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

元魏 慧覺等譯13卷CBETA T0202大于一万字 27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賢愚經卷第七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三六)大劫賓寧品第三十一(丹本此品前在第四卷為十八)
如是我聞: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國王名波斯匿。于時南方有國名為金地,其王字劫賓寧,王有太子,名摩訶劫賓寧。其父崩背,太子嗣位,體性聰明,大力勇健,所統國土三萬六千,兵眾殷熾,無能敵者,威風遠振,莫不摧伏,然與中國不相交通。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候的国王叫波斯匿。在南方有一个国家叫金地,那里的国王名叫劫贫宁,他有一个太子,名叫摩诃劫贫宁。当国王去世后,太子继承了王位,他聪明、强壮、勇敢,统治的国土有三万六千,军队强大,无人能敌,威风远扬,无人不服,但是他和中央王朝没有交往。
後有商客往到金地,以四端細[(畾/且)*毛]奉上彼王,王納受已,問商客言:「此物甚好,為出何處?」商客答曰:「出於中國。」王復問言:「其中國者,名字云何?」商客啟曰:「名羅悅祇,又名舍衛,其數眾多,不能具說。」王復問言:「中國諸王以何等故不來獻我?」商客啟曰:「各自霸土,威名相齋,以是之故,不來承奉耳。」王自思惟:「今我力勢能總威攝一切天下,何緣諸王不來承貢?今當加威,令彼率伏。」復問商客:「中國諸王,何者最大?」商主白言:「舍衛國王為第一大。
后来有商人前往一个富有的国家,带去了四种精细的毛皮献给那里的国王。国王接受了礼物后,问商人:“这些东西非常好,是从哪里来的?”商人回答说:“这是从中国来的。”国王又问:“那中国的名字是什么?”商人回答说:“名叫洛阳,也叫舍卫,那里的城市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国王再次询问:“中国的各个国王为什么不来向我进贡?”商人解释说:“每个国王都统治着自己的领土,彼此之间名声相争,因此没有来向您进贡。”国王自己思考:“现在我的力量足以统治全世界,为什么这些国王不来向我进贡呢?现在应该加强威力,让他们都来顺服。”然后他又问商人:“中国的国王中,哪一个最强大?”商人回答说:“舍卫国的国王是最强大的。”
時金地王即便遣使詣舍衛國,持書示教,其理委備,告語其王波斯匿言:「我之威風遍閻浮提,卿為所恃,斷絕使命,今故遣使共卿相聞。卿若臥時,聞我聲者,尋應起坐;若坐聞者,尋時應立;若食聞聲,應即吐哺;若沐聞聲,應即握髮;若住時聞,應即相趣。却後七日,與我相見;設不如是,吾當興兵破汝國界。」
当时,金地王立刻派使者去舍卫国,带着一封详尽的信,信中告诉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说:“我的威风遍布整个人间,你是我依赖的人,现在断绝了使命,所以我特地派使者来和你交流。如果你在睡觉时听到我的声音,应该立刻坐起来;如果你在坐着时听到,应该立刻站起来;如果你在吃饭时听到,应该立刻吐出食物;如果你在洗澡时听到,应该立刻抓住头发;如果你在住处听到,应该立刻赶来。七天后,你应该来见我;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将派军队破坏你的国界。”
