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語錄
宋 賾藏主集48卷CBETA X1315大于一万字 9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古尊宿語錄卷第十二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語要(南嶽下二世嗣馬祖一)
師諱普願。鄭州王氏子也。示眾云。王老師賣身去也。還有人買麼。 時有僧出眾云。某甲買。 師云。不作貴。不作賤。你作麼生買。僧無對。 師同魯祖.歸宗.杉山喫茶次。祖提起盞子云。世界未成時便有這箇。 師云。今時只識這箇。且不識世界。 宗云。是。 師云。師兄莫同此見麼。 宗提起盞子云。向世界未成時道得麼。師作掌勢。宗以面作受掌勢。 師與魯祖.杉山.歸宗辭馬祖。各謀住庵。中路分袂次。師插下拄杖云。道得也被這箇礙。道不得也被這箇礙。 宗拽拄杖便打云。也只是這箇。王老師說甚麼礙不礙。 魯祖云。只此一句。
普愿禅师,是郑州王家的儿子。他向众人说:“王老师要离开这里了,还有人愿意来接替吗?”当时有位僧人从人群中站出来说:“我愿意。”禅师说:“我不标高价,也不标低价,你打算怎么买?”僧人无言以对。普愿禅师和鲁祖、归宗、杉山一起喝茶时,鲁祖举起茶杯说:“在世界还未形成之前,就有了这个。”普愿禅师说:“现在我们只认得这个,却不认识世界。”归宗说:“是的。”普愿禅师问:“师兄,你也是这样看的吗?”归宗举起茶杯问:“在世界还未形成时,你能说出什么吗?”普愿禅师做出掌势,归宗则用脸做出接受掌势的样子。普愿禅师与鲁祖、杉山、归宗告别马祖,各自计划去住庵。在半路上分别时,普愿禅师放下拄杖说:“说得出也会被这个阻碍,说不出也会被这个阻碍。”归宗拔出拄杖就打,说:“也只是这个,王老师说什么阻碍不阻碍。”鲁祖说:“就这一句话。”
大播天下。 宗云。還有不播底麼。 祖云。有。 宗云。作麼生是不播底。祖作掌勢。 師寄書與茱萸云。理隨事變。寬廓非外。事得理融。寂寥非內。 僧問茱萸。如何是寬廓非外。 茱萸云。問一答百也無妨。 云。如何是寂寥非內。 萸云。覩對聲色不是好手。 又問趙州。州作喫飯勢。僧進後語。州作拭口勢。又問長沙岑。岑瞪目視之。僧進後語。岑閉目示之。僧舉似師。師云。此三人不謬為吾弟子。 趙州問。和尚百年後向甚麼處去。 師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 州云。謝師指示。 師云。昨夜三更月到窻。 師刈茆次。有僧問。
大播天下。宗说:还有不播的吗?祖说:有。宗问:怎样是不播的?祖做出掌势。师寄信给茱萸说:理随事变,宽广并非外在。事得理融,寂静并非内在。僧人问茱萸:什么是宽广并非外在?茱萸说:问一答百也无妨。又问:什么是寂静并非内在?萸说:面对声色不是好手。又问赵州,州做出吃饭的姿势。僧人继续说话,州做出擦嘴的姿势。又问长沙岑,岑瞪眼看着。僧人继续说话,岑闭上眼睛示意。僧人将这些情况告诉师,师说:这三个人不愧为我弟子。赵州问:和尚百年后去哪里?师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州说:感谢师指示。师说:昨夜三更月到窗。师割草时,有僧人问。
南泉路向甚麼處去。 師竪起鎌云。我這鎌子是三十文買。 僧云。我不問這箇。南泉路向甚麼處去。 師云。我用得最快。 師住庵時。有一僧來。師云。某甲上山作務。齋時上座做飯喫了。却送一分來。其僧齋時做飯喫了。將家具一時打破。就床而臥。師伺不來。遂歸。見僧偃臥。師亦去身邊臥。僧便起去。 師云。得恁麼靈利。 師住後云。我往前住庵時。有箇靈利道者。直至如今不見。 師問僧。夜來好風。 云。夜來好風。 師云。吹折門前一株松。 僧云。吹折門前一株松。 又問一僧云。夜來好風。 云。是甚麼風。 師云。吹折門前一株松。
南泉禅师问弟子,你打算去哪里?弟子竖起镰刀说,我这把镰刀是三十文钱买的。僧人问,我不是问这个。南泉禅师,你打算去哪里?禅师说,我用得最快。禅师住在庵里时,有一个僧人来访。禅师说,我上山劳作,到了齋食的时间,上座做饭吃了,再送一份来。那个僧人在齋食时间做饭吃了,然后把厨具全部打破,躺在床上。禅师等他不来,就回去了。看到僧人躺着,禅师也躺在他身边。僧人便起身离开。禅师说,你这么灵巧。禅师后来住持时说,我以前住在庵里,有个灵巧的道者,直到现在我都没再见到。禅师问僧人,昨晚的风很好。僧人说,昨晚的风很好。禅师说,风吹断了门前的一棵松树。僧人说,风吹断了门前的一棵松树。禅师又问另一个僧人,昨晚的风很好。僧人说,是什么风?禅师说,风吹断了门前的一棵松树。
云。是甚麼松。 師云。一得一失。 有一庵主。人謂之曰。南泉近日出世。何不去禮拜。 主云。非但南泉。直饒千佛出興亦不去。 師聞。令趙州往勘之。州纔見庵主。便作禮。主不顧。州從西過東。從東過西而立。主亦不顧。州云。草賊大敗。拽下簾子便行。 舉似師。師云。我從來疑著這漢。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為甚麼百鳥銜花獻。 師云。為渠步步踏佛階梯。 云。見後為甚麼不銜花獻。 師云。直饒不來。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師問座主。講甚麼經。 云。彌勒下生經。 師云。彌勒幾時下生。 云。現在天宮未來。 師云。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
