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婆藪盤豆造 陳 真諦譯22卷CBETA T1559大于一万字 4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第十五
婆藪盤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中分別惑品之二
說世義已,由相應故來。今應思此義:是類已滅,眾生於中得相離不?復次眾生於此類處已得相離,此類為已滅不?於中若已相離,此類於此人必定已滅。若類已滅,於中眾生或已相離或未相離。譬如,偈曰:滅苦下惑中,由餘遍行應,於前類已滅,餘同境惑應。釋曰: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滅類聚皆已滅盡。由見集諦所滅緣彼為境,餘遍行惑於彼相應,於脩道所滅類聚中有九品惑。於先已滅品中,由餘惑緣彼為境,於彼相應,此義應知。於何類中幾惑能緣彼類生?若句句答此問,應說無數法,是故先舊師造略集毘婆沙。
讨论了因果关系后,由于相应的原因而来到这里。现在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这一类已经消失,众生是否能够与之相离?进一步来说,如果众生已经与这一类相离,那么这一类是否已经消失?如果已经相离,这一类对于这个人必定已经消失。如果这一类已经消失,那么众生可能已经与之相离,或者还未相离。例如,偈语说:在消除苦和惑的过程中,由于其余遍行惑相应,对于先前的类别已经消失,其余的与相同境界的惑相应。解释如下:苦智已经产生,集智还未产生,见到苦所消除的类别都已经完全消失。由于见到集諦所消除的作为境界,其余遍行惑与此相应,在修行道上所消除的类别中有九品惑。在先前已经消除的类别中,由于其余惑作为境界,与此相应,这个意义应当了解。在哪一类别中有多少惑能够缘起那一类别?如果逐句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说出无数的法,因此前辈大师们创作了简略的毘婆沙。
彼云:云何由少功力,我等應度最大問流。若略說,有十六種法,謂欲色無色界相應各有五品,及無流心;亦有十六同此類。於中何法為何心境界?若人已了知如此,於中如此多惑緣彼得生,此義方可思量。此中偈曰:見苦集修滅,是欲相應法,自界三一色,無垢識境界。釋曰:此法是自界法,有三部故說自界三。此法一部是色界法,故說一色。於欲界相應行法,見苦集所滅及修道所滅,皆是五識境。於自界有三識,謂是前三色界心一,謂修道所滅及無流心。偈曰:自界下界三,上一淨識境。
他问:如何以微小的努力,我们能够超越最大的生死轮回之流。简单来说,有十六种法门,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各自相应的五品法门,以及无流之心;也有十六种法门与此类似。在这些法门中,哪些法门对应哪些心的境界?如果一个人已经深刻理解了这些,他就能知道在这些法门中,众多的迷惑和因缘如何产生,这个意义才值得深思。偈语说:观察苦集修习灭道,这是欲界相应的法门,自身三部之一是色界法门,无垢识的境界。解释说:这些法门属于自身的界法,因为有三部分所以称为自界三。这些法门中的一部分是色界法门,因此称为一色。在欲界相应的行法中,观察苦集所灭和修道所灭,都是五识的境界。在自身界有三识,即前述的三种色界心和一种,即修道所灭和无流之心。偈语说:自身界下界三识,上界一识是清净识的境界。
釋曰:於色界相應行,如前三部法,是八心所緣境,謂自界心三如前,下界心三亦如前,上界心一謂修道所滅心及無流心。偈曰:無色三界三,無流識境界。釋曰:於無色界相應行三部法,是十心所緣境,謂三界心各三如前,無流心一。說三界見苦集所滅及修道所滅已。偈曰:見滅道所滅,一切自長境。釋曰:見滅道所滅法中,是自心謂見滅道所滅心,此心為長應知。彼法是此心境。云何如此?欲界相應見滅所滅法,唯六識境界,謂前所說五識及自長識。見道所滅法亦爾,謂前所說五識及自長識。如此色無色界見滅道所滅法,是見滅道所滅自長識境界故,是故為九識及十一識境。說三界五部法已。偈曰:無流三界後,三無流心境。釋曰:若無流法為十心境界,謂三界後三部心,即見滅道修所滅心及無流心。