波斯匿聞,深用驚惶,即往詣佛,具白斯事。佛告王言:「王還語使云:『我不大,更有大王。』」王奉佛教,告彼使言:「世有聖王,近在此間,卿可到邊傳汝王命。」使即時往詣於祇桓。
波斯匿听到后,非常惊恐,立刻去找佛陀,详细地告诉他这件事。佛陀告诉国王说:“你回去告诉使者说:‘我并不是最大的,还有更大的王。’”国王按照佛陀的教导,告诉那个使者说:“世界上有一位圣王,就在附近,你可以去那边传达你国王的命令。”使者立刻去找祇桓。
于時世尊自變其身作轉輪王,令目連作典兵臣,七寶侍從皆悉備有。又化祇桓令作寶城,繞城四邊有七重壍,其間皆有七寶行樹,雜色蓮花不可稱計,光明晃晃,照然赫發。城中宮殿亦是眾寶,王在殿上尊嚴可畏。
当时,佛陀自己变化成转轮國王的形象,让目犍连变成他的武将,七宝随从都齐全。又变化出祇桓城,城四周有七重壕沟,其中都有七宝行树,各种颜色的莲花无法计数,光芒闪烁,照得明亮。城中的宫殿也是由各种宝石构成,王在殿上,威严可畏。
於是彼使前入化城,既覩大王,情甚驚悚,自念:「我君無狀招禍。」然不得已,以書示之。化王得書,蹋著脚下,告彼使言:「吾為大王,臨統四域,汝王頑迷,敢見違距。汝速還國,致宣吾教:『信至之日,馳奔來覲,臥聞當起,坐聞應立,立聞吾令,便當涉道。剋期七日,不得稽遲;敢違斯制,罪在不請。』」
于是,他派使者进入这个变化出来的城市,使者看到大王后,感到非常惊恐,自己想:“我的国王行为不检,招来了灾祸。”但是无可奈何,只能把信交给他。变化出来的王得到信后,踩在脚下,告诉使者说:“我是大王,统治四方,你的国王愚昧无知,竟然敢违抗我。你快回国,传达我的教诲:‘信到的那一天,马上赶来朝见,听到我的命令如果是躺着的就要起来,坐着的就要站立,站立的听到我的命令,就要立刻上路。限定七天,不得延误;如果敢违反这个规定,罪责就在你,不用请罪。’”
使受教竟,還詣本國,具以聞見白金地王。王承斯問,深自咎責,合率所領諸小王輩,嚴辦車馬,欲朝大王,然有所疑,未便即路,先遣一使白大王言:「臣所總秉三萬六千,王為當都去,將半去耶?」大王還報:「聽半留住,但將半來。」
使者接受了教诲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把所见所闻都告诉了金地国王。国王听后深感自责,于是集合了他所领导的所有小国王,准备了车马,想要去朝见大王,但是他有些疑虑,不敢立即上路,于是先派了一个使者去向大王询问:“我统领的三万六千小国,我应该带一半去朝见大王吗?”大王回复:“可以留下一半,只带一半来。”
時金地王將萬八千小王同時來到,既見化王,謁拜畢已,心作是念:「大王形貌雖復勝我,力必不如。」化王于時勅典兵臣以弓與之,金地國王手不能勝。化王還取,以指張弓,復持與之,勅令引挽;金地國王殊不能挽。化王復取,而彈扣之,三千世界皆為振動。次復取箭,彎弓而射,離手之後,化為五發,其諸箭頭各各皆出無數光明,其光明頭皆有蓮花,大如車輪,一一花上各各皆有一轉輪王,七寶具足,奮演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五道眾生莫不蒙賴。
于是,金地国王带着一万八千个小国王一起来到了大王那里,见到化王后,他们都向化王行礼。金地国王心里想:“大王的形貌虽然比我好看,但是力量肯定不如我。”于是化王就让他的武器管理员给金地国王一把弓,金地国王却无法拉开。化王接过弓,用手指轻轻拉开,然后又交给金地国王,让他试着拉,金地国王还是无法拉开。化王再次接过弓,轻轻一弹,整个三千世界都震动了。然后他取出一支箭,拉弓射出,箭离手后,变成了五支箭,每一支箭头都发出无数的光芒,每一束光芒上都有一个莲花,每一个莲花都有一个转轮王,他们都有七宝,发出光芒,照亮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生灵都受到了他们的庇护。
