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宋 延壽集100卷CBETA T2016大于一万字 15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宗鏡錄卷第三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菩薩欲報佛恩。皆須不惜身命。護持如來正法。云何唯述一心。能報慈化。
菩萨想要报答佛陀的恩情,都必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维护如来的正法。为什么只强调一心,就能报答慈悲的教化呢?
答。覺王。最後慈勅。唯令於念處修真。首祖當初所傳。只但指人心是佛。若能信受。是真報恩。示他則不負前機。自究則剋成大事。如智者觀心論偈云。大師將涅槃。慈父有遺囑。四念處修道。當依木叉住。我等非佛子。不念此遺囑。乘緩內無道。戒緩墮三塗。由不問觀心。令他信漸薄。烏鵶不施食。豈報白鵶恩。非但田不良。無平等種子。法雨若不降。法種必燋枯。各無來世糧。失三利致苦。大法將欲頹。哀哉見此事。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平等真法界。無行亦無到。若能問觀心。能行亦能到。即是四念處。能依木叉住。乘急內有道。戒急生人天。
回答是,覺王在最后慈悲的教诲中,只要求我们在念處修行真理。祖师最初传承的,只是指出人的心即是佛。如果能够信受这一点,就是真正的报恩。向他人展示这一点,就不会辜负之前的机缘。自己深入探究,就能成就重大的事业。正如智者在《观心论》的偈语中所说:大师即将涅槃,慈父留下了遗嘱。修行四念處,应当依循戒律而住。我们不是佛子,不念及这份遗嘱,就会在修行上松懈,内心没有道。戒律松懈,就会堕入三恶道。由于不问观心,使他人的信仰逐渐淡薄。乌鸦不施食,怎能报答白鸽的恩情。不仅是田地不肥沃,没有平等的种子。如果法雨不降临,法的种子必定会枯萎。每个人都没有来世的粮食,失去三宝的利益,导致苦难。大法即将衰败,对此感到悲哀。因此,为了这个因缘,必须撰写《观心论》。在平等的真法界中,没有行也没有到。如果能够问观心,既能行也能到。这就是四念處,能够依循戒律而住。见戒急条,内心有道。戒律急条,能够生于人天。
此是真佛子。不乖慈父囑。天龍皆慶喜。一切豈不忻。能報白鵶恩。普施烏鵶食。既有好良田。有平等種子。法雨應時降。法種皆生長。各有未來資。俱獲三利樂。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諸來求法者。欲聞無上道。不知問觀心。聞慧終不發。諸來求法者。欲思無上道。不知問觀心。思慧終不生。諸來求法者。欲修無上道。不知問觀心。修慧終不成。諸來求法者。勤修四三昧。不知問觀心。困苦無所獲。諸來求法者。多聽得言語。不知問觀心。未得真實樂。諸來求法者。修三昧得定。不知問觀心。盲禪無所見。諸來求法者。欲懺悔眾罪。不知問觀心。
这是真正的佛子。不违背慈父的嘱咐。天龙都感到欢喜。一切众生怎能不喜悦。能够报答白鸦的恩情。普遍施舍给乌鸦食物。既然有好的良田。有平等的种子。法雨应时降落。法的种子都在生长。每个人都有未来的资粮。都能获得三种利益和安乐。因为这个因缘。必须撰写观心论。所有来求法的人。想要听到无上道。不知道询问观心。听闻的智慧终究不会发起。所有来求法的人。想要思考无上道。不知道询问观心。思考的智慧终究不会生起。所有来求法的人。想要修行无上道。不知道询问观心。修行的智慧终究不会成就。所有来求法的人。勤奋修习四种三昧。不知道询问观心。困苦中一无所获。所有来求法的人。多听多说。不知道询问观心。没有得到真正的安乐。所有来求法的人。修习三昧得到定力。不知道询问观心。盲目的禅修什么也看不见。所有来求法的人。想要忏悔众多的罪过。不知道询问观心。
罪終難得脫。諸來求法者。意欲離煩惱。不知問觀心。煩惱終不滅。諸來求法者。本欲利益他。不知問觀心。退轉令他謗。諸來求法者。欲興顯佛法。不知問觀心。退還大污損。如此眾得失。非偈可具傳。有此諸得失。無人覺悟者。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末世修觀心。得邪定發見。辯才無窮盡。自謂人間寶。無智者鼻嗅。野狐氣衝眼。舉尾共却行。次第墮坑殞。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守鼻隅安般。及修不淨觀。安般得四禪。不免泥犁苦。不淨謂無學。覆鉢受女飯。設得隨禪生。墮長壽天難。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依事法用心。無慧發鬼定。
