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經

姚秦 竺佛念譯30卷CBETA T0212大于一万字 4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出曜經卷第十二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信品第十一
信慚戒意財, 是法雅士譽,
信仰、羞愧、戒律和正念,这些品质是高尚人士所称赞的。
斯道明智說, 如是昇天世。
这条道路是智者所讲述的,遵循它就能达到天界。
信慚戒意財者,世儻有人族姓男族姓女有此信財,慚愧、戒意財者,便為億百千眾生於中獨尊貴,為人所敬眾生樂從不能去離。是故說曰,信慙戒意財也。是法雅士譽者,諸佛世尊及辟支佛,皆逮度無極眾行不缺,為賢聖所譽,是故說,是法雅士譽也。斯道明智說者,明智之人聰明黠慧,能演其道暢說旨要。云何名為道?道者是誰?所謂道者,無形無聲,尋迹不可覩,智者所履非愚所習,清淨所修非穢濁所行,是故說曰,斯道明智說也。如是昇天世者,人欲求福安處無為,有信有慚聞施慧智,皆生天路。
拥有信仰、惭愧、戒律和正念财富的人,如果世上有族姓男子或族姓女子具备这些信仰财富,惭愧、戒律和正念财富,他们将成为亿万众生中最为尊贵的,受到人们的敬仰,众生乐于跟随,不愿离去。因此说,拥有信仰、惭愧、戒律和正念财富。这个法则被高尚之士所称赞,所有佛陀和辟支佛都达到了无极的修行,行为无缺,受到圣贤的称赞,因此说,这个法则被高尚之士所称赞。这条道路是明智之人所讲述的,明智之人聪明而具有世俗智慧,能够阐述其道路,流畅地讲述其核心要义。什么是道路?谁又是行者?所谓道路,无形无声,寻找踪迹也看不见,是智者所行走的,不是愚者所修习的,是清净所修的,不是污秽所行的,因此说,这条道路是明智之人所讲述的。像这样升入天界的世人,人们追求福报,安处于无为之中,拥有信仰、惭愧、听闻、布施和智慧,都能走上生天之路。
或有人偏有信,因信生天者其福不廣,或以慚愧因慙愧生天,或以戒因戒生天,或以聞因聞生天,或以施因施生天,或以慧因慧生天,其福不廣受福微少蓋不足言。或有眾生但持戒生天者,唯有一天女、一伎樂、己身為三,或有諸天共一器食。若持一行而生天者,舉手食黑覆口食之,若眾行具足而生天者,舉手食白在眾顯現而不匿藏,眾戒具足慚愧戒聞生彼天者,玉女營從不可稱計,七寶宮殿所欲自恣,作倡伎樂極自歡悅。是故說,如是昇天世也。
有些人只有信仰,因为信仰而生天,他们的福报并不广大;有些人因为惭愧而生天,有些人因为持戒而生天,有些人因为听闻佛法而生天,有些人因为布施而生天,有些人因为智慧而生天,他们的福报也不广大,享受的福报微少,不值一提。有些众生仅因持戒而生天,只有一位天女、一位伎乐和自己的身体,共为三者;有些天人共用一个食器。如果只修一行而生天,他们举手取食,食物是黑色的,覆口而食;如果修多行具足而生天,他们举手取食,食物是白色的,在众人中显现而不隐藏,持戒具足、惭愧、戒、闻而生彼天的众生,玉女随从不可称计,七宝宫殿随心所欲,尽情享受音乐和欢乐。因此说,这样的生天之世。
愚不修天行, 亦不譽布施,
愚昧之人不修习天行,也不隐秘称赞布施。
信施助善者, 從是到彼安。
信徒的布施帮助行善之人,从这里达到那里的安宁。
愚不修天行者,慳嫉妬疑意性局短無惠施心,亦復不造後世良祐福田,復無勇猛諸善德本,是故說曰,愚不修天行也。亦不譽布施者,愚癡之人,自不布施、見施便怒,好修惡業不行善法習近愚法。如所說,愚不好施智者所忌,愚人執心意性剛強,雖欲惠施意終不悟,慧人分別知之不要,是故說曰,亦不譽布施也。信施助善者,智人財施意不怯弱,信施受福慳嫉為病,是故說曰,信施助善者也。從是到彼安者,若從此間上昇於天,天上獨王,生於世間豪貴無極,由是自致入滅盡泥洹,無有生老病死諸患,寂然永息亦不著斷,是故說曰,從是到彼安也。
