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經

姚秦 竺佛念譯30卷CBETA T0212大于一万字 43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出曜經卷第二十一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品之二
諸有不信佛, 如此眾生類,
所有不信佛的人,像这样的众生,
當就於厄道, 如商遇羅剎。
将会走向困苦的道路,就像商人遇到恶魔一样。
諸有不信佛者,閻浮利地有眾多賈客,共相率合入海採寶,正值迴波惡風吹壞大船,復有諸人乘弊壞船,順風流迸墮羅剎界。眾多羅剎女輩,顏貌端正眾寶自瓔珞身,前迎賈客:「善來男子!此間饒財多寶,隨意明珠無價雜珍恣意取之無守之者,我等既無夫主,汝無妻妾,可止此間共相娛樂,後得善風良伴歸家不遠。又諸君當知!海水晝夜迴波無有定方,若見左面有道者,慎莫隨從,設於夢中見左面道亦莫陳說。」時商客中有一智達者,內自思惟:「此諸婦女所說左道,事不徒爾,會當有緣。
有些人不信佛,但在南方的印度有很多商人,他们一起合作出海寻宝。正当他们出海时,遇到了旋回的恶风,风力巨大到足以摧毁大船。还有一些人乘坐已经损坏的船只,顺着风流漂流,最终落入了罗刹的领域。那里有很多罗刹女,她们长相端庄,身穿珠宝。她们前来迎接商人,说:“善来的男子们!这里财富丰富,宝物众多,你们可以随意取用这些无价的明珠和珍宝,没有人会阻止你们。我们没有丈夫,你们没有妻子,不妨留在这里与我们共享快乐。等到合适的风向和好的伙伴出现,你们回家也不远了。还有,你们应当知道,海水日夜波动,没有固定的方向,如果你们看到左边有路,千万不要跟随,即使在梦中看到左边的路也不要说出来。”在商人中有一个聪明的人,他心里想:“这些女人所说的关于左边的路,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可能有一定的缘由。”
」即設權詐竊為陰謀,向暮與女共臥交接,伺女已睡竊即起,進涉左道行數里,中聞一城裏數千萬人稱怨喚呼,或呼父母及己兄弟姊妹妻息,云何捨閻浮利地就此命終?賈客聞已衣毛皆竪,還攝心意直前詣城,周匝觀察,見城鑄鐵垣牆,亦無門戶出入處所,去城不遠尸梨師樹高廣且大。即往攀樹,見城裏數千萬人啼哭號喚,遙問城裏人曰:「何為稱喚父母兄弟耶?」城裏人報曰:「我等入海採致寶物,為風所漂,又為羅剎女所誑,墮此鬼界閉在牢城。前有五百人漸漸取殺,今有二百五十人在。君莫呼此女謂為是人,皆是羅剎鬼耳!」其人聞已即還下樹,詣彼女村竊就女臥。
」一个人假借权谋和诡计,傍晚时分与一个女子同床共寝。等到女子睡着后,他悄悄起身,走了几里路进入了一个邪恶的地方。在那里,他听到一个城里有数千万人在抱怨和呼喊,有的在呼唤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他们在问为什么要放弃人间的生活而在这里结束生命。这个人听到这些声音后,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他收回心思,直接前往那座城市。他绕城四周观察,看到城墙是铸铁的,而且没有任何门户可以进出。离城不远的地方有一棵高大的尸梨师树。他便爬上树,看到城里有数千万人在哭泣和呼喊,他远远地问城里的人为什么会呼唤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城里的人回答说,他们原本出海寻找宝物,结果被风吹到这里,还被罗刹女欺骗,落入了这个鬼界,被囚禁在这座牢城里。之前有五百人被逐渐杀害,现在还有二百五十人在这里。他们告诫这个人不要再呼唤那个女子,因为她不是人,而是罗刹鬼。听到这些后,这个人立刻下了树,回到那个女子的村庄,悄悄地接近那个女子的卧室。
