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續高僧傳
明 明河撰26卷CBETA X1524大于一万字 48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吳門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讀誦篇
宋 洪準.遇安二師傳
洪準禪師。桂林人。從南禪師遊有年。天資純至。未甞忤物。聞人之善。如出諸己。喜氣津津。生眉宇間。聞人之惡。必合掌扣空。若追悔者。見者莫不笑之。而其真誠如此。終始一如。暮年不領院事。寓跡於寒溪寺。壽已逾八十矣。平生日夕無他營。為眠食之餘。惟吟梵音。讚觀世音而已。臨終時。門人弟子皆赴檀越。惟一僕夫在。師携磬坐土地祠前。誦孔雀 經一遍告別。即安坐瞑目。三日不傾。鄉民來觀者堵立。師忽開目而笑。使坐於地。有頃門弟子還。師呼立其右。握手如炊熟久。寂然視之去矣。神色不變。頰紅如生。道路塑其像龕之。
洪准禅师,桂林人,曾随南禅师修行多年。他天性纯朴,从未与人发生冲突。听到别人的好处,就像自己的事情一样,喜气洋洋,眉宇间洋溢着喜悦。听到别人的恶行,必定合掌叩拜,好像在追悔。见到他的人都忍不住笑他,但他的真诚始终如一。晚年不再管理寺院事务,隐居在寒溪寺,那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平日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吟诵梵音,赞颂观世音菩萨。临终时,弟子们都去施主家,只有一个仆人在。禅师拿着磬坐在土地庙前,诵读一遍孔雀经告别,然后安详地坐下闭上了眼睛。三天身体不倒。乡民们纷纷前来围观,禅师忽然睁开眼睛笑了,让仆人坐下。过了一会儿,弟子们回来了,禅师叫他们站在右边,握着他们的手,好像在煮饭一样,静静地看着他们离去。他的神色没有变化,脸颊红润如生。人们在路上为他塑了像,安置在龛中。
前是。有破句讀楞嚴得悟。曰遇安者。福州人。居瑞鹿上方。道德著聞。頗為一方宗仰。其死生之際。脫然自在。與師若出一手。一日將示滅。喚弟子蘊仁侍立。停棺於側。說偈曰。不是嶺頭携得去。豈從雞足付將來。逐自入棺。安詳整頓。命蘊仁闔釘。經三日。門人起棺。見師右脇而臥。眾哀慟。師遂起。如夢醒狀。命撾鼓。昇堂說法。訶責垂戒曰。此度更起吾棺。非吾徒也。言訖復入棺而化。
从前,有位能破除邪见、深刻理解《楞严经》而开悟的人,名叫遇安,是福州人,居住在瑞鹿寺的上方,因其道德显著而闻名,被当地人深深敬仰。在他生死交替的时刻,他超然自在,与他的师父一样,有一天他准备示现涅槃,叫来弟子蘊仁站在身边,将棺材停放在一旁,说了一首偈语:“不是从岭头带来的,也不是从鸡足山交付的。”然后自己进入棺材,安详地整理好,命令蘊仁将棺材钉上。经过三天,弟子们打开棺材,看到师父右侧卧着,众人哀痛,师父于是起来,像从梦中醒来一样,命令击鼓,升堂讲法。他责备并告诫说:“这次再打开我的棺材,就不再是我的弟子。”说完又回到棺材中,示现圆寂。
道光傳
道光者。蘄州永樂寺書經僧也。數椽山中。與其兄道舒鄰房。晨香夕燈。以禪誦為佛事。出血和墨。書寫一切經。其衡斜點畫。勻如空中之雨。整如上瀨之魚。皆精進力之所成。且為人純素。忠於事。孝於奉親。為里閈所敬信。法眷所追崇。從之者。皆肅如也。寂音尊者。甞過其菴。信宿彌日。盡獲見其所寫之經。無慮十數種。為之頂戴歡喜。稱其為真比丘。為說以贈之。有云觀其施為。日夕以與佛菩薩。語言酧酢。豈復有世間心耶。華嚴曰。念念不與世間心合。是大精進。光其以之。
