴作为同类因,因为优越的法则不会成为低劣法则的原因。还有人说,无覆无记的四蕴不与无覆无记的色蕴作为同类因,无覆无记的色蕴也不与无覆无记的四蕴作为同类因,因为它们的作用力弱,且各自属于不同的类别。无覆无记的四蕴相互之间作为同类因。无覆无记又分为四种:一是异熟生,二是威仪路,三是工巧处,四是通果品。它们依次能与四、三、二、一作为同类因。
有餘師說。此四展轉為同類因。同一繫縛同一性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勿加行善互為因故前說為善。染污法有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九品展轉為同類因。問若爾云何有九品。答由對治有九品故。染污法亦有九品。謂修下下道對治上上煩惱。乃至修上上道對治下下煩惱。復次。以現行故亦有九品。謂諸煩惱現在前時。或是下下品。乃至或是上上品。諸不善者亦由異熟。有九品故建立九品。善法有二種。一生得善。二加行善。生得善與生得善為同類因。亦與加行善為同類因。加行善與加行善為同類因。非生得善以彼劣故。有說。
有餘師认为这四种状态是相互关联的同類因,因为它们被同样的繫縛和性质所束缚。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恰当,因为加行善可以相互成为因,所以前述观点更为合理。染污法分为九品,即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这九品之间相互成为同類因。问:如果这样,为何会有九品之分?答:由于对治也有九品,染污法相应地也有九品,比如修习下下之道可以对治上上的煩惱,以此类推,修习上上之道可以对治下下的煩惱。另外,由于现行的不同,也有九品之分,即各种煩惱在当前显现时,可能是下下品,乃至可能是上上品。不善之法也因为異熟的不同而分为九品。善法有两种:一是生得善,二是加行善。生得善与生得善之间是同類因,也与加行善是同類因。加行善与加行善之间也是同類因,但不是与生得善,因为生得善较为低劣。有观点认为。
此二善法展轉為同類因。同一繫縛同一性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勿修加行退趣劣法。是故前說於理為善。有說。善法有三種。一加行善。二離染善。三生得善。此中生得與三種為同類因。離染善與二種為同類因。非生得彼劣故加行善與加行善為同類因。非餘二俱劣故。生得善法復有九品。謂下下乃至上上。九品展轉為同類因。問若爾云何有九品。答由現行有九品故。復次由異熟有九品故。離染善及加行善亦俱有九品。謂下下乃至上上。此中下下與九品為同類因。下中與八品為同類因。乃至上上唯與上上為同類因。此二唯與等勝為因非劣法故。加行善法復有三種。
这两种善法相互成为同类因。它们被同一束缚和性质所控制。评述说:他们不应该这样说,不要因为修行加行而退步,趋向劣法。因此,前述的说法在道理上是正确的。有人说,善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加行培养的善,二是通过离染得到的善,三是自然而生的善。在这里,自然而生的善与三种善法都是同类因,离染善与两种善法是同类因,不是自然而生的善,因为它们是低劣的。通过加行培养的善与加行善是同类因,不是其他两种,因为它们都是低劣的。自然而生的善法还有九个等级,即从下下到上上。这九个等级相互成为同类因。问:如果这样,怎么会有九个等级呢?答:因为现行有九个等级。再者,因为异熟也有九个等级。离染善和加行善也都有九个等级,即从下下到上上。在这里,下下与九个等级是同类因,下中与八个等级是同类因,以此类推,上上只与上上是同类因。这两种只与同等或更胜的善法为因,不是劣法的因。通过加行培养的善法还有三种。
一聞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聞所成善與三種為同類因。思所成善唯與思所成善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彼劣故。非修所成異界故。修所成善唯與修所成善。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彼劣故。非思所成彼亦劣故。及異界故。修所成善復有四種。謂煖頂忍世第一法。如次能與四三二一。為同類因義如前說。欲界通果心有四種。謂初靜慮果乃至第四靜慮果。如是四種如次能與四三二一為同類因。有說。此四非互為因如靜慮故。有說。此四展轉為因。同一繫縛同一性故。評曰。初說為善。同一地故加行生故。
一种是由听闻所成就的,第二种是由思考所成就的,第三种是由修行所成就的。由听闻所成就的善行与三种善行为同类因。由思考所成就的善行只与思考所成就的善行为同类因,因为听闻所成就的善行较为低劣,而修行所成就的善行属于不同的界。由修行所成就的善行只与修行所成就的善行为同类因,因为听闻所成就的善行较为低劣,思考所成就的善行也较为低劣,并且属于不同的界。修行所成就的善行还有四种,即煖、顶、忍、世第一法,依次能与四种、三种、两种、一种作为同类因,意义如前所述。欲界通果心有四种,即初静虑果乃至第四静虑果,这四种依次能与四种、三种、两种、一种作为同类因。有人说,这四种不互相为因,如同静虑一样。有人说,这四种互相为因,因为它们有相同的束缚和性质。评述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好,因为它们属于同一地,由加行所生。