明日晨旦語諸同伴:「吾有匿事欲共論說,各往閑靜處,慎莫男女自隨。」諸人響應各詣隱處,即便告曰:「卿等知不?昨夜吾欻生此念:『斯女人等何故慇懃說莫從左面道。』見女睡眠竊起往觀,見大鐵城閉數百人,[口*睪]哭喚呼。吾上樹頭遙問意故,眾人報我為摩竭魚所見壞船,惡風吹浪墮此鬼界,閉在鐵城高數十丈,勸我還家善求方計。
明天一早,他对同伴们说:“我有个秘密想要和大家讨论,我们各自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注意不要男女混杂。”大家都答应了,各自找了隐蔽的地方。他接着说:“你们知道吗?昨晚我突然想到:‘为什么那些女人特别强调不要从左边的路走。’我看到那些女人睡着后,偷偷去看,发现有一个大铁城,关着几百人,他们在哭喊呼救。我爬到树上远远地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告诉我是因为摩竭鱼看到了他们的船只破损,恶劣的风浪把他们吹到了这个鬼界,被困在高达数十丈的铁城里,劝我回家好好想想办法。”
卿等今日意欲云何?」眾人答曰:「卿昨夜何不重問彼人,頗有權宜方計,眾人及我身得安隱歸家不乎?」人即報曰:「我昨夜退不問此事,今暮竊起當往重問之。」說此語已各還所在。彼智達人向暮與女交接已,相女睡眠竊起,詣彼樹上,問城裏人曰:「頗有權宜方計,卿等諸人復及我身,得還閻浮利地不耶?」城裏人報曰:「我等適生念欲還閻浮利地,此鐵城便作數重不可敗壞,死者日次無由得免;唯卿外人少有權宜,可得度脫還至本土。十五日清旦有一馬王,從欝單越食自然粳米,來至此鬼界住高山頂,三自喚呼:『誰欲還歸閻浮利地?』
他接着问大家:“你们今天有什么打算?”大家回答说:“你昨晚为什么不再问问那些人,是否有什么应急的办法,让大家和你都能安全回家呢?”他回答说:“我昨晚没有再问,今晚我打算偷偷去问。”说完这些话,大家都回到了自己的住处。那个聪明的人等到傍晚,趁女人睡着后,悄悄去到那棵树上,问城里的人:“你们有没有什么应急的办法,让你们和我都能回到人间?”城里的人回答说:“我们刚刚也在想如何回到人间。这座铁城非常坚固,无法破坏,每天都有人死去,无法逃脱;只有你这个外人可能有些特殊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逃脱回到本土。十五天后的清晨,会有一匹马王,它吃的是自然生长的粳米,会来到这个鬼界的高山上,它会叫喊三次:‘谁想回到人间?’
卿等若聞馬王聲者,皆往禮敬求還本鄉。」其人聞是語已,即還伴中具陳情狀,眾人報曰:「今可去不?」智者答曰:「須十五日至,馬王當來,乃得去耳。」未經數日馬王便至在高山頂,三自喚呼:「誰欲還歸閻浮利地?」聲極遠震。商客聞已,皆往至馬王所前白王言:「我等咸欲還本鄉里,願見將接得歸無為。」馬王告曰:「卿等專意聽我所說,各欲歸家還本鄉者,心意專正便得歸家,心不專正不得歸也。此諸婦女各抱男女,追逐卿後啼哭喚呼。其中諸人興戀慕心,正使在我脊上猶不得去;若能捨恩愛正心一意無所戀著,至心捉我一毛便得歸家。」如其所語諸婦女至,各語夫曰:「誠可捨我賤身,何為捐棄兒女?」先教兒女往抱父頸啼哭喚呼:「捨我等為欲何去?」心意戀著者便不得還,唯有大智師子一人即安隱還歸。是故說,諸有不信佛,如此眾生類,當就於厄道,如商遇羅剎。
如果你们听到马王的声音,都应该前去礼敬并请求返回故乡。" 当那个人听到这些话后,立刻回到同伴中详细说明情况,众人问道:“现在可以离开吗?”智者回答说:“需要等待十五天,马王将会来到,那时我们才能离开。”几天后,马王真的来到了高山之顶,连续三次呼唤:“谁想回到人间世界?”声音传得很远。商人们听到后,都前往马王所在之处,并向马王表达:“我们都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希望您能带领我们安全返回。”马王告诉他们:“你们要专心听我说,想要回家的人,只要心意坚定就能回家,心意不坚定的则不能回家。那些妇女抱着孩子,追在你们后面哭喊叫嚷。其中那些心生爱恋之情的人,即使站在我的背上也无法离开;但如果能放下亲情爱恋,专心一意,不留恋任何事物,只要抓住我一根毛发就能回家。”按照他的话,那些妇女来到,各自对丈夫说:“真的可以舍弃我和孩子吗?为什么要抛弃我们?”然后让孩子们抱住父亲的脖子哭喊叫嚷:“为什么要舍弃我们而离开?”那些心存留恋的人就无法返回,只有一位具有大智慧的师父能够安然无恙地返回。因此说,那些不信佛的人,就像这些众生一样,将会走向困苦的道路,就像商人遇到恶鬼一样。
