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宋 延壽集100卷CBETA T2016大于一万字 1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宗鏡錄卷第九十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宗鏡錄。是實相法門。若信得何福。若毀得何罪。
《宗鏡錄》是揭示实相的法门。如果有人深信不疑,将会获得怎样的福报?如果有人诋毁,又将承受怎样的罪过?
答。此一心實相之門。般若甚深之旨。於難信之中。或有信者。法利無盡。唯佛能知。若有毀者。謗般若罪。過莫大焉。現世受殃生身陷獄。何以受報如此廣大。以般若是一切世出世間凡聖之母。猶如大地。無物不從地生。或若謗之。則謗一切佛地三寶功德。如十法界中一切眾生。若昇若沈。若愚若智。無不皆從般若中來。若不得般若威光。實無一塵可立。如般若經云。欲尊貴自在。乃至欲得菩提。當學般若。又云。若欲得六根完具。當學般若。乃至鬼畜。亦要完具。以此鬼畜。皆從學般若來。故知不信宗鏡。無有是處。如諸法無行經云。爾時文殊師利言。世尊。
回答说,这《宗鏡錄》所揭示的一心实相之门,是般若智慧的深奥宗旨。在众多难以置信的法门中,或许有人能够信仰,那么他将获得无穷无尽的法利,只有佛才能完全知晓。如果有人诋毁,那么他将犯下诽谤般若的重罪,其罪过之大无以复加。在现世中,他将遭受灾祸,甚至身陷囹圄。为什么会遭受如此严重的报应?因为般若是世间和出世间所有凡夫和圣者的母亲,就像大地一样,万物都从大地生长。如果诋毁般若,就等于诋毁了所有佛的境界和三宝的功德。在十法界中,所有众生,无论上升还是下沉,无论愚昧还是智慧,都是从般若中产生的。如果没有般若的威光照耀,实际上连一粒微尘都无法存在。正如《般若经》所说,想要获得尊贵和自由,甚至想要达到菩提的境界,就应该学习般若。又说,如果想要六根完整无缺,也应该学习般若。即使是鬼魂和畜生,也需要六根完整,而这些鬼魂和畜生,也都是通过学习般若才得以如此。因此,可以知道,不信仰《宗鏡錄》是完全错误的。正如《諸法無行經》中所说,那时文殊师利说,世尊。
師子吼鼓音王如來滅度之後。爾時有菩薩比丘。名曰喜根。時為法師。質直端正。不壞威儀。不捨世法。爾時眾生。普皆利根。樂聞深論。其喜根法師。於眾人前。不稱讚少欲知足。細行獨處。但教眾人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性。即是貪欲之性。貪欲性即是諸法性。瞋恚性即是諸法性。愚癡性即是諸法性。其喜根法師。以是方便教化眾生。眾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無瞋癡。以無瞋癡因緣故。逮得法忍。於佛法中。決定不壞。世尊。爾時復有比丘法師。行菩薩道。名曰勝意。其勝意比丘。護持禁戒。得四禪四無色定。行十二頭陀。世尊。
狮子吼鼓音王如来涅槃之后,那时有一位菩萨比丘,名叫喜根。当时他是一位法师,性格正直,行为端正,不破坏威仪,不放弃世间法。那时的众生普遍具有利根,乐于听闻深奥的教义。喜根法师在众人面前,不称赞少欲知足、细微行为和独自修行,而是教导众人诸法的实相。所谓一切法的本性,即是贪欲的本性。贪欲的本性即是诸法的本性,瞋恚的本性即是诸法的本性,愚痴的本性即是诸法的本性。喜根法师用这样的方便来教化众生,众生所行的都是同一相,彼此之间不相互指责。他们所行的道路,心中没有瞋恚和愚痴。因为心中没有瞋恚和愚痴,所以能够获得法忍,在佛法中坚定不移。世尊,那时还有一位比丘法师,修行菩萨道,名叫胜意。胜意比丘严守戒律,达到四禅和四无色定的境界,实践十二头陀行。世尊。
是勝意比丘。有諸弟子。其心輕動。樂見他過。世尊。後於一時。勝意菩薩。入聚落乞食。誤至喜根弟子家。見舍主居士子。即到其所。敷座而坐。為居士子。稱讚少欲知足細行。說無利語過。讚嘆遠眾樂獨行者。又於居士子前。復說喜根法師過失。是比丘不實。以邪見道。教化眾生。是雜行者。說婬欲無障礙。瞋恚無障礙。愚癡無障礙。一切諸法。皆無障礙。是居士子利根。得無生法忍。即語勝意比丘。大德。汝知貪欲。為是何法。勝意言。居士。我知貪欲是煩惱。居士子言。大德。是煩惱為在內在外耶。勝意比丘言。不在內。不在外。大德。若貪欲不在內。
勝意比丘有一些弟子,他们心性轻浮,喜欢挑剔别人的过错。有一次,勝意菩萨进入村庄乞食,无意中来到了喜根菩萨的弟子家中。他见到了那位在家修行的居士,便走到他面前,铺设座位坐下。他向居士称赞简朴生活、知足常乐以及细致修行的重要性,批评了那些追求利益的言语。他还赞扬了远离人群、乐于独自修行的人。然而,他在居士面前又批评了喜根法师,说这位比丘不诚实,用错误的见解误导众生,是一个杂行者,宣扬淫欲、愤怒和愚痴没有障碍,认为一切法都没有障碍。这位居士根基深厚,已经获得了无生法忍的境界,于是他问勝意比丘:“大德,你知道贪欲是什么吗?”勝意回答说:“居士,我知道贪欲是一种烦恼。”居士接着问:“大德,这种烦恼是在内心还是外在呢?”勝意比丘回答说:“它既不在内心,也不在外界。”
不在外。不在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即是無生。若無生者。云何說若垢若淨。爾時勝意比丘。瞋恚不喜。從座起去。作如是言。是喜根比丘。以妄語法。多惑眾人。是人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聞佛音聲則喜。聞外道音聲則瞋。於梵行音聲則喜。於非梵行音聲則瞋。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乃至爾時喜根菩薩。於眾僧前。說是諸偈云。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無量佛道。若有人分別。貪欲瞋恚癡。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菩提與貪欲。是一而非二。皆入一法門。平等無有異。凡夫聞怖畏。去佛道甚遠。貪欲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有我心。
