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100卷CBETA T1509大于一万字 194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四無畏義第四十(卷二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無所畏者。
四无所畏。
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
佛陀真诚地说:“我是拥有一切正确智慧的人。如果有沙门、婆罗门、天神、魔、梵天或任何其他众生,能够真实地说:‘我不知道这个法。’甚至看不到一丝恐惧的迹象。因此,我得到了安稳,得到了无畏,安住在圣主的位置,像牛王一样,在大众中发出狮子吼,能够转动梵轮;所有沙门、婆罗门、天神、魔、梵天或任何其他众生,实际上都不能转动。这是第一种无畏。”
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二無畏也。」
佛陀真诚地说:“我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如果有沙门、婆罗门、天神、魔、梵天或任何其他众生,能够真实地说:‘这些烦恼没有断尽。’甚至看不到一丝恐惧的迹象。因此,我得到了安稳,得到了无畏,安住在圣主的位置,像牛王一样,在大众中发出狮子吼,能够转动梵轮;所有沙门、婆罗门、天神、魔、梵天或任何其他众生,实际上都不能转动。这是第二种无畏。”
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
佛陀真诚地说:“我所说的障碍法,如果有沙门、婆罗门,或者天神、魔、梵天,或者其他众生,能够真实地说:‘接受这些障碍法,它们不会阻碍修行的道路。’甚至不会看到任何微小的畏惧迹象。因此,我得到了安稳,无所畏惧,安住在圣主的位置,像牛王一样,在大众中发出狮子吼,能够转动梵轮;其他的沙门、婆罗门,或者天神、魔、梵天,或者其他众生,实际上无法转动。这是三种无畏。”
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道,能盡諸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如牛王,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四無畏也。」
佛陀真诚地说:“我所说的圣道,能够超越世间,遵循这条道路,能够消除所有苦难。如果有沙门、婆罗门,或者天神、魔、梵天,或者其他众生,能够真实地说:‘遵循这条道路,不能超越世间,不能消除苦难。’甚至不会看到任何微小的畏惧迹象。因此,我得到了安稳,无所畏惧,安住在圣主的位置,像牛王一样,在大众中发出狮子吼,能够转动梵轮;其他的沙门、婆罗门,或者天神、魔、梵天,或者其他众生,实际上无法转动。这是四种无畏。”
問曰:
问:
以何事故,說「四無所畏」?
为什么提到“四无所畏”?
答曰:
回答说:
有人言:「佛自稱一切智、一切見;世間一切經書、技術、智巧、方便,甚多無量,若一切眾生共知一切事猶尚難,況佛一人而有一切智!或有是事、有是難,佛將無有畏?」而欲斷是疑妄、斷是難故,佛說四無所畏。
有人质疑说:“佛陀自称拥有一切智慧、一切见识;世间所有的经典、技术、智慧和方法,种类繁多,数量无限。如果所有众生共同去了解所有事物尚且困难,更何况是佛陀一个人,怎么可能拥有一切智慧呢!或许有些事物是存在的、有些困难是难以克服的,佛陀难道没有畏惧吗?”为了消除这种疑惑和困难,佛陀阐述了四无所畏。
復次,若佛未出,世間外道等種種因緣,欺誑求道、求福人。或食種種果,或食種種菜,或食種種草根,或食牛屎,或日一食稊稗,或二日、或十日、一月、二月一食,或噏風、飲水,或食水衣,如是等種種食;或衣樹皮、樹葉、草衣、鹿皮,或衣板木;或在地臥,或臥杵上、枝上、灰上、棘上;或寒時入水,或熱時五熱自炙;或入水死,入火死,投巖死,斷食死。如是等種種苦行法中,求天上,求涅槃,亦教弟子令不捨是法;如是引致少智眾生以得供養。