罪恶难以最终摆脱。许多来寻求佛法的人,本意是想远离烦恼,却不知道去探问观心的方法,因此烦恼始终无法消除。许多来寻求佛法的人,原本是想利益他人,却不知道去探问观心的方法,结果反而退步,导致他人诽谤。许多来寻求佛法的人,希望弘扬佛法,却不知道去探问观心的方法,结果反而退步,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样的众多得失,不是简单的偈语就能完全传达的。面对这些得失,没有人能够真正觉悟,因此,由于这样的因缘,需要撰写《观心论》。在末法时期修行观心,如果得到邪定而产生错误的见解,即使辩才无碍,也不过是自视为人间的宝物。没有智慧的人,就像野狐一样,被自己的气味迷惑了眼睛,摇着尾巴却走向错误的方向,最终一个接一个地掉进坑里。因此,由于这样的因缘,需要撰写《观心论》。守护自己的感官,修习安般(呼吸观)和不净观。通过安般可以达到四禅的境界,但仍然不能避免地狱的痛苦。所谓的不净,是指那些没有真正学到佛法的人,他们像覆盖的碗一样,无法接受佛法的滋养。即使能够随着禅定的修习而生起,最终也可能堕入长寿天的困境。因此,由于这样的因缘,需要撰写《观心论》。依据事相来运用心念,如果没有智慧,就会发展出鬼神的定力。
顯異動物心。事發壞佛法。命終生鬼趣。九十六眷屬。像法決定明。三師破佛法。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內心不為道。邪諂念名利。詐現坐禪相。得名利眷屬。事發壞他信。毀損佛正道。此是扇提羅。死墮無間獄。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說法得解脫。聽法眾亦然。不知問觀心。如貧數他寶。說者問觀心。無說亦無示。聽者問觀心。無聞亦無得。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戒為制心馬。雖持五部律。不知問觀心。心馬終不調。律住持佛法。解外不解內。淨名訶上首。乃名真奉律。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誦經得解脫。非為世財利。若能問觀心。
显示异常动物心。事败坏佛法。命终转生鬼道。九十六眷属。像法时代决定明确。三师破坏佛法。因为这些因缘。必须撰写观心论。内心不修道。邪曲谄媚追求名利。假装坐禅的样子。获得名利和眷属。事情败露破坏他人信仰。毁坏佛的正道。这是扇提罗。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因为这些因缘。必须撰写观心论。讲法得到解脱。听法的大众也是如此。不知道就问观心。就像穷人数别人的宝物。讲法者问观心。没有讲也没有显示。听法者问观心。没有听也没有得到。因为这些因缘。必须撰写观心论。戒律是控制心马的工具。虽然持守五部律。不知道就问观心。心马始终不调伏。律法维持佛法。解决外在问题不解决内在问题。淨名呵斥上首。这才真正遵守戒律。因为这些因缘。必须撰写观心论。诵经得到解脱。不是为了世俗的财富和利益。如果能够问观心。
破一微塵中。出大千經卷。受持讀誦者。聞持無遺忘。心開得解脫。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勸化修供養。興顯安行人。密心為自利。倚託以資身。壤他喜捨善。駝驢以償人。若能問觀心。即如駝驃也。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諸道各有法。了不自尋研。忽窺窬釋教。動經十數年。非但彼法拙。亦有謀壞心。此是迦毘梨。仙聖豈聽說。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富貴而無道。多增長憍逸。若能問觀心。得真法富貴。雖高而不危。雖滿而不溢。不著世富貴。心常在道法。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貧賤多姧諂。窺窬造眾惡。現被王法治。死墮三惡道。