它不存在于外部。也不在东西南北这些方位中。无论是四维上下还是十方,它都是无生的状态。如果它真的是无生的,那么又怎能说它有垢或净呢?那时,胜意比丘因为愤怒而不悦,从座位上起身离开,并这样说:这位喜根比丘,用虚假的法教误导了许多人。他因为不学习如何正确理解音声法门,所以听到佛的声音就感到欢喜,听到外道的声音就感到愤怒。对于梵行的声音感到欢喜,对于非梵行的声音则感到愤怒。由于他不学习如何正确理解音声法门,以至于那时喜根菩萨在众多僧侣面前,说出了如下的偈语:贪欲即是涅槃,愤怒和愚痴也是如此。在这三种事物中,存在着无量的佛道。如果有人对贪欲、愤怒和愚痴进行分别,那么这个人就远离了佛道,就像天和地之间的距离一样。菩提和贪欲本质上是一致的,并非二元对立。它们都融入同一法门,平等无异。普通人听到这些会感到恐惧和畏惧,因而远离了佛道。贪欲本身不涉及生灭,它不能使心灵感到烦恼。如果一个人持有自我的观念,那么他就已经偏离了正确的道路。
及有得見者。是人為貪欲。將入於地獄。貪欲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謂是無相。若能如是知。則為世間導。若有人分別。是持戒毀戒。以持戒誑故。輕蔑於他人。是人無菩提。亦無有佛法。但自安住立。有所得見中。若住空閑處。自貴而賤人。尚不得生天。何況於菩提。皆由著空閑。住於邪見故。邪見與菩提。皆等無有異。但以名字數。語言故別異。若人通達此。則為近菩提。分別煩惱垢。即是著淨見。無菩提佛法。住有得見中。若貪著佛法。是則遠佛法。貪無礙法故。則還受苦惱。若人無分別。貪欲瞋恚癡。
有些人因为贪欲而即将堕入地狱。贪欲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本质,同样也是贪欲的本质。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它们都是无相的。如果能够这样理解,那么这个人就能成为世间的导师。如果有人区分持戒和破戒,因为持戒而欺骗他人,轻视他人,那么这个人既没有达到菩提,也没有真正理解佛法。他们只是固守自己的见解,认为自己有所获得。如果他们隐居在僻静之地,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这样的人连天界都无法进入,更不用说达到菩提了。这都是因为他们执着于隐居生活,坚持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和菩提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名字和语言上的不同。如果有人能够深刻理解这一点,那么他就接近菩提了。如果有人区分烦恼和污垢,认为它们是执着于清净见解的表现,那么他们就没有菩提和佛法。如果有人执着于佛法,那么他们就远离了佛法。因为贪欲是无碍的,所以他们仍然会受到烦恼的困扰。如果一个人没有分别心,那么贪欲、愤怒和愚痴就无法影响他。
入三毒性故。則為見菩提。是人近佛道。疾得無生忍。若見有為法。與無為法異。是人終不得。解於有為法。若知二性同。必為人中尊。佛不見菩提。亦不見佛法。不著諸法故。降魔成佛道。若欲度眾生。勿分別其性。一切諸眾生。皆同於涅槃。若能如是見。是則得成佛。其心不閑靜。而現閑靜相。是於天人中。則為是大賊。是人無菩提。亦無有佛法。若作如是願。我當得作佛。如是之凡夫。無明力所牽。佛法湛清淨。其喻如虛空。此中無可取。亦無有可捨。佛不得佛道。亦不度眾生。凡夫強分別。作佛度眾生。是人於佛法。則為甚大遠。若見眾生苦。
由于陷入三毒的毒性,因此能够见到菩提。这样的人接近佛道,迅速获得无生忍。如果看到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同的,这样的人终究不能理解有为法。如果知道这两种性质是相同的,必定会成为人中之尊。佛不见菩提,也不见佛法,因为不执着于一切法。降伏魔障,成就佛道。如果想要度化众生,不要分别他们的本性。所有众生都与涅槃相同。如果能够这样看待,就能成就佛果。如果内心不平静,却表现出平静的样子,这样的人在天人之中,就是大贼。这样的人没有菩提,也没有佛法。如果有这样的愿望,我应当成为佛,这样的凡夫被无明的力量牵引。佛法清澈纯净,就像虚空一样。这里面没有什么可取的,也没有什么可舍弃的。佛不得到佛道,也不度化众生。凡夫强行分别,想要成佛度化众生。这样的人对于佛法来说,就非常遥远。如果看到众生的痛苦。
則是受苦者。眾生無眾生。而說有眾生。住眾生相中。則無有菩提。若人見眾生。是畢竟解脫。無有婬恚癡。知是為世將。若人見眾生。不見非眾生。不得佛法實。佛同眾生性。若能如是知。則為世間將。乃至說是諸偈法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人。漏盡解脫。即時地裂。勝意比丘。墮大地獄。以是業障罪因緣故。百千億那由他劫。於大地獄。受諸苦毒。從地獄出。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若干百千劫。乃至不聞佛之名字。自是已後。還得值佛。出家學道。而無志樂。於六十二萬世。常返道入俗。亦以業障餘罪故。於若干百千世。諸根闇鈍。世尊。
