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語錄
宋 賾藏主集48卷CBETA X1315大于一万字 92 h 白话文由 GPT-4 翻译
古尊宿語錄卷第三十三
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普說語錄
舒州龙门佛眼和尚的普遍说法记录。
住南康雲居嗣法 善悟 編
師云。山僧教人識取自己。師僧家聞得了。却云。初機學人看底事。有甚難會。你且緩緩。且子細。你用何者名自己。祇如古德對自己語云。遊山翫水。你道。我會也。更是阿誰。又對自己云。是你自己。你道。我也會得。是我自己。且如對伊道山河大地。又道噇飯時。飯是你自己。又怎生會。又却去不得。古德云。盡大地是你自己。又且如何消遣。每常見人錯會了。舉轉古人事問伊。祇如鏡清問玄沙曰。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箇入路。沙云。還聞偃溪水聲麼。清云。聞。沙云。從者裏入。清從是得旨。 我問你。聞時聞箇什麼。箇箇對曰。聞水聲。如此見解。
师父说,山僧教导人们要认识自己。师僧们听闻后,却说,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看什么事物会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你慢慢来,仔细思考,你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就像古德对自己说,游山玩水,你说,我理解了,那又是谁。又对自己说,这是你自己,你说,我也理解了,这是我自己。就像对他说山河大地,又说吃饭时,饭是你自己,又如何理解。又似乎无法摆脱。古德说,整个大地都是你自己,又该如何消遣。常常看到人们误解了,提起古人的事来问他。就像镜清问玄沙说,学人刚进入大寺院,请求师父指一条入门的路。玄沙说,还听到偃溪水的声音吗?镜清说,听到了。玄沙说,从这里进去。镜清从此领悟了旨意。我问你,听到时听到了什么。每个人都回答说,听到了水声。这样的理解。
堪作何用。據他所見。聞處歷歷地。一時領得。離此聞外。無聲可得。盡從我者裏顯現。者箇是業識。有底對云。不是水聲。是聞自己。山僧向道自己了。如何聞自己。所謂認心認性。佛法是箇省力易會法門。人自辛苦。古人見不柰何。了向人道。你試一念靜思看。好言語。後人不明古人意。了去那裏閉眉合眼。捺伏身心。堆堆地坐了等悟。好癡。好癡。久立。
能有什么用处呢?根据他所见所闻,历历在目。一时之间就能领悟,离开这些听闻之外,没有声音可以捕捉。一切都从我这里显现出来,这是业识的作用。有人回答说,不是水的声音,而是听自己的声音。山僧说,自己已经明白了,如何听自己的声音?就是指认识自己的心和本性。佛法是一个省力且容易理解的法门,人们却自寻烦恼。古人无可奈何,只好告诉人们,你试着静静地思考一下。好的话语,后人却不明白古人的意图,只是闭上眼睛,压制身心,呆坐等待开悟。真是愚蠢,真是愚蠢。长时间站立。
師云。不見祖師道。風鳴耶。鈴鳴耶。便好休歇也。更煩他道。非風鈴鳴。乃心鳴耳。你更討什麼參請也。及至此土道。非風幡動。仁者心動。祖師恁麼印證。因何不會。祇為箇能所。所以道。因能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今時人言決擇。且如何決擇。莫是道者箇是入門底語。者箇是初機語。那箇是久參語麼。總不如是。元來一時放下。正是決擇。於一切時無異緣。自早辰起。披衣洗面。歸寮等事。你喚作雜想也。祗要你見色時無能見所見。那裏不是聞聲時無能聞所聞。心裏思量時無能思所思。 佛法最易最省力。自是你費力。
师父说,你没听到祖师说过吗?是风在响还是铃在响?那正好可以休息了。还麻烦他再说,不是风铃在响,而是你的心在响。你还需要寻求什么请教呢?到了这里,说不是风幡在动,而是仁者的心在动。祖师这样印证,为什么不理解?只是因为能和所的分别,所以说,因为能立所,所既然错误地建立,就产生了你的妄能。在没有差异中,炽然成为差异。现在的人说要决择,那该如何决择?莫非说这个是入门的话,这个是初学者的话,那个是久参的话吗?总之不如这样,一时放下,正是决择。在任何时候没有其他的缘分,从早晨起床,穿衣洗脸,回到房间等事,你认为是杂念。只要你在看的时候没有能看和所看,在听的时候没有能听和所听,在思考的时候没有能思和所思。佛法最容易最省力,是你自己费力。