諸有信佛者,如此眾生類,安隱還得歸,皆由馬王度。唯有師子一人安隱得歸,餘者由戀慕心皆墮厄難也。時,羅剎婦抱其男女,往逐師子商客在在處處,告諸村落:「師子身者是我夫主,共生男女捨我逃走不知所趣?」諸人聞已問師子曰:「觀卿婦女體性容貌人中英妙,兒女可愍,何為捨之?」師子報曰:「此亦非人,是羅剎鬼耳。住海渚中殺噉商賈不可稱數,吾伴數百閉在鐵城,唯我一人幸得免濟。今此鬼女復逐我後,規欲害我恐不免濟。」說此語已轉復前行還至本國,鬼亦逐後到其國土。
所有信仰佛教的人,像这样的众生,能够安全归来,都是因为马王的帮助。只有狮子一人能够自己安全返回,其他人因为留恋之心都陷入困境。那时,一个罗刹女抱着她的儿女,到处追赶狮子商人,并在各个村落中宣称:“这狮子是我的丈夫,和我生了儿女后抛弃我逃走了,我不知道他去向何处?”人们听后问狮子:“看你的妻子和孩子,她的外貌和性格都很出众,孩子们也很可怜,你为什么要抛弃她们?”狮子回答说:“她不是人,是罗刹鬼。她住在海边,杀害了数不清的商人。我和几百人被困在铁城中,只有我一个人幸运地逃脱了。现在这个鬼女又追来要害我,我担心自己难以逃脱。”说完这些,狮子继续前行,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而那个鬼女也跟着追到了那里。
鬼往白王:「我與師子共為夫婦,生此男女後望得力,非圖今日永已見捨,師子意不用我身,當錄取男女,我故年少,豈更不能適趣耶?」王召師子問其情實:「卿婦幼少顏貌端正,男子殊異有君子相,何為捨之不肯納受?」師子白王:「此非人形,乃是噉人羅剎鬼,化作男女追逐我後,望人意傾欲取我殺。前將五百賈客入海採寶,盡為羅剎所噉食,唯我一人得免濟耳。今復見逐,將知如何?」王告師子:「設卿不用可持與我。」師子報曰:「此實非人是羅剎鬼,備有愆咎後莫見怨。」師子復語左右諸臣:「斯鬼至此間,必有傷害王。
一位鬼向白王诉说:“我和狮子曾是夫妻,生下这些儿女后希望能得到力量,不是想到今天就永远被抛弃。狮子不再需要我了,应该把儿女带走,我还年轻,难道就不能找到新的乐趣吗?”白王召见狮子询问真相:“你的妻子年轻貌美,儿子非常特别,有君子的风范,为什么要抛弃他们不愿接纳?”狮子向白王解释:“他们不是人类,而是吃人的罗刹鬼,变成男女追赶我,想要倾倒人的意志并杀害我。之前我带领五百商人到海里采宝,都被罗刹吃掉了,只有我一个人幸免。现在他们又来追我,我该怎么办?”白王对狮子说:“如果你不想要他们,可以把他们交给我。”狮子回答说:“他们真的不是人,是罗刹鬼,如果以后出现问题,不要怪我。”狮子又对左右的臣子说:“这些鬼来到这里,一定会伤害到王。”
今不信欲內深宮,如是不久王及內宮盡當灰滅。」王復瞋恚語師子曰:「女中姿容如天玉女,何緣復稱為羅剎鬼耶?速出在外吾自觀察之。」王將鬼女入內宮中,牢固門閤已入一宿。明日食時宮門不開,諸臣共議:「王新納妻,意相貪樂故門不開耳。」師子說曰:「不如來議。王及夫人并諸婇女,必為羅剎所食噉盡,故門不開耳。」即施高梯踰牆入內,見死人骸骨滿數間舍,復見坑孔新出土壤,諸臣問師子曰:「王今已死內宮喪亡,骨成於積不可識別,云何葬送王身?」師子報曰:「盡聚諸骨一處焚燒,但言葬王,餘者不在其例。