初靜慮等諸通果心應知亦爾。問初靜慮有諸識身。有變化心互為因不。答諸識身與變化心為同類因。變化心不與識身為同類因。以彼劣故依前諸義應作問答。頗有前生法非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不同界。頗有同界前生法非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不同地。頗有同地前生法非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有漏於無漏無漏於有漏。頗有有漏前生法非有漏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不同部。或不同性。或勝於劣。前生無漏於後生無漏。非同類因者謂勝於劣。
初静虑等神通果心也应如此理解。问初静虑中是否有各种识身和变化心互为因。答各种识身与变化心是同类因,而变化心不与识身为同类因,因为它们较为低劣。根据前面的意义,应当进行问答。是否有前生法不是后生法的同类因。答有,指不同界。是否有同界前生法不是后生法的同类因。答有,指不同地。是否有同地前生法不是后生法的同类因。答有,指有漏与无漏,无漏与有漏。是否有有漏前生法不是有漏后生法的同类因。答有,指不同部,或不同性,或优越于低劣。前生的无漏法对后生的无漏法,不是同类因,指优越于低劣。
問諸同類因若與果者亦取果耶。答若與果者。定亦取果。若不取果。云何與果。或有取果而不與果。謂阿羅漢最後諸蘊。此則總說若別說者。依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有多四句。問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斷善根時最後所捨得。有時與果非取果。謂續善根時即住過去所捨善得。有時取果亦與果。謂不斷善根於所餘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不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離欲染時最後所捨得。有時與果非取果。謂退離欲染時即住過去所捨不善得。有時取果亦與果。
问同类因如果与果,是否也取果。答如果与果,一定也取果。如果不取果,怎能与果。或者有取果而不与果,指阿罗汉最后诸蕴。这是总说,如果分别说,根据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有多四句。问善同类因何时取果也与果。答应作四句。有时取果非与果,指断善根时最后所舍得。有时与果非取果,指续善根时即住过去所舍善得。有时取果也与果,指不断善根在其余位。有时不取果也不与果,指除前相。问不善同类因,何时取果也与果。答应作四句。有时取果非与果,指离欲染时最后所舍得。有时与果非取果,指退离欲染时即住过去所舍不善得。有时取果也与果。
謂未離欲染於所餘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有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最後所捨得。有時與果非取果。謂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即住過去所捨有覆無記得。有時取果亦與果。謂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於所餘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無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若時與果必亦取果。有時取果非與果。謂阿羅漢最後諸蘊。已依成就分別取果與果差別。今依現行分別取果與果差別。復次已依不相應法。分別取果與果差別。今依相應法分別取果與果差別。
指的是那些尚未断除欲界烦恼的众生,在其他状态下,有时候不会获得果报也不会给予果报,这是指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之外。问:对于有覆无记同类因,如果有时候获得果报,是否也给予果报呢?回答是应该分为四种情况来讨论。有时候获得果报但没有给予果报,比如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染污时,最终舍弃所得的果报。有时候给予果报但没有获得果报,比如从非想非非想处的染污中退失时,即刻住在过去已舍弃的有覆无记果报中。有时候既获得果报也给予果报,比如未离开非想非非想处的染污,在其他状态下。有时候既不获得果报也不给予果报,这是指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之外。问:对于无覆无记同类因,如果有时候获得果报,是否也给予果报呢?回答是,如果有时候给予果报,那么必定也获得果报。有时候获得果报但没有给予果报,比如阿罗汉最后诸蕴,已经依据成就分别获得果报与果报的差异。现在依据现行分别获得果报与果报的差异。再次,已经依据不相应法分别获得果报与果报的差异,现在依据相应法分别获得果报与果报的差异。