道光是蘄州永樂寺的一位抄经僧人。他居住在山中的几间小屋,与他的兄弟道舒相邻而居。他们早晚焚香点灯,以禅修和诵经作为日常的佛事活动。道光不惜用自己的血和墨水,抄写所有的经书。他的字体无论是横斜还是点画,都均匀得如同空中的雨滴,整齐得就像逆流而上的鱼群,这些都是他精進力的成果。他为人纯朴,忠诚于职责,孝顺父母,因此受到邻里的尊敬和信任,法眷们也对他极为推崇。跟随他的人,都表现出严肃恭敬的态度。寂音尊者曾经访问过他的庵堂,住了几天,亲眼见到他所抄写的经书,不下十余种,因此对他顶礼膜拜,心生欢喜,称赞他为真正的比丘,并赠言给他。有人说,观察他的行为,日以继夜地与佛菩萨交流,他的言语应对,哪里还有世俗之心呢。《华严经》说,念念不与世俗心相合,这是真正的精進,他正是这样做的。
元 如一菴傳
一菴如公。永嘉人。生玄氏。先誕五日。其父夢一異僧持梵筴至。問何來。曰五雲。問何姓。曰姓殷。何名。亦曰姓殷。且云。後五日當復來。視所持梵筴曰。用是表信。至期而師誕。師頭骨嶄聳。目光射人。年十五。事方山長老。削髮披緇。背誦楞嚴。至第五卷。得嘔血疾。乃輟誦疾瘳。一夕夢所未誦經。皆金書大字。布列空中。厲聲讀之。既覺猶存。移時始隱。自覺心地清涼。爾後一誦如流。徹後通前。終身不忘矣。復依竺元和尚。究問上事。雖提綱握要。然亦不廢此經。晚年居西澗 菴。不事匡徒。來者亦不深拒。翛然有政黃牛之風焉。
一菴如公,是永嘉人,出生于玄氏家族。在他出生前五天,他的父亲梦见一位奇异的僧人手持梵筴到来,询问他从哪里来,回答说是从五雲来。问及姓氏,回答姓殷。再问名字,也说是姓殷,并说五天后会再来。僧人展示所持梵筴说,用这个来表示信任。到了约定的日子,如公出生了。如公的头骨高耸,目光锐利。十五岁时,他侍奉方山的长老,剃发披上僧衣。背诵《楞严经》至第五卷时,患上了呕血的疾病,于是停止背诵,疾病也随之痊愈。一天晚上,他梦见尚未背诵的经文,都是金色大字,排列在空中。他大声朗读,醒来后记忆犹新,过了一段时间才消失。从此,他自觉心地清凉,之后背诵经文流畅无阻,从前至后,终身不忘。他又依从竺元和尚,深入探究高深的佛理。虽然掌握了要领,但也未曾放弃这部经文。晚年居住在西澗菴,不从事教化弟子的工作,对于来访者也不深拒,有一种超然物外、如黄牛般自在的风范。
性然傳
性然。字寶燈。東阿楊氏子。世為田家。生而多病。年十七。棄俗被服受戒。夙具利根。頓發至願。修淨業。跪誦華嚴經九年。鍵戶不出。後忽出遊諸方。伏牛五臺。南涉吳越。西極秦隴。名山勝剎。皆有足跡。行業精苦。聲聞益彰。旋里居香山寺。寺業一新。太守殷君三禮。時為諸生。知師最深。奉之彌謹。師為精舍。立一小閣。棲止其中。復鍵結脩淨。視昔尤勤。誦佛號。飲食寤寐。未甞輟聲。寒暑昏曉。未甞就枕。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如是者六十餘年。于公慎行。甞叩之曰。上人口誦彌陀。當生極樂否。師曰。孰為彌陀。孰為極樂。吾心是也。聲聲相續。
