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續高僧傳

明 明河撰26卷CBETA X1524大于一万字 4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七
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明律篇
宋 柳律師.圓覺律師傳
柳律師者。是蓋持律而苦行者也。蜀開縣大覺寺。有柳律師行剝落。其剝落未盡者。猶可摹而為言。師名法本。臨江鄉人。自幼神秀頴異。父母惟師一子。尤愛重之。甫七歲。舉動如成人。一日忽告父母曰。兒久處塵寰。俗緣未釋。今欲棄僧為僧。願二親莫以兒為念。父母苦止之。繼之以泣。師乃絕粒不食。父母懼。姑從之。遂削髮。入山絕跡。不踵家門。勤修苦行。日夕不輟。年及十五。經律論藏。無不該覽。遠近咸瞻禮之。常處厚。與師為方外交。時就請教。年九十九。一日告眾曰。緣業殆盡。吾將西歸。汝輩宜自勉。端坐而化。
柳律师是位持律严谨并勤于苦行的僧人。在蜀地开县的大觉寺,有一块记录柳律师行迹的石碑已经风化剥落,但尚未完全剥落的部分,仍可临摹并据此叙述。柳律师的法名叫法本,是临江乡的人。他自幼就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父母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因此特别疼爱他。在他七岁时,行为举止已如成人一般。有一天,他突然对父母说:“我长久生活在尘世中,世俗的因缘尚未了结。现在我想要放弃俗家生活,出家为僧。希望父母不要因我而忧虑。”父母极力劝阻他,甚至哭泣,但柳律师决心已定,开始绝食。父母害怕了,只好勉强同意。于是他剃度出家,隐居深山,不再回家,勤奋修行,日夜不息。到了十五岁,他对佛教的经、律、论三藏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远近的人们都来瞻仰礼拜他。他常常处于深厚的禅定中,与师长们结为方外之交,时常向他们请教。在他九十九岁那年,有一天,他告诉众人说:“因缘将尽,我即将西去。你们应当自我勉励。”说完,他端坐而逝。
圓覺律師。德明者。住金陵能仁寺。際遇太宗召見。賜紫衣并御容。及羅漢像以歸。律聲振江以南。求法人望之而歸。真宗嗣位。復贈以詩章。有精勤演律達真風。釋子南禪道少同之句。二師道行。在當時必表表一方。竟爾失傳。僅於斷鐫殘刻間得其名。不得言其詳也。惜哉。
圆觉律师,德明,居住在金陵的能仁寺。在太宗皇帝召见他时,赐予他紫衣和御容,以及罗汉像。他回到南方后,律宗的名声在江南地区广为传播,许多求法的人慕名而来。真宗皇帝继位后,又赠给他诗章,其中有“精勤演律达真风,释子南禅道少同”的句子。两位大师的道行在当时必定是杰出的,然而最终却失传了,只能在残破的碑刻中找到他们的名字,无法详细了解他们的事迹。真是可惜。
了興傳