問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善心無間不善無記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不善無記心無間善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善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善心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不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不善心無間善無記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善無記心無間不善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不善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不善心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有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
问到善的同类因,如果某个时候获得果报,是否也给予果报呢?回答是应该分为四种情况。有时候获得果报但不是给予果报,比如善心无间断时,不善或无记心在现在出现。有时候给予果报而不是获得果报,比如不善或无记心无间断时,善心在现在出现,即停留在过去的善心。有时候获得果报也给予果报,比如善心连续无间断的状态。有时候既不获得果报也不给予果报,比如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问到不善的同类因,如果某个时候获得果报,是否也给予果报呢?回答是应该分为四种情况。有时候获得果报但不是给予果报,比如不善心无间断时,善或无记心在现在出现。有时候给予果报而不是获得果报,比如善或无记心无间断时,不善心在现在出现,即停留在过去的不善心。有时候获得果报也给予果报,比如不善心连续无间断的状态。有时候既不获得果报也不给予果报,比如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问到有覆无记的同类因,如果某个时候获得果报,是否也给予果报呢?回答是应该分为四种情况。有时候获得果报但不是给予果报。
謂有覆無記心無間。善不善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善不善無覆無記心無間。有覆無記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有覆無記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有覆無記心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無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無覆無記心無間。善染污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善染污心無間。無覆無記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無覆無記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無覆無記心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已依相續分別取果與果差別。今依剎那分別取果與果差別。
謂一剎那心後。有二十剎那心無間而起。於中得作四句。且善同類因第一句者。謂上首剎那善心現在前時。除初剎那善心望後十九剎那善心。第二句者。謂後十九剎那善心現在前時。即住過去上首善心。第三句者。即上首善心現在前時。望初剎那善心。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如善同類因四句。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同類因。隨其所應四句亦爾。
頗有一剎那頃。或得同類因不得彼因。或得彼因不得同類因。或得同類因亦得彼因。或不得同類因亦不得彼因耶。答有謂從上沙門果退住預流果時。有此四句。得同類因不得彼因者。謂爾時得過去初剎那道類智。而不得彼因以不得見道故。得彼因不得同類因者。謂爾時得過去預流果。而不得過去預流勝果道。以預流勝果道用預流果為因。與上沙門果作同類因故。得同類因亦得彼因者。謂爾時得過去。除初剎那諸餘剎那相續預流果。不得同類因亦不得彼因者。謂除前相。問頗有一剎那頃。或知同類因不知彼所緣。或知彼所緣不知同類因。或知同類因亦知彼所緣。或不知同類因亦不知彼所緣耶。答有。謂住見道道法智時。有此四句。知同類因不知彼所緣者。謂爾時知過去緣苦集滅三法智品。知彼所緣不知同類因者。謂知未來四法智品。知同類因亦知彼所緣者。謂知過去道法忍品。不知同類因亦不知彼所緣者。謂除前相。