解释说:在色界相应的行法中,如同前述的三部分法门,是八心所缘的境界,即自身界心三如前述,下界心三也如前述,上界心一指的是修道所灭心和无流心。偈语说:无色界三界三,无流识的境界。解释说:在无色界相应的三部分法门中,是十心所缘的境界,即三界心各三如前述,无流心一。已经讲述了三界中观察苦集所灭和修道所灭。偈语说:观察灭道所灭,一切是自心长境。解释说:在观察灭道所灭法门中,是自心,称为观察灭道所灭心,这个心是长境应当知道。那个法门是这个心的境界。为什么这样呢?欲界相应的观察灭所灭法门,只有六识的境界,即前述的五识和自心长识。观察道所灭法门也是如此,即前述的五识和自心长识。这样的色界和无色界观察灭道所灭法门,是观察灭道所灭自心长识的境界,因此是九识和十一识的境界。已经讲述了三界的五部分法门。偈语说:无流三界之后,三无流心的境界。解释说:如果无流法门是十心的境界,即三界之后三部分心,也就是观察灭道修所灭心和无流心。
「見苦集修滅, 於三界無流,
认识到苦集的修行,对三界不再有生死的轮回。
五八及十識, 十識所緣境,
五识、八识以及十识,十识所攀附的境界,
見滅道所滅, 一切自長境。」
见到灭道所灭除的,是一切自我的境界。
已解安立如此十六心。於十六境隨眠正事,於中云何思量?我等為安立此義,故顯唯方。於緣樂根為境識中,幾隨眠惑依彼得生?若有如此問來,應自思量。樂根有七種,於欲界中唯有修道所滅,於色界五部及無流。此樂根若略說,是十二心境界:欲界四心,除見滅所滅心;色界心有五;無色有二心,謂見道修道所滅心及無流心。如此十二識能緣樂根為境。於中如理,欲界部惑、色界部惑緣有為境,無色界二部,并遍行諸惑,於中隨眠生。應知如此。於緣能緣樂根為境心中,幾隨眠惑依彼得生?所說能緣樂根為境。十二識復為何識境界?即是前所說十二識類。
已经解释了如何建立这十六心。对于这十六种境界中的烦恼种子,我们如何进行深思熟虑?为了确立这一意义,我们明确指出了方向。在以乐根为对象的识中,有多少烦恼种子依附于它们而产生?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自己深思熟虑。乐根有七种,在欲界中只有通过修行之道才能消除,在色界和无色界中则有五种和两种。简而言之,乐根是十二心的境界:欲界的四种心,除去见道和修道所灭的心;色界的心有五种;无色界有两种心,即见道、修道所灭的心和无流的心。这十二种识能够以乐根为对象。其中,按照真理,欲界的迷惑和色界的迷惑以有为的境界为对象,无色界的两部分,以及普遍存在的各种迷惑,在其中产生烦恼种子。应当了解这一点。在以能缘乐根为对象的心中,有多少烦恼种子依附于它们而产生?所说的能缘乐根为对象的十二种识,又是哪些识的境界?即是前面所说的十二种识的类别。
復次無色界有二部,謂見苦集所滅心,是十四心應知緣能緣受識為境,此中更增無色界見苦集所滅心。欲界有四心,緣有為境。色界有五心,緣有為境。依此十四心,隨眠惑得生。此義應知,由此方所餘亦應知。若由此惑心則有縛,此諸惑於此心中皆隨眠不?得隨眠,若惑與心相應不滅,及能緣彼為境亦不滅。有不能隨眠,若惑與心相應已滅。若作如此義,偈曰:有縛心二種,染無染由眠。釋曰:若心有染污,由惑能隨眠,是故心有縛。及由與心相應,緣彼為境,惑由不能隨眠,惑與彼相應未滅,互相應故。若無染污心,但由能隨眠惑及能緣彼為境,惑不滅為縛。
再次,无色界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解苦集并消除心的十四种心,应当知道这些心以能缘受识为境界。在此之中,无色界理解苦集并消除心的部分有所增加。欲界有四种心,以有为法为境界。色界有五种心,也以有为法为境界。基于这十四种心,随眠烦恼得以产生。这个意义应当被理解,由此,其他相关方面也应当被理解。如果由于这些烦恼心而有所束缚,那么这些烦恼是否都随眠不?如果烦恼与心相应不灭,以及能缘它们为境界也不灭。有些不能随眠,如果烦恼与心相应已灭。如果这样理解这个意义,偈语说:有束缚心有两种,染污和无染污都由随眠。解释如下:如果心有染污,由于烦恼能随眠,因此心有束缚。以及由于与心相应,缘它们为境界,烦恼由于不能随眠,烦恼与它们相应未灭,相互呼应的缘故。如果心无染污,只是因为能随眠的烦恼和能缘它们为境界,烦恼不灭成为束缚。