这就是受苦的人。众生本无众生,却说有众生。执着于众生相,就无法达到菩提。如果有人认识到众生,就能彻底解脱,没有贪欲、愤怒和愚痴。明白这一点,就能成为世间的领袖。如果有人看到众生,却看不到非众生,就无法领悟佛法的真谛。佛与众生本性相同。如果能够这样理解,就能成为世间的领袖。当讲述这些偈颂时,三万天神获得了无生法忍,一万八千人达到了漏尽解脱。这时大地裂开,胜意比丘堕入地狱。因为业障和罪业的缘故,他在地狱中受苦无数劫。从地狱出来后,他在七十四万世中经常被诽谤。在无数劫中,他甚至没有听到佛的名字。在这之后,他再次遇到佛,出家修行,但没有真正的快乐。在六十二万世中,他经常还俗。由于业障的余罪,他在无数世中感官迟钝。世尊。
爾時喜根法師。於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有國名寶莊嚴。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勝光明威德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彼。其勝意比丘。今我身是。世尊。我未入如是法相門時。受。如是苦。分別苦。顛倒苦。是故若發菩薩心者。若發小乘心者。不欲起如是業障罪。不欲受如是苦惱者。不應拒逆佛法。無有處所可生瞋癡。佛告文殊師利。汝聞是諸偈。得何等利。世尊。我畢是業障罪已。聞是偈因緣故。所在生處。利根智慧。得深法忍。巧說深法。文殊師利。為誰力故。能憶如是無量阿僧祇劫罪業因緣。世尊。諸菩薩有所念。有所說。有所思惟。
那时,喜根法师在现今东方越过十万亿佛土的地方,有一个名为宝庄严的国度,在那里他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被称为胜光明威德王如来,应受供养,遍知一切。现在他正存在于那里。那位胜意比丘,就是我现在的自己。世尊,在我还未领悟这些法门之前,我遭受了这样的苦难,分辨苦难,颠倒苦难。因此,如果有人发起菩萨心,或者发起小乘心,不想产生这样的业障和罪过,不想承受这样的苦恼,就不应该拒绝或违背佛法。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有愤怒和愚痴。佛陀告诉文殊师利,你听到这些偈语,得到了什么好处?世尊,我已经消除了这些业障和罪过,因为听到这些偈语的因缘,无论我生在何处,我都拥有锐利的根器和智慧,获得了深法忍,能够巧妙地讲述深奥的法门。文殊师利,是什么力量让你能够记住这些无量阿僧祇劫的罪业因缘?世尊,菩萨们有所思考,有所讲述,有所思惟。
皆是佛之神力。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從佛出。故知若不信宗鏡中所說實相之理。則如勝意比丘。沒魂受裂地之大苦。若有信如是說。則如文殊師利。智慧演深法之妙辯。信毀交報。因果無差。普勸後賢。應深信受。若信般若福。廣具前文。今述謗方等罪。略引誠證。如大般若經中。廣說謗法之罪。謂此方墮阿鼻地獄。此土劫壞。罪猶未畢。移置他方阿鼻地獄中。他方復經劫壞。罪亦未盡。復移他方。如是巡歷十方。十方各經劫盡。還生此土阿鼻地獄中。千佛出世。救之猶難。若欲說其所受之身。聞者當吐熱血而死故。善現請說所受之身。佛竟不說。
这些都是佛陀的神力所展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有事物和道理都是从佛陀那里产生的。因此,如果不相信《宗镜录》中所说的实相之理,就会像胜意比丘那样,遭受极大的痛苦。如果相信这些教义,就会像文殊师利菩萨那样,展现出深邃佛法的精妙辩才。信仰的建立和诋毁,都会带来相应的果报,因果关系是准确无误的。普遍劝告后来的贤者,应当深刻地信仰和接受。如果信仰般若智慧,就能获得前面提到的福报。现在来讲述诽谤方等经典的罪过,引用《大般若经》中的广泛论述,诽谤佛法的罪过会导致堕落到阿鼻地狱。即使这个世界毁灭,罪过还没有结束,会被转移到其他世界的阿鼻地狱中。其他世界再次毁灭,罪过还没有完全消除,再次被转移到其他世界。这样遍历十方世界,每个世界都经历毁灭,罪过还没有结束,最终还会回到这个世界的阿鼻地狱中。即使千佛出世,也难以救赎。如果想要描述他们所受的苦难,听到的人可能会因为极度的恐惧而吐血死亡。善现请求佛陀描述他们所受的苦难,但佛陀最终没有说。
乃至華嚴地獄天子。法華不輕四眾。皆是不信。悉墮阿鼻。若有聞者。應須驚懼。以為鑒誡。普曉群蒙。次明信毀現受報者。第一明信者。唐釋慧璿 。姓董氏。住襄陽。少出家。聽三論。初住光福寺。居山頂。引汲為勞。明欲往他寺。夜見神人。身長一丈。衣以紫袍。
甚至在《华严经》中提到的地狱天子,以及《法华经》中不轻视四众的教诲,都是因为不信佛法而全部堕入无间地狱。如果有人听闻这些故事,应当感到惊恐,以此作为警示。普遍地启迪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接下来说明信仰和毁谤在现世就会受到报应。首先说明信仰的人,唐朝的释慧璿,姓董,住在襄阳,年轻时出家,学习三论。最初住在光福寺,居住在山顶,因为取水而感到劳苦。他打算前往其他寺庙,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神人,身高一丈,穿着紫色的袍子。
頂禮璿 曰。請住於此。常講大乘經。勿以小乘為慮。其小乘者。如高山無水。不能利人。大乘經者。猶如大海。自止此山。多佛出世。一人讀誦說大乘。能令所住。珍寶光明。眷屬榮勝。若有小乘。前事並失。唯願弘持。勿孤所望。法師須水。此易得耳。來月八日。定當得之。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請一龍王去也。言已不現。恰至來月七日夜。大風卒起。從西南來。雷震雨霔。唯見清泉。