諸天境界見其光明及聞說法,身心清淨,有得道果第二、第三道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復有得住不退地者;人道眾生見佛光明及聞所說,心生踊躍,其中有得一道、二道、三道之者,出家入要得應真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得不退地,不可稱計;餓鬼中者,見佛光明及聞所說,皆得飽滿,身心清淨,無諸熱惱,皆生慈心,恭敬於佛,即得解脫,生人天中;畜生中者,見佛光明,貪欲瞋毒皆得消除,癡心曚冥尋得醒悟,皆悉歡喜,信敬於佛,即得解脫,生人天中;地獄中者,見佛光明,寒則熅煖,熱則清涼,苦痛之處即得休息,身心踊躍,慈敬於佛,即得解脫,生人天中。
所有的天界生物看到佛的光明和听到佛的教法后,他们的身心变得清净,有的人达到了第二、第三阶段的道果,有的人产生了追求最高真理的决心,还有的人达到了不再退步的境地。人类看到佛的光明和听到佛的教法后,心中充满了欢喜,有的人达到了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道果,有的人出家修行并真正理解了佛的教法,有的人产生了追求最高真理的决心,有的人达到了不再退步的境地,这些人的数量无法计算。饿鬼看到佛的光明和听到佛的教法后,他们都得到了满足,身心变得清净,没有了烦恼,都产生了慈悲之心,对佛充满了敬意,他们得到了解脱,转生到人间或天界。畜生看到佛的光明后,他们的贪欲、愤怒和毒害都消除了,愚昧的心也得到了觉悟,他们都非常开心,对佛充满了信仰,他们得到了解脱,转生到人间或天界。地狱中的生物看到佛的光明后,寒冷的地方变得温暖,炎热的地方变得清凉,痛苦的地方得到了休息,他们的身心充满了欢喜,对佛充满了敬意,他们得到了解脱,转生到人间或天界。
爾時摩訶劫賓寧王、金地諸王見斯變已,其心信伏,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萬八千王一時皆然。須臾之頃,佛攝神力,還復本形,諸比丘僧前後圍繞。金地王眾求索出家,佛即聽許,鬚髮自墮,袈裟在體,思惟妙法,盡得阿羅漢果。
当时,摩诃劫贫宁王和金地的众王看到这个变化后,他们的心灵深受感动,远离了世俗的尘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净,一共有一万八千个王在同一时间都有了这样的感受。不久之后,佛陀收回了他的神力,恢复了原来的形象,众比丘僧前后围绕着他。金地王和他的众人请求出家,佛陀立即同意了,他们的胡须和头发自然脱落,僧袍自然覆盖在身上,他们思考着妙法,最终都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
阿難白佛:「此金地王宿種何德,生在豪尊,功德巍巍,遭值佛世,逮成無漏?」
阿难对佛陀说:“这个金地王在过去生中积累了什么样的功德,才能生在这样的尊贵之中,功德如此伟大,又能遇到佛陀,最终成就无漏的果位?”
佛告阿難:「眾生由行受其果報。乃往過去有迦葉佛,般涅槃後,有一長者為起塔廟,造作堂閣,四供養具。歲月漸久,而塔崩落,床褥、衣食亦復斷絕。其主長者有子比丘,便行勸化人民之類各令減割,用治斯塔,又設飲食、床臥之具,諸人同心咸共供承,因發誓願:『當來之世,富貴長壽,值佛出世,聞法獲證,行報無遺,皆令果成。』」佛告阿難:「爾時長者子比丘者,今金地王摩訶劫賓寧是;其諸人民受道化者,今萬八千諸王是也。」