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住安,
信仰之人如真人般长久,他们安住在对法的念想之中。
近者意得上, 智壽壽中賢。
接近者心意得以提升,智慧与寿命中显现贤者。
昔佛在阿羅毘鬼界處,彼國中時有暴鬼名阿羅婆,恒噉生人日數十人,奴婢悉盡。時,彼國界人民自相謂言:「我等為此惡鬼所食,死者狼籍、在者無幾,我等宜可求謝彼鬼,家家以次日送一人供彼厨宰,然後乃有生路耳。」時彼人民如其所言,求鬼得恩日送一人,先遣奴婢無復遺餘,次遣兒息。
过去佛陀在阿羅毘鬼界,那个国家里有一个凶暴的鬼名叫阿羅婆,总是每天吃十几个活人,奴婢都被吃光了。那时,那个国家的人民相互议论说:“我们被这个恶鬼吃掉,死者众多、生者寥寥,我们应当向这个鬼求情,每家每天送一个人供它食用,这样才有活路。”那时,人民按照他们所说的,向鬼求情,每天送一个人,先送奴婢,没有剩余,再送子女。
時,有那憂羅父長者,素尠兒息,即日生一男兒,顏貌殊特世之希有,面如桃華視之無厭,次應食鬼復是其日,時彼長者饒財多寶,象馬七珍不可稱計,金銀珍寶車馬瑙、珊瑚琥珀水精琉璃,無價寶物充滿庫藏。長者躬自在街巷求買奴婢,以供彼鬼而不能得。爾時長者向天地諸神自歸求哀:「奈何亡我所天!吾今日唯生一子滿我誓願,今日次食彼惡鬼。
那时,有一个名叫那憂羅的父亲是长者,一向孩子很少,那天生了一个男孩,相貌非凡,世上罕见,面容如桃花,百看不厌,轮到他去喂鬼,正是那一天。那时长者家财万贯,拥有无数珍宝,象、马和七宝不可称量,金银珠宝、车璩、玛瑙、珊瑚、琥珀、水精、琉璃,无价之宝堆满了仓库。长者亲自在街巷中寻找购买奴婢,以供那鬼食用,却买不到。那时长者向天地间的众神祈求哀告:“为何要夺走我的孩子!我今天只有一个孩子满足了我的誓愿,今天却轮到他去喂那恶鬼。”
」復遙歸命如來世尊:「當見哀愍,拔斯苦難。」爾時世尊三達六通,知長者心意煩熾無所恃怙,以其神力至彼鬼界,正值阿羅婆鬼大集鬼眾至四王所。時,有軻陀羅鬼,將乘虛過彼鬼界上,盡其力勢不能得過,內自思惟:「計吾力勢,能移山飛岳倒覆天地,神力所接無所罣礙。吾常由此經過亦無艱難,今日何為有此躓頓?」即從空下詣彼鬼舍,遙見世尊光相明著,即前禮足右遶三匝便退而去,到彼大集鬼界,語阿羅婆鬼曰:「汝今賢士快得善利。所以然者?瞿曇大沙門在汝界住。」惡鬼聞已瞋恚興盛,心口自語:「吾行不在,便為沙門所見輕易。
又远远地向如来世尊归命:“请慈悲怜悯,救我脱离苦难。”那时,世尊具有三达六通,知晓长者心中烦恼炽盛,无所依靠,便运用神力来到鬼界,正逢阿羅婆鬼召集鬼众前往四天王处。当时,有軻陀羅鬼,试图穿越虚空越过鬼界,竭尽全力也无法通过,心中自思:“我的力量足以移山倒海,颠倒天地,神力所及之处无所阻碍。我常由此经过,从未遇过困难,今日为何会如此受阻?”随即从空中下降,前往鬼舍,远远看见世尊光明照耀,便上前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后退去,到达那鬼众大集之处,告诉阿羅婆鬼说:“你现在真是得到了大利益。为什么呢?因为瞿曇大沙门正停留在你的领域。”恶鬼听后愤怒增长,心中自语:“我不在时,竟被沙门轻易看轻。”
」語彼軻陀羅鬼曰:「吾今還家與沙門共鬪,設我得勝則無沙門,若我不如便當自喪不行於世。」阿羅婆鬼將軍還詣本界,到已語世尊曰:「速出沙門!不須停住。」如來如其語出。「還入沙門!」如來如其語入。如是至三。世尊告曰:「吾以從汝意三出三入,更有進退不從汝意。」鬼曰:「世尊!若沙門不出者當問沙門義,若不報義者,當破沙門腹而飲其血,當使沸血從面孔出,當捉汝臂掉著江表。」如來告曰:「吾亦不見沙門婆羅門梵魔眾聖天若非天,能破我腹及使沸血從面孔出。汝欲問義者,今正是時,吾當與汝一一分別。
「人業何者上? 何行致歡樂?