復次十種惑,生起云何?從初者,由癡相應故,迷闇於諦境。彼人不樂觀苦苦相,於彼人不顯現,乃至道亦爾。是故偈曰:從癡疑。釋曰:若人已癡,聞二義起疑惑,謂此為是苦、此為非苦,乃至道亦爾。偈曰:邪見。釋曰:從疑惑起邪見。若人有疑心,由邪聞邪思故,決定邪智起,乃至撥無苦等。偈曰:從身見。釋曰:彼說從邪見身見生,由苦除五陰,由我我所執故。偈曰:邊見。釋曰:從身見邊見生,由執我斷常二邊故。偈曰:從此戒執取。釋曰:從邊見戒執取見生。何以故?若人隨執一邊,由此邊計執清淨故。偈曰:次見取。釋曰:從戒執取見見取生。
那么,十种迷惑是如何产生的呢?从最初的迷惑开始,由于与愚痴相应,人们在对真理的认识上变得迷惑和无知。那些人不乐于观察苦的真实相,因此苦的真实相对他们来说并不明显,甚至对于道也是如此。因此,偈语说:从愚痴和疑惑中产生。解释说:如果一个人已经被愚痴所困,听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就会产生疑惑,认为这个说法是苦,那个说法不是苦,甚至对于道也是如此。偈语说:邪见。解释说:从疑惑中产生了邪见。如果一个人心中有疑惑,由于错误的听闻和思考,就会坚定地产生错误的智慧,甚至否认苦的存在等。偈语说:从身见中产生。解释说:那些认为从邪见中产生身见的人,是因为在苦中除去了五阴,由于执着于自我和自我相关的外在事物。偈语说:边见。解释说:从身见中产生边见,因为执着于自我的断灭和永恒两个极端。偈语说:从戒执取中产生。解释说:从边见中产生戒执取见。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坚持一个极端,就会因为这个极端而执着于清净。偈语说:接着是见取。解释说:从戒执取见中产生见取。
何以故?若由此法計執清淨,必執此法為最勝。於下執勝為見取故,偈曰:自見,欲慢。釋曰:於自見愛著心起故、由自見高心起故,是故從自見欲起慢起。偈曰:於他見瞋起。釋曰:若人愛著自見,於他見能對治自見,則起瞋恚。有餘師說:於自見已取已捨中起瞋恚。偈曰:如次第。釋曰:見諦所滅欲等諸惑,緣依自相續見起故,生起次第如此。若惑欲生起,必由三因緣得起。能起因緣者,偈曰:從未滅隨眠,及對根現塵,由不正思惟,惑起。釋曰:惑者,譬如欲隨眠,此未滅未永離,欲惑相應,塵對根顯現。於中起不正思惟,由具三故欲惑得起。
为什么这样问呢?如果因为某个法则而坚持认为它是清净的,必然会坚持认为这个法则是最优越的。对于低于自己的法则坚持优越性,就是见取,偈语说:自我见解,欲望和傲慢。解释如下:因为对自己的见解产生了爱著心态,因为对自己的见解产生了高傲心态,所以从自我见解中产生了欲望和傲慢。偈语说:对他人的见解产生瞋恚。解释如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见解产生了爱著,对于他人的见解能够对治自己的见解,就会引发瞋恚。有其他的论师说:对于自己的见解已经取得和放弃中产生瞋恚。偈语说:按照次序。解释如下:见諦所灭除的欲望等烦恼,因为它们依赖于自身相续的见解而产生,所以生起的次序就是这样。如果烦恼想要生起,必然要通过三个因缘才能生起。能够引发烦恼的因缘,偈语说:从未灭的烦恼种子,以及对根尘的显现,由于不正思惟,烦恼生起。解释如下:烦恼,比如欲望的烦恼种子,这些未被灭除也未被永久离开,与欲望相应的烦恼种子,根尘对根显现。在其中产生了不正思惟,由于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欲望的烦恼才能生起。
此三次第,謂因、緣、加行力。偈曰:具因緣。釋曰:若餘惑有具因生,應知亦如此。彼說有時由塵力惑亦生,起不由因力,譬如退法阿羅漢。是隨眠惑於,經中世尊說為三流,謂欲流、有流、無明流。或說為四暴河,謂欲暴河、有暴河、見暴河、無明暴河。或說為四繫,即是四河。或說為四取,謂欲取、見取、戒執取、我言取。於中偈曰:欲界共倒起,煩惱名欲流,離癡。釋曰:除無明,所餘欲界行惑共諸倒起惑,應知名欲流。有四十一物:三十一隨眠惑,除五種無明并十倒起惑,此但惑非隨眠。偈曰:唯隨眠,色無色有流。