佛說是法,眾會聞者逮得道證,發心不退,受持至教,歡喜奉行。
(三七)梨耆彌七子品第三十二(丹本此品在第四卷為第二十)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梨耆彌,家居大富,生七男兒,為其娶妻,已至于六,殘第七子,當為求婦。自思惟言:「吾年衰邁,唯餘一兒,為之納婦,要令殊勝。」時此長者有一親厚婆羅門來共相見,因議語曰:「今我欲為小兒求婚,未能知處。卿自昔來遊行諸國,今欲煩君為我推覓,若見有女端政賢智,性命相宜,適我子意,乃當求之。」
時婆羅門即便然可,遍行看覓。到特叉尸利國,見有五百童女群行遊戲,採取好花,用作拂飾,此婆羅門隨逐觀之。轉復前行,當度少水,諸女子輩皆脫革屣,中有一女而獨不脫,并屣入水;轉復前行,續更有河,眾女褰衣爾乃入水,唯此一女獨并衣入;前行林間,諸女各各上樹採花,時此一女自不上樹,從他索之,得花甚多。
時婆羅門問此女言:「我有少疑,欲得相問。」其女答曰:「有疑便問。」婆羅門言:「向者諸女當入水時盡脫革屣,汝獨不脫,有何意故?」時女答言:「汝癡何甚!所以作屣,正用護脚。陸地之事,眼有所見,荊棘瓦石可得避之;水底隱匿,眼所不覩,儻有棘刺及諸毒虫傷害人脚,是以不脫。」時婆羅門復更問言:「以何事故,并衣入水?」時女答言:「女人之身,相有好惡,褰衣入水,為人所見,相好則可,不好嗤笑,以是事故,而不褰之。」時婆羅門復更問言:「以何緣故,獨不上樹?」女便答言:「若當上樹,樹枝儻折,危害人身,以是事故,而不上耳。」此女即是波斯匿王弟曇摩訶羨女也。羨昔因罪逃奔彼國,便於其土安家納娶,而生斯女,字毘舍利。
時婆羅門聞女所說,知必賢能,而問女言:「汝父母在不?」女答曰:「在。」遂逐到門,求共相見。女入白父:「外有婆羅門欲見大人。」時曇摩訶羨便出見之,問訊已竟,而語之言:「向者女子是君女不?」答言:「是也。」「為有主未?」答言:「未也。」婆羅門言:「舍衛國中有一大臣,字梨耆彌,君識之不?」答言:「舊識。」婆羅門言:「是梨耆彌最下小兒端政聰明,欲求君女共為婚姻,可得爾不?」曇摩訶羨言:「彼是豪姓,本與匹偶,苟其欲得,情在無違。」已蒙許可,便共剋日。
爾時有伴往舍衛國,時婆羅門即作書與梨耆彌,陳說事狀。長者聞已,辦具娉物,車馬騎乘往特叉尸利國,漸近欲到,先遣使往。時曇摩訶羨善加敬待,即設賓會,以女娉之。諸事畢竟,當還舍衛,時此女母於眾人前囑其女言:「自今已後,常著好衣,恒食美食,日日照鏡,莫令斷絕。」女即長跪,奉受教勅,梨耆彌聞,陰用為恨,「人生一世,苦樂無定,好衣美食如何得常?恒照明鏡,斯亦非理。」雖有此念,難不問之。
客主相辭,於是別去,大小徒侶進路歸國,於道中間有一客舍,四面垂軒,極為清涼,其先到者在下休息。兒婦後至,啟白妐言:「此不可住,速出向外。」妐不違之,出向露處,左右數人不肯出去。時有象馬身體瘙痒,以身揩柱,屋即崩壞,填殺下人。時梨耆彌作是念言:「我今脫死,由是兒婦。」敬遇之心倍益隆厚。
即便駕乘,進路而歸,到一大,草茂水美,眾人息駕,側而住。兒婦後到,便語之言:「住此不快,速出岸上。」即用其言,遠澗休息。
須臾之間,便有雲起,震雷降雨,滂沛而下,溢流來。時梨耆彌復重念曰:「吾等今日再脫於死,由此兒婦得全身命。」復勅嚴駕,涉道進前。
既達本國,中表親里悉來慶問,長者欣悅,即設供具,共相娛樂。終竟一日,賓客既罷,是時長者召諸兒婦而告之曰:「吾今年高,厭眾事務,家居器物欲有付託,卿等諸人誰能為我知藏執鑰?」六大兒婦盡辭不堪,其第七者自言能任,于時長者以諸藏鑰悉以付之。