在极微细的尘埃中,能显现出包含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卷。那些接受、持守并诵读这些经文的人,通过听闻和记忆,没有任何遗漏和遗忘,心灵得到开启,从而获得解脱。正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需要撰写《观心论》,以劝导和教化人们修行和供养,使他们内心安定,行为正直。在内心深处为了自己的利益,依靠这些教义来维持生活,同时帮助他人,乐于施舍。如果能够询问和观察自己的内心,就能像骆驼一样坚韧不拔。正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需要撰写《观心论》。各种修行的法门都有其特定的法则,但如果不去自我探索和研究,只是偶然窥视佛教的教义,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不仅这些法门显得笨拙,而且可能会破坏人的内心。这是迦毘梨的行为,仙圣怎会听信这些呢?正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需要撰写《观心论》。富有而没有道德的人,往往会增长骄傲和放纵。如果能够询问和观察自己的内心,就能获得真正的精神富足和尊贵。即使地位高也不会有危险,即使拥有很多也不会溢出。不执着于世俗的财富和尊贵,心灵始终专注于修行的法则。正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需要撰写《观心论》。贫穷而地位低下的人,往往多有欺诈和谄媚,窥视和制造众多恶行。现在受到王法的制裁,死后会堕入三恶道。
若能問觀心。即安貧養道。有道即真實。無為即富樂。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四眾皆佛子。無非是法親。因執善法諍。遂結未來怨。若能問觀心。和合如水乳。皆師子之子。悉是栴檀林。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年衰身帶疾。眼闇耳漸聾。心惛多忘漏。年不如一年。死王金翅鳥。不久吞命根。一旦業繩斷。氣絕豈能言。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稽首十方佛。深慈觀心者。勸善諦觀察。發正覺妙樂。稽首十方法。深悲觀心者。善勸諦觀察。得真免諸苦。稽首十方僧。大眾和合海。若能善觀察。歡喜心無量。稽首龍樹師。令速得開曉。亦加捨三心。
如果能够询问观心,就能安于贫穷而培养道行。有了道行,就能达到真实,无为即是富足和快乐。因为这些因缘,所以需要撰写《观心论》。四众都是佛的弟子,彼此都是法的亲人。因为执着于善法而产生争论,就会结下未来的怨恨。如果能够询问观心,就能像水和乳一样和谐,都是狮子的后代,都是檀香林中的一员。因为这些因缘,所以需要撰写《观心论》。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带着疾病,视力变得模糊,听力逐渐减退,心智昏沉,记忆衰退,一年不如一年。死亡之王和金翅鸟不久将会夺走生命的根本。一旦业力的绳索断裂,气息断绝,怎能再说话。因为这些因缘,所以需要撰写《观心论》。向十方的佛陀顶礼,深切地怀着慈心观照心性的人,劝勉善行,认真观察,启发真正的觉悟和美妙的欢乐。向十方的法门顶礼,深切地怀着悲心观照心性的人,善于劝勉,认真观察,从而真正免除各种苦难。向十方的僧团顶礼,广大的僧众和谐如海,如果能够善于观察,心中将充满无限的喜悦。向龙树大师顶礼,希望快速得到启发,也增加了放下三心的修行。
今承三寶力。起三十六問。其間諸細問。對事難可數。若觀一念心。能答此問者。當知心眼開。得入清涼池。不能答此問。奈何盲暝也。少義尚不見。那能行大道。哀哉末法中。無復行道人。設令有三數。寧別此問也。故生悲愍心。歸命禮三寶。作此問心論。令勸者開朗。願諸見聞者。莫生疑謗心。信受勤修習。必獲大法利。乃至偈問云。問觀自生心。云何四不說。離戲論執諍。心淨如虛空。問觀自生心。云何是魔行。業煩惱所繫。三界火宅燒。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外道。諸見煩惱業。流轉於六道。問觀自生心。云何是三業。拙度斷見思。出三界火宅。
现在依靠三宝的力量,提出了三十六问。其中包含许多细微的问题,难以一一计数。如果能够观察到一个念头的心,并且能够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应当知道心眼已经开启,得以进入清凉的境界。如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连最基本的义理都看不见,又怎能行走在大道上呢?在末法时期,已经很难找到真正修行的人了。即使偶尔有几个人,也未必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因此,我怀着悲悯之心,向三宝致敬,并撰写了这篇问心论,希望那些劝导他人的人能够变得开朗。愿所有看到和听到的人,不要产生怀疑和诽谤之心,要相信并勤奋修行,必定能够获得佛法的巨大利益。甚至在偈语中提问说:观察自己内心如何,为何有四种不可说?远离戏论和执着,心如虚空般清净。观察自己内心如何,为何是魔的行为?被业力和烦恼所束缚,被三界火宅所焚烧。观察自己内心如何,为何是外道?被各种邪见和烦恼业力所困扰,流转于六道之中。观察自己内心如何,为何是三业?通过拙度来断除见惑和思惑,从而脱离三界火宅。