神人向慧璿顶礼说:“请您留在这里,经常讲解大乘经典,不要担心小乘的问题。小乘就像高山上没有水,不能利益他人。而大乘经典,就像大海一样,自从您住在这里,许多佛出世。一个人如果诵读和讲解大乘,就能使他所在的地方,珍宝光明,眷属荣耀。如果有小乘,之前的好处都会失去。只希望您能广泛弘扬,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法师需要水,这是容易得到的。下个月的八号,一定会得到。我将前往剑南的慈母山大泉,请一位龙王过来。”说完这些话后,神人就消失了。恰好在下个月的七号晚上,突然刮起大风,从西南方吹来,雷声大作,大雨倾盆。只见清澈的泉水涌现。
香而且美。合眾幸。及亡龍泉。漸便乾竭。信之為益。其類是焉。第二明毀者。佛藏經云。於未來世。當有比丘。不修身戒。心慧。是人輕笑如來。所說畢竟空法。又云。若有聞空。即當驚畏。是人可愍。直至地獄。無有救者。唐釋慧眺。姓莊氏。少出家。以小乘為業。住襄陽報善寺哲公座下。龍泉。開講三論。心生不忍。曰三論明空。講者著空。發言訖。舌出三尺。眼耳鼻並皆流血。七日不語。有伏律師。聞其拔舌。告已。汝太癡也。一言毀謗。罪過五逆。可信大乘。方得免耳。乃令燒香發願。懺悔前言。舌還收入。遂往哲公所。誓心斂迹。唯聽大乘。
香气扑鼻且美好。众人因此感到幸运。然而,龙居住的泉池逐渐干涸。信仰能带来益处,其道理正是如此。《佛藏经》中提到,未来世将有比丘不修习身戒和心慧,他们轻视并嘲笑佛陀所说的究竟空法。经文还提到,如果有人听到空法就感到惊恐,那么这个人是可怜的,他将直堕地狱,无人能救。唐代的释慧眺,俗姓庄,年轻时出家,以小乘佛法为业,住在襄阳报善寺哲公座下。他在龙泉开讲《三论》,心中不忍,说《三论》阐明空性,讲者却执着于空,讲完后,他的舌头伸出三尺,眼睛、耳朵、鼻子都流血。七天不能说话。有位律师听说他拔舌,告诉他,你太愚痴了,一句话的诽谤,罪过比五逆还重。只有深信大乘佛法,才能免罪。于是他烧香发愿,忏悔之前的话,舌头收回口中。随后前往哲公那里,决心收敛行为,只听大乘佛法。
後往香山神足寺。足不跨閫。常習大乘。時講華嚴等經。用申懺謝。常於眾中。陳其前失。獨處一房。常坐常念。貞觀十一年。四月三日。在寺後松林坐禪。見有三人來。形貌奇異。禮拜。請受菩薩戒訖。曰。禪師大利根。若不改心信大乘者。千佛出世。猶在地獄。又昔有人謗大乘。臨終出現牛聲。則知華報昭然。果報寧失。已上皆是障深不信。或智淺謬傳。依文起見。悉成謗法。如文殊師利巡行經云。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人說言。過去未來現在如來。有依不依。如是之人則謗如來。何以故。真如無念。亦無所念。真如不退。真如無相。今宗鏡大意。
所錄之文。或祖或教。但有一字一句。若理若事。若智若行。皆悉迴向。指歸真如一心。何者。心之實性。名曰真如。性以不改為義。真以無偽得名。如則不變不異。以此心性。周遍圓融。橫該十方。竪徹三際。至一切時處。未甞間斷。凡有一毫善根。悉皆迴向。念念合真如之體。體無不寂。一一順真如之用。用何有窮。所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如華嚴經中。真如相迴向有一百句。一一句中。無不同指。皆為成就一心妙門。如經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遠離迷惑。專意修行。深心不動。成不壞業。趣一切智。終不退轉。志求大乘。
勇猛無畏。植諸德本。普安世間。生勝善根。修白淨法。大悲增長。心寶成就。乃至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遍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真實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改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守其本性。始終不改。譬如真如。以一切法。無性為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性為性。譬如真如。無相為相。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一切法。無相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終無退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若有得者。於諸佛法。永不退轉。譬如真如。
一切諸佛之所行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行之處。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離境界相。而為三世一切諸佛圓滿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能安立一切眾生。譬如真如。性常隨順。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劫。隨順不斷。譬如真如。無能測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等虛空界。盡眾生心。無能測量。譬如真如。充滿一切。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剎那中。普周法界。譬如真如。常住無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究竟無盡。譬如真如。無有比對。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能圓滿一切佛法。