如果现在不相信这个女子是恶鬼,想要将她带入深宫之中,那么不久之后,国王和宫中的人都将化为灰烬。国王因愤怒而对师子说:“这女子的容貌堪比天上的玉女,怎么可能说她是罗刹鬼呢?快把她带出来,我要亲自看看。”于是国王将这个鬼女带进了内宫,并且牢牢地锁上了门,过了一夜。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宫门却没有打开,众臣商议说:“国王新纳妾,可能是因为沉迷欢乐所以没有开门。”师子则说:“情况不是这样。国王和他的妻子以及所有的女性,肯定都已经被罗刹吃掉了,所以门才不会开。”他们立即搭起高梯翻墙进入宫中,只见到处都是死人的骸骨,还有新挖的坑洞。众臣问师子:“现在国王已经死了,宫中的女性也都丧命了,骨头堆积得无法辨认,我们该如何安葬国王的遗体?”师子回答说:“把所有的骨头聚集在一起焚燒,只说是葬了国王,其他的就不必考虑了。”
」葬送已訖,諸臣責師子曰:「正坐汝身將羅剎鬼,殺王喪國宮殿滅亡,卿今意欲云何?」師子答曰:「吾先有言契,此非人身是羅剎鬼,備有愆咎後莫見怨。卿等何為復見責數?」諸臣人民前白師子:「王今已死更無胤嗣,唯願師子當登王位,統理人民永得康寧,使我諸臣尊奉有處。」師子告曰:「若欲舉我為王者,當隨我教,設不從我教,盡為羅剎所噉。」諸人異形同響咸皆稱善,即隨王教。王告諸臣:「彼羅剎子女睡眠有時,當共集兵乘船入海攻擊。
葬礼结束后,众臣责问师子:「你坐在那里,身边是罗刹鬼,杀了国王,国家和宫殿都毁灭了,你现在打算怎么办?」师子回答说:「我之前已经声明过,这不是人的身体而是罗刹鬼,如果有什么过失,以后不要怪我。你们为什么还要责备我?」众臣和人民对师子说:「现在国王已经死了,也没有后代,我们只希望师子你能登上王位,统治人民,让我们永远安宁,使我们众臣有所依靠。」师子说:「如果你们想让我做王,就必须遵循我的教导,如果不遵从我的教导,就会被罗刹吃掉。」众人异口同声地赞同,随即遵循王的教导。王对臣子们说:「罗刹的子女有睡眠的时候,我们应该集结兵力,乘船出海攻击。」
」即往攻擊殺羅剎男女大小,不可稱數無有遺在,復往破壞鐵城出其中人,因彼住止人民,熾盛富樂自然,珍奇異物不可稱量。因名彼城號曰師子。迸落諸羅剎鬼不在例者,移在山西。鐵圍東垂土俗常法,若一人不事佛者,當送山西付鬼噉之。自爾已來佛法熾盛得道無數。是故說,諸有信佛者,如此眾生類,安隱還得歸,皆由馬王度。又彼國常儀,國王生子若十若百若至無數,盡出作道,誦習佛經三藏備舉,還復罷道登陟王位,梵語不通經籍不舉,則不得陟王位也。住在外渚故,稱師子渚國。
」有人前往攻击并杀死了无数的罗刹男女,没有一个留下,然后又去破坏了铁城并释放了城中的人们。因为这些人的居住,使得人民生活富裕而快乐,拥有无数珍奇异物。因此这座城市被命名为师子城。那些不在例外的罗刹鬼被放逐到了山西。在铁围城东边的土地上,有一条常规的法则,如果有人不信佛,就会被送到山西,交给鬼吃掉。从那以后,佛法非常兴盛,信佛的人得道无数。因此说,所有信佛的生灵,都能安全地返回归宿,这都是因为马王的度化。此外,在那个国家,国王有很多子女,无论是十个、一百个还是无数个,他们都会出家修行,学习佛经三藏,之后再回到俗世继承王位。如果不通梵语、不学经文,就不能继承王位。因为位于外渚,所以这个国家被称为师子渚国。
如來無等倫, 思惟二觀行,
善觀二閑靜, 除冥超神仙。
如來無等倫者,如來處世神德無量,行過虛空所化無限,普引眾生導示慧明,四等育養見者得度,是故說,如來無等倫,思惟二觀行,善觀二閑靜,除冥超神仙也。
善獲獲自在, 愛盡無所積,
解脫心無漏, 恩惠天世人。
善獲獲自在者,眾生處在荼炭,流轉五趣迴波七使,欲趣於道不知何路得至?是故如來不捨弘誓之心,拔濟苦難,普處眾生類指示自在堂,是故說,善獲獲自在也。愛盡無所積者,得四無畏永盡於愛,是故說,愛盡無所積也。解脫心無漏者,心永得解脫無所罣礙,復獲無漏永除諸垢,是故說,解脫心無漏也。恩惠天世人者,一切眾生皆來歸仰,是以聖人應時適化救濟無乏,是故說,恩惠天世人也。
猶人立山頂, 遍見人村落,
審觀法如是, 如登樓觀園,
人憂除無憂, 令知生死趣。