另外,如果佛陀没有出现,世间的外道等人会以各种因缘,欺骗那些寻求道路、追求福报的人。他们或许会食用各种果实,或许会食用各种蔬菜,或许会食用各种草根,或许会食用牛粪,或许每天只吃一次稗子,或许每两天、十天、一个月、两个月才吃一次,或许吸风、饮水,或许食用水衣,如此等等各种食物;或许穿着树皮、树叶、草衣、鹿皮,或许穿着木板;或许睡在地上,或许睡在杵上、枝上、灰上、荆棘上;或许在寒冷时浸水,或许在炎热时自我炙烤;或许通过水、火、投岩、断食等方式死去。在这些各种苦行方法中,他们寻求天上的境界,寻求涅槃,也教导弟子们不放弃这些方法;这样引导那些智慧较少的众生,以获得供养。
譬如螢火虫,日未出時,少多能照;若日出時,千光明照,月及眾星皆無有明,豈況螢火?若佛未出世,諸外道輩小明照世得供養;佛出世時,以大智光明,滅諸外道及其弟子,皆不復得供養。以失供養利故,便妄語謗佛及佛弟子。如《孫陀利經》中說,自殺孫陀利而謗佛,語眾人言:「世間弊人尚不為是,是人世間禮法尚不能知,何況涅槃!」
就像萤火虫,在太阳还未升起时,它们微弱的光能照亮一些地方;但当太阳升起,千道光芒普照,月亮和星星都失去了光芒,更何况是萤火虫呢?如果佛陀没有出现于世,那些外道们虽然有些许智慧,却只能照亮世界的一部分,得到人们的供养;但当佛陀出现于世,以他广大的智慧之光,消除了外道及其弟子们的影响,他们就不再得到供养。因为失去了供养的利益,他们便开始说谎和诽谤佛陀及佛陀的弟子。就像《孙陀利经》中所记载的,孙陀利自杀后诽谤佛陀,对众人说:“世间的普通人尚且不会做出这样的事,这个人连世间的礼法都不懂,更何况是涅槃呢!”
佛欲滅如是等誹謗故,自說實功德四無所畏,言:「我獨是一切智人,無有能如實言『佛不能知』,我不畏是事。我獨一切諸漏及習盡,無有能如實言『佛漏未盡』,我不畏是事。我說遮涅槃道法,無有能如實言『是法不能遮涅槃』,佛不畏是事。佛說苦盡道達到涅槃,無有能如實言『是道不能到涅槃』,佛不畏是事。」
佛陀为了消除这样的诽谤,亲自阐述了自己的真实功德和四无所畏,他说:“我是唯一具备一切智慧的人,没有人能够真实地说‘佛陀不知道’,我对此无所畏惧。我是唯一彻底断除所有烦恼和习气的人,没有人能够真实地说‘佛陀的烦恼未断尽’,我对此无所畏惧。我所说的通往涅槃的道法,没有人能够真实地说‘这个法门不能通向涅槃’,我对此无所畏惧。佛陀所说的苦的终结之道能够达到涅槃,没有人能够真实地说‘这条道路不能达到涅槃’,我对此无所畏惧。”
略說是四無所畏體:一者、正知一切法,二者、盡一切漏及習,三者、說一切障道法,四者、說盡苦道。是四法中,若有如實言「不能盡遍知」,佛不畏是事。何以故?正遍知了了故。
初二無畏,為自功德具足故;後二無畏,為具足利益眾生故。
復次,初、第三、第四無畏中說智,第二無畏中說斷;智、斷具足故,所為事畢。
問曰:
十力皆名智,四無所畏亦是智,有何等異?
答曰:
廣說佛諸功德是力,略說是無畏。
復次,能有所作是力,無所疑難是無畏。
智慧集故名力,散諸無明故名無畏。
集諸善法故名力,滅諸不善法故名無畏。
自有智慧故名力,無能壞者故名無畏。
智慧猛健是力,堪受問難是無畏。
集諸智慧是名力,智慧外用是無畏。
譬如轉輪聖王七寶成就是力;得是七寶已,周四天下無不降伏,是名無畏。
又如良醫善知藥方是名力,合和諸藥與人是名無畏。
自利益是名力,利益他是無畏。
自除煩惱是名力,除他煩惱是無畏。
無能沮壞是名力,不難、不退是無畏。
自成己善是名力,能成他善是無畏。
巧便智是名力,用巧智是無畏。
一切智、一切種智是名力,一切智、一切種智顯發是無畏。
十八不共法是名力,十八不共法顯發於外是無畏。
遍通達法性是名力;若有種種問難,不復思惟,即時能答是無畏。
得佛眼是名力;佛眼見已,可度者為說法是無畏。
得三無礙智是名力,得應辯無礙是無畏。
無礙智是名力,樂說無礙智是無畏。
一切智自在是名力,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莊嚴語言說法是無畏。
破魔眾是名力,破諸外道論議師是無畏。
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力、無畏。
問曰:
何等名「無所畏」?