自作艱難。若易處不見。且究理而坐。既來龍門參禪。莫將來比諸處妄想卜度。但退步看須會去。然有般兄弟受整理。有不受整理。有愚者。有智者。有可救。有不可救。且如不受整理者。硬將生死業識來用。將粥飯氣來用。問著則瞠眼。進前退後舉坐具。在髑髏裏皮袋裏昏昏地認箇識情。此不可救。你但放下了。退步來看方會。又有般上座道。我都不作道理。都無計較。不著聲色。不依染淨。聖凡迷悟一道清虗。大光明中都無是事。此又被智光葢却。著在智邊。亦不可救。有此兩般病。前病猶淺。後病更深。你但肯拈放一邊退步看。亦自然會去。此事甚是省力。
一切困难都是自作自受。如果容易的地方看不见,就暂且坐下来探究道理。既然来到龙门参禅,就不要拿这里和其他地方的妄想相比。只要退一步观察,自然能够理解。然而,有些人能接受教导,有些人不能接受。有愚昧的人,也有智慧的人。有些人可以得救,有些人无法得救。比如那些不能接受教导的人,他们用生死和业力的意识来行事,用日常饮食的习气来行事。当被问及时,他们只会瞪大眼睛,不知所措。他们进退两难,提起坐具,在头骨和皮袋里昏昏沉沉地执着于情感和意识,这是无法得救的。你只要放下,退一步观察,自然能够理解。还有一些上座说,我不做任何道理,没有任何计较,不执着于声色,不依赖于染净。在圣凡、迷悟的一道清净中,大光明里没有这些事情。这又被智慧之光所遮蔽,执着于智慧的一边,也是无法得救的。这两种病,前一种病还比较浅,后一种病更深。你只要愿意放下一边,退一步观察,自然能够理解。这件事非常省力。
古人道。甚是省要。又道。費力作麼。 有時見師僧來此間。費力喫許多辛苦。作什麼須要求些言語。向皮袋裏有甚交涉。然有一真實方便極好。若非久參者不會疑著。如玄沙一日欲說法。大眾立久。都不說一言。遂兩兩三三散去。沙云。你看今日真實為他。也無一人搆得。待我開兩片皮。一時近前來也。你來龍門討方便。討法門。討安樂。龍門也無方便與人。也無一法與人。也無安樂法與人。何故。若有方便。却成埋沒上座。
古人说,这真是简洁明了。又说,何必费力呢。有时候看到僧人来到这里,费尽辛苦吃了许多苦头,到底为了什么非要追求一些言语,对自己的身体又有什么帮助呢?然而,确实有一个真实而方便的极好方法,如果不是长期参禅的人是不会怀疑的。比如玄沙有一天想要讲法,大众站了很久,他却没有说一句话,于是大家三三两两散去了。玄沙说,你们看今天我真的为他们,却没有一个人能理解。等我张开两片嘴唇,一下子都靠近前来,你们来到龙门求方便,求法门,求安乐,但龙门也没有方便给人,也没有法门给人,也没有安乐法给人。为什么呢?如果真有方便,反倒成了埋没上座。
籠罩 上座。趙州道。你但究理而坐。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亦則要成一片去。 豈不見二祖大師隨處說法。聞者皆得正念。不立文字。不論修證因果。時有禪師聞之。遣高弟潛聽說法。不回。禪師大怒。因大會次。親語云。我費許多力挑撥你。你因何得恁麼辜負耶。彼云。我眼本正。因師故邪。者箇是參學樣子也。後人問雪峯云。我眼本正。因師故邪時如何。峯云。迷逢達磨。僧云。
笼罩上座,趙州说,你只需探究道理而坐,三二十年若还不明白,就来取老僧的头去,也要成为一片。难道没看到二祖大师随处说法,听者都能得到正念,不依赖文字,不讨论修行证悟因果。当时有位禅师听到这些,派他的高徒暗中去听法,但高徒没有回来。禅师非常生气,在一次大法会上亲自说,我费了这么多力气启发你们,你们为何这样辜负我呢。那位高徒说,我的眼睛本来是正的,因为师父的缘故才变得邪了。这是参学的样子。后来有人问雪峯,我的眼睛本来是正的,因为师父的缘故才变得邪了,这时怎么办?雪峯说,迷失时遇到達磨。僧人说。
我眼何在。峯云。不從師得。須是恁麼始得。古云。道常合人。人自逐物。經中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物且如何轉。又道。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古人道。若見諸相非相。即不見如來。但退步絕機照。子細看。忽然覷 著。怎生奈你何。久立。