何要出要者? 何壽壽中上?」
世尊以偈告曰:
「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住安,
近者意得上, 智壽壽中賢。」
時彼阿羅婆鬼聞佛真實之義,心開意解,即前五體投地自歸如來:「我今自歸大沙門足下,歸命法歸命比丘僧,自今已始不復殺生,願為優婆塞。」世尊告曰:「善來賢士!可從如來修奉五戒,於現法中獲無量果報。」鬼白佛言:「自受鬼身以來,恒食生人不食死人肉血,設當修奉五戒者,云何得全其命?」佛告鬼曰:「去此直北有無量眾生,彼國常宜,國主大臣父母宗族,有死亡者以刀畫面,或畫胸脣血出如涌泉,汝可食之,又不毀戒得全性命。」即受五戒。「為優婆塞,盡其壽命不得殺生,亦不念殺亦不教人殺。能者報曰:『優鼻。』
為優婆塞,盡其壽命,不得不與取,不得念取不得教人取。能者報曰:『優鼻。』為優婆塞,盡其壽命,不得婬妷犯他妻婦,不得教人婬妷。能者報曰:『優鼻。』為優婆塞,盡其壽命,不得妄語,不得教人妄語鬪亂彼此。能者報曰:『優鼻。』為優婆塞,盡其壽命,不得飲酒,不得甞酒,不得教人飲酒。能者報曰:『優鼻。』」時阿羅婆居士那憂羅父,躬抱其兒沐浴澡洗更著新衣,將來至鬼界付與鬼將軍。爾時彼鬼受已付佛,佛復受已復付其父,以其手手相付,字曰手寶。由兒因緣,故說此偈:「信者真人長,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壽壽中賢也。
」佛契經說:「告諸比丘:『若見豪貴長者,饒財多寶七珍具足無所缺乏,當念親近微說道教,論施論戒生天之德,如此眾行信為原首。』」是故說曰,信為真人長也。念法所住安者,念法之人當受快樂。樂有二義:一者世俗樂,二者第一義樂。世俗樂者,天上世間;第一義樂者,賢聖四禪以為樂也。念法之人獲此二樂,是故說曰,念法所住安也。近者意得上者,生死流轉周而復始,唯貴信義真實為上,若人妄語,生輒宗族不和穆,死入地獄,千具犂牛而耕其舌,生餓鬼畜生苦惱無量,設生為人恒被誹謗言不信用。是故說曰,近者意得上也。智壽壽中賢者,受諸果證於世無限,永捨生死壽,前進賢聖之壽。賢聖壽者,心常遊在百千定意,應機之辯問便能報。是故說曰,智壽壽中賢。
信財乃得道, 自致法滅度,
善聞從得慧, 一切縛得解。
信財乃得道者,賢聖無疑信,終不離三寶,一向念佛修羅漢業,至心念佛所造功德,若人信心向百須陀洹、向百斯陀含、向百阿那含,不如信心向一阿羅漢,信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皆得生天,信阿羅漢者則信泥洹徑路,是故說,信財乃得道,自致法滅度也。善聞從得慧者,承受師教從本至竟,究暢義味執義思惟不失本際。昔有一比丘名婆耶羅,好習奇異搜求妙術,從師受法義理不失。比丘學術未盡師法,師外遇客醉酒還歸,却踞其床床脚即折,恐師顛倒以身擔床,終竟一夜至曉。
問其弟子:「卿作何等?」弟子答曰:「師昨醉歸踞其床,床脚折,弟子以身擔床耳。」師感其意,「我有技術,盡當教卿終不惜也。」技術已備,師復試其意。師飲鹽湯即吐在地,使弟子食之,弟子即欲食之。師捉止之。「卿術已成,吉無不利。」方憶佛語教誡之言,善聞從得慧。信哉斯言,一切縛得解者,盡能斷諸七使九結,諸縛持入十二因緣,永盡無餘已捨已離,是故說曰,一切縛得解也。
信之與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
從是脫淵。
