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100卷CBETA T1579大于一万字 159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云何菩薩難行戒?當知此戒略有三種。謂諸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捨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又諸菩薩受淨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又諸菩薩,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什么是菩萨的难行戒?应当知道,这种戒律大致有三种。首先,菩萨在现在拥有巨大的财富、显赫的家族和自在的权力,却能放弃这些财富、家族和权力,接受并持守菩萨的清净戒律。这被称为菩萨的第一难行戒。其次,菩萨在接受清净戒之后,即使遇到紧急困难甚至生命危险,对于所受的戒律也不会有丝毫的违背,更不用说完全违反。这被称为菩萨的第二难行戒。最后,菩萨在所有行为、居住和工作中,始终保持正念,从不放纵自己,直到生命结束,对于所受的戒律没有失误,连轻微的过错也不会犯,更不用说严重的过错。这被称为菩萨的第三难行戒。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當知此戒略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種菩薩淨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恒清淨轉。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三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情身語善業恒相續轉。
什么是菩萨的一切门戒?应当知道,这种戒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是正受戒,即菩萨接受先前所受的三种菩萨清净戒律,也就是律仪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第二种是本性戒,指的是菩萨处于种性位时,本性仁慈贤良,在行为和言语上始终保持清净。第三种是串習戒,指的是菩萨在过去的生命中,曾经反复修习先前所说的三种清净戒律,由于过去因缘的力量,使得在现在世中对所有恶法不感兴趣,对恶法有深刻的厌离感;乐于修行善行,对善行有深厚的向往。第四种是方便相應戒,指的是菩萨依据四攝事,对所有有情众生在身体和言语上持续不断地行善。
云何菩薩善士戒?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什么是菩萨的善士戒?应当知道,这种戒律大致有五种。即菩萨自己具备戒律,鼓励他人受戒,赞扬戒律的功德,见到持戒的同修者心生深深的欢喜,如果有人违反了戒律,就依法进行忏悔和清除。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捨所學處故。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尸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什么是菩萨的一切种戒?应当知道,这种戒律简单来说,有六种和七种,总共十三种。所谓六种,一是迴向戒,因为它们指向大菩提。二是廣博戒,因为它们广泛包含所有学习的地方。三是无罪歡喜處戒,因为它们远离沉溺于欲乐和自我苦行的两个极端。四是恒常戒,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不放弃所学。五是堅固戒,任何利益、尊敬、他人的言论、根本的煩惱都不能使其屈服或被夺走。六是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因为它们具备所有戒律的莊嚴。尸羅莊嚴应当如声闻地中所描述的那样去理解。
言七種者,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所谓七种,第一是止息戒,因为它们远离所有杀生等行为。第二是轉作戒,因为它们包含所有善行,并且有益于有情众生。第三是防護戒,因为它们保护和维护止息戒和轉作戒。第四是大士相異熟戒。第五是增上心異熟戒。第六是可愛趣異熟戒。第七是利有情異熟戒。
云何菩薩遂求戒?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諦思惟:如我悕求勿彼於我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麁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是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悅。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現行斷命,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悅者,何現行為。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什么是菩萨的遂求戒?应当知道,这种戒律大致有八种。即菩萨自己深思熟虑:正如我不希望他人对我做出断命、偷盗、不正当的性行为、说谎、挑拨离间、恶言、绮语、使用手或棍棒等不受欢迎的接触和伤害。我追求这些,如果他人违背我的意愿而做出这些行为,我的追求就会受挫,我会感到不快。正如我有这样的追求,他人也是如此。我不希望对他们做出断命,详细地说,直到恶触和伤害。他们追求这些,如果我违背他们的意愿而做出这些行为,他们的愿望就会受挫,他们会感到不快。如果我的行为使他人的愿望受挫、感到不快,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菩萨这样深思熟虑后,即使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也不会对他人做出这八种使他们愿望受挫、感到不快的行为。这八种行为被称为菩萨的遂求戒。