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100卷CBETA T1579大于一万字 159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云何瑜伽師地?
什么是瑜伽师地?
謂十七地。
指的是十七种精神境界。
何等十七?
什么是十七种呢?
嗢拕南曰:
嗢拕南说: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五識与意识相应,并且具有尋伺等三种心理活动。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与三摩地同时存在,但并非总是有心或无心的状态。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通过听闻、思惟、修行所建立的主张,这样具备了三乘的法门。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有依和无依,这就是所说的十七地。
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
第一,五識身相應地;第二,意地;第三,有尋有伺地;第四,無尋唯伺地;第五,無尋無伺地;第六,三摩呬多地;第七,非三摩呬多地;第八,有心地;第九,無心地;第十,聞所成地;第十一,思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第十三,聲聞地;第十四,獨覺地;第十五,菩薩地;第十六,有餘依地;第十七,無餘依地。
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简要地概述了十七种精神境界,这些境界被称为瑜伽师地。
云何五識身相應地?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
什么是五識身相應地呢?它指的是五識身的自性,它们所依赖的,它们所攀附的对象,帮助它们成就的伴侣或因素,以及它们所造成的行为,这些合起来就称为五識身相應地。
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所谓的五識身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
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
眼識自性是什么?它依赖于眼睛,能够识别和区分色彩。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
它所依赖的,是俱有依,即眼睛。
等無間依,謂意。
等无间依,指的是意识。
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种子依指的是所有种子的執受所依,以及被異熟所攝的阿賴耶識。
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眼是色,餘非色。
简要来说,有两种所依,即色和非色。眼属于色,其余的属于非色。
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眼,是由四大种所造,作为眼識所依的淨色,它没有直接的可见性,但存在有對的障碍。
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
意识,指的是眼识连续不断之后,已经过去的认知状态。
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
一切种子识,指的是从无始以来,由于对娱乐和欢乐的执着,以及缺乏实际意义的言论的熏习,作为原因所产生的所有种子,这些种子成熟后成为异熟识。
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此復多種。
它们所关联的对象,指的是色彩,这些色彩带有执着于实有的错误观念,并且存在相互障碍或拘礙的关系。这又分为多种情况。
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
简单来说,有三种色,分别是显色、形色和表色。
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
显色指的是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以及天空所呈现的不同颜色。
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麁、細、正、不正、高、下色。
形色指的是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
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
所谓表色,指的是取、舍、屈、伸、行、住、坐、卧等明显可见的人体动作。
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
所谓显色,指的是那些明显可见的色彩,它们是眼识所认知的对象。
形色者,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
形色,指的是那些聚集成不同长短等特征的物质形态。
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於異處,或無間、或有間、或近、或遠差別生。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名表色。
表色,指的是这些聚集的物质形态,它们在生灭的连续过程中,由于变异的原因,在先前存在的地方不再重新生成,而是转移到其他地方,可能是连续的、间断的、近的或远的,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或者,它们就在这里发生变异,这就是所谓的表色。
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
所谓的显色,指的是光、明亮等不同的色彩差异。
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
形色,指的是长、短等物质形态的聚集和差异。
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
表色,指的是以行为作用为依据,表现出的转动和差异。
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名之差別。
所有明显可见的形态和动作,都是眼睛所能观察到的,是眼睛所能感知的境界,是眼识所能观察到的,是眼识所能感知的境界,是眼识所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意识所能观察到的,是意识所能感知的境界,是意识所关注的对象,这些被称为名称上的差异。
又即此色復有三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顯色,似色顯現。
这些色彩又可以细分为三种,即美好的色彩、不美好的色彩,以及既非美好也非不美好的色彩,它们都像是色彩的显现。
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及餘眼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
那些辅助因素,指的是与心相应的所有心所有法。包括作意、触、受、想、思,以及其他与眼识相应的心所有法。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此外,所有这些法都以同一个对象为所缘,不是单一的行相,而是相互关联,各自独立地转变。
又彼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
再者,所有这些法都是从它们各自的种子中生起的。
彼作業者,當知有六種。
应当知道,作业有六种。
謂唯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
所谓只识别和分辨自己的境界所攀附的对象,这被称为最初的行为。
唯了別自相,唯了別現在,唯一剎那了別。
只识别和分辨自己的个体特性,只识别和分辨当前的状态,只在一个极短暂的瞬间进行识别和分辨。
復有二業。
还有两种业力。
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
即随着意识的变化、随着善恶的转变、随着业力的发起而变化。
又復能取愛非愛果,是第六業。
此外,能够带来爱或不爱的果报,这是第六种业力。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耳識自性是什么?它指的是依靠耳朵来辨别声音的本质。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
它所依赖的,是俱有依,即耳朵。
等無間依,謂意。
等无间依指的是意识。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种子依指的是所有种子都依赖于阿赖耶识。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耳朵,是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它是耳识所依赖的清净色,虽然无形,但能与声音相对应。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意识和种子,如之前所分别讨论的。
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
它所识别的对象,即声音,是无形的,并且存在相互障碍的关系。
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鬪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
这里的声音种类繁多。比如螺贝的声音、大鼓小鼓的声音、舞蹈的声音、歌声、各种乐器的声音、戏剧的叫喊声、女性的声音、男性的声音、风在林中的声音、清晰的声音、不清晰的声音、有意义的声音、无意义的声音、低沉、中等、高亢的声音、江河流动的声音、争论和喧哗的声音、接受和讲述的声音、讨论和决断的声音。像这样的类别,有众多的声音。
此略三種。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
这里简要分为三种声音。即因为执着而接受的四大元素的声音、因为不执着而不接受的四大元素的声音、因为执着和不执着而接受或不接受的四大元素的声音。