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巧度。三乘不斷結。得入二涅槃。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別教。求大乘常果。菩薩斷別惑。問觀自生心。云何圓教乘。不破壞法界。住三德涅槃。問觀自生心。云何為涅槃。修四種三昧。得真無生忍。問觀自生心。云何巧成就。二十五方便。調心入正道。問觀自生心。云何知自心。起十種境界。成一心三智。問觀自生心。云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遊四方快樂。問觀自生心。云何不住法。入初發心住。及四十二位。問觀自生心。云何六度成。能得諸三昧。及諸陀羅尼。問觀自生心。云何得六通。用四攝行化。四辯無罣礙。問觀自生心。
问观自生心,如何是巧度?三乘不断结,如何能入二涅槃?问观自生心,如何是别教?求大乘常果,菩萨断别惑。问观自生心,如何是圆教乘?不破坏法界,住三德涅槃。问观自生心,如何是涅槃?修四种三昧,得真无生忍。问观自生心,如何巧成就?二十五方便,调心入正道。问观自生心,如何知自心?起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问观自生心,如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游四方快乐。问观自生心,如何不住法?入初发心住,及四十二位。问观自生心,如何六度成?能得诸三昧,及诸陀罗尼。问观自生心,如何得六通?用四摄行化,四辩无挂碍。
云何得相好。成真應二身。對緣如鏡像。問觀自生心。云何具十力。及四無所畏。內外照用圓。問觀自生心。云何於觀心。能得十八種。不共世間法。問觀自生心。云何得大慈。大悲三念處。愍眾無異想。問觀自生心。云何巧方便。成就諸眾生。嚴淨一切剎。問觀自生心。云何於此心。莊嚴菩提樹。建清淨道場。問觀自生心。云何降魔怨。能制諸外道。令眾悉歸敬。問觀自生心。云何坐道場。現四種成佛。赴機無差殊。問觀自生心。云何轉四教。清淨妙法輪。一切得甘露。問觀自生心。云何現四佛。四種涅槃相。究竟滅無餘。問觀自生心。云何知依正。
如何获得美好的相貌,成就真身与应身。面对因缘如同镜中影像。询问观照自心,如何具备十种力量和四种无畏。内外照明,圆满运用,询问观照自心。如何在观心时,能获得十八种不共世间的法门。询问观照自心。如何通过观心,获得大慈大悲和三种念处,对众生无差别的悲悯。询问观照自心。如何巧妙地运用方便,成就所有众生,庄严清净所有佛国。询问观照自心。如何以此心,庄严菩提树,建立清净的道场。询问观照自心。如何降伏魔障,制服外道,使众生都归依敬仰。询问观照自心。如何安坐道场,展现四种成佛的方式,适应众生根机无差别。询问观照自心。如何转动四种教法,清净妙法轮,使一切众生得到甘露。询问观照自心。如何显现四位佛陀,四种涅槃的相,究竟达到无余涅槃。询问观照自心。如何了知依正二报。
四土天器同。而飯色有異。問觀自生心。云何於此心。是一切根緣。通達無罣礙。問觀自生心。云何知悉檀。無形無所說。現形廣說法。問觀自生心。云何知漸頓。祕密不定教。一音說此四。問觀自生心。云何知四教。各開出四門。及一切法門。問觀自生心。云何於四教。四門十六門。作論通眾經。問觀自生心。云何住滅定。普入十法界。廣利諸眾生。問觀自生心。云何知四土。用教有增減。普利一切眾。問觀自生心。云何知此心。具一切佛法。無一法出心。問觀自生心。云何知此心。即平等法界。佛不度眾生。問觀自生心。云何知此心。法界如虛空。
四土、天、器、色有,这些存在虽然相同,但它们在实质上却有差异。问观自生心,如何理解这个心是所有根緣的基础,并且能够通达无碍?问观自生心,如何全面了解檀波罗蜜,它无形无相,却又能广泛地传播教法?问观自生心,如何理解渐进与顿悟,以及秘密与不定的教义,佛陀以一种声音讲述这四种教义?问观自生心,如何理解四教各自展开的四门,以及所有法门?问观自生心,如何在四教、四门、十六门中,撰写论文以贯通众多经典?问观自生心,如何安住在滅定之中,普遍进入十法界,广泛利益众生?问观自生心,如何理解四土,以及教义的增减,以普遍利益众生?问观自生心,如何理解这个心包含了所有佛法,没有任何一法能超出心的范围?问观自生心,如何理解这个心即是平等的法界,佛陀不度众生?问观自生心,如何理解这个心,法界如同虚空一般。