答曰:
得無所疑,無所忌難,智慧不却不沒,衣毛不豎,在在法中如說即作,是無畏。
問曰:
云何當知佛無所畏?
答曰:
若有所畏,不能將御大眾。能攝、能捨,能苦切治,或軟語教。如佛一時驅遣舍利弗、目連等,還復憐愍心受。
若有所忌難者,諸論議師輩,住憍慢山頂,以外智慧心狂醉,皆言天下唯有我一人,更無餘人;自於經書決定知故,破他經書、論議;以惡口訾毀,如狂象無所護惜。如是狂人:菴跋咤、長爪、薩遮祇尼揵、蜫盧坻等諸大論議師皆降伏;若有所畏,則不能爾。
及憍陳如等五出家人,漚樓頻螺迦葉等千結髮仙人、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等,於佛法中出家,及百千釋子;并諸閻浮提大王:波斯尼示王、頻婆娑羅王、旃陀波殊提王、優填王、弗迦羅婆利王、梵摩達王等,皆為弟子。
諸在家婆羅門,皆度一切世間智慧,為大國王所師仰:梵摩喻、弗迦羅婆利、鳩羅檀陀等,皆為弟子。有得初道,有得第二、第三、第四道。
諸大鬼神:阿羅婆迦、鞞沙迦等,諸大龍王:阿波羅羅、伊羅鉢多羅等,鴦群梨摩羅諸惡人等,皆降化歸伏。
若有所畏,不能獨在樹下師子座處坐。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魔王軍眾,化作師子、虎、狼、熊、羆之首,或一眼、或多眼,或一耳、或多耳,擔山、吐火,四邊圍遶。佛以手指按地,眴息之頃,即皆消滅。諸天、阿修羅、鞞摩質帝隸、釋提婆那民、梵天王等,引導其心皆為弟子。
若有所畏,不能在此大眾中說法;以無所畏故,能為如是諸天、鬼神大眾中說法,故名無所畏。
復次,佛於一切眾生最尊、最上,盡到一切法彼岸,得大名聞故,自說無所畏。
復次,且置是佛功德;佛一切世間功德亦無能及者,所畏法一切已拔根本故。
所畏法者,弊家生、弊生處、惡色、無威儀、麁惡語等。
弊家生者,如首陀羅,所謂擔死人、除糞、養鷄猪、捕獵、屠殺、酤酒、兵伍等卑賤小家,若在大眾中,則多怖畏。佛從本已來,常生轉輪聖王種中,所謂頂生王、快見王、娑竭王、摩訶提婆王,如是等名日王種家中生,亦以是故無所畏。
弊生處者,安陀羅、舍婆羅(裸國也) 、兜呿羅(小月氏) 、修利、安息、大秦國等。在此邊國中生,若在大眾中,則多怖畏。佛在迦毘羅婆中國生,故無所畏。
惡色者,有人身色枯乾羸瘦,人不喜見;若在大眾,則亦有畏。佛金色光潤,如火照赤金山,有如是色故無所畏。
無威儀者,進止行步坐起,無有人儀,則有怖畏。佛無是事。
麁惡語者,有人惡音聲,蹇吃重語,無有次第,人所不喜,則多怖畏。佛無是畏,所以者何?佛語真實柔軟,次第易了,不疾不遲,不少不多,不沒不垢,不調戲,勝於迦陵毘伽鳥音;辭義分明,不中傷物。離欲故無染,滅瞋故無礙,除愚故易解,法喜增長故可愛,遮罪故安隱。隨他心、隨解脫、義深語妙、有因緣故言有理,譬喻故善顯示,事訖故善會事;觀種種眾生心故雜說,久久皆入涅槃故一味。如是等種種無量莊嚴語故,佛於語中無所畏。
佛但以如是等世間法,尚無所畏,何況出世間法!以是故說佛有四無所畏。
問曰:
佛十力中有無所畏不?若有無所畏,不應但言四;若有所畏,云何言無畏成就?