这三种次第,指的是因、缘、加行力。偈语说:具备因和缘。解释说:如果其他的迷惑也有具备因生起,应当知道也像这样。他们说有时候由于微细物质的力量,迷惑也会生起,而不是由于因力,比如退法阿罗汉。这是随眠的迷惑,在经文中,世尊说为三流,即欲流、有流、无明流。或者称为四暴河,即欲暴河、有暴河、见暴河、无明暴河。或者称为四系,即是四河。或者称为四取,即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其中偈语说:欲界共同颠倒生起,煩惱称为欲流,离开无明。解释说:除了无明,其余欲界的行煩惱与所有颠倒生起的煩惱,应当知道称���欲流。有四十一种事物:三十一种随眠煩惱,除去五种无明和十种颠倒煩惱,这些只是煩惱而非随眠。偈语说:只有随眠,色界和无色界有流。
釋曰:除無明言流,一切色無色界行隨眠惑,除無明名有流。有五十二物:色界惑二十六,除五部無明,無色界亦爾。於上界為不有疲弱、掉起二種倒起惑邪。如《分別道理論》說:何者為有流?除無明,是所餘諸惑,與色無色界相應,謂結縛隨眠。小惑倒起惑,此中云何不攝?罽賓國師云:由不自在故。復有何因緣,色無色界合說一有流?偈曰:無記內門起,依寂靜地生,故合一。釋曰:是二界惑同無記性,依內門起、依定地生,由此三法等,是故合立為一。由此因立有欲義,更由此因立有流義。今三界無明立為無明流,此義自成。
有十五物,云何別立此無明為流?一切流,偈曰:為根,立無明別流。釋曰:一切流無明為根,是故別立無明為流。如說流,應知餘亦爾。偈曰:暴河繫亦爾,別立見明故。釋曰:是所說欲流,即是欲暴河及欲繫。是所說有流,即是有暴河及有繫,除諸見。彼言由了別故,於暴河及繫立見為別品。偈曰:非於流無伴,由非順流故。釋曰:能令流,故名流。流等名後當釋。彼說若見獨無伴,不隨順流,由明了故,是故於流不立為別品,合立為流品。是欲暴河,有二十九物,謂欲瞋慢有十五,疑有四,并十倒起惑有。暴河有二十八物,謂欲慢有二十,疑八。
見暴河有三十六物,無明暴河有十五物。如暴河,應知繫亦爾。偈曰:如所說共癡,有二分見故名取。釋曰:是欲繫共無明立為欲取,有三十四物,謂欲瞋慢無明有二十,疑有四,并十倒起惑。是有繫共無明立為我言取,有三十八物,謂欲慢無明有三十,疑有八。是見繫,除戒執取,立為見取,有三十物。是戒執取有六物。云何從諸見中離戒執取立為別取?由對治聖道故、由欺誑二部故。在家部由此惑遭誑,計執自餓為天道故。出家部由捨離可愛塵,修習苦澁為道,計應得解脫故。欲取及見取者,是在家出家二部鬪諍因故,故立為二取。
在家由取五塵故,與在家起鬪諍。出家由取諸見各不同故,與出家起鬪諍。此二部取定及定果,為解脫道及解脫果故,故立二界惑為我言取。云何合無明說取,不別為取?由能取生死故立為取。偈曰:由無明,非能取故合。釋曰:無明以不了為相故、昧鈍故,故不能取,是故共惑合為取。於經中,佛世尊說:何者為欲繫?廣說如經。乃至於欲塵,眾生欲染污、欲求、欲愛、欲喜、欲欲、欲亂、欲著、欲遍著、欲樂、欲定、欲貪,此欲變異眾生心住,說此名欲繫。乃至有繫等亦如此。於餘經中說:愛欲亦名取。是故知欲等取。於欲等中唯愛欲為取,此義已說。
於經中,唯隨眠惑說名流、暴河、繫、取。復次隨眠名有何義?乃至取名有何義?偈曰:微細隨逐故、二種隨眠故、非功用恒故,故說彼隨眠。釋曰:此中微細者,行相最細故,故非他可知。隨逐者,由至得恒有故。二種隨眠者,隨流行眾生相續中能作二種縛,謂境界縛、相應縛。非功用恒故者,若不作功用為生,彼若作對治為遮,彼數數現前故。由此三義故,說彼惑名隨眠。偈曰:令住及令流,能牽及能合,能取故說彼,名流暴河等。釋曰:令住不護中,從六門漏能流生死從有頂至阿毘指,故名流。能牽引眾生令入苦海,故名瀑河。能合眾生令不離苦,故名繫。
因此眾生取欲等及生生具,故說名取。又若如此解,是為最勝。由彼故相續於六塵中流,故說彼名流。如經言:長老!譬如船,由大功用牽引逆流;若捨功用,此船隨流而去則無復難。諸惑亦爾。由隨經文句,應知流義過量猛疾,故說此惑名暴河。何以故?由此惑眾生漂逝唯得隨順,不可違逆故。若非過量行名繫,能令與種種苦和合故、或數數相應故、能取欲等故、取所生故能生取故,故名為取。由如此義,故說彼名流乃至名取。偈曰:由結等差別,復說彼五種。釋曰:是隨眠惑,由結、縛、隨眠、染污、倒起差別,更說五種。