信之與戒者,彼修行人執信守戒持心無亂想,具足二業者,便為眾生所見尊奉,在大眾中獨步無匹,猶如滿月處在眾星。若有親近修篤信心,所生之處多饒財寶,象馬七珍無所渴乏,斯由信心難沮壞故。設復行人守戒不缺,懷抱翫習晝夜孜孜,猶人抱劍履冰,守護禁戒無所缺漏,便為無數眾生而為上首,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故說曰,信之與戒也。慧意能行者,身口意無所傷損,思惟止觀攝諸亂意。如來說偈:三業具足,端坐一意,多誦無厭,執事勸佐,是謂三。復有三業: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思惟,是謂三。
信者屬施,戒攝不殺,定攝思惟,是故說慧意能行也。健夫度恚者,健夫者,謂立根得力已入賢聖境,怨恨恚怒永息不生,內外清徹猶天琉璃,所作已辦更不處胎,眾智具足內已潔淨外化無惓,是故說曰,健夫度恚也。從是脫淵者,能具此眾德者,斯人希有。所以然者,以其脫縛著故,正使命終名稱遠布,是故說,從是脫淵也。
信使戒成, 亦壽智慧, 在在能行,
處處見養。
信使戒成者,誰成就信戒?答曰:「賢聖人須陀洹、斯陀含。凡夫人者,已成復失。所以然者,皆由貪欲瞋恚愚癡所致,與惡知識從事所致,不與善師從事所致,失時失果失人。」須陀洹、斯陀含者,不為此所蹈踐,正使作佛形像來試其人者,作若干變化,心不移易,不為彼屈。昔舍衛城裏有最勝長者,多饒財寶,象馬七珍庫藏充滿。然為人慳貪不肯惠施,其有乞者不聽入內,守瞻門戶牢固門戶,七重皆作重關,石屑塗壁恐鼠穿牆,以鐵籠蓋屋以防飛鳥,家不畜狗恐損米穀。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往詣彼降最勝長者。
」是時,阿難敬奉佛教,即著衣持鉢詣舍衛城到長者家,語長者曰:「如來恒說,夫人布施給窮乏者,得五功德。云何為五?一者壽,二者色,三者力,四者樂,五者辯。其有施者獲此五德。」長者自惟:「吾聞瞿曇沙門高才博學,所演經典八萬四千億象所載不勝,今日多聞弟子來至我家,但說布施,貪著財貨,斯是乞士之法,非是賢智。」爾時阿難廣採經義,隨時適彼長者,然其長者心如剛鐵不可移易,語阿難曰:「今日欲中有受請處?為欲乞食?」阿難報曰:「亦無請處,今當乞食。」長者尋語阿難:「日已欲中宜知是時。」阿難即起捨出,更詣餘家乞食。還至世尊所白世尊曰:「慳貪長者執意堅固不可降伏。
明日清旦,佛告阿那律曰:「汝往詣彼降伏慳貪長者。」阿那律受教即往長者家與共相見,漸與長者說微妙法:「如來、至真、等正覺恒說此法,夫人布施給窮乏者,獲福無量,現世後身封受自然。」長者復念:「吾聞阿那律者捨豪族位出家為道,恒受五百鉢食供養,然無厭足,今復來詣吾家勸我布施,復是乞人,非賢士之法。」尋語阿那律:「日欲逼中,宜知是時。」阿那律即起捨出,更適餘家乞食。還至世尊所白世尊曰:「慳貪長者執意堅固不可降伏。」
佛復告大迦葉:「汝往降伏慳貪長者。」迦葉受教詣彼長者家與共相見,復與長者說微妙法:「如來、至真、等正覺恒所說法,若人布施獲五功德,所生之處人所愛敬。」長者自念:「斯人昔在家時,九百九十九具梨牛耕田,六十簞金粟一簞三百四十斛,黔毘羅國第一賢女以為妻室,捨彼豪貴今作沙門,何為至他家如乞人,所說歎譽布施,貪著財貨?」迦葉無數方便而為說法,意不開解亦不移易,語迦葉曰:「今日欲中,有受請處?為欲乞食?」迦葉報曰:「亦無請處,今當乞食。」長者語迦葉:「宜知是時。」即起捨出更詣餘家,還白世尊:「其人執心意難沮壞。
佛復告目連:「汝往詣彼慳貪長者。」目連受教即往至彼長者家,與共相見與說布施:「如來、至真、等正覺恒說此法,夫人布施給窮乏者,獲福無量,現世後身封受自然。佛告比丘:『若有眾生知施果報者,最後鉢中遺餘已不取食,開意惠施,值賢聖良祐福田者,吾證明此其德無量。』」長者自惟:「吾聞此人神足無礙,能移山飛岳翻覆天地,或移他方世界來入此土,眾生之類無覺知者,不能與吾現一神足,方說布施之福,將由慳貪故存於懷,斯是乞人非是賢士。」目連復說法,不釋其意,語目連曰:「今日欲中,有受請處?為欲乞食?宜知是時。」即適餘家。