答曰:
一智在十處,名為佛成就十力;如一人知十事,隨事受名。是十力,四處出用,是無所畏:是處不是處力、漏盡力,即是初、二無畏;八力雖廣說,是第三、第四無畏。以是故,十力中雖有無畏,別說亦無失。
正遍知者,知一切法不顛倒,正、不邪,如餘過去諸佛,是名三藐三佛陀。如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天及人所不能知,佛能遍知故,名三藐三佛陀。」
若有人言:「是法不知。」
問曰:
是何人?
答曰:
是中佛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乃至欲與佛論者。」
論何等法?
有人言:「佛所不說外諸經書,弊迦蘭那、僧佉、韋陀等十八種大經書。」
有人言:「須彌山斤兩,大地深淺,一切草木頭數。」
有人言:「是常無常、有邊無邊十四難,佛不能答。」
有人言:「是法色法、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佛但知一種道事因緣,是異法種種因緣,佛或不悉知。」
「沙門」者,說出家人;「婆羅門」者,說在家有智人;「天」者,說地天、虛空天;魔者,說六欲天;「梵」者,說梵天王為首,及一切色界;「餘」者,除此更有餘人。
「如實」者,若以現事,若以因緣難。
「乃至不見是微畏相」者,「相」名因緣。我不見小小因緣如法能來破我者,以不見故,至誠言「安立阿梨沙(秦言聖主) 住處」。
佛至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人言「是漏不盡」者,無有畏也。
何等是漏?漏名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復次,漏名六情中出垢心相應心數法。復次,如《一切漏障經》中,分別說七漏。
障道法,名諸有漏業,及一切煩惱、惡道報障;為世間故布施、持戒、修十善道、受諸味禪;略說若能障涅槃,若善、若不善、若無記,是名障道法。
有人言:「道名二法:聖定、聖慧。是二事等,達到涅槃。」
有人言:「三聚道:無漏戒、定、慧。」
有人言:「四法,所謂四聖諦。」
有人言:「出世間五根。」
有言:「六出性。」
有言:「七覺意。」
有言:「八聖道,達到涅槃。」
論議師等言:「一切無漏道,達到涅槃。」
是中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來,如實言:「是事不爾。」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不見故,至誠言:「安立阿梨沙住處。」
問曰:
何以故佛至誠言「安立阿梨沙住處」?