初唯內緣聲,次唯外緣聲,後內外緣聲。
最初只关注内在的意识分辨声音,然后只关注外在的助緣声音,最后是内在和外在的助緣声音。
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这又分为三种声音:符合意愿的声音、不符合意愿的声音以及两者相互冲突的声音。
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声音又可以称为鸣、音、词、吼,以及表彰语言等不同差异的名称。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耳所行指的是耳朵的功能范围,耳境界是指耳朵所能感知的领域。耳识所行是耳识的功能范围,耳识境界是耳识所能感知的领域,耳识所缘是耳识所关注的声音对象。意识所行是意识的功能范围,意识境界是意识所能感知的领域,意识所缘是意识所关注的一切法。
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在修行过程中,助伴和业力,应当像理解眼识一样去了解。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鼻识的本质是什么?它依赖于鼻器官,能够识别和区分各种香味。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
鼻识所依赖的,是俱有依,即鼻器官。
等無間依,謂意。
等无间依指的是意识。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种子依指的是所有种子和阿赖耶识。
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鼻,指的是由四大种构成的,作为鼻识所依赖的清净色,没有见闻和对立。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意识及其种子,如前所述的分别。
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
它们所关联的,指的是香、无见和有对。
此復多種。
这还有多种情况。
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香。
所谓好香、恶香、平等香,是鼻子所能嗅知的根、茎、花、叶、果、实的香气。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像这样的类别,有许多种香气。
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名。
另外,香气指的是鼻子所能听到、鼻子所能执着、鼻子所能嗅闻等不同的名称。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鼻子的功能和感知范围,以及鼻识的功能、感知范围和所感知的对象,还有意识的功能、感知范围和所关注的对象。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助伴和业力,应如前文所述去理解。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什么是舌识的自性?它指的是依靠舌头来识别和区分味道。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
所依指的是俱有依,即舌。
等無間依,謂意。
等无间依指的是意识。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种子依指的是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子。
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舌,指的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舌,作为舌识所依赖的清净色相,没有见与有的对立。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意识和种子,如前所述的分别。
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它所关联的,指的是味道,无见和有对。
此復多種。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甞。
这又有很多种。比如苦味、酸味、辛辣、甜味、咸味、淡味、可意、不可意,以及舍的状态,都是舌根所尝的。
又味者,謂應甞、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所谓的味道,指的是应当尝试、应当吞咽、应当咀嚼、应当饮用、应当舔舐、应当吸吮、应当享用,这些都是不同种类的名称。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这是舌头所进行的活动、舌头所能感知的范围,舌识所进行的活动、舌识所能感知的范围、舌识所关注的对象,意识所进行的活动、意识所能感知的范围、意识所关注的对象。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助伴和业力,如前所述,应当了解。
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
什么是身体意识的本质?它指的是依靠身体,识别和区分触觉。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
它所依赖的,是俱有依,即身体。
等無間依,謂意。
等无间依,指的是意识。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种子依,指的是所有种子和阿赖耶识。
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身体,是指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身体,是身识所依赖的清净色,没有无见和有对。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意识和种子,如前所述,是经过思考和识别的。
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
所涉及的对象,指的是触感,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存在,并且存在相互障碍。
此復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澁性、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蛘、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这些触感有多种,包括地、水、火、风、轻盈、沉重、光滑、粗糙、寒冷、饥饿、渴望、饱足、力量、低劣、缓慢、急速、疾病、衰老、死亡、昏厥、粘滞、疲劳、呼吸、软弱、勇敢等,这些都属于触感的类别。
此復三種。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
触感还可以分为三种,即愉悦的触感、不愉悦的触感以及中性的触感,这些触感可以是身体所接触的。
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鞕、若軟、若動、若煖,如是等差別之名。
所谓的触,指的是被摩挲、被接触、硬度、软度、动态、温暖等,这些都是不同的特征名称。
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这涉及到身体的行为、身体的境界、身体意识的行为、身体意识的境界、身体意识所缘,以及意识的行为、意识的境界、意识所缘。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助伴和业力,应如前文所述去理解。
復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
再者,即使眼睛没有损坏,色彩出现在面前,如果产生的作意不正当,那么由此产生的眼识必然无法产生。
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只有当眼睛没有损坏,色彩出现在面前,并且产生的作意正确且显现时,由此产生的眼识才能得以产生。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就像眼識的产生,身識的产生也应该被理解为同样的情况。
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此外,通过眼識的产生,可以得到三种特定的心态。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按照顺序,这些心态分别是率尔心、寻求心和决定心。
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首先是眼識,其次是意識。
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有了坚定的心态之后,才存在染淨之分。
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之后才出现等流的眼識,其性质可能是善或不善。这些变化并非由眼識自身的分别力所引起,而是直到意识不转向其他境界,经过一段时间,眼識和意识,无论是善还是染,都是连续不断地转变。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就像眼识的产生一样,身体感觉的认知也是如此。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再次,我们应该观察五识所依赖的,就像去往其他方向的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所缘,就像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行为。助伴,就像伴侣一样。业,就像其自身的功能。
復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僕使等。業,如作用。
另外,还有不同之处。我们应该观察五识所依赖的,就像居家者依赖的家。所缘,就像所享受和体验的事物。助伴,就像仆人和使者等。业,就像有为法的生灭过程。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
已经讲述了五識身相應地。
云何意地?
什么是意地?