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者,如有目之士遍見村落,行者坐者出入行來,啼哭歌舞喜笑皆悉觀之。如來世尊亦復如是,立智慧山頂,觀五趣眾生,黠者愚者有至無至,皆能分別而往化之。是故說,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也。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者,如來天眼一切遍見,乘高樓觀一一分別難度易度,可與言者與言,不可與言者而自默然,隨其前人所念成道,是故說,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也。人憂除無憂,令知生死趣者,如來觀察有憂無憂有少智多智,皆悉分別,教示眾生令知生死之趣,是故說,人憂除無憂,令知生死趣也(如來品第二十二竟)
出曜經聞品第二十三
善聞好行, 善好閑靜, 所行不左,
安如沙門。
善聞好行者,多聞學士為人所譽善哉善哉!人之有聞所行必善,是故說,善聞好行也。善好閑靜者,求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不樂憒亂無所繫縛志趣閑靜,是故說,善好閑靜。所行不左者,身口意所行常順正理終不左也,最勝最妙無有出者,是故說,所行不左也。安如沙門者,順沙門行不逆沙門行,如彼所行所修,是故說,安如沙門也。
愚者不覺知, 好行不死法,
善解知法者, 病如芭蕉樹。
愚者不覺知,好行不死法者,愚者所習恒習弊行,不別善法惡法,若好若醜盡不覺知,不計無常變易之法,營一身之資謂千年不盡,保物久常無有耗減,是故說,愚者不覺知,好行不死法也。善解知法者,病如芭蕉樹者,雖善解於法經耳便過,如芭蕉樹遇風則葉落,病者頓極加以毒湯,是故說,善解知法者,病如芭蕉樹也。
猶如蓋屋密, 闇冥無所覩,
雖有眾妙色, 有目不見明。
猶如蓋屋密,闇冥無所覩者,猶如造屋舍閉塞窓牖,內外緻密冥然不見明,是故說,猶如蓋屋密,闇冥無所覩也。雖有眾妙色,有目不見明者,彼屋舍裏雖有眾妙色羅列姝好,有目者入中永不見色,是故說,雖有眾妙色,有目不見明也。
彼如有一人, 智達廣博學,
不聞則不知, 善法及惡法。
彼如有一人,智達廣博學者,世儻有人,優婆塞優婆夷剎利長者居士及諸庶人,心慧意朗,先不聞者則知善惡之法,極智慧人,先不聞法者則無所別知,是故說,不聞則不知,善法及惡法也。
猶如人執燭, 悉見諸色相,
聞已盡能知, 善惡之所趣。
猶如人執燭,悉見諸色相者,猶如智達之人手執明燈,盡能分別好惡諸色,是故說,猶如人執燭,悉見諸色相也。聞已盡能知,善惡之所趣者,彼知學人聞法即知善惡諸法,近法遠法、有記無記盡能了知,是故說、聞已盡能知、善惡之所趣。
雖稱為多聞, 禁戒不具足,
為法律所彈, 所聞便有闕。
雖稱為多聞、禁戒不具足者,多聞博智善分別法,於禁戒不大慇懃,觸有所犯戒律不具,是故說,雖稱為多聞,禁戒不具足也。為法律所彈,於聞便有闕者,戒律之人以法彈舉,斯人犯律不行正法,為人所譏行慚愧事,是故說,為法律所彈,於聞便有闕也。
行人雖少聞, 禁戒盡具足,
為法律所稱, 於聞便有闕。
行人雖少聞,禁戒盡具足者,持戒完具無有缺失,不廣習學,是故說,行人雖少聞,禁戒盡具足也。為法律所稱,於聞便有闕者,彼持戒人為人所稱,某甲某村有持戒人可敬可貴,晝夜精懃行道不廢,不廣博學達古知今,於聞便有闕,是故說,為法律所稱,於聞便有闕也。
雖少多有聞, 持戒不完具,
二俱被訶責, 所願者便失。
雖少多有聞,持戒不完具者,既自少聞、戒律不具,為眾多人民所見嗤笑,人修人本必全一行,云何斯人盡拔善本?或有興念憐愍彼人,身後長夜受惱無量。是故說,雖少多有聞,持戒不全具,二俱被訶責,所願者便失也。
智博為多聞, 持戒悉完具,
二俱得稱譽, 所願者盡獲。
多聞戒具足,不犯於眾惡,便為天、世人、龍、鬼神、阿須倫、真陀羅、摩休勒等,悉見恭敬承事尊奉,是故說,智博為多聞,持戒悉完具,二俱得稱譽,所願者盡獲也。
多聞能奉法, 智慧常定意,
如彼閻浮金, 孰能說有瑕?