有人问:“这是什么松?”师父回答:“有得必有失。”有一位庵主,别人对她说:“南泉最近出世,为何不去礼拜?”庵主回答:“不仅是南泉,即使千佛出世,我也不去。”师父听闻后,让趙州去考察她。趙州见到庵主,便行礼,庵主不理会。趙州从西边走到东边,再从东边走到西边站立,庵主还是不理会。趙州说:“草贼大败。”然后拉下帘子就走了。趙州将此事告诉师父,师父说:“我向来怀疑这个人。”有僧人问:“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献礼?”师父回答:“因为他每一步都踏在佛的阶梯上。”又问:“见后为何不再衔花献礼?”师父回答:“即使不来,也比王老师高一线。”师父问座主:“讲什么经?”回答说:“《弥勒下生经》。”师父问:“弥勒何时下生?”回答说:“现在在天宫,未来会来。”师父说:“天上没有弥勒,地下也没有弥勒。”
上堂云。諸子。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計。有解作活計者出來。共你商量。是住山人始得。良久。顧視大眾。合掌曰。珍重。無事各自修行。大眾不去。 師曰。如聖果大可畏。勿量大人尚不奈何。我且不是渠。渠且不是我。渠爭奈我何。他經論家說法身為極則。喚作理盡三昧.義盡三昧。似老僧向前被人教返本還源去。幾恁麼會。禍事。 兄弟。近日禪師太多。覓箇癡鈍人不可得。不道全無。於中還少。若有。出來共你商量。如空劫時。有修行人否。有無作麼不道。阿你尋常巧脣薄舌。及乎問著。總皆不道。何不出來。莫論佛出世時事。 兄弟。
上堂时说。各位,我在十八岁时就懂得如何谋生。如果有懂得谋生的人出来,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只有住在山里的人才能开始。过了一会儿,环视大众,合掌说。珍重。没事各自修行。大众没有离开。师父说。像圣果一样,非常可怕。不要衡量大人还无法奈何。我还不是他。他也不是我。他怎么能奈何我呢?他经论家说,法身是极致,叫做理尽三昧、义尽三昧。就像我前面被人教导返本还源一样。怎么能这样理解呢?祸事。兄弟们,最近禅师太多了。想找个迟钝的人都不行。不是说完全没有。其中还是少了。如果有,出来一起讨论。在空劫时期,有修行的人吗?有还是没有,都不说。阿,你平时巧舌如簧。等到问起,都不说。为什么不出来?不要讨论佛出世时的事。兄弟们。
今時人擔佛著肩上行。聞老僧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便聚頭擬推。老僧無你推處。你若束得虗空。作棒打得老僧著。一任推。 時有僧問。從上祖師至江西大師皆云。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今和尚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學人悉生疑惑。請和尚慈悲指示。 師乃抗聲答曰。你若是佛。休更涉疑。却問老僧。何處有恁麼傍家疑佛來。老僧且不是佛。亦不曾見祖師。你恁麼道。自覓祖師去。 曰。和尚恁麼道。教學人如何扶持得。 師曰。你急手托虗空著。 曰。虗空無動相。云何托。 師云。你言無動相。早是動也。虗空何曾解道我無動相。此皆是你情見。
现在的人把佛扛在肩上行走。听到老僧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就聚在一起想要推敲。老僧没有你们推敲的地方。如果你们能够束缚虚空,用棒子打中老僧,那就尽管推敲。当时有僧人问:从历代祖师到江西大师都说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现在和尚您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让学人产生疑惑,请和尚慈悲开示。师高声回答:如果你是佛,就不要再涉及疑惑,反而问老僧哪里有这样的旁门左道疑惑佛来。老僧尚且不是佛,也未曾见过祖师。你这么说,自己去寻觅祖师吧。僧人说:和尚您这么说,让学人如何支撑得住。师说:你赶紧用手托住虚空。僧人说:虚空没有动相,怎么托。师说:你说没有动相,已经是动了。虚空何曾说过自己没有动相?这些都是你的妄情见解。
曰。虗空無動相。尚是情見。前遣某甲托何物。 師曰。你既知不應言托。擬何處扶持他。 曰。即心是佛既不得。是心作佛否。 師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情計所有。斯皆想成。佛是智人。心是采集主。皆對物時。他便妙用。大德莫認心認佛。設認得是境。被他喚作所知愚。故江西大師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後人恁麼行履。今時學人。披箇衣服。傍家疑恁麼閑事還得否。 曰。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和尚今却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未審如何。 師曰。你不認心是佛。智不是道。老僧勿得心來。復何處著。 曰。總既不得。