我的洞察力在哪里?峰回答说,不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必须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古人说,道总是与人相合,是人自己追逐外物。经文中说,如果能够转变万物,就等同于如来。万物又该如何转变?又说,所有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如果看到所有现象都不是现象,就能见到如来。古人又说,如果看到所有现象都不是现象,就见不到如来。只要退后一步,断绝一切机巧,仔细观察,忽然间发现,你又能如何。长时间站立。
師云。無迷無悟。到得恁麼田地方安樂。最省力。祇是箇無迷無悟底人。十二時中有何法迷却上座。應須衷私自家裁斷看。三界二十五有。迷心故有。如今如何得無去。既無。未得迷情。決然不柰何。須證取無迷無悟事方得灑落。行脚人喚作袈裟下事。事若未了。禍事也。此是大苦。馬鳴祖師說箇三細六麤。動即有苦。如何得不動去。不是說一句兩句。便當得譚玄譚妙。說義說理。坐禪入定。當得自家無事。獨自思量看。平生所作所為。他人不知。你自返照。是合道理不合道理。到者裏。自瞞不得也。好時好日不趂取。究令徹去。先師出世時道。此大寶華王座。每日與諸人同起同坐。自是諸人當面諱却也。好言語。又道。十餘年海上雲游。覔箇冤讐不曾遭遇。及到龍舒。果見其人。方契憤憤之心。好言語。恁麼說話。少有人說得。山僧行脚三十有餘年也。老僧得道時。諸人未生在。後生家信取恁麼說底事。逐日退省。看教徹去。久立。
师父说,没有迷惑也没有觉悟,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安乐的,最省力。只是一个没有迷惑没有觉悟的人,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有什么法能迷惑住座上人?应该真诚地自我判断。三界二十五有,因为迷心而存在。现在如何才能没有迷惑?既然没有,未曾体验过迷惑之情,就决然无法奈何。必须证实无迷无悟的境界才能真正洒脱。行脚僧称之为袈裟下的事。如果事未了结,就是祸事,这是极大的苦楚。馬鳴祖师提到三細六麤,一动就有苦,如何才能不动?不是说一两句话,就能当作讨论玄妙。讨论义理,坐禅入定,应当是自家无事。独自思量,平生所作所为,他人不知,你自己返照,是否合理。到这里,无法自欺。好时光好日子不抓紧,彻底追究。先师出世时说,这是大寶華王座,每天与众人同起同坐,是众人当面错过。好言语,又说,十几年海上云游,寻找冤家未曾遇到。到了龙舒,果然见到那人,才契合愤愤之心。好言语,这样说的少有人能说。山僧行脚三十多年了。老僧得道时,众人还未出生,后生们要信从这样说的事,每天退省,教诲彻底去理解。长时间站立。
師云。禪門名迦葉大寂定門。不動一絲子。無所不通。不動一毛頭。無所不達。非是祇恁麼不動便休去。諸人十二時中但不起心動念了。一時會得。通達一切。名迦葉門下人。方入得大寂定。且何法為緣為礙。雖許人參究。許人學。祇是不許人起心動念會。若逢緣遇境。或一言半句。纔念動心起作解。俱在散位也。明上座大庾嶺上不思善惡了。方見得。便道。某甲雖在黃梅。實不知得佛言。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南泉云。不是佛。不是物。正是你今人管帶處。但恁麼學。如秀才及第一回。從此是官人。心要一回了。是佛方無疑。各自將為事。莫趂閧過。久立。
师父说:禅宗被称为迦叶大寂定门,不动一丝一毫,无所不通;不动一根毛发,无所不达。并不是说仅仅这样不动就结束了。所有人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只要不起心动念,一时理解,通达一切,就称得上是迦叶门下的人,这才真正进入了大寂定。那么,什么法是因缘,什么法是障碍呢?虽然允许人去参究,允许人去学习,只是不允许人起心动念去理解。如果遇到因缘或环境,或者只言片语,一旦心动起念去解释,都还在散乱的境界。明上座在大庾岭上不思善不思恶,才能真正明白。于是说,我虽然在黄梅,实际上并不知道佛的教言。不在生死的此岸,不在涅槃的彼岸,也不在生死之间的中流。南泉说,不是佛,不是物,正是你现在管理的地方。只要这样学习,就像秀才第一次考中,从此就是官员。心要一次了悟,是佛就无疑了。各自把这当作要事,不要随波逐流。久立。