多聞能奉法者,思惟正法無所缺漏,分別一句義演出無量,復能略說還至一句,是故說,多聞能奉法也。智慧常定意者,分別慧明欲盡有漏至無為處,亦無造作成就賢聖無漏智,心常禪寂而無亂想,是故說,智慧常定意也。如彼閻浮金者,餘弊惡金多有瑕者,此閻浮金內外無瑕亦無塵垢,是故說,如閻浮金也。孰能說有瑕者,猶如戒行清淨人,內外清徹,行無玷缺,無所違失,無有能譏彼行人者,是故說,孰能說有瑕也。
諸有稱己色, 有歎說名德,
斯皆謂貪欲, 然自不覺知。
佛契經說,如來世尊先當成二業:一眼知色,二耳知聲。愚者錯聞,一者謂如來著色,二者謂如來貪聲。如來聲者如梵羯毘鳥。佛言:「不爾。吾所說異,義不如此。智者分別解如來義。如來積行於阿僧祇劫,先淨眼耳聲,然後方修餘行。」是故說,諸有稱已色,有歎說名德,斯皆謂貪欲,然自不覺知也。
內無自知, 外無所見, 內不見果,
便隨聲往。
昔王波斯匿集四種兵,夜非人時出城遊行。時有一比丘名羅婆那拔提,寂然閑靜唄聲清徹,令四種兵莫不聞者。時波斯匿王於彼眾中便生此念:「若我明日見此唄比丘者,當賜三百千兩金。」王復漸近內自思惟:「聲音如似近,然復不見。」轉復前進,見其人身在一函裏,便賜三貝珠,是故說:
「內既知之, 外無所見, 內見果實,
便隨聲往。 內既不知, 外有所見,
二果俱成,
便隨聲往。 內有所知, 外有所見,
彼有朗智, 不隨聲往。」
時波斯匿王前白佛言:「向唄道人今為所在?吾欲觀之。」佛告王曰:「欲見者勿興懈慢。」佛即遣信喚比丘來。王尋見之生變悔心,悔夜所許極為奢侈,尋與三枚貝珠,意猶欲悔。王白佛言:「今此比丘本行何德得此妙聲?復作何行受此小形?唯願世尊敷演其義。」爾時世尊即以宿命智,觀察當來過去現在,便告王曰:「往昔久遠世時人壽二十千歲,人民之類共相敬待謙遜承事,時世有佛名曰迦葉,在世遊化教誡周訖便取滅度。是時國王臣民興戀慕心,即起偷婆高而且廣。其人爾時亦在其側,稱言:『造此偷婆何為高廣?』
即夜以一鈴懸於佛圖竿,尋發誓願:『若我後生在在處處,聲響清徹上徹梵天,遭遇彼聖得盡諸漏,於弟子中聲響清徹。』緣昔吐言嫌寺廣大,由此果報受身極小;復以鳴鈴懸寺上,蒙此果報得致妙聲。」內既知之者,自觀己身內無所有,若好悉能分別。內自知者,知內六根。是故說,內自知之也。外有所見者,便觀外身一一分別,若見剝割斫刺亦無所覺,解知虛詐。又言外有所見者,外見六入。是故說,外有所見也。彼有朗智者,分別內外身,一一思惟善察無滯,解知所有,以智觀之悉無所有,是故說,彼有朗智也。不隨聲往者,人之聲響,亂人善念之原首,彼入定者,外聲不入內亂不出,解知彼聲猶如空等。是故說,不隨聲往也。了知四偈,義各如是。
耳識多所聞, 眼識多所見,
聞見不牢固, 事由義析理。
耳識多所聞者,或聞佛經,或外道異學、歌詠詩誦,好者便受、惡者捨離,是故說,耳識多所聞也。眼識多所見者,眼識亦多所見,若好若醜善色惡色,是故說,眼識多所見也。聞見不牢固,事由義析理者,若見聞念知盡能了別,見當說見聞當說聞,是故說,聞見不牢固,事由義析理也。
智牢善說快, 聞知定意快,
彼不用知定, 速行放逸者。
智牢善說快者,彼善思惟、言不錯亂,承受不忘失則應行此行,是故說,智牢善說快也。聞知定意快者,皆由聞故然後得定,已得定意所適無礙,是故說,聞知定意快也。彼不用知定,速行放逸者,放逸之人轉能行惡,不顧後緣不念後世,猶如以穀子投火,欲望苗幹者,事終不然。猶如小塊塞江,欲以止流者,終不可得。放逸之人意行暴虐,欲求毫釐善者,吾亦不見。是故說,彼不用知定,速行放逸者也。
賢聖樂於法, 所行應於口,
以忍思惟定, 聞意則牢固。
賢聖樂於法者,樂應賢聖法,未始去離終已翫習意無厭足,皆是諸佛賢聖之所演說,是故說,賢聖樂於法也。所行應於口者,行如禁法無所違失,是故說,所行應於口也。以忍思惟定者,受人教誡一心奉行,不興憎嫉彼此之心,聞其善言甘心稟受,晝夜誦習不離定意,是故說,以忍思惟定也。聞意則牢固者,佛所說法,從初至竟上中下義,終日諷誦初不忘失,是故說,聞意則牢固也(聞品第二十三竟)
出曜經我品第二十四
當學善言, 沙門坐起, 一坐所樂,
求欲息心。
當學善言者,晝夜誦習善言好語,採取眾妙度世之要,是故說,當學善言也。沙門坐起者,比丘常當作是念:「分別上下不侵他坐,斯是食坐斯是行道坐,吾當坐此捨此。」是故說,沙門坐起也。一坐所樂者,專其一心求於定意,分別諸情攝取諸根,一坐心亂者非為一坐,意不外馳便能超越度魔境界。是故說曰,一坐所樂也。求欲息心者,藏匿心識不攝心者多諸思想,若更受形趣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中,不遇三寶諸佛世尊,不值清淨諸梵行人,不知慚耻,當從一生至百千生;求欲息心則無生死,是故說曰,求欲息心也。