此亦五相應知。謂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緣故,彼助伴故,彼作業故。
意地也应以五个方面来了解。这包括其自性,所依赖的,所攀缘的,辅助因素,以及其行为。
云何意自性?謂心、意、識。
什么是意的自性?它指的是心、意、識。
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 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心,是指所有种子所依附的、依赖的性质,以及能够执受的体性,被异熟所包含的阿賴耶識。
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
意,指的是恒常运行的意识,以及六识身连续不断消失的意识。
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识,指的是直接呈现在眼前,能够识别和区分所攀附对象或境界的识。
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
所依赖的,是连续不断的依赖,指的是意识。
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种子依赖,指的是如前所述的一切种子和阿赖耶识。
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所攀附的对象,指的是一切法,根据其相应的情况。如果不共同存在,所攀附的对象就是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以及一切种子。
彼助伴者,謂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貪、恚、無明、慢、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是等輩俱有相應心所有法,是名助伴。
它的助伴,指的是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昏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这些同类相应的心所有法,称为助伴。
同一所緣,非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
虽然它们依附于同一个对象,但各自具有不同的状态和表现,并且在某一时刻同时发生,都是由它们各自的种子所生。
更互相應,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
它们相互之间有联系,各自具有行动的状态和表现,依附于特定的对象,并且依赖于某些条件。
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
所谓作业者,是指能够识别和分辨自己所接触的境界和对象,这被称为最初的行为。
復能了別自相、共相。
还能识别和分辨事物的个体特性和普遍特性。
復能了別去來今世。
还能识别和分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
復剎那了別,或相續了別。
再次,对瞬间的识别,或者是连续的识别。
復為轉、隨轉,發淨不淨一切法業。
再次,是转变、随顺转变,发起清净与不清净的一切法业。
復能取愛非愛果。
再次,能够取得爱与非爱的结果。
復能引餘識身,又能為因,發起等流識身。
再次能够引导其他心身,并且作为原因,激发相似连续的心身。
又諸意識望餘識身有勝作業。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另外,意识相对于其他心身具有优越的作用。这包括对各种对象的分别,如对有形和无形的分别,对事物的审察,以及在醉酒、疯狂、梦境、觉醒、昏迷、清醒状态下的行为,以及能够引发身体和语言行为,能够远离欲望,或从欲望中退转,能够断绝或继续善根,经历死亡和再生等。
云何分別所緣?由七種分別。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
什么是分别所缘?它由七种分别构成,包括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和不染污分别。
有相分別者,謂於先所受義、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有相分别指的是基于先前所接受的意义,以及在感官功能完善和对名言有正确理解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分别。
無相分別者,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
所谓的无相分别,指的是那些随着先前引导而产生的,以及婴儿等不善于使用名言的人们的分辨。
任運分別者,謂於現前境界,隨境勢力任運而轉所有分別。
任运分别,指的是在当前境界中,随着境界的势力自然转动所产生的各种分别和认知。
尋求分別者,謂於諸法觀察尋求所起分別。
寻求分别,指的是在对各种法进行观察和探索时,所引起的分辨和识别。
伺察分別者,謂於已所尋求、已所觀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別。
伺察分別是指在已经进行探索和观察的基础上,对所建立的分别进行进一步的审视和分析。
染污分別者,謂於過去顧戀俱行、於未來希樂俱行、於現在執著俱行所有分別。若欲分別、若恚分別、若害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所起分別。
染污分别,是指伴随着对过去的留恋、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现在的执着,所产生的各种分别。包括欲望的分别、愤怒的分别、伤害的分别,或者是与任何烦恼相应而产生的分别。
不染污分別者,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不染污分别,包括善法和无记状态。这包括超脱的分别、无愤怒的分别、无害的分别,或者是与信仰等善法相应的分别。还有涉及威儀路、工巧處,以及各种变化的分别。这些都属于分别所緣的范畴。
云何審慮所緣?謂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審慮所緣是指依据无记智慧审察各种法,它可能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或者既非符合逻辑也非不符合逻辑。
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邪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
如理所引指的是不增益非真实之有,例如四颠倒的错误观念,即错误地将无常视为常、苦视为乐、不淨视为淨、无我视为有我。同时,也不减少对真实存在的认识,如否认布施等行为的果报或回报的邪见。
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為如理所引。
或者通过法住智,能够如实理解所有被认知的对象。或者通过善清净的出世间智,能够如实觉知所知的一切法。这被称为如理所引。
與此相違,當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如是名為審慮所緣。
与此相反,应当理解为不符合逻辑的引导。既不是符合逻辑也不是不符合逻辑的引导,指的是依据无记慧审察一切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审虑所缘。
云何醉?謂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習飲故,或極數飲故,或過量飲故,便致醉亂。
什么是醉?指的是由于依赖性较差,或者不习惯饮酒,或者饮酒过量,或者饮酒过度频繁,从而导致精神错乱。
云何狂?謂由先業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或由打觸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發癲狂。