無有比對。譬如真如。體性堅固。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體性堅固。非諸惑惱之所能沮。譬如真如。不可破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損壞。譬如真如。照明為體。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普照明。而為其性。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處。悉無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時。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遍一切時。譬如真如。性常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於世間。而體清淨。譬如真如。於法無礙。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周行一切。而無所礙。譬如真如。為眾法眼。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為一切眾生作眼。譬如真如。
性無勞倦。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修行一切菩薩諸行恒無勞倦。譬如真如。體性甚深。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其性甚深。譬如真如。無有一物。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知其性。無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現。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其體微妙。難可得見。譬如真如。離眾垢翳。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慧眼清淨。離諸癡翳。譬如真如。性無與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成就一切諸菩薩行。最上無等。譬如真如。體性寂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善能隨順寂靜之法。譬如真如。無有根本。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入一切無根本法。譬如真如。體性無邊。善根迴向。
亦復如是。淨諸眾生。其數無邊。譬如真如。體性無著。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畢竟遠離一切諸著。譬如真如。無有障礙。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除滅一切世間障礙。譬如真如。非世所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非諸世間之所能行。譬如真如。體性無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生死。皆非所住。譬如真如。性無所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所作。悉皆捨離。譬如真如。體性安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安住真實。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諸菩薩。聽聞修習。而共相應。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
於諸世間。修平等行。譬如真如。不離諸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際。不捨世間。譬如真如。一切法中畢竟無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眾生。迴向無盡。譬如真如。與一切法。無有相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不違三世一切佛法。譬如真如。普攝諸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攝一切眾生善根。譬如真如。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三世佛。同一體性。譬如真如。與一切法。不相捨離。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攝持一切世出世法。譬如真如。無能映蔽。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無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動搖。善根迴向。