答曰:
自功德具足,亦令眾生得安樂利益。若佛自得安樂住處,不能利益眾生,不名「阿梨沙住處」;若但利益眾生,不自具足功德,亦不名「阿梨沙住處」;若自有功德亦利益眾生,以是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復次,佛自滅惡,亦滅眾生惡,滅二惡故,第一清淨,妙說法故,安立阿梨沙住處。
復次,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能轉、能分別、顯示、敷演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復次,一切疑悔、邪見能除却故,一切甚深問難悉能解釋故,名安立阿梨沙住處(「阿梨沙」:第一、最上、極高、不退、不却、不沒、具足功德,無所減少,是名「阿梨沙住處」) 。
如是等因緣功德力故,至誠言:「我安立阿梨沙住處。」
「眾中師子吼」者,眾名八眾:沙門眾、婆羅門眾、剎利眾、天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眾。眾生於此八眾,悕望智慧,是故經中但說是八眾。此中佛師子吼,亦在一切眾中;以是故,此經中言「若復餘眾」。何以故?聞佛音聲者,盡皆是眾。
復次,有人言:「佛獨屏處說法。」以是故說在眾中作是至誠言:「我有十力、四無所畏。」是名眾中師子吼。
復次,佛示我是至誠言:「我為一切世間師,一切智人;諸有疑、不信者悉來,我當解釋。」以是故言眾中師子吼。
「師子吼」者,如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頰大骨,身肉肥滿,頭大眼長,光澤明淨,眉高而廣,牙利白淨,口鼻方大,厚實堅滿,齒密齊利,吐赤白舌,雙耳高上,髦髮光潤,上身廣大,膚肉堅著,修脊細腰,其腹不現,長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從住處出,偃脊頻伸,以口扣地,現大威勢;食不過時,顯晨朝相;表師子王力,以威麞鹿、熊羆、虎豹、野猪之屬;覺諸久睡,降伏高強有力勢者,自開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時,其有聞者,或喜或怖;穴處者隱縮,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潛伏,厩象振鎖狂逸而去,鳥飛空中高翔遠逝。
佛師子亦如是,從六波羅蜜、古四聖種大姓中生,寂滅大山、深濬禪定谷中住,得一切種智頭,集諸善根頰,無漏正見修目光澤,定慧等行高廣眉,四無所畏牙白利,無礙解脫具足口,四正懃堅滿頤,三十七品齒密齊利,修不淨觀吐赤白舌,念慧耳高上,十八不共法髦髮光潤鮮白,三解脫門上身肉堅著,三示現修脊,明行具足腹不現,忍辱腰纖細,遠離行尾長,四如意足安立,無學五根爪利,十種力勢無量,無漏法眾具足身;諸佛三昧王等住處出,四無礙智頻申諸法地中,著無礙解脫口。
依是十力廣度眾生時不過,示一切世間天及人晨朝相;顯諸法王德,威諸外道論議師黨邪見之屬;覺諸眾生四諦中睡,降伏吾我著五眾者憍慢力,開異學論議諸邪見道。行邪者怖畏,信正者歡喜,鈍者令利;安慰弟子,破壞外道;長壽諸天久受天樂,則知無常。如是眾生聞四諦師子吼,皆生厭心;厭心故得離,得離故入涅槃。是名「眾中如師子吼」。
復次,佛師子吼及師子吼有差別:師子吼者,眾獸驚怖,若死、若近死苦;佛師子吼,得免死畏。師子吼怖,世世死苦;佛師子吼但今世死,更無後苦。師子吼者,其聲麁惡,物不喜聞,生死怖畏;佛師子吼,其聲柔軟,聞者無厭心,皆深樂,普遍遠聞,能與二種樂:生天樂、涅槃樂。是為差別。
問曰:
佛師子吼亦令聞者生怖,與師子吼有何等異?
答曰:
聞佛師子吼,當時小怖,後大利益。著吾我心者,渴愛世間樂人,常顛倒所縛,邪見心者生怖畏。如《經》中言:佛說四諦,乃至上諸天悉皆怖畏,作是念:「我等無常相、苦相、無我相、空相。何以故?為顛倒心故,著常、樂相。」是為差別。
復次,聞師子吼者,除離欲人,餘者皆怖畏;佛師子吼,求涅槃、離欲人皆怖。師子吼者,善人、不善人皆怖;佛師子吼者,但善人怖。
復次,師子吼,一切時怖畏。佛師子吼雖小怖畏眾生,示世間惡罪,令不樂世間生;觀涅槃功德利益,能除世間種種怖畏;閉惡趣,開善道,能令人到涅槃城。
復次,二十事故,佛語名師子吼,所謂依止十力故,不縮故,不展故,梵音故,未曾有故,能引大眾故,惡魔驚怖故,擾亂魔民故,諸天歡喜故,得出魔網故,斷魔縛故,破魔鉤故,過魔界故,自法增長故,減損他法故,果報不誑故,說法不空故,凡夫人入聖道故,入聖道者得具足漏盡故,隨所應得三乘故。以是故,佛語名師子吼。
是名師子吼總相、別相義。
「轉梵輪」者,清淨故名「梵」;佛智慧及智慧相應法,是名「輪」;佛之所說,受者隨法行,是名「轉」。
是輪以具足四念處為轂,五根、五力為輻,四如意足為堅牢輞,而正懃為密合輪,三解脫為榍,禪定、智慧為調適,無漏戒為塗輪香,七覺意為雜華瓔珞,正見為隨右轉輪,信心清淨為可愛喜,正精進為疾去,無畏師子吼為妙聲。能怖魔輪,破十二因緣節解輪,壞生死輪,離煩惱輪,斷業輪,障世間輪,破苦輪;能令行者歡喜,天人敬慕。是輪無能轉者,是輪持佛法,以是故名「轉梵輪」。
復次,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
問曰:
佛與轉輪聖王有何相似?