問同類因力有增減不。答有謂若久習因力便增。若不久習或遭損害因力便減。且不善中因力增者。如具壽迷祇迦。曾一林中修習靜慮坐一樹下。欲尋現起心生厭患。便捨此處坐餘樹下。恚尋復起心生厭患。復捨此處坐餘樹下。害尋復起。由彼具壽曾於此地作大國王。若於是處五樂自娛受諸欲樂。今坐其處便起欲尋。若於是處斬截眾生頭耳手足。今至其處便起恚尋。若於是處役使眾生。作諸事業繫縛鞭打。今至其處便起害尋。尊者阿難入城乞食。摩登伽女見。已生貪。隨逐瞻觀不能捨離。此女過去五百生中作阿難婦。故今暫見便起欲尋隨逐不捨。諸如是等皆由過去因力增上。或有現在習諸煩惱因力增上。同類異類展轉相生。如不善法。善無記法應知亦爾。如尸拔羅久習施故。纔生便告父母等言。今此家中有何財寶。我欲持施一切貧窮。諸如是等廣如經說。
問同類因以何為自性。答過去現在一切有為法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同類因同類是何義。答種類等義是同類義界地等義是同類義。部類等義是同類義。此同類因唯通過去現在二世。有等流果云何遍行因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一切煩惱皆是遍行。為止彼執。顯諸煩惱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或復有執。五部煩惱。皆有是遍行有非遍行。為止彼執。顯唯見苦集所斷煩惱。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或復有執。見苦集所斷一切煩惱皆是遍行見滅道所斷一切煩惱皆無漏緣。為止彼執。顯見苦集所斷煩惱。有是遍行有非遍行。
見滅道所斷煩惱。有有漏緣有無漏緣。或復有執。若諸煩惱通三界者皆是遍行。為止彼執顯諸煩惱通三界者。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或復有執。遍行有二。一者無明。二者有愛。如譬喻者彼作是說。緣起根本名為遍行。無明是前際緣起根本。有愛是後際緣起根本故是遍行。為止彼執顯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有愛一向非遍行。或復有執。若諸煩惱通五部者名為遍行。即是無明及貪瞋慢。為止彼執顯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貪瞋慢一向非遍行。或復有執。五法是遍行。謂無明愛見慢及心。如分別論者。故彼頌言。
有五遍行法 能廣生眾苦
謂無明愛見 慢心是為五
為止彼執顯無明見有是遍行有非遍行。餘三一向非遍行。為止此等種種異執顯示正理故作斯論。
云何遍行因。答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後生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現在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是謂遍行因。問此中何故。不說過去與過去為遍行因耶。答前生與後生言已說彼故。問何緣不說過去自名。答欲顯後法非前因故。若說過去與過去為遍行因。或有生疑過去後法亦為前法因。若說前生與後生為遍行因。此疑便息。有說。此文欲顯過去有前後義。若說過去與過去為遍行因。
復有生疑過去諸法。同時展轉為遍行因。若說前生與後生為遍行因。此疑便息。問自部於自部有遍行因不。設爾何失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若無者何故。於他部有自部無耶。答應說亦有。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答亦應說而不說者有別意趣。為欲成立不成義故。謂於自部有遍行因。不說自成故不須說。若於他部有遍行因。其義不成是故須說。有說。為顯無雜遍行因故。謂於自部有二種因。謂遍行因及同類因。其義雜亂是故不說。若於他部唯有一因。謂遍行因義無雜亂是故偏說。復次為顯無雜增長門故。謂於自部二門增長。謂同類因門及遍行因門。其義雜亂是故不說。
若於他部唯一門增長。謂遍行因門義無雜亂是故偏說。問何故前生等唯說隨眠。後生等兼說相應法耶。答前生等亦應說相應法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次為遮相似相續沙門意故。彼作是說遍行隨眠。唯與隨眠為遍行因。彼相應法唯與隨眠相應法為遍行因。為遮彼意顯遍行隨眠。與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彼相應法與隨眠相應法及隨眠為遍行因。故作是說。問遍行隨眠。於諸隨眠俱有法等亦是遍行因不。設爾何失。若亦是者此中何故不說。若非者何故於相應法是而於俱有法等非耶。答應說亦是。以與一切染污法皆為遍行因故。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
答彼相應法與彼隨眠同一所緣同一行相。極相隣近是故說之生等不爾是故不說。自界者。謂欲界唯與欲界為遍行因。色無色界應知亦爾。如說自界自地亦爾繫縛別故。謂初靜慮唯與初靜慮為遍行因。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應知亦爾於自地中處別部別。亦得展轉為遍行因繫縛同故。復說過去等。欲顯過去未來體是實有。現在是有為故。如說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體類同故。