什么是狂?指的是由于前世的业因所引发,或者由于身体各元素的错乱,或者由于恐惧失志,或者由于身体受到末摩的打击,或者由于被鬼魅侵扰,而产生精神失常。
云何夢?謂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過失;或由食所沈重;或由於闇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業;或由串習睡眠;或由他所引發,如由搖扇,或由明呪,或由於藥,或由威神;而發惛夢。
什么是梦?梦是由依赖于身体虚弱,或因疲倦的过失,或因食物导致的沉重感,或在昏暗环境中进行深思熟虑,或因休息所有事务,或因习惯于睡眠,或由他人引发,如通过摇动扇子,或通过念诵明咒,或通过药物,或由于威神之力,而产生的昏沉梦境。
云何覺?謂睡增者不勝疲極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從夢而覺。
什么是觉醒?觉醒是指睡眠的增加导致无法承受极度疲劳,或者有行动者期望睡眠,或由他人引导,从而从梦中醒来。
云何悶?謂由風熱亂故;或由捶打故;或由瀉故,如過量轉痢及出血;或由極勤勞;而致悶絕。
什么是昏迷?昏迷是由风热失调引起,或因受到打击,或因腹泻,如过度转换导致的痢疾和出血,或由于极度劳累,而导致的晕厥或昏迷状态。
云何醒?謂於悶已而復出離。
如何从昏沉状态中恢复清醒?指的是在经历昏迷之后,重新获得清晰与自由的心境。
云何發起身業、語業?謂由發身語業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隨順功用為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
如何发起身体行为和语言行为?首先,由于发起身体和语言行为的智慧作为先行条件;其次,由于产生了行动的意愿;然后,由于身体和语言行为的功用开始发挥作用;接着,以顺应功用为先导,身体和语言行为如同业风一般转动;由此,身体行为和语言行为得以发起。
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就故,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如何远离欲望?指的是顺应远离欲望的根基得以成就,从他人那里获得顺应教导,远离那些障碍,通过正确的修行和无误的思考,才能实现远离欲望。
云何離欲退?謂性軟根故;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形狀相故;受行順退法故;煩惱所障故;惡友所攝故;從離欲退。
什么是离欲退?指的是由于根性柔弱,新近修行善行的人,反复思考那些形态和特征,接受并实行那些导致退步的法则,被烦恼所阻碍,被恶友所影响,从而从离欲状态中退步。
云何斷善根?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什么是断善根?指的是那些根性锐利的人,实现了极端恶劣的意图和现行的法则,得到了那些恶友的顺应,他们的邪见缠绕非常严重,达到了圆满和究竟的状态,在所有恶行中无所畏惧,没有同情心,能够断绝善根。这里的种子也称为善根,没有贪欲和怒恨等也称为善根。但由于建立了与现行善根相反的连续性,被称为断善根;并不是因为永远拔除了那些种子。
云何續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善根。
什么是续善根呢?指的是由于性格和根基锐利;看到亲朋好友修行福报;前往拜访有德行的人,听闻正法;因为产生了犹豫,证实了决定;从而继续他们的善根。
云何死?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此復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當知亦是時非時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什么是死亡?它是由生命期限到达极限而引发的。这又分为三种情况:寿命终结、福力耗尽、以及未能避免不平等的因素。这些情况都可以理解为是适当的时机或不适当的时机的死亡。死亡时的心态可能是善心、不善心或无记心。
云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什么是因寿命终结而死亡?就像某个人,随着他所感受到的生命期限完全耗尽而死亡,这被称为时死。
云何福盡故死?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
什么是因福力耗尽而死亡?就像某个人,因为缺乏生活所需的物资而死亡。
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時死。
什么是因未避免不平等而死亡?正如世尊所说:有九种原因和九种条件,导致人们在寿命未尽时就死亡。这九种原因是什么?即饮食无度,食用不适宜的食物,不消化又再次进食,食物生硬而不吐出,食物熟透而持续保留,不寻求医疗,不了解对自己是有害还是有益,非时、非量进行不净行,这被称为非时死。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
什么是善心死?就像有一个人,在临终时,自己回忆起之前所学习的善法;或者由他人引导他回忆。由于这个因缘,那时信心等善法在心中显现,直到粗浅的思维显现。如果细微的思维显现时,善心就会放弃,只停留在无记的心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那时,他甚至不能回忆起曾经学习的善法,他人也不能使他回忆。
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什么是不善心死呢?就像有一个人,生命即将结束,他自己回忆起以前习惯的恶行;或者别人让他回忆起这些。在那个时候,他的心中充满了贪欲、愤怒等所有不善的行为。直到粗俗、细微等想法出现,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而当善心死时,是安详地死去。当生命即将结束时,极度的痛苦压迫着身体。而当恶心死时,是苦恼地死去。当生命即将结束时,极度沉重的痛苦压迫着身体。
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那些以善心死去的人,他们看到的是不混乱的色相。而那些以不善心死去的人,他们看到的是混乱的色相。
云何無記心死?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
什么是无记心死呢?指的是那些行善或行恶的人,或者不行动的人,当他们生命即将结束时,自己无法回忆起任何事情,也没有人让他们回忆。在那个时候,他们既不是善心也不是不善心死去。他们既不是安详地死去,也不是苦恼地死去。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
那些行善或不善的众生,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可能会自然地回忆起他们以前所习惯的善行或不善行,或者别人会让他们回忆起这些。
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
在那个时候,如果他们经常练习并且力量最强的行为,他们的心会特别记住这些,其他的则都会忘记。
若俱平等曾串習者。
如果他们对善行和不善行都有平等的练习和记忆。
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捨,不起餘心。
那时,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者别人让他记忆,只坚持这一点,不产生其他想法。
彼於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
那时,由于两种因素的增强力量,他便结束了生命。这两种因素是:对娱乐和欢乐的执着增强的力量,以及净与不净业因增强的力量。