了興。平陽萬全鄉人。宋氏子。髫年棄俗具戒。後歷參諸方。有聞於荊溪尋公。遵戒律務勤勇。頗多異迹。每[言*奉]誦經。有虎伏案下而聽。或猿獻果鳥送花。會官築垂楊埭。祭用牛。牛刀奔至師所。逐者踵至。
了兴,是平阳万全乡的宋家人。他从小就放弃了世俗生活,受具足戒。后来,他遍访各地,以荊溪寻公的戒律严格、勤奋和勇敢而闻名,有许多奇异的事迹。每当他诵读经文时,总有老虎伏在桌下聆听,或者猿猴献果、鸟儿送花。有一次,官员们修建垂杨埭,需要用牛祭祀。牛衔着刀跑到了兴那里,追赶的人紧随其后。
師解袈裟付之曰。第條拆散置。埭址可固。勿用牛也。已而果然。牛放山中。時院將興塔。師謂牛曰。汝能為我鍊泥乎。牛俛首受役。塔成七日而牛死。師曰。牛已生善道矣。天禧改元。師坐逝。偈曰。不願生天及淨國。祇明心地本圓常。毗盧妙性非來去。耀古騰今遍十方。經七日。目光烱然如生。
师父解下袈裟交给他们说:“只要将袈裟拆散放置,埭基就能稳固,不要用牛。”后来果然如此,牛被放回山中。当时寺院即将建造佛塔,师父对牛说:“你能为我炼泥吗?”牛低头接受了任务。塔建成七日后牛死去。师父说:“牛已转生至善道。”天禧年改元时,师父坐着离世,留下偈语:“不愿生于天界或净土,只愿明了心地本自圆满恒常。毗卢遮那的妙性无来无去,照耀古今,遍及十方。”经过七天,师父的目光依然明亮如生。
遼 法均(附裕窺)
法均。族里失詳。蘭茁潛幽。珠英秘潤。人莫之知。唯京西紫金寺非辱律師異之。收為童子。究律學謹持犯。得性自然。非矯揉也。雖行在毗尼。而志尚禪悅。尋師求指決者十餘年。封被危坐。切甚頭然。似有發明者。清寧中。被徵較定諸家章抄。或有豔之謀為代者。師力求退。與息貪競。時議多之。道聲遐震。授紫方袍師號。久之。歸隱馬鞍山。遠邇把其清風。咸雍間。上以金臺僧務繁劇。須才德並茂者。錄其事。僉以非師不可。命亟下。雖欲退辭。不可得也。當是戒壇肇闢。來集如雲。師為大和尚。儼臨萬眾。雖遐荒絕域。冐險輕生。自萬里而來。
法均,他的家族背景不详。他像隐秘的兰花一样,独自在幽静中成长,像珍珠一样,其内在的光辉被秘密地滋养,人们并不了解他。只有京西紫金寺的非辱律师对他另眼相看,收他为弟子。他深入研究戒律,严谨地遵守戒律,自然而然地领悟了其真性,并非人为造作。虽然他的行为遵循毗尼,但他的志向更倾向于禅悦。他寻找师父,寻求指导,持续了十余年。他封存自己的卧具,危坐修行,非常迫切,如同头顶着火。似乎有所领悟。在清宁年间,他被征召去校对各家的章抄,有人试图以华丽的言辞代替他,但法均坚决要求退位,以平息贪欲和竞争。当时许多人都对此表示赞同。他的道声远播,被授予紫方袍和师号。过了很久,他隐居在马鞍山,远近的人们都仰慕他的清风。咸雍年间,皇帝因为金台的僧务繁重,需要一个才德兼备的人,记录了他的事迹,大家一致认为非他莫属,于是命令迅速下达。虽然他想要推辞,但无法做到。当时戒坛刚刚建立,人们像云一样聚集而来。法均作为大和尚,庄重地面对成千上万的信众。即使是遥远荒凉的地方,人们也不顾危险,轻率地冒着生命危险,从万里之外赶来。