性然,字宝灯,是东阿杨家的儿子。家族世代务农。他生来体弱多病,十七岁时,放弃世俗生活,穿上僧服受戒。他天生具有敏锐的根器,立刻发起至诚的誓愿,修持清净的行业。他跪着诵读《华严经》达九年之久,闭门不出。后来忽然出游各地,从伏牛山到五台山,南至吴越,西至秦陇,名山胜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行业精进刻苦,名声日益显赫。回到故乡后,居住在香山寺,使寺庙焕然一新。太守殷君三次行礼,当时还是学生,对师父了解最深,非常尊敬师父。师父为精舍建立了一个小阁楼,居住其中,再次闭门修持清净的行业,比过去更加勤奋。他诵念佛号,无论是饮食还是醒睡,从未停止念佛的声音。无论寒暑、昏晓,从未躺下休息。他的身影不出山,足迹不入俗世,如此持续了六十多年。于公慎行曾经询问他:“上人口诵弥陀,应当能生极乐世界吧?”师父回答说:“谁是弥陀?谁是极乐世界?我的心就是。声声相续不断。”
念念不忘。自然五蘊空六根淨。而蓮花現矣。西方極樂。固在剎那。豈懸遠哉。于。服其言。謂其有靈竅。非徒事勤苦者。買田一區為供。師風骨稜稜。眉角巖嶄。年近期頤。行步距躍。造一坐龕置榻右。時時入中。少坐而笑。忽一日告終。命促殷公。至囑後事。乃扶服入龕。趺坐而化。生弘治庚申。卒萬曆癸巳。年九十四也。
他始终不忘佛法,自然而然地五蕴皆空,六根清净,于是蓮花显现。西方的极乐世界,本就在瞬间之间,哪里会遥远呢?他听从这些教诲,认为其中含有深奥的真理,不仅仅是勤奋修行而已。他买了一块田地作为供养。他的师长风骨峻峭,眉宇间透露出坚毅,年纪接近八十,行走时步伐矫健。他制作了一个座位龕放在床的右侧,时常进入其中,稍坐便笑。忽然有一天,他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命令殷公前来,嘱咐后事。于是他穿上法衣,进入龕中,趺坐而逝。他生于弘治年间的庚申年,卒于万历年间的癸巳年,享年九十四岁。
普明傳
普明。字寂炤。嘉善妙常菴僧也。薙髮受具。日誦法華經不輟。世間萬事。了不經懷。入古杭山中。閉門讀誦。誦畢靜坐而已。蛇鼠鳥雀 。日與明狎。嬉遊於前。偶客至叩門。皆飛走而去。不及去者。輒手取納諸懷。以衣覆之。客去則出。嬉狎如故。有一病者詣之。手摩其頂。夙患頓除。遂委身為弟子。一日謂弟子曰。我五月十八日逝矣。弟子。以五月非吉為對。明曰。然則八月也。既訂。
普明,字寂照,是嘉善妙常庵的僧人。剃发受戒后,他每日诵读《法华经》从不间断。对于世间的万事,他全然不放在心上。他隐居到古杭州的山中,闭门不出,只是诵读经文,诵读完毕后便静坐。蛇、鼠、鸟、雀等动物,每天都与他亲近,在他面前嬉戏。偶尔有客人来访敲门,这些动物就会四散逃走。那些来不及逃走的,普明就会用手捉住它们,放入怀中,用衣服覆盖。等客人离开后,这些动物又会被放出来,继续与他嬉戏。有一次,一个病人来找他,普明用手摸了摸他的头顶,病人的旧疾立刻痊愈。于是,病人决定投身成为他的弟子。有一天,普明对弟子说,我将在五月十八日离世。弟子认为五月不是吉月,普明说,那么就是八月。就这样定下了。
即歸嘉善。屆期弟子來視。明方掃地。語之曰。汝不來。吾幾忘矣。命聲鐘集眾。書偈曰。這個老漢。全無思算。禪不會參。經不會看。生平百拙無能。晦跡青松岩畔。靜如磐石泰山。動若雷轟掣電。擲筆端坐而化。茶毗。火光五色燭天。異香經夕不散。舌本不壞。叩之有聲。化後旬餘。人猶見之古杭。靜極光通。去留自在。是亦持誦有得者也。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