師云。諸人分上各有一段事。回頭方識得。須是解回頭。且如何回頭。不尋尋。尋不尋。者箇便是人難措入處也。不尋如何尋。尋如何不尋。若但尋。何異尋聲逐色。若一向不尋。又何異土木瓦石。須是尋而不尋。不尋而尋。若入得也。始和會得尋與不尋。所以道。不尋。不尋。法身圓寂。尋尋應用不差。尋不尋。不尋尋。境智冥會。體用一如。故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從是開明。學道人解恁麼回頭尋究始得。 豈不見僧問仰山和尚。別有何徑截。願乞指示。山云。別有別無。轉令汝昏昧。汝是甚處人。云。幽州人。山云。汝還思彼中不。云。常思。山云。
师父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事,只有回过头来才能认识到。必须懂得如何回头。那么,怎样回头呢?不寻找寻找,寻找不寻找,这正是人们难以把握的地方。不寻找怎么寻找?寻找怎么不寻找?如果只是寻找,与追逐声音和颜色有何不同?如果一直不寻找,又与土木瓦石有何区别?必须是寻找而不寻找,不寻找而寻找。如果能够进入这种状态,开始时就能理解寻找与不寻找的统一。因此说,不寻找,不寻找,法身圆满寂灭;寻找,寻找,应用无误;寻找不寻找,不寻找寻找,境智冥会,体用一如。因此能够获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从此开悟。学道的人如果能理解这样的回头探究,才能真正得到。难道你没听说过有僧人问仰山和尚:有没有别的捷径?请指示。山说:有别的就没别的,反而让你更加昏昧。你是哪里人?僧人说:幽州人。山说:你还想念那里吗?僧人说:常常想念。山说:
所思者。樓臺殿閣。市井人煙。有許多般。你返思思底還有許多般麼。云。無許多般。山云。據汝見處。祇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後自看。大眾。者僧道所思有許多般。思底無許多般。見解有偏。致令仰山道祇得一玄。道眼不正。若據山僧。所思樓臺殿閣有許多般。便是無許多般。思底無許多般。便是有許多般。可驗現今目前有許多般。便是無許多般。無許多般。便是有許多般。亦如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善財見無量世界微塵數諸佛。仙人放手。宛然依舊。好大眾。放下手了。宛然依舊。且作麼生會。會取好。久立。
你所想的,是楼台殿阁、市井人烟,有各种各样的事物。你再想想,这些想法中还有没有更多种类呢?回答说,没有更多种类了。山僧说,根据你的见处,只得到了一种深奥的见解,穿上衣服坐下来,以后自己观察。大众,这位僧人所想的楼台殿阁有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所想的没有更多种类,见解有所偏颇,导致仰山只得到了一种深奥的见解,道眼不正。如果根据山僧的看法,所想的楼台殿阁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实际上就是没有更多种类。所想的没有更多种类,实际上就是有更多种类。可以验证现在眼前的事物有各种各样的,实际上就是没有更多种类。没有更多种类,实际上就是有更多种类。就像毗目仙人拉着善财的手,善财见到了无量世界微尘数的诸佛。仙人放手后,一切又恢复如初。好的大众,放下手后,一切又恢复如初。试着如何领会呢?领会得好,就请久立。
師云。先聖道。法法本來法。好雲門拈拄杖云。不是本來法。良久。曰。若如是。則三毒.四倒.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不是本來法。何不恁麼會取。多少省力。佛法是箇最省力底事。何甞不現前。自是你不會。又向你道。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祇為馳求不息了。一切處皆是馳求。思惟道理也是馳求。看古人公案也是馳求。看禪冊子也是馳求。假饒靜坐。念念不住亦是馳求。要會麼。則你那馳求便是不馳求。箇中極難信入。難做功夫。不安樂者。葢為你等不沉則掉。所以道不會去。如今如何得不沉不掉。則你那一念起。是生滅流轉。為是業識耶。為是不動耶。恁麼飜覆看來。便有些子道理。久立。