佛復告舍利弗:「汝往詣彼慳貪長者。」即復受教詣彼長者,與共相見在一面坐,告長者曰:「夫智達之士當分別四法。云何為四智?一者分別布施,二者親近善知識,三者當離慳嫉,四者念修智達。」長者自惟:「吾聞斯人,年至八歲越眾論上,盡墮諸幢無敢當者,長年十六究盡閻浮利地書籍,無事不開,博古覽今演暢幽奧,天文地理書記圖讖,梵志曆術盡皆通達,瞿曇沙門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謂為當說智慧微妙之教,今乃復說布施之德,復是乞人非賢士也。」語舍利弗:「為有請處?為欲乞食?宜知是時。」舍利弗即還至世尊所,前白佛言:「其人慳貪執心牢固,積薪至天以火焚燒,融消其心意故不革,唯願世尊躬降屈神詣彼長者,示佛威力,除去慳心開發愚惑。
爾時世尊,猶如力士屈申臂頃,至長者家坐於中庭,最勝長者見世尊至,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長者曰:「夫人布施獲五大功德。」長者白佛:「云何布施得五大功德?」佛告長者:「第一施者謂不殺生,是謂長者第一施也。若有眾生,持不殺戒,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一施也。」長者自念:「夫人殺生皆由貧賤,吾今家內饒財多寶所欲自恣,何為當復殺生?此語善矣,當順其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壽命不敢犯殺。」佛復告長者:「不犯不與取。
若有眾生持不與取戒,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二大施。」長者自念:「竊盜人物者皆由貧賤,吾今家內,象馬七珍金銀雜寶、車馬瑙珊瑚琥珀,充滿庫藏,何為盜竊人物?斯言善矣,當順其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壽命不犯盜戒。」佛復告長者:「若有眾生不犯盜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二施也。
」佛復告長者:「不得婬妷犯他妻女,若有眾生持不婬戒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三大施。」長者自念:「已無妻者則犯婬妷,吾今家內婇女營從動有萬數,意欲幸納意猶不遍,況當犯他妻女?斯言善矣,當順其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壽命不犯婬妷。」佛復告長者:「若有眾生不犯婬妷,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三大施也。」佛復告長者:「不得妄語,是謂大施。」長者自念:「夫人處世所以妄語者,以其貧賤不能自存,是以虛稱詐逸詭調為業故妄語耳。
吾今家內積財無數居一億里,豈當妄語耶?斯言善矣,當順其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壽命不犯妄語。」佛告長者:「不犯妄語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四大施。」佛復告長者:「不得飲酒,是謂第五大施。」長者自念:「夫人飲酒三十六失,亡國破家莫不由酒。若我飲酒客來煩閙,又損我酒加致鬪亂。斯言善矣,當奉佛教。」即白佛言:「願身自歸當受佛戒,盡其形壽不犯酒失。」佛告長者:「若有眾生不犯酒者,則於一切眾生慈心覆蓋,亦無恐懼,是謂第五大施。