畢竟無所念。問觀自生心。云何無文字。一切言語斷。寂然無言說。今約觀一念自生心。略起三十六問。外觀心人。及久相逐。眷屬。行四種三昧者。彼觀心者。若能一一通達。當生心如佛想。親近受行。如四依也。門徒眷屬。若於此無滯。是真同行。是真法王子孫。紹三寶種。使不斷絕。若不能觀於一念自生心。一一答此問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屬。為彼之所驅馳。方處三界牢獄。未有出離之期。若心不愜。欲求挽出者。必墮二乘三惡道坑。自斷法身慧命。誅滅菩提眷屬。是破佛法國土大乘家。哀哉哀哉。知奈何也。若觀自生心。得失如此。觀他生。共生。
终究没有什么可念的。问观自生心,如何无文字,一切言语都断绝,寂静无言说。现在就观一念自生心,简要提出三十六问。对外观心的人,以及长期相伴的眷属,修行四种三昧的人,那些观心的人,如果能够一一通晓,应当生起心如佛想,亲近并实践,如同四依。门徒眷属,如果对此没有障碍,是真正的同行者,是真正的法王子孙,继承三宝的种子,使之不断绝。如果不能观照一念自生心,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天魔外道的眷属,被他们所驱使,处于三界的牢狱中,没有出离的时期。如果心不满足,想要寻求解脱,必然会堕入二乘三恶道的坑中,自我断绝法身慧命,消灭菩提眷属,这是破坏佛法国土的大乘家。悲哀啊悲哀,知道又能如何呢。如果观照自生心,得失如此,观照他生,共生。
無因生。心亦然也。釋曰。此觀心三十六問。上等十方諸佛之慈心。無恩不報。下及法界群生之悲仰。有感皆從。乃至修行妙門。度生儀軌。教觀融攝。理事圓通。徹果該因。自他兼利。十身遍應。四土包含。但觀自一心。無不悉備。如論偈云。烏鵶不施食。豈報白鵶恩。非但田不良。無平等種子。法雨若不降。法種必燋枯。各無來世糧。失。三利致苦者。釋云。此偈明。不修念處之觀。即是無平等種子。不依木叉而住。即非良田。何者。夫觀大乘念處者。觀生死五陰之身。非枯非榮。即大寂定。涅槃經云。色解脫涅槃。乃至識解脫涅槃。若修此念處觀。
无因生,心也是如此。解释说,这观心三十六问,上至十方诸佛的慈心,无不报恩;下至法界众生的悲仰,有感皆应。甚至修行微妙法门,度生仪轨,教观融摄,理事圆通,彻果该因,自他兼利,十身遍应,四土包含。只要观照自己的一心,无不具备。如论偈所说:乌鸦不施食,怎能报答白鸽的恩情。不仅是田地不肥沃,而是没有平等的种子。如果法雨不降下,法的种子必定会枯萎。各自没有来世的粮食,失去三利,导致苦难。解释说,这偈语表明,不修习念处的观照,就是没有平等的种子;不依戒律而住,就不是良田。为什么?因为观照大乘念处的人,观照生死五阴之身,既不枯萎也不繁荣,就是大寂定。涅槃经说,色解脱涅槃,乃至识解脱涅槃。如果修习这念处观照。
即是觀一切六道眾生。即是常樂我淨大涅槃。具足佛之知見。如常不輕圓信成就。經云。施城中最下乞人。與難勝如來等。是則豈可分別是田非田。可施不可施耶。故念處觀。即平等種子。若不修。則見生死涅槃有異。凡聖有殊。聖是敬田。則崇仰而施。凡是悲田。則厭賤而不捨。故言無平等種子。今取王為喻者。喻無平等種子也。昔有王。但借白鵶以喻聖人。烏鵶以喻凡人。王喻眾生不修念處。不修念處平等種子之人也。故簡悲敬兩田。然內無平等種子圓觀之道。外則不能弘宣化大乘。豈能報佛恩。又破如來禁戒。則無良田。是故偈云。法雨若不降。
法種則燋枯。此兩句。明四眾無戒慧之機。聖則不應。何者。涅槃經云。純陀自云。我今身有良田。無諸荒穢。唯希如來甘露法雨。雨我身田。令生法芽。而今四眾不依念處修道。則無慧種。不依木叉而住。則無良田。既無種。則眾生無感聖之機。豈能招聖法雨之應。眾生佛性之芽。何得不枯也。乃至內無善機。外無聖應。法種之芽又枯。是則失現在未來涅槃。三利之樂。乃更招三塗之苦。又偈云。能報白鵶恩。普施烏鵶食者。釋云。此偈明有平等種子。復有良田。能施烏鵶食。能報白鵶恩。何者。然佛聖人能覺悟眾生。不令為三毒諸煩惱蛇毒所傷。
即是聖人於眾生有恩。如白鵶覺悟於王。不為毒蛇所害。經云。依教修行。名報佛恩。而今行者。依念處觀慧。依木叉而住。即是依教修行。名報佛恩。復能以己之行。化導一切眾生。即是普施一切烏鵶食。能報白鵶之恩。又偈云。守鼻隅安般。及修不淨觀。安般得四禪。不免泥犁苦。不淨謂無學。覆鉢受女飯。設得隨禪生。墮長壽天難。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者。釋云。此明事相修禪之倒也。鼻隅安般一句。標修有漏四禪章門。及修不淨觀一句。標修無漏事禪章門。守鼻隅者。安心在鼻也。安般者。數息也。以數息故。能得四禪八定。昔有比丘。得四禪。