师父说,先圣曾言,一切法自性本来清净。而云门禅师却举起拄杖说,这不是本来法。过了一会儿,他说,如果这样,那么贪、嗔、痴三毒,四颠倒,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都不是本来法。为什么不这样去理解呢?这样会省去很多力气。佛法是最为省力的事,何曾不直接呈现在眼前?只是你们不会。又告诉你们,没有法也没有非法,在一法中,哪里会有法和非法呢?只是因为你们追求不止。在任何地方都是追求,思考道理也是追求,研究古人的公案也是追求,阅读禅宗书籍也是追求。即使静坐,心念也不断,这也是追求。要理解吗?那么你们的这种追求就是不追求。这其中极难让人信服,难以下功夫,不安乐,因为你们不是沉溺就是心神不宁。所以你们不能理解。现在如何才能既不沉溺也不心神不宁呢?你们那一念的生起,是生灭流转,是业识呢,还是不动呢?这样反复观察,就会有些道理。久立。
師云。同床共被。夢各不同。先聖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且如生死一法中。入得生死而不被生死縛者。在生死被生死縛者。同共一法中。一人縛。一人脫。豈不是夢各不同。你尋常生死作一邊。無生死作一邊。思量作一邊。不思量作一邊。有言說作一邊。無言說作一邊。山僧此中也無衲僧事及向上事。祇論出生死事。不祇恁麼說一句了休。須是即生死中見無生死事。 豈不見永嘉大師見六祖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云。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嘉云。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又如曹山辭洞山。洞山云。什麼處去。曹山云。不變異處去。洞山云。
不變異處豈有去耶。曹山云。去亦不變異。豈不是了得底人。你思量為一邊。不思量為一邊。於言說外做箇無言說。縱饒你會得箇無言說處分明。纔有言說。便礙著你也。終日行住坐臥。不曾行住坐臥。何不恁麼參究。 有時師僧來此。下一句。拍一拍。那裏當得見解不出二邊。你須是去思量看。我分明在生死中。如何得無生死去。莫道便是也。我本來無生死。不由你說者一句子便了。有底聞人說無生死。便道是也。本來無生死。若恁麼作解。便難會也。既不許人作道理。起會解。又不許人說却。如何作功夫。你不見古人道。我祇把你將來底。示你箇入處。珍重。
師云。看見今時叢林中兄弟。似總不說此事相似。祇如天下到處叢林知識說禪說道。入室陞堂。無不是說此事。何故道不曾說著。說則說也。則是說不著。不惟說不著。亦不解覷 。不解恁麼作功夫。祇管道正令全提。十方坐斷。佛來也打。魔來也打。一向說禪。元來緊要處不曾說著。山僧者裏所說者。是諸方掉下不要者。等閑地糞掃堆頭拈將來問人。又却道不得。祇如今早入室問道明得底人。
見香臺時。是香臺。不是香臺。若道是香臺。與尋常人一般。若不是香臺。香臺却分付與誰。輕輕將來問著。便七花八裂。葢緣尋常總去閑處做功夫。 我且問你。不說入眾來。未行脚未入眾時。見香臺時喚作什麼。曰。喚作香臺。又曰。大家喚作香臺。何不思量因什麼喚作香臺。禪須是恁麼參。要明你無始時來事。修山主道。不見本來法。障礙是從來。若人有障礙。顛倒幾千回。先師道。如人睡著。將一點糞著在鼻端上。初不覺知。及至起來。或聞臭氣。嗅褊衫。謂是褊衫臭。遂脫却褊衫。拈得物來。一切皆臭。不知道臭在他鼻上。忽有智人向伊道。
不千別物事。剛自不信。智人云。你但將手向鼻上揩看。則是不肯。若肯揩一揩。方知早較些子。遂以水洗去之。全無臭氣。若嗅一切物。元來皆無臭氣。參禪亦然。不肯自休歇向己看。者下尋會解。那下尋會解。覔道理。做計較。皆總不是。若肯回光就己看之。無所不了。不見道。一根既返源。六用皆不行。但如此觀。却有悟明分。久立。
師纔坐。呵呵笑曰。猶自不會。良久。又曰。我恁麼說向你。猶自不會。若到別處。更作麼生會也。諸方不是走作你。便坐定你。我者裏也不走作你。亦不坐定你。直是省力易會。因何却不會。祇為你千方萬便。巧作道理。所以難會去。佛法是箇易會安樂底法。雖然易會。祇是難入難做功夫。若是諸方坐定你。便有箇做功夫處。走作你。便有箇咬嚼處。兄弟家來說道。不敢道是。則你那不敢道是却如何。何不恁麼去看。祇恐你向者裏亂會。亂有領覽。祇要教你不動一念便明得去。 又有道。據我見處。千是萬是。也此正是。如焦穀芽。如敗種子。永不發生。