受盡先業所引果已,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愛果之前相,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峯影等懸覆、遍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闇。
当一个人经历了由前世的不善业所引导的果报之后,如果他继续从事不善的行为,那时他将体验到由于之前所作的不善行为而产生的不受欢迎的果报的前兆,这些前兆如同在梦中见到的无数种奇异变化的景象。基于这些景象,佛陀说:如果有人曾经做过恶行并且这些恶行已经增长,那么在那个时候,就像日落后的阴影,或是山峰投下的广阔覆盖的阴影一样,这个众生将从光明走向黑暗。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闇趣明。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了不善业的果报之后,转而修行善行,那么情况就会与上述相反。应当知道,这样的众生将从黑暗走向光明。
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業者,彼由見斯變怪相故,流汗毛竪,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彼於爾時,有如是等變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業者,彼於爾時,變怪之相或有或無,設有不具。
在这里,当一个人即将临终时,他所经历的就像在梦中看到无数种奇异而变化多端的景象,这些景象符合他的意愿。如果一个人在生前做了极其恶劣的行为,那么在临终时,他会因为看到这些怪异的景象而感到极度恐惧,以至于出汗、毛发竖立、手足无措,甚至失禁、触摸虚空、翻白眼、口吐白沫。在那个时候,他会产生这样的怪异景象。如果一个人在生前做了中等程度的不善行为,那么在临终时,他可能会或不会看到这些怪异的景象,即使看到了,也不会那么完整。
又諸眾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復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於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制而不著。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復現行。
另外,当所有生命体即将临终,甚至在未达到意识模糊的状态之前,长时间以来所习惯的自我爱恋和执着会显现出来。由于这种力量,他们会认为自己将不复存在,因此更加爱恋自己的身体。因此,这导致了中有(中阴身)的建立和生报(来世的果报)。如果一个人达到了预流果或一来果的修行成就,那时自我爱恋也会显现出来。然而,对于预流果和一来果的修行者来说,他们通过智慧的力量,能够反复推敲并控制这种自我爱恋,不让它成为执着。就像一个强壮的人与一个弱者进行较量,能够制服对方一样。应当知道这里的道理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达到了不还果的修行成就,那时自我爱恋就不会再显现出来。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此復二種。一、重,二、輕。重謂作惡業者,輕謂作善業者。北拘盧洲一切皆輕。
在解肢節的过程中,除了天界和那落迦之外,其他所有生处都存在。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重,二是轻。重指的是那些作恶业的人,轻则指的是那些行善业的人。在北拘盧洲,所有的业都是轻的。
又色界沒時,皆具諸根。欲界沒時、隨所有根,或具、不具。
当色界消逝时,众生都具备了所有的根。而在欲界消逝时,根据众生所拥有的根,可能是完整的,也可能不完整。
又清淨解脫死者,名調善死。不清淨不解脫死者,名不調善死。
那些通过清净解脱而死去的人,被称为调善死。而那些没有达到清净解脱就死去的人,被称为不调善死。
又將終時,作惡業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識於所依從下分捨。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當知後識唯心處捨。從此冷觸遍滿所依。
当一个人临终时,如果做了恶业,他的意识会从身体的上部分开始逐渐放弃依赖。随着这种放弃,身体的上部分会开始感到冷,这种冷感会逐渐向下蔓延,直到心脏。如果一个人做了善业,他的意识会从身体的下部分开始逐渐放弃依赖。同样,身体的下部分会开始感到冷,这种冷感也会逐渐向上蔓延,直到心脏。应当知道,最后意识只会在心脏处放弃依赖。从这里开始,冷感会遍布整个身体。
云何生?
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由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
生命的产生是由于对自我的执着和爱恋,这种执着和爱恋是无间断的,并且由于长久以来对娱乐和欢乐的执着,以及对善恶业因的熏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生命所依赖的身体在两种因素的增强力量下,从自身的种子中,在特定的地方,连续不断地产生中有和异熟的果报。
死生同時,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死亡和生命同时发生,就像秤的两端,高低起伏时是相等的。
而此中有必具諸根。
处于中有状态的众生必然具备所有感官根基。
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那些造作恶业的人所得到的中有,就像黑暗中的黑羊光或阴暗的夜晚。而那些行善的人所得到的中有,就像穿着白衣的光或晴朗明亮的夜晚。
又此中有是極清淨天眼所行。
此外,这个中有状态是那些具有极其清净天眼的人所能观察到的。
彼於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識已住故。
在那个时候,先前的自我执着不再显现,意识已经安住。
然於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
然而在境界上产生戏论和执着,随着应当投生的地方,就在那个形态中阴中出生。
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
而且中阴身的眼睛就像天眼一样,没有障碍,只能到达投生的地方。所趋向的没有障碍,就像获得了神通一样,也只能到达投生的地方。
又由此眼,見己同類中有有情、及見自身當所生處。
通过这种视觉,可以见到与自己同类的中有众生,以及自己即将投生的地方。
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那些造作恶业的人,视线向下,低着头行走;前往天趣的人则向上;前往人趣的人则向旁边。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
这个中阴身,如果还没有得到投生的机会,最多可以存在七天。如果得到了投生的机会,就不再处于不决定的状态。如果七天内还没有得到投生的机会,就会死去然后再次投生,再次存在七天。这样连续下去,如果还是没有得到投生的机会,最多可以存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一定会得到投生的机会。
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於餘類中生。
这个中阴身,七天后死去,可能会立即在同类中投生。如果由于其他业力的作用,中阴身的种子可以转变,那么它就会在其他类别中投生。
又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此說身往,非心緣往。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