既以受命,勤謹不懈,朝朝早起,灑掃堂舍,炊蒸已竟,先飯妐姑及諸男女,後飯奴婢僮僕,使人各各分處赴趣作業,然後自食,以是為常。妐見忠恪不與凡同,怪前母囑而不用之,便問之曰:「汝前來時,被母教勅:『好衣美食,日照明鏡。』其事云何,卿可說之。」兒婦長跪,具答事狀:「我母所約著好衣者,體上大衣教使愛護,恒令淨潔,時間客會,可得鮮妙;所勅美食,非為甘肥,教使晚飯,飢虛得食,麤細盡美;其明鏡者,非銅鐵鏡,教令早起,灑掃內外,端整床席,務令淨潔。我母所囑,其事如是。」時妐聞之,知有妙才,情存待遇甚倍於前,家中眾物悉以委之,歡喜泰然,無復憂慮。
時有群鴈飛入海渚,食噉粳米,食之既飽,銜穟翔來,當王宮上,失墮殿前。諸人見之,取用奉王。王見奇好,必中作藥,勅使留種,莫得棄散,賦與諸臣,各令殖之。時梨耆彌亦得少許,持至於家,教令種之。
兒婦奉取,驅率奴僕調和畦田,於中下種,生長滋茂,大獲子實。諸人種者,消息失度,悉皆不生。
時王夫人欻得篤疾,召問諸醫治病所由,中有醫言:「當須海渚粳米作食,食之爾乃可差。」王自憶念:「昔得其種,賦人墾殖,今當推校為有為無?」即召諸臣而問之言:「前勅種稻為成熟不?今日急須用治困病。」諸臣各各自說本末,或云不生,或云鼠噉。時梨耆彌歸家問曰:「前種稻米為獲實不?欲得與王治夫人病。」兒婦答言:「家內豐多,若用作藥,足周一國,不齊一人也。」時梨耆彌即送與王。尋用作食,以與夫人,夫人食已,病得除愈。王甚歡喜,大與賞賜。
時特叉尸利、舍衛二國共相嫌隙,常不和順,時特叉尸利王欲試舍衛有聖智不,遣一使者至舍衛國,送[馬*字]馬二匹,而是母子形狀、毛色一類無異,「能別識者,實為大善。」王及群臣不能分別。時梨耆彌從宮歸家,兒婦問言:「有何消息?」妐即答言如向所見,兒婦白言:「此事易知,何足為憂?但取好草,並頭而與,其是母者,推草與之;其是子者,抴搏食之。」時梨耆彌尋往白王,王如其語,以草試之,果如其策,母子區別。即語使者:「斯是馬母,彼是其駒。」時使答言:「審如來語,無有差錯。」王大歡喜,倍加爵賞。
時彼來使還歸本國,具白諸理。時特叉尸利王便更遣使送於二蛇,麤細長短相似如一,「能別雄雌者,斯亦大善。」波斯匿王及諸群臣無能識者。
時梨耆彌歸問兒婦:「此復云何?」兒婦答言:「以一端細[(畾/且)*毛]敷置於地,取此二蛇用著[(畾/且)*毛]上,若是雌者,靜然不動,其是雄者,搔擾不寧。何以知之?女之為性,愛著細滑,得軟生染,不欲動搖;男子性剛,轉側不安。以此推之,可足知矣。」長者聞已,即往白王。王從其計,尋時試之,果如所言,了了識別。告彼使曰:「是雄,是雌。」使尋報曰:「審爾不虛。」王甚慶悅,大賜財寶。
時彼國王復送一木,長滿一丈,根杪正等,無有節目、刀斧之迹,而語之曰:「若能識別此木上下,亦大快善,甚不可量。」王及諸臣無能識者。時梨耆彌復問兒婦,兒婦答曰:「此事易耳,但取其木用著水中,根自沈沒,頭浮在上。」長者聞已,復往白王。王用其語,而便試之,果如其計,沈浮各殊。語彼使言:「浮者是頭,沈處是根。」時使答言:「信如所論。」王益歡喜,重與賞賜。
彼使還國,具白因緣。其王聞之,心用信伏,更遣使命,兼獻珍寶,因復語曰:「大王國中實有賢達,自今以後當修義好。」波斯匿王情倍踊躍,召梨耆彌而問之曰:「頃來諸事,卿何由知?」梨耆彌言:「非臣所達,是臣兒婦之智辯耳。」國王聞已,深加欣敬,拜其兒婦,用為王妹。
復經少時,兒婦懷妊,日月已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兒,形體顏貌端嚴挺特。年遂長大,勇健無雙,一人之力,敵於千夫,父母愛念,合國敬畏,後為納娶,各已備畢,純是國中豪賢之女。