问:虚空无动相,尚是情见,前遣某甲托何物?师曰:你既知不应言托,拟何处扶持他?曰:即心是佛既不得,是心作佛否?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情计所有,斯皆想成。佛是智人,心是采集主,皆对物时,他便妙用。大德莫认心认佛,设认得是境,被他唤作所知愚。故江西大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后人恁么行履。今时学人,披个衣服,傍家疑恁么闲事还得否?曰: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和尚今却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未审如何?师曰:你不认心是佛,智不是道,老僧勿得心来,复何处著?曰:总既不得。
何異太虗。 師曰。既不是物。比什麼太虗。又教誰異不異。 曰。不可無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師曰。你若認遮箇。還成心佛去也。 曰。請和尚說。 師曰。老僧自不知。 曰。何故不知。 師曰。教我作麼生說。 曰。可不許學人會道。 師曰。會什麼道。又作麼生會。 曰。某甲不知。 師曰。不知却好。若取老僧語。喚作依通人。設見彌勒出世。還被他撏却頭毛。 曰。使後人如何。 師曰。你且自看。莫憂他後人。 曰。前不許某甲會道。今復令某甲自看。未審如何。 師曰。冥會.妙會許你。作麼生會。 曰。如何是妙會。 師曰。
有什么不同于太虚呢?师父说:既然不是物,那与什么太虚相比?又教谁区别不区别呢?回答说:不能没有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父说:你如果认同这个,就还是心佛去了。回答说:请和尚说说。师父说:老僧自己也不知道。问:为什么不知道?师父说:教我如何说呢?问:难道不允许学人悟道吗?师父说:悟什么道,又如何悟?回答说:我不知道。师父说:不知道才好。如果拿老僧的话,就叫做依通人。假如见到弥勒佛出世,还会被他揪掉头发。问:那后人怎么办呢?师父说:你先自己看,不要担心后人。问:之前不允许我悟道,现在又让我自己看,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师父说:冥会、妙会允许你,如何悟?问:什么是妙会?师父说:
還欲學老僧語。縱說是老僧說。大德如何。 曰。某甲若自會。即不煩和尚。乞慈悲指示。 師曰。不可指東指西賺人。你當哆哆和和時。作麼不來問老僧。今時巧黠。始道我不會。圖什麼。你若此生出頭來。道我出家作禪師。如未出家時。曾作什麼來。且說看。共你商量。 曰。恁麼時。某甲不知。 師曰。既不知。即今認得可可是邪。 曰。認得既不是。不認是否。 師曰。認不認是什麼語話。 曰。到遮裏。某甲轉不會也。 師曰。你若不會。我更不會。 曰。某甲是學人即不會。和尚是善知識合會。 師曰。遮漢向你道不會。誰論善知識。莫巧黠。
你还想学习老僧的话。即使你说的是老僧的话,大德又如何呢?回答说:如果我自己能领会,就不会麻烦和尚了。请求慈悲地给予指导。师父说:不能随意指东指西误导人。当你犹豫不决时,为何不来问老僧?现在你耍小聪明,才说你不会,你图谋什么?如果你现在站出来,说你出家成为禅师,在你未出家之前,你曾经做过什么?试着说说看,我们一起讨论。回答说:在那种时候,我不知道。师父说:既然不知道,那么现在你能认识到什么是对的吗?回答说:认识到的既然不是,不认识的也不是。师父说:认识和不认识是什么话?回答说:到了这里,我更加不会了。师父说:你如果不会,我更不会。回答说:我是修行的人,自然不会。和尚是善知识,应该懂得。师父说:这家伙对你说不会,谁还谈善知识?不要耍小聪明。
看他江西老宿在日。有一學士來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此理如何。老宿云。遮裏無水亦無舟。論什麼筋骨。他學士便休去。可不省力。所以數數向道。佛不會道。我自修行。用知作麼。 曰。如何修行。 師曰。不可思量得。向人道恁麼修.恁麼行。大難。 曰。還許學人修行否。 師曰。老僧不可障得你。 曰。某甲如何修行。 師曰。要行即行。不可專尋他輩。 曰。若不因善知識指示。無以得會。如和尚每言。修行須解始得。若不解。即落他因果。無自由分。未審如何修行。即免落他因果。 師曰。更不要商量。若論修行。何處不去得。 曰。
观察江西老宿在世时,有一位学士前来询问:水没有筋骨,却能承载万斛重的船,这道理如何理解?老宿回答说:这里既没有水也没有船,讨论什么筋骨呢?那位学士便不再追问。这样岂不是省力?因此,老宿多次提到,佛不会说教,我自修行,用知识做什么呢?有人问:如何修行?师说:不可通过思量得到,向人道如此修、如此行,实在很难。又问:还允许学人修行吗?师说:老僧不能阻碍你。问:我该如何修行?师说:要行就行动,不可专门寻找他人。问:如果不依靠善知识指导,就无法领悟。正如和尚常说,修行必须理解才能得到,如果不理解,就会落入他人的因果,没有自由之分。不知如何修行,才能避免落入他人的因果?师说:不要再讨论了,如果谈论修行,哪里不能去呢?