一坐一臥, 獨步無伴, 當自降伏,
隻樂山林。
一坐一臥者,降伏內外生死熾然,雖復一坐一臥,心意不定非為坐臥也。復當思惟三有之難,恒當繫意使不分散。是故說曰,一坐一臥也。獨步無伴者,在眾若野心恒一定,若行若坐心不馳騁,如彼行人隨時乞食,內自思惟食所從來,受施之人求報其恩,自知止足,復當念佛身相功德,持意忍辱亦不分散。有如是心者便可入村求度眾生,不興亂想,如彼山林而不有異。是故說曰,獨步無伴也。當自降伏者,恒自息意令不馳散,常能挍計內外諸物,以能降伏,便為諸天世人承事供養,八部鬼神隨時擁護,為佛世尊所見歎譽。是故說曰,當自降伏也。隻樂山林者,持心專意恒樂空閑,雖入大眾意如空無,天雷地動心不錯亂,然後乃應如來聖典。是故說曰,隻樂山林也。
千千為敵, 一夫勝之, 莫若自伏,
為戰中勝。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者,或有眾生一人勝千,不自降者則非為勝,便為墮落不至究竟。能自攝意內外降伏,乃得越次至無為境,勝諸怨讎無所畏忌,乃謂為勝,能滅三界結使根本永盡無餘,名為健夫,三界結本已滅無餘更不造新。或有眾生一人勝千,或勝萬人,非為健夫。何以故?猶在生死不遠八難。是故說曰,千千為敵,一夫勝之,莫若自伏,為戰中勝也。
自勝為上, 如彼眾生, 自降之士,
眾行具足。
自勝為上者,夫人在世,能自降伏精神不錯,復為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旃陀羅所見供養,天魔波旬雖統六天,亦不能得其便,是故說曰,自勝為上也。如彼眾生者,如彼修行人,既自慕學,復能使人執行,此心內不興垢外塵不入,乃應淨清無為處,是故說曰,如彼眾生也。自降之士,眾行具足者,人有十名號亦不同,或言眾生,我人壽命有形之類,皆名眾生,如斯之輩能自降伏不生外想,實諦第一義,無形不可見,欲求無為道者,念自降伏,不生十八本持,不漏諸界,斯亦復名自降之士。諸根具足,功德備具,隨時行道不失時節,是故說曰,自降之士,眾行具足也。
非天犍沓和, 非魔及梵天,
棄勝最為上, 如智慧比丘。
非天犍沓和,非魔及梵天者,或有世人祭祠諸天欲求恩福,或事犍沓和修其淨行,或事魔天望得豪尊,或事梵天謂天為道,外道異學心想梵天,眾生根本皆由梵天而生,以是之故事於梵天。如來說曰:「此非真道,自既迷惑,復使他人內於邪逕,亦非堅固不可恃怙。所謂真正道者,智慧比丘是也。執心清淨不漏諸結,為人說法無彼此心,意如虛空不可沮壞,利根速疾亦不滯礙,意之所念無往不剋。」是故說曰,非天犍沓和,非魔及梵天,棄勝最為上,如智慧比丘也。
先自正己, 然後正人, 夫自正者,
乃謂為上。
先自正己,然後正人者,夫人修習自守為上,晝則教誡夜則經行,孜孜汲汲終日匪懈,然後訓誨眾生安處大道。如佛契經所說,佛告均頭:「如人己自沒在深泥,復欲權宜拔挽彼溺者,此事不然。猶人無戒欲得教誡前人者,亦無此事。廣說如契經。」如器完具所盛不漏,人神淡泊堪受深法,亦能教化一切眾生,其聞法者莫不信樂,是故說曰,先自正己,然後正人,夫自正者,乃謂為上也。
先自正己, 然後正人, 夫自正者,
不侵智者。
夫人習行不唐其功,畢竟其學不辭勞苦,以己所信平等無二,懃加精進日有新業,附近明智不親弊友。夫人有智,皆由明哲成人之慧,非師不剋,是故說曰,不侵智者也。
當自剋修, 隨其教訓, 己不被訓,
焉能訓彼。
當自剋修,隨其教訓者,如人習行備具諸行,戒聞施慧以自莊嚴,念定三昧盡諸有漏,然後乃得訓誨一切,其聞法者自歸篤信不懷狐疑。是故說曰,當自剋修,隨其教訓也。己不被訓,焉能訓彼者,如人修學素無善師,無有將導便致躓礙,遇善師者能自修責,必獲所願無事不剋。猶如善御馬將,隨馬良善,善者育養、惡者加捶,然後乃知善惡有別,方之賢愚亦復不異,善者生天、惡者入獄,方當經歷畢諸罪苦,其間艱難何能具宣?如人出行必求良祐,意欲所至無願不獲。是故說曰,當自剋修,隨其教訓,己不被訓,焉能訓彼也。
念自剋修, 使彼信解, 我己意專,
智者所習。