問遍行隨眠以何為自性。答欲界有十一。謂見苦所斷五見疑無明。見集所斷邪見見取疑無明。色無色界各有十一應知亦爾。此中無明者。謂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品類足說。九十八隨眠中。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問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何故彼說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耶。答西方尊者所誦本言。九十八隨眠中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應分別。謂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不相應。無明云何非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如是所說於義為善。
若作是說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則便不攝不共無明。是故彼說於義為善。問若爾何故。迦濕彌羅國諸師不作此誦。答亦應作此誦。而不爾者有別意趣。以彼多分是遍行故。謂見苦所斷。有十無明。七是遍行即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慢相應無明。見集所斷有七無明。四是遍行即二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慢相應無明。又此國誦三十三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者。無明皆說不共無明。唯遍非遍自力起故。相應無明有八十三。謂二十七遍行及五十六非遍行。隨眠相應彼隨他力。現在前故說所相應。
即亦說彼性不定故不別說之。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遍行隨眠遍行是何義。答一切緣義是遍行義。緣力持義是遍行義。緣力持者能廣緣故。復次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為遍行。初一切者。謂無始來具起九品。中一切者。謂無始來一切有情無不皆起。後一切者。謂無始來普緣一切有漏事起故。施設論作如是說。無有異生從長世來。於有漏法不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斷常。或撥為無。或執為淨解脫出離。或執為尊最勝第一。或起疑惑猶預。或起愚闇無知。是故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為遍行。復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為五部因。令五部法於所緣愚。名為遍行。問遍行隨眠。云何令彼無漏緣法於所緣愚。答若執我等法爾便謗。我滅對治先於中愚。然後於彼撥為無故。復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為五部因。於五部法皆悉隨增名為遍行。
問遍行隨眠相應俱有法。亦是遍行因不。設爾何失。若亦是者何故但說三十三是遍行。若非者何故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遍行因耶。有作是說彼非遍行因。問若爾何故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遍行因。答如相應俱有法。有是隨眠有非隨眠。如是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遍行因。復有何過。評曰應作是說。彼亦是遍行因因義通故。相應俱有同一果故。問若爾何故但說三十三是遍行耶。答彼說但欲分別。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不為總說遍行因義故不相違。復次遍行隨眠具三事故名為遍行。一於五部法遍隨增故。二於五部法遍能緣故。
三於五部法遍為因故是以偏說。彼相應法但有二事除遍隨增。彼俱有法但有一事。謂遍為因故彼不說。問遍行隨眠等得亦是遍行因不。尊者僧伽筏蘇說曰。若遍行得非遍行者。非遍行得應是遍行。故遍行得亦是遍行因。彼難非理。如色得既非色非色得。豈是色。故遍行得非遍行因於理為善。問何故遍行生等諸相。是遍行因彼得非耶。答生等諸相與遍行法同一果。常相隨不相離無前後極親近故。亦是遍行因得。與遍行不同一果。不常相隨非不相離。或前或後非極親近。如皮於樹是故彼得非遍行因。