答曰:
如王清淨不雜種中生,隨姓家業成就,眾相莊嚴身;王德具足,能轉寶輪,香湯灌頂,受王位於四天下之首,壞除一切賊法,令無敢違。寶藏豐溢,軍容七寶以為校飾,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善用王法,委任貴姓主兵大臣以治國政妙上珍寶樂以布施,有所知念終始無異。
佛法王亦如是。釋迦牟尼、然燈、寶華等佛,諸佛清淨姓中生,先佛威儀行業,具足三十二相以自莊嚴;聖主威德備具,轉真法輪,智慧甘露味灌智首,於三界中尊,破壞一切煩惱賊,學、無學眾歡喜,所結禁戒無敢違者。無量法寶藏具足,七覺分寶莊嚴,八萬四千法聚軍,出世間四攝法以攝眾生,知方便說四聖諦法為法王儀,舍利弗、彌勒等大將善治佛國法,諸無漏根、力、覺種種妙寶樂以布施,深求一切眾生善事為所念堅固,是為相似。
復次,佛於轉輪聖王有殊勝:轉輪聖王不離諸煩惱,佛已永離諸煩惱。轉輪聖王沒在老死泥,佛已出離。轉輪聖王為恩愛僕,佛已過出。轉輪聖王行生死險道中,佛已過度。轉輪聖王在愚癡闇中,佛住第一光明中。轉輪聖王極自在四天下,佛自在無量無邊世界。轉輪聖王財寶自在,佛心寶自在。轉輪聖王渴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已離。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自心生樂。以是故,佛於轉輪聖王為最殊勝。
復次,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眾毒皆滅;遇佛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法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令得法自在。是為相似。
復次,法輪於寶輪大有殊勝:寶輪,欺誑;法輪,堅實。寶輪,長三毒火;法輪,滅三毒火。寶輪,有漏;法輪,無漏。寶輪,樂五欲樂;法輪,樂法樂。寶輪,結使處;法輪,非結使處。寶輪,有量處行;法輪,無量國行。寶輪,以一心清淨布施故世世可得;法輪,無量阿僧祇劫集一切善業因緣及智慧故得。寶輪,王死後更不轉;佛滅度後,法輪猶轉。寶輪,在一人;法輪,在一切可度者。
復次,「梵」名廣,佛轉法輪十方無不遍故名廣。復次,四梵行心說故名「梵輪」。復次,佛初得道時,梵天王請轉法輪,故名「梵輪」。復次,佛在波羅柰轉法輪,阿若憍陳如得道,聲徹梵天,故名「梵輪」。復次,有人貴梵天,欲令歡喜,故名「梵輪」。以是故名「梵輪」。
問曰:
佛或時名「法輪」,或時名「梵輪」,有何等異?
答曰:
說梵輪、法輪無異。
復次,有人言:「說梵輪者,現四無量心;說法輪者,示四諦法。」
復次,梵輪因四無量心得道是名「梵輪」,依餘法得道是名「法輪」。梵輪示四禪,法輪示三十七品。梵輪示修禪定聖道,法輪示修智慧聖道。
如是等分別梵輪、法輪差別。
問曰:
何法是無畏性?
答曰:
佛初得道時,得一切佛法,十力、四無所畏等。此中未來世得四無所畏智相應法,名無所畏。如布施時,心中思相應捨法生;又如四無量心相應名慈法門。
問曰:
是四無所畏中有何次第?