念自剋修者,恒當專精使意不亂,滅十跡行應身口意,使無數眾生莫不渴仰,遲聞所說欲修奉行。是故說曰,念自剋修也。使彼信解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聞正言教心意信樂終不違逆,是故說曰,使彼信解也。我已意專,智者所習者,如人習術意專乃剋,若失良師便自墜落不能自拔,出入進止為天世人所見愛敬,若至他方異域剎土,見者心歡終不中退。是故說曰,我已意專,智者所習也。
為己或為彼, 多有不成就,
其有覺此者, 正己乃訓彼。
為己或為彼,多有不成就者,人之習行以己所修邪見之業,復以己智授彼使學,此則墜墮不至無為,如復有人己身專正習正受行,以己所見教訓前人,受者信解不唐其功。是故說曰,為己或為彼,多有不成就也。其有覺此者,明人所習當究本行,如佛所說,不能自利焉能利人?習行之人當念觀察,思惟非常苦空非身,悉解非有彼無我空,豈有身也?是以聖人示人軌則,導以微教布見切禁。是故說曰,其有覺此者,正己乃訓彼也。
身全得存道, 爾時豈容彼,
已以被降伏, 智者演其義。
身全得存道者,由彼習行之人專精剋己,為尊為貴為無有成,進止行來不逢凶虐,恒為諸天世人、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旃陀羅、摩休勒,所見供養,衛護其身便不遭患。是故說曰,身全得存道,爾時豈容彼也。已以被降伏,智者演其義者,如人慕脩深奧之法,得第一義越過三界,便得成就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品道,是謂如來甘露法門,所願者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是故說曰,已以被降伏,智者演其義者也。取要言之,偈成三句,其文一同,但益智者獲其法一句也。
法謂二義:一名字體義體,第二者所謂第一義四沙門果是也。智者得其戒,此二句也,戒有二種:一名二百五十戒,二名無漏身戒。智者被歎譽,此三句也。此亦二義:一者俗所歎譽,二者為內藏所歎譽。所謂俗者,言語辯才和顏悅色不傷人意,其聞法者歡喜承受樂聞其法。無漏身戒者,所行不左常遇賢聖,離八不閑處,其有見者心開意解,共相告令歎說其德。智者聞其名,此四句也,或有學人,俗聞其名道聞其名。智者獲其樂,樂有二種:俗樂、道樂。在俗受其福德,為檀越施主所見念待,受其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道樂者,受禪定福,根力覺意賢聖八道。智者獲其慧,慧有二種:或有俗慧,或有道慧。所謂俗慧者,分別名字眾不滯礙。所謂道慧者,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得諸根具足空無相願。是故說曰,智者獲其慧也。智者獲其心,心者眾行之本,若心不正流馳萬端,外著色聲香味細滑法,若能降伏攝心不亂,便能成就無為道果。然彼行人服其心意,思惟曩昔為心所惑,劫數難量經歷生死皆由於心。然我今日覺心所為,更不造新為心所使也。智者獲其道,眾生流轉從劫至劫不可稱記,如契經所說,眾生入地獄者,多於大地塵土。
如我今日越過三界,以天眼觀眾生之類,蜎飛蠕動共相傷害無有竟已,由如陶家脚蹴輪轉成其坏器,或輪上壞者,或在地壞者,或入陶壞者,人亦如是,是故學人當念慕修。又復引經:「吾以天眼觀眾生,生天者如爪上土,蓋不足言。」是故說曰,智者獲其道。處天久遊觀,若有眾生久生天者,勝後生天三事。何謂三事?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福祿。是故說曰,處天久遊觀也。處天久受福,共相娛樂視東忘西,是故說曰,處天久受福也。處在宗族中如日貫雲出,為父母兄弟姊妹中外所見愛敬。斷諸一切縛,盡能斷一切諸結使,永盡無餘縛著,愛染悉皆除棄。
是故說曰,盡能斷一切諸結使。處憂不己憂,心解是非,解知無常、恩愛別離、世之常法:有樂必苦,生當有死,不生則無,死豈可避?以是義推,憂為是誰樂所從來?是故說曰,處憂無憂,心如死灰,澹然無為。盡滅一切惡趣,所已惡趣者,地獄餓鬼畜生,邊地夷狄之中,亦名惡趣。是故說曰,滅一切惡趣也。脫一切苦惱,脫八苦根,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行者於中脫此眾苦,泥洹為第一,無為無作無有眾變,是故名為泥洹也(我品第二十四竟)
出曜經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