」時彼長者內自思惟:「如我外道異學內禁所犯,若弟子事師承受教誡,不問多少要當報恩,供養財寶給其所須。躬自入庫選擇白[疊*毛],取不妙者欲以獻佛,其所選者捉輙極妙,如是數十反覆不能得弊者,心口共爭,慳貪深固意不開解。正值爾時,阿須倫與忉利天共鬪,或阿須倫得勝諸天不如,或諸天得勝阿須倫不如。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見諸天阿須倫共鬪,復見長者施心慳心共爭,或施心得勝慳心不如,或慳心得勝施心不如。
「施與鬪共集, 此業智不處,
施時非鬪時, 速施何為疑?」
最勝長者聞如來說偈,內懷慙愧即出白[疊*毛]跪受呪願。爾時世尊漸與說微妙之法,講論妙行。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長者聞已,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得法獲法,法法成就,分別諸法,於如來法逮無所畏,即從坐起頭面禮足前白佛言:「自今已始願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如來默而可之。「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受三自歸命已,如來即從坐起而去。
佛去不久,弊魔波旬化作佛形像,來至長者家,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圓光七尺,長者見已內自念曰:「如來向出,還其何速?」敬意如見佛而為禮之。「不審如來有何教誡?」偽佛告曰:「吾謂長者高才博智分別機趣,諦念長者愚惑無智,吾向所說四諦者實非真諦,斯是顛倒外道所習。」長者尋覺知為詐偽,即報之曰:「止止勿語!吾獲慧眼立牢固地,正使汝化億千萬身來至我所,欲使退轉我心者,其事不然。豈當以螢火之光與日競明,田家埠阜欲比須彌,鵄鷲烏鵲金鳥並飛,以汝穢形欺詐偽身,設是幻師不應久停,若是波旬宜速還歸。」弊魔波旬聞是語已,慙形愧影即還復身,復道而去。
若有眾生信戒成就,終不為魔所沮也,況當須陀洹、斯陀含有退還乎?此事不然。住凡夫地未在道檢,見此幻形則有退轉,則不成就。凡夫人者先成而後退,是故說,信使戒成也。亦壽智慧者,能究竟施,其間不有亂想,須陀洹見諦所斷八十八使,以施心永斷無餘,除欲界七死七生、色界無色一死一生,其餘生者永盡無餘。斯陀含者,以施心見諦所斷八十八使,婬怒癡薄,除欲界一死一生,其餘生者永盡無餘。
阿那含三界見諦所斷結,欲界思惟所斷結,以施心永盡無餘,捨欲界生,除色界無色界一死一生,其餘生者永不生也,無復慳嫉意不想念貪著世榮,眾智具足壽不中夭,是故說亦壽智慧也。在在能行者,慧人執行以教化為本,意欲所適東西南北,輙有所益興起佛事,是故說,在在能行也。處處見養者,已至彼界便為眾生所見供養,在在處處分流法化,是故說,處處見養也。
比方世利, 慧信為智, 是財上寶,
家產非常。
比方世利者,世利謂閻浮利地人身。何以故說世利?謂閻浮利人以其閻浮利內出諸佛世尊、辟支佛、阿羅漢、神仙得道者,行度無極,人於此間身行善口意行善,復於此間信根成就,知有佛法僧,無復愚惑染世塵勞,正使壽終後無遺患。是故說,比方世利也。慧信為智者,有信有智則能具足八十千行,信御心本、智瓔珞身,信致大富、智成果證,是故說,慧信為智也。是財上寶者,寶中真者謂智慧寶也,最勝最上無有過者,極上微妙不可譬喻為比,是故說,是財上寶也。家產非常者,世財雖多。會有衰喪者。石室城內有三居士,一名闍利異姓人也。二名晡陀滿。
三名婆波那。此三人親兄弟也,多財饒寶財產無極,象馬七珍無所乏短,縣官盜賊水火災變不能侵欺。有一婆羅門,持伊羅鉢龍齋,冀望富貴饒財多寶。時龍現身語婆羅門:「汝今何為勤身苦體食風飲露斷穀除味,在此持齋為何所求?」婆羅門報曰:「所以在神泉與龍齋者,冀望大富獲致珍寶。」龍王報曰:「汝不聞乎?吾有二號:一名伊羅鉢,二名財無厭。既名無厭,復從吾有所求耶?」婆羅門報曰:「設不惠者,便於此命終不能徒還。」龍王即出紫磨好金以報婆羅門:「石室城內有豪富長者,出自天竺姓某字某,汝往至家,以此金與,從彼求財。