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當知此戒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為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是則名為四種淨戒。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則為五種。總說名為九種淨戒。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什么是菩萨为了现世与来世众生的安乐而持守的戒律?应当知道,这些戒律大致有九种。也就是说,菩萨为了众生,在应当制止的地方正确地制止,在应当允许的地方正确地允许,对于应当接纳的众生正确地接纳,对于应当调伏的众生正确地调伏,菩萨在这些行为中,身体和语言的行为始终保持清净,这就是所谓的四种清净戒。此外,还有与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多等修行同时进行的清净戒,这又是五种。总的来说,这些被称为九种清净戒。这样的菩萨所持守的清净戒,能够让他自己和他人在现在和未来都获得安乐,因此被称为菩萨为了现世与来世众生的安乐而持守的戒律。
云何菩薩清淨戒?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唯為沙門三菩提故,非為命故。二者、不太沈戒。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遠離非處生悔愧故。三者、離懈怠戒。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耽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四者、離諸放逸所攝受戒。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願戒。遠離利養恭敬貪故,不願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軌則具足所攝受戒。於諸威儀所作眾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者、淨命具足所攝受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八者、離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者、於先所受無損失戒。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缺減故,無破壞故。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淨戒。
什么是菩萨的清净戒?应当知道,这些戒律大致有十种。第一种是初善受戒,仅为了成为沙门和达到三菩提,而不是为了生命本身。第二种是不太沉戒,即在犯错时,远离轻微的悔恨和羞愧;以及不太举戒,即远离在不适当的地方产生悔恨和羞愧。第三种是离懈怠戒,即不沉溺于睡眠、倚靠和躺卧的快乐,而是在白天和夜晚勤奋地修行各种善行。第四种是离诸放逸所攝受戒,即修行前面所说的五种不放逸。第五种是正愿戒,即远离对利养和恭敬的贪婪,不渴望生天,而是自我期许修行梵行。第六种是軌則具足所攝受戒,即在各种行为、工作和善行中,都表现得非常完美,如法地表现身体和语言的正确行为。第七种是淨命具足所攝受戒,即远离所有矫饰、欺诈和其他不正当的生活方式。第八种是离二边戒,即远离过度享受欲乐和自我苦行这两种极端。第九种是永出离戒,即远离所有外道的见解。第十种是于先所受无损失戒,即对于之前所接受的菩萨清净戒,没有减少或破坏。这十种戒律,就是所谓的菩萨清净戒。
如是菩薩大尸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勝利。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捨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眾為其同分、為同法侶,為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能滿淨戒波羅蜜多。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这样的菩萨伟大的戒律宝藏,能够引发未来的大菩提果。也就是说,依靠这个,菩萨的清净戒律波罗蜜多得以圆满,现证无上正等正觉。甚至在未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前,依靠这无量的菩萨戒律宝藏,持续勤奋修行,常常能够获得五种胜利。第一,总是被十方的佛陀所护念。第二,临终时,处于大欢喜之中。第三,身体崩解之后,无论在何处转生,总是与持戒清净或更进一步的菩萨们成为同类、同法侣、善知识。第四,成就无量的大功德宝藏,能够圆满清净戒律波罗蜜多。第五,无论是现世还是来世,总是能够成就自性的清净戒律,戒律成为其本性。
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尸羅,當知三種淨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上所述的所有自性戒律等九种尸罗,应当知道它们被三种清净戒律所包含。即律仪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如是三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為菩薩三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
这三种菩萨的清净戒律,简单来说,能够为菩萨完成三件重要的事情。律仪戒能使心安定,攝善法戒能使自己的佛法成熟,饒益有情戒能使有情众生成熟。
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戒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
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忍。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忍,九、清淨忍。
云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能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忍?