如何去得。 師曰。你不可逐背尋得。 曰。和尚未說。教某甲作麼生尋。 師曰。縱說。何處覓去。且如你從旦至夜。忽東行西行。你尚不商量。道去得不得。別人不可知得你。 曰。當東行西行總不思量。是否。 師曰。恁麼時。誰道是不是。 曰。和尚每言。我於一切處而無所行。他拘我不得。喚作徧行三昧。普現色身。莫是此理否。 師曰。若論修行。何處不去。不說拘與不拘。亦不說三昧。 曰。何異有法得菩提道。 師曰。不論異不異。 曰。和尚所說修行。迢然與大乘別。未審如何。 師曰。不管他別不別。兼不曾學來。若論看教。自有經論座主。
怎样能够离开呢?师父说:你不能跟随背弃去寻找。问:和尚还未说,教我如何寻找?师父说:即使说了,你又到哪里去寻找?就像你从早到晚,忽而向东忽而向西,你自己都不去考虑,能不能离开。别人不可能了解你。问:那么,向东向西行走时,我完全不去思量,对吗?师父说:在那个时候,谁来说是不是?问:和尚常说,我在任何地方都无所作为,别人不能限制我,称之为遍行三昧,普现色身,难道就是这个道理吗?师父说:如果谈到修行,哪里不能去?不讨论限制与不限制,也不讨论三昧。问:这与有法得菩提道有何不同?师父说:不讨论是否不同。问:和尚所说的修行,显然与大乘不同,不知道如何理解?师父说:不管他是否不同,我也没有学过。如果讨论看教,自然有经论和座主。
他教家實大可畏。你且不如聽去好。 曰。究竟令學人作麼生會。 師曰。如汝所問。元只在因緣邊。看你且不柰何。緣是認得六門頭事。你但會佛那邊。却來我與你商量。兄弟。莫恁麼尋逐不住。恁麼不取。古人道。行菩薩行。唯一人行。天魔波旬領諸眷屬。常隨菩薩後。覓心行起處便擬撲倒。如是經無量劫。覓一念異處不得。方與眷屬禮辭。讚歎供養。猶是進修位中下之人。便不柰何。況絕功用處。如文殊普賢。更不話他。兄弟。作麼生道行是無。覓一人行底人不可得。今時傍家從年至歲。只是覓究竟。作麼生空弄脣舌生解。 曰。當恁麼時。
佛教的教义实在令人敬畏。你还不如去听从它。有人问:究竟要让修行的人如何理解?师父说:就像你所问的,原本就只在因缘的边缘。看你现在还无法理解,因为你只认得六根门头的事。你只要能理解佛陀那边,我就来和你讨论。兄弟,不要这样不停地寻找而无法安住,这样不取不舍。古人说,修行菩萨行,只有一个人能行。天魔波旬带领他的眷属,常随菩萨之后,寻找心行的起点,想要扑倒。如此经过无量劫,寻找一个念头的异处而不得,才与眷属礼辞,赞叹供养。这还是修行位中较低的人,还无法理解。何况是绝功用的地方,如文殊、普贤,更不必说他们。兄弟,如何说修行是无,寻找一个能行的人不可得。现在的人从年头到年尾,只是寻找究竟,如何空弄唇舌生出理解。有人问:在那种时候。
無佛名.無眾生名。使某甲作麼圖度。 師云。你言無佛名.無眾生名。早是圖度了也。亦是記他言語。 曰。若如是。悉屬佛出世時事。了不可不言。 師曰。你作麼生言。 曰。設使言。言亦不及。 師曰。若道言不及是及語。你虗恁麼尋逐。誰與你為境。 曰。既無為境者。誰是那邊人。 師曰。你若不引教來。即何處論佛。既不論佛。老僧與誰論遮邊.那邊。 曰。果雖不住道。而道能為因。如何。 師曰。是他古人。如今不可不奉戒。我不是渠。渠不是我。作得伊如狸奴白牯。行履却快活。你若一念異。即難為修行。 曰。云何一念異。難為修行。
没有佛的名号,也没有众生的名号。让某甲如何去度量。师父说:你说没有佛的名号,没有众生的名号,这已经是度量了,也是在重复他人的话。对方说:如果是这样,那都是佛出世时的事,了然于心,不可不言。师父说:你如何说?对方说:即使说,言语也达不到。师父说:如果说言语达不到就是达到了,你这样虚妄地追寻,谁给你作为境界?对方说:既然没有作为境界的,谁是那边的人?师父说:如果你不引用教义来,那么何处讨论佛?既然不讨论佛,老僧和谁讨论那边?对方说:果虽然不住于道,但道能作为因,如何?师父说:那是古人的事,现在不可不遵守戒律。我不是他,他不是我。做得像狸奴白牯一样,行履却快活。你如果一念有异,就难以修行。对方说:如何是一念有异,就难以修行?
師云。纔一念異。便有勝劣二根。不是情見隨他因果。更有什麼自由分。 曰。每聞和尚說。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未審如何。 師曰。緣生故非。 曰。報化既非真佛。法身是真佛否。 師曰。早是應身也。 曰。若恁麼。即法身亦非真佛。 師曰。法身是真非真。老僧無舌不解道。你教我道即得。 曰。離三身外。何法是真佛。 師曰。遮漢共八九十老人相罵。向你道了也。更問什麼離不離。擬把楔釘他虗空。 曰。伏承華嚴經是法身佛說。如何。 師曰。你適來道什麼語。 其僧重問。師顧視歎曰。若是法身說。你向什麼處聽。 曰。某甲不會。
師曰。大難。大難。汝看亮座主是蜀中人。解講三十二本經論。於江西講次。來見開元寺老宿。宿問。見說座主解講經。是否。主云。不敢。宿云。將什麼講。主云。將心講。宿云。心如工技兒。意如和伎者。爭解講得。主云。莫是虗空講得。宿云。却是虗空講得。主拂袖便行。宿召座主。主回首。宿云。是什麼。主便開悟。兄弟。看他快利麼。 僧云。據和尚說。即法身說法。 師云。若如是會。早應身了也。 僧云。既是應身。豈無說法者。 師云。我不知。 僧云。某不會。 師云。不會却好。免與他分疎。 問。教中道。法身大士會處即見法身佛。
地位菩薩即見報身佛。二乘唯見化身佛。莫是此理否。 師云。我眼不曾看教。兼無耳孔不曾聽。你自看取。若如是憶持。即已後始不柰何。如似弄珠說珠光徧。有金盤在即得。忽被拈却金盤去。何處弄珠。向什麼處尋他光徧與不徧。學人禮拜。 和尚笑云。大難。大難。古人罵你喚作田獵漁捕。喚作搬糞人。好去。珍重。