」時婆羅門得金便去,至彼長者家出金示之。長者見金告語:「藏之勿令人見。」將詣內館召諸五親:「此人遠送斯金與我。」五親飲食歡娛藏金庫內,庫中雜物盡沒入於地還彼龍庫,不但一家,左右七家財物亦復盡沒於地。聲聞外布,徹彼三居士。復聞龍王與梵志金至石室城,使七豪貴人庫藏盡沒入於地還至龍宮。時三居士自相謂言:「我等三家資財無數庫藏充滿,以法獲致不抂濫人,終不為水火盜賊王法所奪。」國人聞之謂為誇談言與行違,普共聚集詣彼三家,問居士曰:「七家財寶盡入龍宮,聞卿三人自相謂言:『家業財寶以法獲致不攬人物。』
以何為證?可得知不?」時三居士各出十斤分為六段,將諸人民及七家亡失財主,往至龍泉以金投泉,水皆涌沸猶如鑊湯。龍王驚懼即遣龍女,出金還歸報謝使還。順法財者以理成辦,終不為水火盜賊所見侵欺;非義財者抂濫人物得以非道,便為盜賊水火王者所奪,彼七家者即是其義。是故說,家產非常也。
欲見諸真, 樂聽講法, 能捨慳垢,
此之謂信。
欲見諸真者,若有信心堅固,往見賢聖,造諸精舍塔寺,禮覲高德法師,問訊聽受樂聞講法,如契經所說:「若有人著俗樂家無所乏,造者便有五闕。云何為五?於是其人樂以家里談論,若至眾中便聞師教:『夫人執行,應當賢聖默然。』其人心悔誓不至眾:『吾所好樂者,眾人見呵,於我無益,復至眾為?』以不至眾便不見聖,以不見聖便不聞法,以不聞法便墜墮凡夫趣三惡道。是謂斯人於賢聖律第一闕也。復次斯人意所愛欲者,常自在前,會至眾中聞諸法師說其滓穢,其人心悔誓不至眾:『吾所好樂眾人見呵,於我無益,復至眾為?』
以不至眾便不見聖,以不見聖便不聞法,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是謂斯人於賢聖律第二闕也。復次斯人知親遠行心常愛敬,行至眾中便聞師教:『遠遊妨樂知親企望,離師離眾不至究竟。』其人心悔誓不至眾:『吾所好樂者眾人譏論,於我無益,復至眾為?』以不至眾便不見聖,以不見聖便不聞法,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是謂斯人於賢聖律第三闕也。復次斯人知親為眾擯棄,行至眾中便聞師教誨責知親,其人心悔誓不至眾:『吾所好樂眾人譏論,於我無益,復至眾為?』以不至眾便不見聖,以不見聖便不聞法,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
是謂斯人於賢聖律第四闕。復次斯人知親命終,追慕悲哀不離食息,行至眾中便聞師教:『身死神離當更受胎。』其人不信謂為永滅,其人心悔誓不至眾:『吾所好者其人譏論,於我無益,復至眾為?』以不至眾便不見聖,以不見聖便不聞法,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是謂斯人於賢聖律第五闕也。是謂五闕,不至大眾之所致也。」是故說曰,欲見諸真,樂聽講法也。能捨慳垢者,垢中深者慳嫉為首,染污人心不至於道,止人施心斷諸德本皆由慳嫉。若彼行人心如死灰持意如地,設遇財寶終不貪欲,計彼財物瓦石不異,唯信於道不習顛倒,是故說,能捨慳垢,此之謂信。
信能渡河, 其福難奪, 能禁止盜,
野沙門樂。
信能渡河者,信直至心所向無礙,如所說近行若遠遊為人所誑,前實艱難欺言無患,斯人信已涉路而進,雖遇艱難通達無患。有一直信人,欲渡江水已至岸所,問行人曰:「水為深淺?」答曰:「齊踝而已。」執信而渡實如所言,正使斯人戢信,命終所生之處無違言者,眾人敬奉言是福人。是故說,信能渡河也。其福難奪者,昔有一人犯於王法,家產諸物盡沒於官,王勅其人:「送汝家產財簿盡詣於官。」其人齎福德名簿送詣於官。王問其人:「吾勅汝送家產財簿,乃送福德簿耶?」其人報曰:「後身家產簿者,此簿是也;今身家產簿,隨王所錄。