这个中阴身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有时被称为中阴,因为它在死亡和投生之间存在。有时被称为健达缚,因为它随着香气移动,依赖香气而生存。有时被称为意行,因为它以意识为依托,投生到新的地方。这里所说的是身体投生,而不是心的依附。有时也被称为趣生,因为它是针对投生而产生的。
當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處。又造惡業者,謂屠羊雞猪等,隨其一類,由住不律儀眾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惡不善業及增長已。
应当知道,中有不包括无色界在内的所有生处。那些造作恶业的人,比如屠宰羊、鸡、猪等,根据他们所从事的特定行为,由于他们共同持有不律儀的戒律,因此产生了导致那落迦(地狱)的恶业和不善业,并且这些恶业已经增长。
彼於爾時,猶如夢中,自於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習,喜樂馳趣,即於生處境色所礙,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彼將沒時,如先死有,見紛亂色。如是乃至生滅道理,如前應知。
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像在梦中一样,对于自己所造的业力所招引的生处,还看到同样种类的有情众生和屠宰羊等事情。由于他们之前的习惯,他们乐于追求这些行为,就在生处的境界和色相所阻碍的地方,中有(中阴身)随即消失,生有(生的状态)继续发生。当他们即将消逝的时候,就像之前死有的时候,看到混乱的色相。这样一直到生灭的道理,应当像前面所知道的那样理解。
又彼生時,唯是化生,六處具足。
另外,当他们出生的时候,仅仅是通过化生的方式,六处(六根)完全具备。
復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諸伎藝。彼於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及觸冷熱。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如於那落迦如是,於餘似那落迦鬼趣中生,當知亦爾,如癭鬼等。又於餘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眾同分中將受生時,於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於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前應知。
再次激发这颗心,向那里前进。认为我和他们一起玩耍享受乐趣,学习各种技艺。那时他们颠倒了,认为创造了种种事业,以及感受到冷热的触觉。如果离开了错误的观点,这样的外表甚至没有兴趣,更不用说去那里了。如果不去那里,就不应该出生。就像在地狱中一样,对于其他类似地狱的鬼趣中出生,也应该知道是这样,比如癭鬼等。同样地,在其他鬼、傍生、人类以及欲界、色界天众的同分中将要受生时,在将要出生的地方,看到自己同类的有情众生,由此对那里产生了渴望,随即往生到那里,便被束缚。生死的道理,如前所述应当了解。
又由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調適,而復值時;二、父母和合,俱起愛染;三、健達縛正現在前。
又因为三件事同时发生,得以进入母胎。第一,母亲身体状况适宜,并且恰逢其时;第二,父母亲相互结合,同时产生了贪爱;第三,健达缚(乾闼婆)正好出现在面前。
復無三種障礙。謂產處過患所作,種子過患所作,宿業過患所作。
没有三种障碍。指的是产处的缺陷所造成的行为,种子的缺陷所造成的行为,以及宿业的缺陷所造成的行为。
云何產處過患?謂若產處為風熱癊之所逼迫;或於其中有麻麥果;或復其門如車螺形,有形有曲,有穢有濁。如是等類,產處過患應知。
什么是产处的缺陷?如果产处被风热病所压迫;或者其中含有麻麦果;或者其形状像车螺,有形状弯曲,有不洁和浑浊。这些情况,产处的缺陷应当被了解。
云何種子過患?謂父出不淨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爛,或母,或俱。如是等類,種子過患應知。
什么是种子的缺陷?如果父亲排出的不纯净不是来自母亲,或者母亲不是来自父亲,或者双方都不是;或者父亲的精液已经腐烂,或者母亲的,或者双方都腐烂。这些情况,种子的缺陷应当被了解。
云何宿業過患?謂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長感子之業,或復俱無。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長感父母業。或彼父母作及增長感餘子業。或彼有情作及增長感餘父母業。或感大宗葉業。或感非大宗葉業。如是等類,宿業過患應知。
什么是宿业的过患?如果父亲或母亲没有做出或增长感子的业,或者双方都无。或者那个有情没有做出或增长感父母的业。或者那些父母做出并增长感其他子女的业。或者那个有情做出并增长感其他父母的业。或者感大宗叶的业。或者感非大宗叶的业。这些同类的宿业过患应当了解。
若無如是三種過患,三處現前,得入母胎。彼即於中有處,自見與己同類有情為嬉戲等。於所生處起希趣欲。
如果没有这三种过患,三处现象直接呈现在眼前,就能进入母胎。那时,他在中有的状态中,会看到与自己同类的有情众生在玩耍等活动。对于将要出生的地方,产生了向往和欲望。
彼於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為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為女,彼即於父便起會貪;若當欲為男,彼即於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於母,欲其遠去;若男於父,心亦復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餘分,唯見男女根門。即於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
在那个时候,他看到父母在进行不正当行为时所排出的精液和血液,从而产生了颠倒的想法。所谓颠倒,是指在看到父母进行这种行为时,不是认为父母在进行这种不正当行为,而是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在进行这种行为。在看到自己进行这种行为后,就产生了贪爱。如果他想要成为女性,那么他就会对父亲产生贪爱;如果他想要成为男性,那么他就会对母亲产生贪爱。然后他就会接近并逼迫。如果是女性对母亲,希望她远离;如果是男性对父亲,心里也是这样想。产生了这种欲望之后,他可能只看到男性,或者只看到女性。随着他逐渐接近那个地方,他逐渐看不到父母的其他部分,只看到男女的生殖器官。就在这个地方,他就被束缚了。生死的道理,应当这样理解。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於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於叢林、竹[竺-二+韋] 、蘆[竺-二+狄] 等中。若多福者,當生尊貴家。彼於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昇宮殿等可意相現。
如果一个人福分浅薄,他将出生在低贱的家庭。在他死亡和进入母胎的时候,他会听到各种混乱的声音,并且错误地认为自己进入了森林、竹林或芦苇丛中。如果一个人福分深厚,他将出生在尊贵的家庭。在那个时候,他会听到宁静、美妙、令人愉悦的声音,并且错误地认为自己升入了宫殿等令人向往的地方。
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當於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託。
那时,父母双方的贪爱都达到了极致,最终决定各自分泌出一滴浓稠的精血。这两滴精血结合在一起,停留在母亲的子宫中,形成一段生命。这就像熟乳凝固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所有种子异熟所包含的执受所依,以及阿赖耶识,都依靠和合而存在。
云何和合依託?
什么是和合依託?