亦復如是。一切魔業無能動搖。譬如真如。性無垢濁。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修菩薩行。無有垢濁。譬如真如。無有變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愍念眾生。心無變易。譬如真如。不可窮盡。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非諸世法所能窮盡。譬如真如。性常覺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能覺悟一切諸法。譬如真如。不可失壞。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眾生起勝志願。永不失壞。譬如真如。能大照明。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大智光。照諸世間。譬如真如。不可言說。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言語。所不可說。譬如真如。持諸世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
能持一切菩薩諸行。譬如真如。隨世言說。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隨順一切智慧言說。譬如真如。遍一切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遍於十方一切佛剎。現大神通。成等正覺。譬如真如。無有分別。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無所分別。譬如真如。遍一切身。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遍十方剎。無量身中。譬如真如。體性無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方便示生而無所生。譬如真如。無所不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十方三世諸佛土中。普現神通而無不在。譬如真如。遍在於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夜放大光明。施作佛事。譬如真如。遍在於晝。
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令一切在晝眾生。見佛神變演不退輪。離垢清淨無空過者。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次第時節。得善方便。於一念中知一切時。譬如真如。遍在年歲。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無量劫。明了成熟一切諸根。皆令圓滿。譬如真如。遍成壞劫。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住一切劫清淨無染。教化眾生咸令清淨。譬如真如。盡未來際。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盡未來際。修諸菩薩清淨妙行。成滿大願無有退轉。譬如真如。遍住三世。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於一剎那見三世佛。未曾一念而有捨離。
譬如真如。遍一切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超出三界。周行一切悉得自在。譬如真如。住有無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達一切有無之法。畢竟清淨。譬如真如。體性清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以方便集助道法。淨治一切諸菩薩行。譬如真如。體性明潔。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悉得三昧明潔之心。譬如真如。體性無垢。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遠離諸垢。滿足一切諸清淨意。譬如真如。無我我所。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以無我我所清淨之心。充滿十方諸佛國土。譬如真如。體性平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獲得平等一切智智。照了諸法離諸癡翳。
譬如真如。超諸數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超數量一切智乘大力法藏而同止住。興遍十方一切世界廣大法雲。譬如真如。平等安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發生一切諸菩薩行。平等住於一切智道。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諸眾生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滿足無礙一切種智。於眾生界悉現在前。譬如真如。無有分別。普住一切音聲智中。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具足一切諸言音智。能普示現種種言音。開示眾生。譬如真如。永離世間。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使眾生。永出世間。譬如真如。體性廣大。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悉能受持去來今世廣大佛法。恒不忘失。