此中結有九種,謂隨順結、違逆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姤結、慳悋結。此中隨順結者謂三界欲,所餘諸結應如理思。見結者謂三見,取結者謂二見,是故說此言。為有此義不?與見相應法中,但由隨順結相應,不由見結,於中見結隨眠非非隨眠。說有,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滅法中,與見取戒執取相應。何以故?彼法與隨順結相應,與見結不相應,遍行已滅故,非遍行以彼為境界故,相應見結無有故。見隨眠於彼隨眠,謂二取見,但由相應故。
復有何因,於結中合三見立為別見結?復以二見別立為取結?偈曰:物取平等故,立見為別結。釋曰:三見唯十八物,二取亦唯十八物,是故彼言,由物等故離見立為二結。此二見以能取為性,所餘不爾,但是所取,由能取所取差別故立為二結。云何嫉姤、慳悋於諸結中立為二結,不立餘倒起?偈曰:由一向不善,由二自在故,於中惑姤悋,別立為二結。釋曰:無餘倒起惑如此種性,若二在於此處,此處則一向不善。此二又自在起,不隨屬他。若人執唯八是倒起,於此人可有如此答。若人立十為倒起,於此人忿恨及覆藏亦有此二種性。是故此救不成救難。偈曰:無貴重富財,因故遍相故,能損二部故,別立姤悋結。釋曰:有餘師說,於倒起中妬悋有三重失,由嫉妬得輕賤報,由慳悋得貧窮報。
「無貴重乏財, 非自親所敬。」
由憂喜相起故,能顯示諸惑相。由嫉姤能損他部,由慳悋能損自部,他得利益事不能忍故,自不能為他作利益事故,是故立姤悋為二結。復有餘處,佛世尊說結。偈曰:五種下分結。釋曰:何者為五?謂身見、戒執取、疑、貪欲、瞋恚。云何說彼為下分結?於下分好故。下分者,謂欲界,此五惑於欲界隨順事故好。云何為好?偈曰:由二不過欲,由三更還下。釋曰:由貪欲、瞋恚,眾生不能出離欲界。由身見等三,若已出離,更還欲界,譬如守門及尋叛。復由三不得過下分眾生,所謂凡夫眾生。由二不得過下分界,所謂欲界。故說此五為下分結。
若須陀洹人,由三結滅盡故,六煩惱已滅。何因除三見,但說滅三結?謂身見、戒執取、疑,若欲說應說一切。今何為?偈曰:由執門根三。釋曰:諸惑有三類,謂一種、二種、四種,一切惑門此三能執。復次邊見由身見生,見取由戒執取生,邪見由疑惑生,是故彼為能執根。有餘師說,偈曰:不欲去亂道,疑道是三事,是障解脫行,故說滅三結。釋曰:若人欲行於餘處,有三種障:一不欲去;二迷亂路,由取異路故;三於路心有疑。若人欲行求解脫,即有如此三障。此中由身見,於解脫生怖畏心,故不欲去。由戒執取,捨聖道取餘道,故於道心迷亂。
由疑惑,於世出世道起二道心,故不得進。由滅三解脫行障故,得進至解脫道成須陀洹。佛世尊為顯須陀洹德,故說滅三結。如世尊已說五種下分結,復如此說。偈曰:上分結有五。釋曰:復有五結於上分好。云何為五?偈曰:二色非色欲,掉起慢無明。釋曰:應知此五是隨順上分結,謂色界欲、無色界欲、掉起、慢、無明。由未滅此五,不能得出離上界,故說此五。於上界好分別結義已。何者為縛?縛有三:一欲縛,謂一切欲;二瞋縛;三無明縛,謂一切無明。云何說此三名縛?偈曰:因受說三縛。釋曰:由隨屬三受,故說三縛。
何以故?於樂受欲縛隨眠,由緣緣及由相應故;於苦受瞋,於不苦不樂受無明隨眠。欲瞋不爾。復次以自相續為境界故,定如此。隨眠義於前已釋,小分惑今當說。是大分惑,應說名煩惱,能染污心故;小分惑亦爾。何者為小分惑?偈曰:餘染污心法,說名為行陰,於煩惱小分,說彼非煩惱。釋曰:有染污餘法異大煩惱,是行陰所攝,是心相應法,說名小分惑,非是大惑。是彼於麁類中所說。此中倒起,煩惱垢所攝,我今當說。何法為倒起?煩惱亦名倒起,由經中說;欲欲倒起所變心,於《分別道理論》說。
偈曰:無羞及無慚,姤悋及掉起,憂悔疲弱睡,倒起惑有八,及忿覆。釋曰:若隨毘婆沙道理說,有十種倒起,八如前,并忿恨及覆藏為十。此中無羞,無慚,於前已釋。於他圓德心不安喜,名嫉姤。與法財施聰解相違心執,名慳悋。心散不靜,名掉起。憂悔疲弱於前已釋。於持身無能、心細昧,名睡。安立彼必有染污,憂悔亦爾,除瞋恚及逼惱。於眾生非眾生心逆,名忿恨。隱祕可訶,名覆藏。是十種倒起惑。偈曰:欲生,無羞、掉起、悋。釋曰:此三小分惑,是貪欲等流。偈曰:於覆諍。釋曰:有餘師說,覆藏是愛欲等流。有餘師說,是無明等流。