你已道是了也。更如何救。須是深疑著此事。所以道凡夫有返覆。又有者會了却說不得。縱說得亦不成道理。不要草草。子細體究。山僧與你同參。我若會時。你也須會始得。你若不會。山僧亦不會也。不見玄沙指面前一點白問僧。見麼。僧云。見。沙云。我也見。你也見。因甚却不會。有箇同參禮上座。見先師得一年半。凡入室祇向伊道。上座也分些緇素麼。度度去。度度如此。似恁麼說話。如何解會。如何做功夫。今之時也。無恁麼尊宿為人也。亦無恁麼上座參請也。若是別人。則煩悶去了也。 一日。聞先師上堂云。同門出入。宿世冤家。懵然地心下如落秤鎚相似。從前見解如去空中花相似。從此見諦。須是如此做功夫。如此證悟。禪須是恁麼參。今夏已一月也。殊不見兄弟有覺觸處。直須鼎省精神。若是無人說著。無人開示。便難做功夫也。既是遇人。便好做功夫。須是分緇素始得。久立。
師云。而今行脚兄弟可信道有頓悟底事也。諸方亦可說有頓悟底事。若無頓悟底事。如何却名叢林。葢為從來相傳祇是看古人公案。或看一則或兩則。略有一知一解。若有理會不得處。亦尋縫罅鑽研求會。既會得了。道。此事祇如此也。便在叢林中流布將去。皆不說著頓悟底事。若無頓悟底事。則三界二十五有如何消遣。疑情如何消落去。今早有箇師僧來說道。見聞不昧。一向去認見聞。便道是也。則是不見那不昧處。問他方世界事又不知。問根塵下事又不破。如何却以凡夫情量便同頓悟底事。 山僧今日普告大眾。但信取有頓悟底事。
譬如村夫於耕田處拾得一粒金丹。服後渾家上昇。又似白衣拜相相似。教中說你那凡夫情量。如似土坯。未曾經大火中煅過。都用不得。須是經大火中煅過始得。却似得一回頓悟相似。山僧自川中來。祇參一人。知道此人說話與古人一般。甞問先師道。聞禪門中有悟道。果否。先師云。是。若無悟。那裏得你。但緩緩地參。山僧便寬心參究。有復首座。見地明白。所以山僧常去詢問。祇向山僧道。須是自家做活計。莫來問我。一日。舉。趙州夾火示僧云。不得喚作火。是什麼。山僧深疑著。分明是火。如何却不喚作火。如是看三年。常自思惟。
爭敢以凡夫情量便問他聖人所證處。又曾聽法華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常得此一念。 如今兄弟家道便是。者箇也為你一起解會了。便不會也。又先師曾到李提刑宅。提刑請就書閤中燒香了。將傳燈錄白先師。某雖俗人。素留心此道。每看此錄。多有不會處。一一望和尚開示。先師云。此事不如是理會。須有省悟始得。若有悟處。無不會者。自不消問人。若無省悟。祇那會處亦未是在。提刑云。吾師說得是。又山僧平生事。因作知客。在火爐上會得。自後無有不會底事。眾中兄弟須是見頓悟底事始得。今時叢林中例皆不說著也。久立。
師云。山僧分上無有不是者。若有一絲毫不是處。爭敢說向人。爭敢指示人。山僧分上是時。無能是底心。又無所是底法。所以方敢說向人。若約諸人分上。明知有不是處。所以來就人決擇。若已是了。更幾時去問人也。然而山僧者裏祇指你是處。你若不是。終不敢道你是。等你是也。山僧肯你也祇賭是。 大眾。山僧無有不識者。或曾見人來。或有悟處或無悟處。有無會解。皆知得伊。如世良醫。一見便識病。或冷或熱。可醫不可。若一一問候方知。此乃庸醫。如前日舉。法眼指簾子。有二僧去捲。法眼云。一得一失。你等事須不得道。有什麼得失。又道。
一人會來去捲是得。一人不會來去捲是失。若恁麼。怎生會醫。如今明未得。葢為悟心未諦。如不識病稱醫者。他人會也不識。不會也不識。有無見處總辨別不得。却如何為人。如何說向人。須是剋骨究實始得。若肯去剋骨究實。無有不會者。 不見古人道。你但究理而坐。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作尿鉢子。僧家有時道是也。却到剋骨究實。却走作不定。如隔牕看馬騎相似。忽爾便過。直須似三二萬斤鐵相似。牽不前。推不後。方知是實。你等纔被人撼著。早動也。更著力推一下。便倒了也。須是洞明。頓見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窺。一時開張。內身外器。法法皆是本來法。無有不是始得。而今師僧依倚方能道得。若一時去却。則無湊泊處。又謂空過了。諸人無過此時好也。既在其中。定省精神。努力究取。珍重。