」王聞斯語,心開意悟息而不錄。是故說,其福難奪也。能禁止盜者,昔舍衛城裏有一長者,篤信三尊慈仁惠施,苞育眾生賙諸窮乏。時天暴雨電雷霹靂,盜竊忽至劫掠財物,長者尋覺,語彼賊曰:「汝莫持去,吾欲與沙門。」賊聞斯語,眼則隨闇手便不舉,賊帥相告尋退而去。是故說,能禁止盜,野沙門樂。
沙門數至, 智者所樂, 及餘篤信,
其間歡喜。
沙門數至者,見沙門者心開意解,給施所須隨時問訊,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是故說,沙門數至,智者所樂也。及餘篤信者,比近村落見其造福,皆佐歡喜普共修善,是故說,及餘篤信也。其間歡喜者,或從遠來躬自親奉同發歡喜,出入行來觀其威儀禮節,是故說曰,其間歡喜也。
若人懷憂, 貪他衣食, 彼人晝夜,
不得定意。
若人懷憂者,昔佛未出世時,爾時九十九種道普皆興盛;如來出世眾邪自滅,弟子翼從皆得供養。外道異學內懷憎疾發心妬忌,見人得利養者,煩怨苦惱誹謗而行,是謂外道生嫉心也。或復有人,於內法中雖復出家染道,不精勤於道,外像持律內行不純,見人得利養者,興嫉妬心:「吾亦出家汝亦出家,汝獨受福吾不得養。
」猶二羅漢,功齊行滿俱無增減,一人招致利養追身不離,一人家家乞求不自給足,便自生念興相似疑:「吾獨何為不見供養?彼獨何福恒受利養?」無垢道心猶尚興想,況於凡夫能不生嫉?唯有得佛三界特尊,毀辱之不以憂慼,供養者不以加歡,持心如地亦無增減,是故說,若人懷憂,貪他衣食,彼人晝夜,不得定意。
若人能斷, 盡其根原, 彼人晝夜,
而獲其定。
若人能斷者,畏將來罪不生後世緣,盡其根萌無復生兆,此亦如是,若能斷意根本所念,晝夜安隱定意不亂,心之所念隨意即至,是故說,若人能斷,盡其根原,彼人晝夜,而獲其定也。
無信不習, 好剝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揚泥。
無信不習者,亦不親近亦不承事,言談往反設共從事者,善法有減增諸不善。如拙取水者從高山求,唐勞其功不獲致水,正使掘地,得水揚泥不可任飲。是故說,無信不習,好剝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揚泥。
賢夫習智, 樂仰清流, 如善取水,
思冷不擾。
賢夫習智者,賢夫者,謂佛弟子,常當親近承事供養,隨時瞻視不使有乏便獲大福,戒身未具者,便能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見慧身。猶如有人渴愛於法,晝夜思慮,脣口焦爛追尋不捨,猶水澄清冷而不濁。彼修行人亦復如是,眾德具足慈悲四等,恩及一切廣及眾生不自為己,穢濁結使已盡不生,陰持入熱無復根本,更受冷陰無復熅氣,是故說,賢夫習智,樂仰清流,如善取水,思冷不擾也。
信不染他, 唯賢與仁, 非好則遠,
可好則學。
信不染他者,染者為沈重結使,婬怒癡具足,入骨徹髓,如此染者常當遠離。所以然者,以其患重不可習故。是故說曰,信不染他也。唯賢與仁者,以得仙道離世八業,修行清淨己身無染復不染他。所以然者,以其染本不可近故。是故說,唯賢與仁也。非好則遠者,斯是弊友遠之如捨廁,如避惡狗、奔逸暴牛,如離惡馬、狂醉之象,如避姦道賊寇,是故說,非好則離也。可好則學者,如此人等皆是賢聖奉律之人,可敬可貴,天人所尊,猶澄清水冷而且甘,猶人渴乏求毘沙門,獲致財寶無所患恨,猶人須華當詣園圃,須珍寶者當詣大海,是故說,可好則學也。
出曜經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