當知此忍略有二種。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
當知依此二種品忍各有三種。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忍,三、法思勝解忍。
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
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是於他。
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
又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
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云何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捨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捨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欲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恒續,故名為忍。
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云何名為一切事苦?當知此苦略有八種。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
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菩薩於此若得麁弊、尠少、稽留、輕蔑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
世法處苦者,當知世法略有九種。一、衰,二、毀,三、譏,四、苦,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菩薩觸對如是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
威儀處苦者,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於中若行、若坐,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非時脇著床座、草敷、葉敷。菩薩於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
攝法處苦者,當知攝法略有七種。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三、諮受正法;四、既諮受已,廣為他說;五、以大音聲吟詠、讚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菩薩於此七種攝法,勇猛劬勞所生眾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攝法處苦。
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有七種。一者、自誓毀形,剃鬚髮等,棄捨世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三者、進止云為皆不縱任,遊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捨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婬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捨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携從等故。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
勤劬處苦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生種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
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
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出家,便有營為衣鉢等業;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由此發生種種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
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於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
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於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
云何八種生勝解處?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
又此勝解由二因緣,於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
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忍?當知此忍略有三種。謂諸菩薩,能於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是名第一難行忍。若諸菩薩居尊貴位,於自臣隷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行忍。若諸菩薩,於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當知此忍略有四種。謂諸菩薩於親所作不饒益事,於怨所作不饒益事,於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於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
云何菩薩善士忍?當知此忍略有五種。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云何六種?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於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勤修行忍。於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種姓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
云何七種?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一切處忍,謂於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後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云何菩薩遂求忍?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於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於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於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於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如是八種,名遂求忍。若於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
若於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說此名遂求忍。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當知此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諸善法悉能堪忍;於諸寒熱悉能堪忍;於諸飢渴悉能堪忍;於蚊虻觸悉能堪忍;於諸風日悉能堪忍;於蛇蠍觸悉能堪忍;於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堪忍;於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前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是名此世他世樂忍。
云何菩薩清淨忍?當知此忍略有十種。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損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恒常現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己捨而不益;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疲厭,纔謝便受;於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慚愧;依於堪忍,於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依不損惱諸有情故,於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愛樂;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由此十相,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淨無垢。
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後清淨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精進品第十二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精進。