師云。若論平等。無過佛法。唯佛法最平等。若道我會你不會。不是佛法也。你會我不會。亦不是佛法也。教中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名阿耨菩提。山僧見處與諸人齊等。諸人見處亦與山僧齊等。又古人道。諸人知處。良遂總知。良遂知處。諸人不知。因何却不知去。良由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遂見此土土石諸山穢惡充滿。須依佛慧始得也。聖人說底便是平等法。也道。卵胎濕化四生九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豈不是平等法。 古人道。涅槃名廣度。無餘一味收。卵胎并濕化。空有及沉浮。薩埵能降住。
菩提道自周。倐然纖芥在。此岸永淹留。纔有纖毫不盡。便是此岸也。又道。剎那流入意地。便為生死根栽。豈可亂有所證。妄生解會耶。古有尊宿向人道。各各有初心在。最初發心行脚。必為生死故發心。或厭苦故發心。或為事緣逼迫不獲已發心。皆名發心。何故。令人看初發底心。謂你最初發底一念不易。轉頭來最有力。此是你參底禪也。若得現前時。祇是此心明淨也。中間求訪宗師。日夜推究。祇是養育此心。乃至悟得了。便見未發心時亦則不失。馬鳴祖師謂之始覺即本覺。本覺即不覺。本始不二。名究竟覺。又道初發心時即成正覺。謂先證得果頭。佛六度萬行成熟之事也。所以令你但推究初發底心。且山僧見處與諸人一般。何不恁麼會去。久立。
師云。明眼漢。沒窠臼。你尋常搆不及者。祇是眼不明。眼若明。却搆得也。所以說道。明眼人難得。你纔道是。恁麼便是窠臼也。若是明眼人。即不恁麼。不見德山示眾道。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若不是明眼漢。怎生搆得。纔搆不得。便落意思。即成眹兆。故德山平生。則嵓頭一人搆得。所以道。須是明眼漢始得。久立。 師良久告眾曰。祖師真實好知音。呵呵笑了。又云。也祇得恁麼說也。若明得者。親得受用。便有履踐處。若涉道理。涉計較。涉言說。則不會也。亦不親得受用也。你在廊下東行西行時。寮舍裏洗衣擇服時。還見得祖師真實好知音麼。
良由不見問著。便脚忙手亂。病在什麼處。病在你尋常祇是思量計較中來。不親得受用。皆是去長連牀上閉目藏睛。擘劃思量得盡。上窮銀漢。下徹黃泉。方說得一兩句。却到閑處時又不知下落也。目前盡是礙人之物。輕輕問著。便去不得。如今據實理論。不要亂說。我且問你。不與粥飯喫三日時。還動得麼。定是動不得也。纔方喫得些粥飯。方能動得。若恁麼。盡是粥飯氣。 到者裏。便要得人。也須是見得非粥飯氣底事始得。禪須是恁麼參。如此方名決擇。既喫粥飯了。須扶持你。者事把來。參取恁麼一件事。你却總不知。却去閑處用了也。說是非。管閑事。
或思量。或擘劃。可惜許。盡把來胡亂用了。你不知纔擬心。早是後世也。剎那流入意地。便為生死根栽也。又五蘊身存尚不知。百骸散後何處覔。近日有者一向祇恁坐地。初時惺惺地。餉間便瞌睡。十箇九箇坐地睡著。苦苦不會做功夫。那裏硬坐要會。不是此理。怎生見得。 丹霞豎起拂子。龐居士舉起槌子。丹霞擲下拂子。居士放下槌子。又云。昨日公案作麼生。丹霞放身臥。居士便出去。此豈不是真實知音。豈容你亂說。容你下注脚。又嵓頭道。夫沙門者。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葢天葢地始得。那裏是靜坐思量來。先師道。你睡時睡時參取。
喫飯時喫飯時參取。又古人道。坐時有坐時道理。立時有立時道理。豈不見投子問翠微。西來密旨可得聞乎。翠微竚立顧視。投子云。未曉玄言。乞師再指。翠微云。更要第二杓惡水潑在。投子便悟。諸人不得受用在。十二時中蹉過多少好事。所以我道祖師真實好知音。良久。又道。祖師之道。如青天白日相似。為什麼有人迷路。久立。
師云。你諸人會不得。過在何處。你都盧是不會。根本是不會了。更求覔會處。古人道。莫棄者邊著那邊。若如此。轉難會也。向你道根本是不會。何不恁麼看。如法眼行脚時。地藏問。何往。法曰。行脚去。曰。還會行脚事麼。曰。不會。曰。要知行脚事。不會者是。法眼從此省悟。我問你。既不會。又如何是。得須有入路。方知不是強會底事。巧會千般。你根本不會了。堪作何用。須著用意究。你看不會從何處得來。你要知麼。你者不會。本無來處。既無來處。此不會却如何。及乎明得者不會無去處。恁麼地看時。你管取須明得。祇被你不解做佛法中人。一向祇在世間用心。未曾片時究此事。如何得便會去。及乎被人問著。胡道亂說。不是恁麼事。舊日曾聞一人老僧說。香林和尚見僧來曰。你說得不無你。你下堦兩三步早不恁麼也。莫亂說好。你看。古人根窮人是如何將為事。佛法無虗棄底道理。會取。會取。珍重。