師示眾云。真理一如。潛行密用。無人覺知。呼為滲智。亦云無滲。不可思議。等空不動。性非生死流。道是大道無礙涅槃。妙用自足。始於一切行處而得自在。故云於諸行處無所而行。亦云徧行三昧。普現色身。只為無人知他用處無蹤跡。不屬見聞覺知。真理自通。妙用自足。大道無形。真理無對。所以不屬見聞覺知。無麤細想。如云不聞不聞是大涅槃。道者箇物不是聞不聞。 僧問。大道不屬見聞覺知。未審如何契會。 師云。須會冥契自通。亦云了因非從見聞覺知有。見知屬緣。對物始有。者箇靈妙不可思議不是有對。故云妙用自通。不依傍物。所以道。
通不是依通。事須假物方始得見。所以道非明暗。法離有離無。潛理幽通。無人覺知。亦云冥會真理。非見聞覺知。故云息心達本源。故號如如佛。畢竟無依自在人。亦云本果不從生因之所生。文殊云。惟從了因之所了。不從生因之所生。 從上已來。只教人會道。更不別求。若思量作得道理。盡屬句義。三乘五性義理。無不喚作行履。處處受用。具足即得。若論道即不是。一向耽著。被他識拘。亦云世間智。教云。一向耽著三藏學者。為田獵漁捕。為利養故。殺害大乘。亦云貪欲成性。所以云。佛不會道。我自修行。我自有妙用。亦云正因。了六波羅密空。
即物拘我不得。 所以祖師西來。恐你諸人迷著因果地位。故來傳法救迷情。頓悟花情已。性是花種性。亦云菩提花。故江西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先祖雖說即心即佛。是一時間語。空拳.黃葉止啼之說。如今多有人喚心作佛。喚智為道。見聞覺知皆是道。若如是會者。何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設使認得。亦不是汝本來頭。故大士呵迦旃延。以生滅心說實相法皆是情見。若言即心即佛者。如兔馬有角。非心非佛。牛羊無角。汝心若是。佛亦何用。非他有無形相。以何是道。 所以教中不許。寧作心師。不師於心。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
故云心智俱不是道。見聞覺知皆屬因緣而有。皆是炤物而有。不可常炤。所以心智俱不是道。且大道非明暗。法離有無。數數不能及。如空劫時無佛名.無眾生名。與麼時正是道。只是無人覺知見他。數不及他。喚作無名大道。早屬名句了也。所以真理一如。更無思想。纔有思想。即被陰拘。便有眾生名.有佛名。佛出世來。喚作三界智人。只如未出世時。喚作什麼。如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佛出世只令人會道。體非凡聖。喚作還源歸本。體解大道。 今日既如是會道。即無量劫來六道四生皆有去來。是暫時行履處。先聖本行集云。我無所不行。
一切眾生雖在如是行處。為無了因故生貪欲。名為在纏。不得自在。暫時岐路。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眾生妄想。物無不住。豈况理能遷變。今既如是會。却向裏許行履。不同前時為了因會本果故。了陰界空.六波羅蜜空。所以得其自在。若不向裏許行履。如何摧剉得五種貪.二種欲。不守住聲聞。隨於劫數。所以諸佛菩薩具福智二嚴為了因。了六波羅蜜空。體者箇受用。所以不存知見始得自在。若有知見即屬地位。便有分劑心量。被因果隔。喚作酬因答果。佛不得自在。所以大聖訶他為內見.外見。情量不盡。二障.二愚。所以見河能漂香象。 真理無形。
如何知見。大道無形。理絕思量。今日行六波羅蜜。先用了因會本果故。了此物是方便。受用始得自由。去住自在無障礙。亦云方便懃莊嚴。亦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許分劑心量。若無如是心。一切行處。乃至彈指.合掌。皆是正因。萬善皆同。無終始得自在。所以天魔外道求我不得。喚作無住心。亦云無滲智.不思議.妙用自在.菩提涅槃。皆是修行人境界。皆屬明句。若會本來非是物。即水不能洗水。何以故。本來無物。故經云。我王庫中無如是刀。又云。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所以道非明暗。故云性海不是覺海。
覺海涉緣即須對物。他便妙用無人覺知。喚作極微細透金水色塵。菩薩所因喚作受用具。 若水不洗水。即體不是明暗。亦云無滲智。又云無礙智。若如是。即一切處拘我不得。如今更別求建立義句。覓勝負知解語言。言眾生劣.有佛聖.救眾生.求佛菩提。皆屬貪欲。亦云破戒比丘。與道懸隔。 大道無明。未曾有暗。非三界攝。非去來今。如來藏實不覆藏。師子何曾在窟。五陰本空。何曾有處所。且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所以智不是道。心不是佛。如今且莫喚心作佛。莫作見聞覺知會。
者箇物且本來無許多名字。妙用自通。數量管他不得。是大解脫。所以道。人心無住處。蹤跡不可尋。故云無滲智.不思議智。看他池州崔使君問五祖大師云。徒眾五百。何以能大師獨受衣傳信。餘人為什麼不得。五祖云。四百九十九人盡會佛法。唯有能大師是過量人。所以傳衣信。崔云。故知道非愚智。便告大眾。總須記取。 師云。記得屬第六識。不堪無事。珍重。