有餘師說,是欲癡等流。次第已知。未知,偈曰:癡生,疲弱、睡、無慚。釋曰:此三小惑是無明等流。偈曰:憂悔從疑生。釋曰:若人於義不了故疑,必生憂悔心。偈曰:忿、姤瞋恚流。釋曰:此二小惑從瞋恚生。如此十種,由大惑流,故說名小惑。偈曰:復餘六惑垢。釋曰:復有六種小惑,說名惑垢,謂,偈曰:誑諂醉如前,不捨及結過,逼惱。釋曰:此中於他假偽,名誑心。邪曲,名諂曲。此惑不能如實顯自意,作方便為避不分明信受,於前已釋。醉亦如前釋。堅執有何類說名不捨?由此惑如實所教不受正教,數思忿心所緣事名結過。損辱他意,名逼惱。
由此惑故,行打罵等事困苦於他。此六種惑垢中,偈曰:從欲生誑、醉。釋曰:此二小惑,由自愛故欺誑,及不計他故,是欲等流垢。偈曰:瞋恚生結過及逼惱。釋曰:此二小惑,於他損心所生故,故是瞋恚等流垢。偈曰:從見取不捨,從見諂曲生。釋曰:若人於戒執取起見取,此人有二僻執,如理教捨。由此二見不能捨此僻執故,是二見等流垢。
「何法名邪曲? 謂邪見等見。」
是故諂曲是諸見等流垢。於中何惑何道所滅?前所說十倒起惑,偈曰:此中無差慚,疲弱睡掉起,有二。釋曰:是五法有二種,或見諦所滅、或修道所滅,與二部惑相應故。此惑隨與見諦所滅相應,即由見此諦滅。偈曰:餘修滅。釋曰:餘倒起惑異此五,必定修道所滅,謂嫉姤、慳悋、憂悔、忿恨、覆藏。偈曰:及自在惑垢。釋曰:此五小分惑,唯與無明相應,故如嫉姤等五小分惑修道所滅。自在惑垢亦爾。是六種惑垢,由自在故,修道所滅,如前所說。一切小惑,偈曰:於欲惡。釋曰:若在欲界,皆悉是惡。偈曰:三二。釋曰:疲弱、掉起、睡,或惡或無記。
偈曰:上界彼無記。釋曰:從欲界上,隨所有小分惑,皆是無記。於中幾惑於何界有?應知,偈曰:誑諂從欲界、初定。釋曰:此二惑於欲界及初定有。云何知於梵處有欺誑?偈曰:梵誑故。釋曰:於色界大梵王,由不如顯示自體故,欺誑淨命阿輸實,於前已說。諂曲由義相應,今更說。於中亦說有諂曲,由相應至故。偈曰:疲、掉、醉三界。釋曰:此三小惑,於三界皆有。偈曰:餘惑唯欲界。釋曰:於十六中除五惑,所餘十一小惑但行於欲界。說惑及小惑已。於中幾惑依意識地起、幾惑依六識地起?若略說,偈曰:見滅及慢睡,依意識地生。
釋曰:一切見諦所滅惑皆依意地起,慢睡亦爾。若此二,修道所滅。何以故?此具起於心地。偈曰:自在小分惑。釋曰:隨有小分惑自在起,若是修道所滅,應知亦依心地起。偈曰:餘依六識起。釋曰:所餘大惑及小惑,應知依六識地起。何者為餘?修道所滅欲瞋、無明及餘小分惑,與欲等相應。又無羞、無慚、疲弱、掉起,及餘於惑大地所說,是前所說。樂受等五根,於中與何根有何惑及小惑相應?偈曰:欲與喜、樂應。釋曰:如理應知,欲與樂、喜二根相應。偈曰:瞋與憂、苦應。釋曰:瞋與苦、憂二根相應。
何以故?此二惑由歡喜憂惱相起故、由六識為地故。偈曰:無明一切應。釋曰:無明與一切惑相應故,是故與五根相應。偈曰:邪見憂、喜應。釋曰:邪見依心地起故,是故與憂、喜相應。如次第,於有福行、無福行人,偈曰:疑憂應。釋曰:若人有疑心求得決知,是故由疑生憂。偈曰:餘惑與喜應。釋曰:所餘諸惑與喜相應。何者為餘?謂四見、慢,由歡喜相故。如此分判已。諸惑與何界相應?偈曰:欲生。釋曰:於欲界生諸惑,應如此判。說決定相應惑已,通相應今當說。偈曰:一切與捨應。釋曰:一切隨眠惑與捨根相應。相續斷時,彼說諸惑必定依捨受起。
若爾,上地惑云何判?偈曰:隨自自如地,上地惑相應。釋曰:上地諸惑與自受根相應,若於彼地隨根量多少如於彼地。若惑依四識地起,如理應知,與四識地受相應。說隨眠惑與根相應已,小惑相應今當說。偈曰:憂根應憂悔,嫉姤忿逼惱,結過不捨耶。釋曰:如此等惑與憂根相應,緣憂惱相起故、依意地起故。偈曰:慳悋翻此義。釋曰:此惑與喜根相應,由是貪愛等類故、緣歡喜相生故。偈曰:欺誑及諂曲,覆藏睡三種。釋曰:此四惑與喜、憂二根相應。何以故?有時心歡喜欺誑他,有時憂惱心,乃至睡亦爾。偈曰:醉喜樂。
釋曰:若醉在第三定,與樂根相應。若在下地,與喜根相應。若在上地,與捨根相應。何以故?偈曰:捨遍。釋曰:一切小分惑與捨受相應。何以故?捨根無遮處,譬如無明。偈曰:餘四五根應。釋曰:無羞、無慚、疲弱、掉起,此四惑與五根相應,屬惡大地故、屬惑大地故。經中所說五蓋,謂貪欲、瞋恚、睡弱、掉悔、疑。於此中為並取三界所攝睡弱掉悔疑、為但取欲界所攝?是無雜圓滿惡聚是五蓋,由經中說彼一向惡故。偈曰:欲界中五蓋。釋曰:於餘界不立五蓋,故唯欲界中有五蓋。復有何因,立睡、弱二小惑為一蓋?合掉悔亦爾。