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一切種子識功能力故,有餘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
这是指父母分泌出的浓稠精血结合成一段,与中有的颠倒因缘一同消失。在消失的同时,由于一切种子识的功能力,还有微细的根和大种元素和合而生,以及其余有根同分的精血和合,形成新的生命。
於此時中,說識已住結生相續。即此名為羯羅藍位。此羯羅藍中,有諸根大種、唯與身根及根所依處大種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諸根大種力故,眼等諸根次第當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處大種力故,諸根依處次第當生。由彼諸根及所依處具足生故,名得圓滿依止成就。
在这个时期,意识已经安住在生命的连续性中,这被称为羯羅藍位。在这个羯羅藍位中,存在着与身体根和根所依处大种同时生起的诸根大种。正是由于身体根同时生起的诸根大种的力量,眼睛等诸根将依次产生。同样,由于身体根同时生起的根所依处大种的力量,诸根的依处也将依次产生。当这些诸根及其依处完全产生时,就被称为圆满的依止成就。
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所安危共同,故名依託。
羯羅藍的颜色与心和心所的安危息息相关,因此被称为依托。
由心心所依託力故,色不爛壞;色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
由于心和心所的依托力量,色身不会腐烂;当色身受到损害或增益时,心和心所也会相应地受到损害或增益,因此说它们在安危上是共同的。
又此羯羅藍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是識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
这个羯羅藍識最初依附的地方,就称为肉心。这样的識最初依附在这里,最终也将从这里放弃。
後序
中書令臣許敬宗製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開闢之端;六羽為君,猶昧尊卑之序。訊餘軌於襄陸,淪胥靡徵;考陳跡於懷英,寂寥無紀。暨乎黃軒振武,玄頊疏功;帝道盛於唐虞,王業著於殷夏。葳蕤玉冊,照耀金圖;茂範曾芬,詳諸歷選。然則基神襲聖,衍慶摛和;軼三代而孤標,掩百王而逈秀。我大唐皇帝。無得而稱矣!斷鼇初載,萬有於是宅心;飛龍在辰,六幽於是仰德。偃洪流而恢地絡,練清氣而緝天維。散服韜戈,扇無為之道;移澆反璞,弘不言之化。悠悠庶類,叶夢於華胥;蠢蠢懷生,遂性於仁壽。大禮大樂,包曲臺而掩宣榭;宏謨宏典,澄璧水而藻環林。
自古以来,天地人三才确立了各自的位置,彰显了宇宙开辟的起点;六羽鸟作为君主,却仍然模糊了尊卑的秩序。在襄陆询问过往的轨迹,却找不到任何迹象;在怀英考察陈迹,只感到寂静而无从记载。到了黄帝振奋武力,玄頊开导功绩;帝道在唐虞时期达到鼎盛,王业在殷商和夏朝时期显著。玉册的华丽,照耀着金图的辉煌;曾芬的茂范,详细地记录在历代的选拔之中。然而,基于神圣的继承和圣贤的传承,延续了庆祝和和谐;超越了三代的独立标准,掩盖了百王的卓越风采。我们大唐的皇帝,真是无法用言语来称赞!在断鳌的初年,万物都在这里安居乐业;飞龙在辰时,六合都在这里仰望德行。平息了洪流,恢复了大地的脉络,净化了清新的气体,整顿了天空的秩序。解散了武装,宣扬了无为之道;改变了浇灌,弘扬了无言的教化。漫长的众生,都在华胥的梦中和谐;懵懂的生灵,都在仁寿中实现了本性。盛大的礼仪和音乐,包容了曲台,覆盖了宣榭;宏伟的计划和规范,澄清了璧水,装饰了环绕的森林。
瑞露禎雲,翊紫空而表貺;祥鱗慶翼,繞丹禁而呈符。歲精所記之州,咸為疆埸;暄谷所謨之縣,並入隄封。廣闢轅宮,被文軌於殊俗;還開姬弈,均正朔於王會。大業成矣!大化清矣!於是遊心羽陵,寓情延閣,總萬篋於天縱,資一貫於生知;洞照神襟,深窮性道。俯同小伎,則絢發三辰;降習微毫,則妙逾八體。居域中之大寶,畢天下之能事。雖則甲夜觀書,見稱優洽;華旦成曲,獨擅風猷。仰挍鴻徽,豈可同年而語矣!有玄奘法師者,胎彰辯慧,躡身子之高蹤;生稟神奇。嗣摩什之芳軌。爰初束髮,即事抽簪;逈出蓋纏,深悟空假。
吉祥的瑞相和祥云,伴随着紫气东来,显现出美好的征兆;喜庆的鱼鳞和鸟翼,环绕着皇宫,展现出吉祥的符号。岁月精进所记载的州郡,都成为了边疆;温暖的山谷所谋划的县份,一并纳入了国家的版图。广袤的宫殿,覆盖了不同民族的地域;回归开启的姬姓之弈,统一了正朔于王者的集会。伟大的事业已经完成!伟大的教化已经清明!于是,他游心于羽陵,寄托情感于延阁,将万卷书籍汇集于天赋,以一贯的生知资助;洞察神明的胸襟,深入探究本性与道理。俯身与小技相合,便能焕发出三辰的光彩;降低习惯至微毫,便能超越八体的妙处。居住在领域中的大宝,完成了天下的所有事务。虽然在夜晚读书,被称赞为优洽;在华丽的早晨创作曲子,独自享有风韵。仰望校对宏伟的功绩,怎能与同年相提并论!有位玄奘法师,天生具有辨慧,追随舍利弗的高尚足迹;生来就具有神奇。继承了摩诃迦叶的芬芳轨迹。从年轻时束发开始,就从事抽簪;超脱了烦恼的缠绕,深刻理解了空假的真谛。
研求四諦,嗟謬旨於真宗;鑽仰一乘,鑒訛文於實相。遂迺發弘誓願,起大悲心;思拯迷途,親尋正教。幸屬時康道泰,遠安邇肅,裂裳裹足,直趣迦維,闡皇澤於遐方,徵釋教於前域。越葱嶺之外,猶跬步而忘遠;遵竹園之左,譬親受而何殊。訪道周遊十有七載,經途所亘百有餘國。異方之語,資一音而並貫;未譯之經,罄五財而畢寫。若誦若閱,喻青蓮之受持;半句半偈,隨白馬而俱返。
深入研究四圣谛,领悟其与真宗的微妙联系;钻研一乘教法,洞察其与实相的一致性。因此发起宏大的誓愿,激发大悲心;思考拯救迷失者,亲自寻求正教。幸运的是,正值时代和平,道路安全,我毫不犹豫地踏上旅程,直奔迦维,向远方传播皇恩,从先前的地方收集佛教教义。越过葱岭,尽管只是一小步,却忘记了远方;遵循竹园的左侧,就像亲自接受教诲一样,没有区别。周游各地,历时十七年,穿越了一百多个国家。不同地方的语言,通过一种声音统一起来;未翻译的经文,用尽五种财富全部抄写。无论是背诵还是阅读,都像青莲一样被接受和保持;即使是半句半偈,也随着白马一同返回。