答曰:
初無畏中,示人知一切法,知一切法故我漏盡,漏盡故知障漏盡法,斷是障法故說道。
復次,初無畏如示藥師一切藥草,第二示一切病滅,第三知禁忌,第四示所應食。
復次,初無畏中說一切種智,第二無畏中說無一切煩惱、習,第三無畏中說法無謬失,第四無畏中所說事辦得至涅槃。
問曰: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五眾乃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皆空,今云何分別說其相?
答曰:
佛法中不可得空,於諸法無所礙;因是不可得空,說一切佛法、十二部經。譬如虛空無所有,而一切物皆依以長成。
復次,是十力、四無所畏,不以取相著心分別故,但為度眾生,知眾生從是因緣得解脫。譬如藥草,但為差病,不為求藥草相。如《中論》中說:
「若信諸法空, 是則順於理;
若不信法空, 一切皆違失。
若以無是空, 無所應造作,
未作已有業, 不作有作者。
如是諸法相, 誰能思量者?
唯有淨直心, 所說無依止,
離於有無見, 心自然內滅。」
問曰:
聲聞法說十力、四無所畏如是,摩訶衍分別十力、四無所畏復云何?
答曰:
是十力、四無所畏中,盡知、遍知,是摩訶衍中說十力、四無所畏。
問曰:
聲聞法中亦說盡知、遍知,云何言摩訶衍中說盡知、遍知?
答曰:
諸論議師說佛盡知、遍知,非佛自說;今說摩訶衍中十力、四無所畏故,佛自說:「我盡知、遍知。」
復次,為聲聞人說十力、四無所畏,合說四諦、十二因緣等諸聲聞法,皆為到涅槃;今說摩訶衍中十力、四無所畏,合大悲、諸法實相不生不滅說。
問曰:
佛有十力、四無所畏,菩薩有不?
答曰:
有。
何者是?一者、發一切智心,堅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故,不捨一切眾生力;三者、不須一切供養恭敬利故,具足大悲力;四者、信一切佛法,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厭故,大精進力;五者、一心惠行威儀不壞故,禪定力;六者、除二邊故,隨十二因緣行故,斷一切邪見故,滅一切憶想分別戲論故,具足智慧力;七者、成就一切眾生故,受無量生死故,集諸善根無厭足故,知一切世間如夢故,不厭生死力;八者、觀諸法實相故,知無吾我、無眾生故,信解諸法不出不生故,無生法忍力;九者、入空無相無作解脫門觀故,知見聲聞辟支佛解脫故,得解脫力;十者、深法自在故,知一切眾生心行所趣故,具足無礙智力。是為菩薩十力。
何等為菩薩四無所畏?一者、一切聞持故,諸陀羅尼得故,憶念不忘故,在眾說法無所畏。二者、一切法中得解脫故,一切法藥分別知用故,知一切眾生根故,在大眾中隨應說法無所畏。三者、菩薩常離一切眾畏,不作是念:「十方有來難我者,我不能答。」不見是相,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四者、恣一切人來問難者,一一皆答,能斷疑惑,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是為菩薩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義無礙智」者,用名字、言語所說事,各各諸法相。所謂堅相,此中地堅相是「義」,地名字是「法」,以言語說地是「辭」,於三種智中樂說自在是「樂說」;於此四事中通達無滯,是名「無礙智」。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心思相,五眾無常相,五受眾無常、苦、空相,一切法無我相。如是等總相、別相,分別諸法亦如是,是名「義無礙智」。
「法無礙智」者,知是義名字,堅相名為地,如是等一切名字分別中無滯,是名為「法無礙智」。所以者何?離名字,義不可得,知義必由於名,以是故次義有法。
問曰:
義之與名為合耶?為離耶?若合名,說火時應燒口;若離,說火時應得水!