偈曰:一對治食事,合二一。釋曰:此二雙同一對治故、同食故、同一事故,故合為一。經中說:睡弱一食一非食。何法是睡弱蓋食?有五種法,謂惓、不安、頻申、不節食、心沈下。何法非睡弱蓋食?謂光明想。彼事亦一,謂此二小惑能令心沈下。掉悔二小惑亦說同一食同一非食。何法是掉悔蓋食?有四法,親屬覺、國土覺、不死覺、數憶昔所更事,謂遊戲安樂給侍。何法非掉悔蓋食?謂奢摩他。此二亦同一事。何以故?此二同能令心不寂靜,是故同一對治食事故合二立一蓋。若一切惑皆是蓋,云何唯說五為蓋?偈曰:能破法聚起,疑故。
釋曰:由貪欲、瞋恚蓋,戒法聚破壞。由睡弱蓋,慧法聚破壞。由掉悔蓋,定法聚破壞。若定慧無則於四諦起疑惑心故,解脫、解脫知見破壞。由此義故,說五為蓋。於此執中與定法聚相違,掉悔蓋應在慧障前。是故餘師說:如其次第能破定聚及慧聚。何以故?經中說:若人修行定觀,怖畏睡弱;若人修行簡擇法,怖畏掉悔。有餘師釋蓋義有異。云何釋?若人在六識行位,於可愛可憎相塵中,由執相故,若在住位,是貪欲、瞋恚以彼為先因故起障。
初正欲入定相心、次若已入定,不如理修奢摩他毘鉢舍那故,起睡弱、掉悔、疑,如次第障奢摩他毘鉢舍那,故解脫、解脫知見不得成。是故說五為蓋。今應思此義,是遍行不同分界惑,見滅道所滅,緣有流法為境,諸惑是時若觀察彼境,是時彼不滅。是彼滅時,彼境不可觀察。由此義,彼云何可滅?非必定,唯由了別境界,諸惑得滅。何為?由四種因,諸惑得滅。何者為四?若約見諦所滅惑,由三因。偈曰:由了別彼境,能緣境滅故,境界惑滅故。釋曰:此中由了別彼境者,謂見苦集所滅惑,能緣自地起,及緣無流法為境。能緣境滅故者,謂遍行不同分界惑。
何以故?遍行同分界惑是彼境。若所緣為境,惑滅能緣亦同滅,境界惑滅故。彼滅者謂見滅。道所滅惑,緣有流境起。何以故?緣無流境起惑是彼境界,此惑若滅,彼亦同滅。修道所滅惑,云何得滅?偈曰:對治起故盡。釋曰:此惑品若是對治道起,此惑即滅。何惑是所對治?何道是能對治?最上上品惑是所對治,最下下品道是能對治。此義後當廣說。此對治有幾種?偈曰:滅持能遠離,厭惡對治四,說次異。釋曰:一滅對治,謂無間道。二持對治,謂次此後道,由此道能持前道所得滅。三遠離對治,謂解脫道後所有諸道,能令已斷滅惑至得遠相離故。
有餘師說:此即是解脫,此道能令惑至得最遠相離。四厭惡對治,謂由此道觀察諸界所有過患,於中起厭離心。復次四對治應如此次第。一厭惡對治,謂緣苦集所修方便道。二滅對治,即是前無間道。三持對治,即是解脫道。四遠離對治,謂勝德道。若惑正滅,何處可滅?偈曰:應除惑於自境界。釋曰:何以故?諸惑若正滅,不可令與相續相離相應,處不可知故。可令與境界相離,由此惑不能更緣境生。若爾,未來煩惱可令與境相離。若已過去,云何可令與境相離?若汝言由了別境界,此惑可令相離。此義不必可定,是故應說此義。
有幾量應說此惑已滅?若惑依自相續生,由至得斷絕。若惑依他相續生,一切色及一切無染污法能緣彼等為境,自相續惑滅故,說彼永所遠離。若爾,遠義有幾種?偈曰:相異對治故,各處別時故,四大戒處所,世二如遠義。釋曰:相遠者,譬如四大,由相不同故,雖共生說互相遠。對治遠者,譬如戒於破戒,破戒於戒亦爾。處遠者,最相去遠法,由處各別故說名遠,譬如東西海。時遠者,譬如說過去未來為遠。此二於何世遠?於現世。若無間已滅及向生,於現世云何遠?由世別異故遠,不由久已滅及久方生。若爾,亦應立現世為遠。不爾,由約功能故說遠。
若爾,無為近義云何成?於一切世中有至得故。若爾,於過去未來亦應如此,虛空復云何?若爾,過去未來更互遠,現世所隔故,現世於二近故成近,無為法無隔故近。若爾,過去未來於現世近故,應具二義。若作此執,是義可然。於法自體相未來世遠,未得至故;過去已謝滅故遠。由急恒修故,進勝道諸惑滅,亦漸漸轉勝,為不爾?無如此。何以故?偈曰:諸惑同一滅。釋曰:彼惑若應滅,此道若是彼滅道,由此道彼則同一滅。偈曰:重得彼永離。釋曰:有幾時中重得說於六時?何者為六?偈曰:對治生、得果、練根六時中。釋曰:對治生者,此義中謂解脫道。