以貞觀十九年,持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佛像七軀、三藏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二月六日還至長安,奉勅於弘福寺安置,令所司供給,召諸名僧二十一人學通內外者,共譯持來三藏梵本;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肇譯瑜伽師地論。論梵本四萬頌,頌三十二字,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義。
在贞观十九年,携带如来的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佛像七尊、三藏圣教的重要经文共六百五十七部,于二月六日返回长安,奉旨在弘福寺安置,并由相关部门提供供养,召集了通晓内外学问的名僧共二十一人,共同翻译带来的三藏梵文经典;到了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开始翻译《瑜伽师地论》。该论的梵文原本有四万颂,每颂三十二个字,共分为五部分,主要阐述十七地的教义。
三藏法師玄奘,敬執梵文譯為唐語;弘福寺沙門靈會、靈雋、智開、知仁,會昌寺沙門玄度,瑤臺寺沙門道卓,大總持寺沙門道觀,清禪寺沙門明覺,烝義筆受;弘福寺沙門玄謨,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大總持寺沙門道洪,實際寺沙門明琰,寶昌寺沙門法祥,羅漢寺沙門惠貴,弘福寺沙門文備,蒲州栖巖寺沙門神泰,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詳證大義。
三藏法师玄奘,恭敬地将梵文翻译成唐代汉语;弘福寺的沙门灵会、灵隽、智开、知仁,会昌寺的沙门玄度,瑶台寺的沙门道卓,大总持寺的沙门道观,清禅寺的沙门明觉,以及负责记录的烝义;弘福寺的沙门玄谟,负责验证梵文;大总持寺的沙门玄应,负责校正文字;大总持寺的沙门道洪,实际寺的沙门明琰,宝昌寺的沙门法祥,罗汉寺的沙门惠贵,弘福寺的沙门文备,蒲州栖岩寺的沙门神泰,廓州法讲寺的沙门道深,共同详细验证了大义。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凡十七卷,普光寺沙門道智,受旨證文;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受旨證文;聲聞地初、瑜伽種姓地盡第二瑜伽處,凡九卷,玄法寺沙門玄賾,受旨證文;聲聞地第三瑜伽處盡獨覺地,凡五卷,汴州真諦寺沙門玄忠,受旨證文;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凡十六卷。
在《本地分》中,包括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等,共十七卷,由普光寺的沙門道智根据旨意校对證文;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等,共十卷,由蒲州普救寺的沙門行友根据旨意校对證文;聲聞地初、瑜伽種姓地至第二瑜伽處,共九卷,由玄法寺的沙門玄賾根据旨意校对證文;聲聞地第三瑜伽處至獨覺地,共五卷,由汴州真諦寺的沙門玄忠根据旨意校对證文;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共十六卷。
簡州福眾寺沙門靖邁,受旨證文;攝決擇分,凡三十卷,大總持寺沙門辯機,受旨證文;攝異門分、攝釋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門處衡,受旨證文;攝事分,十六卷,弘福寺沙門明濬,受旨證文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奉詔監閱,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總成一百卷。佛滅度後,彌勒菩薩自覩史多天宮。降于中印度阿瑜他國,為無著菩薩之所說也。斯固法門極地,該三藏之遺文;如來後心暢五乘之奧旨。玄宗微妙不可思議,僧徒並戒行圓深,道業貞固。欣承嘉召,得奉高人,各罄幽心,共稟新義。
簡州福眾寺的沙門靖邁根据旨意校对證文;《攝決擇分》共三十卷,由大總持寺的沙門辯機根据旨意校对證文;《攝異門分》、《攝釋分》共四卷,由普光寺的沙門處衡根据旨意校对證文;《攝事分》十六卷,由弘福寺的沙門明濬根据旨意校对證文。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許敬宗奉诏監閱,直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完成。佛滅度后,彌勒菩薩从覩史多天宮降临中印度阿瑜他國,向無著菩薩讲述法門。这些教法是佛教的極地,包含了三藏的遺文;如來的後心暢述了五乘的奧旨。玄宗的教義微妙且不可思議,僧徒們戒行圓深,道業貞固。我們懷著欣悦的心情接受嘉召,得以奉獻給高人,各自盡展內心的深遠,共同領會新的教義。
隨畢奏上,有感宸衷;爰降殊恩,親裁鴻序。情超繫象,理絕名言。皇太子分耀黃離,纘基青陸,北搖傳樂,仰金聲而竊愧;東明御辯,瞻玉裕而多慚。九載勤經,漢儲斯陋;一朝成賦,魏兩韜英。既睹天文,頂戴無已;爰抽祕藻,讚歎功德。紆二聖之仙詞,闡三藏之幽鍵。載揚佛日,式導玄津,開夏景於蓮華,法流逾潔;泛春光於貝葉,道樹增輝。冀夫聖藻長懸,與天地而無極;真如廣被,隨塵沙而不窮。
随着奏章的完成,感动了皇帝的心意;于是降下特别的恩典,亲自决定宏伟的次序。情感超越了束缚,真理超越了言语。皇太子分光照耀黄离,继承基业在青陆,北方传来音乐,仰望金声而感到羞愧;东方明亮的辩论,瞻仰玉裕而感到惭愧。九年勤奋学习,汉朝的储君如此简陋;一旦完成赋作,魏国两位英雄。已经看到天文,顶礼膜拜不已;于是抽出秘密的文采,赞美功德。曲折两位圣人的仙词,阐述三藏的深奥之钥。宣扬佛日,引导玄妙的渡口,开启夏季的景象在莲花上,法流更加纯净;春光洒在贝叶上,道树更加光辉。希望圣洁的文采长久悬挂,与天地一样无穷;真如广泛覆盖,随着尘沙而无尽。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