勤修一切菩薩諸行。譬如真如。無有間息。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為欲安處一切眾生於大智地。於一切劫修菩薩行。無有間息。譬如真如。體性寬廣。遍一切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淨念無礙。普攝一切寬廣法門。譬如真如。遍攝群品。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證得無量品類之智。修諸菩薩真實妙行。譬如真如。無所取著。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法皆無所取。除滅一切世間取著。普令清淨。譬如真如。體性不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安住普賢圓滿行願。畢竟不動。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滿足一切大智境界。
滅煩惱境悉令清淨。譬如真如。無能制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不為一切眾魔事業外道邪論之所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捨離一切妄想取著。於修不修無有分別。譬如真如。無有退捨。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常見諸佛發菩提心。大誓莊嚴永無退捨。譬如真如。普攝一切世間言音。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得一切差別言音神通智慧。普發一切種種言詞。譬如真如。於一切法無所希求。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諸眾生乘普賢乘。而出離。於一切法無所貪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善根迴向。亦復如是。
令一切眾生捨世間地住智慧地。以普賢行而自莊嚴。譬如真如。無有斷絕。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一切法得無所畏。隨其類音處處演說。無有斷絕。譬如真如。捨離諸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成就法智。了達於法。圓滿菩提無漏功德。譬如真如。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非是覺悟。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普令開悟一切諸法。其心無量。遍周法界。譬如真如。過去非始。未來非未。現在非異。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新新恒起菩提心願。普使清淨。永離生死。譬如真如。於三界中無所分別。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現在念念心常覺悟。
過去未來皆悉清淨。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菩薩。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發起一切大願方便。成就諸佛廣大智慧。譬如真如。究竟清淨。不與一切諸煩惱俱。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煩惱。圓滿一切清淨智慧。釋曰。是知百句之內。一一義中。無一字而不約心明。無一行而不隨性起。可謂真該行末。無一一行而非真。行徹真原。無一一真而非行。如是則理事周備。心境融通。匪著有以凝空。免滯真而染俗。能令頓生正信。步步成菩薩之因門。直顯圓修。念念滿諸佛之果海。所以具錄百句。廣大全文。究竟證明。宗鏡妙旨。今則普勸十方學士。
一切後賢。但願道富人貧。情疎德厚。以法為侶。以智為先。用慈修身。開物是務。為法施主。匪悋家風。無問不從。有疑咸決。則履佛行處免負本心。妙行恒新。至道如在。所以證道歌云。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時終不悋。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斯則以法界為身。虛空為量。情亡取捨。見泯自他。以物心為心。何門不順。以彼意為意。何法能違。入宗鏡中。法爾如是。故書云。以兆人之耳聽。以四海之目視。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心知人心。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又云。攝己從他。萬事消和。攝他從己諸事競起。則內外指歸。證明無盡。
問。信受毀謗此宗鏡法。罪福何重。
答。此乃群賢之父。諸佛之母。萬善由生。信謗豈不獲報重耶。所以法華經云。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聖賢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起信鈔云。若謗此法。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宗鏡錄卷第九十三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