謂九種相精進,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一者、自性精進,二者、一切精進,三者、難行精進,四者、一切門精進,五者、善士精進,六者、一切種精進,七者、遂求精進,八者、此世他世樂精進,九者、清淨精進。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二種。一者、依在家品精進,二者、依出家品精進。當知依此二品精進,各有三種。一、擐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饒益有情精進。
云何菩薩擐甲精進?謂諸菩薩,於發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為脫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處那洛迦,不在餘趣,乃至菩薩經爾所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假使過此百千俱胝倍數時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於求無上正等菩提非不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是名菩薩擐甲精進。若有菩薩於如是相菩薩所有擐甲精進,少起勝解、少生淨信,如是菩薩尚已長養無量勇猛發勤精進大菩提性,何況菩薩成就如是擐甲精進。如是菩薩於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
云何菩薩攝善法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為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加行,能成辦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當知此復略有七種。一、無動精進,一切分別、種種分別、根本煩惱、少分煩惱、一切異論、一切苦觸不傾動故。二、堅固精進,是殷重加行故。三、無量精進,能現證得一切明處故。四、方便相應精進,所應得義無顛倒道隨順而行故,平等通達故。五、無倒精進,為欲證得能引義利所應得義,願所引故。六、恒常精進,是無間加行故。七、離慢精進,由勤精進離高舉故。由此七種攝善法精進勤加行故,令諸菩薩速能圓滿波羅蜜多,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由此精進,是能修證、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緣,餘則不爾。是故如來以種種門,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精進?謂此精進有十一種,如戒品說。彼說尸羅,此說精進,當知是名彼此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三種。
若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諸飲食想、諸臥具想及己身想。於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
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於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二難行精進。
若諸菩薩,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有顛倒,能引義利精進成就。是名第三難行精進。
如是菩薩難精進力,當知即是緣有情悲,及與般若能攝之因。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四種。一、離染法精進,二、引白法精進,三、淨除業精進,四、增長智精進。
離染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已生斷滅。
引白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長廣大。
淨除業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三業皆悉清淨,能攝妙善身語意業。
增長智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集、能增聞思修慧。
云何菩薩善士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五種。一、無所棄捨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捨一切欲加行故。二、無退減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如先所受若等若增,發勤精進隨長養故。三、無下劣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勇猛、熾然、長時、無間精勤策勵,心無怯弱、無退屈故。四、無顛倒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五、勤勇加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達進趣故。
云何菩薩一切種精進?謂此精進,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云何菩薩六種精進?一、無間精進。謂一切時修加行故。二、殷重精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三、等流精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進。數數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五、無動精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亦不轉成餘性分故。六、無喜足精進。少分下劣差別證中不喜足故。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切種精進,發勤精進故,所以說言:有勢、有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不捨其軛。
云何菩薩七種精進?一、與欲俱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數於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願隨長養故。二、平等相應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不染污心、亦不纏心。由此精進,能令菩薩於諸善法等習而住。三、勝進精進。謂諸菩薩,若為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染心、纏心;為斷如是諸煩惱故,精進勇猛,如滅頭然。四、勤求精進。謂諸菩薩勇猛勤求一切明處無厭倦故。五、修學精進。謂諸菩薩,於所學法如應如宜,普於一切法隨法行能成辦故。六、利他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於如前說十一種相,應知其相。七、善護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犯,如法悔除。
如是菩薩十三種精進,名一切種精進。
菩薩所有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如忍應知。其差別者,彼說堪忍,此說菩薩精進勇悍。
云何菩薩清淨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十種。一、相稱精進,二、串習精進,三、無緩精進,四、善攝精進,五、應時修習精進,六、通達眾相精進,七、不退弱精進,八、不捨軛精進,九、平等精進,十、迴向大菩提精進。若諸菩薩,或為彼彼諸隨煩惱極所逼切,為斷彼彼隨煩惱故,修習種種相稱對治。謂為對治諸貪欲故,修習不淨;為欲對治諸瞋恚故,修習慈愍;為欲對治諸愚癡故,修習觀察緣性緣起;為欲對治諸尋思故,修習息念;為欲對治諸憍慢故,修界差別。如是等類,是名菩薩相稱精進。
若諸菩薩,非唯成就始業、初業所有精進;謂為住心教授教誡,非不亦由串習加行、積習加行。是名菩薩串習精進。若諸菩薩,亦非唯有串習加行、積習加行,為住其心教授教誡;然此始業、初業菩薩,於此加行不緩加行、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是名菩薩無緩精進。若諸菩薩從師長所,或自多聞力所持故,無倒而取,為住其心發勤精進。是名菩薩善攝精進。若諸菩薩無倒取已,於應止時,能正修止;於應舉時,能策其心;於應捨時,能正修捨。是名菩薩應時修習相應精進。
若諸菩薩於其種種止、舉、捨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無忘失、能善通達,無間修作、殷重修作。是名菩薩通達眾相相應精進。若諸菩薩聞說種種最極廣大、最極甚深、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菩薩精進,不自輕蔑,心不怯弱,不於所有少分下劣差別證中而生喜足,不求上進。是名菩薩不退弱精進。若諸菩薩,於時時間密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於如是類等持資糧能攝受轉,即於其中熾然修習,於能引攝無倒義利,於一切時勤加功用。是名菩薩不捨軛精進。若諸菩薩發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運;普於一切應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薩平等精進。若諸菩薩一切精進有所為作,無不皆為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迴向大菩提精進。
如是最初自性精進,乃至最後清淨精進,皆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所有精進,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