示眾云。空劫之時。無一切名字。佛纔出世來。便有名字。所以取相。師又云。只為今時執著文字。限量不等大道。一切實無凡聖。若有名字。皆屬限量。所以江西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後人與麼行履。今時盡擬將心體會大道。道若與麼學。直至彌勒佛出世。還須發心始得。有什麼自由分。只如五祖會下四百九十九人盡會佛法。惟有盧行者一人不會佛法。只會道。不會別事。 若認心是佛。心是三界采集主。若認智是道。智是多矯詐。若論佛出世時。喚作三界智人。說一切教義句理。喚作暫時受用具。若喚心是佛。認智是道。皆是處所。所以道。
無心意而現行。暫時披垢膩之衣來為人說破。不是凡聖物。他家早晚與人為因。亦不曾與人為果。若與人為因。即不自在。被因果所拘。不得自由。佛未出世時。無人會得。若出世邊論。還許少分會。但以冥理自通。無師自爾。本自無物。由是見聞覺知即是報化。所以三十二相異體故。若離彼即同如來。報化佛總打却。何處存立。不是不許。只如彌勒又作凡夫。他熾然行六波羅密。他家觸處去得。因什麼便不許他。他不曾滯著凡聖。所以那邊會了。却來者邊行履。始得自由分。 今時學人多分出家。不肯入家。好處即認。惡處即不認。爭得。所以菩薩行於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他家去住得自由且如何。若知。即被知處所拘。若不恁麼。爭得不許他。他者箇定不曾變異。若不定。即屬造化也。他那箇早晚曾變動。所以十二分教決定不是我。我即向十二分教中行履得。若十二分教是我。即受變也。若論有滲果是二乘位。若論無滲是大乘名。所以得名為大乘。若是者箇。不是拘繫底物。所以潛通密理。無人覺知。不是見聞覺知。 問。以意會得否。 師云。若以意會。即思量得也。他教中亦云。種種生身。我說為量。那箇不可思義。不是意會得底物。如水裏有水即有影。若無水時。喚什麼作影。法身由對報.化得名。若無報.化。法身向那邊認。法身亦云。是影經論極則頭。只到法身實入理地。那箇早晚同於經論。經論不管伊如何排遣。他且不到者裏。大難。大難。
師示眾云。佛出世來。只為眾生不會道。若不因善知識聞。名無師自爾。若因善知識聞。忽引經論作證。若自作得主。不引經論。最省心力。若引經論。將他眼作自己眼。不得自由。大道一如。無師自爾。若能如如不變。故不曾迷。報化非真佛。莫認法身。凡聖果報皆是影。若認著。即屬無常生滅也。麤細而論。纖毫不立。窮理盡性。一切全無。如世界未成時。洞然空廓。無佛名.無眾生名。始有少分相應。直向那邊會了。却來者裏行履。不證凡聖果位。據本而論。實無少法可得。豈況三乘五性。差別名數。但是有因有果。盡屬無常生滅也。並是出世安立假名相說。非關本來事。道不是明暗物。一切莫認著。大道冥通。智莫能測。故云相逢不相識。共語不知名。好去。無事。珍重。
師示眾云。自夏已來不安。皆是罪過。死者已死。在者好自安排。如今學人直須會取。佛未出世時。都無名字。密意潛通。無人覺知。喚作道人。佛出世。權說三乘五性。他不是三乘五性人。從那邊行履。他是自由人。會取今有本有。不從佛聞。與他為緣。如今直須截斷兩頭句。透那邊。不被凡聖拘繫。心如枯木。始有少許相應。引經說義。皆是與他分疎。向他屋裏作活計。終無自由分。恰如水母得蝦為眼。如何得自由。佛是受果報人。如今學人極則。只認得箇法身。猶如水月空花。影象不中。兄弟。直須會取。不從佛聞。無師自爾。報化非真佛。根本一如。無變異故。法過眼.耳.鼻.舌.身.意.心。以無心意而現行。如今知解不是嘍囉漢。此物不是凡聖。不是愚智。強喚作愚智。本不是名字。不得道著。道著則頭角生。喚作如如。早是變也。兄弟。直須向異類中行始得。大難。大難。
師示眾云。佛出世來。只教會道。不為別事。祖祖相傳。直至江西老宿。亦只教人會者箇道。佛法先到此土五百年。達磨西來此土。恐爾滯著三乘五性名相。所以說法度汝諸人迷情。且五祖下五百人。只盧行者一人不會佛法。不識文字。他家只會道。如今學人直須明其道。不論別智。決定不是物。大道無形。真理無對。等空不動。非生死流。三界不攝。非去來今。所以明暗自去來。虗空不動搖。萬象自去來。明暗實不鑑。如今有人將鑑覺知解者是道。皆前境所引。隨他生死流。何曾得自由。若作此見解。實未有自由分。所以智不是道。可不難矣。 云是什麼智。
是什麼道。若論世間福智。只得喚作莊嚴具。亦云福智二嚴。亦云受用具。皆是對治。喚作什麼佛出世。只得喚作三界智人。未出世時。喚作什麼物。若論無滲。本自具足。妙用自通。無人覺知。潛行密用。蹤跡難尋。所以天魔波旬將諸眷屬。久遠劫來覓菩薩一念起處不可得。天魔讚歎云。佛法至妙。我實難測。如今但會如如之理。直下修行。何不問如何修行。但會取無量劫來性不變異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薩行。達諸法空。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熾然行六波羅蜜空。處處無礙。游於地獄猶如園觀。不可道伊不得作用。 眾生無量劫來。迷於本性。
不自了體。雲塵暫翳。著諸惡欲。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暫時岐路。不得自在。種種受苦。不自覺知。乃至今日會取。從來性與今日不別。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無角。所以如來藏實不覆藏。五蘊本空。師子何曾在窟。亦云性水。亦云法水。法水如波。性水如濕。水不洗水。佛不度佛。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便道失却頭。傍家覓。縱覓得。又不是己頭。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直道性無住處。是築著物。亦云聞聞是大涅槃。道者箇物不是聞不聞。江西老宿只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直須體會。詣實修行。