謂阿羅漢。臨命謗佛。墮於地獄也。昔有比丘。學不淨觀。少時伏心。欲想不起。自謂聖人。後出聚落乞食。見女送飯。欲心即發。情迷心醉。覆鉢受於女飯。然數息得禪。設不起謗。及不墮地獄。而隨禪受生。墮長壽天難。故知若於一心四念處修道。不忘慈父囑。真孝順之子孫。但入宗鏡中。無恩而不報。是以心若正。萬法皆正。心若邪。萬法亦邪。若離自心外。欲破他邪。則立自立他。見邪見正。如卸甲入陣。棄火焚畬。欲破敵下種。無有是處。但能守護自心。即是護持正法。亦是普念十方一切如來。自心護法既爾。轉化他心亦然。則正外無邪。云何說破。
邪外無正。云何說持。如是通明。真護正法。乃至圓滿具足一切法門。所以首楞嚴經偈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大集經云。眼識於色。是名非法。若能遠離。是名護法。故知善攝諸根。不為六塵所侵者。可謂真護法矣。法集經云。菩薩不須守護諸法。世尊。若菩薩但能善護自心。是菩薩善護自心故。則能成就諸佛妙法。乃至見自心如幻。如是見諸法如幻。而心非內非外。二中間可得。如是見一切法。見即如心。無於色相。不可得示。不可得見。無於形礙。不可執捉。不照不住。見一切諸法。其相如是。若能如是見者。是菩薩則能得於平等之心。
以得平等心故。如是菩薩不復更得於法。以平等外無差別法。了差別法即平等故。若入此平等法門。則知一切法皆悉性空。不生愛著。即是無非捨身命處耳。亦是成道處。亦是轉法輪處。亦是度生處。亦是入滅處。亦是究竟報恩處。亦是成滿大願處。亦是萬行具足處。何者。如云萬物得地而生。萬行得理而成者。理即心也。或行孝思。或輸忠烈。靡不由心者哉。如則天朝。孟景休。丁母憂。哀毀迨至滅性。有弟景褘在襁褓。景休自乳之。乳謂之溢。又畢搆。為吏部尚書。初丁繼母蕭氏憂。盧氏二妹。俱在襁褓。搆親乳之。乃至成長。斯則孝行之所感。乳出於心。非定男女之體也。
問。八萬四千法門。門門解脫。云何偏取一心門。以為真趣。
答。此一心門。是真性解脫。古佛慈勅諸佛解脫。只令於眾生心行中求不於餘處求。何以故。只謂眾生心。是諸佛心。諸佛解脫。是眾生解脫。隨緣轉變。自號眾生。緣性常空。真佛不動。如氷元是水結。若欲求水。應當就氷。氷水雖殊。濕性不壞。時節有異。體性無虧。如是信入。名真解脫。其餘法門。非無進趣。若比斯宗。頓漸天隔。但明佛慧。唯接上機。所以法華會上。世尊親囑累諸大菩薩。若說此經。直入佛慧。能廣開示。真報佛恩。其有不信受者。當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即是演餘解脫法門。今宗鏡中。唯論不思議解脫。
如台教問。何意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方是不思議解脫。
答。須彌入芥。小不障大。大不即小。故云不思議耳。今有煩惱惑。不障智慧涅槃。智慧涅槃。不礙煩惱結惑。乃名不思議。又約有體無體無色無心。以明解脫無體也。若不思議觀。色心即是法性之色心。具色心不生不滅而得解脫。故知真善妙色。妙心之體也。又妙色湛然常安住。又色解脫涅槃。若無色者如死人。那得解脫也。乃至黃蜂作蜜。蜘蛛作網。皆不可思議。皆有心數法之解脫也。是知直了此心。無行不足。以一心具足萬行。無一行而非心故。且如云布施者。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議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持戒者。謂證唯心。
離念常淨。無明垢盡。即成佛戒。但佛心中。具諸功德。離過義邊。則名為戒。忍辱者。觀眾生唯識妄見。知本心外無法可瞋。精進者。如來精進。若據自行。常觀唯識。故攝論云。如來常不出觀故。寂靜。禪定者。大菩薩定。謂觀唯識不見境時。心無緣念。則是真定。智慧者。大菩薩皆觀自心。意言分別。以為境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皆作此觀。豈止四等六度。成佛化生。乃至欲託質蓮臺。永拋胎藏。生極樂等諸佛國土。遊戲神通者。皆能了達自心。無不化往。又復豈止一行一願。凡有一切希求無不從意。故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
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金剛般若論偈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起信論云。初信大乘心人。諸佛皆攝生淨土。諸法無行經云。若能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菩薩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入一相法門。大般若經云。佛告善現。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善法所趣向門。譬如大海。是一切水趣向門。楞伽經偈云。一切諸度中。佛心為第一。所以一切諸乘中。斯乘為究竟。台教云。諸佛解脫。於眾生心行中求者。若觀眾生心行。入本性清淨智。窮眾生心原者。