答曰:
亦不合,亦不離,古人假為立名以名諸法,後人因是名字識是事,如是各各有名字,是為法。
是名字及義,云何令眾生得解?當以言辭分別莊嚴,能令人解,通達無滯,是名「辭無礙智」。
說有道理,開演無盡,亦於諸禪定中得自在無滯,是名「樂說無礙智」。
第一、第四無礙智,在九地中;第二、第三無礙智,在欲界及梵天上。
第二、第三無礙:世智。第一:十智。第四:九智。是無礙三種:上、中、下;上諸佛,中大菩薩,下大阿羅漢。
問曰:
力、無所畏、無礙,皆是智慧。內有力,外無所畏則具足,何以復說無礙?
答曰:
力、無畏已分別。有人雖無所畏,在大眾中說法而有礙,以是故說四無礙智。得是無礙智莊嚴四無所畏,四無所畏莊嚴十力。
復次,說無所畏,或有疑者言:「云何一人於大眾中得無所畏?」佛以前有十力,後有四無礙智,是故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
如是等,分別四無礙智。
問曰:
摩訶衍中有菩薩四無礙智不?
答曰:
有。何者是?
「義無礙智」者,義名諸法實相,不可言說。義、名字、語言,不別異,前、後、中亦如是,是名義。不應離名字、語言別有義,三事等故名為義。
復次,一切諸法義了了知,通達無滯。
是名「義無礙智」。
「法無礙智」者,法名一切義名字,為知義故。
復次,菩薩入是法無礙智中,常信法,不信人;常依法,不依非法。依法者,無非法事。何以故?是人一切諸名字及語言知自相離故。
復次,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雖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所以者何?法性一相,所謂無相。是菩薩用是語言說法,知語言空,如響相,所說法示眾生,令信知同法性。所說名字、言語通達無滯。
是名「法無礙智」。
「辭無礙智」者,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語言,隨其所應,能令得解。所謂天語、龍、夜叉、揵闥婆、阿脩羅、迦樓羅、摩睺羅伽等非人語;釋、梵、四天王等世主語,人語;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等語言,能令各各得解。自語、他語,無所毀譽。所以者何?是一切法不在語中,語是非實義;若語是實義,不可以善語說不善。但為入涅槃故說令解,莫著語言!
復次,用是語言,能令眾生隨法義行。所以者何?言語皆入諸法實相中。
是名「辭無礙智」。
「樂說無礙智」者,菩薩於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一法中能說一切法。於是中所說皆是法、皆是實、皆是真,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所謂樂修妬路者為說修妬路,樂祇夜者為說祇夜,樂弊迦蘭陀者為說弊迦蘭陀,樂伽陀、優陀那、阿波陀那,一筑多、闍陀、為頭離、頞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皆為說是經。
隨一切眾生根樂說:若好信者為說信根,好精進者為說精進根,好懃念者為說念根,好攝心者為說定根,好智慧者為說慧根。如五根等,一切善根亦如是。
復次,二萬一千婬欲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二萬一千瞋恚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二萬一千愚癡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二萬一千等分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菩薩樂說。
是名「樂說無礙智」。
復次,菩薩用是無礙智,若一劫、若半劫,各各莊嚴說法,亦不壞諸法性相。
是菩薩或隱身不現,而為眾生用一切毛孔說法,隨其所應,不失本行。
是菩薩智慧無量,一切論議師不能窮盡,亦不能壞。是菩薩得是無礙智,轉身受生時,一切五通仙人所有經書、呪術、智慧、技能,自然悉知,所謂四韋陀,六鴦伽呪術,知日月五星經,原夢經,地動,鬼語、鳥語、獸語,四足獸,鬼著人語,國王相占豐儉,日月五星鬪相,醫藥,章,算數,卜,歌舞,伎樂——如是等工巧、技術、諸經盡知,明達過一切人及諸外道;亦不自高,亦不惱他;知是俗事,不為涅槃。
是菩薩成就四無礙智故,色力光明殊於諸梵,諸梵恭敬愛樂尊重,心無所著;為如是等一切諸天所尊重恭敬,亦無所著,但生無常、苦、空、無我心。亦以神通發起諸天,令心渴仰而為說法,無盡無壞,斷除疑悔,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摩訶衍中菩薩四無礙智力,能度眾生。
是名四無礙智義。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