得果者,謂四沙門果。練根者,謂修增勝根道。於此六時中,數得諸惑永離。此得應如理知。有餘人於六時得有餘人,乃至二時得此永離,於別別位中得永斷智名。永斷有二種,一智永斷、二滅永斷。智永斷謂無流智,滅永斷唯滅,合此名永斷智,於果說因故。為一切滅悉是永斷智不?說云何為?偈曰:永斷九。釋曰:云何九?此中偈曰:欲界、初二部惑滅一。釋曰:於欲界中初二部惑滅離,謂見苦集諦所滅惑為一永斷智。偈曰:後二滅離二。釋曰:於欲界見滅所滅惑滅離為二,見道所滅惑滅離為三。如欲界相應見諦所滅惑,有三永斷智。偈曰:上三亦爾。
釋曰:色無色界相應見諦所滅惑滅離,立三永斷智亦如此。見苦集所滅惑滅離為一,見滅所滅惑滅離為二,見道所滅惑滅離為三。如此三界見諦所滅惑滅離,成六永斷智。偈曰:所餘下分色,一切惑滅盡,更三永斷智。釋曰:下分惑滅離為一,色流滅離為二,謂色欲永斷;一切流滅離為三,謂一切結滅盡永斷。云何色無色界修道所滅惑滅離立為別永斷智,見諦所滅不爾?修道所滅惑對治不同故。如此九永斷智,於前,偈曰:六忍果。釋曰:見諦所滅惑滅離為性,是八忍果。偈曰:餘智果。釋曰:下分惑滅離等三永斷智,是修道果,故說名智果。
若爾,云何說為忍果?由忍是智伴類故,是故約忍說智事,譬如於王伴類說王事。復次與智同果故。偈曰:非至果一切,本定五或八。釋曰:若約毘婆沙意判,一切九品永斷智是非至定果。何以故?依此地能滅三界見修所滅二部惑故。若論根本定果有五,謂色無色界相應惑滅離為性,一切欲界惑滅離是非至定果故。大德瞿沙意云:八永斷智是根本定果。何以故?此師意明,已離欲人若入四諦觀,一切欲界見諦惑滅離,是見道果。依此定成因,此定得無流相離果故,此永斷智屬此地果。下分惑滅離但是非至定果,中間定應知如定。若約無色定,偈曰:無色定果一。
釋曰:空遍入道果,是一永斷智,謂離欲色界永斷智。偈曰:本三無色一。釋曰:根本三無色定,唯一永斷智為果,謂一切結滅盡為果。偈曰:聖道果一切。釋曰:九永斷智皆是聖道果。偈曰:世道二。釋曰:若約世道論,下分惑及色界惑滅離,此二永斷智但是世道果。偈曰:類爾。釋曰:類智果亦有二,謂最後二。偈曰:法智三。釋曰:法智由通能對治三界修道所滅惑故,以最後三永斷智為果。偈曰:二類,六五永斷智。釋曰:法智類道以六永斷智為果,謂法忍法智果類智類道以五為果,謂類忍類智果。由說類故,通攝忍及智。
云何不立一滅離為永斷智?由安立忍果為滅故。是故偈曰:得無流離故、損有頂分故、拔除二因故,斷智。釋曰:若於滅中具有三因,可說為永斷智。凡夫無有由無流得滅離,亦無損有頂分,是故凡夫所得滅不名永斷智。若聖人有忍果滅,於此滅中乃至在苦類忍有無流永離至得,未有損有頂分。於苦類智具有此二義,無拔除二因義,見集所滅遍行因未滅故,於餘法類智中具有三義,是故於此位中所有滅離得永斷智名。此滅是智果,由前三因及第四因,說名永斷智。偈曰:過界故。釋曰:若人出離界,由離欲一切界故,得二結相離,彼說是第五因。
若於中與能緣彼為境別惑相離,此義可然。此出離界不異拔除二因故,是故不須立出離界義為第五因。何人得幾永斷智相應?偈曰:無與一至五,在見位相應。釋曰:凡夫人與永斷智無相應。若聖人在見諦道中,乃至在集法忍,亦不與此相應。於集法智與一相應,於集類智與二相應,於滅法智與三相應,於滅類智與四相應,於道法智與五相應,於道類忍亦與五相應,未離見位故。偈曰:住修復與六,乃至與一二。釋曰:若聖人在修位中,謂道類智等與六相應,乃至未離欲欲界及已退,次從此位若至離欲欲界位,或前或後,與一下分惑滅離永斷智相應。
若至阿羅漢果,更與一相應,謂一切結永斷智相應。若退由色界上心惑,但與一下分惑永斷智相應。若至離欲色界位,與二相應,謂與下分惑及色界惑永斷智相應。若退,由無色界上心惑,亦但與此二相應。何因唯阿那含及阿羅漢安立與一一永斷智相應,不立與多相應?由此義。偈曰:算彼由離界,及至沙門果。釋曰:由二種因計算,永斷智安立為一。何者為二?由離欲諸界及得沙門果此二位中具有二因,是故合一切滅離立為一一永斷智。復次何人捨幾永斷智及得亦爾?偈曰:有人捨一二五六,無得五。釋曰:捨一者,若從阿羅漢果退,及從離欲欲界退。
捨二者,阿那含人離欲色界已,後退離欲欲界。捨五者,若人先已離欲欲界,後在道類智位。何以故?此人得下分惑滅離時捨前五永斷智。捨六者,若人次第修,由離欲欲界,如捨得亦爾。有人得一,若人得未曾得。有得二,若人退無色界離欲。有得六,若人退阿那含果。無退六還得五。論永斷智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