冀一瞻慈範。一領音教。如獲至寶而還。似有神物告語而然者。遼主渴思一見。上待以師禮。后妃以下。皆展接足之敬。特旨。授崇祿大夫守司空。并傳戒大師之號。寵以詩章。有行高峰頂松千尺。戒淨天心月一輪之句。其見重如此。後屢應巨剎。一以弘戒為事。所至之處。士女塞涂。皆罷市輟耕。忘饑與渴。求瞻禮之弗暇。一如利欲之相誘。總計前後。領戒稱弟子者。至五百萬餘。
希望能一睹慈悲的典范,一领佛法的教诲。如同获得至宝而归,仿佛有神灵在告知。辽国君主渴望一见,以师礼相待。皇后以下,都表现出极高的敬意。特别下旨,授予崇禄大夫、司空职位,并传戒大师的称号。以诗篇宠之,有“行至高峰顶,松高千尺;戒如天心月,一轮清净”之句。其受重视如此。后来多次应巨刹之邀,以弘扬戒律为要务。所到之处,士女堵塞道路,都停止市集和耕作,忘记饥饿与口渴,争相瞻仰礼拜,无暇他顾,如同被利欲所诱惑。总计前后,受戒称弟子的人数,达到五百余万。
飯僧之數稱是。其餘因聞而施。觸目之為。籌草木不盡義。孳孳焉。甞若弗逮。惟恐人之知也。勞而感疾。雖食飲罕御。而進力靡懈。曉示學眾。諄諄以務戒為言。以大康元年三月四日。怡然別眾而逝。世壽五十五。僧臘三十九。訃聞。遼主悼歎。命太甞卿楊溫嶠。董後事。七眾哀號。如失恃怙。茶毗收靈骨。塔於方丈之右。或弔之以詞曰。出薊門兮西觀。目巖岫兮巑岏。伊萬庳兮參差。何獨尊兮馬鞍。非以其下兮舊有人耶。
供养僧人的数目非常之多。其余因听闻而布施的,所见所为,如同草木般繁多,意义深远。他勤勉不懈,仿佛总也达不到目标,只怕别人知晓。劳累而生病,虽然饮食很少,但努力不懈。向学众晓示,反复强调要致力于戒律。在大康元年三月四日,安然离世。享年五十五岁,僧腊三十九。讣告传来,辽国君主哀叹,命令太常卿杨温嶠负责后事。七众哀号,如同失去了依靠。火化后收集灵骨,建塔于方丈之右。有人以词悼念说:出蓟门向西望,目光所及山峦起伏。何其万般低矮参差,唯独尊崇如马鞍。难道不是因为其下曾有人吗?
神燈發兮古玉絕瑕。傳佛戒兮警聾瞶。提金剛兮懾魔外。高闢度門兮遠邇雲奔。利見龍德兮來儀帝閽。師子一吼兮天騘去豆。上下交孚兮如鳥破鷇。梵音晝宣兮宸章夕吟。歎師德無既兮懸懸千古之心。
神圣的灯火闪耀着光芒,古老的玉石纯净无瑕。传承佛教戒律,唤醒那些聋哑之人。提起金刚之力,震慑那些魔障与外道。高高开启度化之门,远近的人们如云般涌来。显现出龙的德性,来到帝王的门前。狮子一吼,天马行空,上下交相信任,如同鸟儿破壳而出。梵音在白日宣扬,在夜晚吟唱着天章。感叹师德无穷,悬挂着千古不变的心。
師即世。繼其道者。曰裕窺。裕窺不知何處人。守德嚴戒。有師之風。遼主嘉之。仍襲傳戒大師。賜崇祿大夫簡較太尉。提點天慶寺。并賜御製菩提心戒本。命開戒壇。說戒一如師在日。年七十而化。窺性退讓。每事不欲上人。勸人完慈止殺。漁者焚網更業數十家。奏罷獵地。置義倉。備凶歲者數處。方說戒時。有食魚者。肉上現光氣。其人懼而茹素。甞過黑栰野。有童子牧牛。牛見窺至。跪而迎之。其主。即以其牛并童子為奉。中年亦預僧務。僧以事至窺。先好語誘掖。終於無訟。其人辭謝。仍以念珠一串付之。歉歲甞抵紫金寺。賑飢人饘粥。