莫道我是禪師。知解傍家舌上取辦。兩脚稍空。莫將為是共道不相應。兄弟。麤細想念分劑。但是貪求皆屬境。三乘五性。麤細而論。不出情量。纖毫瞥起。精魅所附。他且不許見聞覺知。自似箇癡鈍人.少神人。百事不知最好。普賢其時道。我將心聞。文殊云。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被一棒粉碎。無事。珍重。
示眾云。燃燈佛道了也。若心想所思出生諸法。虗假皆不實。何以故。心尚無有。云何出生諸法。猶如形影分別虗空。如人取聲安置篋中。亦如吹網欲令氣滿。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據說十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得諸佛祕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禪定解脫神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現色身。或示成菩薩正覺轉大法輪。入涅槃。使無量入毛孔。演一句。經無量劫。其義不盡。教化無量億千眾生。得無生法忍。尚喚作所知愚。極微細所知愚。與道全乖。大難。大難。珍重。
題南泉和尚語要
王老師真體道者也。所言皆透脫。無毫髮知見解路。只貴人離見聞覺知。自透本來底。方得自由。若著法.報.化。便是依他。無自由分。是故發明盧行者不會佛法。只是體道。所以得衣鉢。此皆過量人行履處。千萬人中難得一箇半箇。真藥石諦當。直貴無事行履處也。圜悟禪師克勤題。
南泉和尚。名普願。鄭州人。姓王氏。大隗山受業。得法於馬祖一和尚。壽八十七。臘五十八。唐文宗大和中示寂。
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禪師語錄(南嶽下四世嗣南泉)
師示眾云。諸法蕩蕩。何絆何拘。汝等於中自生難易。心源一統。綿亘十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不見南泉道。如斯癡鈍。世且還稀。歷歷分明。有無不是。只少箇丈夫之志。致見如斯疲勞。汝今欲得易麼。自古及今。未曾有一箇凡夫聖人出現汝前。亦無有一箇善語惡語到汝分上。為什麼。故為善善無形。為惡惡無相。既以無我。把什麼為善惡。立那箇是凡聖。汝信否。還保任否。有什麼回避處。恰似日中逃影相似。還逃得麼。今之既爾。古之亦然。今古齊時。汝還諱得麼。佛法玄妙。
了得者自相策 發。無為小緣。妨於大事。汝不見道。寧可終身立法。誰能一旦亡緣。仁者要徑會禪麼。各歸衣鉢下著。 僧問。如何是一心三觀。 師云。我尚不見有一心。你喚什麼作三觀。 進云。如何是三觀一心。法身還喫飯也無。 師云。鉢盂鐼子什麼人受持。 進云。未會。請師慈誨。 師云。未會幾許法身。
師示眾云。幸自可憐生。苦死向人前討些子聲色脣吻作麼。我且問你。聲色兩字作麼生討得。還會麼。我道聲色如泡。為復為你說破。為當為你討聲色。試商量看。莫生容易。志剛用心。若了根源。終非他物。譬如圓鏡。男來男現。女來女彰。乃至僧俗青黃.山河萬物。隨其色相。一鏡傳輝。不可是鏡有多般。但能映物而露。仁者。還識得鏡未。若不識鏡。盡被男女.青黃.山河類等礙汝光明。有什麼出氣處。若識鏡去。乃至青黃男女.大地山河.有想無想.四足多足.胎卵情生.天堂地獄。咸於一鏡中悉得其分劑長短劫數。若色若空。並能了之。更非他物。
汝豈不聞諸法如義。光陰箭速。莫謾悠悠。大事因緣決須了取。 僧問。如何是大圓鏡。 師云。一切物著不得。 進云。為什麼一切物著不得。 師云。汝是一切物。還著得汝否。 僧問。如何是南泉不變句。 師云。道什麼。 進云。如何領會。 師云。道什麼。 僧問。一塵之內大千世界。如何是一塵。 師云。即汝是。 進云。如何是大千。 師云。但識取一塵。 師復云。說得千般美食。不如一頓麤飡。能奇能異。省徑省心。還假如是疲勞馳求趨逸也無。本自非有。誰強言無。與麼道。可謂虗空之心合虗空之理。只少箇承受底漢子。變弄接續得去。
能有利人之分也。根劣之徒自益未圓。焉能益彼。著些子骨氣。秉些子丈夫。作麼生門風。如何圖度。須作難遭之想。可懷負荷之心。歷歷分明。有什麼一錢事到汝意根下與汝為於彼此生滅。仁者。如世良醫。隨方與藥。先識彼病。然後施方。法法如斯。心心若此。須要作箇無繩自縛漢作麼。莫立去。
師示眾云。子湖一隻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足。 僧便問。如何是子湖一隻狗。師乃吠三聲。 進云。如何領覽。 師云。縱饒領覽。也只箇吠聲。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云。你道祖師西來有意麼。 進云。既無意。用西來作麼。 師乃云。祖師西來。也只箇冬寒夏熱。夜暗日明。只為你徒無意立意。無事生事。無內外強作內外。無東西謾說東西。所以奢摩不能明了。以至根境不能自由。 僧問。如何得不被諸境惑去。 師云。你試點惑你境出看。 進云。某甲不見。 師云。你既不見。惑境何來。僧禮拜。 師云。又見妄想去也。 師云。