即顯諸佛解脫之果。若見眾生心空。即見佛國空。即是心行中求得三種解脫。眾生心性。即真性解脫。癡愛。即實慧解脫。諸不善行。即是方便解脫。是知此一心真性解脫。能空煩惱繫縛九結十使等。如一栴檀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香。能令煩惱即菩提故。又若斷惑懺罪。比餘漸教。如[疊*毛]華千斤。不如真金一兩。故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則直了無生之心。當處解脫。
金光明經疏云。毘盧遮那。遍一切處。若行若住。若明若暗。皆得不離見佛世尊。六根所對。無非佛法。耆婆攬草。無非藥者。普能愈病。釋摩男所執一切砂礫。皆變為寶。阿那律空器。悉滿甘露。若能如是者。所觀之罪。非復是罪。罪即實相。所觀之福。福即非福。福即實相。純是實相。是名大懺悔也。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諸法。皆亦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又夫有罪可露。非真懺悔。有善可見。非真隨喜。
有法可趣。非真迴向。有事可求非真發願。若入宗鏡。諦了自心。則無處無方。一切清淨。如甚深大迴向經云。佛言。有三種迴向。何等為三。謂過去空。當來空。現在空。無有迴向者。亦無迴向法。亦無迴向處。菩薩摩訶薩。當作是迴向。作是迴向時。三處皆清淨。以此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迴向者。無有凡夫。及凡夫法。乃至亦無有佛。及向佛者。何以故。法性無緣。不生不滅。無所住故。法集經云。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求究竟處。何以故。是菩薩於一切法。無非究竟故。是菩薩不求解脫。一切諸法。本性寂滅。
無非解脫。是菩薩不樂一法。亦不厭一法。是菩薩於諸佛法。非是自法。亦非他法。不取一法。不捨一法。法華經云。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故知三世覺王。十方大士。一切所有諸佛之法。一切神通攝化之門。一切宗旨祕要之藏。一切甚深因果之事。皆於此心無不圓足。故云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囑累此法。讚歎此心無作之功。
無比之德。猶不能盡。豈可率爾頃剋而措言乎。此宗鏡錄。是大智所行。上根能受。絕投巖癡狂之見。捨草庵下劣之心。非限量之懷。輒可希冀。持螺何以酌海。折草焉能量天。若遇大機。又不可行於小徑。須依宗鏡。直示本心。如經云。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無以大海內於牛跡。是知於此生信者。甚為希有。何者。信果佛則易。如十方諸佛。信因佛則難。如現今眾生。故起信鈔云。信過去釋迦。當來彌勒等是佛。則為易。有今信眾生心中真如。是凡聖通依。迷之則六趣無窮。悟之則三寶不斷。此為希有。如信皇后王胎則易。信貧女聖孕則難。是以染法淨法。
俱是心苗。本地發生。更無餘孕。如無著菩薩。大乘莊嚴經論偈云。自界及二光。癡共諸惑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釋曰。自界。謂自阿賴分種子。二光。謂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別。由共無明。及諸餘惑。故得生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二實。謂所取實。及能取實。如是二實染淨。應求遠離。釋曰。此亦攝末歸本義。論云。求唯識人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釋曰。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如是貪等煩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法。何以故。不離心光。