师承继世,其传人名为裕窺。裕窺的来历不明,他坚守德行,严守戒律,有师长之风范。辽国君主赞赏他,让他继承传授戒律的大师之位,赐予崇禄大夫、简较太尉的称号,并让他负责天慶寺,同时赐予御制的菩提心戒本,命他开设戒坛,讲述戒律一如其师在世时一样。他在七十岁时圆寂。裕窺性格谦让,凡事不愿居于人上,鼓励人们行慈爱、止杀生。渔夫们焚烧渔网,转行数十家。他上奏废除狩猎之地,建立义仓,为荒年备粮多处。在讲述戒律时,有食鱼者在鱼肉上看到光气,那人因恐惧而改吃素。他曾路过黑栰野,见到有童子在牧牛。牛见到裕窺到来,跪下迎接。牛的主人随即将牛和童子一同献给他。中年时,他也参与僧侣事务。僧侣们有事找他,他总是好言相劝,最终无人诉讼。他辞谢人们,并将一串念珠赠予他们。在歉收之年,他常到紫金寺,为饥民施粥。
或告下乏水。窺以杖擿地。掘尺餘得甘注。暨終事取足。窺既去。水亦隨竭。此窺跡之概爾。窺如是師。可勿詳而悉矣。
金 悟敏.悟銖二傳戒大師傳
悟敏。臨潢孫氏子。幼聰警。十四著掃塔衣事佛。時普賢大師。以有道徵見而奇之。錄為弟子。携之入京。貌重言謙。洒掃應對。甚得其職。王公大人。為加賞識。受經於師。宏軸巨卷。他人讀之。浹旬僅能周。敏一日而畢。洎普賢示寂。從法兄裕景習業。通唯識論。對眾析義。辯若湧泉。宿學碩德。無不歎息以為不可及。敏未甞以是自多。遠近爭挽說法。不顧而去。謁通理公。
又見寂炤感公。密受指迪。所資益深。黜聰明墮肢體者。又十年。而後出世。禪以自悅。戒以攝人。普賢為戒壇宗師第一世。普賢傳窺。窺沒而傳敏。為第三世。錫紫服師號。所度之眾。不減於乃祖若父。復得悟銖而傳焉。繩繩不絕。律座益尊。皇統元年入寂。壽八十五。夏六十五。敏天資渾厚。不事雕琢。護戒如珠。微細無越。且尚賢務施。至老無倦。主大道場。凡二十二處。稟戒者。逮五百萬。靜定之外。課誦行持。皆有常數。或疑以道雜。敏笑曰。八萬法門。皆吾心之用。何雜之有。既化。茶毗烟凝成雲。五色相映。舍利若小珠。倐一倐多。或相倍蓰。人爭取而寶之。異哉。是亦戒光之驗爾。
悟銖。字子平。臨潢何氏子。父椿。保信軍節度使。有令名。椿五子。銖當第三。娠時母不御肉味。既誕。過中不乳。七歲學詩書。聰慧過人。年十五懇出家。父母不許。遂不食。或諭其父母曰。宦達雖人世美事。乃或德不稱其位。福不加乎民。徒貪饕貴富於隙駒之間。違真失性。何益於身心。從其志可。因禮白霫太尉傳戒大師。執弟子之役。受具戒。通諸經論。精旨妙義。出老師宿學上。復見佛覺禪師於龍泉萬笏山。自是宗說無礙。化行平灤涿易間。開圓覺楞嚴。二十餘席。人趣奉法音。如佛在世。皇統間。授中都右街僧錄。賜號文悟大師。尋告退歸鞍山。
大興土木。了前人未竟之業。於殿西北隅。作涅槃堂。曰吾蛻於是。以金亮貞元二年入寂。戒傳於圓拱。銖平生多異跡。宿村寺。適洪水發。餘屋盡壞。獨坐室屹然。當升壇說戒。空中現五色霞。霞中列蓮華無數。坐處隱然有光。迫近則無。尤留心唯識。每發願上生。曰。慈尊一生補處。吾欲從之細窮法相耳。闍維。舍利盈掬。徒眾建窣堵波。藏焉。
賈菩薩傳
廣恩和尚。順德路洺水賈氏子。元初祝髮。為開元寺僧。其師亦知識。訓督頗嚴。師至性過人。安納凄緊。不見色詞小異。勤勤汲汲。唯恐不得師心。及受具為大僧。振錫遠游。參見名山老宿。精進勇猛。所過有去後之思。且戒行嚴謹。少言語。慎舉動。三業肅然。六時如一時。兵馬大元帥路通鎮臨。清信向佛乘。建淨土寺。請師居之。人無貴賤遠近。爭致檀貲。金碧輝煥。如天成地涌。以師道風有素。所歸翕然。故不待號召而至。