心源朗朗。無物莫疑。直下承當。不勞功用。只少箇信之一字。然實不易信。莫非夙習之徒聞著便能承受。若是螢學之輩。將三寸脣舌惑亂於人。後進初機把他古聖言談向意根下測度。直至頭白齒黃。並無纖毫得力處。仁者。須打疊及時。莫待臨終揮攉。佛法因緣浩浩。快須徹了無疑。可中向這箇皮袋子內辨得者箇去。坐却天下人咽喉性命。盡被汝蓋覆乾坤。盡被汝自由自在。皎皎明白。何勞汝上來下去。仁者。本性具足。本自周備。直教無纖塵法礙你眼光始得。若有微塵底不盡。不是一生半劫賺汝皮囊.汝性命。根境法中造諸妖怪。山精鬼魅附汝行持。
得少為足。鼓弄片皮。於佛法却為毒害。譏禮塔廟。毀彼持經。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仁者。切莫向心田中認些子妄想。將為極則。他上祖是什麼榜樣。下去。莫立。 問。未了根源。請師提獎。 師云。還會麼。 僧云。未會。 師云。更問千則萬則也無益。 僧問。機不曉。如何得心地無疑去。 師云。心地有多少疑。 僧云。如何是心地。 師云。多少分明。
師示眾云。據仁者分上。何得一生一滅.一斷一常與汝為於拘繫。作其取舍是非及諸顛倒。汝還知道諸聖門風無結縛麼。只欲仁者承當。還承當得麼。可惜光陰。莫令辜負却。仁者。豈不見目前太虗還有纖毫欠少處麼。若也於中體得者箇消息。不妨出得凡聖境界。了得世間出世間之智。一法既爾。萬法亦然。仁者。還樂也無。 僧問。如何是佛。 師云。不重道。 僧云。如何是法。 師云。嫌什麼。
師示眾云。天上人間。輪迴六道。乃至蠢動含靈。未曾於此一分真如中有些子相違處。還信麼。還領受得麼。大凡行脚。也須具大信根作箇丈夫始得。何處得與麼難信。他古人只見道箇即心是佛。即心是法。便承信去。隨處茅茨石室長養聖胎。只待道果成熟。汝今何不斆他行取。仁者。可煞分明。並無參雜。治生產業與諸實相不相違背。 僧問。如何是千聖不傳底事。 師云。阿誰向你說。 進云。與麼則信受奉行去也。 師云。信得及者。即行之。信不及。恰莫強為。不是口頭說信便信得去。如人說食終不得飽。縱然口頭說飽。爭柰肚肉飢何。仁者。直須飽去。
莫謾悠悠。 僧問。如何是古聖心。 師云。汝是凡夫心。 僧云。如何是信得。 師云。信亦不由汝。不信亦不由汝。 僧云。信不信且置。作麼生師云是你心。 師云。仁者。還知子湖親切相為麼。行時但行。坐時但坐。乃至喫茶喫飯種種施為。有甚麼相隱處。仁者信取。無別強為。只是汝今無疑作疑。無事生事。於自心源却生顛倒。譬如百千澄清大海棄之。為認些子浮漚目為全潮。
亦認些子螢光作於日燄 。還生慙恥麼。諸聖得道得果。數如恒沙。汝今和作箇凡劣凡夫著。恰莫因循。 僧問。如何是無礙底心。 師云。恰是。 師又云。莫道千聖同風。便當得本參事好。且問仁者。什麼處是千聖同你處。行時。坐時。起時。臥時。試說看。還有法處麼。仁者。大道無邊。誰前誰後。真空絕際。是正是邪。乃至眩目青黃作何形段。到汝分上。喚作百工居肆。各遂營生。
多少分明。何煩造作。一切普備。無法不彰。了了現前。還諱得麼。 道郃問。如何是人人具足底事。 師云。汝豈不是道郃。 劉鐵磨領眾至。師云。見說劉鐵磨。莫便是否。 磨云。什麼處得者箇消息。 師云。左轉。右轉。 磨云。莫顛倒。被師打出。 師半夜巡堂。叫。有賊。大眾皆驚動。 師於僧堂前見一僧。攔胸 把住。叫云。捉得也。喚維那來。 僧云。不是某甲。 師云。
是即是。你自不肯承當。 勝光因在子湖钁地次。勝光钁斷一條蚯蚓。問云。某甲今日钁斷一條蚯蚓。兩頭俱動。未審性命在那頭。師提起钁頭向蚯蚓。左頭打一下。右頭打一下。中心空處打一下。擲却钁頭便歸。 師又於钁地次。亞钁頭。回視勝光云。事即不無。擬心即差。 勝光便問。如何是事。被師攔胸踏倒。從此省悟。 僧問招慶云。勝光被子湖一踏。意作麼生。 招慶云。古人參玄。不消一踏。 師嘗作頌云。三十年來住子湖。二時粥飯氣力麤。無事上山走一轉。試問時人會也無。 又嘗作頌云。從來事非物。方便名為佛。中下競是非。上流始知屈。
師臨行示頌三首。 我聞過去佛。縱橫盡丈夫。示汝真歸處。千江月影孤。 觀音與文殊。示我常飛動。吾今已歸真。觸處皆無用。 佛性本來無阻障。眾生不識難歸向。若見如來成佛時。莫向世間求取相。 師於門前下牓云。子湖一隻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足。往來好看。 臨濟下有二僧聞得。遂遠求尋訪。纔到。果見其牓。遂入門以手揭簾。欲起未起。被師喝云。看脚下犬。 僧近前禮拜。便問。承師有言。子湖有一隻狗。上取人頭。中取人心。下取人足。如何是子湖狗。 師云。嘷嘷。僧無語。師便歸方丈。 後章州羅漢展和尚聞舉。云。
者箇是喫屎狗。 僧便問。如何是子湖狗。 展云。擘喋却。僧擬議。 展云。早被我咬殺了也。 明招和尚在羅山。聞舉。遂云。洎賺數緉草鞋。我本欲遊章南。如今不用去也。休。休。 僧便問。如何是子湖狗。 招以手按膝。放身近前云。噓。噓。 子湖山下有陶家。為無子。夫妻每日焚香發願。求一男子。師遂往其家乞竹。先問。是汝夫妻每日起心發願。擬作箇什事。 云。切緣家內無子。願求一男。 師云。我就汝乞一種物。還得否。 云。和尚要甚物。但乞指揮。 師云。不要別物。欲乞一擔竹。與汝一箇男子。 其家忻喜云。此是小事。一任斫去。
師斫大竹。近一千竿。 陶公云。和尚只討一擔。何斫許多。 師云。只此一擔尚未足在。遂將大竹長者捻數竿破。相接作一束將歸。 其家當夜感夢。生得男子。因此遂號神力子湖。 和尚名利蹤。澶州人。姓周氏。幽州開元寺受業。得法於南泉願和尚。壽八十一。臘六十一。馬祖第三世。唐僖宗廣明中示寂。
古尊宿語錄卷第十二
- 目录
- 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