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二光亦無相。偈曰。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釋曰。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者謂貪。光瞋光等或同時起者。謂信光進。光等光體等者。如是也。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世尊。不說彼為真實之法。是知萬法之體。不出遮那心源。萬善之門。靡越普賢行海。云何不出遮那心源。如華嚴經頌云。佛剎微塵數。如是諸剎土。能於一念中。一一塵中現。云何靡越普賢行海。如阿僧祇品頌云。於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如一毛端一切爾。如是乃至遍法界。此遮那心。即菩提心。此普賢行。即菩提行。如華嚴經頌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昔人云。菩提心。即萬行之本。即此發心。便名為行。
問。若獨取一心解脫。其餘非者。則一不收一切。法界義不圓。乖此廣乘。失其遍理。
答。若圓修頓悟之機。則舉一蔽諸。無復方便。只為不入者。方便開三。乃至八萬。雖即開三本明一道。所以金剛三昧經云。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如理者。過三苦海。又楞伽經偈云。有無是二邊。以為心境界。離諸境界法。平等心寂靜。賢劫定意經云。若復棄捐一切所有。在於所有而無所有。是曰一心。法句經云。人壽百歲。情欣放逸。不如一日歸心空寂。傅大士頌云。諸佛不許外求名。達本真心即為正。故知萬法歸心。則道全矣。如庚桑子道全篇云。魯公卑辭以問之。庚桑子曰。吾能聽視不用耳目。非易耳目之所苦者過也。公曰。孰如是。
寡人增異矣。其道若何。寡人早願聞之。庚桑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際八荒之表。邇在眉睫之內。來于我者。吾必盡知之。迺不知為是我七竅手足之覺。五藏六腑心慮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何璨注云。心形泯合。神氣冥符。洞然至忘與無同體。然後心彌靜而智彌遠。神愈默而照愈彰。理極而自通。不思而玄覽。非夫至神至聖。其孰能與於此哉。斯乃靈真之要樞。重玄之妙道者也。是以內外指歸。須冥符心體。則洞照無遺矣。遂能和光萬有。體納十方。夫言和者。非有能所二法相順名和。如古德云。
凡聖各別。不得名和。心體離念。不得眾生相。法界即我。我即法界名和。首楞嚴經云。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斯乃能所跡消。真俗冥合。非從事行。因異而同。但了心無自他。萬法自然一體。外書亦云。心和。即言和。言和。
即言滿天下無口過。以身心和故。行滿天下無怨惡。既與萬法體和。則不共物諍。如華手經云。佛告舍利弗。是故菩薩發菩提心。應當觀察是心空相。舍利弗。何等是心。云何空相。舍利弗。心名意識。即是識陰。意入。意界。心空相者。心無心相。亦無作者。何以故。若有作者。則有彼作而此人受。若心自作。則自作自受。舍利弗。是心相空。無有作者。無使作者。若無作者。則無作相。若人戲論。是心相者。則與無礙空無相諍。若與無礙空無相諍。是人則與如來共諍。若與如來共諍。當知是人則墜深坑。是知若入宗鏡海中。已攝餘一切法門。如登法性山。
悉見諸無邊境界。如大涅槃經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諸河泉池之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如是金剛三昧。當知已為修習其餘一切三昧。又云。譬如高山。有人登之。遠望諸方。皆悉明了。金剛定山。亦復如是。菩薩登之。遠望諸法。無不明了。故知自心。無能過者。所以教中。亦名甚深法。亦名最上乘。是以一法指南。萬途歸順。但有名字差別。終無異體別陳。如有頌云。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起。金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且如金銀隱起。功德之形。但有異名。金體不動。例似一心。現出凡聖之道。雖立別號。心性無生。達此名空。見法如鏡。自然息意。冥合真宗矣。
宗鏡錄卷第三十
丁未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