勉而成也。一日元帥。願聞淨土之說。師曰。心體自淨。雜用濁之。用若能一。是名著體。體即淨心。心外無二。土淨心淨。其理無二。通聞歎服曰。可謂要言不煩。表聞於朝。賜號護國興理大師賈法宗大菩薩。
光教律師法聞傳
法聞。陝西嚴氏子。楚莊王之裔。以諡為姓。避漢諱嚴。代莊也。師七歲。事禪德輝公。十有五薙染。二十受具戒。游汴汝河洛間。甚久。從大德溫公。學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溫以師任重道遠。託以弘傳之寄。因對佛。灼肌然指。庸表克誠。又刺血書經。隱臺山。不踰閫者六年。讀大藏經五千卷三過。行業大進。帝師聞師說法。顧謂其徒曰。孰謂漢地乃有此人耶。未幾輝致書。勗以兼善無忘鄉梓。師遂抗錫而西。既至。耆老驩呼曰。吾鄉之人。得所師而承教矣。尋以安西王命。居城南之義善寺。唐初。神僧杜順。示迹地也。道大振。天子聞之。
被徵。詔居大原教寺。授榮祿大夫大司徒。遷普慶蘭若。加開府儀同三司大司徒銀章一品。賜遼世金書戒本。王公大臣。皆仰止高風。猶景星鳳凰。無不從師受教者。延祐四年三月。跏趺而逝。以聞。上惻然。賜幣數萬緡以葬。詔大臣護喪。有司備儀衛旌蓋送之。世壽五十八。僧臘四十三。
清涼信明傳(印寶附)
信明。字真覺。五臺清涼疃高氏子。依本山清涼寺正洪長老削染。年十四業講有聲。二十四受大戒。述論弘贊戒章。又著盂蘭等鈔。發義精朗。甚為時輩傳誦。加以行門自嚴。誦戒讀經。殊無少怠。元主召見。法沁宸衷。賜號興國大師。授僧統之職。勉應之。非所願也。後從慶壽海雲和尚。咨決心要。頗有省發。然不以得所解而廢所行。益自督厲。戒光高顯。于時無兩。自貴戚以下。至士庶人。從師受菩薩戒者甚夥。化風被河朔矣。六十九示寂。獲舍利無數。正覺寺有遺行。存焉。
榆次。有印寶者。亦戒行僧也。四方多請住持弗應。七十歲坐亡。火化。烈燄中。有金光透出。舍利如雨。眼舌不壞。後有人。見於黃蘆嶺。騎白驢而行。
惠汶律師傳
惠汶。歸德之偃武人也。驅烏之歲。依耆宿釭公為童侍。二十。從大德溫公。受菩薩戒。嗣法壇主恩公。既而行業日隆。道益著。從學者益眾。佛制。凡為苾蒭。雖大節不虧。而細行必謹。非法不眼。非時不食。居處動作。皆有軌則。所以戒昏墯而防逸德也。師守護嚴謹。雞鳴而興。坐以待旦。乾乾終日。惟佛是念。雖道行旅宿。三衣一鉢。必與身俱。制行甚高。而無矯飾之節。操存雖固。而無詭激之跡。是以而言人莫不信。動而人莫不敬。兩河之間。三監舊邑。從化者。葢以萬數。緇素相率。而求戒法者。憧憧接迹於途。承一訓言。無不懽心感戴。說法數十餘年。升壇授戒。四十餘會。大臣接以師敬之禮。至順三年示寂。年七十有三。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七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