問何故唯於見苦集所斷法。立有遍行隨眠。非於見滅道所斷法耶。舊阿毘達磨師說曰。此是彼族類故謂見苦集所斷諸法。是遍行隨眠族姓根本生地舍宅。非見滅道所斷諸法。有說。此中隨眠極堅牢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皆同一意同一所作。故極堅牢。以堅牢故於中可立遍行隨眠。見滅道所斷法不同一意。事業各異故極羸劣。極羸劣故。於中不立遍行隨眠。如城邑人若同一意同一事業。則城邑主及餘怨敵不能降伏。若彼諸人不同一意事業各異。則被降伏此亦如是。有說。此中我見所任持故。謂於是處若有我見。則有漏法相續熾盛可立遍行。
見集所斷雖無我見而有長養。我見諸法非見滅道所斷法中有如是事。有說。遍緣有漏因果事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俱能遍緣有漏因果故立遍行。餘則不爾。有說。此於所緣定增長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皆緣有漏。隨緣有漏隨漸增長。如人觀月增益眼根若見滅道所斷隨眠。或緣有漏或緣無漏。緣無漏者隨有所緣隨漸損減。如人觀日損減眼根以不定故。於此不立遍行隨眠。有說。此有二種隨眠事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俱由二門作隨眠事。一由所緣。二由相應。見滅見道所斷隨眠。或由二門作隨眠事。或唯相應不決定故。不可建立遍行隨眠。有說。此中決定安二足故義如前說。有說。四部皆有二種道故。謂見苦集所斷部中。有是遍行有非遍行。
於見滅道所斷部中。有有漏緣有無漏緣故不應責有說。一切隨眠墮此二故。謂諸隨眠一切皆墮苦集諦攝故。唯此有遍行隨眠。有說若見苦集有漏果因。則見滅道所斷諸法根本羸劣。故彼不立遍行隨眠。有說。不應責故。謂遍行隨眠者定能遍緣。非見滅道所斷法中有遍緣者。
問何故見苦集所斷。貪瞋慢非遍行耶。答以彼皆無遍行相故。謂遍行者能緣一切彼三不爾。有說此三自相煩惱攝故。謂要共相煩惱攝者可立遍行。云何此三皆是自相煩惱所攝。謂起貪者或於彼身不於此身。或於此身不於彼身。於諸身分亦各別起瞋慢亦爾。故是自相有身見等。一剎那中總於一界一趣生等。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復乃至愚闇無知故是共相。有說。難熾盛故。謂貪瞋慢難可熾盛。要依妻財怨讎卑敵方熾盛故。遍行隨眠易可熾盛。任運相續如河流故。有說。見疑無明能緣四諦。於中可立遍行隨眠。貪瞋慢三無如是事。是故不立遍行隨眠。問何故見滅道所斷貪瞋慢。見取戒禁取非無漏緣耶。答不應訶責故。無怨害相故性柔和故。最勝故。清淨故。是以貪等非無漏緣。
欲界有十一遍行隨眠。九通他界緣二唯自界緣。謂有身見及邊執見。問何故此二見不緣他界耶。答唯有爾所緣境力故。復次此二見唯於麁法轉故。謂此二見唯於麁顯。現見諸蘊執我我所。及計斷常。若生欲界於色無色界。微細諸蘊不能現見。故不執為我我所等。問若爾生色界者現見欲界麁顯諸蘊。何不執為我我所等。答已離染故。謂生色界者。於欲界蘊已得離染故。雖現見而不執為我我所等。復次上地煩惱不緣下故。問因論生論何故上地煩惱不緣下耶。答已離彼染故。謂要已離下地染者。方起上地煩惱現前。於下地法既已離染。上地煩惱寧復緣彼。
問如何得知要離下染。上地煩惱方得現前。答如施設論說。有六種非律儀。謂三界繫各有二種。一相應二不相應。欲界相應非律儀現在前時。六非律儀成就四非律儀亦現在前。謂欲界二色無色界各不相應。色界相應非律儀現在前時。四非律儀成就。三非律儀亦現在前。謂色界二無色界不相應。無色界相應非律儀現在前時。二非律儀成就。亦現在前。謂無色界二。此中染法名非律儀。由此故知要離下染上地煩惱方現在前。問何故欲界煩惱能緣色無色界。彼二界煩惱不能緣欲界耶。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不能攝伏自界隨眠。故得越緣色無色界。
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能善攝伏自界隨眠。故彼不能越緣下地。如人不能攝伏妻妾。便得與他作非法事。若善攝伏乃至不能。以眼顧眄況為非法。此亦如是。復次生欲界者於上二界諸蘊。猶預為是苦耶為非苦耶。為是集耶為非集耶。是第一耶非第一耶。是清淨耶非清淨耶。由不了故欲界煩惱得緣上界。若生上地於下諸蘊已現見故無有猶預。故上煩惱不緣下地。復次若色無色界煩惱緣欲界者則應隨增。若隨增者界應雜亂。故彼煩惱不緣欲界。問如欲界煩惱雖緣上界而不隨增。上界煩惱何故不爾。答上界蘊勝欲界煩惱雖緣彼起而不隨增。欲界蘊劣上界煩惱。
若緣此起即便隨增。如下劣人於尊勝者。雖能現見而不能損害。若尊勝者見下劣人便能損害。此亦如是。色界亦有十一遍行隨眠。九通他界緣。二唯自界緣。無色界亦有十一遍行隨眠。皆是自界緣無他界緣者。無上界故不緣下故。有說亦有他界緣者。然能緣定非現起定。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既無上界可緣如何有能緣定。是故說無於理為善。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皆有十一遍行隨眠。九通他地緣。二唯自地緣。非想非非想處亦有十一遍行隨眠。皆唯自地緣。無上地故不緣上故。有說亦有他地緣者。然能緣定非現起定。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既無上地可緣。如何有能緣定。是故說無於理為善。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