師云。雲門大師曰。汝若實未搆。且順朱識取。叢林中參學人亦須順理而進。不敢望有超過底事。大凡今之學人。事作一邊。理作一邊。所以致令身心不得安樂。何不且教事常順理去。未說無始劫來事。祇據一念入母胎。頓變根身器界。自是已來。莫不皆是事。一報身中種種。何甞有一法不是事者。如今如何消遣此箇事得順理去。且事有形段。理無相狀。古人一得其理了。事便如理融通去。豈不見昔人聞板鳴。乃撫掌大笑曰。我會也。我會也。此豈不是順理而學。何不且去十二時中恁地觀究。做得者般功夫。久久成熟。自然與理相應。祖師道。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不祇說了便了。要得相應始得。溈山道。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多見不能順朱。把來一時顛倒了。空理會古人言語公案。差別問難。節記門庭。以為參學。苦哉。苦哉。學道不如此。後生兄弟更是不知空腹高心。十年五歲過却光陰。並無所得。無明人我客氣。殊不念出家事。將來如何去。各各究取。莫久立。
為李舍人普說。師云。實無一法為緣為對。若有一絲頭。便是一絲頭。你諸人如何見得無一法為緣為對底道理。若向者裏明得。現前何處更有身心可求。若實無箇證入處。都來祇是生死流注。如今問諸人。你現今種種分別念慮。作麼生都無法為緣現前。我見你。你見我。作麼生無法為對。道人家須是恁麼飜覆體究始得。山僧道。佛法便是諸上座。諸上座便是佛法。是有語路來體解。無語路來體解。是有可趣向處。無可趣向處。 從上古佛先德現前在此。盡大地凡夫.四生六趣現前在此。向者裏直下了得。實無一絲毫子。豈是取一邊捨一邊。豈有一段本來事。
有一分今時妄想。則為馳求取捨。至今不得現前。既有許多流轉法。可厭可棄。所以諸佛出世。祖師西來。使汝尋師訪道。祖師邊事透不過時。直下如銀山鐵壁相似。且如何是銀山鐵壁。元來是自家屋裏事。思量來。者般事我未會已前。如銀山鐵壁。如今會了。元來我是鐵壁。噁。鐵壁。鐵壁。所以道。祖師常在世間。祇如世間如何了。先聖道。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須是你自家踏著始得。方知道佛祖常時垂手。須一一從自己胷中流出。自然明得諸聖出世善巧方便。祇如諸人每日說底話。還有方便善巧麼。乃至動轉去來種種施為。有善巧方便。
無善巧方便。 豈不見洞山參見雲門。門見來便問。近離甚處。山云。查渡。者一句語如何。是會來恁麼說。是不會來恁麼說。是肯了恁麼道。是未肯了恁麼道。雲門又問。夏在什麼處。山云。湖南報慈。門云。幾時離山。云。八月二十五。門云。放你三頓棒。洞山一夜不安。明日上去問訊。云。昨日蒙和尚放某甲三頓棒。不知過在什麼處。門云。飯袋子。江西.湖南便恁麼商量也。山於言下見道。且有過無過。合喫棒不合喫棒即且置。你道者僧悟處是如何。古人為人作麼生。或若者裏明得自從無始劫來是實無一絲毫為解礙。方從是出生。便了他諸聖行履處。
未能如此。莫道是諸聖行履處。十二時中行履處何甞分明。祇為無始劫來顛倒。迷亂六趣。何曾見還。猶如蠅子透牕相似。不見端師翁有頌云。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從前被眼瞞。 如今既在此門中。不可中塗困躓。縱然學道得旨後。閨閣中物颺不下。明得此事還被此事留滯。不見道。金鎖玄關留不住。行於異類且輪迴。到得恁麼田地。方可為人師。如今去聖時遙。人多懈怠。尋常說正法.像法.末法。山僧道法無正像末。佛法常在世間。得時便是正法。失時便是像末法。諸人決然要辦。此事緊要。是出生死。然本無生死可得。
何故。三際求之不可及。先佛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祇如歷歷分明聽法者是誰。是過去耶。現在耶。未來耶。須知是一箇無始時來無知覺者。如此看來。豈是與一法為緣為對。 如今天下禪僧盡道。祇是者箇漢。是定有者箇漢。是定無者箇漢。道橫也是者箇漢。豎也是者箇漢。也道六十二見諸外道種盡從佛法中來。所以貧道頃在舒之龍門時。常勸人如此做功夫。後到褒山。亦不忘此旨。非時愛與兄弟東說西說。喚作非時語。緊要處却在當人。不見昔日溈山和尚在百丈作典座。一日。司馬頭陀問云。野狐話作麼生會。溈山撼門扇。司馬云。是則是。太麤生。溈山曰。佛法說什麼麤細。你道問他野狐話。他却撼門扇。且道緊要在什麼處。要會麼。盡是金毛師子子。莫於中路却輪迴。久立。
古尊宿語錄卷第三十三
- 目录
- 分卷