時毘舍離信心開解,請佛及僧於舍供養。佛為說法,合家眷屬得須陀洹,唯末小兒未獲道迹。時乘白象欲出遊戲,門外有壍,既深且廣,於其壍上有大木橋,時此年少適到橋宕,爾時復有輔相之子乘車外來,橋中相逢,各恃豪姓,不相開避。毘舍離兒便懷瞋恚,就於象上低身下向,捉輔相子并其車乘擲置壍中。身體傷破,百節皆痛,啼哭而歸,白其父言:「毘舍離兒橫見毀辱,傷我身體,苦痛若斯。」其父聞之,甚用懊惱,恤其子言:「彼人力壯,又是國親,難與爭勝,當思密計,以報此怨。」即以七寶合為馬鞭三十二枚,用好純剛作刀內中,三十二人各遺一枚,而語之言:「汝等年少,體性自嬉,故作此鞭而用相贈,幸可納之,恒捉在手。」諸人歡慶,便為受之。
是時國法,見王之時,禮不帶刀。於是輔相已見納受而常秉執,便向國王深譖讒之,云:「毘舍離三十二子年盛力壯,一人敵千,今懷異計,謀欲害王。」王雖聞之,情猶未信,復更白王:「事審不虛,現有證驗,各作利刀置馬鞭中,以此推之,事足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便信,謂必為然,選擇力士,安在宮內,一一召喚,於裏殺之。以三十二頭盛著一函,繫縛封印,送與其妹。
當於是日,其毘舍離請佛及僧就家供養,見王送函,謂為致供來相助辦,便欲開看。世尊告曰:「且住!勿解!須待食竟。」食飽已訖,便命令坐,為其說法。「此身無常、苦、空、無我,生多危懼,不得久立,眾惱纏縛,辛酸難計,恩愛別離,互相悲戀,唐困身識,於道無益,唯有智者能解此惡。」
時毘舍離霍然情悟,得阿那含道,歡喜合掌,白世尊言:「唯垂矜愍,見賜四願:一者、諸病比丘,給足湯藥,隨病飲食;二者、看病比丘,亦給其食;三者、遠來比丘,先供養之;四者、遠行比丘,給辦糧餉。
所以者何?諸病比丘由無湯藥、好飲食故,其病難差,或復沒命;瞻病比丘由無食故,當捨乞食,早晚無時,病人所須或能差錯,違心恚怒,病則難愈,以是之故,當施其食;諸有他方遠來比丘,初到異土,未有知識,若行乞食,或值惡狗,或逢弊人,儻能瞋恚,傷損毀辱,以是之故,當先與食;遠去比丘,當須伴侶,由無糧餉,或不逮伴,道路遐險,多諸毒獸,設當獨涉,或致危難,我以是故,當供給之。
爾時世尊聞毘舍離求此四願,讚言:「善哉!善哉!如汝所願,其德弘大,供佛無異。」即與眾僧還到祇桓。世尊去後,開函視之,三十二頭悉在函中,由愛斷故,不生懊惱,但作是言:「痛哉!悲哉!人生有死,不得長久,驅馳五道,何苦乃爾!」三十二兒婦家親族聞此事理,極懷瞋恚,咸共唱言:「大王無道,抂殺善人。」共合兵馬,欲為報仇。軍眾雲集,圍繞王宮,時王恐怖,退向佛所。諸人聞之,即引軍馬往圍祇桓。
爾時阿難聞波斯匿王殺毘舍離三十二子,婦家宗黨欲為報仇,長跪合掌,白世尊言:「有何因緣,三十二兒為王所殺?」
世尊告曰:「毘舍離子三十二人,不但今日為王所殺,三十二人一時頓死。汝今善聽!持之在心,當為汝說。」阿難曰:「諾。」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此三十二人共為親友,相與言議,盜他一牛。彼時國中有一老母,無有子息,單窮困厄,時諸偷兒往詣其舍,欲共殺牛,老母歡喜,為辦薪、水、煮熟之具。臨下刀時,牛跪匃命,諸人意盛,必欲殺之,牛便結誓:『汝今殺我,將來之世,我不置汝,正使得道,猶不相放。』立誓已竟,便為所殺。諸人燒煮,競共噉之,老母因次,亦得飽滿,欣悅而言:『由來安客,今日最善。』」
佛告阿難:「爾時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爾時盜牛人者,今毘舍離三十二子是;爾時老母者,今毘舍離是。由此果報,五百世中常為所殺,乃至於今。彼時老母由助喜故,五百世中常為作母,極懷懊惱,今值我時,始獲道證。」
阿難合掌,重白佛言:「復修何福,豪富猛健?」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一老母信敬三寶,其家大富,合集眾香,以油和之,欲往塗塔,於其中路逢三十二人,因而勸之:『我欲以油塗塔,可相助佐,當得福德,世世所生,端正多力。』時三十二人歡喜共去,塗塔已竟,各作是言:『由是老母故,令我等得種福業,願所生處尊榮富貴,恒為我母,我等為子,常莫相離,見佛聞法,疾得道果。』老母喜悅,便許可之。從是已來,五百世中恒生尊貴。爾時老母,今毘舍離是;爾時三十二人,今三十二子是。」
時諸軍眾聞佛所說,恚心便息,而作是言:「大王所刑,非適為之,此人自種,今受其報。由殺一牛,猶尚如是,波斯匿王是我曹主,云何懷惡而欲危害?」即除器仗,自投王前,求哀請過。王亦釋然,不問其罪。
爾時世尊因為四眾廣說諸法,「善業應修,惡行應離。」敷演分別四諦妙法。眾會聞者皆得道證,受持佛教,歡喜奉行。
(三八)設頭羅健寧品第三十三(丹本為二十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中。爾時賢者阿難從座而起,整衣服,長跪叉手,前白佛言:「阿若憍陳如伴黨五人宿有何慶,依何因緣,如來出世,法鼓初震,獨先得聞,甘露法味特先得甞?唯願垂哀,具為解說!」
於時世尊告阿難言:「此五人者,先世之時,先食我肉,致得安隱,是故今日先得法食,用致解脫。」
爾時阿難重白佛言:「先世食肉,有何因緣?願具開示!」
佛告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設頭羅健寧,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國、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二萬夫人婇女。王有慈悲,憐念一切,人民之類靡不蒙賴。
「爾時國中有火星現,相師尋見,而白王言:『若火星現,當旱不雨經十二年。今有此變,當如之何?』王聞是語,甚大憂愁:『若有此災,奈何民物?民命不濟,無復國土。』即合群臣而共議之。眾臣咸曰:『當下諸國計現民口,復令算數倉篅現穀,知定斛斗十二年中人得幾許。』王從其議,即時宣令急勅算之。都計算竟,一切人民日得一升猶尚不足。從是已後,人民飢餓,死亡者眾。王自念曰:『當設何計濟活人民?』因與夫人、婇女出遊園觀,到各休息,王伺眾眠寐,即從座起,向四方禮,因立誓言:『今此國人飢羸無食,我捨此身,願為大魚,以我身肉充濟一切。』即上樹端,自投於地,即時命終,於大河中為化生魚,其身長大五百由旬。
「爾時國中有木工五人,各齎斤斧往至河邊規斫材木,彼魚見已,即作人語而告之曰:『汝等若飢欲須食者,來取我肉;若復食飽,可齎持去。汝今先食我肉,而得充飽,後成佛時,當以法食濟脫汝等。汝可并告國人大小,有須食者悉各來取。』五人歡喜,尋各斫取,食飽齎歸。因以其事具語國人,於是人民展轉相語,遍閻浮提悉皆來集,噉食其肉。一脇肉盡,即自轉身,復取一脇,皆復食盡,故處還生,復轉身與之。如是翻覆,恒以身肉給濟一切,經十二年。其諸眾生食其肉者,皆生慈心,命終之後,得生天上。
「阿難!欲知爾時設頭羅健寧王者,則我身是;時五木工先食我肉者,今憍陳如等五比丘是;其諸人民後食肉者,今八萬諸天及諸弟子得度者是。我於爾時先以身肉充彼五人,令得濟活,是故今日最初說法度彼五人,以我法身少分之肉,除彼三毒飢乏之苦。」
賢者阿難及諸會者聞佛所說,且悲且喜,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